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門在詩中的藝術魅力

作者:赤寓雲起時日前寫了一篇《僧敲月下門和尚為哪般?》總覺得在中國古代文人的筆下,門是個不可或缺的生活與安居的設施。門是溫馨的家園,在詩人筆下,門與其他意象的組合,抒發無限深情,煥發出色彩斑斕、意蘊無窮的藝術魅力,演繹出許多故事並深深地鑲嵌進數千年的文學史中。僧敲月下門的故事能成為官老爺成全有情人的判詞並寫進文書應是趣談。其實,古代文人詩詞中,門的意境與寓意是豐富的。有好友說,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表面上看,只是對鳥宿僧歸的寫實,深層里則蘊含著中國古典詩詞中普遍存在的回歸意識。那篤篤的敲門聲穿透夜的寧靜,深深震撼著出門在外遊子的心靈。王維詩中的柴門可是他的心靈之門?王維的詩里有很多的「門」字,還有時候稱「扉」或「戶」。甚至還有的時候不現「門」字,但依然表現「門」的意象。「柴門」這一意象多次出現在王維的詩中。如: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籬中犬迎吠,出屋候柴扉。(《贈劉藍田》)今年寒食酒,應是返柴扉。(《送錢少府還藍田》)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山中送別》)東山有茅屋,幸為掃荊扉。(《送張五歸山》)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早秋山中作》)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渭川田家》)所謂柴門、柴扉、荊扉是指用樹條編扎的簡陋的門,原指窮人家簡陋的門,王維用來突出山林野趣,表現恬淡寧靜的隱士情懷。王維的《送孟六歸襄陽》詩云:「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這裡的「杜門」,指不與人來往,表示甘於寂寞。王維的詩中又多次出現「閉門」意象。如:閑門寂已閉,落日照秋草。(《贈祖三詠》)雖與人境接,閉門成隱居。(《濟州過趙叟家宴》)不枉故人駕,平生多掩扉。(《喜祖三至留宿》)……在王維的筆下,門常常是關閉著的。「雖與人境接,閉門成隱居」,「不枉故人駕,平生多掩扉。」這時的「閉門」與「掩扉」意象表達出作者無牽無掛的精神境界。有研究者說,王維的「閉門」表示的是一種隔絕,但在隔絕中隱然有一種追求,王維隔絕的是塵俗的世界,追求的則是詩意的棲居。在王維緊閉的柴扉之後,作者獲得的不是枯寂死滅,而是生命的空靈寂靜。王維筆下深掩的門一是潔凈的空間,一是寧靜的心靈。靜與凈組合成了趣味盎然的禪宗境界。王維在「閉門」隱居的同時也常常感到惆悵和寂寞,並且在作品中多次出現「倚門」意象。「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同懷扇枕戀,獨念倚門愁」,將這些詩句聯繫起來,便可清晰地顯現出一個「倚門」而立,若有所待並帶有幾分孤獨詩人的自我形象。這與「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中自得其樂、不求人知的洒脫飄逸的詩人形象似乎有巨大反差。事實上唯有這種複雜性與多樣性才構成王維完整的精神實體。一方面王維得以在山水田園中陶冶性情,另一方面「閉門」隱居的寂寞也在其詩作中下意識地流露出來。在王維的門中,我喜歡「依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這就是詩人的形象。柴門,表現隱居生活和田園風味;倚杖,表現年事已高和意態安閑。柴門之外,倚杖臨風,聽晚樹鳴蟬、寒山泉水,看渡頭落日、墟里孤煙,那安逸的神態,瀟洒的閑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歸去來辭》)的陶淵明不是有幾分相似嗎?事實上,王維對那位「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這首詩中,不僅仿效了陶的詩句,而且在尾聯引用了陶的典故:「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傳》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懷得失、詩酒自娛的隱者,「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實際上,這位先生正是陶潛的自我寫照;而王維自稱五柳,就是以陶潛自況的,由此可看出詩人是多麼仰慕陶淵明了。「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很喜歡那種閑坐靜處看雲捲雲舒的泰然之氣。「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如果也有蘇軾策杖而行,「杖藜徐步轉斜陽」,履險如夷,化坎坷為坦途,對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滿信心。「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人入暮年,柱著手杖,心氣和平地拄杖佇立在茅舍的門外,神情專註地臨風傾聽傍晚樹林中那秋蟬的吟鳴叫,任由晚風習習吹過,詩人卻聽得饒有興緻,意態是如此安詳。所謂閑適,不正是如此嗎?如果後兩句改為「黃昏掩門後,寂寞心自知」(戎昱),這黃昏中的門,透著凄清寂寞的禪意……史書記載,王維自妻子去世後,孤居30年。禁肉食,絕綵衣。居室中僅有茶檔、茶臼、經案、繩床,此外一無所有,過著禪僧的生活。每當退朝之後,凈室焚香、默坐獨處,冥想誦經。有人說,王維妻肯定是那種優雅美麗到極致的女子,「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最愛的那個人去了,從此,他將心門緊鎖,不再讓別的女人走進來。有人說,王維篤信佛教,自妻子去世之後,他更是看破了紅塵,對男歡女愛失去了興趣。王維畢竟也寫過「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這樣深情的詩句,妻亡後,在誦經之時,會不會默念他的愛妻呢?

