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台山佛教的肇始及興衰

五台山佛教的肇始及興衰

2009年6月6日 五台山文化網

  在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五台山佛教的興衰和寺廟創建最早。關於五台山佛教的興始和寺 廟創建的時間,自古以來,說法很多。

  明代高僧鎮澄所撰《清涼山志》載:攝摩騰、竺法蘭「於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至洛陽,」 「明年春,禮清涼山回,奏帝建伽藍。騰以山形若印度靈鷲山,寺依山名也。帝復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孚者信也。始度僧數十居之。」若依此說,大孚靈鷲寺當始建於漢明帝永平 十一年,是五台山最早的寺廟。此說源於唐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其山屬代州五台 縣,備有五台。中台最高,目極千里,山川如掌上……從台東南而下三十里許,有古大孚靈 鷲寺,見有東西二道場,佛事備焉。古老傳雲漢明帝所造。」五台山東漢興佛建寺之說,亦同 樣見於宋延一重編的《廣清涼傳》,「大孚靈鷲寺者,世傳後漢永平中所立。」這一說法因 了道宣的聲望及《清涼山志》的廣泛流通,目前較為流行,但查諸僧傳,均未載摩騰、法蘭於永平十一年春至五台山一事。且摩騰其人,劉宋之前不見史載,是否確有其人,學術界尚 無定論。至於法蘭傳中說的「 忄音又於 西域得畫釋迦倚像,是優田王旃檀像師第四作也。既至洛陽,明帝即令畫工寫,置清涼台中及顯節陵上」(梁《 高僧傳》卷1)。其中的「清涼台」在洛陽白馬寺中,並不是清涼山(即五台山)。明末清初 著名學者顧炎武在其《五台山記》中說:「余考之,五台山在漢為慮廠虎縣,而山之史始見於齊。其佛寺之建,當在後魏之 時,而彼教之人以為攝摩 騰自天竺來此,即居是山。不知漢孝明圖像之清涼台在洛陽而不在此也。」其實,根據史料 記載及考證,在東晉初年、後趙時期,由天竺高僧佛圖澄及其弟子東晉名僧釋道安方將佛教傳入山西境內。所以,東漢時五台山即建有佛寺的說法是難以成立的。況且,五台山迴環五 百餘里,大孚靈鷲寺即今菩薩頂、顯通寺一帶,處於五台山腹地,交通十分不便。在佛教初傳漢地之時,即在這裡建造寺廟,恐怕是不大可能的。

  在記述五台山佛教史跡最古老的著作唐代沙門慧祥所撰《古清涼傳》中又有另一種說法:

  「大孚圖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帝曾游止,具奉聖儀,爰發聖心,創茲寺宇。孚者,信 也,言帝既遇非常之境,將弘大信。且今見有東西二堂,像設存焉,其餘廊廡基域,彷彿猶存。《括地誌》以孚為鋪,《高僧傳》以孚為布,斯皆傳錄之謬也。」依此說,大孚靈鷲寺 是建於北魏孝文帝時,釋慧祥所說的《高僧傳》是指唐道宣所著《續高僧傳》,其中《曇韻傳》載:「昔元魏孝文,嘗於中台置大布寺,帝曾游止,具奉聖儀」。根據文獻記載和歷史 文物考證,北魏時期五台山興建佛寺之說是可以成立的。

  建立北魏政權的拓跋氏,先前僻居朔漠,「故浮圖之教,未之得聞,或聞而未信 也」(《魏書·釋老志》),到拓跋王圭時,始知佛法,只是當時「 天下初定,戎車屢動,庶事草創,未建圖宇,招延僧眾也」(同上)。398年,遷都平城(今 山西大同),天下粗定,遂頻詔建寺,禮敬僧人。拓跋王圭 開北魏崇佛之風氣,從此代皆如此。文成帝時(452—465),為其祖先鑄釋迦立像五尊,高丈 六,用赤金25萬斤。又任沙門曇曜為沙門統,於城西武州塞鑿山開窟五所,雕飾奇偉,冠絕 一 世。這就是著名的雲岡石窟。孝文帝立,篤好佛理,大興佛寺,至太和六年(477),平城即 有僧尼二千餘人,新舊寺約一百餘所,魏境四方各地僧尼77258人,有寺6478所。北魏的崇 佛政策,影響波及整個北國。處於平城東南600餘里的五台山,此時興寺度僧,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

