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知識管理,提高個人價值

當下高速的工作和生活節奏中,很多人都會覺得認為自己忙碌於日常繁雜的事務中,工作中總是被莫名其妙的事情所干擾,個人價值無法真正發揮:

上圖中的那些問題,看似凌亂無章,沒有條理,但是實際上是一個流程上的問題,就是個人知識里出了問題。

二、和知識有關的概念

(一)什麼是知識

人們一小就會聽到太多和知識有關的話, 比如培根老先生的:「知識就是力量」等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都變得很有知識,但是究竟什麼是知識,卻不知道該如何下一個準確、系統、完整的定義。現在網路上也有很多關於知識的定義,比如維基百科裡「知識」定義,百度百科裡「知識」的定義等等,當然也有很多類似於知識經濟、知識管理等書籍裡面都有各種不同的定義方式。

中國國家科技領導小組辦公室曾經發布了一篇名為《關於知識經濟與國家基礎設施的研究報告》,在其中對知識進行了一個定義:

知識是一種有組織的經驗、價值觀、相關信息及洞察力的動態組合,它所構成的框架可以不斷地評價和吸收新的經驗和信息。

這個定義很好的詮釋了知識是什麼,它綜合了經驗、價值觀、洞察力等等,經過大腦的完善和組織之後,形成一個動態的框架體系(本文的目的,就是為了說明這個框架的運作方式)。同時,這個概念也可以引出下文要討論的知識管理,其實就是通過已經構成的框架體系來接受新知識,同時,不斷調整知識框架的過程。

(二)知識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屬性特點,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將知識進行分類,比如說可以分為理論性知識和經驗性知識、個體知識和組織知識……等,對於個人的知識管理來說,有一種分類方式是將知識分為:隱形知識和顯性知識。正如下圖所示,對於一個個體而言,顯性和隱形的知識就像一座冰山一樣,絕大多數知識都是隱形知識,只有少數的知識是顯性的。

1、隱形知識。指的是一個人經過長期積累而逐漸形成的知識,具有高度的個性化,並且很難格式化,不易通過語言表達及傳播。隱形知識隨處可見,比如說中醫的望聞問切、廚師的刀工、藝術大師的創作技巧、播音員的情感匹配……因為隱性知識的量大、個性化強、難以表達傳播,所以也經常會出現因為一個人的離開導致整個手藝的失傳的現象,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中也經常見到。

2、顯性知識。對比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指的是可以通過正常的語言文字的方式表達、傳播和共享的知識。比如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都是顯性知識的積累。

在這裡也要提前劇透,之所以個人要做知識管理,其中一個核心目的就是讓隱性知識顯性化,更容易讓自己的價值得到實現。

(三)知識的層次

人的大腦每天要處理大量「內容」(這裡之所以用「內容」兩字,而不用「信息」、「數據」、「知識」等字眼,原因是因為這些字眼在下面有明確的指代),知識只是大腦處理的一種形式,並且它處於所有「內容」的其中某個關鍵層次:

從上圖上看,是一個向上的箭頭表示,其實,應該用金字塔形來表示更加貼切,隨著層次的提升,數量會越來越少。

1、雜訊。這裡的雜訊不僅僅表示聲音領域的雜訊,在知識管理領域中,雜訊其實就是糟粕,它對個人沒有任何意義。比如說生活中的抱怨、閑言碎語等,不僅沒有意義,其負能量甚至可能傷害人。

2、數據。是對客觀事物記錄下來的、可以鑒別的符號,是客觀事物的性質、屬性、形態、數量、位置及其相互關係等等的抽象表示。數據可以是字元、數字、文字、圖形等,它僅僅是一種抽象的量的概念,本身不代表任何意義或一類具體的東西。

3、信息。是指被給予一定的意義和相互聯繫的事實,是經過加工處理過的、對人有用、能夠影響人們行為的數據。即,信息是加工處理後的數據,比如報表、賬冊和圖紙等。

4、知識。知識的概念在本文最前面提出過,在這裡,也可以用另外一種形式來說明:知識是從信息中得出的系統化的規律、概念、經驗或結論,是對信息的推理和驗證。

5、能力。就是指能順利完成某項活動所必需的主觀條件。在某些語境下,能力可以直接理解為本事,有能力就是有本事,能勝任的意思,另外還有本領、能耐、才能、才幹等近義詞。知識只有用於實踐,才能轉化成能力;也只有實踐才能檢驗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找到知識聯繫實際運用的途徑,從而使能力得到提高。

