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 加工痕迹

文章還沒有開始之前,小編提一個小小的願望,希望對古玉古珠熱衷的朋友,仔細閱讀此文,細心的揣摩和分析圖片,去對比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玉器痕迹加工的演變,真正做到與古代的玉器先祖們零距離接觸。

我經常和朋友說起這樣一段話,我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也沒有複雜的社會關係,但是我很想把古玩的愛好繼續下去,至少不要在古玩者的集體里被淘汰出局。那麼我唯一的出路就是練好眼力,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學習,多看實物,多向古玩前輩請教,多去閱讀靠譜的資料。呵呵,好像說多了,請看正文。

古代加工玉器的設備的動力源自始至終都依賴人力,砣機、砣具就算幾經改進,其效果都不是革命性的,以人力為動力源,功率小,且不守恆,砣機轉速低,轉速不穩定,故此砣機的製造不能太大,否則難以拉動,這樣的小型設備是不能製造出大型玉件的。

文化時期

文化時期

文化時期

古代制玉工具極為原始,簡單,新石器時期以獸皮,竹片、木塊、繩或瑪瑙等一些堅硬的岩石片為工具,商代至清朝只是增加了銅、鐵等金屬,然而這些工具都不能直接制玉(硬度比玉低)只能通過「解玉砂」作為制玉的中間介質才能加工玉料。所謂「解玉砂」就是由硬質的物質組成,如「金剛石砂」、「石英砂」、「石榴石砂」、「瑪瑙石砂」等,這些物質都比玉硬(摩氏硬度:8度以上),古人把它們打碎成粉末,拌水,這就變成「解玉砂」了,加工玉器時如前邊所說的獸皮,竹片,繩甚至銅、鐵等工具並不直接作用在玉料上,它們只是起引導作用,真正加工玉器的是「解玉砂」所以古人稱這種加工方式為「解玉」、「琢磨」。古時的長度量具是以丈、尺、寸為單位,(精度不言而喻)不能測量少於1mm的長度,這對於加工玉器是一個極大的障礙。上述的三種物件(小型砣機、解玉砂、普通工具)合成古代加工玉器的體系,其所加工完成的玉器必會留下許多特有的加工痕迹,如:l、開料痕迹;2、器物厚、薄不一;3、陰刻線深、淺不一;4、器物外形尺寸公差大(只是稍順眼罷了);5、鑽孔痕迹明顯;

文化時期

商代

商代

古代鑽孔較為特別,鑽頭是沒有經過硬質處理,鑽頭與鑽桿一樣的材質或在桿的一頭鑲硬質的岩石塊和金屬塊,這在加工過程中磨損極大,孔徑的尺寸不能一致。在鑽孔的過程中靠人自上而下壓著鑽桿進行鑽孔,這樣鑽孔是無法把圓心準確定位的,孔的方向經常改變,故孔的內壁不直,且變形,粗糙不光滑,我們可以看見孔內呈現不規則的螺旋紋。由於受工具制約,古人的鑽孔採用單面錐形鑽(象是漏斗型)或雙面鑽(兩頭大中間小),管鑽是當時效果最好的工具,但製造合用的管鑽極不容易,特別是孔徑較少的,比其它鑽頭難度高很多,管鑽多數是用來加工稍大孔或加工紋飾,所以古人對孔內的美觀不甚重視,極少對孔內進行打磨、修飾、只要達到能穿孔的功能就成了。

商代

商代

商代

我們現看到的古玉器片狀器物多於圓雕器物,這也是設備與工具的問題,設備是小型的,工具是簡單的,不能加工大件器件,故古玉器是以小件為主。在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里出土有部分是剛剖開的玉料及片狀的玉料件,這部分物件清楚地展示了古人加工玉器的開料過程,古代人們先把玉原石固定,用片狀或繩狀的工具,加入「解玉砂」往複推拉,開出多塊片狀玉料根據其需要再加工出其它形狀的玉器。在開料過程中常會出現方向偏移,開料的人也會作出修正,這樣開料痕迹赫然留下,同時片狀料物的厚、薄就難以一致了,有趣的是古人不一定對此面再進一步加工修飾(如打磨),使我們今天還能觀察到此類的加工痕迹。

西周

西周

西周

古玉器的陰刻線較淺,且深淺不一,在加工陰刻線時每琢磨一次其加工量都很少,只會在玉面留下很淺的不起眼的痕迹,所以加工完成一條陰刻線需要重複多次琢磨,這時候陰刻線的深淺也就無法控制了,這種狀況同樣也是出現在減地時的底面上,側看時你會觀察到整個平面起伏不平。

西周

西周

西周

西周

拉絲工:是在玉件上鑽孔,用一條線物穿過圓孔,加入「解玉砂」上下拉動線物,達到剖開玉件的目的,其加工痕迹是排列較為齊整的、稠密的直線狀加工紋,在透雕玉器或一些方形孔內壁會看到這樣的加工痕迹,古人有時也會對此類形內壁進行打磨,其打磨痕迹也是直線紋的。

西周

西周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複習資料
古代處世
為啥古代那麼多複姓的,現代很少了?
【成岩舊文】謎語與古代詠物詩

TAG:古代 | 玉器 | 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