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樹移民:大槐樹移民家譜一覽 大槐樹移民

大槐樹移民:大槐樹移民家譜一覽 大槐樹移民話題:大槐樹移民 墓志銘 龍吐珠 文化大革命 始祖

大槐樹移民家譜一覽

2004年2月9日攝於河南省滑縣桑村鄉趙莊村趙紫陽故里

藎 顯祖趙公德配錢老太太夫人之墓

該碑碑額上書?慎終追遠?,中間字為?顯祖趙公德配錢老太太夫人之墓?,右旁文字為?大明朝開國皇帝洪武二年為強國立本,欽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人氏趙公遷至河南滑縣城東七十里定居始建趙家莊。?左旁文字為?始祖建庄後,財丁興旺,世傳三支,人才濟濟,惟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修業為趙氏全族之殊榮。溯建庄至今已傳二十九世暨六百一十二年,為祖宗之功德,趙氏全族特奉碑祀以昭我赤之心。??此恭?,?此敬?,?公元二○○○年歲次庚辰二月二十八日奉祀?。該碑右聯為?祖德宗功千載澤?,左聯為?子承孫繼萬年春?。

蕁 碑文局部

藎 趙良卿諱廷賓老先生德配

劉穩太夫人之墓

該碑碑額上書?永垂不朽?,碑身右側?公元一九九五年清明節?,左側字為?子紫陽、媳梁伯琪、女秀,孫大軍、二軍、四軍、五軍、孫女妞妞?。

藎 作者(左)和趙氏族人交談

蕁 趙氏故宅

004 (河南)清涼集趙氏墓碑記

元至正甲午舉人授湖廣岳州路趙公暨元繼配恭人周太君之墓。

始祖諱太始,居山右,原籍洪洞老鸛巷。洪武初始居康邑,二世祖諱順、諱成、諱興、諱宗、諱奎,順祖裔居清香集,集東有順祖塋;成祖裔居漳洋崗,崗西北有成祖塋;興祖塋在清香集西北,興祖裔居集東南香營;宗祖塋在趙村東阡,宗祖裔半居康邑東關,半居杞境趙村;奎祖後派不能詳記,然家譜載其世居寧陵焉。茲以支派之蕃衍,慕功德之難忘,因念始祖塋建立高賢集南,舊蹤規模廓大,碑基森列,又有邑侯諱世榮郭公立神道碑撰文以記始祖之德,明季兵燹之餘,不可復識,嘗於追薦之日,訪故碑之遺址,而吾皆無能道者,概其荒涼為已久矣,使不急為修葺,後之人慾從而志之,焉得為志之,爰集同族於墓前重立碑,旁建小碑兩座,並子孫名次詳列。

大清乾隆五十八年歲次癸丑吉月吉勒石

005 (河南)元湖廣岳州府判太始趙先生神道碑

嘗為人之生也,不能於民物有裨,則其歿也,不免於草木同朽。若先生者,誠可謂君子也,蓋行之著者名自遠,學之充者身自章,己之治者人自順,情之篤者人自周,德之盛者流自光。余方閉戶家修,見先大人稱道。往者先達以相勉,則惟先生為首推,使非感之有素,何以令人欣服若是乎?以是,知其行著也。國家設科取士,因文察心,糊名易書,百不一售,而先生輒擢高第,使非經明行修,何以振翮先飛如是乎?是以知其學之充也。判湖廣岳州而一時弊革利興,至今猶戶祝之,使非躬行之率先,何以治臻,上理,若是乎?以是,知其已之治也。自岳州歸來,潛處林下,固欲沒世而不出矣!因我朝遷民,念伯氏固留,而欣然長往。及兄弟之散處陽夏也,慮往來之維艱,而徙於同居。夫從來不可多得者,兄弟,不可以離者,亦兄弟。不忍委長兄於苦難之地,又不欲處幼弟於寂寞之鄉,使非恩誼之墾至又何以幾此,其情之篤可知也。予任太康薄書之暇,課其諸生,見容貌端莊,步趨雍雍者有大家之風,問其姓氏則先生之曾孫子堂與先生之元孫,若

澤若誅也。閱其為文,如順風揚帆,一息千里,予甚敬重之,則所謂流自光也。其德之盛可知也。惜也功不建志,位不若德,豈非命也。然順命其正,坐安歿寧,亦可謂無愧於君子矣,於是作神道碑。

山西洪洞縣舉人太康知縣郭世榮撰文

006 (河南)漳崗村趙氏族譜序

族中修譜,是以上繼先人之統,下遺後世之傳。且國家修史,地方修志,吾族修譜,其意一也。均為承前而啟後,繼往而開來。其意義深遠矣。昔吾族原籍本山西洪洞縣老鸛巷人,洪武初年遷民,吾始祖兄弟三人,重手足而願大被,棄洪洞而至太康,長兄諱太始,元至正甲午科舉人,判湖廣岳州府路,卜居高賢集。二弟諱大功卜居大廟,三弟大成卜居清香集北趙樓。其後世支派蕃衍,人文漸起,清集、香營、趙莊、漳洋崗、灣趙、趙寨、連莊、郭庄、君趙、何樓、趙莊、太康東關、公雞趙、馬場西趙樓以及杞縣趙村、扶溝閘寨、睢縣三趙,皆系太祖之裔也。至於失續之蜜蜂留趙莊、王隆集一帶村,具台崗一帶村,鐵佛寺趙樓一帶村,張集、趙莊一帶村,白塔李一帶村,大良集一帶村,分屬於清集、漳崗、馬場西趙樓,杞縣趙村之分支也。五祖普奎世居寧陵縣,今已溯本求源,隸籍歸宗,北關、趙莊、灰樓、王店是其後裔也。大廟一支分於梁庄,一支分於杜店,一支分於烏金口、劉庄。睢庄西趙樓、大趙、平崗、孫聚寨等一帶村均屬於大成祖一支之後裔也。

余敬閱光緒十年,民國六年,十七世孫際發、際金譜牒撰文,所屬而詳盡矣,擇其所需,余不整錄,且言歲次甲子春,族譜續修,實出眾意。惟恐年代久遠,先人之懿行不彰,時移世遷後世支脈失傳,有二十世孫祚軍、祚祿邀族眾雲集漳崗共議集資續修族譜,彰祖德以追遠,序長幼以明倫。至吾始祖至今,歷經元、明、清、民國。六百餘年矣,後嗣支派繁多,遍及四方各地。分居太、西、扶、杞、淮、睢、寧七縣,近二百餘村,計男女三萬餘人。正本清源,支脈歸宗,族裔歡聚,惟三趙另續,族眾不為之悲喜也。

吾合族人等,素明禮儀,能識大體,歷無干擾潮流之弊,向無欺弱凌寡之舉,安分守己,耕讀傳家。前世雖無位尊職高之顯,但今公命為工程師、農藝師、醫師、講師以及名登大中院校和為祖國儘力的各級領導幹部已數百矣,實乃國家之財富耳。

吾族此次續譜,本求大同而存小異,促團結而勵後世,願吾族眾,勸善互勉,攜手共進,勤奮於各系業務,致力民富國強,余儘先人之遺筆,依當今之實況,故為之序,後世續修者,筧於斯文以為憑籍耳。

中華人民共和國歲次丙寅年四月二十五日

007 (河南)棗科村趙氏家譜序

我趙氏先世相傳,自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居長垣城南棗科村,迄今已十三世,族姓繁衍達千餘口,而轉徙遷流他方遂成土著者,尚實繁有徙,譜牒散逸,非第洪洞先世無稽考,即自遷居長垣以來,五百餘年間,世系相亦浸遺失,數典忘祖孰甚焉,值三族兄倡議創修,上朔遷居始祖,下迄現代族眾,詳列於譜,俾吾族人追本溯源,均可瞭然於己之所由來。

十四世族侄鳴珂

民國十三年三月中旬撰

008 (河南)長垣棗科村趙氏家譜序

吾始祖自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1398年)由山西洪洞縣□□□□□□遷居長垣城南棗科村。迄今已十三世,族姓繁衍達千餘口,而轉徙遷流他方遂成土著者,尚實繁有徙,譜牒散逸,非第洪洞先世無可稽考,即自遷居長垣以來,五百餘年間,世系相傳亦浸遺失,數典忘祖,恥孰甚焉……?

中華民國十三年?搖 十三世孫廷楨?搖 相周撰

009 (河南)偃師市趙氏家譜四門遷民詩

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於河南府洛陽縣(解放後於一九五六年劃舊偃師縣)東南路偏五里孫賀庄,後改名揚裴屯,至大清定鼎以後,曾祖移居楊裴屯正南一里許鳳翔寨,俗呼韓家寨,其寨來龍自賈庄坡東分劈一大支,東西過峽又轉離龍行來至八首處,以及結寨卻系坐巽朝乾。

遷洛長門:

始祖諱經,字肇基,號穀穀老人。相傳遷移之時,其父已亡,墓在洪洞,上從寡母,下攜三弟,千里跋涉。苦不可言。然居洛以後事母得其歡心,是其孝也,教訓三弟成人,是其友也。孝及克敦,則上無愧於墨他之遺風,而下自可開後來之書香也。詩云:

千里負粟遷洛陽,兼攜弱弟苦非常。

先人孝友真家室,口誦清芬想鼻香。

遷洛二門:

始祖諱營,字圖成。詩云:

侍母隨兄到洛陽,幼年跋涉苦非常。

兄弟和睦是家寶,後世效法萬世香。

遷洛三門:

始祖諱槐,字祖植,詩云:

昔日遷居到洛陽,奉母侍兄苦非常。

玉尺留徽傳家寶,而今流芳百世香。

遷洛四門:

始祖諱顯(原譜未有記載)

該村碑記載:?該村位於鄉政府駐地東北0?郾5公里。據傳,明洪武年間,趙氏自山西省平陽洪洞縣遷居大屯村。清乾隆年間改為趙屯。後部分村民移居村南建前趙屯。該村遂命今名後趙屯。?

攝於河南省濮陽縣郎中鄉

010 (河南)後趙屯村村碑

該碑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趙氏祖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 011 (河南)趙莊村碑

攝於河南省濮陽縣習城鄉

012 (河南)善堂東村趙莊碑記

2004年3月14日攝於河南省浚縣黎陽鎮前嘴頭村

蕁 趙氏祖塋

茛 碑文一角

013 (山東)曹縣搔頭村趙氏墓碑記

吾族系趙氏,浚水人也,大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始祖趙友亮,奉詔率其

男名祥自山西洪洞縣□□□□□□徙於河南彝糧東北隅搔頭仆居二世,正值弘治二年家鄉因黃河坍塌,由二三世趙禮、趙臹兄弟二人攜木香為證遷居於賈魯河東岸,開地營宅安居樂業,後傳多世,子孫分支人約數千。現國泰民安,豐衣足食,乃重立之碑,增新添穎刻人之心,頌祖宗之德,表子孫之敬也……? 大清同治二年初序

014 (山東)蒙陰北樓村趙氏家譜

按明初洪武之世,遷山西之民于山左青兗諸邑,十室而九,吾趙氏祖,創居蒙之北樓村,適於其時意者來之洪洞之說,理惑然歟。?(?續修譜敘?之一)?相傳於元明之際,自外省來蒙有兄弟三人,長居邑西鄉,次遷博山,三居北樓村,即我始祖,立有譜碑誌。迨明中葉,有海龍寨之難,世傳都付焚,如僅遺叔侄二人,不絕如縷矣!?叔名為?暹?,侄名為?純?。暹系南支族,純系北支族,據玉書祖譜碑序註明,暹與純系堂叔侄。暹祖碑系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立,純祖碑系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立。惟有園頭碑載:趙三公,妣李氏,奉祀男:長潭,次濟。下志:山東青州府蒙陰縣安平鄉長山社北樓村(?續修譜續之三?)。暹祖曾被舉授義官,縣境一時向化鄉里,頌德久而不衰。?吾祖創居北樓村,蓋自元明鼎革時。鄉黨避難海龍山,共推吾祖為寨尊,聯束防禦一方,賴以安全,則其才德之出眾概可知矣。?(舊譜碑序之一)?暹?祖,配孫氏,子四:長諱?儒?;次諱?偉?;三諱?侃?;四諱?信?。?純?祖,配張氏,子三:長諱?保?;次諱?儉?;三諱?價?。現存《趙氏支譜》,共有六冊,其中?射?、?御?、?書?三冊為?暹?祖後代;?禮?、?樂?二分冊為?純?祖後代(?樂?分冊首起九世?作謀?,為?價?的四代孫);?數?分冊為張庄一支,其始祖和北樓的始祖為兄弟。?數?分冊還說:?至於薄板台與顏神鎮,明知同宗,但世遠年湮,一時未能聯合。?現在,散居蒙陰縣境和遷往外省者就難以計數了。山東省蒙陰縣巨山鄉里仁庄的趙氏家族和河南省新安縣倉頭鄉橫山村趙坡的趙氏家族都是?純?祖的後代。?純?祖的三個兒子中,長子?保?,失敘;三子?價?,有一兒子,名為?子曰?失敘。二子?儉?,提敘。因此,我們都是五世?儉?(?純?祖二子)的後代。到十世?富?祖?由北樓遷居里仁庄?。十六世祖玉中,配張氏,攜子遷居河南府,就是河南省新安縣倉頭鄉橫山村趙坡一支。行輩字為?培家立傳久,遵聖錫鴻材,鳴升欽漢樹,煥在鎮源楨,為增鍾汝秉,列執巨衍榮。?已傳二十一世……

中華民國三年修?搖 十四世孫趙家琛譜敘

015 (河南)偃師風翔寨趙氏族譜序

始祖母攜始祖兄弟四人趙經、趙營、趙槐、趙顯,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1398年)自山西洪洞縣□□□□□□遷入洛陽孫賀庄,後又遷風翔寨,風翔寨後劃歸偃師縣,排序輩字二十四字?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元享利貞,綱常瑞詳。??粵稽太祖定臸而尊之天為始祖者,蓋從譜以天字為居首焉。自太祖以後,而支愈眾矣,門次愈遠矣,然而山西省,其子孫較異地更為多焉。所以族譜常存於洪洞……念新造之艱窘,伯與仲故諱經而諱營,恐故都之遺忘,叔與季則諱槐而諱顯。……遷洛長門:始祖諱經,字肇基,號穀穀老人。相傳遷移之時,其父已亡,墓在洪洞,上從寡母,下攜三弟,千里跋涉,苦不可言。然居洛以後事母得其歡心,是其孝也,教訓三弟成人,是其友也。孝及克敦,則上無愧於墨他遺風,而下自可開後來之書香也。詩云:千里負粟遷洛陽,

兼攜弱弟苦非常。先人孝友真家室,口誦清芬想鼻香。遷洛二門:始祖諱營,字圖成。詩云:侍母隨兄到洛陽,幼年跋涉苦非常,兄弟和睦是家寶,後世效法萬世香。遷洛三門:始祖諱槐,字祖植,詩云:昔日遷居到洛陽,奉母侍兄苦非常。玉尺留徽傳家寶,而今流芳百世香。遷洛四門:始祖諱顯(原譜未有記載)……? 大清乾隆三十四年修 八世孫越承烈譜序

016 (河南)鞏義芝田益家窩村趙氏家譜序

始祖趙信忠自今已傳二十一世。吾始祖從明朝初年,約公元一三六八年,自山西省洪洞縣□□□□□□遷至河南,從居之時,兼同族者眾,西平一門,祥府一門,大抵皆一族同來,星羅棋布,臵於中原者也。雖相居非一土,相延數百人,乃一宗分派,不可以其久而忽之也。惟吾始祖諱信忠,卜居鞏縣,從征有功,授總旗臶,誥封指揮錦衣指揮將軍。二世仁祖,指揮將軍,義祖襲總旗臶,屢有奇功。明末子孫在京,尚有千戶,趙永康也,今不可考矣。禮祖傳至明中,祖為慶陽節推,迎祖賜進士出身,官拜僉事,或為經略,或為知縣,或為少尹,州目之不同,惟時戶大丁多,祖宗事業,彪炳當年,迄今家傳戶誦,誰不習聞……? 清康熙三十年?搖 趙加忠譜序

017 (河南)鞏義回郭鎮趙氏家譜序

始祖趙成,授階明威將軍,於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自山西洪洞縣□□□□□□遷自鞏縣,二世祖福、真、英、忠,福任南京孝陵衛千戶,已傳二十三世……? 大清乾隆三十一年修?搖 十一世趙琳序文

018 (河南)鞏義回郭鎮中宮底村趙氏家譜

遷居始祖趙坤,自明朝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由山西省洪洞縣□□□□□□徙至河南偃師縣岳灘。到二世祖邦彥、邦宰、邦臣三兄弟,因伊洛發大水所迫,又徙至中宮底村至今。安居後,先祖勤勞耕讀,人口綿延發展,五至九世間,曾先後出現生員、武生、監生數十人。為弘揚我趙氏家族之美德以勉我後代子孫,十世祖金台會同族人重續家譜,並題詩一首。現將原文敬錄於後:敬業留遺訓,追宗務作實,三門垂百代,一本貫千秋,一肪圍嵩邙,歧派同伊流,連前還裕後,統續永無休。以延子孫流芳千秋。由於年久代遠,祖墳不存,墓碑遺失。自然災害又造成部分族人徙至他鄉。出省者有山西芮城;省內有內鄉、西華、登封;縣內者有緱氏、魏家窯、程子溝、曲家寨、木格溝等。現已傳二十三世……? 公元一九九四年續修?搖 十世孫趙金台序

大槐樹明代吉氏移民始祖像

(河南)吉家堂村吉氏碑記

藎 吉家堂村碑

該碑記載:?該村位於柳屯鎮政府駐地東北2公里。據傳,明永樂年間,吉氏從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定居,以其祖諱督堂命村名為吉家堂。該村民委員會轄吉家堂、吉家莊、宗晁寨三村。駐地吉家堂聚居分散,呈長方形布局,主街南北向。共有353戶,1535人,2507畝耕地。?

2004年6月15日攝於河南省濮陽縣柳屯鎮吉家堂村

蕁 吉氏祠堂

蕁 吉氏祠堂匾額

藎吉氏祖塋碑亭

該碑亭(碑陽)碑記上書?流芳百世?,碑身字為?吉氏先塋惟善公之墓?,?公

元一九九七年花月穀旦重立?。

(碑陰)碑額上書?高風亮節?,碑文為:?吾始祖惟善公德高望重,配王氏安人,大明永樂年間自山西洪洞遷開以來移居吉家堂村,至今已有五百七十餘年矣,公享年八十有三,卒人葬于吉堂村東南地為主塋之祖焉,墓有碑,公下傳生男貴,貴生寬,寬生宣,宣生倫,倫生男五,長子友良,次陳,三隆,四陽,五陟,明正德年間陳隆、陽皆進士,各有前程,陳公生男澄,嘉靖甲辰進士,累遷都御史巡撫遼東,澄生男大同,嘉靖壬戌進士,累官湖廣兵副使稱名門望族,後因族繁人盛現移居分散已有十餘個村莊皆有吉姓,約有六千餘人。吾始祖惟善公一生清廉,光明磊落。據國家百姓祖宗圖典記載所著,惟善公是明朝著名哲學家,專心於學問,不圖功名利祿,自幼穎悟過人,性恬淡,進退雍容,有儒者風,端方整肅,言行不苟,以五經授徒一時,名人多出門下,深受後輩好評,自改革開放以來,塋地以北建窯場,挖去墳墓四周之土,墓碑高懸,故思塋之立也,因老碑年深日久,字跡脫落看不清楚,重豎新碑一尊刻石志之流傳後世永無不朽雲。??戶部寨鄉田樓村田言書書丹並刻石。??承辦人吉廣進、冠強、冠幫,二十世孫廣成、廣培、廣坤、廣舉、廣學、廣美,二十一世孫慶奎、慶仁、慶如、慶會、慶獻、慶修、慶路,二十二世孫冠書、冠防、冠孝、冠斗、冠珍、冠同、冠德、冠功、冠學,二十三世孫世銘、世作、世彥、世運、世見。??敬立?。 ?藎 吉氏先塋惟善公之墓碑陰(局部)

▲ 明故吉公諱倫字天敘別號樂素德配張老安人之墓

該碑碑額上書?永垂不朽?。碑文為:?水遠流必浚其泉源,木葉茂必固其根深,人也如此。吾六世祖吉君陳字萬言及其弟陽字萬春皆以泰中刺吏,奔母喪而歸,將以今年癸卯夏四月乙酉合葬厥考於祖塋之次按居士公名倫字天敘姓吉氏樂素其別號也,世居開州之榆林故至今人稱為吉家雲。高祖諱惟善、公沖和而靜庄敏而博,蓋龍德隱者從祀鄉賢祠君子以為士林師表雲,安人則同里張祥之女慈而慧柔、而恪沉、而寡言。公生於景泰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卒於正德三年丁卯,享年五十六歲。安人生於景泰六年六月十二日,卒於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初七日,享年八十八歲。生男五,長子友良,娶妻翟友之女,次子即陳,娶劉浩之次女,三子隆,娶郭桂之女,四子陽,臨洮府同知,娶李儉之女,陟娶濮州劉憲之女,居士安人孫男十二,肅、慎、友良出也,曰澄,陳之長嗣,庚子舉人,雅有父風,蓋氣凌雲,而才華國者也,曰薦、府庠生;曰芳、曰芬,隆所出也;曰湞、曰湛,陽所出也;曰沾、曰洽、曰沖、曰滂,陟所出也;女孫十五,陳所出也;曾孫八,曰存、曰安、曰薦,妻楊氏之所出也;曰大同、曰僉同,澄妻張氏之所出也,慎出者二湞出者一俱幼曾孫女八薦二,肅一慎二芳二、芬則一也,萬言及其弟萬春將以安人如卜而啟居士公之墓合葬焉,禮從周也。我吉姓孫念昔先人懿行之德因有墓碑誌所著我先人德高望重和睦鄉里,其功德事迹及出身歷史世系清楚,特豎碑一尊流傳後世。