6、智慧。智慧是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判斷的能力。智慧可以培養出能力,能力也可以衍生出智慧。

三、如何做好個人知識管理

做好個人知識管理的一個核心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隱性知識顯性化,比如在上文中提到的智慧和能力,其實都是隱性的,通過知識管理的系統流程,可以讓隱性的知識顯性化,以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日常行動和決策。

(一)什麼是個人知識管理

所謂的個人知識管理,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對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管理,並不斷提升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過程。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個人知識管理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一方面需要構建個人的知識體系,另外一方面不斷加強個人知識管理的每個環節(知識的獲取與整理、存儲與更新、交流與分享、應用與創新的過程)。

本文最開始對知識進行定義的時候,就提到了:知識是一個動態的框架,那麼,從知識管理的這兩方面就可以看出來,它們之間是相互促進的動態過程:通過構建個人知識體系可以讓知識管理的環節有的放矢,提升效率;通過個人知識管理的每個環節的加強,不同擴展自己知識框架的廣度和深度。

(二)構建個人知識體系的原則

構架個人知識體系是知識管理的第一步(如果連體系都沒有,還談什麼管理呢),這個環節,其實就是對自己以後的知識進行梳理的一個過程,每個人都應該有目的地去執行這步操作。構建個人知識體系中有幾個必須遵照的原則:

1、目標驅動原則

正如圖片上的文字所示,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獲取途徑多樣、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如果沒有目的性地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唯一結果就是迷失。所以,在構建個人知識體系時,首先要明確一點,自己究竟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一條,在目標管理的博文中也有提到。個人管理的各個系統之間確實是互通的,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目標管理和知識管理之間的聯繫)

2、金字塔原則

通常情況下,知識管理要求專註於自己的核心領域,但是,任何知識都不是獨立存在的,特別是「知識爆炸」時代的來臨,各種知識之間更是有著錯綜複雜的邏輯聯繫。《金字塔原理》這本書介紹的分層理念可以用在很多地方,知識管理中也是適用的,正如上圖所示,需要將自己的知識進行分層,越是上層的知識,越是專業的知識,越是能夠體現個人核心競爭力的。知識管理應先積累廣度再向深度發展,以形成「金字塔狀」的知識結構系統

3、動態更新原則

在信息時代,知識的更新更加頻繁,一個人昨天建立的知識結構,如果今天不充實更新,它的價值就會降低。因此,只有用動態更新原則要求自己,「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在舊有的知識結構中疊加新的內容,才能把握更多稍縱即逝的機會。

(三)構建個人知識體系的實踐

以上是構建個人知識體系的原則,看似輕描淡寫的三條,但是卻要貫穿在整個知識管理的過程中去。下面,就是將這個原則轉化為實踐,我提供我曾經的方法、正在嘗試使用的新方法以及@GTD異端者-陳子峰 的方法來展示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1、曾經的方法:統一分類方法

我在《強力底版的多領域實踐》一文中(第三部分的第(四)條)曾經提過我的知識體系的構建方式:我的知識體系是構建在為知筆記中的,按照六維的方式來構建的個人知識體系:

為知筆記目錄中的2-7便是我的個人知識體系結構。這種分類方式的特點如下:

優點:由於我的郵件、收藏夾、Rss、文件夾等的分類和這個分類方式一致,所以當有知識需要歸檔的時候,很容易地歸類,節省了大量的成本開銷。

缺點:由於平均的分類方式,很難體現出重點,在實際操作中,需要其他的手段(二級分類中通過需要來標明權重)來輔助。

截至目前來看,這種方法我用起來感覺還是蠻順手的,效果也很好。

2、正在嘗試使用的新方法:金字塔分類法

為了讓這篇博客寫的更有說服性,我也嘗試了按照個人知識體系構建原則中的金字塔原則要求,按照基礎知識、通用知識、專業知識三個部分來區分個人的知識:

基礎知識:包括最基本的知識、個人的興趣愛好知識等;

通用知識:包括個人管理系統的知識,比如素質提升、時間管理、精力管理、家庭管理等;

專業知識:主要是個人工作中產生的知識。

為了避免影響我的為知筆記的目錄結構,同時可以將我的知識做一次備份,所以,這次我選用印象筆記作為知識體系的載體。

由於趕稿的需要,我並沒有把整個知識體系庫遷移到印象筆記中來,僅僅通過截圖來說明。在上面截圖的目錄中包括幾個部分:

