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諾貝爾獎中的文學

前兩天上網偶然看到潘石屹主持的「老友記」其中談到了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事,為什麼韓寒不能獲得?對於莫言獲此殊榮,我是很高興的,本著小國民意識的自豪感,畢竟這是中國人的驕傲。只是我很慚愧,莫言的作品我之前著實沒有拜讀過,儘管此前也知道有這麼一位作家。所以對他的作品更是沒有權利評頭論足了。只是我對節目中的一個觀點感到很好奇,說諾貝爾獎的評判有一條很重要的規則,就是你的作品不能太火了,也就是不能太流行了,說太大眾的東西難免有低俗感,不能上升到文學的高度。好吧,這樣我算是對文學清楚了一點點,文學就是給所謂的行內的那幫老傢伙們構築的奢侈品。那甲骨文夠高度,夠專業吧?改明讓我們的作家全改行研究甲骨文得了。此前呼聲同樣高的村上春樹最終沒能獲獎,我想知道的是這個日本人如果知道自己沒能獲獎的最終原因僅僅是自己的作品太火了會做何感想?後悔自己沒能創造出幾個晦澀難懂而能讓那些專家研究一年半載的詞句?還是沒有走極少數人的高端路線?那麼韓寒、王小波呢?對於這個觀點我還是很不贊同的。海明威就在1953年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並且在此之前他的作品已經很流行了,這說明這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韓寒和王小波的作品我大都已經讀過了,也非常喜歡。對於韓寒不能獲獎我還是能夠理解的。首先他的作品沒能翻譯成外文,他自己也曾說過不會授權一家國外版權,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作品的封閉性,其次它早期的小說作品也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缺少嚴謹嫻熟的敘事手法,同時在人物矛盾的衝突方面也過於簡單。當然他後來的雜文還是有很高的文學水平的。相比之下,王小波就有些遺憾了,他的英年早逝不僅給業內造成了震驚,也給廣大的讀者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他的作品獨特,構思大膽,也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這是最為難能可貴的。他們的作品確實很大眾,但並不代表低俗。文章本來講究人與自然的結合,用最簡練的語言解釋最深奧的道理。海明威、朱自清、季羨林他們晚期的作品也都追求樸實無華、返璞歸真,自然才是大道。不過無論怎麼說諾貝爾獎讓本國人拿到還是很振奮人心的。諾貝爾文學獎只是文學的一角,並不是文學的最高成就,請不要把事物本身的艱難當成最高理念去傳播,這是很不科學的,也是不專業的。
推薦閱讀:

2017諾貝爾獎得主理查德·塞勒:離經叛道的經濟學家
諾貝爾獎因為性醜聞停發了,它的權威性還在嗎?
什麼叫「不zuo就不會死」,想不到你是這樣的「達爾文」
唐代七律誰最強,100個諾貝爾獎都抵不過他
細讀會著迷| 我秘密地愛著你:諾貝爾獎獲得者詩選

TAG:文學 | 諾貝爾獎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