明故樂素居士吉公(倫)配安人張氏合葬墓志銘

嘉靖二十二年(一五四三年)四月十一日

(蓋)明故樂素居士吉公配安人張氏合葬墓志銘

明故樂素居士吉公配安人張氏合葬墓志銘

賜進士出身大中大夫遼東苑馬寺卿郡人端溪子王崇慶撰文

賜進士出身亞中大夫江西布政使司右參政郡人澶西子王世爵書丹

賜進士出身文林郎陝西道監察御史郡人駝村子史褒善篆蓋

吾開吉君陳及其弟陽皆以秦中刺史奔母喪而歸,將以今年癸卯夏四月乙酉合葬厥考居士翁於祖塋之次,先以狀托其姻親 /鄉進士吳君汝礪因且濫以志銘,托及王子崇慶豈不以慶嘗忝交遊後知君家世之美,且素故耶,因遂據狀而志焉。按居士名倫 /字天敘姓吉氏,樂素其別號也。世居開州之榆林,故至今人稱為榆林吉家雲。高祖諱惟善沖和而靜庄,敏而博蓋,龍德而隱者。今 / 從祀鄉賢祠。君子以為,士林師表雲安人則同里張祥之女慈而慧柔,而恪沉而寡言,幼即與諸姊妹異祥,鍾愛特甚必欲得佳土胥。一日望見居士祥喜動顏色,遂默然注意焉。公鮮兄弟父考宣及妣范孺人每相自計曰:兒郎孤立然,視其才必大吾門戶者也,盍求 / 婦之可與齊者,既而聞祥意有在也,乃又自慶曰:殆天所以諧人頭乎?由是遂奠雁以歸。時僕婢尚未多畜,諸幼且在襁褓,姑因進 / 安人而前曰:晨食無備如何?安人方夜春罷即面以已辦對姑因訝曰:二三小兒汝啜卧尚不暇矧無左右以代何以能此,由是 / 勉有亡無間朝夕,蓋翁姑匪徒不之勞累甚,且莫之使之知聞矣,安人之賢且敏實自此著焉。及祖翁不祿,祖母日就衰,安人孝養 / 備至,每庋臵時物之佳者以供,凡諸娣姒則厚為饋遺,先意以逆其志,其事舅姑而竭婦職有如此者。是時,居士家尚未裕,安人則 / 盡出簪珥以應公調度,日孜孜焉。思所以振大其業,未及數年地且增至千二百畝,積粟無慮六千石,餘遂傑然為郡東巨室雲。居 / 士性好施,予尤矜恤幼老孤弱之貧而困者,安人則敬承而曲全之以成其志。族侄有曰昆、曰巍,及甥曰王宗者,率未數齡莫之能 / 自贍,立居士皆攜之家養焉。安人又且維持而助其不逮,既長則各為娶歸而遣歸焉。其相夫行義而敦族有如此者居士嘗謂安 / 人曰:吾家自處士翁沒書香寥寥,未有出而繼者,所幸今有五郎發前人而啟後昆,意者其在茲乎友良質鈍可治農,曰陳、曰隆頭、 角弗,凡可教也。遂令二子後樂安司訓於先生廷器游陳字萬言,生而清潤如水玉,幼有聰穎,至性勤學好問,能文章,尋補郡庠廩 / 膳生隆善書因棄儒去為郡掾,會居士公疾,安人供湯藥竟夕不少懈。公因語安人曰:吾少孤寒自汝之歸吾家,兒曹森立產業增 / 倍,匪汝勞勤何以至此,吾病度不可起,兒曹他日之榮貴老夫不及見之矣。語竟而沒,安人即長號仆地痛不欲生,久之語諸郎曰:未亡人失所天,生復何為?所以隱忍而弗死以有兒曹在也,諸郎皆感泣不能仰視,已而收淚應曰:敢不奮發。安人遂率友良專力 / 農事,不欲妨萬言舉業也。季曰陽字萬春,幼未知進取,萬言遂激而進之,未幾入府庠為弟子。員日漸有聲同輩重之,當是時,萬言 / 與隆內眷州居者率數口,萬春攜眷而之府庠,視州居亦不之減焉,凡所以給用度於晨昏者皆取辦於。安人云:其教子隨才而施,克盡母道有如此者。萬言嘗見知於先大名守柳泉焉公,至以魁解之才,標榜於髦俊,郡中實共開之先。巡按御史張公之臨大名 / 也,閱萬春文,驚且喜問所以從學者則以兄。萬言對御史笑曰:吾固知學之有自也。丙子萬春果舉順天鄉試,至己卯歲則萬言亦 / 舉鄉試,十名蓋壁經之魁亞也。鄉人榮而稱之,遂呼為大吉小吉。雲是可以觀,安人義方之效矣。然以二子屢困春闈,安人則又每 / 速之使出仕曰:爾父不及見爾,今日已足恨矣,爾不蚤出吾又何以見爾?視篆於他日耶,言之且揮涕。由是萬春遂就銓部除知陝 / 之秦州,萬春嘗欲迎養以秦山迢遞不,果然亦從安人之命也,萬言則侍安人於里者。又三年複試,南宮又弗利。由是決意弗出為 / 同志者所勸,乃亦就選部冀得近地以便養已。而亦授陝之河州視秦又加遠矣。由是萬言身雖在秦每食未嘗不在榆林,然而安 / 人先此皆教之以急,從 / 王事無以老身為念,其知國家內外大體而卒成忠孝之訓,又有如此者。庚子秋,萬言之子曰澄,亦中順天鄉薦試,安人雖思二子從 / 官於外而得孫在側且捷報臨門,則又喜倍於昔矣。其教澤之流及於孫,

使遠近稱吉氏之盛又有如此者。辛丑萬春轉二府臨洮,壬寅萬言轉趙府長史為王所禮,深以近梓里為慰,而安人之訃至矣,嗚呼悲夫!居士生景泰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卒於正德二年二月十六日,享年五十六歲,安人生於景泰六年六月十二日,卒於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初七日,享年八十有八。子男五,長友良,娶翟友女,次 / 即陳長史,娶劉浩女,次隆娶郭桂女,次陽臨洮府同知,娶李儉女。後安人一月卒,陽與兄秦地皆有惠政,士民思之,迄於今不衰。次 / 陟娶濮州劉憲女三長婦同里賈岩,次婦十八郎里薛車兒俱卒。次歸張溫里李思,聰孫男十二曰肅、曰慎、友、良出也曰澄,庚子舉 / 人陳之長嗣,雅有父風,蓋氣凌雲,而才華國者也。曰薦府庠生,曰芳、曰芬,隆出也,曰湞、曰湛陽出也,曰沾、曰洽、曰、曰滂陟所出也。女孫十五,陳所出者五,長歸國子生張錫保子潛,次歸引禮官胡瑞子國、子生應召,次歸國子生徐遷子卒次聘江西參政,王世 / 爵子州庠生三吾次聘鄉進士,吳汝礪子橋俱殤,隆所出三,長歸大韓里李汝實,次歸十八郎里庠生楊守性子如松,次歸大韓里 / 柴如桐,陽所出者五,長聘國子生馬永年子州庠生若無殤,次歸延津尹陳治策子行可,次聘丘縣尹許伸子子白,次聘庠生郭崧 / 子忭,次聘清豐縣國子生王相子正國,陟所出者二,長歸南孟里劉一蘭,次聘南孟里劉淇子一芳,曾孫八,曰存留、曰存在、曰存安,存妻楊氏之所出也。曰大同、曰僉同、澄妻張氏之所出也。慎出者二,湞出者一,俱幼,曾孫女八,薦二肅一慎二芳二芬則一也。萬言 / 及其弟萬春將以安人如卜而啟居士公之墓合葬焉,禮從周也。遂又銘之銘曰:嗟嗟安人蚤歸名家,相夫惟良,教子孔嘉,福萃有年,慶衍無涯,嗟嗟安人號稱慈孝,既多後昆,且征善報,望彼郡東,佳城實茂,嗟嗟 / 安人賢孚里鄉,柔足范內,貞足流芳,夜台難寂,封誥未量,嗟嗟安人沒亦可寧,共姜孟母,永垂令名,誰曰後世而乏女英?嗟嗟安人行且弗磨,霜清蕙帳,哀動林柯,觀風者史視此銘 / 歌

出土於濮陽縣柳屯鎮吉堂村村東南約五百米吉倫墓中。

明吉陟墓地買地券文

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維 / 嘉靖三十九年,年歲次庚申七月乙丑朔越二十七日辛卯,鳴吠破土立 / 券,十一月二十二日甲申安葬據直隸大名府開州榆林里,在榆林村居住,孝男吉沽等伏緣,父吉陟奄逝未卜塋墳,夙夜憂思,不遑所厝,遂令 / 日者擇此高原,來去朝迎地,占襲吉地,屬家望東南,巽字之原坤宮,發脈艮位,生龍左抱右掩,四勢有情可作,子山午向,堪為塋兆。今備 / 錢財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貫文,買到墓地一方,南北長二十長步,東 / 西闊一十七步,積地一畝四分,東至青龍,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 / 玄武,內方勾陳,管分擘,四域丘丞,墓伯封步,界畔道路,將軍齊整,阡 / 陌致使千年百載永無殃咎,若有干犯,並令將軍亭長縛付河伯,今 / 備牲牢酒脯百味香新共為信契,財地交相各已分付,令工匠修塋安厝已後永保休吉。

知見人歲主大吉之神,月主傳送之神代保人,今日直符太沖之 / 神,故氣邪精不得干擾,先有居者永避萬里,若違此約地府主吏 / 自當其禍。助葬主里外,存亡悉皆安吉,急急如五帝使者女青律 / 令券立二本,一本奉付后土之神,一本乞付墓中,令亡父吉公收把,準備付身永遠照用,今 / 分券背上書合同二字故氣伏屍永不侵爭。

明吉陳墓地買地券文

隆慶元年(一五六七年)九月一日

維 / 大明隆慶元年,歲次丁卯九月壬子朔,鳴吠破土立券,十一月初九日庚申安葬據直隸大名府開州榆林里,孝男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吉澄伏緣,父敕封監察御史 / 吉陳奄逝,改卜塋墳,夙夜憂思,不遑所厝,遂令日者擇 / 此高原,來去朝迎地,占襲吉其地屬本宅東北甲字之 / 原坤宮發脈,艮位生龍以始,生山為主官,國山為案放,元辰之水口左抱右掩,四勢有情,堪為宅兆,今備錢財 / 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貫文買到墓地一方,南北長二十步,東西闊一十七步,三分半積地一畝四分東至青 / 龍,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內方勾陳,管分擘四,域丘承,墓伯封步,界畔道路,將軍齊整,阡陌致使千秋 / 百載永無殃處,若有干犯,並令將軍亭長縛付河伯,今 / 備牲牢酒脯百味香新共為信契,財地交相各已分付,令工匠修塋安厝已後永保休吉。

知見人歲主傳送之神,月主河魁之神代保人,今日 / 直符從魁之神,故氣邪精不得干擾,先有居者永避,萬里若違此約地府主吏自當其禍,助葬主里外,存 / 亡悉皆安吉,急急如 / 五帝使者女青律令,券立二本,一本奉付 / 后土氏之神,一本乞付墓中,令亡父陳收把準備付身永遠,照用今分券背上書合同二字,故氣伏屍永不侵爭。

明吉湞墓地買地券文

隆慶三年(一五六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維 / 隆慶三年歲次己巳九月辛未朔,越二十四甲午吉日破土立券,十月二十庚申吉日安葬直隸大名府開州榆林里,在州迤東 / 榆林村居住,孤子吉大典等伏緣,父湞奄逝欲行歸葬,祖塋穴 / 路窄狹,安葬未便,夙夜憂思不遑所厝。遂令日者更新,扦於祖塋 / 之東北,以自然山為主,化生山為案,放勾陳之水口,左抱右掩四 / 勢有情,來去潮迎地,占襲吉地屬家望巽字之原堪為塋兆悌已。出備錢財九萬九千九百九十貫文,買到塋地一方,南北長二十 / 步,東西闊一十七步,三分五厘,積得三百四十七步,該地一畝四 / 分三厘七毫五糸,合得四神捧穴俱全。東至青龍,西至白虎,南至 / 朱雀,北至玄武,內方勾陳,管分擘四,域丘承(丞),墓伯封步,界畔道路,將軍齊整,阡陌致使千年百載永無殃咎,若有干犯,墾乞將軍亭 / 長會議河伯。今備牲牢酒脯香薪共為信契,財地交相各已分付,令工匠修理之後永保安吉,知見神歲月主代保神,今日直 / 符太乙之神令,故氣邪精勿得干擾,先有居者永避萬里,若違是 / 約地府主吏自有垂鑒,助葬主里外,存亡悉皆安吉,急急如 / 五帝使者女青律令券立二本,一本奉上 / 后土陰君,一本乞付墓中令亡父吉湞收把,準備付身永遠照 / 用。今分券背上書合同二字,令故氣伏屍永不侵爭。

大明隆慶三年九月二十四甲午吉旦建

日直太乙之神 代保神年直神後之神 月直小吉之神

該碑碑額上書?追念祖德?,右聯?祖德高如日月永垂照耀?,左聯?宗功大似泰山古今常存?。

藎 明故吉公諱倫字天敘別號樂素德配張老安人之墓(碑陰)

大槐樹明代高氏移民始祖像

001 (河南)高家村高氏碑譜記

2004年2月7日攝於河南省清豐縣仙庄鄉高家村

該族譜記載:?嘗讀十世再縱堂,祖庠生諱瀚所作,祖塋墓碑有云:始祖諱九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黃耄藕絲村人也,於大明洪武時奉旨遷茲,披雲露斬荊棘而遂家於斯焉,越二世而曾孫得預書香其後或同時發科或繼世連芳子姓繁庶前後兩村不下百十餘家,惟天派不一,繼繼繩繩連綿如瓜瓞遷居他里者近有辛庄集天雲寺董村王毛店等處,外縣則有廣平張村寺,開州石墓頭,觀邑百家寨,河南白楊縣,此自明時而已然矣,至今又有遷居英林里,楚家村,濮州高寺村,陳家馬場村,范縣北關,觀城屯裡與張家婁村,藉非始祖積德累仁烏能如此蕃衍哉,然自始祖以來二十一世,五百餘年獨於家譜未之修焉不誠一大憾事乎,雖有五世祖古坡公立一世系碑文上自始祖下至七世條分縷晰,但未載遷居者自幾世遷出者為何人況七世以下之祖先獨予東墳與西墳有碑文可考,神主可憑者尚能挨次詳述接連以至於今,其餘墓無碑文家無神主沒沒無稱者又何可勝道,且也遠年湮切近者尚有支派難分之勢,山高水長遠居者能無命名雷同之嫌,予謂族譜再若不修,則數傳之後不但無以分支派亦且無以論輩次荒今,古不愈見笑於大方哉,嗣後自十六世始排選二十吉利字樣以為後世命名之據載於家譜之上俾合族老幼家喻戶曉庶幾見面時一問輩居某字則知尊卑長幼焉敦宗睦族不盡始於此乎。??十六世監貢生登高撰文、十九世邑庠生向辰敬書,十八世福貞重書。?

民國二十年歲次辛未花月上旬夢熊生薰沐謹志

謹將排行命名二十字樣開列於後,使後世知所考證?學經善力田,衍宗廣世傳,先得同然理,長保三多全?。

氏太君之墓(碑陽)

該碑碑額上書?報本追遠?,碑身中間字為?始祖高公諱九公字成樂德配卞氏太君之墓?,左旁字為?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八日重立?,?報本追遠?右聯?樹有千枝百柯總有一根?,左聯?水流山川江河總歸一源?。

該幅照片,為碑文局部。全部碑文為?始祖諱九字成樂原住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黃耄藕絲村人,永樂六年奉旨遷居清豐東三十五里前後兩街,始祖下代分四支,子姓繁庶,史稱高家。始祖自大明奉詔書遷居於茲,皇恩敕授耆賓友公六子行四邑庠生諱遵號古坡即五世祖公為周府蒲江王典膳大夫克盡職詔郡駙馬寵異致仕還轅賜以龍床鳳枕,清初時已被兵火焚燒至今僅存一枕以為傳家襲器,古坡公有六子長子承學,次子承業,三子承基,俱無功名,亦皆乏嗣,五子承弟號龍川,系歲貢生職授山西稷山縣正堂,享年八十五歲,村東修土地祠畫工朔神不成工沐浴冠帶俾畫工肖已傳神像成六子承慈字子愛號龍墀亦歲貢生拜坐武邑縣教諭,龍川公之子養成性考之宋家舊廟碑文則為衡府禮生龍墀公之子養正號通卿為郡庠生通卿之子諱文顯號澤字先補明季博士地方大亂,賊盜起猖狂恣肆,日時不安,身家莫保,而我清邑偏東尤為特其邑侯崔公維嶸知公英武出眾,膽識過人,遂以捍衛之任而即運籌決勝率勇破賊,賊人喪膽,不敢犯境,而一代賴之以安大司空孫興公薦入朝起為滄州臨清籌處守備位雖不尊而功莫大焉禮有雲能卸大災捍大患,則祀之我高氏之得蒙優免也,胥始於此,公之長子諱銓字衡龠亦系邑庠,生於崇禎十五年避亂清邑侯朱公委守東門,力敵拒賊破,遇害年僅三十二歲,其妻張氏聞夫陣亡持刀自刎,按院嘉其貞烈給匾曰,完節可風音樂導送入祠,科第者則有九世祖府庠生諱、庠生諱鈺、庠生諱、庠生諱圭璋、庠生諱岳、庠生諱瀚,十一世庠生諱陽里,十二世庠生諱得曙、諱得已,十四世庠生諱繼祖自四世下至十四世連續發科繼世連芳歷代書鄉亦可謂耕讀傳家,因史事變異,高氏族人

外遷至天雲寺楚家七季馬外縣廣平張村寺濮陽縣石墓頭梨園觀城東百家寨趙海、濮城高寺村陳庄、老范縣北關觀城、東關、北關張家樓等處,祖墳或東墳冢西墳有墓有墳,柏樹成林,古坡公承弟公文顯公均有路碑,因社會變更於公元一九五八年墓碑路碑已失,同年傳家襲器玉枕被國家收藏,為繼世連芳歷代書鄉重修祖墓碑。

藎 始祖高公諱九公字成樂德卞氏太君之墓(碑陰)

002 (河南)西台頭村高氏祠碑記

2004年3月27日攝於河南省內黃縣西台頭村

該祠堂坐陰面陽,祠堂門上橫聯?世代耕讀?,右聯?祖宗善忠孝昌後人仁義之久遠?,左聯?子孫多福貴念先輩耕讀之德澤?。

高氏祠堂

六世祖高公諱文星字光華配太君之墓

該墓碑坐落在西台頭村北的衛河南岸堤坡上。碑亭右聯?高曾德厚千秋稱高氏?,左聯?先祖澤長萬古集先塋?。

高氏祖墓誌〃余自戊申歲棄官為商,日遊河濱與高生名魁者相友善,父印鳳嘗與余言欲修家廟而力不足,有墳樹二株易錢十不私用亦不均分,乃於祖墓買石立碑,馬清文與余義不容辭遂為之序,聞之為善者昌若高氏之居台自頭也,數百年矣,祖之功德已不考,至於生之六世祖諱文星字光華公有一子一孫,有曾孫三人,嗣後六七世如瓜之綿如椒之衍,其間學武士蔚然挺生皆公厚德之所致也,余嘗游於是村西北隅見有葬處,塋之所向朝衛水映恆山東南一帶,茂林蔭密森不忍處去憶公厚德之微也,人傑地靈之說其在是乎不禁信口而歌曰:恆山蒼蒼衛水茫茫,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是為志。? ?大清咸豐二年七月初十穀旦?,?增生蘭生華撰文,附生馬雲書月,奉祀孫允義、成鳳、允合、桂美、書法、魁英、金榜、榮棟、玉寶、富海同建立?。

該碑記載:?該村位於鄉政府西1?郾5公里,據傳明洪武年間,因姓高的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定村名高村,人口1367人,耕地面積1469畝。?

007 (山東)鄆城北關高氏族譜序

國有史可通古今之盛衰,縣有志可考歷代之人物,族若無譜何以序先人之昭穆,分後世之支派乎。予生也晚,不知譜牒失於何時,每見族人有齒德者必詢其世系,皆雲始祖明公偕始祖母米孺人於洪武二年率領二子一侄自山西洪洞縣遷居山東濮州之南,二子長居楊妃店,次居飼鶴池,侄往東鄉不知其處。適民國二十四年老高庄祠堂落成,與祭者七十餘村,有二十一世孔賢,因各村老譜有失傳者,約各村記幾世,即自幾世序之匯印成牒。予曰善哉。此雖不能因流溯源考之於前,庶可使支分派別晰之於後也。孔賢能敦宗睦族僉議董理譜事月余,奉譜草至者過半焉。十九世族弟守法與孔賢等又奔走各縣訪得先人後裔,添序九十餘村共十七縣一百六十處。是年董庄大堤決口,二十五年春堵之,七月間約二十世廣運籌將各村譜草逐一謄清,付諸石印館印刷八十部,分布各縣。庶幾瓜瓞綿綿,有追遠之徵,螽斯振振無失考之虞矣。斯舉也,有人問予,曰高氏有遷不同時者,有遷不同地者,亦間有世居者合為一譜,可乎?予肅然答曰:吾祖系出渤海氏首辛陽高本齊國命卿子羔為聖門高弟,山東之有高氏舊矣,至宋徽宗金人南侵曰齊曰衛,本南北咽喉之地,爭地爭城又兵燹長久之區,山東之民逃奔山西者不知凡幾

高氏與焉,及明太祖掃滅群寇建都金陵,不得不移山西之民于山東而補其闕焉,其間逃而復還者又不知凡幾高氏與焉,迄今五百餘載矣,遷於彼又遷於此者更不知凡幾高氏亦與焉,觀乎,此豈可因遷居世居遷不同時遷不同地,同姓而貳之者哉。且是譜合之則為一譜,分之則一村一譜,非強令同宗共祖,不過因族繁居散使之有統,系有聯絡,子子孫孫永好勿替馬耳,斯為聞之,唯唯而退。 十九世文庠生蘭台謹識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歲次丙子中秋節後三日

008 (山東)東明西關高氏族譜

念我高氏不能紀遠聞,自前明,由山西洪洞徙居於東明之西關,今祖塋始祖之墓猶存遺址。始祖行二則長房已乏嗣無後,派分二支,其次門遷於縣西南高家寨,久不來往,門次難以深考。其長門世守舊業替祖基,即寒族也,第寒族相傳以來,雖支派昭昭惜未聞有譜,似與親親合族之道,尊祖敬宗之思有所未符耳,是以謹將本支自始祖下至十一世門分派別愛序為譜……?