000 Inbox:是收集箱,專門用來收集非行動類型的信息,可以參考《易仁永澄的個人管理系統說明》;

100部分:這部分是專業知識部分,由於印象筆記僅僅支持兩級目錄,所以,我通過數字的方式來進行下一級分類,也就是說100-105文件夾都屬於專業知識的下級分類;

200、300部分:200是通用知識部分,300是基礎知識部分;

x00PIM:x表示1、2、3,在每個部分中,都有一個PIM文件夾,PIM是個人信息管理的縮寫,它是個人知識管理的一個子集,它負責收集和存儲信息,但是並不將信息內化成知識。在這裡設置一個PIM文件夾,目的就是用來進行精細化收集,有的時候在書寫某一個知識的時候,可以將相關的文章放在PIM文件夾中,等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後,就可以將這個目錄中的內容清空了。

我剛剛開始實踐,在整理的過程中,不同的分類方式已經給我了全新的體會,實踐一段時間,如果這種方法更好的話,我就要取代之前的那種方法。另外,還有很多人做過實踐,我就拿@培訓師李參 老師的來舉例吧,看看這個截圖和這個截圖(下圖)吧,這是李參老師的evernote目錄截圖,看看就能知道,她在梳理自己的知識體系的時候是花了大量心思、時間和精力的!

3、@GTD異端者-陳子峰 的方法

上面提到的我的兩種方法,其實是分類的思想,而@GTD異端者-陳子峰 的方法是將思想落實的過程:通過腦圖的方式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我覺得他的方法屬於思想和筆記目錄中的過渡階段,採用他的方法作為輔助的話,更有利於自己掌握自己的知識體系。

所以,我覺得,在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時候,可以先選擇一種分類的方式,無論是六維的方式還是金字塔的三級方式,然後再打開腦圖軟體,在腦圖中分解自己的知識體系,最終將分解完的結構體現到筆記軟體中去即可。

另外@GTD異端者-陳子峰 還給我推薦了一個叫做《集成學習記憶系統》和他自己閱讀時候做的腦圖(點擊有大圖),用來指導完成這個知識圖書館的構建過程。

三、如何做好個人知識管理

(四)個人知識管理流程說明

在完成個人知識體系構建之後,剩下的事情,就是通過實踐個人知識管理的每個環節不斷鞏固和微調知識體系,然後不斷展現個人的價值,提升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在田志剛的《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一書中,將知識管理的流程分為了五個環節,分別是學習、保存、共享、使用、創新知識,上圖中,我也沒有創新,簡單地做了合併和調整,也包含了知識管理的原則——持續更新——在裡面,所以我用了一個環形來表示,就是說明其不可中斷性。

根據我的實踐經驗,知識管理流程的每個環節,其實都很簡單,都是一個一個的小系統,在不斷掌握、熟練使用下,對於知識的管理將會成為自己的一個習慣,看似複雜的很多事情,就會變的簡單。@培訓師李參 老師說了一句話:「很多事情的培養,都落腳在習慣的養成上。」個人知識管理,也正是如此!

(五)鎖定目標,積極學習

1、如何鎖定目標。

鎖定目標,其實是構建知識體系部分的工作,在上文中也提到過了,知識管理的是目標導向的,如果目標不明確的話,通常很難有完整的知識體系。如何選定目標(這個應該屬於個人目標管理部分的內容,這裡不多展開,如有需要,可以參靠《個人成長的目標管理》),網上有個公式,可以加以參考:

在個人管理領域中,有很多辦法來確認自己的價值觀、確定自己的長中短期目標、可以很容易地找出自己的性格特點(MBTI職業性格測試)、也可以分析自己的SWOT等,當然了,實際操作的時候,還要適當權衡學習的時間、金錢、精力的投入產出比,這樣綜合可以找到自己的學習目標。

2、如何學習

能看到這篇博客的人,都是至少經歷過多年的學習體驗,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在《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一書中,綜合給出了一個學習模型,通過這個模型可以讓自己比較清晰地掌控學習目標完成度、學習進度等。

那麼在學習過程中,如何才能夠找到最有效的途徑來獲取知識,我有自己的工具和一套方案:

①讀書。讀書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依靠自己實踐的經驗往往不如直接借鑒別人的經驗來的高效,這裡就不累述了,推薦《越讀者》、《拆書幫》,都說的很清楚的;CCTV的「開講啦」節目中有一期邀請葛劍雄老師做了一次《讀書永無畢業》的講座,言簡意賅,可以說是心智開啟的極品。另外,我曾經還專門做過一次《讀書漫談》的活動,分享了選擇讀什麼書、在哪裡買書、如何買書、如何讀書等知識,鏈接中有當時的ppt。我的博客裡面也有大量和讀書有關的博客。

②搜索引擎。在互聯網這個信息海洋中,如何找到自己的所需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必須使用搜索引擎。每個人都會用,選擇也很多,我只用Google!簡單的搜索誰都會,但是高級的方法呢,可以點擊《Google高級搜索技巧》或者《101個Google搜索技巧》看看。

③問答網站。這是當前出現的一個非常好的服務形式,例如常見的百度知道,但是更好的是屬於高富帥類型的、高門檻的知乎,在上面可以找到大量的通用型知識。

④百科網站。百科網站通常可以包含某一個領域關鍵概念的解釋和說明,作為了解概論性使用是上佳的途徑。維基百科就算是最好的百科網站了,當然國內的百度百科也算是不錯的,更加本土化一些。

⑤網路課程。2012年的互聯網,網路課程如同雨後春筍般的紛紛出現,無論是被網易公開課籠絡著的傳統的哈佛公開課、TED,還是新興的多貝網、第九課堂、粉筆網,都提供了大量的教學內容,通過這些網站,可以讓一個人快速地完成學習模型中前兩個階段、甚至於前三個階段的工作。

⑥論文庫。論文是一個人進行研究之後的成果匯總,包含著大量的知識和相關信息,處於學習模型第三階段的人最需要使用的就是論文庫,比較常用的就是知網和萬方兩個大型知識服務平台。如果不知道如何使用,可以去搜索引擎搜索論文庫的使用方式即可。

⑦評論工具。目前國內優秀的評論網站非豆瓣莫屬了,無論是希望都某一領域進行感性認識、獲取信息,還是交流觀點,都可以通過豆瓣(這裡僅指豆瓣圖書)完成。

⑧信息訂閱。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只有通過RSS的方式才可以提高閱讀的效率,這是指定方向的高效閱讀的不二選擇,工具有GoogleReader,當然也可以用鮮果之類的,不過GoogleReader具有更強大的協同性,下文也將提到。

這些是最常見的學習途徑,如果希望能夠全面、系統、深入地掌握一門知識,這些途徑必須要掌握的,因為,這是持續更新的開端。另外,蕭秋水老師也分享過一個腦圖,關於學習的方式(點擊有大圖):

(六)合理保存,周期整理

1、存什麼?

說到合理保存,那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問一下了,究竟要存什麼?我覺得只要是在大腦中閃動的都要保存下來。我在其他的博文中也提到過,就算不輸入,大腦每天也會產生並保存下來的想法也有600多個,這些想法稍縱即逝,如果不記錄下來,它們很可能再也不出現了。所以,我要將所有的內容都存下來。這裡所說的所有的內容我大約做了個腦圖來表示:

這是我的個人使用的內容,根據工作、生活不同,要保存的內容也有所不同,所以,這張圖只是個示例,僅供參考。

2、如何保存?

除了上圖中提到的電腦資源和網路資源之外,其他的內容的收集存儲方式都是一致的。上文提到的學習途徑,如果運用合理的話,每天將有大量的信息湧入自己的大腦,僅靠大腦去存儲信息是不靠譜的,必須通過另外一種途徑將學習到的知識存儲下來。這種方式就是:寫下來!在當今科技發達的時代,「寫」已經不僅僅是用紙和筆才能完成的工作,更多的時候,是一種數字化的記錄方式,需要的就是一款順手的筆記軟體!我推薦為知筆記或者印象筆記。

說說我自己的方法:

①想法。使用為知筆記的桌面便簽的功能,可以將瞬間出現的想法記錄在便簽中;

②優秀頁面。其實就是自己喜歡的好網站和好頁面,在網頁收集方面,我推薦Chrome瀏覽器(更多Chrome瀏覽器的用法,可以參看《寫給Catherine的Chrome使用教程》一文),同時我還要說一句,不要太死板,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放到為知筆記中去的。如果是好網站,就存到Chrome的雲端收藏夾中;如果是精美頁面,就用愛庫網或者花瓣收藏下來;如果是知識(這裡的知識由用戶自己來定義),就是用為知筆記的頁面剪輯工具直接收錄,這個工具是配合Chrome一起使用的,並且可以選擇保存的位置以及保存在雲端或者本地!

