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肺病證 >> 哮病

肺病證 >> 哮病[定義]哮病是由於宿痰伏肺,遇誘因或感邪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氣道攣急所致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卧為主要表現。[歷史沿革]一、病名演變    1.《內經》稱本病為「喘鳴」、「喘呼」、「喘喝」。    《素問·陰陽別論》「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  喘鳴。」    《素問·通評虛實論》「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喘指氣喘;鳴,即指喉間作  聲。    《素問·太陰陽明論》「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府,……入六府則  身熱,不時卧,上為喘呼。」    「喘呼」即氣喘而呼鳴有聲的意思。    《靈樞·本神》「肺藏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素問·生氣通天論》「因於暑,汗,煩則喘喝」。    「喘喝」即喘促而有聲響。    2.漢·張仲景《傷寒論》「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之「喘家」,可能即指素有  哮喘史的患者,「作」,則指本病之發作。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咳逆上  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    《金匱要略·痰飲病脈證並治》「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  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即是對哮病發作時喉間哮鳴有聲,不能平卧的臨床  特點之描述,同時也指出伏飲、痰濁與本病的發病直接相關。    3.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稱本病為「上氣鳴息」、「呷嗽」。    4.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卷一》稱本病為「齁喘」。    5.宋·王執中的《針灸資生經》出現「哮喘」之名:「因與人治哮喘,只繆(刺)肺  俞,不繆(刺)他穴」;「凡有喘與哮者,為按肺俞無不酸疼,皆為繆刺肺俞,令灸而  愈」。    6.金元時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一書中始以「哮喘」作為獨立的病名成篇,而且  確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領。    7.明·虞摶《醫學正傳》進一步對哮與喘作出了明確的區別:「喘以氣息言,哮以聲  響言,夫喘促喉間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    李梃《醫學入門》曰:「呼吸急促者謂之喘,喉中有響聲者謂之哮」。    秦景明《症因脈治》更認為哮與喘的主要區別在於哮是發作性疾患:「每發六七日,  輕則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則舊病複發。」    8.後世醫家鑒於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稱哮喘,為與喘證區分,亦稱之為哮證,或哮病。    9.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1995年頒布了《中醫病證的診斷療效標準》,將本病正式命名  為哮病。    全國高等院校統編六版教材《中醫內科學》也將既往的哮證改為哮病。二、病因病機的認識    1.《內經》對哮病病因病機的認識    ①虛邪賊風  如《素問·太陰陽明論》說「故犯賊風虛邪者……入六府……上為喘呼。」《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於暑,汗,煩則喘喝。」    ②肺氣壅實  《靈樞·本神》說:「肺藏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素問·大奇論》說:「肺之壅,喘而兩胠滿。」《靈樞·五邪》說:「邪在肺……上氣喘。」    ③情志勞倦  如《素問·經脈別論》說:「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有所驚恐,喘出於肺」,《靈樞·經脈》說:「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喝喝而喘,坐而欲起」。    ④經氣上逆  《素問·逆調論》說:「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    ⑤脈絡瘀阻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素問·經脈別論》說:「度水跌仆,喘出於腎與骨」。《素問·痹論》說:「痹者,脈不通……暴上氣而喘。」    ⑥陰陽格拒  《素問·陰陽別論》說:「陰爭於內,陽擾於外……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2.歷代醫家對哮病病因病機的探討    ①邪氣乘肺論  繼《內經》之後不少醫家力主哮病主要是由於邪氣乘肺,肺氣上逆所致。如隋·巢元方、清·葉天士等。巢氏說:「邪乘於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諸病源候論》)。葉氏說:「宿哮……沉痼之病,……寒入背腧,內合肺系,宿邪阻氣阻痰。」    ②伏飲痰濁論  許多醫家如張仲景、巢元方、許叔微、朱丹溪、明·王肯堂、秦景明等都認為,哮病反覆發作的主要病理因素是「痰」。仲景指出,伏飲、痰濁與哮病的發病密切相關,他的許多處方如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等,至今仍為治療哮病的常用方。巢氏也指出:「胸膈痰飲多者……痰氣相擊……呀呷有聲」(《諸病源候論》)。許氏說:「此乃肺竅中積有冷痰,乘天陰寒氣從背、口鼻而入,則肺脹作聲」(《普濟本事方·卷一》)。迨至朱丹溪才首次把哮喘作為獨立的病名,並強調「哮喘……專主於痰」(《丹溪心法》)。王氏也認為哮病乃「胸中多痰,結於喉間,與氣相搏」(《證治準繩》)。秦氏說,哮病乃「痰飲內伏,結成窠臼」(《症因脈治》)。    ③情志內傷論  如明·薛已、趙獻可等。薛氏說:「喘急之證,有因暴驚觸心」(《內科摘要》);趙氏也說:「或七情內傷,郁而生痰……一身之痰,皆能令人喘」(《醫貫》)。    ④瘀血內阻論  如王肯堂、清·唐宗海等。王氏說,產後「惡露不快散,血停凝,上熏於肺致喘」(《證治準繩》);唐氏說:「蓋人身氣道,不可阻滯……內有瘀血,氣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血證論》)。    ⑤飲食不節論  如巢元方、明·孫一奎、清·沈金鰲等。巢氏說:「咳逆由乳哺無度,因挾風冷,傷於肺故也」(《諸病源候論》);孫氏說:「有自童時被酸咸之味,或傷脾或嗆肺,以致痰積氣道,積久生熱,妨礙升降而成哮證,一遇風寒即發」(《赤水玄珠》);沈氏也認為,哮病「大都感於童稚之時,客犯鹽醋,滲透氣脘,一遇風寒,便窒塞道路,氣息喘促」(《沈氏尊生書》)。又謂本病有食哮,水哮,風痰哮,遠年久哮種  種之異。    ⑥先天遺傳論  如許叔微、葉天士等。許氏說:「此病有苦至終身者,亦有母子相傳者」(《普濟本事方》);葉氏把小兒哮喘稱為「幼稚天哮」(《臨證指南醫案》)。    ⑦多種病因相合論  後世醫家對哮病病因病機的認識不斷深化,至清·李用粹把哮病病因病機高度概括為「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證治匯補·哮病》)已更接近於哮病的實質。三、宿根探討    明·戴元禮首次明確提出本病有宿根之說:「或宿有此根……遇寒暄則發」(《秘傳證治要訣·哮喘》)。    張景岳「喘有宿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景岳全書·喘促》)。    ⑴明清及近世醫家多推崇朱丹溪「哮喘……專主於痰」之說:    ①王肯堂謂哮病「以胸中多痰,結於喉間,與氣相搏,隨其呼吸呀呷於喉中作聲」。    ②秦景明《症因脈治》曰:「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巢臼,潛伏於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症作矣。」    ③李士材:「哮病其因甚多……總不外乎痰火」。    ④喻嘉言則強調「濁痰」。    ⑤近世沈仲圭認為哮病病機主要由於「伏痰內阻、肺氣不利」所致。    ⑥顏德馨則認為「哮喘劇作,多緣寒痰膠滯,氣失升降」。    ⑵近年來通過實驗研究,瘀血為宿根說較為盛行。    ①諸說雖有「痰飲」、「痰火」、「濁痰」、「伏痰」、「寒痰」之不同,但均未脫離「痰」邪為患。    ②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胡希恕曾提出瘀血為宿根的觀點,馮世綸通過臨床和實驗研究,證明哮病後期多有瘀血的癥狀、體征和血液流變學改變,用活血化瘀葯治療多獲良效。    ③洪廣祥認為痰瘀伏肺為哮證反覆發作之「夙根」,也是哮證遷延不愈,繼發肺氣腫,甚至肺心病的重要病理基礎。    ⑶本虛與邪客說也不乏見。    ①李傳方強調,肺脾腎不足,肺不主氣,腎不納氣是病之本,亦即「夙根」。    ②任輝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客邪蘊伏於肺腧」才是哮病的宿根。    ③吳業華認為哮病的發病及證候演變過程均與濕邪密切相關,因此濕邪當為哮病的宿根。    ⑷宿根說的現代研究    ①丁鈺熊認為宿根可能與機體內分泌功能和免疫狀態有關。    ②邵長榮提出哮病的夙根與氣道高反應性有關,氣道反應性增高可能是本病的重要宿根之一。[範圍]本篇所論哮病,是指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病,西醫學的支氣管哮喘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證候特徵]①痰阻氣道,肺失肅降,氣道攣急引起的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卧等,為哮病的各種證候所共有,是哮病的證候特徵。②本病呈發作性,一般以傍晚、夜間或清晨為最常見。③發作前常有鼻癢、咽癢、流涕、咳嗽、胸悶等先兆癥狀。④發作時病人常突感胸悶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氣促困難,呼氣延長,伴有哮鳴,發作可持續數分鐘、幾小時或更長,可自行緩解或用藥後緩解。⑤哮病反覆發作,正氣必虛,故哮病緩解期,多表現為肺、脾、腎虛的癥狀。[病因病機]  哮病的發生,為宿痰內伏於肺,每因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誘因而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氣道攣急。  ①外邪侵襲  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失於表散,邪蘊於肺,壅阻肺氣,氣不布津,聚液生痰。或吸入風媒花粉、煙塵、異味氣體等,影響肺氣的宣發,以致津液凝聚,痰濁內蘊。  ②飲食不當  貪食生冷,寒飲內停,或嗜食酸咸甘肥,積痰蒸熱,或因進食魚蟹蝦等發物,而致脾失健運,飲食不歸正化,痰濁內生,上干於肺。  ③情志失調  憂思郁慮,憤懣惱怒,肝氣鬱結,上逆犯肺,木叩則金鳴。肝鬱久化火,木火刑金或七情鬱結,陰血暗耗,血燥生風,陰虛風動,內風上擾,搖鍾而鳴。  ④體虛病後  體質不強,或病後體弱,如幼年患麻疹、頓咳,或反覆感冒,咳嗽日久等,以致肺氣虧虛,陽虛陰盛,氣不化津,痰飲內生;或陰虛火盛,熱蒸液聚,痰熱膠固。體質不強多以腎虛為主,而病後所致者多以肺脾虛為主。  上述各種病因,既是引起本病重要原因,亦為每次發病的誘因,如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過度等俱可誘發,其中尤以氣候因素為主。本病多在氣候變化,由熱轉寒,及深秋、冬春寒冷季節,發病率增高。病位在肺,與肝、脾、腎關係密切。病理因素以痰為主,病機關鍵為氣鬱、氣逆,發作時的病理環節為痰阻氣閉,以邪實為主。

[診斷]①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紺。②呈反覆發作性。常因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等因素誘發。發作前多有鼻癢、噴嚏、咳嗽、胸悶等先兆。③有過敏史或家族史。④兩肺可聞及呼氣相哮鳴音,或伴有濕啰音。⑤血嗜酸性粒細胞,總IgE可增高,痰液塗片可見嗜酸細胞。⑥胸部X線檢查一般無特殊改變,久病可見肺氣腫體征。[鑒別診斷]哮病是以咳嗽氣急,喉中有哮鳴聲為特徵的病證。哮與喘不同,《醫學正傳。哮喘症》:「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從發病看,《症因脈治。哮病》謂:「哮病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卧,傴僂伏坐,每發六、七日,輕則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則舊病複發,此哮病之症也。」同時哮有「痰火伏結肺胃,外邪一束肌表,其病即發」。《證治匯補》亦謂「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阻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    喘證    哮病與喘證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現,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哮指聲響言,喉中有哮鳴聲,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獨立性疾病,多有宿根;喘指氣息言,為呼吸氣促困難,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癥狀。    支飲     支飲雖然也有痰鳴氣喘的癥狀,但多系部分慢性咳嗽經久不愈,逐漸加重而成,病勢時輕時重,發作與間歇界限不清,咳和喘重於哮鳴,與哮病之間歇發作,突然發病,迅速緩解,哮吼聲重而咳輕,或不咳,兩者有顯著的不同。