也許,至情無語,大愛無聲。有些痛,只能以沉默的方式來詮釋吧!王維詩中的「門」就是作者的心靈之門。作者通過重複出現的「門」寄予了孤獨意識。詩人一生經歷豐富:親友的死去與離開、自己的貶官與遠宦、社會的不公與冷酷、朝廷的黑暗與腐敗、思想的矛盾與鬥爭等等,都會使他孤獨之極,面對這些撲面而來的孤獨,詩人的一個不自覺的做法通常就是把自己的心靈之門暫時關起來,以免使自己的心靈承受太大的傷害。山水與田園就成了王維心靈的家園。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被人認為是最得理趣的名句,如今許多人都有自己的解讀。有人說它的打開王維心靈之門的鑰匙。王維在今天的人們說起來,地位似不及李白和杜甫。但在盛唐當時,王維的詩名卻遠在這兩人之上。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志林》)。林黛玉教香菱讀詩,說:「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王維的五律,確是一絕,只有孟浩然、老杜或可相比一二,其他人遠遠不如。《舊唐書·王維傳》:乾元二年七月卒。臨終之際,以縉在鳳翔,忽索筆作別縉書,又與平生親故作別書數幅,多敦厲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筆而絕。詩中依然有柴扉:《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崔護的失落之門《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七十四講述了一個由時間創造的故事:一位名叫崔護的少年,資質甚美可是孤寂寡合。某一年的清明節,崔護獨自來到城南郊外,看到一處花木叢萃的庭院,佔地一畝卻寂若無人。崔護叩門良久,有一少女嬌艷的容貌在門縫中若隱若現,簡單的對話之後,崔護以「尋春獨行,久渴求飲」的理由進入院內,崔護飲水期間,少女斜倚著一棵盛開著桃花的小樹,「妖姿媚態,綽有餘研」。兩人四目相視,久而久之。崔護告辭離去時,少女送至門口。此後的日子裡,崔護度日如年,時刻思念著少女的容顏。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日,崔護終於再次起身前往城南,來到庭院門外,看到花木和庭院還是去年地模樣,只是人去樓空,門上一把大鎖顯得冰涼和無情。一派物是人非的景象。崔護在傷感和嘆惜里,將一首小詩題在了門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去年今日,就在這一座門廳當中,那美麗的面龐和桃花互相映襯著,都是一般的緋紅。可是如今,那美麗的面龐不知到何處而去,只剩下滿樹桃花和從前一樣笑對著這蕩蕩東風。桃花依舊,人面不見。這就產生了愈見其同,愈感其異,愈覺其續,愈傷其斷。正是這種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心情,越發加劇了眼前的惆悵與寂寞。