③新浪微博。新浪微博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有那麼多的信息,當遇到和自己知識體系相匹配的時候,就可以直接@mywiz,於是,我的為知筆記庫中,就有了這條微博!具體可以看看官方的教程。

④ipad閱讀頁面。就是在ipad上遇到了一個自己很喜歡的頁面,如何收集下來呢,哈,為知還是可以實現的,加一個javascript的腳本就好啦~設置很簡單的,點擊去官網看看。

⑤RSS。我用的是Google Reader的rss,通過ifttt的幫助,不僅可以將Google Reader的星標文章發布到為知筆記中去,而且,如果我想收集某個rss中的所有文章,就可以直接將該rss中的所有文章都發布到為知筆記中去,贊![官方教程]另外從雷宗揚的博客上複製來一些關於ifttt的使用方式,粘貼如下:

《[GTD技巧]Google日曆讓EverNote具備周期提醒功能》、《我的Evernote技巧(2)》、《一點既存——保存google reader訂閱文章的最佳方法》

⑥郵箱。我使用的是QQmail,QQmail是騰訊家最好的產品,沒有之一!我是從Gmail中叛逃到QQmail的。我的QQmail裡面彙集了我的Gmail生活郵箱、我的工作郵箱、還有一個備用郵箱,通過集中收信可以將所有的信件匯總。同時通過為知筆記提供的個人郵箱,可以將重要的知識直接發布至為知筆記中去,實現收集功能。

⑦其他媒體。這裡包括移動客戶端的拍照、聲音錄入;支持文件、音頻、視頻的存儲(雖然我不推薦用為知筆記存儲音頻、視頻文件);支持和Google日曆的同步(太棒了,因為這個功能,可以讓左右手鏈接在一起!)還有小米便簽,通過小米手機的便簽可以和為知筆記同步,手機上記錄的便簽內容可以自動發布到為知筆記中去(官方教程)!

另外,@雷宗揚 也分享過自己的收集方法《All in Evernote——騎好大象去狩獵》,這篇博客也是非常贊的,因為我用的是為知筆記,他用的是印象筆記,這樣兩大筆記的收集功能在我們的文章中都給出了,可以便於很多人的實際操作使用。

(六)合理保存,周期整理

3、如何整理

收集到的各種各樣的知識如何去管理呢?我有一些想法,看看下圖吧:

①首先是合理分類。這個部分的內容,在以前的活動討論中也有提到,我的博客中可以參考《分類的理念及實踐》;

②設置臨時區。這是GTD中批處理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事項一收集後立刻處理,很影響效率,還不如設置緩衝區,收集資料之後定時整理,這就是臨時區的作用,我們的電腦桌面就是一個臨時的緩衝區,知識管理的PIM文件夾也可以是臨時的緩衝區。當然,緩衝區一定要定期清空才行!

4、小工具幫大忙

收集、整理的目的是為了內化,也是為未來的檢索、使用方便,有很多小工具可以幫著完成檢索的工作。

我使用的整理和檢索小工具有這些:

①桌面圖標管理。我將所有的圖標都放在一個叫做音速啟動的小軟體裡面,這個軟體很好用,伴隨我很久了。我可以按住ctrl鍵然後點擊滑鼠滾輪中鍵它就會打開,非常方便,有它之後桌面一下子乾淨多了。也有很多人使用小Q桌面等桌面軟體,比較起來,音速啟動佔用系統資源極少,效率非常高!

②文件管理。作為文件整理界的最優秀的軟體,Total Commander絕對可以夠得上這個稱呼,善用佳軟上有關於TC的中文講堂,張老師也有個視頻講座,可以鏈接過去看看。

③文件名搜索。如果文件名的命名方式有一定的規則的話,可以嘗試採用這款叫做Everything的文件名搜索軟體,絕對是光速搜索,絲毫不給人留反應時間文件就找到了!善用佳軟也有關於它的介紹和說明,點擊查看。

④電子書管理。電腦中大量的電子書目如何管理呢,有款名叫Calibre的傢伙可以勝任,我的博客裡面有篇叫做《如何共建集體的電子書庫》文章,就是用它來實現的。另外,有很多人希望在移動平台上可以同步自己的電子書,也有很多方法,比如說鮮果閱讀、Readability、書香雲集、Kindle、GoodReader等功能吧,我說的這些,可以去搜索引擎上直接搜索就找的到。

⑤雲存儲。關於雲存儲,是為了存儲發展的方向,我們沒有必要再去買超大硬碟,用雲存儲就好啦!它們功能強大、容量海量、多平台同步、輕鬆高效、具備容災能力!金山快盤、堅果雲、百度雲都是比較好的國內產品。

⑥知識存儲。這個在上面已經提到了,就是筆記軟體,用我推薦的為知筆記或者印象筆記都行!