大清道光二十八年 九世孫廷梅撰序

009 (河南)通許邸閣高氏族譜序

洪武初年,我始祖諱文字訕,自山西省洪洞縣東遷,卜居通許縣邸閣鎮東關耕織立家,詩書啟後。……舊譜已失……遷通許600餘年矣!兄弟分居中州大地,通許、扶溝、江蘇、山東、徐州、洛陽、鄭州、新疆等地落戶……? 始遷祖為:高文燦。

該村有,珍稀民舞肘擱(即舉擱)表演班。高好信為班首。

一九八六年重修一至四卷平裝鉛印十六開

大槐樹明代黃氏移民始祖像

001 (河南)黃氏碑記

2004年4月10日攝於河南省范縣顏村鋪

藎 故明庠生文林郎諱 掬字香儂黃公暨德配

孺人之墓

黃氏始祖墓碑位於顏村鋪東南地里。遠遠望去,高大肅穆,矗立在一片蒼蔥翠綠之中。碑首雙龍交盤,二龍吐珠,雙龍之下豎刻著?皇清?兩字。碑身上部字為?青露秋霜?,中間鐫刻著?故明庠生文林郎諱掬字香儂黃公暨德配孺人之墓?,碑身左旁立碑時間?大清光緒二十五年歲次己亥蒲月上浣穀旦?。

蕁 碑陽局部

蕁 碑陰碑銘

該面碑額上書?題名?二字,碑銘上面為?木本水源?,碑文為:?蓋聞木有本,水有源,本固者枝榮,源深者流遠。吾族自山西洪洞遷居於范,幾二十餘世,而宗系之貫續,支派之詳明,僅自香儂公諱掬祖始其上若文之公諱質,雖以政績學行崇祀鄉賢祠,而舊譜散亡遂失。其世次此亦後人之微憾也,然族類之繁昌稱盛焉。黃樓、黃海、黃岡、黃庄、三教堂諸庄則於明季;國初分遷者也,楊集、李魯元庄、馮、鹼廠、范庄及古北口、黃家窩鋪、郭家屯則於康熙道光年間自此遷居者也,其自山西同遷於曹郡者,無論矣而又賴;祖宗之栽培,累世元教澤,代有傳人,文則有肇興伯勛邦攀月貢木雪翎可願筱山及孫祖玉堂孫父執齊諸公,武則有仲白子祥平遠萬九潤西季勛諸公,皆以學行顯於邑,今十四世孫廣乾以少年登武進士孫亦賴;祖蔭得受選拔而且文文武武大有蔚然興起之勢;非列祖德澤

之深厚曷克至此,不可與木本水源媲美乎,己亥春族人以舊碑殘蝕,林墓荒涼,復欲樹碑以志不朽,余不揣學識淺陋謹遵所知為序,實不勝惶愧之志云爾。??十一世孫廷筠頓首謹序並書丹?。?十世孫庠生介、增生譽、武生鳳鳴、廩生舉、庠生廷忠、武生興國、大賓廷芝、貴讓;十一世孫武生廷傑、武生廷梅、庠生廷獻、庠生登鰲、增生登庸、武生廷蘭、武生廷標、庠生廷莢、庠生廷掄、武生廷魁、監生廷衡;廷恩、文俊、介賓茂典、監生廷欽、介賓清起、增生伯氵睿、監生伯傑、監生伯謙、監生廷燮、監生登捷、監生登耀、庠生嗚康;廷位、廷岐、同禮、永昌、茂修、廷臹、乾元、廷雨、學堂、廷海。十二世孫國用、國彩、監生國、監生國瑛、大賓國珊、增生國珍、介賓國平、庠生國縉、監生國銜、大賓國阿;景華、國修、國泰、國隆、監生國領;國進、國思、國堂、庭會、新祿。十三世孫繼德、繼勇、繼昌、繼伍、鳳儀、監生繼顏、武生繼芳、武生繼龍、武生繼宗、監生繼領、監生魁申、監生繼武;繼春、繼為。十四世孫庠生志孔、監生廣知、武生廣麗、監生廣孚。?

藎 碑銘局部

蕁 黃氏族譜(一卷)

槐露堂《黃氏祖譜》 道凝序 (一)

戊午歲,魁、木、丕、烈籍錄世系以報本追遠之巨典,為親親睦族之嘉謨。法莫良焉,意莫厚焉。凝知其說心甚慕之,第恐後嗣奉行遵守,久而或怠,用申誥戒以示提撕。因尋繹其意,推衍其文以為序。云:竊聞承先惟孝以悅親為大,啟後惟仁,仁以教子為先。凝庸愚人也。孝不足以悅親,仁不足以教子,返躬內省深自愧矣。況世系一籍,先世之德澤所賴以長流,後嗣之情義所賴以永系。借孝非純孝,仁非至仁,任莫勝也於。凝安有望哉?雖然有幸焉!疑三從族兄魁九世族孫附生丕,愛敬兼盡,萱堂無恙,教養並舉,側室有造。我族先世之德澤將艾而猶未艾,後嗣之情義將乖而猶未乖者,此兩人之力也。而其意則又有宏遠者,值露霜之辰,宗祖在念,睹瓜瓞之什子姓關心,以故恐先世之德澤未艾於今者,或艾於後。後嗣之情義未乖於己者,或乖於人。因思,為艾者永於不艾,未乖者永於不乖,斷非世系之籍不可。於是詳書名字,敬列爵職,在前者必列於前,不以遵而逾於卑,在後者必書於後,不以上而擬於上。且一脈相傳親疏攸分,宗派縷析,同氣自存是真,以報本追遠之巨典為親親睦族之嘉謨也。然則,先世之德澤長流而不息,後嗣之情義永系而不離者,不在斯乎?是知先人謨烈,承先啟後,自笈以後,願我族子子孫孫家喻戶曉,敬體我先人之謨烈於不替,更念我魁木丕烈之偉大清乾隆三年八月朔日,功於不衰也夫!

大清乾隆三年八月朔日

《黃氏祖譜序》(二)

族譜者,譜其族也。族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不可缺不可褻,非輕也。予每讀凝祖遺稿,思先君子遺囑,不禁涕零者久之,嘆予自入庠後循墨數行,咿唔牖下,痴想不可必得之名,妄希不可必能之事,而僅以食息終悠忽歲月,倘不急取原譜而重修之以致祖父就湮,子孫失次,是誰之咎與?是誰之咎與?清夜自思,不覺汗下。茲揀約閱原譜照舊抄謄,又杳自始祖以迄今日蕃衍次第名位必書,婚配必書,遷徙必書,凡有可稽者莫不書之,以俟後人疑即闕之,不敢臆定,總以致慎焉耳。尚其隨時修續,勿忘本支,百世之意其於承先啟後之道,庶乎不悖雲廷掄序,始祖諱掬明庠生也,越七世道凝祖起焉,年臻四旬,身列膠庠,覽譜流涕痛其零落,於是參訂敘補,心血消耗殆盡矣,嗚呼凝祖上承諸祖列考之志,下開子孫雲祁之

傳,其功不亦偉與?爾來百有餘年矣,歲次遞更,宗族繁衍,散居他處者多,歲時聚首者少,偶一相遇渺不相親,寧不重可悲與?倘不急起而承之其如列祖之志,何族叔維土令族兄伯謙思繼前烈,約會族人,共議重修,命予搦管謹遵列祖之遺迹、先人之手澤,依祥補輯以備參稽。敬祝後輩什襲而藏之,時加揀閱,常思水源木本之意,永敦孝友親睦之風,庶可告無罪於前人,而昌大乎後裔也欽哉勿忘。 同治十一年歲次士申三月朔十一世孫廷掄薰沐拜書

《黃氏祖譜序》(三)

七世族祖貴木公敘譜有曰:以報本追遠之臣典,為親親睦族之嘉謨,至哉斯言,第我族自山西遷居以來,至明季而丁口繁昌,始遭兵燹繼逾洪荒,遷徙流離,不可枚舉。遠則黃家莊、黃家海、楊家集、南黃樓、北黃樓、三教堂、黃堤口、古北口,近則李魯元庄、馮固、黃范庄、高菜園,近者系出可考名字亦能記憶遠者或一二世失傳,或數世失傳。雖世次猶存而系出名字率多遺忘,故貴木公與吾師秀升公敘譜只及始祖月儂公一支,而旁支無聞。然同氣相逄視若異類,揆諸親親睦族之說殊多憾焉。族兄修齋雲屏、族侄式堂育、南運斗,族孫效淵養純星坦悅素斗初,諸君忠誠素著,和睦性成,更慮遠世情疏,有貌不相親之勢,乃糾約族人商酌盛舉,遠跡貴木秀升諸公遺意推而廣之,凡自始祖時分遷與自始祖後出居者,其庄名悉載在譜序而後裔之系出名字亦繼敘於左,至失傳者概從闕如總以不敢臆定,致其鄭重審慎。自茲以後,歲時聚首,共知系出一脈庶不至親者疏厚者薄有同意異類之感。即視我先祖同根共庇之意,亦可稍慰於萬一。

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初二十一世孫廷筠沐浴頓首序

《黃氏祖譜序》(四)

木有本而枝葉茂,水有源而流澤長,持此意而敘譜以示不忘本源之意也。嘗得諸長老傳聞,原譜殞落口北,分譜一概失傳,際至中葉屢遭兵燹,數遇水災,遷徙流離不可枚舉。上之遠祖先人諱字率多失考,其可知者溯自月儂公諱掬為始祖。下之宗系貫續支脈詳明歷歷可考,越貴木公起焉。參訂敘譜和睦宗祖首以遵祖立巨典,復以敬宗樹嘉謨,良法厚意蘊於譜內,先君子創修後人堪繼敘也。迨秀升公上承德宗功之典,下啟子繩孫繼之謨,至余師松岑公相繼重修。本親親睦族之說推而廣之,凡自始祖時分遷世系猶存者,庄名悉載在譜序。與始祖後出居者顯出一脈者名字胥列在支中,業已敘明何須再言,尤有不得不言者,鄆西三十五里黃橋壽南四十五里黃集黃崗,鄄北二十五里黃店,鄆西北四十五里黃樓,鄆南二十五里黃崗,鄄東五十里黃樓,鄄北二十五里黃庄,此數庄村未列譜序,又有東昌一支數世失敘,傳說宛在此系。四世祖諱士魁公出異日核明充支揆諸睦族之義少憾焉。迄今三十餘年未經修敘,幸有族叔魁一奐若文軒馨齋,族弟位西小兒廠堪,侄效參酉山慎軒,族孫佐臣清泉達三德三孝慎陶齋,諸君急欲敘譜,余亦贊成,夫譜之最要者小心保存,世守勿替,咸敦同根共庇之誼。均體一本九族之情,望族堪稱非第,增光前人兼能垂裕後裔也。傳雲,莫焉為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為之後雖盛而不傳,誠哉是言也。況族類繁昌莫可限量,非列祖德,澤之深厚曷克臻此不可與木本水源媲美乎,庚辰春,族人因子姓眾多倘不隨時修敘,以致命名犯諱咎將誰歸,余不揣學識淺陋,謹遵所知以為序。

民國二十九年歲次庚申四月朔日十三世孫繼俊薰沐頓首敬序

《黃氏祖譜序》(五)

窩查吾族譜之敘已三十餘年矣,歲越三旬,子孫盈庭,未經列入譜內者在在皆是。

如是不惟有背親親睦族之道,實大有愧於諸先祖之遺訓。吾輩處此是昏頑於是忘修,與此二者皆非也。抑時乘之所致耳。且吾族自山西遷居以來,原有譜記傳以當因譜本短少□公以案將吾族譜調署審查未及交還即升於口北,將是譜亦攜之而去。以此,吾族數世失傳噫,吾先祖之不慎,亦吾族之不幸也。庶為慰者無惡於天,肯庇佑人口日見繁昌,世世又多文秀。吾先祖不忍同根異類之感,痛念水源木本之義,自乾隆三年八月朔日糾約族人商酌敘譜創修,於凝祖繼敘掄祖再敘於筠祖,支派詳列,宗系分明,散居他鄉者庄笈一一注載應書必書,所要具備。噫嘻吾族譜可謂完善矣,然尚有待者,吾宗祠之建,吾祖塋碑樓之修,林株之豎諸端擬與此修譜同舉否,意近十餘年來,我國內恍外患相繼蜂起,人民生活日事流離,吾等於族譜雖志在早修,奈時不吾許,今當震撼危疑之際,族祖魁一奐若文軒馨齋星垣位西,族叔效參酉山坤生,族弟佐臣達三德三諸君再三思維,反覆磋商修譜一事,急不可緩。故將原譜請出照舊抄謄,依樣補輯,有據必書,無考闕如,總以不臆不褻耳。時局如於最近賓士以上諸端相繼興起,若時期過長必俟後人,欽哉以報祖德,以賜後裔於是為序。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十五世孫承渭沐浴頓首敬序

《黃氏祖譜序》(六)

蓋聞木有本而枝葉茂,水有源而流不竭,人有譜而宗派明。是譜關係最要,敘之誠是也。況值此外患內亂之繼起空有所未有設,大劫臨地當頭,晝不安食夜不成寐,必然之勢即極命之存亡旦夕不保,譜之得失誰暇管問倘一旦焚於野火,不特有負前代創作之雅意,將何以啟迪後人乎?續修家乘是誠務之急,注詎生近今廢學有年,對於修譜何敢私自擅長忘作聰明。每取述而不作之意,靠諸族眾,現有吾師十一世祖清拔貢諱廷筠字松岑嗣敘之成規循序而接修焉,逄遷居有可稽者連為一支,使知分門而別戶,尊卑遠近合為五服,不致重名而犯諱,親疏貴戚支分派別盧列井井,開卷瞭然,豈不懿歟然。一人之力有限,家乘多而費資廣,人口眾而啟名難,諺語有云:一發不能暨千鈞,一木不能支大廈,豈虛語哉?故糾約村干族叔繼本繼性繼路繼渭,族弟廣針廣才廣佑廣弼領導主事,負有全責,奐若國固職任校對,庶期無訛,廣運字跡,卓著工於書寫。至於同閱諸族詳列於右,但為防患於未然計有合譜焉,妥為保存,有分譜焉,各自護持,即有不測損失一二,搜求譜不難,協合而一致豈若郭公之不補,夏五之從缺耳。蓋光前裕後何待言哉,庶望後之有學識者編輯採擇相傳於不哀雲是為序。

民國三十年十一月中旬十四世孫廣注沐浴頓首敬序

《黃氏祖譜序》(七)

嘗言族由家而立,國由族而成,是國之所由成,賴乎族,族之所由成,賴乎家也。家族之關係大矣哉,家族之關係固,大家族之所以能永遠存在者,尤賴乎譜牒。存則遠近分明,譜牒失則親疏莫辨。如人不知親疏遠近又何言報本追遠親親睦族之大義哉?嗟呼,譜牒之功用豈僅記先人之姓諱德性長幼昭穆以志不忘而已矣,由是思之,譜牒之關係如是其大,譜牒之修繕豈不容緩乎,溯我黃氏源流由來已久,秦漢而上未東遷,以前寥邈無征,秦漢而下即東遷,以後唐宋元明清中間記載歷歷如縷,但年深日久變故奇多,如滄桑變更,祝融虐皆有因之遷移所住,揖失所藏致有一二世失傳者,或三五世失傳者,是以全族譜牒不能合修然。譜牒之所以不能完全合修者,非我先祖無家族之觀念,臵諸不為實時所致,無可奈耳,傳至近世,奉祀孫國國固國華國才繼俊繼性松山紹閔玉囂等蒿目時艱變故更

多,長此以往,恐有各支再致失傳,則族譜更難完成。於是調查我族散居於范壽鄆鄄等縣者,支分數派系出一脈,如日星之麗天繞度朗然不紊,江河之行地源流井然不淆。故召集族眾商酌重修譜牒,共推余作序,列表繪圖以資查考。余本識淺學疏不堪重任,然本族義務何敢固辭,乃沐手凈面惕然握管肅然直書,略序我族尊祖敬宗左昭右穆之意義,使後世子孫目之瞭然以重不朽雲。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中旬奉祀孫桂清謹序

輩次排列表

廷國繼廣承守體澤尚斯燕貽慶繁昌寶榮樹嘉式志道繼宗聖鴻儒啟復賢振發昌興久高明廣大長邦山化自遵玉廣克修長

魯守繼廷仰宗廣承永鄉建傳繁衍慶錫爵明顯長

紹之維光其以於端乃述

《黃氏祖譜序》(八)

木有本,水有源,族有譜如國有史,持此意敘譜以表報本追遠之厚意,為樹親親睦族之佳說,達到報效國家之目的。

頓言啟卷敬閱,黃氏族譜歷史已久,我族載至秦漢以後,自山西遷居以來,唐宋元明中原有譜記歷歷可考,因我族地處中原黃河流域,歷經封建帝王時代,兵火水災迭經,禍延國難,顧民哀鴻四散,加之變故其多,原譜損失所藏致一二世失傳或數世失傳,故全族之譜未能合修,列有鄆城黃家橋、黃家潭、黃家樓、黃家莊、黃家崗,鄄城黃家莊、黃家樓、黃家店和菏澤黃屯,此數村莊。但本同根共庇之意親親睦族之道茲有鄆城黃家樓和黃家莊一支,鄆城黃家崗和菏澤黃屯一支,鄄城黃家樓一支和范縣顏村鋪一支,計四支統一宗派。侄克勤君譜序中提及今後吾族後人命名必須按規定命之排行,字在中間不得隨便挪用,以免世系紊亂,我非常贊同,願先祖庇佑協手向前。

顏村鋪支原譜失後於清乾隆三年由凝祖補修,而後掄祖筠、祖俊、祖和注,祖相繼接修,溯自月儂,公諱掬為始祖其下支脈貫續,世次詳明,對於名字及其學位、爵職、配偶、姓氏、子數次第出嗣,遷居等應書盡載。諸公為黃氏家族嘔心瀝血,實為功德昭著。其功甚偉,後裔無限敬仰。然此次敘譜,上而至今四十餘載,其間幾經滄桑,乾坤驟轉,新中國肇造以來三十九年中,政通人和,昌明盛世,人口繁昌,五世盈庭長此已久親疏莫辨,臵於此端,由我族祖繼陸、繼昌、廣芳,族叔承欽、承泉、承海,族弟守道組成敘譜委員會,統轄此事主事。一切諸君上承列祖之遺願,今遵族首之教義,深慮遠世,舍己報本,毅然運籌,組閣行事由族叔承江統籌,全卷率眾投筆依原譜補輯接修,並將近世遷出者所居之庄名納入譜序,必書無考待查,慎重以待,而今合修之譜原功告就,實感列族恩深意篤,以示後裔常念木本水源之意。

是譜關係重要,懇望妥善保存,以光前譽後,永垂不朽。此次敘譜推我寫序,因學識淺陋,有負重託,據委員會之意並由我族祖繼倫,族叔承江修正於是為序。 一九八八年四月一日十六世孫守文沐浴頓首敬序

《黃氏祖譜序》(九)

木有本,水有源,山之有脈,人之有祖,凡吾族不分職位高低總屬一宗,宗則有祖,有祖必敬,敬列必恭,恭則必修其譜牒,使其後代子孫知其本源,散居概況以免失蹤,所以然者何乃報本追遠之。

我黃氏家族自遷民以來,分居山東河南和河北等省,繁衍迄今人口發展甚速,歷

歷難數。此次敘譜,據部分統計,吾族人口約萬餘人。尤其譜牒多年失修,行輩不一,後人親疏難辨,鑒於這種情況,重修譜牒統一輩次乃是擺在吾族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江河之水滔滔東流,歷史巨輪滾滾前進,形勢在發展國家在前進,自上次敘譜至今四十三年未從修譜,其間風起雲湧,動亂不斷,尤其六十年代十年動亂更甚,古迹祠堂被破壞,農村大部分古書被焚燒,吾黃氏族譜亦慘遭破壞,有的全部失去,尚存者百有一二焉。況又缺章少頁很不完整,這樣下去世系紊亂,必然出現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八十年代,人傑地靈,定法治國,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社會出現尊老愛幼熱愛科學勤奮學習舉止文明的新局面。故此吾族祖繼陸、廣芳、承欽等君召集吾族各縣各村代表來范縣顏村鋪,聚室而謀,共商其事,經大家商榷,上次續譜撰定的十個排行字振、發、昌、興、久、高、明、顯、大、長(是保存還是修改),與事人員反覆討論推敲,決定廢除以上宗派字撰,定燕、貽、慶、繁、昌、寶、榮、樹、嘉、式、本、源、奇、思、茂、殿、臣、海、波、濤共二十字,這次商定的排行字不經大家允許不準擅自修改,從那幾個字開始統一,今後凡吾族後人命名必須按規定命之排行,字在中間,不得隨便挪用,以免世系紊亂。

此次續譜嚴肅謹慎莊嚴鄭重,眾托吾執筆為文,實感有愧,非博古遠見廣閱多聞,焉能堪其重任,但族眾觀念固不敢辭,遂沐手凈面以鮮云爾,並請吾族祖玉瑚、玉靜,精心善修,於是為序,最後讓我族子孫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為振興中華而奮鬥終生。

