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每個群體里總有一隻「黑羊」?

最為弔詭的是,

「黑羊效應」中的所有參與者

都是受害者,

沒有勝利者可言。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8:03 黑羊效應 來自伯凡時間

▲ 點擊上方綠標可收聽音頻

語音丨伯凡時間

這一段時間,校園欺凌成為了大眾關注的熱門話題。很多人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都曾經有過被社會青年、高年級學生或者就是本班同學欺負的經歷,不過這種欺負,大多數並沒有造成太嚴重的後果,隨著時間流轉,很多人也就慢慢淡忘,甚至多年之後,還能跟當年欺負過自己的同學相逢一笑。

但是還有一種更強烈的被欺凌的經歷,是大多數受害者都難以忘懷的,那就是在一個小群體內,被其他群體成員排擠和攻擊的經歷。很多人在回憶自己的學生或者職場經歷時,都會談到,因為一件極小的事情,甚至就是毫無來由的,自己成為了一個小團體共同攻擊的對象。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所以這種經歷往往能夠給當事人帶來極大傷害,甚至有人因為無法忍受這種境況而選擇輕生。

1

有些心理學家用「黑羊效應」來描繪這種現象。根據《美國傳統詞典》的解釋,黑羊(Black sheep)是指一個群體中最不受待見、最不受尊重的成員,甚至被認為是群體中的一種恥辱,這個詞的意思類似於漢語里的「害群之馬」。

而在心理學上,「黑羊效應」,通常用來指群體成員排擠和攻擊本群體中不受歡迎成員的傾向——群體成員對本群體中不受歡迎個體的攻擊,比對群體外成員的同類攻擊更加厲害,被排斥和攻擊的個體就被稱為「黑羊」,而對他實施攻擊的人則被稱為「屠夫」,其他的人是旁觀者。

「黑羊效應」常常被用來解釋一個群體對其中某一個個體進行沒有什麼來由的排斥和攻擊的現象,尤其是那種群體里的每一個人單獨看起來,其實都並不算壞人,最後卻造成了一種「受害者無辜,加害者無心,旁觀者無視」的怪異現象。

「黑羊效應」的起點往往都是無法追溯的,因為它的導火索大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許只是因為某次極小的疏忽,也許只是因為一句無心之語,也許只是因為有人比較內向,不太喜歡跟人溝通,甚至只是因為他的面相不善,說話帶口音。

在台灣精神科主任醫師陳俊欽看來,「黑羊效應」是一個對人類影響最深遠,卻也最少有人意識到的詭計,「這個社會每天都在把無辜的人抓來當『黑羊』,極盡所能的欺侮他們,並讓整個團隊進入共犯結構」。

回憶一下自己讀書的經歷吧,是不是在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班裡都至少有一個被大家冷落和欺負的學生?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你是黑羊,屠夫,還是旁觀者?

2

如果組成屠夫的都是一些品行特別卑劣的人,那麼問題倒是好辦了。「人世流長,誰沒碰上過幾個人渣」,而且品行卑劣的人,往往追隨者並不太多,當他作出迫害行為的時候,人群中有正義感的成員還會站出來保護受害者。

但是,「黑羊效應」之所以難以破解,難就難在,即便連屠夫也並不是壞人。屠夫不是別人,就是你我他,一個人在群體里成為黑羊,成為屠夫,或者成為旁觀者,都具有很強的偶然性,甚至有可能,一個人在一個群體里曾經扮演黑羊的角色,而在另一個群體里,他就會搖身一變成為屠夫。

形成黑羊效應的團體往往自身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這個群體剛剛組建,或者正在遭受來自外部的壓力,這個時候,群體成員有些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彼此,氣氛有些尷尬,而此時如果能夠出現一隻黑羊,能夠讓大家找到共同話題,舒緩壓力,凝聚團隊——「黑羊效應」於是就應運而生了,就是這麼簡單。

而讓整個團體里屠夫群體越來越壯大的原因有三點:

  1. 認知行為失調:只要有一次加入攻擊黑羊的行列里,你就會從此開始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因為你已經作出行動,必須說服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從而一步步陷入行動與認知不斷自我強化的循環;

  2. 集體意識與從眾行為:大家都在這麼做,而「我」是群體的一部分,所以「我」這麼做也沒錯,而「我」不這麼做,感覺就是在跟團隊做對;

  3. 罪惡共享:當一個團隊不安定時,黑羊效應更容易發生,因為團體需要把情緒轉移到一個共同的敵人身上,認同感會推動大家做出相似的行為;

簡單的說,是恐懼、焦慮和集體利益讓屠夫們走到了一起,而這幾種情緒在幾乎每一個群體都存在,當群體壓力增大時,這種動力也就更加強大。

3

最為弔詭的是,「黑羊效應」中的所有參與者,都是受害者,沒有勝利者可言。

黑羊,也就是被群體攻擊的個體,毫無疑問他們是最大的受害者,很多受害者在多年之後仍然無法擺脫被群體排斥的陰影,性格可能也會發生改變;

屠夫,也就是群體中主導和參與攻擊的人,他們往往也是群體里恐懼、焦慮情緒最高的一些人,當上一隻黑羊被排擠出局後,出於群體的贖罪意識,他們中往往又有人接替了上一隻黑羊的位置,成為新的黑羊,這就是所謂「反轉」效應的一種;

旁觀者,那些坐視不管的人,這些人往往在從眾心理和自己的良知之間輾轉反側,既沒有勇氣站出來果斷制止,也無法讓自己心安理得的加入屠夫的陣營,如果黑羊效應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後果,很多年後,他們還會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

我們在羅爾事件、老虎咬人這些熱門社會事件的集體討論里,都能看到「黑羊效應」的影子。誠然,這些當事人也許並不像黑羊那麼無辜,羅爾對於女兒治療情況的隱瞞,和那位在野生動物園裡中途下車的婦女,他們的的確確都做錯了,但比起他們所遭受的懲罰和輿論攻擊,他們的錯誤真的有那麼重大嗎?人們爭先恐後的發表意見,表達義憤,又是否有尋求集體認同、緩解自身壓力的成分?

那麼,說到底,「黑羊效應」到底應該如何解決?是應該保護和隔離黑羊,警告和懲罰屠夫,還是鼓勵旁觀者們挺身而出?

這些措施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它們都還只是治標不治本。心理專家們提供的終極解決方法也許有點出乎你的意料,陳俊欽在《黑羊效應》這本書里給出的建議是:給發生黑羊效應的團隊集體減壓。

細想一下,如果「黑羊效應」是一種團體壓力突破臨界點的不良反饋,那麼降低群體壓力的確才是根本性的解決辦法——否則即使你解救下一隻黑羊,只要群體感受到壓力,他們就會自動啟動搜尋下一隻黑羊的程序。

最後,讓我們來心平氣和的想一想,朋友圈裡那些接連刷屏的社會事件,那些情緒熱烈的熱門評論,到底是因為這些事本身就值得關注,還是因為我們自身背負的壓力太大,需要找到釋放的出口呢?


推薦閱讀:

中國最大的富豪群體到底是誰?答案讓人很遺憾……
網民「群體極化」現象分析及應對研究
剩男是「群體性事件」的替罪羊
斯偉江:群體無高低,入門有標準!
跨越族群界限來感受和理解其他群體

TAG: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