有很多人總覺得國外的軟體才好,所以選擇寫dropbox、evernote啊之類,我這裡不多評價,在G*W下生存,用國外的東西要擔風險的,我用我的實踐來保證,我推薦的國內產品很靠譜!

(七)主動共享,樹立品牌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一下,一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交換一下,一人就有兩個思想。這就是知識分享的好處。很多人懷才不遇,往往是沒有將知識分享,共享會帶來合作、讓人找到好工作,這些都還是表面的,對於個體來說,分享是能夠不斷整理思想、發現問題,擺脫一知半解的尷尬境界,同時,分享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能讓別人也懂得也理解,才說明自己是真的會了。

共享的好處不多說,這裡談談分享方法:

上圖中列出了四種不同分享方式:

1、寫個博客。為什麼要寫博客呢,因為寫博客是為了更好地學習,為了更好地思考,為了結交同伴形成討論,同時,有價值的博客也是一個窗口。更多的論述在我以前的博客中《為什麼我要寫博客》有提到,回顧自己的博客,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為我自己提供了個學習、交流、分享的平台。那麼在哪裡寫博客呢,上圖中有提到,可以用一些服務商提供的,也可以自建一個,我也寫過一篇關於如何自建博客的博文:《用WordPress搭建自己的博客》。

2、Wiki。作為開放的維基系統,不僅僅可以在上面查找到自己所需的資料,還可以補充相關的內容。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wiki知識庫在網上進行分享,如果不知道如何自建wiki的話,也可以採用為知筆記或者印象筆記的網路分享的方法,建立個人知識分享庫;另外盛大的麥庫筆記的共享功能可以直接實現這個目的。

3、文檔分享平台。整理好的知識也可以通過網路的文件分享平台進行分享,比如心理學小組中著名的Fatefolder分享的心理學書籍(點擊膜拜!),我學習心理學的資料都是在這裡找到的。所以,可以非常好地利用新浪、百度文庫這樣的系統來分享自己整理好的資料。在單位中也可以用單位的分檔分享平台分享自己收集的資料,以達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據草根老師介紹,他會定期將自己整理的好資料通過郵箱發給同事,很多人都會從中受益。

4、SNS。社會化的分享方式可以有效地擴展自己的圈子,當然,上面提到的文檔分享平台中,也包括了很多SNS的功能。目前,我也在用我的新浪微博(@易仁永澄)來打造知識分享平台,希望通過雙#號話題的功能來規劃好自己的微博,起到有目的的知識分享功能,比如說「#易仁寫作#」都是我發布的博客內容,有很多人都直接關注了這個話題。當然,除了線上的社會化組織,線下的組織其實是更棒的,比如說相聚星期三讀書沙龍、幸福進化俱樂部、廣州的WW周末沙龍,還有各地開花的個人成長組織,在其中進行分享,會讓人找到持續成長的強大力量。

當有目的地分享自己的知識時,很容易就可以構建出個人價值的品牌,很多人都會將我的博客作為一個個人成長的學習博客,這就是分享的目的,打造出一個易仁永澄的個人品牌來:

專註於高效率、慢生活的踐行者;

致力於個人成長領域的推動者;

一直奔跑在成長道路上的幸福者。

無論是我的博客,還是我的雲端分享,還是我的微博,都已經樹立起「個人成長推動者」的品牌了。這就是分享的力量。在這個系列第2篇中,提到了李參老師的evernote的目錄(截圖),她編號804的筆記目錄就是「人脈個人品牌」,也是用於創建品牌的(至於品牌的意義,不是本文討論的關鍵,期待未來探討)。