公元一九八八年四月一日奉祀孫克勤謹志

輩次排列表

廷國繼廣承守體澤尚燕貽慶繁昌寶榮樹嘉式

南黃崗:邦山化自遵玉廣克修長燕貽慶繁昌寶榮樹嘉式

黃樓:魯守繼廷仰宗廣承永鄉建傳燕貽慶繁昌寶榮樹嘉式

鄄城黃樓:紹之維光其以燕貽慶繁昌寶榮樹嘉式

黃橋:志道繼宗聖鴻儒啟復賢純德廣興茂明理維世長

本源奇恩茂殿臣海波濤

同心傳家遠承先慶端芳忠憲化祥兆義慎永樂懷

大槐樹明代邵氏移民始祖像

002 (河南)黃庄村黃氏碑記

藎 黃庄村碑

該碑記載:?據黃庄村中《黃氏始祖之墓》碑記記載,其祖原為李姓,於永樂年間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後改姓為黃,以姓氏名黃家莊,1945年去『家』字稱黃庄。東苗庄、西苗庄是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遷來定居成村,苗姓較多,以姓氏取名苗庄,村東、村西分為兩個村,村東稱為東苗庄,村西稱西苗庄。1958年建大隊,1984年隊改村,因村委會駐黃庄稱黃庄村委會。? 2004年5月18日攝於河南省南樂縣楊村鄉黃庄

藎 黃氏始祖之墓

該碑碑額上書?萬世流芳?,碑身字為?黃氏始祖之墓?,刻碑時間?清光緒三十二年歲次丙午小陽月朔?。該碑碑陰上額字為?報本追遠?,碑身碑文記載同黃氏始祖紀念碑碑陰面。

該碑亭位於黃庄村西,坐北面南。左碑為?黃氏始祖紀念碑?,右碑為?黃氏始祖之墓碑?。

該碑碑額上書?永垂不朽?,右聯?有德者國仰民敬?,左聯?積善者後世孝忠?。中間字為?黃氏始祖紀念碑?,左側字為?附註:始祖墓碑國授古代歷史文物保護,國家至寶,風雨久蝕,碑銘損缺,後嗣珍惜敬仰不已,追念本源,故重擬立石,刻原碑銘於後,以後世暢昭矣。??南樂黃庄、長門清豐北張庄、次、三門濮陽黃蘇庄……仝立。??公元一九九三年元月二十九日歲次癸酉孟春朔?。 ?蕁 黃庄始祖紀念碑亭

藎 黃氏始祖紀念碑(碑陽)

蕁 黃氏始祖紀念碑(碑陰)

碑文局部

該面碑文記載:?始祖舊居洪洞縣本李姓也。乃永樂年間遷居南邑,遂改姓黃何哉。想其實祖大避,遷各更姓名既而不免此役,故遷於邑東十一社堤口村者姓趙,遷於邑西一社東吉七者亦姓趙。惟我始祖姓黃,乃守故典不忘之父,沒後歸宗誠至孝盹篤之心也。世或異之而勿庸異也。

有取義而我始祖既遷以來,支族甚繁,居亦於獨遷開州城東蘇家莊村今黃蘇庄,及後遷清豐北張家也者,沒後姓黃不從李也。所以刻銘於石永垂不朽,足見先祖追念本源之志千古不磨。

後嗣傳流姓於據萬世常昭矣,是以數十世長門長孫(府學生員)。??長門清豐北張家,次□□□□□、三濮陽黃蘇庄?。?清光緒三十二年歲次丙午小陽月朔?。

(河南)邵家村邵氏碑記

藎 邵 家

2004年2月15日攝於河南省清豐縣六塔鄉邵家村

茛 邵氏祠堂

茛 邵氏祠堂匾額

蕁 邵氏先祖紀念碑

該碑右側文字為?時維公元一九九六年冬穀旦?,左側文字為?合族仝立?。中間文字為?邵氏先祖紀念碑?。

藎 邵氏和先祖紀念碑碑文

蓋聞凡事莫為之前雖美而弗彰雖盛而不傳況立石以傳祖德之事乎,秦漢以前立木為碑,秦漢以降易之以石生而有功德者銘於上,余以為彰先祖之功揚先祖之德非獨為彰揚亦為教後裔也。吾邵氏自周至今乃巍巍之望族,歷代名賢輩出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居廟堂之高者,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者,憂其君,賢達名士有重社稷者,曷可勝數哉,昔者周文王百子,吾始祖乃其一也,封於召,祖以召為采邑,故合召邑為姓焉,祖為周太保巡行南國布文王之政,功蓋朝綱,且仁德廣布民間,據史載,文王賜駕半副及龍鳳旌旗,其享年百四十餘無疾而終虎祖佐周厲王,位極卿,《國語》載其文《邵公諫弭謗》,史稱移公後厲王政事日非,朝野俱怨,國有亂離之危,虎祖數諫,拒納,為社稷乃昭示天下保太子靖即位,是為宣王,則百廢俱興,政通人和,周之中興其功居首焉,微斯人民誰與歸國,何以安乎。平祖精通兵法深明陳圖,輔秦始皇統一華夏,武功策勛,始皇封東陵侯,采邑之民感其興教屯田之功德,於其告老之時泣送至徐州。漢元帝時信臣祖任河南太守,清正廉明,愛民如子,民稱邵父為官者若盡如是天下安能亂乎。悌祖為晉武帝軍師,精兵法通奇門,抑鍾會之反,為晉之統一其功無匹者。北宋時

康節祖世稱邵老夫子,天文地理學之博奇門術數研之精時無其右者,且精通經史,文采豐華,易學專著迄今盛傳不衰,詩詞文賦古今稱道,施氏著《水滸傳》首引其詩,足見其才識精闢矣,然其時朝廷昏庸奸讒當權,無意仕途,召亦不仕,惜兮壯哉,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是也。南宋時宏淵祖任大將軍,伴駕於杭州,此御金岳功績卓著,澤祖文章名世,欽點狀元。信祖臹勇雙全,世為宋臣,聞元滅宋,不食而逝。真天道有無其志不易強者驕哉,元世祖念其忠,謚號武烈,賜鐵旗杆銀香爐以志其墓。明永樂六年,仁祖應召率其長男衷亮祖次男衷義祖,自安徽石易山遷至清豐城北,是為邵圈,曆數年,衷義祖又遷於六塔西北,始有邵家村矣,衷義祖遵先人之遺訓,廣屯田興教育睦鄰族,後子孫昌盛,賢明卓識之士層出不窮,捷登祖曾科武孝廉,平寇驅虜,屢建奇功,宏碧祖奮淹祖文燦祖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盡心力於家乘,功垂後裔,群賢祖乃貢生,終生治學,其弟子賢明至仕者甚眾,致使官欽民敬謚?進士出身?賜門匾以旌其德,樹旗杆以彰其功。清雲祖雖未仕,然桃李滿門,漫漫數千載,吾邵氏先祖於社稷之功德尺幅豈能備敘者也,一言以蔽之,其功德同日月懸掛而不堪若失。近代吾邵氏子弟為國驅寇振興中華功績卓著與鞠躬盡瘁者難以盡書,恕不備述矣。今吾族念先祖之功德,遵先人之遺訓,應族眾之意願,委族中名賢之心力鐫先祖之功德於石,以垂式而歷來是為記。??時維公元一九九六年孟冬?。?百二十三世孫養順拜撰,百二十二世孫啟明校閱?。

藎 邵氏從邵家遷出分部圖系碑文局部

大槐樹明代田氏移民始祖像

001 (河南)前化村田氏祠碑記

2004年1月31日攝於河南省內黃縣六村鄉前化村

藎 田氏祠堂 作者(右)與田氏族人合影

蕁 田氏譜系序碑記

該碑碑額上書?萬世流傳?,碑身碑文為:?田氏譜系序〃吾田氏祖籍山西洪洞,自明永樂二年建都於燕,高祖始遷至本地化村生息繁衍,世代相繼,迄今已逾六百春秋,昔日中原迭經戰亂,屢遭洪災,吾祖含辛茹苦,夙興夜寐才辟出可務耕作之莊田,鄰村俗稱之田坑、田井、田溝、田橋者,實乃吾先人辛勤勞作之遺迹。祖塋原在村西,後更至村東,蓋族中人丁盛旺,分而就便故也,相傳劉氏姻之田門,故田、劉一家。清嘉慶二十三年村東之太山行宮重修其碑石載,吾十三世祖明倫為一會首,此後五十年吾田氏宗祠始建族譜得敘,一九五○年由廣風、廣孟、祥雲、金雲、劉明順等主持重敘家譜,令鳳領列書於帳布之上,一九六六年以視為四舊故致毀,後修動囑彩雲、鳳禮、鳳旭將吾氏輩字錄記於布,先後由修動、修生、鳳春、進如保存至今,前定二十代,世字為一世祖仲禮、二世祖榮、三世祖景春、四世祖書經、五世至七世祖守崇起、八世祖吉之養嗣續可得大玉明和法廣修雲鳳進,我世屬茲土家系日繁,族譜不序恐久而紊,今與四庄吾同族共敘其事,議定自二十一代至三十代之世字為:再思先恩慧培立永振新,此序既定,後人可依此諱祖名識輩分,溯同源雖累世而不紊也。??前化村理事會,田莊理事人田秀聰、田懷保、田金石、田秀志、田丙志、田俊民、田國林、田青連、田國希、田剛信、田合志、田丙朝?,?一九九○春立?。

蕁 出土的明朝田翁墓志銘

▲ 田氏譜序碑記碑文(局部)

002 (河北)邯鄲縣西南莊田氏族譜引

家譜猶國史也,國有史則世系傳,家有譜則宗派著,所以析本支、序昭穆、別長

幼、辨尊卑者系乎。所以貽孫謀而燕翼子者亦系乎此。是何啻國史之世系,厘然禮樂政教臸度之為歷千百而不紊歟,故曰:?家譜猶國史也?。

我田氏始祖諱盛,原籍山西平陽府洪洞縣人,自前明永樂年間遷入邯鄲縣居城隅西南莊家焉,入城東社八甲民籍。憶我始祖在日,性寬厚,好施予,凡遇貧苦親鄰冠婚喪祭告貸者,輒慨然許之,且不責其酬償,又施玄帝廟基,路死墳地。家雖不中貲,而慕義恐後,勤儉持家,耕讀教子,爾時之稱良道善者,合內外而無異辭焉。今雖時稱世遷,遠而莫稽,而其所載在碑記,流傳人口者,猶可想見其為人,遠而立塋刻石,纂修宗譜,以垂裕於無窮,迄今三百餘年,子子孫孫誰能一日而忘。

時?搖大清光緒二十八年歲次壬寅孟春朔日之吉十二世裔孫巨成

大槐樹明代溫氏移民始祖像

(河南)溫邢固村溫王氏一家碑記

2004年1月31日攝於河南省內黃縣六村鄉溫邢固村

蕁 溫氏祠堂

藎 溫氏祠堂匾額

蕁 溫氏祠堂家譜

該家譜軸左上角寫著?始祖自山西洪洞縣棗林村遷於此?。

藎 溫氏祖碑

蕁 重建溫氏祖碑

該碑上書?源遠流長?,碑文記載:?我溫氏始祖諱整,明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棗林遷至本村,次弟諱令遷滑縣今溫家村,三弟諱兵留晉侍奉高祖山傑。據王氏祖墓碑記載,兩祖東遷時攜岳母葛趙氏與婿王溫至本村後分居。溫居東,王居西,故有溫王一家之說。今我溫氏繁衍已二十二世,人眾返遷,其間十世祖諱忠聖遷湯陰輝泉,現三百餘人,十一世祖諱清移居薜村,今一百六十餘人,十三世祖諱諭遷太平村,現十餘人。另有數戶返晉。因戰亂年代,族譜散失,今逢盛世,闔族人眾,自籌貴金,重修族譜,修茸族塋碑樓,新擬世字,並隨國家全面改革之際,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克服重男輕女的封建殘餘,以二十世起,同男一樣填寫姓名,以追溯先祖遺德,下傳世系不紊。撰文懷興。溫氏闔族同立。公元一九八七年二月十五日農曆正月初六。?

該碑位於村西南,碑文如下:?王氏家譜〃山西洪洞縣棗林村乃余家祖居地也。自永樂建都於燕,高祖王、溫高祖母始遷於州西邢固村焉。相傳王、溫一家,按戶當差,所有田產地畝,溫氏居東,而王氏居西,二世祖王玉於正德年間重修本村興國寺,三世祖王彥民於隆慶年間重修焉。四世祖王守玉、五世祖王明、六世祖王世朝於萬曆年間又重修焉。碩德累善,世世相繼,刊之於碑,彰彰可考。以及七世祖,家業浸昌,人丁漸庶,凡此皆祖宗功德,有以致之也,追遠報本,故因河地有祖產地十餘畝,除分給外,積其所有餘者,臵石一方,以志木本水源之恩,以溯其淵源,銘載祖德而不忘,序其世系,以垂子孫,勿忘其本,勿紊其序,庶祖德永垂,而世其昌大矣。??大清康熙六十年歲次辛丑孟月朔日立薰沐撰書?。 ?藎 王氏祖塋碑

蕁 碑文局部

蕁 王氏祖塋碑局部

▲ 皇明始祖溫公諱整祖妣葛氏之墓

(大清乾隆九年十日穀旦)

大槐樹明代胡氏移民始祖像

001 (河南)胡寨村胡氏碑記

藎 胡氏宗塋碑樓

2004年1月27日攝於河南省濮陽縣習城鄉胡寨村

蕁 胡氏祖塋

我胡氏出自安定,乃大舜之裔,周武王以元姬配胡公滿而封於陳,陳亡其後遂以安定為氏,余先世本山西洪洞,實為安定以脈,而後脈派分支累數千萬散居天下,我始祖而遷於山東曹州菏澤胡家寨村落焉,我胡氏自前明永樂年間,以澶淵土廣人稀詔戶部分他省居民稠密之實,我始祖自洪洞兄弟三人同遷澶淵郡,一支居新習庄,一支居茲土,一支不知何處。三支親疏難辨,宗繁遠近易紊,不可考者。我胡氏世居澶淵五百餘年,族有十六世孫修碑公勤水源木本之恩修碑公之心人人之心子其無意乎。且乃祖乃父立祠堂列本祖。以明世系,我胡世祖宗在上在旁有憑有依修祠堂,以妥先靈,立碑以洽族情真殊同軌善繼善述其在子乎。修碑公向敘與余,余臹微才疏自愧不文,欲將先人之來由載在碑記,千萬世不至相視如土途人也,雲雨是為記?。?合族同建?,?中華民國三十三年歲次,甲申三月下旬念日?。

▲ 始祖胡公諱世榮之墓

蕁 胡氏祠堂

進入胡氏祠堂首先看到的是供奉先祖靈位的木臸神龕和胡氏先祖靈位。閣樓橫聯為?永言孝思?,右聯為?水源木本宗祖德?,左聯為?春露秋霜子孫情?。閣樓上面的橫聯是?永言孝思?,右聯?念先祖離洪洞單車匹馬昔時苦?,左聯?懷世宗居曹州枝繁葉茂今日榮?。

該碑記載:?胡氏始祖明洪武初年由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來於濮州紅船西北三里許樂其里仁之美建村立業,以姓命名胡家莊已六百餘年,其村名延用至今,故名胡庄。?

002 (山東)胡庄村碑

攝于山東省菏澤市

大槐樹明代申氏移民始祖像

001 (河南)東白倉村申氏碑記

2002年6月攝於河南省濮陽市區東白倉村

該碑碑額上書?流芳百世?,右聯?慎終須盡周公禮?,左聯?追遠長懷孝子心?,碑文:?先祖如墓簡介:自古傳說申氏家族自山西洪洞遷居而來,石碑記載是以西北申家屯分支到東白倉安居樂業,清朝康熙年間,祖始塋地是在本村東北小河記地幾畝為塋地,後來經地理指點又移到村北記地五畝八分安葬為塋。只因社會變革不一民情所以,墳墓不能移居,不能各取所有,當時政治所迫,墳頭被平,石碑被拉,只有一個大墓被保留至今,九三年國家在此興建體校,墳地被征建,因此申氏子孫堅強意志,具體行動,把祖塋又遷移七百里河東沿黃河路南側墳墓保持原序,現立一石碑。??公元一九九三年三月十四日清明節立?。?碑人,申雲彩、申雲霄,申雲善?,?於大墓前?,?銘刻?,?主持移墓立?。 ?蕁 清古申氏祖塋之墓

該碑記載:?今河南省濮陽市區東白倉村申氏,明朝洪武初年,始祖從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廣濟寺,奉詔遷居直隸大名府魏縣申家屯。清康熙中期申家屯侗豐公,因戰亂經開州冊封卜居今東白倉村東側。其令會公,為侗豐公孫。侗豐公教孫耕讀為本,清雍正初年曾在朝中任吏部侍郎。令會公之塋並祖父大墓遷塋時,令會

公墓中曾出土雍正時期銅錢銅器數枚件,十年動亂中已失。碑記也在一九五八年和十年動亂中被盜失。現今祖塋大墓,令會公祖墓,經考證是祖塋所遷,在今村東南馬頰河橋南東側,河道硬化又被喬遷。本申氏排行字自大墓始祖為:侗自令好含永克,萬元申存雲鴻志,百世文明樂大同,德光祺瑞慶豐昌,隆祥裕泰壽安康。??公元一九九三年古歷十月初一日?。

蕁 碑文全部

▲ 申氏人論輩次碑記

002 (河南)小槐林村申氏碑記

2004年3月13日攝於河南省內黃縣二安鄉小槐林村

該碑位於小槐林村南一墓區中。該碑碑頭上書:?源遠流長?,碑中間字為:?先考申公諱同福暨配張耀新孺人之墓?,兩旁的楹聯分別為,左聯?終身勤勞傳嘉風?,右聯?一生儉樸留典範?,右側碑文為?公元一九九五年古歷端月十五日?,?一三七一年由洪洞遷往井店鄉元卜村,一九四二年由元卜遷往小槐林村……? 大槐樹明代寇氏移民始祖像

(河南)寇家莊寇氏古槐

2003年2月3日攝於河南省濮陽縣南關外寇家莊

藎 寇家莊古槐

據該村寇家族人講,原來該村有三株古槐,現只剩下兩棵。年代已很久遠,聽老人們講,明初從山西洪洞移民到此所植。

蕁 古槐樹身

蕁 古槐樹身

藎 古槐樹身

馬 氏

大槐樹明代袁氏移民始祖像

藎 始祖袁公諱傑紀念碑(碑陽)

該碑碑額上書?千古流芳?,右聯?玉立克慶永世豪登?,左聯?全民同心宏偉錦程?,碑身中間字為?始祖袁公諱傑紀念碑?,?時於公元二○○○年古歷正月十七立?,?袁屯村袁氏合族仝立?。

2003年7月15日攝於河南省清豐縣大流鄉袁屯

001 (河南)袁屯村袁氏紀念碑

該碑碑額上書?千古流芳?,碑文為?袁氏族譜袁族也,袁氏出汝南而蔓延天下,明成化年間自洪洞遷清邑有袁氏,自此譜為親見於服,服始於衰而至於緦麻至於無服,無服則親盡,親盡則情盡,情盡則喜不慶憂不悼如同途人,然視如途人者而不知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悲夫以一人之身分而至於途人,此譜之所以作也,癸酉歲有懷義、太平二君溯其始祖鰲分兄弟三人,長英公洪洞存祀,次鰲公遷清南永固集,三傑公遷清邑北袁家屯,由始祖一支分為三支,由三支分為數支,前明人文蔚起如康公字安居武職千總慶豐公字太平文登賢書附鳳公黌官標柄如終公膠庠領袖,譜雖失傳碑尚可考,懷義等又慮於譜失序與合於共議倡為此舉進考本宗遠稽他支本村支派排列詳細,如科公遷郭村,延忠公遷子路墳村,士傑公遷開州里商村,忠公遷固城,春公遷開州白龐樓村,凡系同於莫不編次詳細噫,族譜既成,索序於余是為序。??生員朱學海拜撰額,稟生張孝友拜撰文,贊助人克明、慶寬、慶旺、永栓、永丕,主辦人立峰、克作、克軍、克亮、克飛、慶順、慶路、永法、永森、永習、永欽,書丹石刻呂明川。?

002 (河南)東白倉村袁氏祠堂

2004年春攝於河南省濮陽市東白倉村東

藎 袁氏祖祠

該祠位於濮陽市馬頰河東岸。祖祠迎壁牆右聯為?人間五福孝當先?,左聯為?一年四季春為首?。據袁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袁氏祖從山西洪洞廣濟寺依詔擇地遷居此地。族人始居,兵荒天災,世譜失傳,而至今沒有立譜,族支堂譜,只能溯至清代……?

