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風從哪裡來》教學設計

13.風從哪裡來

【教學內容】

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3課。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能從多角度、多方面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並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並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像;知道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自然界中風形成的原因。

難點:自行設計並實施風的形成的模擬實驗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關自然界風的音像資料。

學生分組材料:課前搜集有關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感知問題

(播放一段有關風的視頻) 你在這段視頻中看到了哪一種自然現象?(板書:風)(學生回答:風。)

師生談話: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它無處不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知道你們在課前已經搜集了,一些關於風的圖片和文字資料,那就把它們拿出來,小組同學之間分享一下好嗎?(小組同學交流資料)

教師提問:關於風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嗎?(學生自由提問問題,對於學生敢於提出問題的精神要及時予以鼓勵。)

教師引出科學問題:嗯,會問的孩子,才是會學習的孩子。剛才同學們提出了這麼多的問題,這一個一個的為什麼我們都想弄明白。讓我們從最基本的問題著手,先研究風是怎樣形成的,它從哪裡來的?(板書課題:風從哪裡來 )【設計意圖:問題是探究活動的起點,問題意識的培養也是科學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的任務。為學生創設一個積極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事實的呈現,讓學生提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探究風的奧秘的慾望,又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探究體驗,解決問題

(一)通過自己製造風,探究人造風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導:我們教室里有風嗎?你能不能利用你周圍的材料製造出風?

(學生造風:用嘴吹,用書扇、開窗等。讓周圍的同學感覺是否有風?)

啟發探究:誰能告訴我,你是怎樣製造出風的嗎?

(找學生示範。)

看他在幹什麼?

(學生回答:用書扇。)

扇的是什麼?

(學生回答:空氣。)

空氣有什麼變化嗎?

(學生回答:空氣流動。)

師生談話:嗯,扇形成了空氣的流動。

師生總結:風的形成是由於空氣流動。(板書:空氣流動)

師生談話:剛才同學們用自己的方法製造出了風,這種人為製造的風我們稱為人造風。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見過那些人造風?

(學生說常見人造風的同時,教師展示有關課件圖片)。

師生總結:這些人造風都是藉助於人的力量或電的力量推動空氣流動而形成的。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探究的活動空間,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明白風形成的原因。並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課的無限樂趣,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熱情。】

(二)猜想自然界中的風形成的原因

師生談話:通過剛才的探究,我們知道了風形成的原因是由於空氣流動,小組同學討論一下,自然界中的風又是靠什麼力量來推動空氣流動形成的呢?

(學生大膽猜測,教師鼓勵說明理由。)

師生談話:猜想是發現的前奏,同學們提出了幾種猜想,其中哪一種猜想最有可能呢?(教師提示學生觀察課本火爐情境圖,為什麼進風口處有風?與爐內和爐外的溫度差異有沒有關係?)

(學生通過老師的啟發猜測出溫差)(板書: 溫差)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的主要目的是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或假設,要先讓學生從各個角度去思考,大膽說出自己的猜想,最後通過一定的事實依據,確定最可能的猜想,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又使學生交流了提出假設的思維方法,相互之間受到啟發,並使學生明白提出的假設不是憑空亂猜的,而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三)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1.指導設計實驗方案

師生談話:既然我們猜測溫差是推動自然界中的空氣流動,那怎樣才能證明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呢?

(學生回答:實驗)

師生談話:讓我們仿照課本情境圖爐灶生火的原理,設計實驗來驗證一下。認真觀察實驗材料,想一想,這些材料可以用來幹什麼?可樂瓶為什麼要做成這樣?用什麼模擬爐灶,用什麼模擬爐火,怎樣檢驗灶口是否有風?

(學生小組交流自己的想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實驗,難度較大,學生會感覺無從下手,所以教師要給予有效地指導和啟發,把火爐作為原型,讓學生建立一種與之相似的模型,再在模型上進行實驗研究。】

師生談話:下面請各小組彙報一下你們的實驗方案。

(各小組依次彙報設計方案。學生彙報時,教師示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的,設置一些困難讓學生解決從而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

在學生與教師共同商討下,確定正確的可行方案。

實驗過程:

(1)在瓶子的瓶口處用膠帶粘上一張紙條。

(2)點燃蠟燭,將可樂瓶罩住蠟燭。

(3)點燃香,將香冒煙處置於離可樂瓶圓孔底部約1厘米處。

(4)注意觀察瓶口處紙條的變化,以及香的煙到哪裡去了?

