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長篇狩獵小說《狩獵往事》

我對熊這種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可謂情有獨中,他們真是既可愛,又可憐。在所著《鳥獸的絕唱》一書中,我專門給熊寫了一篇文章:「瀕危的熊」。世界上現生的熊共有7類,他們大多分布在北半球,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越靠南分布的熊,體型越小。

請看一下塊兒頭有大有小的熊家族:最大的是棕熊(780公斤),白熊次之(700公斤,也有人認為白熊最大),然後是美洲黑熊(220公斤)、亞洲黑熊(150公斤)、懶熊(140公斤)、眼鏡熊(140公斤)、馬來熊(60公斤)。

在動物世界中,熊可算是最皮實、最可愛、卻又憨態可懼的猛獸,人類對熊的敬畏,由來已久。美洲土著人把熊作為力氣和勇氣的象徵,認為,灰熊和黑熊決定季節的變化。古人把熊奉為神明,甚至捧上了天,在星座中,有大熊和小熊,小熊星座的尾部直指北斗,成為古代航海家確定方向的航標。

熊在中國的古籍中出現很早,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引用有大量的動物名稱,如,大家熟悉的「關關雎鳩」《國風關鳩》;在《小雅斯干》中有「吉夢維何,維熊維羆」,又「維熊維羆,男子之祥,」可知,華夏先人曾以「熊羆入夢」作為祝福養兒生子的吉祥語。古代「熊」特指黑熊,「羆」特指棕熊,就連毛澤東的詩詞中,也有「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之豪邁詩章。屈原在《楚辭招隱士》中有「虎豹斗兮熊羆咆」之句,以喻將士勇猛,有如熊羆之旅。

印地安人認為,佩帶熊牙可增長智慧,但是,他們也許不知道,熊牙剖面的環數可揭示一個秘密:熊的年齡,熊的平均壽命是30歲。大約三萬年前,歐洲人就與一種頭大如盆的熊:洞熊,共處一洞,從法國南部的洞穴化石可以得知,洞熊比今天最大的棕熊還大兩倍。

眾所周知,地球上的熊共有七種,可是,1902年,出現了「第八種熊」:特迪熊。那一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參加一次狩獵活動,始終沒有收穫,當地人為了取悅總統,便把一隻密西西比灰熊拴在樹下,請總統射擊,當總統舉槍欲射時,熊的充滿靈性的眼睛與羅斯福相對而視,剎那間,羅斯福似乎良心發現,放下了槍,因為,他覺得,如果殺死這隻失去公平決鬥機會的熊,那是猥瑣可恥的小人之舉,總統的舉動震動了政界,也啟發了商家,紐約的一家玩具店,乾脆設計了一種以這隻灰熊為模式的小熊「特迪熊」。攝於熊的威力,古羅馬軍隊衝鋒在前的士兵都穿著熊皮,以壯軍威。今天,人們仍能看到英國白金漢宮的戴著幾尺高熊皮帽的皇家衛隊士兵,這是古代武士假借熊威的遺風。

其實,最該告訴大家的是,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不足一百年中,就有三種熊因人類的過度獵殺滅絕了,它們是:北非熊(1870年滅絕)、墨西哥灰熊(1964年滅絕)、勘察加棕熊(1920年滅絕);北非熊是我們所知非洲唯一的一種熊,可今天,非洲大陸已經是熊跡全無、熊風不再。因此,眼鏡熊,即安第斯熊,便成為分布於南半球的唯一一種熊科動物了(應知,澳洲的袋熊,乃是叫熊不是熊的有袋類動物)。

作為同是哺乳動物的熊,與人類有著不可思義的相似性。眼位朝前、上下肢有分工、前肢作為手掌,後肢支撐身體……他們雖然看上去是小短腿,好象笨拙不堪,實際上,熊在奔跑中,簡直是風馳電掣,時速可達30英里。我相信,熊與人最無可爭議的相同之處,就是,咱都沒尾巴。

北極熊的耐寒能力是人類望塵莫及的,25萬年前,北極熊從棕熊的一支進化並北遷,隨極地氣候的變冷而日益形成了一身保溫效能極高的皮毛,北極熊的毛呈極透光的白色,中空結構,每根毛都堪稱是精密的光纖加熱器,不斷為身體吸收熱量,同時,黑色的熊皮也在不失時機地吸收熱量。我們稱熊為「熊瞎子」,是由於熊的視覺不甚發達,故須直立而望,但熊嗅覺要比人類強百倍,北極熊能夠嗅到距它15米遠的海豹的氣味。除北極熊是肉食為主外,各種熊均為雜食,甚至會利用植物,自療傷病。

遠古,人們不知道熊的冬眠習性時,往往對熊的突然消失大惑不解,而隨著春暖花開,熊又徒然冒了出來,簡直不可理喻,覺得總有一天,人的祈望,也會像熊一樣神秘地出現。冬眠,可不是誰都會玩兒的把戲,熊在冬眠中,能使自身的毒素無害化循環,可這對其他動物來說,可能也就意味病入膏肓,甚至一命嗚呼。現代宇航科學家對熊的冬眠本領大為欣賞,希望能夠弄清其中的機理,也讓宇航員在漫漫的太空旅行中美美地大睡一場。

北美西部牛仔曾以面部留有熊的爪痕為榮,認為這種歷險標誌,對女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當然,更多的人認為,熊是一種十分危險的猛獸,可事實上,在北美每年遭熊傷的僅有2-3人,這與車禍致死的人數相比,簡直不值得一提。其實,熊只在生命受到威脅、家園遭到侵犯、後代被追趕、領域被打擾時,才去實施「正當防衛」的,由於力大過人,又往往「防衛過激」,但肇事之源不在熊,而在人,人的「賤招兒」,才招致熊的還擊,我們對野生動物必須敬而遠之,請給熊留點空間吧。美國黃石公園曾發生多起狗熊傷人事件,原因是遊人喂熊,使熊產生錯記,把食物與人類緊緊聯繫在一起,當有人突然不餵食物時,熊卻舊情難忘,認為你背信棄義,便怒而揮掌,或老拳相向。這種現象與四川娥眉山的獼猴被人喂出了心理疾病一樣,所以,與動物的關係最好是「愛我就別理我」。

對熊的保護,大概從羅斯福高抬貴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但對熊的傷害和虐待仍然時有發生,美國尤他州的一些狩獵愛好者每年要殺死約三百頭野生黑熊,儘管本屆冬奧會的吉祥物就是黑熊。中國政府早已將我國的三種熊公布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馬來熊被列為瀕危動物紅皮書稀有(R)級、國家一級;黑熊為瀕危動物紅皮書易危(V)級、國家二級;棕熊為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E)級,國家二級。但目前仍有約六千隻被稱為「膽熊」的黑熊、棕熊,被無罪關押在養殖場中,處以終身監禁,被活活地抽取膽汁;最近,竟發生清華學生向北京動物園五隻無辜黑熊棕熊潑硫酸的卑劣事件;去年,青島動物園一名飼養員與人慪氣,卻遷怒於熊,先後毒殺2隻馬來熊(全國飼養總數僅幾十隻),這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慘劇,竟發生在以文明自詡的、號稱有知識、有才智的年輕一代身上,發生所在校打著「厚德載物」綠色大旗、卻公然以實驗之名厚顏無恥暴殄天物的大學生身上,我都感到作為一個所謂文明的人類,恥辱!但這類傷熊、乃至傷害生靈的諸多事件,作為一種警告信號,不能不令人沉思和反省,據悉,美國對死囚犯的調查中,發現80%的人有過虐、殺動物的經歷。看來,我們的教育不能說沒有問題,我們的道德教育不能說沒有疏漏,我們東方傳統固有的「好生之德」、「敬天惜物」思想,雖不能說已經失傳,但卻被國人遠遠地拋棄和忽略。孔子曰:「四海承風,暢於異類,鳳翔麟至,鳥獸馴德,無他也,好生之故也。」何其精闢!

