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投資鏖戰正酣,巨頭為何爭奪年輕人?

文/李曉曄

「星爺出品,必屬精品。」《美人魚》再一次用數據證明了這句話。《美人魚》用19天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首部打破30億元票房的紀錄的影片。在國內經濟整體不振的大背景下,影視產業的蓬勃生機,著實讓人側目,誕生了《大聖歸來》、《捉妖記》等許多票房與口碑齊飛的國產「現象級」電影,令這些作品的製片方、發行方、院線等,都賺得盆滿缽滿。

從中國電影行業市場化改革以來,影視行業一直就是一年創一個新高的高速增長模式,尤其是近幾年大量資本湧入,包括大型互聯網公司的資金、上市公司、以及風險投資基金等,對整個影視行業帶來的加速效應,越來越明顯。如果非要梳理在過去的一兩年內資本最關注的領域,除了O2O、互聯網金融、恐怕也就非影視行業莫屬了。

若要回看十年來影視行業的發展,其實是從亂象叢生中一步步走過來的。

影視發展十年黃金期

1998年《泰坦尼克號》創造了萬人空巷的觀影狂潮,但其時正是中國電影產業跌入谷底的時候。整個1999年,中國電影總票房收入8.1億元。何時能製作出好萊塢水準的電影,是那個年代擺在中國影視製作公司面前的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從2003年電影市場化改革元年開始,中國影視行業開始經歷黃金增長期,越來越多的資金、資源投入到影視產業。人們發現,很多優秀的商業電影電視劇等,製作方不再是國有的影視機構,而是由新興的民營影視公司製作完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馮小剛的賀歲電影,以及這些電影的製作方——華誼兄弟。後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2009年華誼兄弟通過登陸創業板上市,成長為國內一流的影視傳媒集團。

華誼兄弟的快速發展史,是整個民營影視公司藉助資本市場蓬勃發展的縮影。包括從做娛樂節目起家,切入到投資電影的光線傳媒,以及獲得中國第一塊「電影發行牌照」,並號稱中國第一發行公司的博納影業等。光線傳媒於2011年8月在創業板高調上市,進入資本市場;而博納影業,於2007年初引入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和SIG海納亞洲創投基金;2009年6月,二輪融資引入經緯創投和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這兩輪融資,將博納推向了資本的前台,2010年12月,於冬把博納影業帶到紐交所上市。

此外,一些其他行業的龍頭企業,也高調布局影視領域,並開始藉助新三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籌資。

憑藉地產開發積累的豐富資本,以及在地產資源上的優勢,萬達擁有業內首屈一指的院線規模。2009年,萬達影視傳媒公司的成立,標誌著萬達集團正式進軍影視行業。而同樣是地產起家的恆大集團,也在2010年11月,成立了恆大影視,共同加入了影視投資的大軍。去年12月4日,恆大集團將院線、音樂、影視等六大業務裝入恆大文化產業集團(證券代碼:834899)在新三板掛牌上市。而萬達影業也正在進行100億元融資,計劃今年上市。

黑色資金對影視投資的覬覦

在影視投資領域,還有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藉助資源開採快速積累財富,並轉而投資影視行業,並擔負了眾多的罵名,這個群體被稱為「煤老闆」。

對於煤老闆群體投資影視行業,有人認為是熱錢的流入,無非是一種投資風口的手段和渠道;也有人認為是為了捧女明星,賺吆喝,湊熱鬧。各種各樣奇葩的理由,將這一群體渲染得面目全非,隨之而來的段子也讓人哭笑不得。

煤老闆們對中國影視投資的貢獻,也確實是無法去估量。《致青春》的出品人之一陳礪志也曾表示:「"煤老闆』的"功績』不容抹殺,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中國電影繁榮。在那個特殊時期,有那麼多熱錢進入行業,對行業的鼓勵和信心都是很重要的,雖然帶來了很多導致行業畸形的負面效應,但正面效應也是不容忽視的。」

互聯網巨頭和產業基金的影視布局

「電影圈未來都將為BAT打工。」博納總裁於冬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發表預測,現在看來,果不其然。

其實在BAT之前,視頻網站樂視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自己的影業公司:樂視影業,為自己的互聯網生態提前布局。而如阿里巴巴這般巨頭,也是在2014年才布局收購文化中國,並在後來更名為阿里影業;後又在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購入華誼兄弟及光線傳媒的部分股份,重兵布局影視產業。不過這顯然要比百度在2014年才成立愛奇藝影業,以及騰訊在2015年成立企鵝影業和騰訊影業要早,也更廣。

巨頭的入局,往往會讓市場立刻風起雲湧。BAT憑藉上千億美元的身價,以及充足的資金,在影視領域頻頻出手。要麼入股傳統的影視製作和發行公司,要麼自己出手另立門戶,這些巨頭在互聯網渠道、內容、資金都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通過高舉高打的模式,不停地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影視產業鏈。筆者也相信,憑藉巨頭們豐富的國際視野以及資源,必能推動中國影視行業量級的提升,而且對他們來說,資金似乎都不是問題,他們眼中只有兩個字:布局。

布局如此重要,除了互聯網巨頭在整個影視行業縱橫捭闔,大型產業基金等機構加入也讓這個圈子更加熱鬧,而他們的投資,也是異常的大手筆。

作為中國第二大傳媒集團SMG曾經掌舵人的黎瑞剛,在執掌SMG的同時,便開始了他主導的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開疆擴土。從2010年開始,他們接手星空衛視,並打造出《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等熱門節目;同美國夢工廠成立東方夢工廠,入股TVB,同華納兄弟成立旗艦影業,促成IMAX中國在香港上市等等。

