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喝酒是終結一天的方式

海明威:喝酒是終結一天的方式

來自專欄啃老師陪你喝一杯20 人贊了文章

(本文首發公眾號「啃老師陪你喝一杯」)

57年前的今天,海明威拿獵槍崩掉了自己的腦袋,留下「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名和一打與酒糾纏的故事。半個世紀後,單是回顧他的生平,那種對酒的狂熱勁兒,也讓人渾身沸騰。

二戰末期,盟軍解放巴黎,海明威就是帶頭衝進巴黎的第一批美國人之一。他坐著吉普,領著一隊美國士兵,冒著槍林彈雨,不要命地往巴黎赫赫有名的麗思酒店(Ritz hotel)沖。

去那兒,不為別的,就為酒店裡的酒吧。戰前他在巴黎,總愛去那個地方喝酒。現在他打回巴黎,最關心的就是,酒吧還在不在?酒還在不在?酒保們好不好?與此相比,命和紀律都不算什麼。

萬幸,酒吧還在,雖然只有一個副經理在值班。海明威懸著的心落下,興緻上來,一口氣要了51杯馬蒂尼。

這就是「海明威解放巴黎麗思酒店的酒吧」,此事後來廣為流傳。1994年,巴黎解放50周年,麗思酒店為紀念這件事以及海明威與酒店的淵源,特意將酒吧改名叫「海明威酒吧」。不枉海明威在晚年的作品《流動的盛宴》里深情地寫:「每當我幻想天堂的樣子,總是能想到麗思酒店。」

如果去巴黎,這家酒吧也可以添加進行程表裡。

除了這些流傳在外的故事,海明威自己也常跟酒表白,言辭間儼然是酒神最忠誠的信徒。

他曾經給朋友寫信,說自己15歲的時候開始喝酒,因為每天都從事腦力勞動,想到第二天還有很多事情要思考,此情此景下,唯有酒精可以幫助自己擺脫這種憂愁,「威士忌帶我直抵宇宙的邊界,朗姆酒溫暖我胸膛,爛醉不省人事,失去的時間無法追溯,十分痛快。

他一直在踐行他的生活哲學,「別管什麼教堂、市政建築和廣場,如果你想要了解一種文化,就在當地的酒吧過一夜」。他遊歷過很多地方,每到一處,就會嘗當地的酒,不管是巴黎的血腥瑪麗,還是古巴的Daiquiri,抑或是佛羅里達的金酒椰子水。1941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訪問中國,在廣東短短三天時間,他就愛上當地的蛇酒和鳥酒,超級開心地給朋友寫信介紹這些酒的配方。臨走前,還特地在一個村子裡買了一壺蛇酒,準備帶回去給美國朋友。

他還跟自己的好朋友菲茨傑拉德說過,「面對親吻美女和打開一瓶威士忌的機會時,永遠不要猶豫」。菲茨傑拉德也是酒鬼一枚,兩人初相識,海明威還未曾著書立傳,菲茨傑拉德也才剛完成他那部著名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雖然兩人都是囊中羞澀,但每天都會在小酒館裡相約,灌下一杯又一杯的威士忌。

海明威真的很愛喝威士忌,也懂威士忌,在《永別了,武器》里,他寫:「我真該叫他們威士忌不要加冰,冰塊要另外放。因為這樣你才知道威士忌有多少,不至於加了蘇打突然弄得太淡。我寧可買一瓶威士忌,叫他們端冰塊和威士忌來,這才合理。上好的威士忌非常怡人,這是生命中怡人的享受之一。」

看到這些, 我能明白,海明威是在用作家的敏感和細緻體會酒,而不僅僅只是灌到肚子里。酒在他的口中,是有情緒、有聯想、有內涵的。

所以,在他的作品裡,酒會和需要表達的主題也聯繫在一起。看小說《乞力馬扎羅的雪》,主人公哈里在雪山之上,瀕臨死亡之時,他只叫著要一杯威士忌蘇打。能在皚皚白雪裡,臨死之前喝上一杯,大概是一件特別痛快的事。杯酒面前,生死何懼呢?

這就好像海明威自己的人生態度。雖然酒精一直在侵蝕他,三十來歲時,胃痛、肝硬化就在折磨他,高膽固醇、高血壓也給他帶來很大困擾,但他依然離不開酒。醫生警告他必須戒酒,然而他住院期間,朋友來探視,卻在床底發現了很多空酒瓶

海明威就這樣一直喝一直喝,直到死亡。和許多創作者聲稱喝酒是為了啟發靈感不一樣,海明威喝酒,更像是為了逃避生活中的苦難,以及消磨他太劇烈的情感。

他曾經說過「喝酒是終結一天的方式」,喝酒最後,也成了終結他一生的方式,彷彿另一種圓滿。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啃老師請你喝一杯


推薦閱讀:

1000元以下各區間範圍內有什麼好喝的酒?
甜點製作比較常用的酒類有哪些?使用上一般有哪些特點?
威士忌開瓶後如何貯藏,需要注意什麼?
借酒消愁,真的能消掉嗎
葡萄酒與啤酒混合釀造風格的酒類,是否與大多數葡萄酒一樣適合陳年存放?

TAG:西方文學 | 威士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