曾作為生態科學家的約翰-穆爾,由於多年野外考察,如承甘霖地接受著山河、鳥獸的熏陶和教育,其中包括一隻熊。一次,在山中獨行,無意中與一隻棕熊遭遇,人熊對視,約翰-穆爾緊張地握著槍,思忖著:完了,熊肯定要吃我。出人意料地是,這隻巨獸竟倒退幾步,看了看他,又倒退幾步,然後,不急不緩地消失在莽莽山林中。約翰-穆爾詫異不已,喃喃自語,他竟然都沒傷我,是我闖入他的家園,可他卻紳士般地退避了,不可能是他懼怕我,而是他的通情達理。後來,約翰-穆爾漸漸轉變成為一個出色的生態倫理學家,並為我們留下這樣的名言:「人類的愛、希望和恐懼,與動物沒有什麼兩樣,他們就像陽光,出於同源,落於同地!」

轉過頭來大概過了五、六天的時間,那兩位老客就來家裡取貨了,我把熊膽拿出來遞到這二位的手裡,掂量著這隻將近一斤多重的熊膽,這兩兄弟樂得連嘴都快合不上了,又是對父親和我連聲道謝。兩個人又看了我拿回來的熊皮和熊掌,兄弟兩個相互對望著一迭聲的叫著好。我禁不住生起了考較一下這二人是否有真才實學的想法,我笑著問其中的老大:「苗叔你看這幾隻熊掌哪只最好呀?」二兄弟中的苗老大看了看我,然後微微一笑,開始侃侃而談:在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十一里曾經講過:「熊,冬日蟄(冬眠)時不食,飢則舐其掌,故其美在掌。」黑熊能人立而行,所以前掌特別靈活,掌花明顯。但論個頭大小卻是後掌比前掌豐腴、偏長些。所以有「左亞、右玉」的說法。黑熊進入冬眠後,通常會用一隻前掌抵住穀道,這隻通常是左前掌,另一隻前掌就專供它在蹲倉飢餓的時候舐吮,這隻一般是右前掌。老人傳言狗熊是今年用左前掌,明年一定換右前掌,一隻掌一冬天不動,另一隻掌天天舐之不停,所以唾液精華日夜浸潤,此掌肥腴厚潤是自然不過的了。等捕熊結束割取熊掌以後,熊掌在烹飪之前還需要把血水擦乾(注意不能碰水),而後準備一個大口瓷壇,先用石灰在壇底鋪好,在石灰上再鋪上一層厚厚的炒米,把熊掌放入瓮中後,四周用炒米塞嚴,上面再放石灰封口,擱上一兩年後,再取出洗凈烹食,烹飪前還需將熊掌洗凈後去毛,方法是用濕泥把熊掌包住,放入爐火里燒,等泥干透剝落, 熊毛便乾淨了。熊掌收拾乾淨後,要先在整個熊掌上抹上一層厚厚的蜂蜜(這樣可以使其較容易煮爛),而後在文火上煮一個小時,這時熊掌會比原來大上一倍多,而且變得柔軟,此時,再取出剝皮取肉。熊掌皮難剝,剝皮是對名廚技術的一大考驗,取出熊掌肉後放在鍋里用慢火煮,等煮得有些軟了,又停火讓它完全冷卻,冷後再煮,煮後再停。三四次後,可以加山雞、鵪鶉、禾花雀、香菇和冬筍等配料,和整隻熊掌一起燉煮;也可以把熊掌切片和這些配料一起煮下鍋。因為熊掌本身沒有味道,必須藉助這些配料入味。大約燉煮八九小時,熊掌肉幾乎融化了,這道名菜才算大功告成。但吃熊掌講究的一般只能吃前掌,還得吃狗熊活著時經常舐蜜的那隻右前掌。所以煮熊掌時,一定要使用兩隻鍋分而燉之,據說抵住穀道的那一隻,燉好後總帶點臭味。熊掌在上古歷史上就與「駝峰、猴腦、猩唇、象拔(象鼻)、豹胎、犀尾、鹿筋。」齊名,被天下食客方家共稱為山八珍。」小兄弟,你看我知道的還點過的去嗎?我心中一動,這個問題沒能難住他,索性我就再考較他一番,我看著周家老大嘿嘿一笑,大叔你果然學識淵博,真挺讓我佩服。不過侄兒還有一事一直沒弄明白,這熊膽的真假該如何識別呢?都知道熊膽貴重,有些獵戶就投機取巧,用別的動物膽囊經過造假來冒充熊膽,把我們獵人的臉都丟盡了,周家老大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我父親,哈哈大笑起來,賢侄這是非要考校一下老叔到底有幾斤幾兩了,我父親坐在八仙桌旁邊抽著他的大煙袋嘿嘿一樂,並不言語。苗姓老大瞅著我笑著說,那我今天就說上幾個法子獻醜了,簡單鑒別熊膽真假的辦法可以用舌頭舔熊膽的表面,通常只有先有甜味後有苦味的才是真正的熊膽,其次可以取少量的熊膽粉,用火燒粉,如果粉末能起泡卻聞不到腥味也可以證明此熊膽為真膽,最好的方法是取少量熊膽粉放在水杯里,如果熊膽粉與水溶解後並不發散,成一條黃線下垂杯底,此時可以轉動水杯,如果能看到黃線隨水轉動保持不散,那就基本上是真熊膽無疑。聽了他的一番話,我父親站起了身形,大拇指沖著周家老大一挑,周老弟果然是行里人呢,真是好見識,老頭子我也是佩服得緊呢。周老大看見父親站起來誇讚他,趕緊一拱手,在老英雄面前班門弄斧了,兩個人彼此伸出雙手緊握,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我一看父親都說話了趕緊恭維了幾句,周叔你真是行家啊,小侄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周老大笑著對父親說了一句,世侄有點意思,和老哥你年輕的時候真像。我父親瞅了我一眼,嘿嘿一笑,兔崽子,趕緊去準備幾個好菜,我要和這兩位老弟好好喝幾杯,我急忙跑到倉房裡拿出來了一隻山雞、一個野兔、一小袋榛蘑、一把秋天在林子里採的山木耳,送到灶間讓婆娘開始收拾做飯,等這幾個菜做好了我和父親一起陪著這兩位經常打交道的客商把酒言歡,一直吃、喝到了黃昏時分,等到酒足飯飽之後,兩位客商依前言將另外答應的酬金一根金條奉上,而且再次對我幫他們獵取熊膽連表謝意,我也向他們二人表示了多謝他們一直以來對我穆家的信賴。

吃過晚飯以後,大家彼此落座一邊喝茶,一邊說著閑話,那位年長的客商說道,感謝穆小弟古道熱腸和俠義之心,熊掌這一樁心事終於了了。我們還有一個不情之請,就是上回來時提到的阿穆爾虎虎皮,當時也沒有細說,現在獵取蹲倉熊這樣的險事老弟不費吹灰之力就辦得妥妥噹噹的,實在讓我們老哥倆佩服得緊,所以才斗膽請穆小弟把獵虎之事細細思量。看能否幫我們這個大忙?如果這樁事情辦成了,不但對於我們兄弟以後的生意大有助力,而且還能在政府方面上為我兄弟二人謀取一份好差使,所以請穆小弟一定儘力幫忙,酬金方面我們會付給高於別人收購虎皮的三倍價格,穆小弟你看能否幫忙?聽了他的一番話,我一時拿不準主意,主要是這深冬光景想要上山獵虎卻要比捕熊的風險大上不知多少倍,老虎一直是整個小興安嶺林區當之無愧的森林之王,不但體大勇猛,而且動作敏捷,還擁有著其它動物無可比擬的超強智慧和狡猾,老虎的疑心非常重,而且行蹤詭秘,一般的獵人避之唯恐不及。而且老虎一般性喜住在高山頂端密布石砬子的洞穴,它能從山勢陡峭的山嶺頂上一路疾奔如飛的跳躍騰挪下來,四.五百斤的重量與它而言絲毫不會影響它從山頂跳躍騰挪的迅捷,所有山中的猛獸沒有哪個敢與它正面搏殺,即使猛如黑熊這樣的殺神遇到猛虎也一般都會避讓。輕易不會招惹山大王,即便長著長長獠牙的野豬群面對單獨巡山游曳的猛虎也會害怕,除非老虎吃飽喝足不願意理睬野豬,否則十有八九野豬會凶多吉少,這份難度可想而知。這倆兄弟看到我半天沒有吭聲也都心知肚明。其中年長的客商笑著說,獵虎的兇險我們也都十分清楚,這件事情本來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就請穆小弟在機緣巧合的時候再幫我們這個忙也不遲。聽他這麼一說我才把懸著的心放下了,幾個人又邊說邊笑地聊起了山中打獵的種種趣聞,待到將晚時分我把這二位老客送進客房,大家才各自歇息。次日一早,兩位客商攜帶著那枚熊膽匆匆歸去,臨走的時候硬是又留下一根金條作為獵取虎皮的定金,我左推右擋也攔不住,最後只好連聲道謝方才收下來,他們二人這才作罷,大家拱手作別,約定後會有期。

