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城:讀道德經的樂趣之二——學做高人

摘要: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看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的時候我們能說啥?呵呵,自然而然的感想是:「丑」字尚沒有成為「美」字的對立面,而是「惡」字佔領了這一位置,而「善」的對立面在老子寫下《道德經》的時代里還不是「惡」。這大概就是「漢語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最具證明性質的活化石了。一目了然的,老子用這一句告訴我們的道理是「相對論」。好比現在我們常說的「美女」和「恐龍」,哪個是真美女,哪個是真恐龍?比一比!又好比「真假李逵」碰到了一起,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也要比試一下才能得出真相。但是我們或許又要問了,在老子看來,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前文說過,老子他老人家是要我們帶著問題去往下讀的,在這第二篇里先告訴我們什麼是美,什麼是善,它們二者是怎麼來的。這難道就是「真相」的答案么?我們很清楚,如果都是美女又非得要分出個第一美女來,那樣的結果不是「美女」的答案真相,你不能說第一的美女才叫美女,其她的就不是了。可惜,這樣的觀點在老子看來是非常錯誤的。他說:美之所以為美,是因為惡(這裡我們姑且視之為丑)的存在;善之所以叫做善,是因為不善(這裡我們姑妄視之為惡)的存在。這在今天看來的話就是:白天也懂夜的黑。白天與黑夜之間就是彼此對立的存在,這裡面雖然也有所過渡,比如黃昏和黎明,但是從中國古老的陰陽文化角度出發去看的話,陰陽魚兒中間的線你無法說是白線還是黑線,因此只有截然的兩個顏色而沒有過渡性的地帶。至此,美和善的真相答案是什麼,老子已經說清楚了——惡和不善的存在襯托,如陰陽的對立存在一般,非此即彼。我們對此自然完全可以繼續存疑,繼續去尋找問題的終極答案,先不要忙著就此信服了,就此對老子的大智慧舉手投降了。哈,還早著呢!「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用一連串的對比羅列繼續他基於陰陽相對論的思想闡發,可以說證據確鑿讓人無法反駁。難得的是,從中可見「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的字樣,而這些字義至今的變化不算大,我們一看就可以理解。唯一不能馬上理解的恐怕就是「音聲相和」,我們今天的說法是「聲音」,老子的說法是「音聲」,有何不同么?查一下《說文解字》對「音」和「聲」的解釋我們才會發現,中國文字的含義變革讓我們今天忽略了很多問題的實質。古人告訴了我們,真正的「音」是什麼?就是聲音的實質,就是指的我們所聽見的一切聲響的來源所在,而「聲」則是對它的描述。《說文解字》的解釋很到位:「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就是說,當你想到這個聲音的聲調時,它就屬於描述的範疇了,這就是「聲」;反之,當你想到這個聲音是由哪裡發出的時候,是葫蘆絲啊還是鋼琴啊……這個時候的聲音就是尋找聲音發出的本源範疇,這就是「音」。雖然很繞,很難一兩句話就說得清楚,但是當我們做完這個有意思的思維遊戲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老子說「音聲相隨」把「音」放在「聲」的前面的確是大有道理的!接下來老子又說道:「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這就是他要闡發自己的思想了,前面的只能算作他給我們提供的論據,擺出的事實。而要理解之句話的意思時,我們則很有必要將之前的那些例子引入其中,前後貫通起來理解。大概也就是這個樣子的:正因為陰陽相對(那些例子的原理都以這個陰陽相對為基礎,後面不再一一提及,只說陰陽),故而一個聖人(在此先把聖人姑妄看作高人,看看高人怎麼做才算高人)之事無為,之教行不言,萬物作焉而不辭。之所以把字句顛倒,將「之事」、「之教」提前,就在於便於閱讀理解。因為這裡的「之」可視為動詞的到達,而不是虛詞。詳細解釋起來也就是:「之事」——達到解決事情的收效;「之教」——達到教化的收效。進而結合前面的「處無為」、「行不言」也就是:高人的作為是這樣子的——達到處理事情的收效要「無為」;達到教化的收效則要「不言」。身教勝於言傳好理解,處事無為則不好理解,在此我們以陰陽相對論來推論或許是這樣的:事物與作為之間是因應相對的,也就是說沒有某些作為也就沒有對應事情的發生,正因為有了事情的發生所以說才證明有著它因應的作為,這個時候要想處理好事情則需要認清這件事情的起因是何種作為,切不可盲目作為,以至於又引來更多的事情而又要去作為……哈,真可謂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有事。看上去很繞,但卻也不失道理。原來老子所認為的高人就是「不惹事兒的人」啊!說完了高人怎麼樣做的,再來說這樣的結果和收效:「萬物作焉而不辭」。這裡面的「作」,我們可視為循著自身的規律而動作,「不辭」一時很難理解其意如何,姑且擱置,再往下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看到這裡,我們或許已經明白「不辭」為何意了。因為高人乾的事情是「生之」而不佔有之,「為之」而不「恃之」,「功成而弗居」,這樣收效良好而又不居功自傲的態度下,誰又捨得「辭之」呢?故而「不辭」!這一篇讀罷可以擊節讚歎,確實精妙!唯一存疑的或許就是「處無為」真的可以「之事」,「行不言」真的可以「之教」么?答案如何?再往下讀吧……
推薦閱讀:

一句話讀懂《道德經》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上篇《道經》總結髮言
《道德經》中的100句名言(一)
《道德經智慧與應用》第十七集 體悟空無的奧妙
道德經翻譯十八篇

TAG:道德 | 道德經 | 樂趣 | 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