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是風水文化的靈魂

石頭是風水文化的靈魂時間:2009-04-25 16:27 石頭是風水文化中的靈魂,後來被作為了風水文化的標誌。有了石頭,人們什麼都敢當自然崇拜與宗教崇拜具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它們能夠安定人的心靈。然而,漢民族最深的崇拜並非宗教崇拜,而是自然崇拜,它首先表現於山水崇拜,形式之一就是所謂「風水」,當傳統風水形成理論和學派的時候,風水文化就成型了。我們現在所談論的風水文化,表面上被人視為一種地理學或人居環境學,實際上蘊含了兩個基本的理論結構,這就是未來學和心靈學。然而,讓人驚訝的是,風水文化所蘊含的未來學和心靈學卻是基於風水師們對於「石頭」的觀察、依賴甚至崇拜。當漢民族能夠用小說這種文學形式記錄自己豐富想像的時候,齊天大聖孫悟空從石頭裡蹦了出來。人們為之驚訝:原來漢民族最有本事的生靈,並非如同西方世界的耶穌那樣來自上帝耶和華的捏造,而是大自然的孕育,普普通通的大石頭竟是它的孕宮!無獨有偶,一本駭世驚俗的《紅樓夢》正向人們講述著一段成人的故事,人們卻沒有忘記它的乳名叫做《石頭記》。如果我們不將石頭看成大千世界中的簡單一物,而是按照中國傳統樸素唯物論的思維方式分類,簡單的石頭就不再那麼簡單了:實際上,石頭就是土的精華、山的靈魂。試想,如同「毛必附皮」,如果沒有石頭,砂土將附著於何?山脈能夠隆起嗎?中國的許多傳統故事都緣起于山而基於石,其中承載著中國祖先「巢穴氏」的基因,所以,稱它們為「土緣故事」或「石緣故事」就不為過了。《西遊記》和《紅樓夢》都有「石緣」,但中國十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緣起卻是水。這就促使我們將山水做一種內在的聯繫,找到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因此,山水文學成為了中國傳統小說中的一種具有代表性的特殊形態。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基礎理論有「藏風聚氣理論」和「得水生氣理論」兩種,這僅僅是一種理念性的分類。在實際的運用之中,中國傳統風水按照運用的方式主要分為起源併流行於江西地區的贛派風水和起源併流行於福建地區的閩派風水兩種。贛派風水的主張依據大自然的山石流水形勢,直觀山脈與流水的起源,考察其終結,以此決定風水的方位,主要有覓龍、察砂、觀水和點穴等實際操作手法。贛派風水師實際上都是崇拜石頭的「萬物有情論」者,他們賦予石頭以生命,並以它為核心展開自己的風水分析。因為石頭構成山形山勢、水流水向及其藏風聚氣或得水生氣的程度,所以,贛派風水又被業內稱為「形勢派風水」。與贛派風水不同,閩派風水顯得過於玄理,它基於五行生剋制化,以羅盤取決空間的方位,並結合陰陽八卦、飛星翻布來測定宅基的凶吉。因為閩派風水師已經非常淡化了石頭在風水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他們主要利用一些邏輯上的推論說明宅子或穴位能否藏風聚氣或得水生氣,因此,閩派風水又被業內稱為「理氣派風水」。當然,兩派各有所長。形勢派風水講究比較粗闊的大勢大局,所以一般都比較注重樓盤、廠房、寫字樓等陽宅或祖墳群等陰宅的風水方位及其相互間的外部影響。理氣派風水則講究比較精細的五行配位,所以一般都比較注重屬於陽宅的屋內、廠區、辦公室甚至同樓的辦公室之間、樓宇之間或屬於陰宅的墓穴及墓主之間的生氣與克氣的關係。在傳統風水中,由於「氣」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概念,所以,古今人們都不去深入地解釋或體會「氣」的意義,而是簡約地通過「氣的影響」來理解「氣的意義」。這個所謂的「氣的影響」就是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運氣」。儘管「運氣」並不完全就是「氣」的意義所在,但它確是氣能夠影響在世之人今後生活的重要體現。從這一點上看,中國傳統風水學存在的必然性以及今天重新發掘、研究與運用的意義可以用一句現代語言來概括,這就是:中國傳統風水學實際上就是一種古代的未來學。為什麼我不願像許多學者那樣將傳統風水學說成是一種預測學呢?因為預測學只提出將來趨勢,而中國傳統風水學的主要功能並不在於能夠「指出」風水的優劣,而在於能夠「調整」風水的優劣以影響今後的運程走勢。接著,人們不禁要問:這樣一種古代的未來學其著力點是什麼呢?