  五台山佛教的興起和佛寺的興建始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據《古清涼傳》、《廣清涼傳》載 ,「元魏孝文,北台不遠,常年禮謁,」並至台山避暑,於中台置千許「 小石浮圖」,在 清涼谷嶺建造了清涼寺。日僧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認為「此五台山,都 號清涼山,山中造寺,此寺最初,故號清涼寺。」孝文帝登五台山時,見「有一小峰,頂平無林木,巋然 高顯,類西域之鷲峰」(《廣清涼傳》)。遂「爰發聖心,」造建了大孚靈鷲寺,又於寺前種植花園二、三頃。並且環繞鷲峰置建了12座寺院。五台山佛教由此而興 。孝文帝以 後,諸 帝也都崇佛,「魏高祖太和中,代京閹官自慨刑餘,奏乞入山修道,敕許之。乃齎《華嚴》晝夜讀誦,禮悔不息。一夏不滿,至六月末,髭鬚生,得丈夫相。以狀聞,帝大驚,重之。 於是國敬《華嚴》,復尊恆日」(《大唐內典錄》)。皇帝奉佛,朝野風從,一時皇親國戚、 王公貴族等,紛紛施財信佛,立寺建塔,至山瞻禮靈跡。魏文帝第四女信誠公主於五台山興 建佛殿講堂,置公主寺。棣州剌史崔震於中台造精舍一所、小石塔數枚。宕昌王亦曾游五台山,於佛光山造宕昌寺和佛光寺。在元魏時期,五台山已建有佛光寺、宕昌寺、清涼 寺 、大孚靈鷲寺、公主寺、觀海寺、銅鐘寺等數十座寺廟,且「歲時香火,遣使敬修」。可見,其時五台山佛教已很興盛。

  北齊諸帝大多好佛,至使齊境佛剎林立,僧尼眾多。至今山西境內北齊 佛教遺迹,還有多處。五台山佛教在北齊崇佛風氣下,得到大規模的發展,進入其佛教發展的第一個繁盛期。《古清涼傳》載:「爰及北齊高氏,深弘像教, 宇內寺塔,將四十千。此中(指五台山)伽蘭,數過二百。又割八州之稅,以供山眾衣葯之資 焉。」按正史,周武帝滅齊後,執行廢佛政策,在原北齊境內沒收佛寺四萬餘所,使三百萬僧人還俗。可見慧祥的記載大致符合史實。一座五台山,居然建寺二百,並割八州之稅供 養 ,可見當時五台山佛教之盛。北齊初年,第三王子入山求見文殊菩薩,燒身供養,詔修王子燒身寺(即今壽寧寺)。

  周武滅佛,齊境盛極一時的佛教,於此衰落,五台山佛教也遭到毀滅性打擊,寺廟悉毀, 僧尼還俗。以至慧祥感嘆道:「遭周武滅法,釋典凌遲。芳徽盛軌,湮淪殆盡」(《古清涼 傳》)。

  隋興,一改廢佛為崇佛。隋文帝於開皇元年(581)「下詔,五頂各置寺一所,設文殊像,各度僧三人,令事焚修」(《清涼山志》)。開皇十三年(593),文帝又派人至五台山, 設齋度僧,並自稱「佛弟子。」五台山佛教又走上了恢復和發展的道路。