(八)左右開弓,應用創新

1、如何應用知識

當知識不斷內化之後,會直接形成直覺來影響個人的判斷和決策,所以,如何應用知識,我並沒有能力掌控這個話題,所以,我只想結合自己的工作推薦一下知識應用的工具:思維導圖。這裡推薦的腦圖軟體是Mindmanager2012。

無論我在寫博客還是工作中書寫相關材料的時候,我都會用到腦圖的方式:

首先來迅速搭建一個框架:打開腦圖軟體,利用頭腦風暴的方式開始思考,想到的內容就添加到腦圖中,先將大腦清空,然後將所有的內容按照一定的規則調整成一個完成的框架;

其次不斷收集內容:拿我寫博客來舉例,我會在搭建完框架之後廣泛地閱讀相關的資料和內容,同時將自己的實踐整理下來,寫到腦圖中去,不斷充實;

最後精細調整:當所有的資料收集好了之後,會精細調整相關的框架結構和內容,一氣呵成寫成一篇文章。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就提過,寫作的過程是構建骨幹框架,然後用血肉將框架藏起來;而閱讀時候則是相反的過程,先把血肉剃光,找到整本書或者文章的骨架!無論是哪個過程,腦圖都是絕佳的方式!

除了腦圖工具以外,還有一些方法可以參考,比如說AAR、PDCA都是非常好地知識應用方式,通過有計劃地執行和行動後的反思過程,可以有效地梳理、擴展和優化自己的知識體系。

2、如何創新知識

在我這個年紀,談創新會被高手笑的,能夠先按照既定要求做好和掌握已經很不容易了。對於創新知識我也沒有太多的認識,但是為了文章的完整性,我還是把經典的創新方法:奧斯本檢核表法來分享一下吧~亞歷克斯·奧斯本是美國創新技法和創新過程之父。1941年出版《思考的方法》提出了世界第一個創新發明技法「智力激勵法」。1941年出版世界上的第一部創新學專著《創造性想像》,提出了奧斯本檢核表法,此書的銷量4億冊已超過《聖經》。

四、其他建議

(一)知識管理的意義在於應用

之所以要管理知識,是希望將自己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這樣可以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效率,也可以通過有目的地輸出知識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實現個人價值。沒有智慧的知識和不能產生能力的知識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不要完美主義地去構建自己的知識管理體系,不要專註於討論某一款軟體如何和另外一款軟體的無縫結合,那樣會產生時間的技術黑洞;不要專註於如何收集更多地好資料和信息,因為Ctrl+C並不是知識,只會浪費大量時間,這樣的知識管理還不如不要的好!

(二)不要妄圖一下建立大型系統

很多人問我如何構建系統,我說這是不可能的!我用個例子來說明:剛剛學會開車的人,在上路的時候都會小心翼翼,躲避著路上的坑窪、計算著方向盤的轉向角度、過彎的時候想著左轉要拐直角彎……但是時間久了,車子彷彿成為自己身體延伸出來的部分,車子的操控已經和身體結合到了一起,本來由理智掌控的行動已經完全可以由直覺來控制了。這裡最關鍵的是兩個字:習慣!我的博客裡面也大篇幅地介紹過習慣養成的方法,最後也提到了一個問題,當一個習慣養成了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其實,習慣養成了之後就是自己的系統,這個系統彷彿融入了自己的血液、成為支撐自己行為的骨幹!

喬布斯說「你不能預先把點點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說:選擇工具——持續使用——養成習慣——形成小系統——融匯貫通成為大系統,這才是正確的途徑,那些想要一看完這篇文章就能擁有知識管理系統的妄想可以破滅掉了!

(三)推薦那些努力管理自己知識的人們

有很多知識管理的大牌,比如說微博上的陳永隆教授、蕭秋水老師等,他們的積累不是我們這樣小菜鳥一天可以達到的,作為菜鳥的典範,可以關注一下@幸福行動家袁春楠,她通過自己的行動來進行著點滴的知識管理,比如說她的財富管理。下面是她財富管理的節選:

一、日記——致富成功日誌(每日發布到新浪博客中的晨間日記)

從2012年8月16日開始寫到現在共完成105天;從最開始每天一句探索式的引導自己思考

9月10日開始每天寫10條

10月16到11月11日旅行期間中斷日記

1月12日開始對財富管理的各項內容進行分類:1. 房產 2. 目標 3. 機會 4. 人際 5. 槓桿 6. 外財 7. 網店

二、讀書——讀後短評(每周一、二發佈於新浪微博)