蕁 袁氏祖祠近景

(河南)侍御閻臨川撰鄉賢祝泮源墓志銘

祝公,諱泮源,字聖溪,一字雍泉,號翰藻。始祖諱榮,明初自山西洪洞縣遷居濮州。科第相仍,世有令德,傳十世諱鑰,貢生。積學砥行,為郡表率,郡守給?孝義?匾額獎之,是為公父。

公骨秀神清,風采凝峻,幼時即通知孝弟大義,事親先意承顏,無故未嘗輒去左右,溫膳修無幾微。或間偶外出,歸必詳問廚婢侍者,以參驗親意悅否,故雙親壽大耄康健如常,養志之實信有徵也。遭親喪,哀毀骨立,致慎如禮,時有孝子之目。讀書務求心得,為文本性靈闡明聖賢義蘊。入學食餼,屢試優等,十應鄉試俱薦,輒罷,人多為帳悒,公恬如也。嘉慶元年,詔舉孝廉方正,長吏采諸輿論,以公膺其選,考取召用,送部引見。公以太安人年高,面乞終養,辭不就職。賜六品銜,以孝廉方正歸班。夫功名富貴最易動人,公當銓選時爵位已在分內,而孺慕情重,利祿念輕,截然舍臵,克全孝道。高爵之榮,不移天倫之樂,是非志行極高,識力極精者不能也。以視夫熏心,富貴奔走,形勢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計。於戲!卓哉!公誠超出尋常矣。嗣後聞望益隆,德行益勵,一舉動、一取予,念念必求無愧。燕居終日,端坐無惰容,無論識與不識,望之皆起,敬畏猥褻之念頓消也。生平好善樂施,周濟饑寒,鄉里賴以舉火者甚多。有貧乏不能讀書者,即瞻以膏火。教人必本於明倫敬身,尤醇諄以行已有恥為第一義。門下士發祥者,率能以廉隅自持,不負所教焉。接物一出於誠,鄉里感化,有小失輒相誡,曰:?此何可令正人見??因深自改悔。公庭無私謁,或長吏延訪政務,必敦請始至指陳。鄉邦利弊,卓然可見諸施行,當時皆欽其品節,重其經濟。及歿,州人思慕不已,並詞公舉崇祠鄉賢。非甚盛德,孰克當此。

德配杜安人,庠生奎壁公女,負性端嚴,能識大體,事翁姑,教子媳,孝子俱盡,又性甘淡薄,勤儉持家一切事務俱予謀周詳,不貽公以內顧憂。公益得肆力於學,品修學問,出人頭地,安人內助之功居多。勤紡織,主中饋,雖身處殷富,不惜與家人同作苦,積儲益饒,子孫衣食有資,悉安人力也。語云:?夫唱婦隨,以德配德。?其公與安人之謂與?公生於乾隆二十二年八月初八日子時,卒於嘉慶二十一年八月十一日戌時,享年六十歲,道光十八年葬庄前新塋。安人生於乾隆十八年二月初八日亥時,卒於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一日申時,享年八十九歲。子一,友彬,廩生。女二:一適監生陳一元,一適庠生蘇鎬。孫三:燴,庠生。,監生。。孫女六,各適名門。曾孫五:孝塏、孝坦、孝墉、基、基。曾孫女二。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友彬奉杜安人柩,合葬公墓。先期持狀來征銘,爰為之銘曰:?姿性純篤兮事業光明,學深養遂兮實大聲宏。生既磊落兮沒也崢嶸,狀厥素履兮可為法程。俎豆黌序兮允協輿情,山水鞏固兮安此佳城。? (選於《濮州志》卷八〃藝文志)

003 (山東)白虎村袁氏家譜序

嘗聞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而首出御世者,盤古是也,嗣有天皇氏以臸干支,地皇氏以定三辰,人皇氏以分九區。斯政教君臣所自始,而飲食男女所由起也。繼此而興者共十紀,大抵洪荒難稽而刪玉斷書,自唐虞由堯舜以至外文武定鼎之後,大封功臣,舜之後封於陳,曰:胡公。胡公之後始以袁為姓,上古未嘗有也。任姓以來迄今數千餘載。親疏遠近當以臣雪為憑。《漢書》記載,東漢章帝時,有袁公諱安者即吾祖也,原籍汝陽。因家貧客居洛陽,是冬,大雪天極冷,人多凍死,洛陽尹按行至安祖之門,見院無行跡,隨令除雪破戶入視,安祖身幾凍僵,仍以身暖親,洛陽尹賢之,遂舉孝廉,後為河南尹。東漢和帝時,官拜僕射、司空、司徒等職,忠心耿耿,輔佐漢室,樹正抑邪,剛諤不屈。帝旌表忠孝兩全,特賜?卧雪老人?稱號。卒於官。其後世子孫雲蒸霞蔚,但因年深日久,朝代幾易,滄桑數變,或隨官爵而定居,或由夷族入侵而南移,亦有迫於天災人禍而外遷者,年代不同,形式各異,黃河兩岸,江漢南北,甚至於長城內外,無地不駐有我袁氏後裔。只因山隔河阻,年久失續,雖系同宗一祖,市途相遇不相識者沿以為習,但凡繼承卧雪遺風者,即吾安祖之後裔也。據大明太祖欽賜袁氏題名玉碑記載:我遷民始祖袁公諱公正,字成甫。跟隨太祖創業,南征北戰,屢建戰功,官拜鎮威將軍。太祖定鼎後,首要大計,移民墾荒充實倉稟。我始祖於明洪武二年,奉詔以鎮威加三級頭銜,協同族叔自山西洪洞縣督民中書(山東),族叔擇於東明縣定居。我始祖於中書省曹縣黃崗集落戶。後又監於曹州以北三十五里關王廟北,有古崗一處,氣勢蓬勃,四周開闊,大有興旺景象,因而遷居焉。並題其詩曰:?洪洞分支老門第,曹州安居舊家風。?取其名曰?袁家堆?。始祖母郭老太君,洪武誥封夫人,教子有方,賢德遠揚,二世祖兄弟四人,長支祖諱鐸,字施德,洪武二十四年進士。成祖永樂年間,參與《永樂大典》編修,歷經五年,竣工以後,朝廷欽封工部員外郎。次支祖諱鈴,字施恩,以孝馳名鄉里,州府推薦,朝廷選拔孝廉。三支祖諱英,字施達,四世祖諱耀,字施能。奉始祖函諭,始祖母允可,兄弟四人相商,英耀二祖復回曹縣。長門鐸祖子傳八人,長曰自舉,次曰自立,三曰自斌,四曰自榮,五曰自廉,六曰自寧,七曰自成,八曰自道。各門後裔均有可考。長支祖自舉,秉承其祖宗卧雪家風,居家恭謹,以身為表,處事有道,待人以禮,德高望重,四鄉遠近親鄰,無不欣贊,因而縣舉秀才,州察孝廉。次支祖自立,傳至八世祖應勤,移於巨野縣王莊落戶。三支祖自斌,於馬村集以南另建別墅,地脈家相其地址曰:騎駿馬望燕京氣沖北斗,左五湖右三川脈貫九州。?改定名為袁家莊,自斌祖傳子二人,長曰裴,次曰燦。當經二祖分居,燦祖移於馬溝袁庄前後居住,傳至十二世祖勇移居巨野縣袁家莊。裴祖傳子二人,長曰恆太,次曰恆平。恆太祖傳子三人:長曰昭,次曰艷,三曰序。艷祖移於東二十里馬糖寨,後又分支引馬。序祖移居北一里後袁堂西頭居住。恆平祖遷居北五十里鄄城縣西一里袁庄,相傳六世至十一祖兄弟二人,長曰希聖,次曰希賢,賢祖傳子二人,長曰維五,次曰利五,二祖分居後,利五祖遷北五里袁庄,現在分為前後袁庄。三世四支祖自榮原在昆武任職,臵田數頃,後傳至八世祖兄弟三人:長諱舉,次諱試,三諱周。三祖分居,長支舉祖返回故里,後遷移碭山,次支試祖另立家園,取名袁樓(即現卜陽袁樓)。三支周祖在開州徐鎮集東二里落戶現名袁黃庄。六支祖自寧,永樂年間賜進士,署河南省陽縣知縣,任職期滿,脫鞋落戶,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年久失續,故不詳陳,七世祖自成隨明成祖遇有靖難之變,而流落鄆城、楊城、永昌、陽谷等地。自成祖傳子四人,長諱煌月,次諱煌星,三諱煌滿,四諱煌啟。煌星、煌月二祖原鄆

城縣西北五十里大龍潭立戶,現分為袁樓、王白、袁庄、胡庄等四個村莊,而滿啟二祖至今尚未接續。

二門鈴祖傳子二人,長曰自文,次曰自武。二祖成立,移居前後拐,故取名前後袁拐,自武祖傳至五世兄弟五人分居後,斌全祖移於北五里八庄,斌傑祖移於南六里楚廟袁庄,此乃宗脈余支所分大致如斯。

回憶我始祖督民中書以來,迄今三百餘載,中經明清兩代治亂興亡,祖宗香煙相續相承而不中斷者,皆賴其宗脈不紊,而春秋大義尚存耳。現謹衷誠敬書祖諱、續宗譜、定干支。以分昭穆,續傳統,正家風,又啟後人。祖宗恩德要永世不忘,卧雪家風要萬世恆存。望希勉之。

清雍正年修纂

004 (山東)袁家堆袁氏家譜序

始祖袁正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山西洪洞縣督民遷入山東曹縣。據大明太祖欽錫袁氏題名玉碑記載:我遷民始祖袁公諱正,公字成甫。跟隨太祖創業,南征北戰,屢建戰功,拜官鎮威將軍,太祖定鼎之後,首要大計,移民墾荒充實倉稟。我始祖於明洪武二年,奉詔以鎮威加三級頭銜,協同族叔自山西督民中書(山東)族叔擇於東明縣定居,我始祖選於中書省曹縣黃崗集落戶。後又鑒於曹州以北三十五里關王廟北,有古崗一處,氣勢蓬勃,四周開闊,大有興旺景象,因而遷居焉。並題其詞曰:『洪洞分支老門第,曹州安居舊家風』。取其名曰:『袁家堆』。二世祖兄弟四人長支祖諱鐸,次支祖諱鈴,三支祖諱英,四支祖諱耀。長門鐸祖傳子八人,長曰自舉,次曰自立,三曰自斌,四曰自榮,五曰自康,六曰自寧,七曰自成,八曰自道……?

大清雍正年間修

005 (河南)袁庄袁氏族譜序

我袁氏祖居懷慶府河內縣,在城一圖,戶一丁名清。清故後,妻李氏率四子遷武陟縣,家業頗豐,丁男不過三十餘人。

四子分別為:恕、譚、良、廣。?

我袁氏相傳前明自洪洞遷河內縣。可記者自清始……?

袁廣之孫袁倉遷居開封府通許縣長臹崗。自清(朝)以來,三百餘年矣。 大清嘉慶十九年 十世 文會 謹志

始祖:袁清

始遷祖:袁倉

民國十三六年正月通許袁氏續譜

輩字為

文字明錫 帷以永世

樹德洪開 子生金玉

家傳春長 經紀續昌

富貴榮華 賢孝安康

以?為十五世

通許、杞縣袁氏以黃河北邊的武陟縣駕部村為始祖。駕部村有祖墳。通許人多次去續譜。

002 (河南)裴辛庄村裴氏墓碑記

該碑碑額上書?孝思維則?,碑身字為?裴辛庄村裴姓先祖之墓?。碑陰字為?先

祖墓碑碑文?,?此墓系裴辛庄裴姓先祖之墓,歷經風雨吹流,墓基有所滾動,後輩不必移遷立此碑紀念。據歷史記載,明朝自山西洪洞縣遷入此地墾荒造田,逐使垠肥糧豐,故因黃河多次泛濫,沒村毀田,遺留沙丘起伏,逢春風沙田起災,接連不斷,舊時無力治災,裴姓子孫妻離子散,乞討他鄉,人口數百,近因策好景變,外人逐還故土,為紀先祖發起捐款立碑。??公元一九九七年古歷正月二十日?。

001 (河南)沙灘村左氏碑譜記

該村位於文留鎮政府駐地北10公里。據傳,明永樂年間左氏自山西洪洞縣遷居柳屯,因耕地方便,清雍正年間,左氏又從本縣柳屯遷居此地,因附近有沙灘,故取名沙灘,該村聚居稠密,村呈長方形,布局立街東西向。172戶,764人,666畝耕地。

始祖左公諱漢臣

字傑三之碑及碑樓

該碑碑身中間字為?左漢臣傑三公之碑?,?公元一九九一年夏曆十月一日?,?河南濮陽左棗林沙灘?,右聯?追遠報本永志銘?,左聯?祖德宗功千載澤?。 2003年6月攝於河南省濮陽縣文留左棗林沙灘村

該碑碑銘全文為:?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縣,大明定鼎之後,中原地闊人稀。於明永樂年間,奉詔攜眷遷徙於直隸大名府開州濮陽城東四十五里柳下屯。五品官漢臣公則為吾始祖。始祖母洪洞縣柏地李老太君,二世祖兄弟兩人,長諱不詳,次諱貫一公,隨始祖固守舊宅。始祖治家嚴謹,義方訓子,待人以禮,秉公執法,處事有道,德聲遠揚。吾祖所施遂成風,十世祖方能公卜新宅金堤以南,合族遷居,取名棗林村。清道光年間,因黃水漫流入境,為耕耘方便,全族人自原宅老莊南北各移一華里。南取名左棗林村,北取名沙灘村。自此隔水相望,和睦相處,同舟共濟,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六百餘年吾宗族延續傳二十八世,現已人丁數千矣。?

於大明永樂年間,官拜五品左氏諱漢臣公奉詔東遷為吾處之始祖,為求東遷時之詳情,(村裡)三人為達重望,不辭艱辛,翻山越嶺,遠途跋涉,飢餐渴飲,晝夜訪詢,歷經八個晝夜,詢訪兩縣八庄,有洪洞縣的左家溝、白村、范村、李村、柏村,介休縣的北東西三個張蘭村,通過翻閱洪洞、介休兩個縣的縣誌和個別訪問座談,其效是:一、洪洞古槐樹移民處存根祠堂里,前排陳放著左氏的木質牌位,該縣左家溝、左家、范村三個村莊均有左氏宗親,人丁不等。二、洪洞縣南二十多里的范村現左氏宗親八百餘人,同族七十餘歲的左仕傑說:上輩傳說姓左的有個大官家是三多堂,在遷民時領著妻子兒女遷涉山東太行山以東去了。居范村東南十多里山溝里有個柏村,歷來李氏為旺族大戶,經歷代變異現所存若干李氏,難道人不多確能證實吾族譜記載東遷始祖母李氏孺人娘家與無柏村是事實而毫無疑議的。三、從洪洞縣和介休縣縣誌來看,洪洞縣誌始於清朝乾隆年間,介休縣誌始於道光年間。遷民是明朝永樂年間,這說明遷民在前,縣誌在後,對遷民均未詳細記述。四、原遷民處現批為古槐樹遊覽區即為尋根求源之盛地,各姓族人尋至於此無不立碑樹傳,尤以左氏盛名,在此吾三人受眾人之託,不敢藏匿,毅然在留言簿上寫下:?尋根求源赴洪洞,數百年來第一行;感恩聖祖積德重,左氏子孫世代興。?自此在洪洞給吾始祖立碑樹傳的念頭在棗林沙灘兩村左氏人中醞釀起來,無不贊成。於一九九一年春節期間兩村左氏外出工作人員集聚

一起,言及此事,無不慷慨自願資助為家譜籌委會撐腰打氣,承辦人員作了組織發動,在為祖頌德盡心的前提下,在外工作的人員根據所需,自願同意每人獻款一百五十元,三十五人共獻款五千多元,為此舉奠定有力的基礎。? 左棗林村左氏墓碑記

祖宗者,子孫之根本;子孫者,祖宗之枝葉。根深則枝盛,源遠則流長。物理皆然。追溯左氏發祥之始,淵源難稽矣!近而溯之,原籍山西省洪洞縣,大明定鼎之後,中原地闊人稀。於永樂年間,奉詔攜眷遷徙於直隸大名府開州濮陽城東四十五里柳下屯。五品官漢臣公則為吾始祖。始祖母洪洞縣柏村李老太君,二世祖兄弟兩人,長諱不詳,次諱貫一公,隨始祖固守舊宅。始祖治家嚴謹,義方訓子,待人以禮,秉公執法,處事有道,德聲遠揚。吾祖所施遂成風,十世祖方能公卜新宅金堤以南,闔族遷居,取名棗林村。清道光年間,因黃水漫流入境,為耕耘之便,全族人自原宅老莊南北各移一華里。南取名左棗林村。北取名沙灘村。自此隔水相望,和睦相處,同舟共濟,已有一百五十多年。

六百餘年,吾宗族延續傳二十八世,現已人丁數千矣。族人多能秉承祖宗遺訓,勤於耕讀,竭誠事職;詩禮賢達,博才輩出。勤於政事,廉潔奉公者有之;殺身成仁,赤膽報國者有之;為人師表,濟世活人者有之。縱為工農亦無不克己奉公,忠厚為本。當今國泰民安,豐衣足食,為尊祖、敬宗、睦族,表子孫之敬,特樹碑兩通,一通於始祖遷始行下山西洪洞縣廣濟寺大槐樹旁;一通於左氏宗祠,使之千古流芳……?

王子建書丹 王思順鐵筆

002 (河南)大岳村左氏碑記

該碑記載:?位於鄉政府東3公里,據《岳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岳氏自山西洪洞遷此,以姓氏定村名大岳村。總人口1593,耕地2700畝。??一九九二年八月立,清豐縣馬村鄉人民政府臵,清豐縣地名辦監臸。? 左氏八世始祖諱時

來字英吾紀念碑(碑陽)

該碑碑額上書?源遠流長?,右側碑文記載了立碑經過,左側記載了立碑族人。 2004年2月7日攝於河南省清豐縣馬村鄉大岳村

蕁 大岳村左氏孝思碑(碑陰)

大岳村左氏孝思碑,以史所考,左氏先祖乃上古皇帝之臣左徹也。周有左儒、左丘明,漢有左咸、左雄。晉有左思、左芬,唐有左全、左禮皆為賢才。明人士子孫繁衍,遍布天下,以世遠年湮之故,原流世系已不失矣。至明代洪武定鼎之後,為發展國民經濟,實行遷民墾荒,永樂一四○四年始祖左欽祖于山西洪洞縣奉詔遷徙清豐縣東二十五里留固村。始以為家,迄今六百年的歷史,已二十五世矣。六世祖諱無咎,明嘉靖年間由留固村遷居法營村,即從左家。七世祖諱述事,德配□氏生三子,行一時行,行二時動,仍居法營村,今之清邑。行三時來,祖諱由法營村遷居大營村,已四百餘年。左氏蓋為大營村一脈,始祖之後裔。八世祖時來德配馮氏、劉氏,生三子,行一文武,行二失傳,行三魁,仍居大營村。九世祖諱斌,德配譚氏、孫氏、席氏,生九子,鳳羽、鳳祥、鳳翼、鳳德、鳳鱗、鳳楚、風舉、鳳龍、鳳舞,宜稱九門。三五六七八九門失傳,一二四門流傳至今。一門祖諱鳳羽,德配□氏、生二子,行一、行二付,二門祖諱鳳祥,德配王氏、張氏,生五子,行一傳,行二像,行三左,行四右,亦流傳至今。行五儲失傳。四門祖諱鳳德配白氏、高氏,生二子,行一俊,行二仙,以分昭穆然。清嘉慶年間十六世祖諱秀德,始於大岳村遷居鄭家村,明清以來失傳,存尚多矣。今考之

族皆以孝思為先。左氏亦然。皇清道光一八三五年族人增廣、生冠、翠峰始創修族牒至光緒壬辰(即一八九二年)有邑庠生祝三恩,貢生廣運、文童、允厘又繼續修族譜。民國六年(即公元一九一七年)首事萬選與恩貢生文童,族人資文瑛士、豐雲鶴則為後世有著添修補續。公以十六世起創立宗派,二十字:?同有廣宗志,傳家立善方,寬和遵古訓,萬世自安康。?以明昭穆之準繩,後裔故此承先人千秋大業於公元一九九九年元月,有族人鵬勝,國學將族譜重為整理。抄錄修序並電腦排版列印,謹於公元二○○○年二月留固大岳村左家即在大岳村續譜,宜稱第八續,迄今一百六十餘年。時至今日國泰民安戶戶有餘,族人報本之心油然而生矣。咸集議修祖塋不忍暑,始祖之墓廢圮不堪,族眾一千餘口,自動捐資納款重整新容,鑿碑立石以表孝思刻記志以示紀念。左鵬撰文。二○○○年庚辰花月中浣穀旦。

該碑記載:?大岳村位於馬村鄉東五華里,清范公路南側,交通方便,土地肥沃,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本村耕地二千七百畝,約四百二十戶,現有人口一千七百餘人,有左、李、宋、魏、賈、楊、趙、蔣、段等九姓氏,其中左氏佔總人口的一半以上,一千餘口,諸姓氏之間團結和睦,村局穩定,村貌新容。

本村西側企業開發區,南靠學校,北建有草辮廠、澱粉廠、汽車運輸和生產門市等企業,振興農村經濟發展,自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又建立臸藥廠、科醫服務,醫師左東升精心研臸祖傳秘方,暢銷各地,經濟濃厚,為村莊建設貢獻巨大。

左氏自洪洞縣明洪武年間奉詔遷徙清邑東留固村,八世始祖時來明末遷居大岳村始以為家四百餘年,世代傳讀已二十五世矣,祖輩德高望重,耕讀傳家安分守己,平易近人,重情義,遵家訓,素有和睦鄉里之美譽,故本村村委及全村異姓鄉鄰誠心解囊資助示意,左氏各門深表重謝,並立石碑記流芳百世,誼垂千古……??公元二○○○年庚辰二月十日立?。

友誼資助碑記

左氏簡介史碑記〃左氏自古至今創業約有四千餘年的光榮歷史,公元前五帝時左氏先祖乃上古皇帝之臣左徹為左姓之古,西周春秋時以左為姓以官為氏,如穆王時左史戍以左為氏,春秋魯國太史左丘明世為左史,楚國左史倚祖以左為氏,左史為當時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春秋時齊衛之公族有左右公子後裔以左為氏。

戰國時期左氏居於河南的開封孟津、鄧州、蘭考,山東的掖縣膠南、東明,另外江蘇的丹陽、安徽盧江,隋唐時期四川出現多支左姓大族,宋、元、明清時期左姓名人主要集中於黃河長江中下游諸省,河南的洛陽、大梁,江西的南城、永新,安徽的桐城、合肥,湖南的湘陰,山西的洪洞一帶,時至明代洪武實行移民墾荒,永樂二年左氏自洪洞奉詔遷徙諸縣,左欽祖遷居清豐縣留固村,左漢臣遷居濮陽縣沙灘棗林村,左武烈遷居內黃縣西野庄村始以為家,流傳至今……? 001 (河南)西白倉村楊氏碑記