這首即興詩,巧妙地顯示了人物感情的發生、發展和起伏跌宕的變化,諸如初遇的脈脈含情,別後的相思,深情的重訪,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隱或現地表達出來了。全詩自然渾成,猶如從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盡。令人可喜的是,有情人終成眷屬。據《本事詩》記載,原來那一天少女和她的老父親出門去了,當他們回到家門,那少女一見門上的題詩,便一病不起。而崔護也由於心中惦念,不安又來尋訪,少女在昏厥之中聽到崔護的哭喊,又蘇醒了,終於成了美滿的夫妻。這個故事曲折動人,很有一些傳奇色彩,所以歐陽予倩先生曾就這個故事寫了一出京劇《人面桃花》。而《題都城南庄》這首詩也是頗有特色的,它不僅使這個故事大為生色,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作品,也是廣為流傳的,而且在以後的詩詞中也累見其痕迹。比如:「落花猶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晏幾道《御街行》)「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華《瑞鶴仙》)現代人接受了崔護的教訓,學習杜秋娘,「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愛就大膽說出來!小扣柴扉久不開及紅杏出牆的故事

葉紹翁《遊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詩人前去遊園,園主人不在,沒能進到園子里去。大概是園子的主人愛惜蒼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吧。輕輕地敲那柴門,好久了也沒有人來開。園裡的花開得正好,這些花所代表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開得正是正旺的紅杏伸出了牆外。

葉紹翁是南宋中期詩人。他的《遊園不值》出了名,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然而,在傳統文化當中,一道門戶,一枝開得正是正旺的紅杏伸出了牆外,蘊含了太多的寓意。其實,在葉紹翁之前,有人喜歡把玉面含羞的杏花,和代表男女相隔的牆掛靠一起,還總喜歡讓杏花小姐在牆頭顧盼生姿,「紅杏出牆」的引申和聯想就變得自然而然了。在《太平廣記》中記載了一個步非煙紅杏出牆的故事。步非煙說:「生即相愛,死亦何恨?」蘇軾《蝶戀花》: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陸遊《馬上作》: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

由於「紅杏」 「牆頭」在古代文學中的特殊地位,所以,」紅杏出牆「通常只是一種含蓄的指代,並且暗指這種出軌是事出有因的,「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有人認為是含有淺淺的」風流「褒義。我第一次看京戲是單位組織看趙燕俠演的《紅娘》,領導問我有何感想,我的回答是:張生勇敢,能跳牆……後來,「紅杏出牆」這個詞,用法和褒貶色彩發生了更多的變化。

到了今天,有的人公開宣稱:偶要紅杏出牆了!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兒。紅杏出牆,只是需要,若問為什麼需要,答曰:需要就是需要,是是非非無所謂……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看不懂!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十分得意的神態;「豈是蓬蒿人」,十分自負的心理,詩人躊躇滿志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首詩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對了解李白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義。而在藝術表現上也有其特色。這首詩在敘事中抒情,從歸家到離家,有頭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陳其事的賦體,而又兼用比興,既有正面的描寫,而又有烘托穿插其間。詩人匠心獨運,不是一條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裡,有曲折,有起伏,一層層把感情推向頂點。猶如波瀾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變得更為強烈,最後噴發而出。全詩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現得真摯而又鮮明。杜甫待客: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日為君開