辨證論治[辨證要點]1.辨虛實:本病屬邪實正虛,發作時以邪實為主,未發時以正虛為主,但久病正虛者,發時每多虛實錯雜,故又當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癥狀以辨別其主次。虛證應審其陰陽之偏虛,區別臟腑之所屬。2.分寒熱:在分清虛實的基礎上,實證需分寒痰、熱痰以及是否兼有表證的不同。寒痰阻肺哮喘與熱痰阻肺哮喘:此二證在哮喘中最為常見。《證治匯補.哮病》謂:「哮為痰喘之久而常發者,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膈有膠固之痰」為此二證之共同病機,但其痰的性質一寒一熱,迥然不同。陽虛痰阻哮喘與陰虛痰阻哮喘:此二證均為虛中挾實,鑒別應以全身癥狀為重點。寒痰阻肺哮喘與陽虛痰阻哮喘:二者咯痰均見色白清稀,全身有明顯寒象,但一為實寒,一為虛寒,必須加以區別。熱痰阻肺哮喘與陰虛痰阻哮喘:二者咯痰均見色黃粘稠,全身有明顯熱象,但一為實熱,一為虛熱,需要辨別。哮症是一個發作性疾患,發作時的辨證及治療已如上述。發作後正氣必虛,故哮喘緩解期應予扶正,可從脾、腎二臟著手調治,根據「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的理論,予以健脾、補腎,併兼顧宣肺。此外,還應注意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調理,從而減少發作,以冀根治。【文獻別錄】《古今醫鑒.哮吼》:「夫哮吼,專主於痰,宜用吐法,亦有虛不可吐者,此疾寒包熱也。治法必用薄滋味,不可純用寒涼須常帶表散。」《醫碥.喘哮》:「食味酸咸太過,滲透氣管,痰入結聚,一遇風寒,氣鬱痰壅即發,其發每在冬春。」《類證治裁.哮症》:「大率新病多實,久病多虛,喉如鼾聲者虛,如水雞者實。遇風寒而發者為冷哮,為實。傷暑熱而發者為熱哮,為虛。其鹽哮、酒哮、糖哮皆虛哮也。」[治療原則]發作時治標,平時治本是本病治療的首要原則。發作時攻邪,治標需分寒熱,寒痰宜溫化宣肺,熱痰當清化肅肺,表證明顯者兼以解表;平時治本當分陰陽,陽氣虛者應予溫補,陰虛者則予滋養,分別採用補肺、健脾、益腎等法,以冀減輕、減少或控制其發作。至於病深日久,發時正虛邪實者,又當兼顧,不可單純拘泥於攻邪;寒熱虛實錯雜者,當兼以治之。[分型論治]  發作期  一、寒哮  癥狀: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帶青,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天冷或受寒易發,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葯:射干麻黃湯。  加減:①若表寒里飲,寒象較甚者,可用小青龍湯,酌配杏仁、蘇子、橘皮等利氣化痰。     ②若病發於秋深或秋冬之交時,感受涼燥之邪而誘發者,多選杏蘇散外散秋涼,內潤肺氣。     ③若見上實下虛,痰涎壅盛,胸膈滿悶,腰疼腳弱,肢體倦怠,舌淡苔白,脈沉細者,當標本同治,用蘇子降氣湯加黃芪、山萸肉、沉香等溫陽補虛,降氣化痰。  二、熱哮  癥狀:氣粗息涌,喉中哮鳴,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咯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排吐不利,煩悶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方葯:定喘湯。

定喘湯來源攝生眾妙方【製法用量】麻黃9克 桑白皮9克 白果21枚 黃芩5克 蘇子6克 杏仁5克 半夏9克 款冬花9克 甘草3克 白果去殼打碎炒黃,水煎。【功效】宣肺清熱、化痰定喘。【主治】哮喘證。喘咳氣急、痰稠色黃、胸膈脹悶或發熱惡寒、苔黃膩、脈滑數。【方義】本方適用於素體痰熱內蘊、又外感風寒之證。方中麻黃宣肺平喘、疏風散寒;白果歛肺定喘,二味為君;二葯相配,散收並用,可加強定喘之效,又可防麻黃耗散肺氣。款冬花、蘇子、杏仁、半夏降逆化痰、止咳平喘共為臣葯。黃芩、清熱化痰;桑白皮,瀉肺平喘,二味為佐,以消內蘊之痰熱,甘草調和諸葯為使也。共奏外散風寒,內清痰熱之劑。【辨證要點】喘咳。痰稠黃。胸滿。苔黃膩。脈滑數。【加減】痰多難出:加膽南星、栝蔞仁。胸膈悶甚:加枳殼、竹茹。氣喘甚:加厚朴、貝母、代赭石、旋覆花、射干。心煩躁熱:加麥門冬、地骨皮。熱重:加蒲公英、魚腥草。鼻塞:加辛夷、蒼耳子。風寒哮喘:合麻黃湯。濕熱哮喘:合涼膈散。痰多哮喘:合二陳湯。肺氣壅實,痰鳴息涌不得卧,加葶藶子、蘇子、廣地龍。