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蘋果汽車要量產,竟然是特斯拉爆料的!

摘要:馬斯克亮相了本周的Code Conference,並對蘋果汽車進行了爆料,詳述了蘋果造車與特斯拉的種種瓜葛。

文︱智東西 十四 曉寒 漠影

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亮相了本周的Code Conference。這位「網紅」一手建立的科技王國實在是讓人驚嘆:電動汽車翹楚——特斯拉;太陽能城市;太空探索,Space X;時速600多公里超級高鐵……

會上,馬斯克分享了自己對於太空文明、人工智慧等未來科技發展的觀點,最為勁爆的是,馬斯克對蘋果汽車進行了爆料,並詳述了蘋果造車與特斯拉的種種瓜葛。由此,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來還原下蘋果造車的最新勁爆消息,特別是馬斯克提到的幾點。

如果不出意外,5年之後,你辦公室窗前的馬路上就會開過一輛真正印著蘋果Logo的汽車。

關於EV:蘋果是對手,可惜入局晚了一步

馬斯克在Code Conference上表示,特斯拉的競爭對手,不是谷歌。而是蘋果。這已經不是馬斯克第一次強調這件事情了。

事實上,以谷歌目前的發展來看,汽車業務的中心集中在自動駕駛平台的研發上。

年初的底特律世界汽車新聞大會上,谷歌的汽車項目負責人John Krafcik已經表示:谷歌自動駕駛,正在尋找合作方。這也就是說,谷歌並不打算自己造車,只提供技術。加之特斯拉的投資人之一就是謝爾蓋,特斯拉跟谷歌基本不可能正面撕。

反觀蘋果,早在去年就有華爾街日報記者Daisuke Wakabayashi披露,「iCar」預計將在2019年交貨。Code Conference上,馬斯克則認為量產時間會在2020年。到時候「iCar」正面對上的,或是特斯拉的新跑車(Roadster)。

總之,基本這項名為「Titan」的造車計劃正在緊鑼密鼓之中,在科技公司之間已經不是秘密,只是蘋果對Titan的進度保密的很好,馬斯克認為蘋果會在近期跟大眾公布這事兒的。

假想的蘋果汽車

從之前爆料的Titan成員來看,前Fiat搞電動項目的Doug Betts和自動駕駛研究員Paul Furgale的加入,預示著蘋果將同時力挑谷歌和特斯拉。

有趣的是,Code Conference上馬斯克首次在誇完蘋果會成為一個很棒的汽車公司之後,吐槽了一句,可惜已經錯過了先機,起步比我們晚了2年。

確實,無論是新能源方面,還是智能互聯方面,各大車系都已經有較為成型的方案,尤其是賓士、寶馬的新一代量產車,今年末開始就逐漸投放市場了;而設計方面,汽車的一整套設計語言似乎與手機並不相似。

如今特斯拉的市值已經高達100億美元,馬斯克預計這一數字將在2025年升至7000億美元。2014年以來交付的汽車增加了大約40%至60%,2015年交付車輛達50580。

蘋果秘密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關於蘋果造車計劃的蛛絲馬跡,已經延續了2年,也就是馬斯克所說的「矽谷的公開秘密」,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蘋果造車計劃的爆料史。

蘋果招攬了哪些業界牛人?

同時我們不能忽略的是,蘋果為了真槍實幹地開始造車,已經找了不少業界牛人,這是其中部分:

蘋果造車業界怎麼看?

蘋果要造車,那些乳酪要被人動刀子了的傳統業界老闆怎麼看,聽聽他們的聲音。

戴姆勒總裁:這不可能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梅賽德斯-賓士乘用車集團總裁Dieter Zetsche認為蘋果不會對汽車產業構成威脅的理由一樣:「如果有傳聞說賓士打算開發智能手機,那麼蘋果公司不會失眠,反過來也同樣適用。」

現代汽車美國CEO:不相信蘋果會真造車

最近,現代汽車美國CEO戴夫·朱可夫斯基(David Zuchowski)公開表示,汽車產業正在經歷巨大的轉變,最終結果就是汽車以智能設備的形式替代手機。朱可夫斯基說:「我們需要像其它企業一樣擁抱技術。」

