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好詩,不需要解釋

作者呂正惠,1948年生,台灣嘉義人,台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中山大學講師,在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 21年,並曾為系主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現任台灣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專研唐詩與台灣現代文學。著有《元和詩人研究》《杜甫與六朝詩人》《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小說與社會》《戰後台灣文學經驗》《CD流浪記》等。

唐宋詩詞對我們影響很大,關係密切,很少人不知道幾句唐宋詩詞,因為它們已經深入日常生活了,例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春宵一刻值千金」等,都是唐宋詩詞里的句子。這些詞句不但寫文章時會用到,講話也會提到,只是常常不知是出自那裡,像後面三個例子就是蘇東坡寫的。

唐宋詩詞為何深入人心,最主要的是文字語言非常簡樸,接近口語(通俗化),以李之儀的《卜運算元》為例: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應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這是宋代的詞,距今已有九百多年了,但我們至今還好像讀現代作品那麼容易。又如,五代南唐的馮延巳,是李後主的前輩,當過李後主父親的宰相,他的《長命女》寫道:

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陳三願。一願郎君千歲,二願妾身長健,三願如同樑上燕,歲歲長相見。

整首詞都不需要解釋就能明白在寫什麼,因為接近白話。又如,陸遊是位愛國志士,總希望能看到朝廷派兵北伐統一中原,他死前的《示兒》寫著: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裡的「乃翁」就象是閩南語中的「恁老爸」,其他基本上也是不需要解釋的。

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用詩寫的,他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英國詩人,比李之儀晚四百年出生,但今天英國人要讀莎士比亞就一定要詳細註解,例如:英文they的中文意思是「他們」,在16世紀時寫作thy,不查字典還看不出是什麼意思。這是因為英文是拼音文字,很容易隨著時空的不同而音形都變,而中國字是音變字不變,像閩南語的「行」在北京話是「走」的意思,北京話的「走」在閩南語是「跑」,孟子的「五十步笑百步」中就有「過五十步而走」,這個「走」就是「跑」的意思。字的意思雖然有些變化,但字形卻是不變的。

詩經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但有許多詩不需解釋即能懂,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首詩中有那個字看不懂?只有「蒹葭」需要解釋是哪種植物。詩經的國風,可能有四分之一的詩不需要怎麼解釋就能讀得懂的。

英國詩人喬叟是英國詩歌的始祖,他用十四世紀的英文寫的詩,到現在英國人能懂的不到一百人,一般英國人要讀現代英文翻譯本。有人說漢字難學,但其實記住以後就不會忘,讀古書也容易讀,這是漢字和拼音文字最大的不同。

下面講到唐宋詩詞的內涵,譬如,蘇軾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這首詞傳頌千古,任何人一讀都馬上喜歡,除了文字通俗易懂,還因為內容寫的是一般人非常熟悉的夫妻之情。中國詩詞傳頌最為久遠的,都是這一類和人倫有關係的感情。

中國詩歌的題材,都和人倫之情有關,講的是人與人的關係,譬如愛情。陸遊的《沈園》就是一例。 陸遊是會稽(紹興)人,他的第一任妻子唐琬是他的表妹,因為兩人感情太好,被早寡的母親給休了,借口是,唐琬妨礙陸遊考進士。本來陸遊把她安排在另一個地方,但被母親發現,不得已就真休了,唐琬再嫁別人。有一年他們在沈園重逢,雙方都感嘆萬千,不久唐琬過世。她死後四十年,陸遊再次來到沈園,寫下了兩首詩懷念她: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台,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沈園柳老不吹綿,是說,柳樹老了,不開花了,柳絮不再飄飛了。樹老了,人也老了,快死了,此身行作稽山土,人快要變成會稽山上的一堆土了,還「猶吊遺蹤一泫然」,時間那麼長久了,樹和人都變了,但是,感情還在。寫得多麼感人。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不直接講懷念,但一看就知: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第二句講池塘漲滿了,其實就是暗示思念之情也滿滿的。第三、四句說,何時(何當)才能回到家裡,坐在西窗剪燭夜談,跟你說今天晚上巴山下雨時我想念你的心情。第四句把第二句的「巴山夜雨」重覆講了,有一種一唱三嘆、纏綿不休的感覺。

晏幾道的《鷓鴣天》是懷念年輕情人的詞:

翠袖般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當年有個翠袖,即一個年輕女子,她殷勤捧著玉鍾(大酒杯)勸我酒,我為此拚了命喝到滿臉通紅。而她也盡心儘力,「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兩人過了一個難以忘懷的晚上。然後,就「從別後,憶相逢」,好幾次都夢到。你看這寫得多好。像陸遊的詩、晏幾道的詞,寫情都寫得深入人心,容易為人所接受。寫友情的詩詞也很多,像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及《聞王昌齡左降龍標遙有此寄》就是有名的例子。

我們可以把中國文學跟西洋文學做個簡單的比較。中國文學的對象是人間,西洋是天堂或地獄,神或撒旦。例如莎士比亞的《麥克白》就寫人的貪慾,馬克白在妻子的慫恿下殺了國王,取而代之,兩人從此備受良心折磨,直到死亡。巴爾扎克的《歐琴妮·葛朗台》講的是19世紀的歐洲,守財奴的父親老葛朗台,因為唯一的女兒把私房錢私底下給了情人,把她關了起來,幾呼把她餓死。而她的情人,後來也為了另一個女人的嫁妝,背叛了她。整本書就講父親和情人的貪慾,毀掉了歐琴妮的一生。像莎士比亞和巴爾札克這樣,把人心寫得這麼壞,這麼驚心動魄,中國文學是很難找得到的。

中國也有壞人,但一般不會寫,因為壞人有什麼好寫的?聖人也是,像文天祥是一個文弱書生,但他是一個象徵人物,所以忽必略一直希望他投降,但都被拒絕而求一死,而忽必略也不敢放他走,因為文天祥一走,就能聚集一股勢力反抗元軍,最後還是讓文天祥死了;孔子呢?因為一本論語而奠定了聖人的地位。所以,中國文學不太寫聖人,只寫一般的悲歡,也不特別寫崇高或邪惡。

年輕時,我會覺得中國文學很平淡,現在老了反而可以接受;中國文學也可以說是中老年人的文學,各位看李白、陸遊的詩詞,留下來的都是三四十歲以後寫的。

中國人的審美觀(美感)和西方人不同,中國文化的特色是,表面上看起來平凡、平淡,沒有特色,但因為是建築在大多數人的感覺上,結果卻顯得意味深長,耐人咀嚼。

詩詞可以訓練語言的感覺和語調,可以磨練出對文字的敏感度,還有雅俗共賞及聽覺的感受,像杜甫《贈衛八處士》(八是堂兄弟排下來的大排行,處士是指沒做官的人),讀起來就很有味道,很有韻律感: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未及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梁。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這首詩的文字基本上也是淺白易懂的,但一方面有韻律感,一方面寫人的感情既平凡、又有深情,很多人很喜歡,這就是唐宋詩詞的美感特質。

【版權聲明】本文為台灣淡江大學呂正惠教授於高雄文學館擔任第115期駐館作家時的演講內容,由家禾整理,版權屬於原作者。標題為詩詞世界重擬。


推薦閱讀:

八字神煞速查解釋表
對四柱純陰的八字的解釋
少殺慎殺:法官一要堅持,二要解釋
侍郎·接引證解釋
張志銘:法律解釋原理(下)

TAG: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