我認為就是「人心」。實際上,傳統風水是一種非常高明而精緻的「心法」。與那些基於宗教崇拜的內在「心法」——比如佛教的空論、基督教的贖罪論等等不同,傳統風水所主張的「心法」卻是直接通過人們日常可見的山山水水以及各類物體之間的幾何方位,來印證現實人居環境趨勢的優劣以及今後的各種運程走勢。經過風水師的調整,人們不僅在客觀上能夠獲得比較舒適的人居環境,更重要的是能夠安撫自己迷惑、擔憂、恐懼甚至絕望的心靈。因此,中國傳統風水學也是一門簡明而有效的心靈學。記得古代中國禪宗青原一系的惟信大師曾經對眾人講法說道時說:「老僧30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山水。後來參禪悟道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如今重回山林,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一般人認為這是禪宗修鍊過程中的三層境界:第一次「見山是山,見水山水」所表達的是修鍊的起點——自然界與內在之我的相分離。第二次「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則是修鍊對自我意識的強化——心中無物,只知自我。第三次「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實際上達到了人們認識事物的最高境界——物我合一。讀者是否發現,我們可以順著惟信大師的提示來理解中國風水文化的三種模式:第一次,惟信他所偏重的實際上是大自然狀態的山水,結果是人的內心與大自然沒有什麼呼應對話,也就是說,這時的人並沒有將大自然作為自己心靈生活的環境與居所。這個狀態中心沒有安頓之處,故屬於「心不安狀態」。第二次,惟信通過參禪內觀本心——心外無物,他所偏重的是內心的安寧,其結果反而將自己的心靈封閉起來了,於是不能接受那些山山水水中的生動氣象。這個狀態中心對萬物封閉,故屬於「心不解狀態」。第三次,惟信不僅悟了道,而且出了道。這時,他的心靈已經能夠與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自由地對話了,心靈終於安頓了。但是我們不可忽視,他的心之所以能夠安頓,並非是寄情于山水之間,而是他終於見到了山勢與水勢走向所暗示的「龍脈」所在,他終於看見了山水之間所生所聚的浩然生氣。這就是天下所有風水師們追求的至高境界。其實,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境界依然由「天才、地才、人才」這「三才」構成,只不過傳統風水學偏重於研究「地才」,也就是說,就風水文化及風水學而言,「地才」是「三才」的最重,因為,「天才」為陽為乾,《周易》稱其「元亨利貞、自強不息」,「地才」為陰為坤,《周易》稱其「滋生萬物、厚德載物」。現實中,人在生前的作為與死後的安寧無不與「地才」緊密相關。值得留心的是,「天才、地才、人才」實際上並不直接等同於「天、地、人」三者,因為後三者是自然的存在,而前三者則是三種「才」,這個「才」已經是一種提煉了,即人類對於天、地、人三者所進行理性思考的一種理論沉澱。基於這類理論沉澱,風水師們進一步對三者之間基本關係做了一番考察與研究,並且以人在生前的作為與死後的安寧為核心問題,建構了多種能夠自圓其說的理論及被人們採信的實踐方法,這就是傳統風水理論。至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在風水師們的引導下,中國古代人們將自己對大自然的崇拜最終落實到了「石頭崇拜」上,而且非常現實地、緊密地、有機地和有效地與個人及家族的生存發展結合了起來。古人堅持「石頭崇拜」,是因為石頭是大自然中最堅硬的東西,它是遠古人類直接可以用來阻擋邪惡、擔當要件的首選物,另一個原因則是後來由於風水文化的推動,其中「五行理論」那種「土生金」的觀念深刻地激發人們去尊土、崇石。因此,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泰山被人們視為中華大地的「鎮宅石」而世代崇拜,泰山的「石敢當」就此也被作為了中國風水文化的標誌。
推薦閱讀:

唐代詩人在田園深處,完成靈魂的絕塵!
寂寞是心情的朋友,孤獨是靈魂的伴...
言文合一,觸摸靈魂
經絡是中醫的靈魂
靈魂伴侶星相學初探

TAG:文化 | 靈魂 | 風水 | 石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