  唐代是五台山佛教發展的極盛時期。李淵父子由太原起兵而有天下,建立唐王朝。因此 , 他們把太原府轄境內的五台山看作是「龍興之地」。貞觀九年(635),唐太宗下詔云:「五 台山者,文殊門必 宅,萬聖幽棲,境 系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 所。尤當建寺度僧,切宜祗畏」(《清涼山志》)。於是,在五台山建寺十所,度僧百數。這 就 奠定了有唐一代對五台山佛教的基本政策。武則天為了給自己君臨天下製造輿論,對佛教特別熱心。長安二年(702),武則天自稱她「神遊五頂」,敕命重建五台山清涼寺,竣工後, 命名僧感法師為寺住持,並封感法師為「昌平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主掌京國僧尼事」( 《廣清涼傳》)。清涼山住持感法師成為掌管全國佛教事務的最高僧官,這是五台山佛教在全國佛教界取得舉足輕重地位的發端。武則天遣使到大孚靈鷲寺前,採花萬朵,移到禁苑, 命內道場栽植供養。並派尼妙勝在中台造塔,一年完工;遣內侍黃門金守珍就山供養,設齋供一萬菩薩,設齋之日,巡禮僧達萬人。唐代宗時著名高僧不空曾派弟子含光來五台山建金 閣寺,不空首先施捨自己的財產,並動員代宗及諸大臣贊助。於是,宰相王縉從中書省開出募捐許可證,命五台山的僧侶數十人,分赴全國各地募捐。代宗也給全國十節度使下詔,讓 他們支持這項募捐活動。金閣寺建成後,又造了玉華寺。大曆五年(770)不空還曾親自到五 台山修功德,並運用自己在朝廷的勢力,奏請天子在天下著名寺院都建文殊閣,作為五台山 根本道場的支院。又奏請在天下各寺院食堂中改所供賓頭盧尊者為文殊。這樣就把文殊信仰推 廣至全國,形成了以五台山為中心,以各著名寺院為樞紐,遍布天下各大小寺院的文珠信仰 之網。五台山佛教經唐代諸帝的傾心供奉推動,寺院建築規模宏大,全山僧尼數以萬計,進入其佛教發展的第二個繁盛期。當時全山有佛寺360餘所,其中規模宏麗者70餘所,全山僧尼」達萬人之眾」(《全唐文》卷621)。五台山成為中外佛教徒共同嚮往的佛教聖地,瞻禮五台山的僧侶,川流不息。

  入唐以來,佛教有了很大發展,但國家經歷了安史之亂,經濟上遭到了巨大破壞,從而和 寺院經濟發生了尖銳的矛盾,於是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廢佛事件。武宗會昌四年(844)禁供 佛牙,並敕五台山、終南山、泗州普光寺、鳳翔法門寺等處,有佛指骨也不許供養。接著, 會昌五年,大規模拆毀寺院,沒收寺產,遣散僧尼。凡毀大、中寺院四千六百多所,小的寺廟四萬多處,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人,沒收寺院良田數千萬頃,佛教勢力遭到沉重的打擊。會 昌六年(846),武帝去世,繼位的宣宗以至懿宗都力圖恢復佛教,但王朝已臨末運,藩鎮傾軋,農民起義,數十年間,戰亂頻仍,中國佛教從此衰落。經過這次廢佛,五台山佛寺 中 ,只有僻處台外、規模不大的南禪寺遺漏保留下來。此寺建於建中三年(782),距今一千二 百多年,成為我國最古的一座現存唐代木構建築。其餘寺院,有的就此湮沒,有的重新修 復。大中二年(848),宣宗詔令五台山新建五座寺廟,各度僧50人。昭宗時曾敕令重修壽 寧寺,並撥給州田百頃。佛光寺,會昌廢佛中被毀,宣宗即位後,願誠和尚重返佛光,整理廢 墟,女弟子寧公遇施建了東大殿。此殿建於大中十一年(857),距今一千一百多年,是我國 保存下來的古建築中又一顆明珠。

  《廣清涼傳》載:「宣宗踐祚,重興寺宇,敕五台諸寺,度五千僧,再請君 頁為十寺僧首,並都修造供養主。」可知在宣宗在位期間,又修復了許多寺廟,詔度了五千餘名僧人,五台山佛教有了一些恢復。但隨即不久的五代,又發生了後周 世宗的滅佛事件,遂使五台山佛教又趨式微。《廣清涼傳》載:「自後周已來,亟遭廢毀。 甄台寂寞,空餘麋鹿之場;寶塔摧頹,但聚鴟梟之跡。俄鍾隨季,海內分崩,寓縣沸騰,生 靈塗炭。兵火延及,盪焉靡遺;大率伽蘭,多從煨燼。名額既泯,基址徒存,其堪住持者, 67所,余皆湮沒焉」。由此可知,尚未恢復元氣的五台山佛教再遭打擊,以至周世宗滅 佛後,至宋初,寺院僅存67所。