轉過頭來大概過了五、六天的時間,那兩位老客就來家裡取貨了,我把熊膽拿出來遞到這二位的手裡,掂量著這隻將近一斤多重的熊膽,這兩兄弟樂得連嘴都快合不上了,又是對父親和我連聲道謝。兩個人又看了我拿回來的熊皮和熊掌,兄弟兩個相互對望著一迭聲的叫著好。我禁不住生起了考較一下這二人是否有真才實學的想法,我笑著問其中的老大:「苗叔你看這幾隻熊掌哪只最好呀?」二兄弟中的苗老大看了看我,然後微微一笑,開始侃侃而談:在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十一里曾經講過:「熊,冬日蟄(冬眠)時不食,飢則舐其掌,故其美在掌。」黑熊能人立而行,所以前掌特別靈活,掌花明顯。但論個頭大小卻是後掌比前掌豐腴、偏長些。所以有「左亞、右玉」的說法。黑熊進入冬眠後,通常會用一隻前掌抵住穀道,這隻通常是左前掌,另一隻前掌就專供它在蹲倉飢餓的時候舐吮,這隻一般是右前掌。老人傳言狗熊是今年用左前掌,明年一定換右前掌,一隻掌一冬天不動,另一隻掌天天舐之不停,所以唾液精華日夜浸潤,此掌肥腴厚潤是自然不過的了。等捕熊結束割取熊掌以後,熊掌在烹飪之前還需要把血水擦乾(注意不能碰水),而後準備一個大口瓷壇,先用石灰在壇底鋪好,在石灰上再鋪上一層厚厚的炒米,把熊掌放入瓮中後,四周用炒米塞嚴,上面再放石灰封口,擱上一兩年後,再取出洗凈烹食,烹飪前還需將熊掌洗凈後去毛,方法是用濕泥把熊掌包住,放入爐火里燒,等泥干透剝落, 熊毛便乾淨了。熊掌收拾乾淨後,要先在整個熊掌上抹上一層厚厚的蜂蜜(這樣可以使其較容易煮爛),而後在文火上煮一個小時,這時熊掌會比原來大上一倍多,而且變得柔軟,此時,再取出剝皮取肉。熊掌皮難剝,剝皮是對名廚技術的一大考驗,取出熊掌肉後放在鍋里用慢火煮,等煮得有些軟了,又停火讓它完全冷卻,冷後再煮,煮後再停。三四次後,可以加山雞、鵪鶉、禾花雀、香菇和冬筍等配料,和整隻熊掌一起燉煮;也可以把熊掌切片和這些配料一起煮下鍋。因為熊掌本身沒有味道,必須藉助這些配料入味。大約燉煮八九小時,熊掌肉幾乎融化了,這道名菜才算大功告成。但吃熊掌講究的一般只能吃前掌,還得吃狗熊活著時經常舐蜜的那隻右前掌。所以煮熊掌時,一定要使用兩隻鍋分而燉之,據說抵住穀道的那一隻,燉好後總帶點臭味。熊掌在上古歷史上就與「駝峰、猴腦、猩唇、象拔(象鼻)、豹胎、犀尾、鹿筋。」齊名,被天下食客方家共稱為山八珍。」小兄弟,你看我知道的還點過的去嗎?我心中一動,這個問題沒能難住他,索性我就再考較他一番,我看著苗家老大嘿嘿一笑,大叔你果然學識淵博,真挺讓我佩服。不過侄兒還有一事一直沒弄明白,這熊膽的真假該如何識別呢?都知道熊膽貴重,有些獵戶就投機取巧,用別的動物膽囊經過造假來冒充熊膽,把我們獵人的臉都丟盡了,周家老大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我父親,哈哈大笑起來,賢侄這是非要考校一下老叔到底有幾斤幾兩了,我父親坐在八仙桌旁邊抽著他的大煙袋嘿嘿一樂,並不言語。苗姓老大瞅著我笑著說,那我今天就說上幾個法子獻醜了,簡單鑒別熊膽真假的辦法可以用舌頭舔熊膽的表面,通常只有先有甜味後有苦味的才是真正的熊膽,其次可以取少量的熊膽粉,用火燒粉,如果粉末能起泡卻聞不到腥味也可以證明此熊膽為真膽,最好的方法是取少量熊膽粉放在水杯里,如果熊膽粉與水溶解後並不發散,成一條黃線下垂杯底,此時可以轉動水杯,如果能看到黃線隨水轉動保持不散,那就基本上是真熊膽無疑。聽了他的一番話,我父親站起了身形,大拇指沖著苗家老大一挑,周老弟果然是行里人呢,真是好見識,老頭子我也是佩服得緊呢。苗老大看見父親站起來誇讚他,趕緊一拱手,在老英雄面前班門弄斧了,兩個人彼此伸出雙手緊握,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我一看父親都說話了趕緊恭維了幾句,苗叔你真是行家啊,小侄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苗老大笑著對父親說了一句,世侄有點意思,和老哥你年輕的時候真像。我父親瞅了我一眼,嘿嘿一笑,兔崽子,趕緊去準備幾個好菜,我要和這兩位老弟好好喝幾杯,我急忙跑到倉房裡拿出來了一隻山雞、一個野兔、一小袋榛蘑、一把秋天在林子里採的山木耳,送到灶間讓婆娘開始收拾做飯,等這幾個菜做好了我和父親一起陪著這兩位經常打交道的客商把酒言歡,一直吃、喝到了黃昏時分,等到酒足飯飽之後,兩位客商依前言將另外答應的酬金一根金條奉上,而且再次對我幫他們獵取熊膽連表謝意,我也向他們二人表示了多謝他們一直以來對我穆家的信賴。

吃過晚飯以後,大家彼此落座一邊喝茶,一邊說著閑話,那位年長的 苗姓客商說道,感謝穆小弟古道熱腸和俠義之心,熊掌這一樁心事終於了了。我們還有一個不情之請,就是上回來時提到的阿穆爾虎虎皮,當時也沒有細說,現在獵取蹲倉熊這樣的險事老弟不費吹灰之力就辦得妥妥噹噹的,實在讓我們老哥倆佩服得緊,所以才斗膽請穆小弟把獵虎之事細細思量。看能否幫我們這個大忙?如果這樁事情辦成了,不但對於我們兄弟以後的生意大有助力,而且還能在政府方面上為我兄弟二人謀取一份好差使,所以請穆小弟一定儘力幫忙,酬金方面我們會付給高於別人收購虎皮的三倍價格,穆小弟你看能否幫忙?聽了他的一番話,我一時拿不準主意,主要是這深冬光景想要上山獵虎卻要比捕熊的風險大上不知多少倍,老虎一直是整個小興安嶺林區當之無愧的森林之王,不但體大勇猛,而且動作敏捷,還擁有著其它動物無可比擬的超強智慧和狡猾,老虎的疑心非常重,而且行蹤詭秘,一般的獵人避之唯恐不及。而且老虎一般性喜住在高山頂端密布石砬子的洞穴,它能從山勢陡峭的山嶺頂上一路疾奔如飛的跳躍騰挪下來,四.五百斤的重量與它而言絲毫不會影響它從山頂跳躍騰挪的迅捷,所有山中的猛獸沒有哪個敢與它正面搏殺,即使猛如黑熊這樣的殺神遇到猛虎也一般都會避讓。輕易不會招惹山大王,即便長著長長獠牙的野豬群面對單獨巡山游曳的猛虎也會害怕,除非老虎吃飽喝足不願意理睬野豬,否則十有八九野豬會凶多吉少,這份難度可想而知。這倆兄弟看到我半天沒有吭聲也都心知肚明。其中年長的客商笑著說,獵虎的兇險我們也都十分清楚,這件事情本來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就請穆小弟在機緣巧合的時候再幫我們這個忙也不遲。聽他這麼一說我才把懸著的心放下了,幾個人又邊說邊笑地聊起了山中打獵的種種趣聞,待到將晚時分我把這二位老客送進客房,大家才各自歇息。次日一早,兩位客商攜帶著那枚熊膽匆匆歸去,臨走的時候硬是又留下一根金條作為獵取虎皮的定金,我左推右擋也攔不住,最後只好連聲道謝方才收下來,他們二人這才作罷,大家拱手作別,約定後會有期。