談到自動駕駛技術及其它技術時,朱可夫斯基相信矽谷和汽車公司的距離會拉近。和汽車產業的其它同行不同,朱可夫斯基不相信蘋果真的會推出汽車。他認為:「從某種程度來看,谷歌、蘋果、Uber想擁有的是汽車內部組件。」它們的策略和自己製造一輛汽車是完全不同的。

本田英國老闆:蘋果還是給汽車造軟體吧

本田英國分公司的董事總經理Phil Crossman認為:「蘋果公司應該做的是集中於自己的專長,配合汽車公司開發信息娛樂系統。我們擅長造車,他們擅長製造消費電子產品。就這麼簡單。」 現在,車聯網的技術正在風靡。這對於互聯網和軟體公司來說,是開發自動駕駛等技術,進軍汽車領域的好時機。幾乎所有的專家都認為,與造汽車相比,蘋果汽車下一步發展的最大機遇其實在於設計適合未來司機的汽車軟體。

福特工程師:自動駕駛還很遠

福特工程師Andreas Meyer表示:「自動駕駛汽車離我們至少還有15年之遠,我覺得2020年實現自動駕駛並不現實,或許能在美國部分城市實現,但也不會在所有到道路上實現。」

英偉達汽車項目經理:還要時間

Dave Anderson, 英偉達自動駕駛集成項目高級經理說道「即使是像蘋果和谷歌這樣富有經驗的公司,想要製造一款汽車也需要假以時日。特斯拉走到現在這一步也用了十年。」

蘋果造車有哪些難題?

拋開上述汽車界人士酸葡萄的口吻,理性地看,從業界人士的分析,蘋果造車的主要難點在這幾方面:

挑戰1:研發團隊難以滿足獨立造車需求

目前有超過1000名工程師服務於Titan項目,1000人的研發團隊是否能夠滿足智能汽車的研發需要?以具有代表性的零部件供應商的研發團隊規模為例,博世參與自動駕駛系統研發的工程技術人員達2000名。而從事汽車工業的計算機視覺演算法和駕駛輔助系統的晶元技術研究的Mobileye公司研發技術人員則高達4000~5,000名。

因此,蘋果這樣的團隊規模讓人對於蘋果能否獨立開發智能汽車打上了一個問號。

挑戰2:蘋果的汽車項目真的能帶來高額利潤嗎?

愛迪生投資研究的分析師理查德·溫莎(Richard Windsor)認為汽車永遠不可能達到像蘋果智能設備那樣高的利潤。蘋果製造iPhone 6的成本大約在200美金左右,最後以大約650美元的價格出售,利潤相當高。 與智能手機相比,汽車工業要複雜數十倍,汽車生產線工序繁雜、質量要求高,再加上下屬產業鏈提供超過1萬個零部件的大批量供給,製造商與供應商之間的利益博弈是一大難題。「蘋果如何在採購鋼鐵、輪胎、剎車片、座椅這些零部件基礎上保證毛利率在40%以上?這是不可能的。」 溫莎說。如果達不到高利潤率,蘋果股東會非常厭惡低利潤率以及業務中心分散的情形。

挑戰3:動作慢、沒有充電網路和電池技術

盛傳蘋果最早要在2019年才能推出第一款電動汽車,而那時特斯拉已經擁有四款電動汽車,建立起範圍廣泛的超級充電網路,其超級電池工廠也早已投產,電池配置將更加豐富並且價格低廉。蘋果一旦進入智能電動汽車市場,將直面特斯拉強大的威脅。

不過,所有這些難題擺在蘋果面前都可以通過兩個東西來化解,1、不差錢。2、時間。作為全球最有錢的公司,蘋果現在2013年~2015年間,花在汽車研發上的投入超過40億美元,比全球前 14 名傳統汽車廠商的研發投入總和都要多,這是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 Katy Huberty 和 Adam Jonas在研究蘋果研發投入時的驚人發現。所以就如那位英偉達經理所言,只要假以時日,蘋果汽車是靠譜的。

以上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轉載內容並不代表第一電動網立場。

推薦閱讀:

2018值得關注的電動汽車搶先看 不止特斯拉
特斯拉工廠全新視頻,收藏了!
【工業之美】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正在建造一個超級電池工廠 電池輸出「比機槍射出的子彈速度還快」
特斯拉
狼來了?特斯拉宣布下半年公布在華建廠信息

TAG:汽車 | 爆料 | 蘋果 | 特斯拉 | 前沿 | 量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