  宋太祖趙匡胤創宋之後,一反後周滅佛政策,轉而對佛教進行扶持和保護。於是,五台山 佛教又從蕭條轉向了新的興盛時期。太平興國元年(976),太宗詔曰:「五台深林大谷,禪 侶 幽棲,盡蠲稅賦」(《清涼山志》)。並敕中使將金泥書經一藏送至五台山菩薩院供養,「每 歲度僧50人,令事清修」(同上)。太平興國五年(980)正月,又下詔:「重修五台十寺。十寺者,真容、華嚴、壽寧、興國、竹林、金閣、法華、秘密、靈境、大賢」(《佛祖統紀 》)。並令內侍張廷訓往五台山造金銅文殊菩薩像,供奉於真容院。同年四月,又遣使蔡廷 玉等到台山建寺,「敕河東路有司運給」(《清涼山志》)。太平興國七年(982)八月,寺建成 ,賜額「太平興國寺」。淳化二年(991),太宗又令:「五台諸寺院,今後每至承天節依例 更不試經,特許剃度行者50人,內20人與真容院,余以等第輪次均分諸院「(《宋會要 輯稿》)。景德四年(1007),宋真宗又「特賜內庫錢一萬貫再加修葺」(《廣清涼傳》)。由 於宋代諸帝對五台山的崇建,佛寺興建增多,僧尼人數猛增。《廣清涼傳》載:「自是,層樓廣殿,飛閣長廊,雲日相輝,金碧交映,莊嚴崇奉,邈越前代矣。」據《廣清涼傳》載, 宋時全山有寺70餘所,僧尼五千多人,香火已十分旺盛。

  北宋未年,金兵大舉伐宋,五台山 因與金朝接壤,「比因邊亻卒,議括曠 土,故我聖境山林,為土兵所有,門開余田斬伐,發露龍神之窟宅,我等寺宇,十殘八九,僧眾乞丐,散之四方「(《清涼山志)。五台山佛教因戰事又一次受到衝擊。宣和七年(1125),忻、代二郡失 守,金兵佔領了五台山,五台山一帶僧俗受到金兵燒殺搶掠。五台山僧正真寶曾團練僧兵, 聯合宋軍抵抗金兵。作為金朝統治者的女真族,一方面受當時崇佛社會風尚的影響,另一方 面金代諸帝為柔服漢人,加強中原地區統治,亦對五台山佛教加以尊奉。天會十五年(1137) ,於五台山佛光寺重建七間木構建築的文殊殿和五間天王殿。正隆三年(1158)建造了靈岩寺 (即岩山寺)金帝完顏亮且命「御前承應畫匠王逡同畫人王道」(《靈岩寺水陸圖碑記》)於正 殿中繪畫水陸圖。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敕建五台山萬歲寺。還在五台山新建了平章寺, 重修了凈名寺。從中可看出,金朝統治者對五台山還是尊崇的。

  元朝建立後,對佛教非常尊崇,喇嘛尤受優禮。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就曾詔曰:「朕眷仰靈峰,大聖所宅。清修之士,冥贊化機,官民人等,不得侵暴,「(《清涼山志》)。第二年造經一藏,敕送五台山善住院,令僧披閱,並修十二佛剎。元貞元年(1295),元成帝為皇 太后建佛寺於五台山。至大元年(1308),元武宗「發軍千五百人修五台山佛寺」。同年十一 月,再「摘軍六千五百人供其役。」至大三年(1310),又一次增派工匠軍卒,「營五台寺。 役工匠千四百人,軍三千五百人」(《元史·武宗本紀》),參加營建施工的人數達一萬三千 九百人。可見當時工程規模之大。元代五台山新建、重建寺院有萬聖 國寺、大圓照寺、普 恩寺、鐵瓦寺、壽寧寺、西壽寧寺、護國寺、金燈寺、望海寺、溫泉寺、石塔寺、清源寺等。元代興建的寺院,規定住僧三百,住持由朝廷選派任命,朝廷並將大量土地賜與寺院。元 代五台山的寺院不僅擁有田產,還開採鐵礦,經商貿易,這就為元代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元代諸帝的崇建,蒙漢人民的信奉,五台山在元代成為兼弘漢地佛教和 喇嘛教的聖地。