可以預見的是,不久的將來,影視行業將迎來更多的資本關注,一旦這些項目最終實現上市,又是一場資本的饕餮盛宴。

影視產業橫向的拓展

除了巨頭們大手筆的戰略布局,最近兩年,也有越來越多資本在影視投資方面精耕細作,除了對上下游產業的項目投資,他們資本的運作方式有很多新的花樣。

在2016年初《美人魚》電影奪下國內票房第一寶座後,其背後五礦信託通過90%持股出品和主保底方之一的和和影業,逐步浮出水面。其通過保底買入,讓參與影視製作的上下游合作機構實現利益和風險均沾。這種形式,使製作方和發行方在電影上映前,已經從保底方那裡拿到了保底收益。而作為保底方,則實現了更大的風險收益。

類似的方式還用在2015年徐崢執導的電影《港囧》。就在《港囧》上映前,出品方之一徐崢把自己的票房佔比賣給了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保底獲利1.5億元。而這家公司更名為歡喜傳媒,徐崢持股19%,為第二大股東。也就是說除了享受到保底收益之外,徐崢的身價恐怕也要隨著所持上市公司的股份市值上漲不少。

而即將上映的《葉問3》,據傳也已經以10億元保底將票房賣掉。A股的神開股份和港股十方控股均公告購入了《葉問3》的票房收益權。神開股份和十方控股也均在公告後的第一個交易日迎來了上漲。

《葉問3》採用的資本運作手段還包括影視眾籌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早在去年十月份,《葉問3》影視眾籌項目還曾經登陸蘇寧旗下的P2P平台以及海投匯、大管家等另外兩家互聯網金融平台。

由此可見,《美人魚》和《港囧》、《葉問3》現在不光是電影,還是一場資本和影視相互借力的平台。

另外,影視上下游產業的投資,包括IP資源,特效製作等也是細分的一個重點,不光巨頭紛紛布局,眾多影視公司及投資基金也紛紛加入。其中,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投資IMAX中國並促成在香港上市,以及投資製作影視特效的BaseFX,算是對影視技術熱點趨勢的看好,馬雲的雲峰基金對影視製作公司榮信達的投資,也被認為是對IP資源的爭奪。

如果說2015年大熱的電視劇《琅琊榜》《偽裝者》《花千骨》,體現出了好IP的重要性,而開心麻花團隊打造的電影《夏洛特煩惱》,則不僅證明了好IP的價值,還將其背後製作公司——北京開心麻花娛樂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推向了新三板,擁抱資本市場。更有甚者,連馮小剛控制的資產只有1.36億、負債1.91億的東陽拉美傳媒,華誼兄弟也願意花10.5億去收購,足以證明華誼兄弟對 「明星驅動IP」價值的認可。

另外一個現象是,網路自製內容,也在近年不斷走向精品化,甚至可能成長為有價值的IP資源,受到投資方的認可。

就在上周,《奇葩說》的製作方米未傳媒宣布獲得A輪融資,公司估值達20億元,新一輪融資將用於在互聯網視頻內容製作上下游的布局。而米未傳媒則在去年9月剛成立,PreA輪融資來自創新工場領投、娛樂工場跟投。

還有去年底樂視推出的大熱網劇《太子妃升職記》將網劇熱帶上了一個新高度。而之前,搜狐自製網劇《屌絲男士》,已經引起了人們對網路自製內容的討烈討論。

國際化投資開啟

太多的資本和資源投入到影視領域,必然加大競爭,對於國內一線的影視集團來說,如何保持差異化和競爭優勢,成為了戰略的考量。這一次,他們選擇了海外,牽手好萊塢,和國際一流的影視公司合作。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已經有華誼、博納、萬達、復星等至少5家企業開始選擇牽手好萊塢,但每家企業的合作方式又有所不同。有偏向財務投資的,比如復星和studio8, 博納與TSG;也有對中國市場比較謹慎,選擇和中國公司合作的,比如華誼和STX;也有像萬達,憑藉強大的資金能力,直接耗資35億美元收購托馬斯圖爾的傳奇影業,實現與自有的影視產業整合。

而國內一些產業基金,投資好萊塢影視公司項目,以項目分成的方式,分享電影投資收益。如完美環球與盛景網聯旗下盛景嘉成母基金成立了一隻2.5億美元的基金,用來投資環球影業未來5年製作和發行的電影項目,投資佔比大概在25%左右。

目前看來,影視行業的爆髮式增長肯定會持續一段時間,每逢經濟下行,人們對於精神層面的需求就會增加,這就是經過驗證的「口紅效應」。國內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帶來的文化娛樂等新經濟產業快速發展,也會是未來國內經濟增長的主要著力點,從美國、韓國近二十年來的發展路徑就可見一斑。

但是,這麼多資金入局,影視行業會否重演過去在光伏、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由於供給端太旺導致供大於求,出現市場競爭加劇,從而紅海一片的情形呢?當然,各個資金的訴求是不一樣的。筆者曾經和阿里集團的一位高層聊過阿里巴巴在影視行業的布局,他表示,阿里巴巴投資光線傳媒、華誼兄弟,對於是否賺錢都是次要考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進入董事會,能夠深入學習和了解影視行業。到後來成立阿里影業,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戰略考慮,為了爭奪年輕人。

可見,年輕人,才是巨頭們布局的重點。

作者為:無界新聞副主編、野馬財經創始人。
推薦閱讀:

1998年 官鱷大戰:索羅斯狙擊香港
再次精確踩點永輝超市(9.16周評)
投資理財(117)
艾方資管掌門人蔣鍇復盤「量化騎士」的瘋魔生活

TAG:投資 | 影視 | 年輕人 | 年輕 | 影視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