審時度勢,方為強者:《摩根財團》書評

審時度勢,方為強者:《摩根財團》書評

4 人贊了文章

「一個人金融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與其對羅斯柴爾德家族吹的神乎其神的程度,基本上呈反比」

這句好不是白岩松,也不是魯迅說的,是我說的。

在金融領域,所謂的金融大鱷們呼風喚雨的本領,總是容易被不斷渲染和加強,以至於金融巨頭掌控世界的「陰謀論」一直流行,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神話便是其中一個不斷放大加強的案例。確實,羅斯柴爾德家族曾經是歐洲極具影響力的金融勢力,如今,它早已風光不再,但是反倒是讓其更加神秘,以至於有人依然神神秘秘的告訴你,這個家族只是隱藏在幕後啊,對於世界金融格局的種種理性分析,他們總是不屑一顧的來句「我就呵呵了,背後還不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對這幫書讀的少的無知之人,我實在都懶得「呵呵」。

與羅斯柴爾德家族相比,摩根家族處於一個更微妙的位置,想當年,特別J.P.摩根一代,那是聲名顯赫,是在金融危機中都能領銜拯救美國般的人物,而如今,這個家族似乎隱去,但是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的名字依然褶褶生輝,卻也因此讓這個家族缺乏了神秘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摩根財團》這樣的大部頭著作就很有價值了,對我來說,它架起了一個家族的符號意義和其背後財團演進過程的橋樑,更重要的是,他從摩根家族早期一直敘述到上世紀90年代,一部華爾街歷史也躍然紙上,更體現了金融格局變遷下強人的偉大與局限。

將摩根家族置於大時代背景下描寫是本書的特色,所以本書其實淡化了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誇大個人能力的色彩,相反,它特別注意分析為什麼,在一個時代節點,摩根家族會成功或者受挫。其章節篇章的題目也是如「領主時代」、「外交時代」、「賭場時代」等命名,歷史感十足,格局更大。本書著重描寫的是摩根家族的三個人物,朱尼厄斯 摩根、皮爾龐特 摩根(J.P. 摩根)、傑克 摩根,他們的掌舵摩根家族的經歷都與時代特色息息相關,顯然,前面兩位人物的經歷更加精彩,也對摩根財團的崛起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書中,很多金融事件的描寫非常生動,比如朱尼厄斯和皮爾龐特父子倆,互相配合,在戰亂中下注,特別押注法國債券的戰役非常精彩。而那個時代,正是一種美國金融秩序的草莽時代,包括如范德比爾特等第一代美國商界巨頭正在興風作浪。而那時也是金融家族地位顯赫的時代,包括羅斯柴爾德家族、巴林家族在歐洲也是呼風喚雨,也成為摩根家族試圖趕超的對象,那時的金融競爭也如戰爭小說般風雲滌盪和精彩。

皮爾龐特可謂摩根家族頂點的塑造者,在那個時候,金融秩序已經開始建立,形成了一條「行規體系」,但是,同時,那種金融巨頭對國家紛爭間的影響開始減弱。而摩根財團也在這個時候,通過金融媒介,深入到美國實業領域,塑造出了自己的特質,影響深遠。可以說,在這個時候,摩根財團是一種以合伙人機製為紐帶的,精英主義的,帶有封閉性的財團,同時他們服務的對象也是精英階層。領軍人物皮爾龐特性格堅毅又頗為自負,恪守諾言同時手段靈活,特別在美國類似美聯儲的中央銀行體系尚未建立時,憑藉自己的影響力遏制金融危機的行為更是成為歷史的傳奇事件。但是,正所謂,一個時代帶領一個組織成功的特質,特別容易深深在這個組織留下烙印,也因此可能為其後來的發展埋下掣肘的伏筆。