老百姓常說「年好過,日子難熬」,轉眼之間,農曆的二月二很快就過去了。一過二月二,整個過年的事就算告一段落,新的一年又該忙碌起來。這一天,我正在自家院子里練習從爺爺那傳下來的拳法。莫日根突然來到了家裡,這讓我很驚訝,從上次圍捕狼群回來以後我們一直都沒有見過面,他們鄂倫春族人的生活習性和滿人、漢人都很不一樣,居住的環境、生活上的習俗都有自己固定的習慣。我見他突然來訪想必是有什麼大事情來找我商量,我急忙收住拳勢把他迎進屋中坐下,給莫日根倒上熱茶彼此寒暄了幾句,莫日根和我提到了前一陣我上山獵熊的事情,他一進屯子里就碰上幾個相熟的獵戶和他說起了,都說有十來年光景沒見過如此大的熊膽,我連稱慚愧,自己這點微末道行和眾多狩獵前輩比起來真是不值一提。莫日根和我又嘮了幾句閑話,慢慢轉入正題,說明了今天的來意。原來他們鄂倫春獵人部落的族長前幾日飲酒之後受了些風寒,剛開始也沒有在意,喝酒後幾天又參加了圍鹿。回來之後開始的時候腿腳有點行動不便,本來族長也沒有在意,不料過了幾天病情越來越重,不但行動甚為不便,而且嘴眼歪斜越來越嚴重,找來族中最好的郎中經過細細診治以後,郎中認為得此病的癥結是由於「四肢拘攣,腰腳不隨,」就是說一方面老族長逐漸年齡有些偏大,體質上不如從前,經不住這樣劇烈的強體力活動,再加上面部的肌肉前幾天酒後又受了風邪侵襲,要想根治必須使用當年的虎頭頭骨,方法就是需要將當年獵取的虎頭骨用酒或醋塗抹,然後使用炭火炙烤入葯,而且最好是使用虎身上的頭骨、脛骨,尤其以虎骨顏色色黃者為最佳。治療風疾使用虎骨這種說法由來已久,我也早有耳聞。在《本草綱目:獸部》第五十一卷 (獸之二)中註明:凡虎身數物,俱用雄虎者佳,葯箭射殺的老虎,其骨不可入葯,主要是由於箭上的毒汁會浸潰進骨血之間,這樣的虎骨非但救不了人還會傷人。書中記載「風從虎者,風,木也;虎,金也。木受金制,焉得不從?故虎嘯而風生,自然之道也。所以治風病攣急,屈伸不得,走疰,骨節風毒,癲疾驚癇諸病,皆此義也。」 汪機曰∶「虎之強悍,皆賴於脛,雖死而脛猶 立不仆,故治腳脛無力用之。」 時珍曰∶虎骨通可用。凡辟邪疰,治驚癇溫瘧,瘡疽頭風,當用頭骨;治手足諸風,當用脛骨;腰也。虎嘯風骨為勝。」虎骨治風疾的奇效我也早有耳聞。父親存有的幾本古書里都記載並佐證了這一說法,在《兵部手集》里即有臂脛疼痛∶「以虎骨酒治之,不計深淺皆效。用虎脛骨二大兩(搗碎炙黃),羚羊角(屑)一大兩,新芍藥二大兩(切)。三物以無灰酒浸之,養至七日,秋冬倍之。每日空腹飲一杯。」 若要速服,即以銀器物盛,於火爐中暖養三二日,即可服也。」在崔元亮《海上方》中也有類似的藥方記載:「腰腳不隨,攣急冷痛∶可取虎脛骨五、六寸,颳去肉膜,塗酥炙黃搗細,盛酒一斗浸之,糠火微溫。七日後,任情飲之,當微利便效也。又方雲∶虎腰脊骨一具,前兩腳全骨一具,並於石上以斧捶碎,安鐵床上,文炭火炙,待脂出則投無灰濃酒中密封,春夏七日,秋冬三七日。任性日飲三度。患十年以上者,不過三劑;七年以下者,一劑必瘥。」聽完他的來意,我一下子想起了年前來家裡的那兩位客商所託獵取虎皮之事。正在回味之間,莫日根看我半天不曾言語,以為這件事情讓我很為難。他連忙解釋,這個老族長乃是他本家直系,論關係是他親爺爺的堂兄,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叱吒風雲的傳奇獵手。在族中德高望重,甚受尊敬。這個事情是由部落長輩特意交代給他務必完成的任務,所以他無法推辭。我聽到莫日根的言語才回過神來,連忙把前一陣外面過來兩個客商來找我,讓我留意虎皮的事情原原本本對他講明。莫日根聽了之後才明白我愣神的原因,忐忑不安的心才放下。他和我說明,這次部落只需要虎的頭骨和脛骨給老族長用藥,虎皮雖然珍貴,鄂倫春獵人部落並不十分看重,主要是事情發生的突然,一時之間部落里難以找到新近獵獲的老虎,所以才十分著急。為了這次獵虎的事情,部落一共徵召了十名最彪悍、最有經驗的鄂倫春捕獵能手,準備於近日進山獵虎,因為他深知我在狩獵中的能力,又有了上次並肩血戰狼群的共同歷險,所以特意向族中長老建議讓我加入本次獵虎行動,推薦我的理由除了私交以外,他也言明非常看重我的那桿水連珠步槍的威力。說實話,這種步槍的確要比普通獵槍更精準,更具威力。在獵取大型猛獸上更有助力。在與大型猛獸的對抗中,即使只是搶出幾秒鐘的時間,人獸的最終命運往往都會被徹底改變。聽完莫日根的話,我知道這件事情無論從公私哪個角度我都沒有拒絕的理由,於是我爽快地答應了。莫日根非常高興,囑咐我這幾天抓緊準備獵虎前的準備,進山之前部落還要舉行祭山儀式,部落里的長老擔心老族長的身體狀況,估計很快就會組織一眾獵手上山。我一邊答應一邊起身將莫日根送走。

兄弟,因為你的緣故,我才每日貼一節的,否則,我三四天才打算更新一節的。

送走莫日根,我和父親說起了答應莫日根進山獵虎的事情,父親聽說過幾日我要進山獵虎,沉吟了一會,最後說道:既然已經答應朋友了,就沒有失信的道理。但是上山獵虎和獵取別的野獸還是大不一樣,其中的過程往往充滿極大的兇險,你也不是第一天打獵的雛兒了,凡事都要動腦子,自己應該對進山獵虎有個詳細的準備才行,這樣才能保證此次獵虎能有更大的勝算,我聽罷連連點頭。父親仔細看了看我,然後嘿嘿一笑,你也是現在方圓百里獵戶當中的佼佼者了,論槍法、論經驗也都算不錯了,但說到獵虎,你對老虎這種猛獸的習性和本事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今天就考考你,我聽了父親的話,知道他是擔心我上山獵戶遇到危險,舔犢之情我當然心知肚明。為了打消他的擔心,我決定把我知道的關於老虎的習性和特點都給老爺子說道說道,省得上山以後他老人家為我擔驚受怕。

在林區生活的人習慣上把小興安嶺上生活的老虎稱為東北虎,又稱阿穆爾虎(黑龍江的俄語名稱),最早起源於中國東北氣溫寒冷的山區,習慣上也被稱東北虎,是體型最大、戰鬥力最強悍的貓科動物。幾萬年前,當時的中國東北地區的老虎數量極多,其中的一批更加高大,體型更加健碩的東北虎向更遠、更冷、更廣袤的西伯利亞平原遷徙,它們的族群在深遠、廣袤的西伯利亞平原生根,發芽,繁衍棲息,從基因來看,這批虎父體母體都十分高大,幼虎也相應遺傳了這優秀的血統,體型上更顯高大威猛。逐漸形成了西伯利亞虎群族系,一般情況下地區所在的區域緯度越低,動物的體型會越小,其體型、體重有隨緯度的增加而呈正比增加的趨勢這一說法。越向北體型越大。最低緯度的就是生活在南亞次大陸熱帶雨林之中的蘇門答臘虎了,生活的環境處於北緯五度附近,而朝鮮位於北緯四十度附近,所以朝鮮虎在北方老虎家族中是體型最小,體重最輕的虎種。在中國境內長白山及大小興安嶺區域活動的東北虎與真正的西伯利亞虎也存在一些差異、小興安嶺在北緯四十五度和五十度之間,而西伯利亞則是在北緯六十度到七十度左右,所以東北虎和純種意義上的西伯利亞虎在體重和身形上還是有一定的區別。據說有人在俄羅斯曾看見重逾千斤的西伯利亞虎。在夏天老虎的虎毛一般呈棕黃色,冬天為了適應周圍的環境變化,體毛經常會變成淡黃色,東北虎的桔黃色要比其它種的虎淡一些。它的條紋不是黑色而是棕色,條紋的間隔比較寬。它的胸部與腹部都為白色,其頸部環有一圈非常厚實的白色毛。其背部和體側一般有多條橫列的黑色條紋,通常2二條靠近呈柳葉狀,虎頭大而圓,前額上的數條黑色橫紋,中間常被串通,極似「王」字,故有「森林之王」和「萬獸之王」的美稱(另一說法:「王」是根據虎頭斑紋之狀所造的象形文字)。耳短圓,背面黑色,中央一般都帶有一塊白斑,日常捕獵主要靠捕捉野豬、馬鹿、狍子等為食,它白天常在樹林里睡大覺,喜歡在傍晚或黎明前在森林、灌木和野草叢生的地帶進行獵食。成年的東北虎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山林中四齣遊盪,獨來獨往,沒有固定住所,只是到了每年冬末春初的發情期,雄虎才築巢,迎接雌虎。不久,雄虎多半不辭而別,產崽、哺乳、養育的任務將由雌虎承擔,虎的繁殖率也較低,它的壽命一般為二十年左右,一般每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發情,雌虎懷孕期約三個月,多在春夏之交或夏季產崽,每胎產二~四崽。雌虎生育之後,性情特別兇猛、機警,它出去覓食時,總是會小心謹慎地先把虎崽藏好,防止被人和山中其它野獸發現,回窩時往往不走原路,而是沿著山岩溜回來,走過的路上一般都會用虎尾清掃自己留下的爪印,不給其它跟蹤的獸類留下一點痕迹。幼虎依靠吮吸母虎的乳汁長大,要跟隨母虎一、二年以後才能獨立生活,三、四歲時候幼虎才正式進入性成熟時期。