痰熱壅盛,大便乾結者加全瓜蔞、大黃、枳實。若哮久熱傷肺陰,且痰熱不凈,虛中夾實者當養陰清熱,斂肺化痰,可用麥門冬湯加減。【現代應用】本方排痰,解除支氣管痙攣,抑菌,消炎。用於氣喘、咳嗽、支氣管炎、肺氣腫、感冒。   三、氣鬱哮  癥狀:咳喘不已,嗆咳少痰,或喘鳴氣逆,伴胸脅脹滿,脘悶納減,心中懊惱,發病與情志有關,女子則與月經關係密切。苔薄膩,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降逆平喘。  方葯:四逆散加蘇子、前胡等。  加減:①若見肝鬱氣滯,郁痰犯肺者,可選半夏厚朴湯加減。     ②氣鬱化火、木火刑金而致哮病發作者,方用黛蛤散合瀉白散加減。     ③陰虛風動、風搖鐘鳴而致哮病發作者,方選一貫煎加減。     ④若哮病發作時以痰氣壅實為主,寒與熱俱不顯著者,當用三子養親湯加葶藶子、青皮、厚朴等滌痰除壅,利氣平喘。  緩解期  一、肺虛  癥狀:氣短聲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

白,平素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發作前噴嚏頻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  治法:補肺固衛。  方葯:玉屏風散。

玉屏風散來源丹溪心法【製法用量】防風10克 黃耆10克 白朮20克 生薑5克 上為末,每服三錢(9克),用水一盞半,加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後熱服。現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棗煎湯送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功效】益氣、固表、止汗。【主治】表虛自汗、惡風、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浮虛軟、或體虛易感風邪者。【方義】本方主治衛氣虛弱,不能固表之證。衛虛腠理不密,則易為風邪所襲,故時自惡風而易於感冒;表虛失固,營陰不能內守,津液外泄,則常自汗;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皆為氣虛之象。治宜益氣實衛,固表止汗。方中黃芪甘溫,內可大補脾肺之氣,外可固表止汗,為君葯。白朮健脾益氣,助黃芪以加強益氣固表之力,為臣葯。兩葯合用,使氣旺表實,則汗不外泄,外邪亦難內侵。佐以防風走表而散風御邪,黃芪得防風,則因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則祛風而不傷正。對於表虛自汗,或體虛易於感冒者,用之有益氣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方名玉屏風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風屏障,而又珍貴如玉之意。本方配伍特點是以補氣固表葯為主,配合小量祛風解表之品,使補中寓散。【辨證要點】表虛自汗。虛人反覆感冒。面色白惡風。舌淡苔白。脈浮虛。【加減】汗出量多:加浮小麥、煅牡蠣、麻黃根,加強固表止汗。鼻塞:加石菖蒲、辛夷、蒼耳子。表虛外感:合桂枝湯。風寒外感:加蒼朮、羌活。血虛頭眩:加當歸、川芎。虛勞衰弱腹痛:合小建中湯。蕁麻疹:加當歸、白芍。遇風則噴嚏者:加辛夷、薄荷。怕冷畏風明顯,加桂枝、白芍、姜棗等調和營衛。陽虛甚者,加附子助黃芪以溫陽益氣。若氣陰兩虛,咳嗆,痰少質粘,口咽干,舌質紅者,可用生脈散加北沙參、黃芪等益氣養陰。【文獻別錄】羅美《古今名醫方論》卷4錄柯琴:「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治風者,不患無以驅之,而患無以御之;不畏風之不去,而畏風之復來,何則?發散太過,玄府不閉故也。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試風葯以驅之,去者自去,來者自來,邪氣留連,終無解期矣。防風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上清頭目七竅,內除骨節疼痹,外解四肢攣急,為風葯中之潤劑,治風獨取此味,任重功專矣。然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惟黃芪能補三焦而實衛,為玄府御風之關鍵,且無汗能發,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頭目風熱,大風癩疾,腸風下血,婦人子臟風,是補劑中之風葯也,所以防風得黃芪,其功愈大耳。白朮健脾胃,溫分肉,培土以寧風也。夫以防風之善驅風,得黃芪以固表,則外有所衛;得白朮以固里,則內有所據,風邪去而不復來。此欲散風邪者,當倚如屏,珍如玉也。」《醫方類聚》卷150:「腠理不密,易於感冒。」