2.學生分組實施實驗探究活動

師生談話:同學們都非常善於思考,實驗方案設計的全面、具體。 在大家開始實驗之前,先來看看老師的幾個小要求吧。  

溫馨提示:

(1)實驗時注意觀察發生的現象,並注意同學間的團結合作。

(2)組長合理分工,組員合作,有秩序的完成實驗。

(3)實驗過程中認真觀察,並認真填寫好實驗記錄,實驗完成後共同得出結論。

(4)試驗結束後,整理好實驗材料。把實驗材料放在桌子的右上角。

(5)實驗過程中,有什麼問題,請輕輕告訴老師或同學。

師生談話:下面就請各小組進行實驗驗證吧。

(小組開始探究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實驗記錄單

一、我的猜想

自然界中風的形成與 有關。

二、實驗現象及分析

點燃蠟燭後,瓶內的溫度有什麼變化?

瓶內與瓶外的溫度有什麼差異?

瓶口處的紙條,有什麼現象? 這說明什麼?

香的煙到那裡去了?

瓶口的風是怎麼來的?

三、實驗結論

實驗說明,風的形成與什麼因素有關?

【設計意圖:實驗驗證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學生最喜歡的環節。但是容易出現學生由於過於興奮,而出現思維混亂的狀況,所以我制定了這個以提問問題為形式的實驗記錄單,而不是簡單的空白實驗記錄表格。這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從實驗過程中,查找有用的信息,從而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3.學生彙報與交流實驗結果

師生談話:剛才老師發現同學們都探究的特別起勁,很多同學意猶未盡,還沉浸在實驗探究的樂趣中。現在哪個小組來說說你們的發現?其他小組的同學要認真傾聽,不同的地方可以補充。

(學生展示實驗記錄單並介紹實驗發現。)

師生談話:通過剛才的實驗,使我們之前的猜想得到驗證了嗎?

(學生肯定。)

4.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師生談話:由此可以知道自然界中風的形成與溫差有關.那麼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和所學的知識說說,自然界中的溫差是怎樣形成的? (板書:太陽光照射)

(學生簡單回答:太陽光照射程度和時間長短不同形成的。)

師生談話:剛才我們做的是風的形成的模擬實驗。同學們也有了很多的發現,現在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實驗情況,再結合其他同學的實驗情況,將得到的實驗信息進行分析、比對,並結合已掌握的信息,總結自然界中風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總結彙報。學生彙報過程中,其他學生認真地聽並補充。)

教師總結:由於地球上各個地方接受太陽光照射程度和時間長短不同,使各地區之間溫度存在差異.熱地方的空氣輕,壓力小,冷的地方空氣重,壓力大,當兩地冷熱溫度不同時,空氣壓力大小也就不同,壓力大的空氣會向壓力小的空氣方向流動,從而形成了風。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並將自己的發現與同學的發現進行比較,進而重組自己的信息體系,實現相互認同、相互接納。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推理方法。讓學生在肯定自己的成果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虛心向他人學習的學習態度。】

(四)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師:你知道海陸風是怎麼一回事嗎?

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將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當中的一些現象,既可以鞏固所學知識,又可以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三 、拓展延伸,應用創新

在地球上風無處不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那麼月球上有沒有風呢?課下查閱資料,進一步探究風的奧秘。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的提出,既是給學生一個繼續思考的空間,也是對課堂結果的檢測,同時讓學生的探究熱情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可以將自己想知道但還不明白的問題,通過自主活動自己解決。

四、師生小結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風是從哪裡來的。但是我們還有很多的疑問沒有找到答案,自然界中還有更多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和研究。老師搜集了一句科學家的名言,現推薦給大家。

(課件展示名言: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師:探索無止境,只要同學們在課後能繼續秉承課堂上的好學好問精神,對科學充滿著濃厚的興趣,保持強烈的探究慾望,老師相信,科學的大門就會被你打開。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將本課的知識與生活又一次緊密聯繫在一起,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科學。也更好的體現「科學來源於生活,最終要服務於生活的」科學理念。

【教學反思】

在備課過程中,我力求對教材內容有更深更廣的理解,教學方法主要採取啟發誘導、合作探究的方法與理念,學習方法上通過讓學生先假設猜想,然後再親自做實驗來加以驗證的方法來進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思考力及實驗操作能力。

學生在做分組實驗時,因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個體差異較大,往往耗時較多,時間上不大好把握,這樣就要求把每組的學生科學合理分工,老師及時巡迴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具體實驗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我對部分教學內容進行了創新,比如在月亮上、太陽上有沒有風等,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探究的興趣。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根據教案與課件,靈活把握,時間上盡量略快一點,可以避免拖堂。因為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發現更多的問題,解決更多的疑問,我設計的這個課件的內容比較豐富,擴得很廣,挖得也較深,不容易進行完。當時聽課老師說,課堂知識容量太豐富了,分組實驗耗時較多,有點拖堂。

【板書設計】

13.風從哪裡來

太陽光照射 → 溫差 → 空氣流動 → 風


推薦閱讀:

古詩詞教學的三個境界
散文教學的高效教學法
基於SCORM的教學設計
淺談動手操作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貨真價實的案例式教學才是學習CMA的正確打開方式!

TAG:設計 | 教學 | 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