而傑克 摩根正是處於這樣尷尬的地位,我想,對於大部分來說,皮爾龐特的全名代號J.P. 摩根就是摩根家族的符號,而實際上掌舵摩根家族時間很長,經歷的時代更為動蕩傑克,卻顯得在歷史中黯淡了許多。傑克執掌摩根財團期間,似乎是這個財團由極盛轉向平淡的過程,摩根家族更是留給人們一個走向衰弱,甚至此後出局過程。於是,傑克下的摩根家族似乎與皮爾龐特形成鮮明的反差,彷彿又是一個一代不如一代的故事。但是,這本書的風格就在於,它將傑克置身於時代發展趨勢之中,讓我們讀出了一個「不得已」的故事。事實上,從一個機構的管理者角度看,傑克做的足夠出色,摩根財團在其執掌下事實上繼續發展,並度過了20世紀前半葉的諸多危機。

同時,我們發現時代也在變化,一個精英化、貴族化和傳統寡頭化的時代正走入一個大眾化時代,美國尤其如此,大眾文化興起,平民發出自己的呼聲,而政府也不介意順勢而為給寡頭們以壓力。同時,金融產業也在變化,大眾儲蓄銀行正變得流行,並積累更大的資金,在金融界產生更大的力量。而在這種情況下,摩根財團的轉身顯然慢了,你怎麼能讓一個貴族社團輕易的改變?於是,其影響力在減弱,更有象徵意義的是收到政治上不斷的煩擾攻擊,傑克甚至要面對「大眾代言人」的質詢,這在過去簡直無法想像。傑克繼承了摩根家族的傳統,面對外界攻擊,其精英化的不屑溝通,強勢的態度更是火上澆油,另外,摩根財團本身是一個基於合伙人制度的集團,摩根家族也缺乏股權制度下的掌控力,本書也生動了描寫了摩根系下,從英國到美國,以及財團下不同機構間內部競爭甚至內耗的場面。所以,隨著傑克的老去,家族後繼乏人,家族本身的淡去也順其自然,這個過程中,摩根財團也慢慢開始轉身,留下了今天我們熟悉的諸多機構,也依然是華爾街響噹噹的金融機構。

讀完《摩根財團》後不久,我也讀了加拿大金融小說《錢商》,本書因為李總理的提及而在國內走紅。書中,一家美國銀行的兩位總裁候選人選擇了不同的經營道路,一個極力拉攏大客戶,甚至喪失原則,一個則發現了個人用戶小額吸儲下的商業機會,並恪守原則。當然,作為小說,其帶有批判性和偏向性,但是其實也體現了金融領域,並不是簡單的逐利那麼簡單,你同樣需要有底線和原則,保持清醒的頭腦發現真正長久和符合時代趨勢的商業機會。在《摩根財團》中,便生動的描寫了二戰前,財團內的部分高層,在義大利、日本等的商業利益下,採取道德上的鴕鳥政策,追逐利益的那種虛偽和醜陋,當然也有最後的得不償失,與《錢商》的故事倒是頗為類似。

《摩根財團》沿著摩根家族三位人物的主線,並以此不斷擴大外延,從摩根財團合伙人,到與商界、政界人士的競爭,直到其無法脫離的時代變遷,逐步勾勒出一個財團發展過程。我想,這個過程並不是簡單的所謂「興衰」兩個字可以概括,就如大不列顛帝國已經不再是「日不落帝國」,但是英國制度和文化的影響依然深遠。而摩根財團的概念也基本成為歷史,但是摩根史丹利、摩根大通,以及已經被收購於德銀的摩根建富等機構都依然在延續著華爾街的歷史,成為國際金融格局的一部分。在任何商業領域,只有不變的商業底線,絕無不變的商業模式,作為改變作為遲緩的行業之一,金融行業在過去也改變許多,而在互聯網時代,更是承受著所謂金融科技的進一步衝擊。是的,對於曾經擁有顯赫地位的各行業巨頭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屬於跳出窠臼,善於審視歷史趨勢者的時代。


推薦閱讀:

摩根士丹利的實習月工資有 4W 之高?
銀行里做 IBD 的人是如何看待做 Quant 的?
Offer 比較:大摩 IT、華為上研所研究工程師?
為什麼當年摩根士丹利推動中金業務轉型沒有成功?
美國監管部門對大宗商品交易進行更嚴格監管的背景下,為什麼摩根士丹利還在擴大相關業務?布局是怎麼考慮的?

TAG:摩根大通JPMorgan | 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