兄弟你客氣了,喜歡就好。關於捕獵的這些知識一般的書上你還真是看不遇到。呵呵。

老虎一般都是獨居習性,具有十分明顯的領地劃分行為,老虎的領地概念非常強,對於膽敢進入自己領地範圍內的野獸,不論是同類,還是狼、熊、野豬、猞猁一律驅逐。成年老虎會每隔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定期對自己的領地進行巡查,它常常會將尿液尿在領地邊緣的大樹上,作為對其它野獸進入領地的警告標記,一頭成年公虎的領地範圍一般在方圓二百公里左右,老虎喜歡夜間出行,感官敏銳,性情兇猛,體魄雄健,行動敏捷,成年公虎肩高一般在一米二左右,平均體長三米五(身長可達二米四,尾長約一米一),平均體重能達到三百公斤左右,毛厚,不畏寒冷,虎皮十分珍貴,成年東北虎的牙齒咬合力十分強大,大約在五百斤左右,虎牙通常為三十個,分為門齒、犬齒、前臼齒和臼齒。在頜前骨牙槽內嵌有三對門齒,成一橫列,最外側的一對門齒最大,呈尖形,中央門齒比第二門齒稍小。門齒後面隔一間隙是犬齒,犬齒十分粗大,呈圓錐狀,齒尖部稍向後彎,虎的犬齒長度大約在六厘米左右,虎的咬合深度約為十一厘米左右,虎爪在貓科中最長,大約在十厘米左右,老虎前掌是貓科中最大的,雄虎的掌墊寬約十點五-十一厘米,掌擊是老虎捕獵的常用手法,其掌力居貓科之冠,瞬間爆發的掌力可達八百公斤,老虎四肢粗壯,後肢力量強大,可以完全直立,後肢力量的強大支撐直接提高了老虎的跳躍能力,老虎藉助於快速奔跑縱起可摸高達五米以上,老虎由於肩高適度,所以能在高速奔跑下有更低的重心,更強的抓地力,更靈活的身體控制力及更加突然的隱蔽攻擊優勢。東北虎的肌肉纖維極為粗壯,幾乎找不到多餘的脂肪,其脂肪主要在分布在皮下,而不是附著在肌肉上,其肌肉重量能佔全身重量的70%左右。這也是老虎在撲、咬動作中能具有強大爆發力最主要的原因。老虎捕食通常都是採取偷襲戰術,然後才是短距離的衝刺,老虎衝刺甚至能達到每小時八十公里的速度。老虎與其它野獸相遇,它的正面虎掌擊殺成功率相當高,擊殺手法也非常豐富,直接能把其它動物的頸椎拍斷,近身則能用它強有力的犬齒咬住動物喉嚨,直到將獵物窒息致死。一般對較小的動物的攻擊手段幾乎就是直接拍斷頸椎,對超過二百公斤的獵物如黑熊、野豬主要是伺機咬端頸部,然後利用強大的咬合力咬碎其脊髓,常說的老虎捕獵使用的三絕招就是「一撲、二掀、三剪」,「一撲」是指老虎能依靠自身良好的平衡能力將前肢直立,藉助自身三、四百斤的體重直接撲倒獵物,根據不同的獵物分別採取咬住咽喉、咬碎頭骨,咬斷脊椎這幾種方法獵殺,「二掀」就是在一撲落地沒有撲到獵物以後馬上會將上身仰起,抖動腰胯向一側翻身,然後使用後腿向後蹬踏獵物,「三剪」就是在上面兩招沒有奏效的情況下老虎會用它那一米多長粗如鋼鞭的尾巴橫掃獵物,老虎橫掃尾巴的力量足以把一頭成年壯狼的腰直接掃斷,平時喜歡以野豬和馬鹿為主要的獵食對象。每隻老虎都會留下顯示自己領地的獨特標記,有時候老虎會停下腳步,用兩隻後腳依次刨地,留下明顯的抓痕(俗稱地掛),並且會拉下一些糞便。有時候老虎會在自己巡遊的路線上往灌木叢或樹榦上噴射尿液,這些嗅覺上的信號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告訴經過此地的其它野獸,這是誰留下的痕迹;如果是一隻雌虎,還會從尿液中告訴別的成年公虎她是否處於發情期。父親聽我說完這番話,點了點頭,卻沒言語。我自認對老虎習性的認識比絕大多數獵戶都要更全面些,卻並沒能得到父親的認可,不禁暗自感到奇怪。父親瞅了了瞅我然後說道,你是不是覺得對老虎已經很了解了?覺得我應該誇獎你幾句?我故作謙虛的說,那一定是沒有你老人家知道的多,父親看了看我的表情只是嘿嘿一笑。突然問了我一句,你說了這麼多,那獵虎該使用什麼武器呢?我聽了這句話不禁一愣,打獵當然要用獵槍了,外帶可以使用弓弩、腰刀作為輔助獵具,但我知道父親故意有此一問必有深意。看到我一愣神,父親不再說笑了,走進裡屋,打開了他那很少開啟的八仙桌底層抽屜,從裡面拿出一幅畫軸,那幅畫卷一看就有很多年頭了,父親讓我走到近前,緩緩的打開了這軸畫卷。我湊到近前一看,畫卷上畫著一桿十分怪異的大槍,說它怪異是因為大槍一般就是槍桿上配有槍頭,不論是白蠟桿還是棗木杆,也不論是鋼槍頭還是鐵槍頭,都是如此。而眼前畫軸里的這桿大槍卻和普通的大槍形狀區別甚大,在大槍旁邊標註著幾行字跡,「虎槍:槍身一丈三,槍頭鐵質,柄木質,槍身飾雲龍纓穗紋,前銳後鋒,中起脊,有血槽,形制如矛,槍刃為圭形,刃中起棱,槍刃處左右橫系鹿角棒各一。頭纏黑皮,槍頭附皮套。」

我低頭對著畫軸上畫的大槍仔細看了好幾遍,抬頭望著父親,難道這是專門獵虎用的槍嗎?父親看著我點了點頭,然後坐在了桌子旁邊的椅子上,又說道,你再仔細看看它的槍頭有什麼特徵?我又認真看了看畫中這把怪異的大槍,終於發現了它的槍頭和槍桿之間套連的鐵管極長,是普通槍頭的長度三倍不止,我把觀察後的結果告訴了父親,父親滿意的點了點頭,面露嘉許。又說道,那你琢磨一下為什麼槍頭要用如此長的鐵管相套連?聽到父親這樣一問,我腦中靈光一閃,一下子明白過來。我興奮地對父親說,用這麼長的套管將槍頭和槍桿套連是為了在使用虎槍的時候,需要將槍頭刺入虎的前胸,而老虎一旦被刺傷以後,就會狂性大發,一定會用力掙脫虎槍的束縛,普通槍頭被老虎用力扭動必然被折斷,而套有鐵杆的槍頭則不易被折斷。嘿嘿,「孺子尚可教也。」終於從父親嘴裡說出了今天第一句誇獎我的話。父親又問我,那你再說說為何在這虎槍槍刃左右還要各橫系一隻鹿角棒呢?我一時之間還真沒有琢磨出來這兩個鹿角棒的用途,父親看看我的表情,微微一笑,我也不難為你了,索性就告訴你吧,虎槍槍刃兩邊的鹿角棒就是為了在虎槍刺中老虎的時候防止槍頭刺入過深無法拔出,因為鹿角韌性大,不易被折斷,所以被使用來做阻隔槍頭過深插入虎體的一種防護手段。我來給你說說這幅畫的來歷,這幅畫軸是當年你爺爺離開京城逃亡的時候帶出來的,是一位當年和你爺爺相交莫逆的虎槍營校尉送給你爺爺大婚的禮物,畫中繪製的虎槍乃是皇帝禁衛軍之一「虎槍營」獨有的獵虎裝備,虎槍營健卒的使命是扈從皇帝參加圍獵。「凡皇帝行圍則隨從前導,遇虎列槍以備,得旨即射殺,或追蹤或尋山,得虎具奏以獻;凡駐御營則分兩路伏設地弩,以防虎豹;凡出巡則前引扈從,分巡御道,謁陵則任巡哨、搜山及進陵前引槍環衛等各項差務。」虎槍兵大多是從八旗、前鋒、擴軍、火器等各營精挑細選出來的驍勇士卒組成,編製通常為六百人。我聽了父親的解釋終於恍然大悟,原來以前圍獵猛虎是專門使用虎槍的。父親聽了我的話點了點頭,使用虎槍的時候還需要注意二點,你切切記住,第一,遇到猛虎撲來需執虎槍刺其前胸,由於虎槍槍身極長,這樣能防止老虎近身用虎爪傷人,第二,待虎槍抵住老虎前胸以後需低身握住槍桿用力頂住,此時不能讓老虎用力後脫離虎槍的鉗制。旁邊的人可以利用這一最佳時機使用獵槍或弓弩對行動頗顯費力的老虎進行射殺,這樣去獵虎才能確保不出大錯。明白了嗎?我聽了父親的這番話才終於悟出,老獵手積累多年的經驗才是其狩獵生涯當中最寶貴的財富,是能讓後輩獲益不淺的無價之寶。

