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生多讀古文可固本立身 歸有光

著名作曲家谷建芬最近將《詠鵝》、《春曉》、《靜夜思》等流傳千百年的古詩詞譜曲並結集,讓這些民族文化瑰寶唱進學生的音樂課。她說,當孩子們競相唱起「老鼠愛大米」的時候,她的心裡,很不安。 

  筆者的朋友,一位三年級小學生的家長則早已不是不安,而是著急上火。孩子語文教材里,古文部分極少,僅有的也只是少量詩詞和現代漢語版成語故事,學生們基本得不到系統的古文學習。現在孩子的作文缺乏整體感,文字也不紮實。朋友買回大量古文課外書,卻苦於無處下手。 

  學生不讀「詩書」,不是才有的事。就目前國人狀況而言,成人沒有幾個能理解古文的。自打白話文運動把古文定性為反動,文言文歷經厚今薄古的打壓和應試教育的荼毒,已經快淪為角落裡的貨色,最近甚至有「專家」跳出來說古文全是糟粕,學生習古文非常危險。該「專家」大約不知何為「信口雌黃」,反正大家都明白古詩比充斥各類媒體的現代文經讀,也能感覺到民族文化傳承得較好的港台地區流行歌曲歌詞都寫得比內地憤青頑主靠譜。當然,純從當下作家按字數拿稿費的標準看,所有古文通通極不人道。 

  當年胡適、魯迅、劉半農、錢玄同等力頂白話文,目的是打碎舊思想的束縛,求得民族文化大解放。矯枉難免過正,但倒了洗澡水把孩子也扔了,恐非這些具備紮實古文功底的大家之初衷。不信咱把《彷徨》、《吶喊》統統用當下流行的文字翻譯一遍,恐怕字裡行間的投槍和匕首多半會變成板磚和吐沫星子。幾位老先生若看到如今中醫看不懂古文獻、大學生分不清唐宋元明清、為人父母者不知為何「狗不叫父之過」……會有什麼感想?再讓他們聽聽孩子們脫口而出的「老鼠愛大米」、讀讀「梨花詩」,老哥兒幾個沒準得從天堂暈進地獄。 

  因此,上海的孟母堂、北京的日日新擁躉(現在叫粉絲)眾多,實不為怪。那其實是對當今教育體制的一種過激的背叛。「人格教化」奠基於童年,應試教育,壞在博與雜,且不重視倫常道德及學生定力之培養,講求速成、填鴨、量化。但教育是教「人」的工作,品格與心靈的培育,無法速成,而是需要藉由教化的力量去引導和滋養。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古文經典中,有治國安邦的大道,有家庭倫理的規範,更有品德修為的原則。同時,古文經典行文起承轉合之道和文字內涵之美,能夠有效地帶領學生建立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的通途。如此,孩子長大以後,心靈的根基穩健,才智的修習有效,才不會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更不會淪為功利主義的奴隸。 

  今天的知識發展極為多元,讀經絕非萬能。要強調的是,應當肯定古文經典的效益,不能以幾十年的成見剝奪青少年應有的學習權利。當然,古文中的很多道德思想觀念是與封建帝制的政治經濟體制、小農生產生活方式相聯繫的。比如蔑視客觀法律規章的人治、配合專制統治的奴性教育、男性中心論等等。這些東西當然不能被不加區分地一股腦兒灌進沒有辨別能力的孩子頭腦里,這就更需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潛心研究,把更多真正的傳統文化瑰寶呈現給學生。 

  內外兼修、固本立身的學生,才能成長為和諧健全的現代社會的棟樑。

推薦閱讀:

特級語文老師:對於作文,我只講10個技巧,班上學生次次都是優!
春天學生黨穿搭來啦!這樣穿超適合你!
台灣學生熱衷香港讀大學(兩岸聚焦)
聚焦:什麼樣學生可踐行「南科之夢」
職場上的「學生思維」害死人

TAG:學生 | 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