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藝術講——戰爭中涅槃的超現實主義畫家

博雅藝術講——戰爭中涅槃的超現實主義畫家

來自專欄博雅藝術講

Andre Masson 安德烈·馬松

1896年1月4日出生在泰蘭河畔巴爾拉尼(瓦茲),1987年10月28日死於巴黎,是法國著名畫家,版畫家,插圖畫家和舞台設計師。

八歲時,他的父親的工作因工作調動舉家遷往裡爾,然後又到布魯塞爾。十一歲時他在Constant Montald的指導下,在布魯塞爾的皇家藝術學院開始學習藝術,後來又去巴黎學習。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法國而戰,並且受了重傷。他自20世紀20年代參加了超現實主義運動並一直堅持到1945年。他還從事邊緣性的雕塑。

他因為「自動繪畫」和「沙畫」而出名,在審美層面上– 他因為「隱喻精神」和「神秘主義發明」而受到關注,更主要的是–在倫理層面– 他因為發自內心的反常規而著稱。甚至在超現實主義者內部,他剛剛加入就與之疏遠,並譴責其為「教條主義」; 他自詡為超現實主義的「反叛者」或「持不同政見者」。

藝術成就

他的早期作品對立體主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後來他加入超現實主義序列,並熱衷於自動繪圖最,用鋼筆和墨水創作了許多自動作品。馬松與其他和他巴黎比鄰工作室的藝術家,諸如:Antonin Artaud,Michel Leiris,JoanMiró(米羅),Georges Bataille,Jean Dubuffet(杜布菲)和Georges Malkine等共同隨機意識創作的試驗。

從1926年左右開始,他將沙子和膠水撒在帆布上進行實驗,並根據形成的形狀製作畫。然而,到20世紀20年代末,他發現自動繪畫相當受限制,他離開了超現實主義運動,轉而採用更為結構化的風格,經常製作具有暴力或色情主題的作品,其中大量作品都是針對西班牙內戰的(他在20世紀30年代末與超現實主義者再次聯手)。

1936年,馬松為Georges Bataille的評論Acéphale設計了封面,之後一直為該刊物發行創作,直到1939年。他的妻弟,心理分析師Jacques Lacan是古斯塔夫·庫爾貝最有挑釁性巨作L Origine du monde(世界的起源)的最後一位私人收藏者,後者要要馬松畫以超現實主義手法畫了很多該畫的變體。

二戰期間德國佔領法國,他的工作被納粹譴責為墮落。在馬賽的瓦里安·弗里的協助下,馬松從法國馬提尼克島的一艘船上逃離納粹政權,並從那裡前往美國。抵達紐約市後,美國海關官員檢查馬松的行李,發現行李夾層很多色情畫稿。美國期間,他住在康涅狄格州新普雷斯頓,他的作品對傑克遜波洛克等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者產生了重要影響。戰爭結束後,他回到法國並定居在艾克斯普羅旺斯,在那裡他畫了一些風景畫。

有一戰期間九死一生的經歷,使得他對薩德和他的朋友喬治·巴塔伊的著作非常敏感,他的作品可以被解釋為對人類的野蠻行徑和不正當行為的毫不妥協的質疑。他把這種執著的質疑指向人類所有審美,因而,藝術評論家說,之所以人們會邊緣化他在現代藝術的地位,是因為「他從不關心取悅」。

但是他的影響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紐約特別顯著,美國停留期間,他從傳統的表現形式徹底的脫離(按照他的說法是 - 為了更好的象徵那種精神錯亂狀態的時代),他成為美國,以畫家傑克遜·波洛克和阿希爾·戈爾基為首的抽象表現主義的引路人。

從他從美國回來,他的藝術生涯一般為藝術評論家很少提起。

在其家族中,他的兒子Diego Masson (生於1935年)是一名音樂指揮,作曲家和打擊樂手,而另一個兒子Luis Masson則是演員。他的女兒莉莉馬森(生於1920年)是一位畫家。

博雅藝術財富舉辦全球藝術之旅,培養客人的藝術體驗能力,更為他們建立管理藝術品收藏,為資產升值及傳承提供戰略性指導。


推薦閱讀:

淺析唐太宗李世民的書法藝術
細若遊絲的剪紙藝術
幸福之光
雕制藝術(156)人體拼成的花朵
嘆為觀止的剪紙藝術--京劇臉譜(一)

TAG:繪畫 | 藝術家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