自從和父親一番交談以後,我就為上山獵虎進行各種準備,水連珠步槍、子彈、弓弩、箭支、單筒望遠鏡、捕獸夾、打馬棒、祖傳腰刀、獵斧、一捆50米長的粗麻繩,準備在上山攀岩陡峭石砬子的時候可以借力,唯一缺少的就是那把父親給我看到的畫中虎槍,我把這一擔心跟父親說了出來,父親聽了我的話只是一笑,並不多做解釋,弄得我有點摸不著頭腦。就這樣又過了二三天,莫日根再次來到了家裡,跟我說上山的前期準備已經全部完成,明天邀請我去他們部落參加祭山儀式之後就進山獵虎,我偷偷的把父親和我說的使用虎槍獵虎的事情和他說了,他很驚訝我竟然知道虎槍營殪虎的事情,然後他告訴我,鄂倫春獵人部落自祖上起就一直有虎槍兵應徵進入清朝的虎槍營隨駕殪虎,他們部落里也一直有虎槍留存,族中也有一脈傳下來尤其擅使虎槍的好手,這次去的十個人里就有兩名專門使用虎槍的獵手。我一聽才明白當初我問父親的時候他為什麼並不著急的原因,原來他早就知道鄂倫春部落里一直就有虎槍兵的後裔。我心裡暗暗嘀咕,這真是一個狡猾的老獵頭,不過說實話也確實服氣,看來自己的這點狩獵經驗和前輩比起來實在不值一提,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如果妄自尊大,自以為是,那真是要貽笑大方了。

第二天一早,我帶好狩獵裝備,騎上家裡的一匹健馬直奔莫日根他們的鄂倫春部落而去,半個時辰不到,就來到了距離靠山屯西南方向大約十里之外的鄂倫春族群居住的部落,說起「鄂倫春」這一民族名稱的來歷,最早是在清初始見文獻有記載。《清太祖實錄》卷五十一在一份奏報中首次提到「俄爾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諭中稱之為「俄羅春」。此後才比較統一的以鄂倫春這一名稱來稱呼他們。「鄂倫春」一詞自古以來有兩種含義:其一為「使用馴鹿」的人,其二為「山嶺上」的人。鄂倫春族的祖先最早是「室韋」人,即世代居住在森林裡的人。到了元代,被稱之為「林木中的兀良哈」,到了明代被泛指為「北山野人」。鄂倫春族人屬於游牧狩獵部落,他們幾百年來一直都遊獵於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西起石勒喀河,東至庫頁島這樣的廣闊地區。十七世紀中葉,沙俄殖民者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迫使很多鄂倫春人南遷,漸漸集中分布於大、小興安嶺地區。清朝立國初期,鄂倫春族作為「索倫部」的一部分,被編入「布特哈八旗」,從此鄂倫春族被納入清朝的統治範圍,對清朝承擔貢納貂皮和服兵役兩大義務,充當騎兵的鄂倫春人被稱為「摩凌阿鄂倫春」,意思是「馬上鄂倫春」,貢納貂皮的獵民們被稱為「雅發罕鄂倫春」,意思是「步行鄂倫春」。 同治年間後,根據鄂倫春人遊獵的區域實行了「五路、八佐」和「四路、八旗、十六佐」的建制,並一直延續至清末。他們富有代表性的傳統居所被稱作「仙人柱」,「仙人柱」是鄂倫春語,意為「木杆屋子」,漢語稱之為撮羅子,是鄂倫春族遊獵時期居住的房屋,通常是用樺木杆和樺樹皮或獸皮搭蓋而成的簡易房屋。它類似於美洲印第安人的廬帳住所,呈圓錐形,首先用兩根「阿杈」(帶杈的杆子)支起,然後把六根「托拉根」(搭在阿杈上的主桿)搭在阿杈上。頂端套上「烏魯包騰」(柳條圈),在烏魯包騰周邊搭上二十多根樹桿,即為「仙人柱」的骨架。覆蓋物分兩種:冬天用狍皮和蘆葦簾,狍皮縫製成三塊扇形的圍子,蘆葦簾壓在圍子上面。也是用樺樹皮覆蓋在「仙人柱」之上,從樺樹上把樺樹皮剝下以後,將樺樹皮里外凸凹不平的部分剝掉,最後只剩中間的薄皮,再把這種皮放在鍋里蒸煮,晒乾後能保持柔軟,不易折斷,把加工好的樺樹皮一張一張縫合起來,最後變成寬為一米,長三-四米的覆蓋物鋪在仙人柱樹榦的支架上。西南側或東南側留門,門帘冬季是狍皮做的,其他季節則用柳蒿枝條織成。頂端留空出煙,下雪天,為了防雪而蓋上一塊皮子。仙人柱內三面住人,一面是門,門上掛狍皮或柳條門帘,在地當中有一火堆,是取暖做飯用的。這種簡易房子很容易拆蓋,而且建造「仙人柱」的原料在興安原始森林中隨處可以找到,所以非常適合於鄂倫春族的遊獵生活。由於有經常遷徙的習慣,「仙人柱」內的擺設也非常簡單,除了睡鋪之外,都是必要的生活和生產用品,煮飯使用的鍋一般吊起來,或用鐵架、石頭架起來。「邁罕」一般是鄂倫春獵戶出獵時搭蓋的臨時住所,「邁罕」一般是使用三至四幅白布連接成長方形的布蓬,搭在兩根豎起的木杆和一根橫著的木杆上,然後四角插上細木杆,將布蓬上的繩套套在桿上,簡易的「邁罕」就搭成了。一般在冬天為了取暖,鄂倫春人也習慣去蓋木刻楞房子,就是用木頭碼垛堆起來的房子,蓋房的木材一般都會選用直徑在三十厘米左右的原木,量好尺寸,將每根原木的兩面砍平,兩端砍成同一規格的凹槽和凸形,然後將砍好的木頭一層一層的垛起來,兩端連接處咬合在一起,木層之間的縫隙用大泥封死,再搭上房蓋安上門窗就可以住人了,這種房子比土窯子要好的多,不僅敞亮暖和而且還結實耐用,通常可以住好多年。我眼前整片鄂倫春部落差不多既有「仙人柱」的屋子,也有木刻楞蓋的房子,在村口附近玩鬧的幾個鄂倫春少年看到有外人來到部落,急忙去向大人稟告,一會,莫日根和幾位族中長輩就來到外面,莫日根看到是我來了,十分高興,急忙把我向族中的長者進行介紹,就這樣大家相互寒暄著一起走進了他們的居所,在一處居所內,屋中分別站立著十名左右的鄂倫春獵手,屋子中間火堆旁邊席地而坐著五名老者,莫日根向我一一引見,這幾位原來就是他們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我向幾位老人家一一施禮,幾位老者對我能協助這次獵虎表示了謝意,又為我一一介紹了參加圍獵的獵戶。大家坐下一番寒暄之後,幾位老者起身帶領所有人來到了鄂倫春狩獵之前舉行祭山儀式的祭堂,就見祭堂正中央擺放著一個巨大木刻的老人像,莫日根告訴我說,這是鄂倫春信奉的山神「白那恰」,白那恰神像一般是選用一棵大松樹做材料,在樹的一面將樹皮全部刮掉,用獵刀在松樹上刻出一位老者的頭臉、眼睛、眉毛、嘴和鬍子,然後用黑木炭將臉部描黑,再用火把燎過之後,山神就能顯靈保佑上山狩獵的鄂倫春獵人了,那位領頭的族長在白那恰神像前非常鄭重的擺上祭品,祭品分別是山中獵物的頭、尾、爪、整雞、白酒、及捕獵的獵具,然後點燃松香,將松香灑在火堆上,一股帶有松油特有的清香向四周彌散開來,所有的人都跟隨著族長跪下,族長手裡端著樺皮碗,碗中盛著馬奶酒,向神像敬灑,口中說道:「山神啊,我們把烏力楞建到您的山上,請保佑我們的大人和孩子吧,請賜福給我們吧,賜福給山林吧,族中的勇士病了,我們要上山獵取老把頭了,請保佑你的子孫平安歸來吧。」說完這番話,族長拿著一塊狍子肉抹在「白那恰」神像的嘴邊,然後所有人都跟著他一起趴在地上給山神像磕了三個頭才起身,族長用短木頭堆在仙人柱中央的吊鍋下把火點著了,開始煮已經放在吊鍋里的狍肉肉乾和柳蒿芽,按照鄂倫春的傳統,這個吊鍋一旦點著火,直到上山打獵的獵人平安歸來才可以熄滅,否則就會給獵人的生命和狩獵過程帶來危險,直到這個時候整個祭山儀式才算全部完成。