  明清時代又是五台山佛教興盛時期。出身於僧侶的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看重佛教,以下諸 帝也都崇信佛法,不斷地對五台山遣使供養,建寺修剎。為了籠絡蒙藏少數民族,特別重視喇嘛教,因此使五台山自元代興始的喇嘛教,到了明清時期,發展到與漢地佛教等同的 地位。永樂四年(1406),明成祖派人到西藏迎請名僧哈里麻到京,賜鑾輿旌幢傘蓋之儀,遣使衛送於五台山大顯通寺。永樂五年(1407),命太監楊 日升重修寺宇及舍利塔(即大白塔),並首建 塔院寺。第二年,敕五台山十寺為國祝厘,命五台縣按月供給寺僧米糧,又將貝葉經及梵文 經藏賜於大文殊寺(菩薩頂)。正統十年(1445),明英宗敕造大藏經送普恩寺。萬曆二十八年 (1600),明神宗在五台山設龍會,賜與五台山僧人錫杖、衣缽一千二百付。明神宗李太后, 亦舍錢於五台山修建寺院。據明萬曆年間五台山獅子窩寺鎮澄法師撰《清涼山志》記載,當時「台內佛剎,凡六十八所」,「台外佛剎,凡三十六所」。萬曆十年(1582),明代四大高 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在顯通寺講經時,百日之內,常住上牌一千眾,僧俗每日不下萬人,也可說明當時五台山佛教之盛。

  入關統治中原的清王朝,更是對佛教優加崇奉。從康熙開始,「國家綏柔蒙古,特興黃教 。宏啟宗門,藉資控馭,由是中外刈安,邊民享日昇平之福者逾二百祀。而清涼五頂以近鄰郊圻,歲或再至。懷柔最先,所以迓休祥而普 樂利者,典尤巨焉」(《山西通志》)。國家非常重視利用黃教來加強中央政府和蒙古地區的 聯繫,史稱「以黃教綏柔蒙古」。從康熙年間至清末,朝廷將統轄內蒙古、青海佛教事務的大活佛章嘉呼圖克圖遷住五台山鎮海寺,以鼓勵蒙古族佛教徒朝拜五台山的辦法來融洽民族 關係,穩定社會秩序。康熙皇帝曾赴台山五次,敕建寺院五所。康熙二十二年(1683)將台內 十座漢廟(羅目候寺、壽寧寺、三泉寺、 玉花寺、七佛寺、金剛窟、善財洞、普庵寺、台麓寺、湧泉寺)改為黃廟(喇嘛寺),和尚也一併改為喇嘛。乾隆皇帝也赴台山六次。由於朝廷對五台山佛教的尊崇,因此五台山佛教特 別是喇嘛教極為興盛。雍正時,五台山已有規模宏大的黃廟26所,「黃衣僧恆千餘人」(《 五台新志》)。嘉慶時,僅菩薩頂就有喇嘛561人,最多時達3,000餘人。蒙藏佛教徒對五台 山崇仰達到了狂熱的程度,「內外蒙古進香者,每年四月至十月,絡繹不絕,檀施不絕」( 同上)。「內外蒙古王公台吉,驅駝馬牛羊數千里,傾誠貢獻者,不絕於道」(袁希濤《游 五台山記》)。在清代,五台山佛教促進了漢、蒙、藏、滿各民族的團結,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 安定。在五台山黃教鼎盛的清代,漢地佛教也十分盛行。據光緒《山西通志》記載,清末, 全山有青廟(漢地佛教寺廟)78所,僧侶人數亦在千人以上。

  中華民國中期以後, 由於社會動亂,許多人流離失所,人們把寺院當作避難之所。據有 關資料統計,民國二十八年(1939)五台山境內有寺院110所,僧尼2200人,其中喇嘛800餘人 。日軍侵佔五台山後,許多僧人不甘奴役,紛紛逃離,境內佛教急遽衰落,寺廟亦遭破壞。 1946年,五台縣解放,外逃僧人陸續返回。土地改革時,部分寺廟又遭破壞。建國初期,五 台山佛教仍堅持正常活動。「文革」十年,五台山佛教亦受衝擊,寺廟多遭破壞。1978年以 來 ,逐步落實宗教政策,國家撥款1000餘萬元,修復寺廟30餘座。五台山現有自唐以來各個朝 代寺廟50餘座,常住僧200餘人。夏季,遊方僧 人很多,常有500至800人,目前,這些僧人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


推薦閱讀:

《趙州錄》之「衲僧家,直須坐斷報化佛頭始得」
阿羅漢斷人執卻還有法執的說法是從什麼時代出現的?
佛教與眾不同之處:開發智慧(十)
常見佛教疑難問題問答
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經典,逐漸而滅。是不是說人類沒有希望了?

TAG:佛教 | 五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