《這樣做女人最有錢》、《開運女人會理財》、《富爸爸女人一定要有錢》、《富爸爸年輕退休》、《富爸爸—財務自由之路》、《富爸爸窮爸爸—實踐篇》、《富爸爸窮爸爸》、《致富的12堂課》、《辭職創業前的10堂課》、《一年不花錢 我的無貨幣主義生活》、《小狗錢錢》、《思考致富》、《猶太人的賺錢智慧》、《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跟億萬富翁學徒》

三、論壇、QQ群自學——我整理篩選如下

瑞智財商 http://www.opaoo.com/portal.php ——此網站好像已經結束經營,上面有一些文章可以作為初期學習參考

心靈創富 http://www.xinlingchuangfu.com/ ——此為上海網站,平時有線下活動

口碑財富網 http://www.kblcw.com/——十分活躍的網站,值得每日學習

北京財富智商交流群

GTD金融學習小組

四、視頻、語音、培訓自學——推薦幾個我聽過看過的

富爸爸系列視頻,網上百度有很多、瑞智財商語音分享、和君商學院商學ABC等語音、其他致富類有聲圖書、多貝網10多個和致富相關講座,針對白領的、想創業的都有

五、交流、線下活動

目前做到每天都和身邊至少一個人談論致富,大家一起開啟思路,頭腦風暴

每天和很多網友積極討論

累計與十幾個對致富有成功經驗或正在學習的朋友溝通過

參與現金流遊戲一次

六、心得——經過第一階段100天的學習和實踐得出以下心得: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本金越少,越要早點投資

財富管理同樣需要系統,越富有的人系統越科學

富有每一個人都可以實現,但和早睡早起、讀書、寫作、健身、演講、考試規律相同,如果你願意每天付出一點點,30天可形成習慣,50天可看到小成效,100天可入門上第一個台階

要想致富,先要有富人的思想,如果你現在是窮人思維,現在就需要改變

任何學習都需要基礎,什麼是基礎,看書是基礎,過去做過理財是基礎,買股票賠過錢都是基礎,如果沒有過去的經驗,就無法面對現在身邊的新現象做出最快的反應,而機會就在我們身邊

基礎越深,越牢靠,就越容易為創造新機會的靈感提供幫助,你也就越容易把握到大機會

七、成果

觀念:積累致富概念

系統:逐漸形成致富系統

自信:奠定學習理財的信心

人脈:結識了許多熱衷學習財富的朋友

小機會:除每月工資外,每天至少有一項工資外收入,半年來抽中化妝品、小禮品、小額手機費無數

賬務:開始記賬,並建立財務預算,就好像做個人年度計劃一樣

最後,希望看到這篇總結的你,能夠多少有些啟發,如果也對財富管理有興趣,歡迎加入學習和實踐的行列中來。在此,也向曾經在這半年中在致富的道路上幫助過我的朋友們表示感謝,沒有你們的建議和提醒,也許我早就放棄了。

看看她的努力,通過點滴的行動,讓自己有了理財的感悟的方法,這才是個人知識管理實踐的典範!另外她最近的美麗態度也讓很多女孩子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所以推薦大家關注她,可能她並不完全掌握個人知識管理的知識,但是她卻獲得了豐碩的成果,能力才是王道!

(四)記得備份

無論是為知筆記還是印象筆記,一定要記得備份,雖然各個公司都提供了容災和同步的功能,但是完全相信某一個公司還是不靠譜的,雞蛋要放在不同的籃子里。我的方法就是在GTD系統中做了個定期提醒,每周固定的時間我就會花三五分鐘的時間將筆記軟體中的記錄導出,備份到不同的雲端盤上,這樣,儘可能讓自己的數字資產完美無缺!

五、結尾

這篇萬字的說明文章從個人知識管理的最淺處入手,借鑒了大量實踐派的做法給出了一套簡單可行的方法。還是那句話,沒有行動的懂得是沒有意義的,沒有養成習慣的行動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實踐,在當下瞬息萬變的時代,知識管理是必須的,所以,從現在開始,從上班的第一天起,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吧,啟動自己的知識管理吧,讓自己可以和行動派一樣,保持著更加明確的方向感,走地更遠!


推薦閱讀:

謝謝你,敗類
我無法想像月入3000怎麼活
人生海海,少年會老
「個人IP」理念即將引爆全場

TAG:管理 | 知識 | 知識管理 | 價值 | 提高 | 個人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