舉行完祭山儀式,幾位老者和我們一一道別後就離開了,我們也回到距離祭山儀式不遠的一處仙人柱里,大家這才終於不再像剛才舉行祭山儀式那麼莊重和拘謹,大家總算能坐下來好好吃點東西說說話了,我向周圍莫日根的族人一一客氣的打招呼,他們也都對我報以憨憨的笑容,從外表上很難把這些人和在興安森林叱吒風雲,捕狼搏虎的獵手聯繫到一起,在我身邊圍坐著的鄂倫春獵手基本上周身都穿著用狍子皮經過鞣製做成的皮袍,皮袍帶上襟,袍邊、袖口都鑲有薄皮邊,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繡、補花等裝飾,紋飾用浪花紋、雙回紋、鹿頭雲卷紋、馬紋、一一不等,上身多半穿狍皮衣、下身穿皮褲,戴狍頭皮帽,腳上穿著塞滿烏拉草的皮靴。在冬天,男子大都穿著皮毛外翻的袍子,整個皮筒周圍用狍、鹿、犴筋捻成的線縫紉起來,狍皮獵裝不僅既柔軟耐磨,而且防寒效果極好。鄂倫春獵人戴在頭上的狍頭皮帽也很有意思,是用完整的狍子頭皮製作而成的,製作時先將袍子頭皮完整剝下,熟好皮子,把眼圈的兩個窟窿鑲上黑皮子,再把兩個真耳朵割掉,用狍皮做成兩個假的耳朵重新縫上,狍子的角原樣保留即可,帶上這種帽子在冬天出獵,不僅能保暖禦寒,而且還是狩獵的一種極好偽裝。在冬天裡,因為食物匱乏,老虎、野豬、狼、猞猁、遠東豹都喜歡獵食狍子這樣的大塊頭獵物,帶著狍頭皮帽的鄂倫春獵人持獵槍趴在灌木叢中,像一隻狍子一樣用來誘惑其它野獸,周圍埋伏著一起參與圍獵的獵戶,等到有野獸上當過來捕獵狍子的時候眾人會對野獸開槍射擊,十有九中,不失為冬季狩獵的一種很好的技巧,鄂倫春獵人還會自己動手,用樺樹皮做成樺樹口哨,能模仿出很多種動物的叫聲,用來作為誘捕獵物的輔助工具。屋子中間的吊鍋里大塊的狍子肉已經被煮的爛熟,肉的香味彌散在整個仙人柱里,給寒冷的冬日增加了不少溫暖,幾個獵戶在吊鍋旁邊地上的泥墩子上架起短木頭開始烤肉,一串串插在削尖木棍上的鹿肉、狍子肉、野豬肉陸續被放在火上熏烤,肉乾在火上向下流淌著肥油,從肉上滴下來的油脂落在火上不時響起噼啪的聲音,烤肉的香味越來越濃郁。很快,在吊鍋裡面已經剔除骨頭的狍子肉、狍肺、狍腦子就煮好了,大家紛紛起身將肉食從吊鍋里撈出來,裝在已經放好鹽巴、野茶花、野韭菜、柳篙芽的樺木碗里,上面澆上一層已經燒開了的野豬油,霎時間,屋子內香氣四溢,肉還沒吃到嘴裡,肚裡的饞蟲就開始叫了,大傢伙一邊盛著肉,一邊喝著鄂倫春自釀的馬奶酒,整個仙人柱里其樂融融。

舉行完祭山儀式,幾位鄂倫春族長輩和我們一一道別後就離開了,我們也回到距離祭山儀式不遠的一處仙人柱里,大家終於可以不再像剛才那麼莊重和拘謹,總算能坐下來好好吃點東西說說話了,我向周圍莫日根的族人一一客氣的打招呼,他們也都對我報以憨憨的笑容,從外表上很難把這些人和在興安森林叱吒風雲,捕狼搏虎的獵手聯繫到一起,在我身邊圍坐著的鄂倫春獵手基本上周身都穿著用狍子皮經過鞣製做成的皮袍,皮袍帶上襟,袍邊、袖口都鑲有薄皮邊,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繡、補花等裝飾,紋飾用浪花紋、雙回紋、鹿頭雲卷紋、馬紋、一一不等,上身多半穿狍皮衣、下身穿皮褲,戴狍頭皮帽,腳上穿著塞滿烏拉草的皮靴。在冬天,男子大都穿著皮毛外翻的袍子,整個皮筒周圍用狍、鹿、犴筋捻成的線縫紉起來,狍皮獵裝不僅既柔軟耐磨,而且防寒效果極好。鄂倫春獵人戴在頭上的狍頭皮帽也很有意思,是用完整的狍子頭皮製作而成的,製作時先將袍子頭皮完整剝下,熟好皮子,把眼圈的兩個窟窿鑲上黑皮子,再把兩個真耳朵割掉,用狍皮做成兩個假的耳朵重新縫上,狍子的角原樣保留即可,帶上這種帽子在冬天出獵,不僅能保暖禦寒,而且還是狩獵的一種極好偽裝。在冬天裡,因為食物匱乏,老虎、野豬、狼、猞猁、遠東豹都喜歡獵食狍子這樣的大塊頭獵物,帶著狍頭皮帽的鄂倫春獵人持獵槍趴在灌木叢中,像一隻狍子一樣用來誘惑其它野獸,周圍埋伏著一起參與圍獵的獵戶,等到有野獸上當過來捕獵狍子的時候眾人會對野獸開槍射擊,十有九中,不失為冬季狩獵的一種很好的技巧。鄂倫春獵人還會自己動手,用樺樹皮做成樺樹口哨,能模仿出很多種動物的叫聲,用來作為誘捕獵物的輔助工具。屋子中間的吊鍋里大塊的狍子肉已經被煮的爛熟,美味的肉香彌散在整個仙人柱里,給寒冷的冬日增加了不少溫暖,幾個獵戶在吊鍋旁邊地上的泥墩子上架起短木頭開始烤肉,一串串插在削尖木棍上的鹿肉、狍子肉、野豬肉陸續被放在火上熏烤,肉乾在火上向下流淌著肥油,從肉上滴下來的油脂落在火上不時響起噼啪的聲音,烤肉傳出來的香氣也越來越濃郁,很快,在吊鍋裡面已經剔除骨頭的狍子肉、狍肺、狍腦子就煮好了,大家紛紛起身將肉食從吊鍋里撈出來,裝在各自放好鹽巴、野茶花、野韭菜、柳篙芽的樺木碗里,上面再澆上一層已經燒開了的野豬油,霎時間,屋子內香氣四溢,肉還沒吃到嘴裡,肚裡的饞蟲就開始叫了,大家一邊盛著肉,一邊喝著鄂倫春自釀的馬奶酒,整個仙人柱里其樂融融。