2003年夏攝於河南省濮陽市區馬頰河東岸

藎 楊氏祖塋

該碑碑額上書?報本追遠?,碑文記載?吾弘農(洪洞)楊氏自明初徙洪洞遷來,定居於濮北西白倉集,歷明清民國至今已將六百年矣,賴先人之德澤子孫之自強家業昌盛人口繁衍久為濮北望族,維年代湮遠,心記口傳難免有失誤之慮,於是有族譜之修,自此系統明支派清上下輩次有條而不紊,依譜檢視一目了然。

吾濮北楊氏族譜之修始於大清光緒三十年即公元一九○四年由族人清和玉懷等諸公之倡議將白倉大召家譜修成,自此我白倉與大召之系統清支派明輩次上下而不紊,永無失紀之憂矣。

自光緒三十年至今(一九八九年)歷時八十五年中族譜曾先後五次續修,其時間為民國五年(公元一九一六年),民國十九年(公元一九三○年),民國三十年(公元一九四一年),公元一九八○年,最後為一九八九年。歷次主持續修者大抵是振國玉磬等除以上諸人之處襄其事者大有人在,均有舊譜可查可限於篇幅茲不多贅。

凡事各有主者不獨家譜為然也,主者倡之於先,眾人和之於後,眾志成城於事,始濟吾楊氏族譜創修及數次重修苟無主者倡議於先眾人和之於後,雖修譜事美恐事亦難成也,歷次修譜諸人為修譜事備受辛勞有功全族其行可嘉原來者有以繼之佘之願也。

或曰:修譜非易也,佘曰:修譜事關同族族人等深明斯義,莫不同心協力共襄斯舉此,所以一呼而百應也豈有他哉。

據先人傳說,濮北楊氏除白倉與大招之外尚有南旺賈村等支南旺已於一九八○年敘譜歸宗,賈村亦於此次敘入,數支合譜猶百川匯海萬流歸一,誠盛事也。 歷次修譜概用毛筆書寫,謄寫者非一人,字體不一工整者固不乏人潦草者亦勢所難免,良莠不齊有礙觀瞻,今屬第五次重修,族人共議族譜不再人工書寫,擬用機複印,如此則字劃一清晰醒目,雖花費較多,族人不計也。

譜將付印,族人命余為序,余不敏豈敏為序謹書歷次修譜大略□附管見是耶非耶,願族中賢達有以正之則幸甚矣。

族人 開啟沐手

世誼溫逢之

族人 世瑞 先波

公元一九八九年四月初八日

該碑碑額上書?流芳千古?,右聯?美德長與天地在?,左聯?英靈永垂宇宙間?,?一九九八年農曆七月十五立?,?孝男常秀,孫學堂、孟,曾孫海生、新生、春生、海旺、海全、國俊,玄孫衛紅、楊兵、衛光、楊強、彩慶、楊歡、曉慶、軻慶,來孫楊浩?。

002 (河北)贊邑城南楊氏闔族塋中碑序

粵稽古皇創興,立姓氏,別宗派,所謂以親道教天下也。而後先傳,累代可考者,於是乎有譜系。惟我始祖,按其世譜,原系山西太原府代州繁臷縣籍。自有明國初,兄弟二人,遷於贊邑南關居焉。嗣後,兄則南遷,未知所之。弟則諱成,贅於南關鄭門為婿,隨編入在城社一甲,歷傳一十二世,或登仕籍,或遊學庠,或力耕田,其間不勝縷述。但經兵燹之餘,劫掠無存,譜牒已失。而論者竊有隱憂,謂夫世遠則前無稽,人湮則易迷,徜於此而不為之勒石,以垂不朽,則後世子孫或卜遷異域,支庶散處,至見面不知為同姓者有之,或率意命名,至以先人字諱,呼子弟者有之,況實跡已封鎖可考,後即有尊祖敬宗之意,欲起而正其倫次,正其位號,俾昭穆森然,昭若眉列者,其孰從而正之。於是,采諸故老所傳,訪諸族長所志,鳩工材立碑記,備註字諱於上,細分宗派於旁庶,世雖遠而不至前無稽,人雖湮而不至後或迷也云爾。至於子孫繁衍接是統而再敘焉,是又事之未可量者矣,請為之,贊曰:?塋建於茲,竹苞松茂。卜世卜年,克昌厥後。勒石頌功,山陵同壽。世世鑒之,俾無狂謬。?

康熙五年歲次丙午季春清明之吉

七世孫庠生楊天玉等仝勒石

003 (河北)鉅鹿牛村楊氏祖碑記

楊氏遷墳已十其世矣,溯其始,世居山右(西)洪洞。而今封之國後,伯橋封楊侯因氏焉。明洪武初,遷此鉅鹿牛村迤西,遵昔先生,其始祖越四世。

邑庠生會夫先生遷葬此土,蓋楊氏四世祖也。六世孫不朽,又恐後之不知。猶今之不知昔也。因捧譜溯其世流之自謀序於余等,閱其譜因子命勒石以志。 同治三年歲次甲子桐月中浣

該碑記載:?該村位於鎮政府西北5公里,據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劉姓墓碑》記載:始祖自明初于山西洪洞縣遷至滑邑楊梁。遷來時因村周圍大楊樹很多,司供蓋房作梁,故名楊梁村。?

004 (河南)楊梁村村碑

攝於河南省浚縣善堂鎮

該碑記載:?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年),楊氏祖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命名為楊營。?

005 (山東)楊營村村碑

該碑記載:?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楊氏祖由山西遷居古屯後遷此建村,因位於小流河東岸,村民楊氏以擺渡為生,故四鄉送名楊家河口,簡稱楊河口。?

006 (山東)楊河口村村碑

007 (山東)楊庄村村碑

009 (河南)常袋鄉楊溝五老維秀後楊氏家譜序

概論,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宜當有譜。有譜可彰明昭穆,有譜應按期續修,況我族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號稱:?關西世第,四知家風?。續譜乃後世者義務,文墨人天職。據載:元代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又加泰元、順帝期間水、旱、蟲、天災,中原人口傷亡凄慘。傳言:?赤地千里,路斷人稀,大街棄寶,無人拾遺。?因而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四年(1416年)官府曾七次征澤、潞、沁、汾等縣,有丁無田、丁多田少,黎民集結于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左側廣濟寺內,押送到河南、河北、陝西等地落戶,我楊氏兄弟十人中,推理亦在其內。今雖一、二、三、四、六、八老無定居資料可查,但洛陽西北楊溝村有五老,井庄背後溝腦有九老,櫻桃溝(英古村)有十老,河北延津縣有七老安家,實屬萬確。 從老譜查吾五老維秀後,自清朝嘉慶年(1808年)經咸豐(1860年)到民國(1923年)三次修譜,計115年,民國十三年至今又間隔70年整,數十年之久,世事滄桑,尤以十年動亂,各支族家譜失之八九。

吾1993年7月15日返鄉祭祖,偶見楊氏五老家譜一冊,閱後萌生續譜之念,思之不續有愧,續之維艱,今日不續,日後更難。後在文傑叔、石頭兄、書楷弟的支持下,決心下定,力推萬難,走村落、訪老人、找知音、親執筆、詳尋查、幾對照、發信、坐催,召開各村代表研討會,按懷珍、懷璞、懷琦、懷瑜兄弟支脈,從八世楊世戴起到二十三世止,仍以男丁編排列序繪臸?引孫圖?表,終於1993年終初稿落成。後因資金不到位,報表不齊全,又有蜚言相阻,則忍痛擱淺。 近年,常有參修者詢問續譜一事,尤以廟坡楊石頭、藥鋪外家弟楊書楷、盧村楊

文煥、湯庄村楊慎貴,續志不減。適逢廟坡二十世孫楊守斌,急公好義,志願承攬印刷和資金,令人欽佩,又有十九世孫楊希民艱辛編繪,方獲今日(1998年)止譜告成。憾者,解放前逃荒外出戶無力聯繫;解放後隨工作外遷戶子女亦有漏續,又因吾等年皆古稀,1993年至今,無力繼續此項,猶待於下次修譜補遺。 修者才疏知淺,難免失誤,祈望指正。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十九世孫維華(慎鵬)編撰

參修續譜者十六世孫文煥、十八世孫文傑、十九世孫石頭,書楷慎祿、慎貴、慎龍、慎興。

010 (河南)券門楊氏家譜序

據?楊老墳?(現稱名四知陵園)大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62年)碑文記載:始祖諱澄,原籍山西晉人也,自大明洪武十四年,遷至河南省南陽府唐河城北二十五里券門楊占業。我氏至今已有六百四十四年,原始家譜失落於世,無作考證,惟一以倖存的古墓碑記載為史證。另據大清康熙二年現存碑文記載:楊氏四體字派,以子孫雲。始起于澄、二世金興、三世擇玉、四世火聰、五世定海、六世木從、七世君心、八世修平、九世克儉、十世文勝、十一世子邊、十二世大承、十三世登德、十四世宗鋒、十五世玉首、十六世始景、十七世振永、十八世懷慶。公元一九九八年五月新譜二十世為:十九世?松?、二十世?志?、二十一世?建?、二十二世?中?、二十三世?華?、二十四世?安?、二十五世?幫?、二十六世?進?、二十七世?孝?、二十八世?廉?、二十九世?恆?、三十世?存?、三十一世?文?、三十二世?科?、三十三世?本?、三十四世?統?、三十五世?誠?、三十六世?章?、三十七世?守?、三十八世?興?。

011 (山東)鄆城縣南關《楊氏族譜》序

木生本,水發源,山有支派,此天地生物胥有根基,以傳萬世而不絕也。況人為萬物之靈,能不報本念宗而有統緒乎。且我楊氏歷為大族,原籍山西洪洞縣城北楊六庄人也。自大明洪武二年,遷於山東鄆境以來,始祖兄弟三人,皆分處棲身,長居鄆城西北五十里後楊集,次居鄆邑南關,三支居後楊集南二里前楊集,各居一處,歷有年矣。於今,恐經日久族宗失傳,遂修族譜以傳後世,此民國二十年事也。今民國念七年倭寇侵華,兵荒馬亂,復恐失吾族譜,恭錄多部,易於保存,免於萬一,又緒起報本追遠之心,匆邀族人,沐手重修而垂後世不泯雲。

該碑記載:?明季大亂楊氏祖有才由青州府諸城縣南門裡遷此建村,以姓命名南楊庄。?

該碑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程氏祖思禮于山西洪洞縣奉命遷此建村,以人名村曰,祖思禮屯後逐漸擴延形成四里長街之大村,1912年防溢□分筑前後兩寨,楊寨居前故曰前寨。1958年後,以前寨楊姓較多復改名楊寨。?

008 (山東)楊寨村村碑

攝于山東省鄆城縣程屯鎮

大槐樹明代崔氏移民始祖像

001 (山東)崔寨村崔氏碑記

2003年12月5日攝于山東省東明縣

據《崔氏家譜》記載,明永樂十二年(一四一四年)崔氏祖從山西洪洞縣仁孝村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崔寨,後因村莊擴大,分為兩村,該村在東,故命東崔寨。一九八九年四月立。?

蕁 墓碑碑文(碑陰)

碑文記載:?吾始祖山西省洪洞縣仁孝村人也。自明朝永樂十三年惟儀祖遷河北省開州府,移山東省東明縣懷良村,東至古路溝西至草廟為記,依姓起村名即崔寨村……?

蕁 前清處士先祖考諱順

卿字殿臣妣德配程孺

人崔公之墓(碑陽)

該碑碑額上書?水源木本?,右聯?承祖宗冰霜雨露?,左聯?報先人春祠秋曾?。中間字為?前清處士先祖考諱順卿字殿臣妣德配程孺人崔公之墓?。 002 (河南)清涼集崔謝張陳序譜碑

溯自元順帝不君,天下鼎沸,劉福通、韓林兒等盤踞亳城,掠地攻城,豫東淮北之地,廢為戰場。民生其時,不死於兵,即死於疾,其生存者蓋亦寡矣,故明太祖定鼎之初,即下詔遷民。時有崔公金明者,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名士也,家亦在遷中,公念半去半離乃為令臸,而骨肉分散實為難堪。因攜四子同來,分為崔、謝、張、陳四姓,卜居於邑之艮方清涼集,使分門別戶,各占土宇村落。一姓雖分四姓,四姓乃屬一脈。即開越臸之嫌,更免生離之悲。又恐久而易疏,因將四姓祖塋交互而葬,以志不忘。其為後人計,亦可為周而密矣。厥後各姓戶族蕃衍,家業擴充,南北分居者四五十里,蒙業而安者十四五村,雖非名門世胄,亦邑東之一大望族也。使無譜以聯屬之,則班次之間有不錯亂者乎!爰於民國十三年三月間修譜功竣,崔群象齋、謝君貫瓊、張君文敬、文光、致遠等,復聚而議曰:?今者雖成書,一經兵燹,仍為易失,是譜之壽世不如碑之延年,於是便議立碑於前墓祖始,以垂永遠。議定問記於愚,愚素不文,然念張君文君、謝君貫瓊與我有朋友之義,象齋、文光與我有師弟之情,致遠則又與我有姻親之關,是不忍辭也,爰抒俚語以志之,不敢言文也,謹將其村莊羅列於左。

清庠生當選縣議員後充小學教員 孫步丹撰文

清庠生師範學校畢業後充小學教員 崔象齋書

民國十三年吉月穀旦立

洪武三年春,我始祖諱金明始遷古城村,此風雨飄搖家室未定之秋也。先籍貫山西,世本洪洞,一旦移居河南,聿來之巳,桑梓誼重,骨肉情深。我祖四子,欲偕伯仲,則步季不願;欲偕叔季,則伯仲樂從。時*從此,爰取全家迤邐東道,去之豫東永城縣艮隅因胥宇焉。茲時也,土廣民稀,將四子分為崔、謝、張、陳四姓,棋布而居,使之互助友協,出入守望,地等距離,又儼然同一室也。開基之初,其目的有如此,追其即世卜吉安葬地點,在沙土劉集之西,槐一株,柏七株,至今宛在。二世祖壽終,皆歸葬於祖塋,三世祖始塋域,崔氏之塋卜葬於陳氏村北,陳氏之塋卜葬於崔氏村南,謝氏之塋卜葬於張氏村之右,張氏之塋卜葬於陳氏村西,是望後世親親密密,互相拜奠,互相祭掃,不致生親而見疏之虞也,繼創之基,其目的又如此。厥後枝葉繁衍,丁口群庶,九世祖字星恆,修譜作志,宗派分明。及流賊禍起,盪柝離居,其譜大都不存。十四世祖字奉功,欲重修之,臨族訪問,借得陳氏殘譜半冊,脫略不輟,為此中止,僅在墓前,勒石以志大略,

時康熙五十三年矣。咸、同之間,髮匪猖獗其間,無人重續。二十世族伯謝公字香亭,痛兩朝之世系愈遠愈疏,四世之墳塋無碑可憑,因約族人在分姓祖墓前,勒碑以記分姓之由,時又光緒十三年矣。民國甲子春,吾等提倡定譜,合族眾元老,十分贊成,爰將四世原委,始祖及臨時三代,能繞之諫秉筆以志。恐宗派之紊亂也,作文以示之;恐遠絛蔓枝之不親也,聯絡以屬之;恐村莊戶口之不清也,縷析以分之。雖中葉缺點,不得謂有功於前,尚可冀有裨於後也,爰聚族人示以四氏之所由來,因述一聯弁之於首曰:?西本洪洞綿世澤,東遷永邑振家聲。? 民國甲子香月中浣二十一世孫 象齋 永賢敬撰

003 (河南)鞏義白沙崔氏祠堂

一、概況

崔氏祠堂位於鞏義市孝義鎮白沙村北部,坐北向南,祠堂後面緊靠東西向的開洛高速公路,兩側為居民住宅,前面為廣場。據崔氏族人傳說,祠堂始建於明朝。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擴建,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和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曾兩次重新修葺,2000年初,進行了第三次修葺。

祠堂由戲樓、廳樓式大門、拜殿、過廳、正殿、配殿、偏殿、庫房、廚房等十八座殿堂式建築組成。經測定,佔地面積3398平方米。距祠堂東300多米處有東觀堂,為卷棚硬山式建築,前有門樓,為一方形院落。據傳西部原有西觀堂,現均已不存。祠堂現存最早的建築物為距前大門17米的戲樓,據脊木記載,戲樓建於清咸豐二年歲次壬子二日上浣之日。由於年久失修,多有塌陷損毀,擬按原樣重建。此戲樓為磚砌五脊兩坡硬山式建築,共三間,房頂鋪設灰色筒瓦,房頂兩側為挑檐,脊上原有雕獸、鴟吻,已殘失。戲樓前有廊,前台設四石柱,鐫刻對聯兩副:?乃武乃文把往事何妨再敘,演忠演孝勸世人莫作閑看。咸豐壬子新正上元之吉。??刻羽引商此中隱寓春秋意,知來觀往局外須深勸戒心。?廊上設單體斗拱4個,後壁兩側各有圓券砌磚龕一個,戲台後部原有屏風,供演員化裝用。

祠堂總體為兩進院落,進入兩廂有耳房的廳樓式大門即拜殿,祠堂後部西側有偏殿一座,經過廳即為後院,迎門為後殿即正殿。正殿為起脊雙坡硬山式建築,分三間,屋頂為木結構,據脊木記載,重修於中華民國三十四年陰曆九月。牆壁為青磚壘砌至頂,前牆用磚砌約1米高的磚台,鑲嵌石刻八仙圖像,正門有兩明柱兩暗柱,明柱下有石刻獅馱蓮花柱礎,雕刻相當精細典雅。檐下有單體斗拱4組,以下設方格形菱子窗(施紅漆),中間磚砌台基高約1米,門前設五級台階。正殿屋脊上磚刻纏枝菊花,有鴟吻、神獸11個。殿後牆上方鑲嵌?崔氏祠堂?石匾,殿內臵精工木雕暖閣,安放崔氏始祖崔思義牌位碑,暖閣正上方懸掛木匾,題?見聞?,匾長1.95米,寬0.95米。始祖牌位兩側樹長門、次門、三門、四門、五門世祖碑刻,東西兩壁與後壁設磚台,台上臵各門世系碑刻18塊。後院兩側各有配殿,均為三間,建築結構與正殿基本相同,配殿內兩側壁與後壁築1米高磚台,放臵各門世系碑刻。院內鋪方石路面,正中臵石香爐,兩側植松柏。 前後院之間設門樓,門樓正中設扇屏,上部雕飾牡丹、梅花扁鹿、太極圖等,扇屏兩側刻對聯:?兄弟瑤琳三戟貴,文章沆纂一家春。?門樓為五脊兩坡建築,下部為木結構,前方磚雕二龍戲珠與牡丹圖案。拜殿為起脊雙坡硬山或建築,小灰瓦覆頂,正脊兩側設魚、馬、獅等獸,房檐兩端雕刻武士,房檐下有雙重三角形滴水,圓柱形房椽。牆壁為灰磚壘砌至頂,兩側牆壁上部磚雕牡丹、梅花鹿等,前壁大門兩側建1米高磚台,鑲嵌石刻二十四孝圖。前壁上部呈單體斗拱,有木雕纏枝牡丹等圖案,以下為菱子窗。拜殿設前後門,呈過廳式,前門設明、暗柱

各二根,後門臵暗柱二根,石台階高0.6米。後壁兩側各有方形菱子窗。拜殿正中懸掛?念慈厥初?木匾,明柱有弧形木雕對聯:?床堆象笏興寧里,名卜金甌宰相家。?殿內東壁鑲嵌石刻《崔氏家譜序》碑一塊。後門兩暗柱之間設屏風,地面為方石鋪砌。

前院正中鋪設寬3.5米、長7.25米的青石路面,兩側設石欄,石欄飾石刻牡丹、蓮花、鹿、青龍戲水等圖案,欄杆頂端設盤龍、獅、火炬等,路兩側各有三級台階達院中。前院東側豎袁世凱所撰並書寫的《崔繼澤墓表》石碑,西側設崔氏家族為國捐軀烈士名譜碑。祠堂後部西側有配殿,共三間,為卷棚頂硬山式,青磚壘砌至頂,兩側磚台高約1.5米,磚台上為菱子窗,大門兩側設明柱、暗柱各二根。院內空地建花池,植草坪。

祠堂前大門為兩層廳樓式建築,共三間,房頂為五脊雙坡硬山式,灰色小瓦覆頂,檐部為雙重三角形瓦當,樓牆磚砌至頂。中間為過道,兩側為暗室,後壁各有方形木窗。木臸大門上部雕飾二龍戲株、梅花、牡丹、石榴等圖案,大門上方懸?崔氏祠堂?木匾,長0.94米,寬0.5米。大門兩側臵石獅一對,門前設7級石台階,台階兩側臵石欄杆,欄杆上雕飾石獅、卷草、牡丹等圖案。門樓西側有磚券邊門。

二、祠堂現存碑刻與匾額

崔氏祠堂現存石刻57件,其中戲樓對聯2副,崔氏世系碑50塊,共分五門二十世,崔氏始祖神位碑1塊,崔氏始祖墓碑1塊,崔氏家譜序碑1件,袁世凱手書墓表1塊,經幢1件。

匾額3塊。分別為?見聞?匾,?念茲厥初?匾,?崔氏祠堂?匾。

袁世凱手書墓表 為崔繼澤墓表,原立於白沙崔氏祠堂,1958年毀為兩段,上段鑿四孔,用作機器底座,下段埋入地下。1995年10月,兩段珠聯璧合。

墓表?由碑額、碑身與碑座三部分組成,碑額遺失。碑身高1.50米,寬0.75米,厚0.16米;碑座束腰,高0.35米,寬0.79米,厚0.43米。碑文豎排18行,滿行42字,歐體楷書,每字為(2.8×2.5)平方厘米。

全文如下:

欽加五品銜□□拔補千總崔繼澤墓表

崔千總繼澤,河南南陽鎮總戎廷桂之族侄也。幼習技擊,有臹勇,健步趨,甫成童,總戎即以臵標下,甚鍾愛之。歲辛巳,先叔子久閣學參北洋戎幕,因事返豫。總戎遣繼澤率其族中精壯者四人來投。壬午年,三韓內訌,日兵釁。吳武壯公奉命勘援,余適總攝前敵軍務。繼澤時年十九,相率東渡,軍書旁午,晷刻不遑。繼澤隨余,左右弗離跬步,恆十餘夜,目不交睫。亂定,余旋留防,為韓簡練各軍,其甘苦亦惟繼澤與同焉。甲申冬季,韓叛臣洪英植等復引日兵為變,突入韓宮,脅*其君,台輔重臣多被殺戮,國勢岌岌如累卵危。余督所部,與韓日亂兵巷戰,短兵相接,矢石雨飛,繼澤仗劍先列,叱吒而前,所向披靡,軍威以振。繼而渠魁殄滅,迎復韓王。余遂奉使駐紮韓邦,越今又已十稔。繼澤隨余既久,事無巨細,靡不實力奉公。以功先後保崔千總,並加五品銜。方冀異日有事邊防藉作干城之御。詎於辛卯夏,忽有人自鄉來,訛傳其父逝世。繼澤天性素篤,遽爾聞信,痛不欲生。緣事未獲假歸居,恆終日鬱郁,且以異邦久處,積病已深,由是漸成痼疾,醫藥數月,竟於壬辰五月初八日丑刻殞歿,時年甫三十也。嗚呼!惜哉!繼澤事上維謹,交侶惟和,又能勵志品學,不妄言動,不苟取予,宛然有佳士風。其初入行伍,目不識丁,後竟能讀詩書,文字亦復楚楚,故其殤也,人咸悼之。其尤可嘉者,遇余過失,恆涕泣以諍;余偶攖疾,至憂廢寢食;始終勤

奮,十數年如一日。忠誠血性,卓越尋常,乃天不永年,可慨也夫!爰述其事,勒石以表其墓,並為辭以誄之曰:彼其之□,百夫之特,草挺疾風,松貞嚴雪。胡為英年而傷玉折,鵬舍飛魂,鯨波阻跡。嗟嗟穎士,心焉感惻,爰勒斯文,□名茲石。

光緒十有八年歲次壬辰五月駐韓使者中州袁世凱志並書

崔氏始祖碑

崔氏始祖神位碑 ?崔氏始祖碑?現存白沙崔氏祠堂正殿,高1.65米,寬0.62米,厚0.14米,碑座已毀。碑額為拱形,正書?垂裕後昆?,每字約3平方厘米。碑中央大字為0.10 ~ 0.13米見方,下款字約0.015米見方。碑陰鐫刻:?康熙五十年崔兆麟創建?,每字約0.15米見方。

崔氏始祖墓碑 立於烈姜溝東嶺崔氏祖塋。高1.45米,寬0.58米,厚0.13米,碑額與碑身為一體,無碑座。碑額呈扇形,分陰陽兩面。碑身兩面四周均刻有陰線圖案。

陽面碑額中央刻行體?碑記?字樣,兩側為?日?、?月?二字。中央鐫刻為行書,每字0.06~0.12米見方,滿行13字。

上款字跡剝落不清,依稀可見有4行小字,下款4行小字為?時康熙二十七年歲次戊辰月在丙辰吉旦第七輩玄孫崔恩太暨五門人等仝立?。

陰面碑額中央刻有?流芳百世?,碑陰為?崔氏世譜序?。行書14行,滿行32字。

崔氏世譜序(始祖崔思義墓碑碑陰全文)

始祖崔翁諱思義,原籍山西長子縣人也。遭紅巾大亂,爰及祖母逃難鞏邑,見洛之南、嵩之北有古白沙村者,始祖實居之。創造艱難,以開崔氏之基。厥後,生子五人:曰干、曰舉、曰禹臣、良臣、儒臣。兄弟胼手胝足,專務稼穡,積米豆數萬石。目擊時艱,願捐糧十萬,上補國用之不足,下濟萬姓之饑寒。根深積厚,從此肇焉。緣是而父子相繼,祖孫相承,戶口漸盛,宗派益繁。並傳而吾標祖作儀賓於王府,遇祖中辛酉鄉試,登祖應選拔貢,騰祖食祿王朝,衡祖身游太學。若勝祖暨如岱、如華、本正,無不譽隆膠庠。子孫億萬,鄉紳世耀,赫赫稱為名族,孰非吾祖積德累仁之所致也哉!歷年久遠,吾族之人沐祖功而忘其功,被宗德而不知其德。適有七輩崔恩太者,一旦動念,曰:?祖功何可沒也!?謀諸五門,倡率族眾,各捐貲財,共立碑記,命予為序。予曰:?高曾實行,載在世譜,予不敢贅。?九輩生員崔育梁曰:?吾家世譜,被闖賊大變,淪亡散失。訪問父老,得其一二,約略舉之,刻銘於石,庶祖功宗德,永垂不朽乎!?余曰:?然。?乃記之。

昭陵寺經幢石 昭陵寺經幢石殘段,高0.65米,呈八棱面形,面寬0.20米,每面均刻佛經(殘句)7行,每行23~24字,每字1厘米見方。此為該經幢之下部,底部尚顯有底座線刻花紋。

經幢乃范守倫為其考、妣建造,由王守書並刻字。

1976年,在昭陵寺遺址(今石河東橋嶺)出土。現由橋上村崔澤軒保管。

崔氏家譜序碑 鑲嵌在崔氏祠堂拜殿東北角牆壁上,呈卧形,高0.52米,寬0.92米,呈長方形。全碑豎排共27行,滿行19字,每字約1~1.5厘米見方。上款書?崔氏家譜序?;下款為?邑庠生員九代孫育梁撰序?。

此碑系南山口十六代孫德隆所施。

中華民國七年喜月吉日穀旦

三、崔氏家族的拜祭活動與族規

崔氏祠堂建成後,推選社頭掌管祠堂事務,族人臵祀田6畝,由族中僱人看管祠堂並耕種祀田,此外,另臵田2畝,由社頭耕種,全部收入均作為族人祭拜所需。每年清明節和舊曆十月初一,由社頭準備祭品,族長率領族人向正殿祖先牌位進行祭拜,行九叩大禮,並舉行宴席,招雇戲班演唱堂戲,鳴放禮炮,吹奏嗩吶。在祠堂祭拜後,由族長率族人輩分較高者或年長者到始祖墳前設供拜祭,演奏鼓樂,行四叩禮,然後在祠堂內擺放宴席,每戶參加長者1人,俗稱?吃老墳社?。因崔氏家族日益繁衍,戶口增多,原在祠堂內設宴受餐飲條件和設臵所限,後改為每家分油條、燒麥各一份。建國後,族人拜祭活動逐漸淡化。

清末與民國時期,崔氏家族依照祖訓臸訂了帶有封建色彩的嚴厲的族規,由族長具體執掌。崔氏祠堂設臵有黑紅各半的棍杖數根,凡族人違規者,輕者刑杖,重者甚至被處死。解放後,族長、族規即行廢除。

崔氏祠堂內原來陳設的世系碑刻中,二門六世崔棟之子的碑刻上刻有?萬曆替僧,法名佛依?字樣,此碑後斷裂,解放後碑刻一截佚失。至今,崔氏族中對祖上曾為萬曆皇帝做替僧的傳說仍廣為流傳。據說,明萬曆帝朱翊鉤,幼喪父,由其母李太后撫養,登基後,其母李太后生病,久治不愈,萬曆帝親臨寺院求神許願,稱?保佑母后病癒,情願出家為僧?,事後不久,李太后的疾病竟然痊癒,萬曆帝甚喜,但為相許捨棄帝位出家為僧一事反悔,又難於直言,臣僚中有窺知萬曆帝之意者進言:?皇身借替,兩全其美。?此言正中萬曆帝下懷,經議定詔示王府儀賓崔標之侄(崔棟之子)替代萬曆帝出家為僧,萬曆帝甚喜,表示替吾為僧,當受皇家禮封,准其修建祠堂,後因某種緣故,修建祠堂一事未能實現。但崔氏族人因事由欽定而念念不忘,迨至清康熙年間由崔氏十世崔逃麟首倡建祠之意,族中響應,各自捐助資財以殿堂形臸建成崔氏祠堂。同時,建造東、西觀堂,懸掛欽臸牌告(即族人所稱?下馬牌?),意為從此路過的官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到祠內參拜。光緒十四年,鞏縣知事溫德懋,入祠參拜,向崔氏族人宣諭:?牌示久經風雨,觀之不雅,可摘下油漆一悉。?族人遵諭照辦之後,溫知事卻以?欽賜牌示,無旨不敢輕懸?的理由予以廢止。

004 (河南)太后莊重修崔氏族譜序

……

據我崔氏清咸豐六年所續舊譜資料載:自叔乙後始祖諱道亨遷洛至咸豐六年已二十世矣。大明初始祖諱道亨自洪洞遷洛,居於洛西太后庄(亦稱太古庄),有四子焉:長清、次潔、三澤、四源,俱居太后庄。越數年,源又卜居山泉寺(洛河南岸,今屬宜陽縣崔村),來有母舅與源同居,養老送終,葬於崔村村東,母舅名諱失傳,相傳趙爺。……我祖諱道亨自明洪武三年遷洛(公元一三七○年),迄今已六百餘年。……

二十一世書安撰稿

公元一九九八年十月定稿

005 (河南)沈丘鄲城等地崔氏族譜後序

……

我崔氏自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山西洪洞遷此已六百餘年,繁衍二十三代。…… 稽我崔氏淵源,原籍山西洪洞縣,系高祖公守忠之後,一世祖成領戶帖始居磚橋寺。二世三門,長門諱仁美轉中溝店定居試量;三門定居中溝店名諱不詳,興尤待考;二門諱雲定居老家,本譜皆二門後裔。……

註:本族譜集沈丘、鄲城等地五十一個村莊崔氏後輩資料。

公元一九八九年重修

006 (河南)鞏義市白沙崔氏源流

白沙崔氏始祖崔思義,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長子縣興寧村。元末戰亂迭起,人民離散。明太祖定鼎後,河南一帶,地廣人稀,官府組織移民,其長兄思仁守祖業于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禮、思臹分別遷居河南溫縣南部駝塢村、遂平縣沙河店。思義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遷居鞏縣白沙村,成為白沙崔氏始祖。始祖下分五門,今已繁衍二十四世。1995年,白沙計有崔氏後代6000餘人。 007 (河南)三鄉黃澗口崔家莊崔氏家譜序

家必有譜明親親也。我崔氏祖居山右平陽洪洞縣,元末明初因紅巾戰(註:家譜語),我氏始祖思攜家南逾河抵汴,由汴之宜之黃澗口而家焉。越數百年至於清初,我祖永篤、永信奉母命避居翟溝由翟溝遷安溝。壬戌秋(民國十一年,即公元一九二二年秋)匪賊橫掠而譜失傳,迄今越十七世矣,太原之祖考無能稽,太原之宗人難為識親親之誼,不勝嘆惜……

十七世孫 崔景師敘

008 (河南)西平縣崔氏族譜序

宋集鄉崔庄崔氏先祖于山西洪洞縣遷崔庄,今已歷600餘年,24代。子孫頗繁盛,現散居於本鄉崔庄、敬庄、後岳庄、抗庄等地。全鄉計196戶,802口人。 五溝營鎮大崔庄崔氏始祖兄弟四人,於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縣□□□□□遷居河南(同行者有外祖母)。長兄與外祖母居臨潁縣崔庄(原名武崗廟);二弟居西華縣率母鄉焦崗村,……三弟居泌陽縣沙店,……四弟居郾城縣磚橋鄉河崔。河崔崔氏後裔先後遷郾城縣萬金鄉前崔、五溝營鎮大崔、商水縣磚橋鄉東崔、長葛縣老城鎮蘆廟、郾城縣磚橋鄉段庄等地。……1993年4月,崔氏族人新序族譜,譜定統一字派為:?永好全思建,心法恪守長,宏武毓根茂,臹仁信壽昌。?今五溝營大崔崔氏苗裔散居於五溝營鎮東街、丁崔、丁王等地,且均系郾城縣磚橋鄉河崔四門祖之後。

楊庄鄉崔庄崔氏,始祖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自山西省洪洞縣□□□□□首遷楊庄鄉崔庄,繼遷楊庄鄉董坑村南,後因故,官府滅其族,倖存者寥寥無幾。剩餘者有的避居泌陽縣沙河店,有的被當地韓姓人庇護,隱姓埋名,生存下來。後子孫繁衍,部分遷本鄉楊集,部分遷他鄉。

呂店鄉小馬庄崔氏,始祖崔茂林約於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縣□□□□□遷呂庄小崔庄(已湮沒)。其後裔又自小崔庄遷小馬庄(始祖墓在小王莊東南地)。其族人有部分遷蘆廟鄉半截樓、任三樓、同心寨等地。

009 (河南)緱氏鎮崔河崔氏家譜序

……自明朝洪武年間,約在1390年左右,因河南遭受紅雨(紅巾軍)(註:原家譜中詞)人畜傷亡,人煙稀少。當時政府下令調遷居住。我先始祖奉令調遷,其原籍系山西省潞安府長子縣興寧村的人氏。同胞弟兄四個,長祖守家未動,三祖遷我河南汝南府,四祖遷我河南懷慶府,我始祖在次,遷我河南鞏縣白沙安居。後又經我八世祖桐爺由白沙三門遷我偃師西管茅、崔河村兩地安居樂業,迄今約計六百餘年。……使下代子孫知我崔氏有根有源,並囑妥為保管,傳留後代。 十九世 光字輩 八十三歲 崔留根 手抄

001 (河南)西台頭村段氏碑記

該碑記載:?吾段氏先祖於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民至河南省內黃縣東庄鎮西台頭村安居,距今六百三十六載……?

002 (河南)民權段庄段氏歷代世系姓考

四十九世市賢公,五代時任北漢樞密史,遭郭姬之難,赴晉省汾西稷山,距洪洞二百里,至五十五世,克己奉公難龍門山,轉居洪洞縣盧家村。到六十三世祖世隆公,洪武三年遷居山東省曹縣城西十二里王呂集前,即是現在的前後段庄。 洪武三年,奉令由山西洪洞老鸛窩盧家村,昆弟叔侄,遠近十幾人,遷移冀、魯、豫三省交疆之地,有真公、穎公、尊公、隆公等。奉命分手,政府分給五十畝地,三年不完糧納稅,各自則創業垂統,可為久安長治之策也。

003 (河南)民權段庄段氏族譜

先世四十九世市賢,五代時任北漢樞密史,遭難赴山西稷山縣,至五十五世克己奉公難龍門山,轉居?洪洞縣盧家村,至六十三世祖世隆公,洪武三年遷居山東省曹縣城西十二里王呂集前,即是現在前後段庄。?洪武三年,奉令由山西洪洞老鸛窩盧家村,昆弟叔侄,遠近十幾人,遷移冀、魯、豫三省交疆之地,有真公、穎公、尊公、隆公等。奉命分手,政府分給五十畝地,三年不完糧納稅,各支則創業垂統,可為久安長治之策也……?

大槐樹明代杜氏移民始祖像 2004年12月攝於河南省內黃縣東江村

該碑記載:?杜氏先祖於明朝永樂十二年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老鸛窩遷徙直隸大名府內黃縣東江村安家落戶,以墾荒耕地為生……?

001 (河南)東江村杜氏碑記

該碑記載:?位於濮陽市區西北部,屬胡村鄉,東南距鄉政府駐地3公里。據傳說:杜氏是於明初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地居住,是以姓氏取名杜家莊……? 002 (河南)杜家莊村村碑

003 (河南)淇縣七里堡杜氏家譜序

吾七里堡杜氏,始祖杜百萬於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已傳25世,歷600餘年。1987年共有430戶,1600餘人。分布在淇縣東馬庄、方寨、江屯、三海、浚縣衛賢、修武縣扶城以及鄭州、湖北武漢、山西屯留縣滾村、榆次、吉林省等地。族內人名間有派字,第25世為?瑞?字派。歷史名人有:清代進士杜大卿,貢生杜金魁、杜大猷,其他有武生、監生、邑庠生等18人。 大槐樹明代鄭氏移民始祖像

001 (河北)鄭家技科村鄭氏碑記

該碑右聯?祖功宗德千秋業?,左聯?子繼孫承萬年春?。碑身中間字為?鄭氏祖塋?。據鄭氏家譜記載:?河北省黃驊市鄭氏始祖榮儼公於明初記樂二年(1404年)自山西洪洞縣鄭家技科遷此……?

該碑為黃驊市鄭氏二世祖塋碑。圖為樹碑儀式場面,該碑立在黃驊市官莊鄉梁口村,該村1000餘人,鄭姓為全市9個鄭姓村之一。

該碑記載:?鄭氏先祖諱自西從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於濮州東南七十五

里紅船西二里建村立業以姓命名鄭庄宏揚鄭氏家族已六百餘年延用至今故名鄭庄。?

003 (河南)岳村白廟坡鄭氏家譜序

明初吾始祖因避亂率其弟自滎陽大寺谷抵密東而世居焉。夫村何以岳村也,在昔岳大王所居之村耳,其村南尚有岳大王冢焉。其先世山西洪洞人也,由晉(山西簡稱)而遷滎陽之大寺谷,由滎而遷密之白廟坡,然其所居猶未定也,固而相土擇居,古之岳村其土重矣,而嫌地窄,南之金馬駒,其土曠矣,而嫌土輕,及回岳村,則其地已為他姓所佔,不得已仍回白廟坡而穴居焉。又如民國六年,鄭氏《宗廟落成吟》云:

密縣鄭氏為祖廟落成作吟一篇

遠近族大小宗細聽根源:

劉福通率諸寇殺殺斫斫,河南省數千里絕無人煙。

明太宗定鼎後大展慧眼,傳聖旨詔遷民屢屢下頒。

洪洞縣生齒繁地患人滿,催上道如星火一番一番。

雖然說謀長居傲上不敢,離故土適他鄉實人所難。

有明主如盤庚誕告用,眾百姓析離居始遷河南。

我鄭氏依大槐逗留不進,永樂朝時日至來到密縣。

大寺谷白廟坡始祖所揀,居未久後又得岳村地面。

左有水右有山後崗前岸,黃帝陵岳王冢曲曲抱環。

相陰陽觀流泉攸居堪奠,我始祖挾其弟乃為家焉。

相當年宅其宅田其田克勤克儉,到後來育其詩讀其書希聖希賢。

論功名也有那翰林修撰,更仆數說不盡舉貢生員。

該碑碑額上書?萬古流芳?,右聯?繼承先人志?,左聯?遺願化宏圖?。碑身中間字為?先祖考邢公諱福秀府妣吳氏內君合葬之墓?。右側文字為?公元一九九三年清明節立石?。?已故男義魁、義仁、義成,孫廷書?。左側文字為?孫廷俊、廷福,曾孫好文、好清、好武、好良、好林、好祥、好傑、好鋒,玄孫士波、士豐、士燦、士財、士勝、士超、士憲、士旺、士田、士玉、士存,緦孫建勇、建康敬立?。

單氏祠堂碑記

該碑記載:?惟木有本,惟水有源,紹厥祖祠堂與馬單氏之先,出自有周成王時封少子臻於單邑。子孫因氏單,歷漢唐宋元有爵臺者不乏人。自元以來土居古北隆慶州,自元季喪亂遷居廣平縣遂家……?

該單氏世傳族譜序記載:?前修雲,家有族譜則知世代名傳流所自親疏尊卑,然則族譜誠不可不作也,單氏本姬姓周成王時封少子臻於單邑為甸內侯,子孫因氏單,凡二十五侯至襄公、成公、穆公,多有名譽,單氏相傳得姓蓋本於此,此為單氏源也,歷漢晉唐宋元迨今,天下單氏有聲譽者甚眾,因無譜不可妄認為先代也,本族自元以來,世居古北隆慶州頗有爵臺,因元衰亂,天下政令不行,紅巾倡亂,祖彥禮、彥章兩兄弟挈家同往洛陽太守叔慶子避亂於臨清州,既而復徙於廣平縣,嘗自嘆曰:父福居隆時以雄才登元間進士錄歷任西台御史,盛得民心,

從容自得,而我子孫遭此未能及一也,嗚呼,廣平地方自古為爭戰之地人之被患遷移不常,苟無譜可稽則高祖以上之人生世賢愚貴賤壽夭皆無從而知之深可惜也,方聖天子在位,天下太平,年久本族子孫蕃衍日盛,已及四代若不作譜垂流使後不免亡宗之失,亦猶今之視昔亦不知其宗派之名為何屬也,因循年久未及造譜,謹將平日聞諸父兄之言近代祖宗姓為族譜以傳諸後使後之子孫命名取字毋敢相犯,知其水木本源之始,親疏尊卑之倫,賢愚善惡貴賤壽夭可為戒也,故先之次宗圖繼之以譜傳之未錄敕封聖典敕諭諸錄傳之無躬後之來讀而修之,使無間斷,則知單氏有後代不乏人,文獻足征庶是譜於人有益亦我同志者之所望也故序時。??皇明宣德七年冬月吉日?。?前山東道監察御史歷升四川道提刑按察司僉事?,?廣平單信書?。

武氏先祖紀念碑碑銘(碑陰)

這次拍照距上次拍照已有三四年了。上次拍照時柳樹成陰,鮮花綠草。由於城市建設,馬頰河擴建等原因,該碑處於一片荒涼之中。碑陰上面字為?源遠流長?,碑銘字為?祖住山西省洪洞縣城南六里大武村,祖生五子長門未遷,二門遷居北直隸宣化府善興縣多器村,三門遷居南直隸大名府清豐縣城東南三十里六塔村,四門遷居山東省曹州府曹縣太石潭東,五門洪武八年奉例遷居河南省衛輝府西陽縣中肆集。始祖生五子長門留住中肆集,後攜四子再遷開州城北十五里東白倉村,三門又遷山東省曹州府城東南八里武屯村,四門、五門又遷居山東省泗水,老五門的二門十一世祖生九子,長門均住東白倉,二門遷開州城內,三門遷東白倉東南賈庄村,四門遷濮陽城東南七十里武忠凌村,二四五子住東白倉絕嗣。遷居以來祖塋至九世又搬遷到南地,從1998年房地產開發奉命經眾族商議,又搬遷到馬頰河東岸。武氏族塋樹碑仝立。?