【注意禁忌】外感自汗或陰虛盜汗者不宜使用。【現代應用】本方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汗腺的功能,調節皮膚功能。用於預防感冒、病後調理、過敏性鼻炎、蕁麻疹、慢性疾病屬表虛體質者。【比較】本方與桂枝湯均可用治表虛自汗,然本方證之自汗,乃衛氣虛弱,腠理不固所致;桂枝湯證之自汗,因外感風寒,營衛不和而致。故本方功專益氣固表止汗,兼以祛風;而桂枝湯則以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取效。  二、脾虛  癥狀:平素痰多,倦怠無力,食少便溏,或食油膩易腹瀉,每因飲食不當而引發,面色萎黃不華,舌質淡,苔薄膩或白滑,脈象細軟。  治法:健脾化痰。  方葯:六君子湯。六君子湯來源 醫學正傳【製法用量】人蔘9克 甘草6克 茯苓12克 白朮12克 陳皮5克 半夏9克 生薑10克 大棗4枚 【功效】益氣健脾、燥濕化痰。【主治】脾胃氣虛兼痰濕之證。食少便溏、胸脘痞悶、甚則嘈雜、咳嗽痰多色白、噁心嘔吐、舌淡苔白、脈濡緩。【方義】方中、參、苓、朮、草、即四君子湯為補氣之要方,能振奮胃腸機能加強吸收;陳皮、半夏即二陳湯,用以燥濕化痰、並去胃腸內停水,兩方合用,共奏理氣和中化痰之功。【辨證要點】納呆便溏。脘悶嘔吐。痰多。舌淡苔白。脈沈濡。【加減】虛寒腹痛:加香附、砂仁。脾胃虛寒:加吳茱萸、炮姜、肉桂。脾腎陽虛:加補骨脂、附子。脾虛泄瀉:加山藥、芡實。便帶粘液:加葛根、白芍、木香。脾虛經痛腹痛:加柴胡、白芍、當歸。納呆:加山查、麥芽、神曲。有表證:加防風、蘇葉。婦人虛損:合四物湯。病後虛弱:合小柴胡湯。胃嘈痛:合安中散,芍藥甘草湯。濕盛口臭:加藿香、佩蘭。【現代應用】本方增強消化吸收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排痰,止咳。用於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炎、妊娠嘔吐、肺氣腫、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腹瀉、慢性腸炎、胃下垂、胃弛緩。  三、腎虛  癥狀:平素短氣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腰酸腿軟,腦轉耳鳴,勞累後喘哮易發,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胖嫩,脈象沉細。或顴紅,煩熱,汗出粘手,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補腎攝納。  方葯:金匱腎氣丸或七味都氣丸。

七味都氣丸來源 醫宗己任篇【製法用量】地黃12克 山茱萸12克 山藥12克 茯苓9克 牡丹皮9克 澤瀉9克 五味子6克 蜜制小丸,1次服10克,1日服3次,溫開水送服;亦可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功效】滋腎納氣。【現代應用】現代醫學認為本方調整水液代謝,改善肺功能,降血糖。主要用於: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結核、肺源性心臟病、糖尿病,見氣喘,咳嗽,脈細數者。  加減:①陽虛明顯者,腎氣丸加補骨脂、仙靈脾。     ②陰虛明顯者,七味都氣丸加麥冬、當歸。     ③腎虛不能納氣者,加冬蟲夏草、五味子、胡桃肉或與參蛤散。[轉歸預後]本病易於反覆發作,遷延難愈。部分兒童、青少年至成年時,腎氣日盛、正氣漸充,輔以藥物治療,可以中止發作;中老年、體弱病久,腎氣漸衰,發作頻繁者則不易根除。臨床要遵循「未發時扶正為主」、「已發時攻邪為主」的原則,努力探索新治法,當哮喘出現持續狀態或大發作時,要謹防喘脫和內閉外脫,應及時搶救治療。[預防與調攝]祛除宿疾伏痰,當為預防哮病發作之首務。在生活調攝上囑其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及易導致過敏的灰塵、花粉、食物、藥物和其他可疑異物。平時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忌生冷、肥甘、厚味、辛辣、海鮮發物等。宜戒除煙酒。鼓勵患者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選擇游泳、太極拳、內養功、八段錦、散步或慢跑、呼吸體操等方法長期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


推薦閱讀:

肺病咳嗽
八字看肺病
藥學人員必學: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媽媽今年44歲,去年得了肺氣腫。請問有治癒的可能嗎,正常情況預計還剩多少時間?

TAG:肺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