由於地處苦寒地帶,鄂倫春成年男人都好飲酒,他們把馬奶、小米、稷子米放在一起,發酵一個星期以後,然後使用蒸酒器蒸,就自釀成了特有的馬奶酒。旁邊不時有鄂倫春獵戶一邊往吊鍋底下的火頭上放木頭柈子,一邊把已經切割好的肉塊、魚乾、鹿肝、兔肉往吊鍋里添加,坐在我旁邊的莫日根饒有興緻的向我介紹,鄂倫春獵人常年和狍子打交道,都習慣把它們稱為「傻狍子」,聽老輩人講,以前狍子極多,根本就不躲人,人走到近前也不知道害怕,更不知道逃跑,就直眉楞眼的瞅著你,如果你用棒子打它,打疼了它才會跑,不過不會跑遠,跑一會就回停下來回頭看,有時候還很好奇會再跑到你面前,看看你究竟用什麼打的它,所以才有「棒打狍子瓢舀魚」的說法。在所有的野獸里,只有狍子身上的肝臟可以生吃,而且最好生吃效果才最好。鄂倫春獵人在山上打到狍子後,不是先剝皮放血,而是喜歡打開腹腔,取出冒著熱氣的狍子肝,先用水或雪揉洗一下,然後用獵刀切成薄片,直接蘸著鹽面生吃,據說這樣的生吃肝、腎可以明目清火。鄂倫春獵人的眼神都特別好,據說就是因為經常生吃狍子肝臟吃出來的神效,所以鄂倫春獵人都有一雙明亮有神的眼睛。獵人們還有一種比較講究的吃法就是灌血清,在獵獲鹿、犴、野豬以後,把獵物的胸腔打開,用獵刀在肋骨上劃幾道,讓血逐漸流進樺木碗里,經過半個時辰以後,等鮮血完全沉澱下去,上面會有一層透明的血清,然後獵人會用收拾乾淨的動物腸衣灌好血清,再添加上鹽巴、切碎的各種野菜末,用腸線縫好腸衣,放在外面凍好以後切成一段段的血腸,把這樣的血腸切成一段段然後放在吊鍋里煮,味道最是鮮美無比,吃一次夠你想一個月的。鄂倫春獵人幾百年間一直在莽莽森林裡以狩獵為生,憑一桿獵槍、一匹獵馬、一頭獵狗就能縱橫林海雪原,所以鄂倫春人一向把獵馬和獵狗當成自己最好的夥伴,他們從來不吃馬肉和狗肉,一般都會在獵馬、獵狗老死以後把它們當親人一樣埋葬,鄂倫春人騎的都是純種的小韃子馬,這種馬的個頭比他們當年從歐洲遷徙帶過來的頓河馬體型更小,和蒙古馬很像,在平地上也沒有頓河馬跑得快,但這種馬耐飢餓、耐疲勞、抵抗能力強、適應環境的能力非常強。在嚴寒的冬季里,缺草少料的時候,它能刨開冰雪,尋找自己能吃的野草,就連一般馬不吃的葫蘆墩草,它也能吃,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它還能像狍子、馬鹿這些食草動物一樣,吃干柞樹葉子,沒有水喝時,它能夠大口大口的吞吃白雪解渴,主人打了狍子、馬鹿之後,把獵物的胸膛用刀劃開,打個口哨,獵馬嘴巴一伸,一口氣就能把一腔熱血喝光,不用單獨飲水解渴。條件艱苦時,它甚至可以連續幾天不吃草、不飲水都能堅持馱負重物行走。在零下四十多度的氣溫下,它也不懼怕寒冷。這種馬體力強健,很少會生病,它的這種天性是其它馬種比不了的。其次,這種馬善於穿山越嶺,過沼澤濕地,走塔頭甸子,辨別道路的能力很強,有別的馬種比不了的本事。再寬、再深的沼澤濕地都擋不住它,它的四個蹄子會準確踩著塔頭或漂浮物,迅速地跑過去,在樹林密布的森林裡,它能從樹的間隙跑過。再陡的山坡,它能爬上去,而且這種馬生性剛烈,爭強好鬥,在森林裡即使面對野獸也有很強的自衛能力。除了金錢豹和老虎之外,別的野獸它都不懼怕,就是有一身蠻力又最能斗的黑熊,它都不在乎,和黑熊相遇時,它前蹄子能尥,可以站起來和它斗,後蹄子能踢,一蹶子能踢四、五尺高,能把對手的腦袋踢塌,單個黑熊和它相鬥,十個有九個會被它弄傷,它的嘴還能咬,胳膊粗的樹,它把頭一甩,一下子就能咬斷。最重要的是這種馬頭腦聰明,聽力極強,嗅覺十分靈敏,不管在原始大森林中轉悠多少天,也不管繞多少彎走多少路,它照樣能找到大路,非常記道認路。它兩隻耳朵一豎,周圍幾里之內的動靜都能聽到。兩個鼻孔嗅嗅,附近有什麼特彆氣味,它也能聞到。晚上主人把篝火一點,身子往皮袋裡一鑽,就可以高枕無憂地呼呼睡大覺,有什麼動靜和變化,它會及時地把主人弄醒,使主人不會遭受森林裡猛獸的突然襲擊。鄂倫春人就是憑藉獵馬的這些特點和天性,從古至今都敢憑一個人、一匹馬和一桿槍,長年在大小興安嶺的原始森林中縱橫馳騁,圍捕猛獸。聽著莫日根的描述,看著眼前前這些樂觀、淳樸的鄂倫春獵人,我心裡滿滿充盈的都是他們這份溫暖的手足情深和兄弟情誼。在酒香、肉香的熏陶下,整個屋子裡洋溢著溫暖、祥和的氣氛。一個時辰左右,所有的人都已經吃得酒足飯飽。大家互相道別紛紛回家休息去了。只等明日出發進山獵虎。

莫日根邀請我睡在他家的「仙人柱」里,他的父親、母親和他生活在一起,他的妻子比他小二歲,他的兒子已經八歲了,一家五口人在一起生活的幸福、充實,我向二位老人鞠躬施禮,老人家熱情地和我嘮些家常,他們拿出自家的馬奶酒邀請我共飲,我知道鄂倫春的規矩,在家中,老人的地位最為尊崇,尊老愛幼是鄂倫春族人最看重的禮儀,吃飯、喝酒都要請老人坐在主位,當老人邀請客人一起喝酒的時候,老人遞給你的第一杯酒一定不能先喝,必須要回敬給老人,請他先喝,只有這樣才算是尊重他們的習俗,吃肉、吃飯也一定要等老人動手以後其它人才可以動。老人家看我如此懂得禮數,愈加高興,我們邊說著話、邊喝著酒,不知不覺天色就慢慢黑下來了。莫日根老父親喝了不少酒以後露出醉態了,我和莫日根攙扶著把他父親安頓歇下了,我們兩個人坐下拉起了家常,在交談當中我才慢慢知道了鄂倫春人一直把馬和狗當作他們最好的朋友,他們進山狩獵常常就是背著一桿獵槍、騎著一匹快馬、後面跟著一頭勇猛的獵犬,就憑這些在茫茫林海中縱橫馳騁,所向披靡。所以他們對馬和獵狗的感情極深,從來不會吃馬肉和狗肉,即使馬匹已經不再強壯,獵狗已經衰老也都是任其自然老死。鄂倫春人平時在不出獵的情況下一般都會將馬散放,任其自由的在山林間吃草休息,有時馬自己回來,有時十天半月不回來也不擔心,要用馬的時候,只要拿一盆鹽去林邊呼喊,自家馬便會很快回來。有時馬也會自己回家吃些鹽然後又進到山去,所以鄂倫春獵人的馬匹性情十分勇悍,即使面對野豬、狼這樣兇殘的野獸也毫無畏懼。在踢、咬之間盡顯野馬的狂傲不馴。鄂倫春世代居住在興安嶺上,春天開江以後,等河裡的魚汛一到,鄂倫春打漁人就會乘坐他們製作的樺皮船,在江、河、湖泊里縱橫往來,以捕魚作為日常吃食,樺皮船是鄂倫春族人獨有的水上捕魚工具,輕便快捷,樺樹皮船一般呈長方形,平底,船兩端上面與船身表面平齊,而底部上翹合攏於兩端。整個船體俯視呈「梭」形。船身一般長度在五-七米左右,船身最寬處為80厘米至一米,高度為六十厘米左右,多用樟子松或柳木做船身的骨架。做樺皮船前,先用幾十根長短不同的樟松木條做好船的骨架,然後用馬鬃繩把一張張水煮過的柔軟樺樹皮縫接起來,包裹在船的骨架上。凡樺皮接合處均用松樹油堵住,使船身沒有漏水的地方。船身骨架鑲包已縫合好的樺樹皮船衣,縫合處的縫隙上多塗松樹油,這樣船在水面划過的時候就不容易滲水,最後在船體上沿內外平行各以四、五條薄厚適中的樺木板條或柳木板條嵌合,使船體上沿與柳木框條吻合,而船體的兩端上沿合攏處則用皮條或濕柳木條捆紮好,一條樺樹皮船就做成了。樺樹皮船輕便耐用浮力大,船體呈梭形,兩端收攏呈流線型,在行駛時阻力小而速度快,划船時通常都是單人、單槳,能承載三個人或四百斤左右魚的重量,使用起來非常方便,不用的時候,可將樺樹皮船沉入岸邊淺水中,泡在水裡能防止船體乾裂。整個船體輕便的只要一個壯年男人就能扛走,非常適用於水上狩獵。而且鄂倫春族還有一個習慣,每當漁民劃著樺皮船離開岸邊的時候,漁民的婆娘都要用柳枝條輕輕地抽打一下男人的後背,這樣的動作就預示著出去打魚會滿載而歸不空手。我們倆嘮著他們鄂倫春族獨特的民風民俗,在不知不覺間,天色就已經越來越黑,為了明日進山獵虎能養好精神。我和莫日根也都各自早些歇息。


推薦閱讀:

《馬前卒》是一部什麼小說?
第二章 人為刀俎
憶仙姿(李存勖X劉玉娘)60此時無聲勝有聲
神藏是同類型小說里的一朵奇葩,想不想了解它的作者是誰嗎?
明國在澳宋的留學生們 (三、學校生活續)

TAG:小說 | 原創 | 往事 | 狩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