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講唯識與中觀摘錄筆記系列4

哲學上對這個世界有兩種觀念上的爭議,一派是「唯物論」,一派是「唯心論」。那麼佛家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呢?他們認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即,一切皆有「識」起。

唯識學把人的心識分成八大識。分別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等八大心識。

唯識學是三藏法師從印度取回來的重要著作,對中國文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南懷瑾老師對唯識的講解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龐文博證、切入人心,讓人深受啟發,感慨萬分。特整理出學習筆記以備參考。

(摘錄整合難免有斷章取義,給人造成誤會之處,僅供參考,請以錄音原稿為準!)

第八識頌

心:現在我們用現在的觀念,把它當成一個本體(我們這個生命根源這個本體),它包含了兩部分:心理的(精神的)、物質的,這兩個心物所謂心物一元,這是一個名稱、是一個理論,這是心

意:心的第二重投影、最活潑的、能夠了知、有知覺、有感覺的,能夠思想的這個是「意」。

識:(心的)第三重投影,我們普通曉得,了別就是識。今天身體、頭腦很清爽、能夠分析清楚、聽這個話聽得很清楚,就是「識」。容易被外界所染污的,所以它有染污作用,也叫做「染污識」。識,就是能了別、染污。

念:這個念頭,我們思想這個「念」。出了陽神,成佛了、得道了沒有?沒有!沒有了道,只是你的功夫,還是念,念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所以心、意、識、念,拿現在漂亮名稱就是生命的功能。

「性唯無覆五遍行」

第八阿賴耶識,沒得蓋覆的,它沒有躲藏在哪裡。心物一元,無所不在的。心態的狀況第六識、第七識有,前五識有一部分。第八阿賴耶識,它沒有心態狀況。可它有這個作用——「五遍行」

它是前七識的根根,等於我們一棵樹的,它這個種子所生的樹根。第七識等於這個樹榦;第六識啊(等於)樹榦的中間、那個主要的中心;前五識(是)這棵樹前面開的花、結的果。

無念:是「觀察圓明照大千」,大圓鏡智,更清楚;但是自己沒有動思維心,沒有動分別心,那個才是無念呀!所以像鏡子一樣,照天照地,纖毫一動都知道,那才叫無念;不是無知哦!

「界地隨他業力生」

這個宇宙佛說有三界、九地。整個的宇宙萬象,都是第八阿賴耶識這個功能變出來的,這個功能叫做業、業力。三界六道、一切眾生是我們每一個人第八阿賴耶識自己的業力所造的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六道: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把天和阿修羅合在一起,六道也就成了五趣)。

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禪分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分為四地,共為九地。

(一)五趣雜居地 (二)離生喜樂地 (三)定生喜樂地 (四)離喜妙樂地 (五)舍念清凈地 (六)空無邊處地 (七)識無邊處地 (八)無所有處地 (九)非想非非想處地

「二乘不了因迷執」

小乘的羅漢、聲聞、緣覺,雖然他自己覺得證到涅槃、證到空,他都認不清楚第八阿賴耶識是個什麼東西,「不了」,小乘羅漢他根本不知道,所以還不算悟道的呦

「由此能興論主諍」

就是大乘菩薩,有些也搞不清楚,這些菩薩們沒有辦法,《成唯識論》啊各種論呀,起來作論,就是論這個道體這個東西。意見上、思想見地上的差異。

「浩浩三藏不可窮」

這個心,根本的功能,有三藏,「能藏、所藏、執藏」.第八阿賴耶識,這個三藏的性能,像大海一樣,如瀑流水一樣,浩浩蕩蕩、無邊無際的,「不可窮」。

能藏:它能藏過去、未來、一切萬有的種性,有為法、無為法,它能藏。

所藏:所藏的、所含藏的,所以第八阿賴耶識是含藏識,能藏、所藏。

執藏:它抓得牢牢的。

「淵深七浪境為風」

前面七識起了波浪,外境界,我們七識一動、心念一動,心念對著外面的外境,外境風動,外境越引誘,波浪越大,心意識的作用越大,境風吹識浪」。

境風何來?這個「境風、識浪」都是阿賴耶識自性的功能,「能藏」所動的,一動的時候就是兩面,所以拿補充的話,就是中國的《易經》了——陰陽,「動則得咎」,一動,就有陰就有陽;陽的一面就是心的作用;陰的一面,變成有形的,那就是物的作用。它兩個互相為因果的。「心能轉物」,但是,在心不能轉物以前,物也能轉心。

「受薰持種根身器」

我們這一生的所接受的教育思想、自己的行為等等,接受現行的熏,「現行」,這個現行的熏啊,就是變成未來的種子、未來的種性。那麼,我們這一生的個性、現行,等等,就是前生、多生累劫的「受薰」來的,現行變種子,種子變現行。

「根」,六根,眼耳鼻舌身;「身」,尤其這個身體,這個生命的身體;器世界。這個身,你說六根裡頭就有身嘛,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為什麼還加一個「身」?這是「薩迦耶見」的身,中陰身那個也是身,就是我們這個「身見」,生命這個身見同我見最難破除的。

身見:在唯識的翻譯經的一切的經論裡頭的梵文翻譯的名詞,就是「補特伽羅」——有我的身見。

受薰:它接受外界自然的熏習,所以修行,我們佛學叫做「熏修」

人的習慣是慢慢形成的,慢慢練習、熏習,所以教我們念佛、拜佛,或者是做好事,慢慢把壞的根性把它熏習過來。

「根身」是別業,阿賴耶識的別業;「器」是阿賴耶識的共業。

「去後來先作主公」

「去後」人死的時候最後走,「來先」投胎的時候先來,「作主公」就是這個東西。阿賴耶識是我們生命死的時候最後走,離開身體、離開肉體;投胎的時候是最先來入胎的。

那麼變胎兒的時候呢,就是阿賴耶識進去了,胎兒沒有意識的,可是有第七識,也有前五識的影像、投影。也可以說在胎兒中間,是非量境界的帶質境

第八集

細昏沉:你覺得坐得很好,身上氣脈周流啊,覺得很舒服啊,定境界,清幽幽的,這個是細昏沉,細昏沉就是無明根本。

有許多朋友注意哦,學問好、人品好、道德好,太方正,太方正是非善惡太分明,看著是正氣凜然,對不起——瞋念。真的噢!這瞋念一重啊,你以為果報是好的呀?天人都難得哦,還是成阿修羅。不管你修的什麼功德,此念之難。做人是方方正正、行為是冰清玉潔,沒有話講、做人沒有話講。以修道來講啊,如果你有成功,充其量是個小乘之果。因為他沒有辦法形成功德。

思惑:貪嗔痴慢疑

見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禁戒取見

思惑是心理根本前生帶來的習氣,要修才能斷,要修正自己心念。見惑呢,那不是修能夠斷的,那要「慧所斷」的,你見到慧了自己曉得觀念錯誤了,要智慧才能斷的。

上一篇

南師講唯識與中觀摘錄筆記系列3--八十規矩頌之第七識


推薦閱讀:

筆性與筆法聽課筆記(二)
彼尚個案療愈課程筆記(一)
(12)子平閱微筆記(27):學員出題四則
原來做筆記可以這麼爽~
羅大倫中醫筆記系列

TAG:筆記 | 唯識 |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