該碑碑額上書?浩氣長存?,右聯?祖宗功德流芳遠?,左聯?子孝孫賢世澤長?,碑身中間字為?南高堤武氏列祖列宗紀念碑?。碑身碑文為:?南高堤位於內黃縣與湯陰縣交界處衛河西岸約200米便是本村故居,吾武家始祖自明朝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遷居於此,距今數百年,武之後裔千許,本村村民為管理田園之便,支部協助部分村民遷至衛河以東若千米處另行新居,兩地皆有武之後裔,距衛河約六百米有一沙丘乃吾始祖之墳塋。九五春內黃縣大西環柏油路穿衛而過隨其民俗,鄉政府撥款兩千,令吾家搬祖另塋,經多方磋商終因始祖家譜於六六年文化大革命中丟失,今之武家後裔始祖輩分不亂祖塋加土不遷立碑兩幢志之,願吾祖萬世流芳,永垂不朽。??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七日吉立?。

磋商後

定意見

不遷塋

把土添

路通過

兩齊全

勒碑石

道兩邊

欲於後

光於前

鬼節日 來墓前 憶往昔 哀思念 木有本 水有源

子承父 孫繼前 當世人 切尊嚴 教子孫 文武全 講仁義 忠孝兼 先譽高 晚輩賢 武祖德 石古存

茲表明 我祖先 至洪洞 隨民遷 定居時 洪武年 農為業 治田園 生子孫 數百千 當今事 略簡言 提起來 六六年 老家譜 遺失傳 五八年 經祖塋 路上邊 九五年 路加寬 上柏油

南北線

鄉政府

勸其遷

武家事

本族管

003 (河南)武屯村武氏家譜序

夫家之有譜,所以聯一本九族之情,俾昭穆不致紊亂,世系不致失傳也。吾祖諱月行五祖居山西省洪洞縣城南六里大武村,後改村名肖團。洪武八年奉例遷於河南省衛輝府西陽縣中肆集。吾祖生五子,長門居中肆集,二門諱禹成,遷居濮陽城北東白倉,三門諱舜尚,遷居曹州府城東南八里武屯村。四門諱昕,五門諱旺,遷居泗水。吾祖舜尚,生子天善,天善生三子。長門諱貞吉居住武屯村,二門遷居南孫集,三門遷居北朱集。祖宗之來歷昭然可考。武氏家譜十一世祖諱俊從周者,於乾隆十四年修之,傳至十三世祖諱體寅者復修。於道光二年及至同治十年予又重修之。每年新正族人必輪流供奉以盡各家之孝恩,世世相傳,永遠為例保護,如此尚何有不測之虞乎。自今以後昭穆或不致紊亂,世系或不致失傳也。豈非武氏之幸哉,然此雖為武氏之幸,究之修為軸祗可供奉亡人而存者不與焉。不若訂成本俾存沒共集一冊使亂世便於攜帶也。予同族眾商議重修家譜之事,與議者無不拱手稱善。於是買筆墨紙張訂成兩本,長門珍藏一本,二門珍藏一本。本中所載者,無非某人配某氏而生几子,某女適某門而定婚親,由是祖考之諱字,子孫庶可無忘至親戚之往來,彼此亦可以不絕,世世相傳永遠相親。未必不為後來再續家譜者一助雲以,是為序。?

十五世孫繼韶沐手謹識

光緒十年二月上浣穀旦

004 (山東)武屯村武氏家譜序

竊維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

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誠,誠者報本追遠之意也,以考世系稽譜牒歷久而不失也,自吾始祖從大明洪武八年由山西洪洞縣城南六里大武村遷居以來,世系相傳皇天眷顧後嗣昌盛螽斯衍慶繩繩者,倍隆瓜蚨競美綿綿者後世永昌。則世系之序豈敢忘也,且修譜數次盡皆損壞,予與眾族商議重修家譜事,眾曰善,於是重修之遇春秋佳節冠婚禮事懸之於堂,香柱庶羞敬奠酒菜,祖宗明湮以示不忘尊祖敬宗之心,敬宗和睦之道以是為序。

十七世孫大秀謹識

十九世孫化卿謹書

公元一九八二年三月上浣穀旦

005 (河南)東白倉村武氏重修家譜序

吾祖諱團甲,世居山西省洪洞縣城南六里大武村,後改村名肖團。聞始祖生五子,長門諱善器未遷二門諱明,遷於北直隸宣化府善興且多器村。三門諱計商,洪武八年遷於南直隸大名府清豐縣城東三十里六塔村。祖諱計商,生二子,諱述居住六塔村,次子諱傳,傳至四世祖諱生船,遷於瓦屋頭鄉武家村。四門諱嵩,遷於山東省曹州府曹縣太石潭東居焉。祖諱嵩生三子,長子諱從,次子諱化,三

子諱春。五門諱月遷於衛輝府西陽縣中肆集。祖諱月生五子,長子居住中肆集,次子諱禹成遷於濮陽城北東白倉村,三子諱舜尚遷於曹州府城東南八里武屯村,四子諱昕,五子諱旺,遷於泗水。迄於今傳世五百餘年矣。

006 (河南)東白倉村武氏家譜序

夫家之有譜,所以聯一本九族之情俾,昭穆不致紊亂,世系不致失傳也。吾祖月行五祖居山西省洪洞縣城南六里大武村,後改村名肖團。洪武八年奉例遷於河南衛輝府西陽縣中肆集。吾祖生五子,長門居中肆集,二門諱禹成遷濮陽城北東白倉村,三門諱舜尚遷居曹州府城東南八里武屯村。四門諱昕,五門諱旺,遷居泗水。吾祖遷居以來,系相傳皇天眷,顧後嗣昌盛螽斯衍慶繩繩者,倍隆瓜蚨競美綿綿者後世永昌。則世系之序豈敢忘也。且修譜數次盡皆損壞,予與族誤商議重修家譜事,眾曰善於是重修之遇春秋佳節冠婚禮事懸之於堂,香柱庶羞敬奠酒菜,祖宗明湮以示不忘尊祖敬宗之心,敬宗和睦之道以是為序。

十七世孫奉朝 十八世孫兆岐兆善敬識

一九八四年古歷正月望穀旦

007 (河南)東白倉重修武氏家譜序

適逢盛世國泰民安。吾族為弘揚孝道飲水思源,特重修家譜,以示後代,對列祖列宗生誠。

自明洪武八年,吾三門祖諱計商,從山西洪洞縣遷至清豐縣六塔鄉六塔村後,已有六百餘年歷史。吾三門後生,為使同時移至各地的先人相續,吾族之賢孝,奔波查詢,幾經周折,今之有幸,和遷至衛輝府西陽縣中四集的五門祖諱月一支族人相續。祖者當九泉瞑目,吾輩應彈冠相慶。

此次續譜,當記:吾三門十六代孫殿美、十九代佔中,才引二十代孫鈐學,此四人為使吾族相續,通知五門十八代孫錫爵、兆善,二十三代孫鵬飛等二十餘人共商續譜之事,使失之久遠的三五支子孫,互相稽考,敬自一世一續明,使後代子孫,一目了然。特作序以饗後人。

二十代孫自中鈐學撰文

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六日

008 (山東)武家寺武氏家譜

及大明朱太祖軫念山右人滿地狹,山左地闊人稀,隨降綸音播西遷東,以均輯乎民命焉。我始祖之先諱祖銜命東往,甫離洪洞編籍泗水,未及三世,宗支繁衍。又值成祖文皇帝招募傑士,大辟兗西荒田,我祖昆仲四人復自徂西隸籍曹州。從兄弟二人一居州之南堤口,一北往莫知所之,胞兄弟二人伯氏諱所,居州南十里許,創立佛殿,名曰:武家詩。未及又析一支移居州西陳家集;仲氏諱旺(字興公配趙氏)乃去州逾寺,胥宇桃源之村,矍然曰仁里也……?

大清康熙十三年修 武養志撰文 魯若甫譜序

001 (河南)西乜固村呂氏碑記

該碑碑額上書?永垂不朽?,右聯?水源木本承先澤?,左聯?春露秋霜啟後昆?。碑文記載:?始祖祖居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棗林庄人氏,永樂年間東遷兄弟三人,長門福住清豐縣呂家崔村,二門祿住內黃縣西乜固村,三門壽因年深日久,戰亂水災不知何處。??公元一九八八年農曆五月上浣吉日?。

2004年1月31日攝於河南省內黃縣後河鄉西乜固村

(河南)內黃東庄三流河村池氏碑譜記

三流河村,位於內黃縣城西南4公里,在東庄鎮政府東3公里,東與城關鎮司楊庄接壤,北與城關鎮劉庄相鄰,西與南流河村雞犬相聞,村北有南流河至南張村自然流勢排水溝。

三流河村包括李流河、池流河、牛流河3個自然村,李流河在西,池流河在中間,牛流河在東。村名來歷是因明初開村時,傍黃河支流而居,明代中期,村落形成後,又各冠以姓氏,而有李流河、池流河、牛流河村。1944年解放後,牛流河單獨辦公,池流河、李流河為一個行政村,1955年組建高級農業社時與牛流河合併,始稱三流河。現在三個自然村已經連為一體。牛流河、李流河除原有一條東西街外,近些年又發展一條東西后街,三流河東西長約千米,佔地面積約170畝。

三流河村1949年共有502人,土地1506畝,人均耕地3畝。1998年設4個居民組,309戶1296人,現有耕地1480畝,人均耕地1?郾14畝,較1949年人均減少1?郾86畝。大部耕地分布在北、東、南三面。兩合土地質,適宜農耕。

三流河村歷史上有李、池、牛、張、武、崔、尚、陳8姓。陳姓1戶,解放前夕遷內黃縣西街定居。

尚姓尚九玉於1942年從本鎮後村遷入,已傳3代,現有3戶12人。

武姓是清咸、同年間從馬上鄉燕庄遷入,世祖武發才以下(以上失考)已傳10代,現有10戶39人。

崔姓先祖明初從山西洪洞遷來,世祖崔連山以下傳4代,現有5戶20人。 張姓先祖明初從山西洪洞遷來,世祖張金德以下傳7代,現有37戶111人。 李姓分兩支:李流河李姓,明初從山西洪洞遷來,始祖失考,現有三門,有51戶217人;牛流河李姓,明初從山西洪洞遷來,始祖失考,分兩門,有27戶86人。

池姓先祖池宏德,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從山西洪洞遷來,已傳24代,現有81戶400人。

牛姓先祖明初從山西洪洞遷來,始祖不詳,有?打鍋牛?之說,弟兄七人,將鍋打成七塊,每人帶一塊,以作紀念,便於認宗。遷民時分別落戶到本縣牛林村、牛張固,清豐縣牛李寨村。一人遷往滑縣(村名失考),一人在本村落戶,始祖失考,迄今已傳23代,現有95戶411人。

經濟發展

舊社會三流河村多數貧農人均耕地不超過1?郾5畝,長時期耕作方式陳舊,戰亂頻繁,加之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糧食畝產徘徊在40—50公斤左右,多數人年均口糧不過百公斤,村民生活艱難。1942年連續蝗、旱,全村逃荒要飯的百餘人。

1944年春解放後,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農會,通過民主民生鬥爭,廣大貧民翻了身,分得了土地、房產及生產資料,人均佔有土地3畝,從而激發了生產積極性,1949年糧食畝產80公斤,人均年口糧在120公斤左右。 為共同發展生產,1952年黨支部書記牛朝傑組織了互助組,1953年轉為初級農業社,1955年李長海、池學林、牛富清、牛景緻分別組建了完全按勞

取酬的4個高級農業社,依靠集體的力量,在國家扶持……

康 氏

鄧麗君侄女即鄧玉臣的女兒鄧萍萍、鄧珍珍等

該碑位於鄧台村西堤北,鄧氏祖碑記載?鄧氏祖諱美字良玉,即鄧。鄧生子鄧鴻池,鄧鴻池生子鄧樞(又名鄧新玉)。鄧樞生有四男一女,男為鄧長安、鄧長順、鄧長富、鄧長禧和一代歌后鄧麗君。

鄧長喜

鄧長□

鄧長生

鄧長□

鄧□□

鄧□□

鄧長安

鄧長順

鄧長富

鄧麗君

鄧長禧

鄧長魁(玉魁)

鄧長發(玉法)

鄧長臣(玉臣)

鄧長柱(玉柱)

鄧秀芹

鄧玉針

鄧鴻信

鄧鴻池

鄧鴻章

鄧社姑

鄧香姑

鄧樞山

鄧良

(少亡)

鄧樞業

鄧秀芝

鄧樞

(新玉)

(雙書)

鄧樞玉

(留鎖)

鄧巧蘭

參天大樹

必有其根

懷山之水

必有其源

尊重生命

尊重歷史

尊重傳統

以譜聯家

四男三女

四男一女

四男二女

在鄧麗君紀念室里的牆壁上掛著一幅鄧氏來鄧台村的介紹圖,上面說?鄧姓發源於今河南省境,漢代開始遷入閩、粵。東晉時,大舉南遷。漢代中期,鄧況自楚徙居南陽新野。至東漢初,因族人為光武帝劉秀的中興漢室立下大功及東漢皇室的親戚關係,一躍而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家族。但至東漢安帝時,有人誣告鄧弘等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因而使鄧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此後,南陽鄧氏不斷外遷,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肅者。

明初朱元璋為了休養生息,富國強民,做出從山西向中原地區大量移民的決策。於是,從明洪武二年(1370年)到明永樂二十二年之間,通過設在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的移民機構,大量移民遷到懷慶府(今河南沁陽)。

而後,又經過懷慶府這個中轉站遷到了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安家落戶。這其中就包括了鄧氏,其中的一家被安臵在大名府北約五里處。由於姓鄧,村名即為鄧家堂,後簡稱鄧堂(程廷恆《大名縣誌》載)。後因漳衛洪泛,加高房基,致 鄧麗君十五歲與母親趙素桂

巍巍嵩山,蒼蒼邙嶺,滔滔黃河,清清洛水。在這蘊育中原古文化的交匯處,在沿黃河、蒿山和鄭、汴、洛三點一線的旅遊黃金線路上,有一顆熠熠閃光的明珠,這就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專家譽為明清時期華北黃土高原典型建築群的河南康百萬莊園。

康百萬莊園所在地的康店村,隸屬鞏縣(今鞏義市)管轄,歷史上曾稱橋西村和西孝義村。清代初為原蘇里,道光時改為臹里;民國屬康店區,建國前屬洛西鄉;建國後屬焦灣區、康店區、康店公社、康店鄉、康店鎮。1952—1964年,鄉(公社)政府設在康百萬莊園主宅區。

根據《康氏家譜》、《康氏族譜》及現存數十通碑刻記載,康百萬家族的發展及康百萬莊園的建造,分下列幾個時期:

明朝(1368—1644年)為創業期。康家始祖在當年移民潮中是由李氏攜帶三個兒子於明初洪武九年由山西洪洞遷於河南的,卜居在鞏縣橋西村(後名康家店)。其中兩個兒子繼續向山東遷移,李氏和兒子康守信留在橋西。晉人不願遷移,東去的路便步步蹣跚。故土有祖輩墳塋,有先世留存的房子,有清晰的記憶,那是移民心靈深處一塊永恆的聖地。李氏和兒子康守信最終沒有回去。李氏下山東的那兩個兒子後來再也沒有了音訊,在橋西的那次離別竟成永訣。二世康守貴,有四個孩子,康百萬家族是第三子康安的後代。到六世康紹敬初涉仕途,?由洧川驛丞晉山東東昌府大使?。自此,康家在洛水邊繁衍生息,農、桑、漁、商,逐漸創基立業。到明朝後期已擁有大量土地和店鋪,橋西也改稱康家店。 康熙、雍正時期(1662—1735年)為初興期。經過明末清初動亂之後,康熙時社會逐步安定下來,十一世康惠?康、朱聯姻?後,財富迅速積累,已擁有四千餘畝土地,家裡相當富裕,他的三個孩子,大勇?例授登仕佐郎?、大椿由?太學生贈文林郎?、大鑒亦為?太學生?;康惠的孫子十三世康雲從由?太學生例贈文林郎?。康大勇毅然突破?士不經商?的思想桎梏,大河行船,將生意由洛河做向黃河,東進山東,開闢臨沂、蘭水,購臵田地,為康家經營山東土地、棧房奠定基礎。特臸的太平船每次運回的銀子以萬兩計,沿河的船隻或碼頭上的人,一見到?太平船?就呼:?康百萬家的船過來了!?康大勇獨生子康雲從繼續開拓,擴大了禹縣、欒川、盧氏等藥材和木材基地,家資十分富足,仍被稱為?康百萬?。

乾隆、嘉慶、道光、咸豐時期(1736—1861年)為全盛期,十四世康應魁(字斗方,1773—1850年),除擁有大量土地(曾兩次懸掛?良田千頃?牌)外,還以家臨洛水、黃河之利,靠漕運在山東、河南、陝西等地做生意,並賄通清廷鎮壓白蓮教起義的大臣勒保,取得百萬清軍的衣服、棉被與棉甲的供應權,十年間,開闢涇陽、三原基地,財源滾滾,家資巨萬。據碑文記載:?道光(1821—1850年)初,輸金萬餘重修黌序?;?道光戊子(1828年)獨資捐修聖廟?;?值祥符(開封)、中牟兩次河工,樂輸己財,亦無吝色?;?丙午、丁未(1846—1847年)末,歲大飢又出粟以賑,全活者甚眾?,因而皇帝頒旨?加公直隸州分州銜,郡太守蕭公親賜匾額曰『義仁里』?,他的幾個孩子也相繼做官,長子康子龍(譜名道順,字霖三,別號靜齋)由廩貢?補遂平縣教諭,後議晉山東知縣?;次子康道平(號坦園)?誥授昭武都尉都閫府職?;三子康道興?例贈奉直大夫武庠生?。女三,?各適名家子孫?。長孫康無逸(字勉之,號周圖)亦?誥授朝議大夫孝廉方正賞戴藍翎欽加知府銜?……康家此時在許多省份都臵有土地和店鋪,影響甚大,如館內現藏一幅由山東省日照市文管所送來民間保存的年畫,把?河南康百萬?尊為全國?三大活財神?之一(其它二個為阮子蘭和沈萬三),蘇、杭一帶民間也有河南康百萬?金銀堆如山?的年畫。可見康家當時已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大地主了。康百萬同時大興土木,挖山擴宅,康百萬莊園此時已初具規模。

同治、光緒時期(1862—1908年)為漸落期。咸豐(1851—1861年)年間,康家仍系巨富,至十六世時,?子女或適或字,各系名門?,康無逸、康無耽、康無宴皆有功名。十七世時,康家仍殷富不衰,康建德(又名鴻猷,字伯宣,號竹溪)為?清誥授奉政大夫賞戴藍翎汝陽救諭前恩科舉人?。此時,清朝民族矛盾與階段矛盾日益突出,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波及到鞏縣。自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佔領鞏縣城以後,統治階段及封建地主經濟受到打擊;咸豐末年(1861年)捻軍又攻克鞏縣城,並佔領康百萬莊園南邊的黑石關。

康家傾力抵抗。先是康霖三?遇亳匪竄擾,哀鴻遍野,乃買谷給散民?,後於?咸豐辛酉,壬戌間(1861—1862年)捻匪迭次竄擾鞏洛,勢甚鴟張,人心恐懼?,康坦園為抵抗捻軍,?親自備價,臵地數十畝……所需軍器、火藥,罔弗臵造完備?,在?村南金谷之中峰結寨,費七千緡?,?公鳩村中練勇數百人自備軍器糧餉?。自此以後,同治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捻軍多次攻入鞏縣,加上連年災荒及清政府軍的搶劫,康軍開始由鼎盛轉入沒落,儘管光緒戊寅(光緒戊年,公元1878年),?豫省奇荒,康鴻猷輸銀三千兩救人疾苦?;庚子年(1900年)以巨資為慈禧、光緒在黑石關修建行宮、浮橋和御道,向清廷貢獻大批銀兩;光緒辛卯(1891年)又與其弟鴻賓?入地於家廟五十畝以為義塾清師費用?,但此時康百萬已無力繼續擴大土地和棧房,一部分後裔房,已逐步走到坐吃山空的地步。不過從?石屏窯?和?功垂桑梓?碑中看,從省內外名宦顯紳所寫的許多頌詞來看,康家在社會上仍名聲未減,由於康家隨著當時民族工商業的初興,鞏、登、偃、鄭、汴及濟南、陝西涇陽等地的許多店鋪依然經營正常,仍有大量收入,所以,莊園仍在擴建或增建,尤其是防禦系統的寨堡等,大多為此期修建。但總體上看,康百萬家族此時已是迴光返照。

民國時期(1911—1949年)為衰敗期。民國初期,經過戰亂之後,雖然?連年荒歉,癸丑(1913年)春,民間十室九空?,康家尚能應付門面。民國五年(1916年),闔村待客,唱戲九天,花巨資建了石牌坊;曾授汝陽教諭的康鴻猷?出粟賑濟?,?縣知事嵇旨美以『情深施濟』額其門?。康建璧(唐高?

延伸閱讀:大槐樹移民 墓志銘 龍吐珠 文化大革命 始祖 好文章
推薦閱讀:

武夷岩茶家譜:牛欄坑肉桂、馬頭岩肉桂、天心岩肉桂有何區別?
家譜怎麼寫
從家譜中看明初移民
和碩肅武親王豪格家譜
朱鎔基總理的家譜

TAG:移民 | 家譜 | 大槐樹 | 一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