題下原有自註:「喜崔明府相過」。明府即縣令,意為邀請他先徵求了他的同意。此詩的妙處在於:詩人於門前景,家常話,朋友誼,鄰舍情,交融在一起,編織成了一幅頗富農家情趣的春酒宴客圖,飽含人情味和人性美。「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使我們彷彿看到作者宴客就餐、頻頻勸飲的情景,感受到主人竭誠盡意的盛情和力不從心的歉仄,體會到主客之間真誠相待的深厚情誼。字裡行間充滿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氣氛。「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把席間的氣氛推向更熱烈的高潮,別開境界。老杜挺忙,愛請客,但也看人下菜。在《賓至》中,作者對來客敬而遠之,寫到吃飯,只用「百年粗糲腐儒餐」一筆帶過;在《有客》和《過客相尋》中說,「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掛壁移筐果,呼兒問煮魚」,表現出待客親切、禮貌,但又不夠隆重、熱烈,而且沒有提到飲酒。再看《客至》中的待客,卻不惜以半首詩的篇幅,具體展現了酒菜款待的場面,還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鄰助興的細節,寫得那樣情彩細膩,語態傳神,以它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顯出特點,吸引著後代的讀者。有人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把他評為人民詩人,其實那只是說出了貧富差距表面現象,並沒有舉起反腐的大旗。詩人面對朱門森森的皇宮禁苑,內心充滿了憤懣與反感。但現實是殘酷無情的,為追逐名利,無奈地「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其實也不要難為老杜,據《揭秘帝王宮闈隱密生活:帝王秘事》一書的內容稱,前些年反腐倡廉提出的「四菜一湯」,就是朱元璋發明的。如今提倡拒絕「剩」宴,倡導「光碟」,但是你能進入私人會所的門嗎?如今反對公款消費,一張高爾夫卡有的要150萬,否則進不了門!蓬門今日為君開,自有老杜的規則!門,是家園的旗幟劉長卿風雪夜歸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對酒雞黍熟,閉門風雪時」(祖詠),一扇薄薄而普通的門之外,是飽經憂患、歷經風雪的詩人,而門裡的家則儲存著沁人的溫馨和豐盛的美食,溫暖著夜歸人疲憊的心靈。「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王維),寂寞古巷,夕陽西下,牛羊晚歸,老人拄杖倚門,等候放牧歸來的童子,這樣的畫面,即便是最鐵石心腸的遊子,恐怕也要黯然淚下了。門,是家園的旗幟,在千萬里之外一聲聲地召喚。門字入詩寓意濃看到這一些文字寫道:「閑門寂已閉,落日照秋草」(王維),「木落驚年長,門閑惜草衰」(戴叔倫),這是秋天的門,流露出時光易逝、青春不再的傷感;「獨掩柴門明月下,淚流香袂倚闌干」(杜牧),「時節慾黃昏,無聊獨倚門」(溫庭筠),這是愛情之門,是閨中怨婦對天涯浪子的思念和渴慕;「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歐陽修),「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李重元),這浸透著愛的惆悵與寂寞孤獨,是凄風苦雨中的門。「小扣柴扉久不開,一枝紅杏出牆來」,「花徑未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於小橋流水之間,青山綠水之中,放鬆心境,彈琴自娛,忘門庭之簡陋,樂魚水之優遊,自然清新可人;「庭院深深深幾許…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併立瓊軒」,身處帝侯之家,無奈寂寞難耐,一片柔情,遂為「相思」所困,哀愁之心,綿綿不絕;翠竹掩檐,禪鍾悠揚,於裊裊香煙里,領悟紅塵外空靈仙境,拒七情六慾於門外,銷萬古冤孽於蓮台,另是一番景象;……市井凡俗,無事相邀,穿門走戶,酒肉為樂,去門戶之見,得樸素之誠,遂令人間煙火,世上百態,已盡行囊括門庭之間!一門一世界,一門一人生,深情者,以心為媒,上下探求,得真美之熏陶;冷峻者,以智為介,內外把玩,得哲理之啟迪。門之奧妙,不可勝舉;門之享受,重在平常。本文只是學習筆記,圖片源於網路,向原作者致敬!
推薦閱讀:

{圖片藝術}真情奉獻
藝術含蓄學(6)
范冰冰為什麼為「藝術」獻身?
孫克:陳子庄的藝術
書法家張洪俊——妙筆生花自然天長

TAG:藝術 | 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