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講堂】印度佛教史:初轉法輪 一

【第二章】釋迦世尊 第三節 轉法輪

  赴鹿野苑

  釋尊在樹下自受其證悟的法悅之後,決意教化眾生,先向婆羅奈斯(Va-ra-)城的鹿野苑(Mr.gada-va 現名薩爾奈德

  Sarnath)行去,因為他知道,先前伴侍了他六年的五位侍者,舍離釋尊之後,就到了那裡,佛陀為了報答他們,所以先要度他們。那五位侍者,就是後來最有名的五比丘:阿若

  橋陳如(A-jnta-Kaun.d.iny.a)、跋提(Bhadrika)、婆沙波(Va-na-ma)、摩訶男、阿說示(Asvajit)。

  這是釋尊成道之後的初轉法輪,向五比丘說了佛陀親證的妙法。他們聞法之後,隨即證了小乘解脫的阿羅漢果。

  法輪(Dharma-Cakra),可譯為正法之輪,這是將佛法比作轉輪聖王的輪寶。輪王出世,輪寶自現,輪寶引導輪王轉向四天下,諸小國王無不心悅誠服,兵不血刃而統一天下,實行仁政。這是印度人嚮往天下太平的傳說。同時,輪為兵器之一,亦以破敵為主。釋尊則用其所證的正法之輪,公布天下,利益群生,破碎異論邪說,所以取喻稱為法輪。

  法輪的內容

  法輪的內容,即是釋尊成等正覺時所得的成果。推動弘揚釋尊 親證的正法,便是轉法輪。

  正法(Saddharma)是什麼?根據原始聖典《阿含經》而言,佛陀最初說法,是四聖諦、八正道,後來的大小乘經律論的內容,也都是由四聖諦、八正道的開展而來。

  在未介紹正法的內容之前,先應明白佛陀說法的目的。佛陀的教化,是在使得人人能與佛陀一般地同得解脫,不在增加世界及人生的理論,而來滿足人們對於科學及哲學的興趣。此可參閱《中阿含經》卷六零第二二一經的《箭喻經》(《大正藏》一·八零四-八零五頁下)。

  可是,佛陀也不要求人們對他做盲目的崇拜,也不以麻醉式的安慰作為信仰的寄託。佛陀既是實際的宗教家,也是極富於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但他重視實際的倫理生活,反對空談的玄理,凡無助於解脫之實現者,均不甚為佛陀所注意。佛陀考察的對象,無疑的是整個宇宙,可是,佛陀最大的努力,是在對於人生的成立及其活動而加以說明;若離人生本位而考察世界,那不是佛的本懷。此可參閱木村泰賢《原始佛教思想論》第一篇第三章。

  因為佛陀化世的宗旨,是在使得有情眾生達成解脫的願望。換言之,佛法是以有情眾生(主要是人)為中心,若離有情眾生的著眼而考察佛法,必會導致誤 解。佛陀所證悟的四聖諦、八正道,便是為人生的解脫而施設。

  四聖諦

  佛初說法,稱為三轉四諦法輪。現在分述如下:

  (一)四諦:

  1.苦諦:人生如苦海,苦的內容有三大類,即苦苦、壞苦、行苦。苦苦之中又有八種--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

  2.集諦:集是苦的原因,由煩惱而造業,由造業而招感苦的果報。

  3.滅諦:滅是解脫苦果的可能,明了集諦之理,斷除煩惱之業,即可解脫眾苦。

  4.道諦:道是滅苦的方法,修持八正道,即可滅除眾苦而獲涅盤解脫之果。

  (二)三轉四諦:

  1.示轉:說明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

  2.勸轉:說明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

  3.證轉:說明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斷、滅者我已證、道者我已修。

  4.這是佛陀初轉法輪的一個綱要。對於苦、集二諦的解釋,是緣生法,也就是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乃是從佛陀的大悲智海中所流露出來的一種獨特的「創造論」,神教的信仰者,無不假託宇宙是來自神的創造,佛陀則以十二因緣說明宇宙的根源。

  現在先介紹十二因緣的釋義如下:

  (一)無明:即是無智慧,是貪慾、嗔恨、愚痴等的煩惱,也是種種蠢動心理的迷惑之源。

  (二)行:即是前生造作的善惡諸業--身心的行為。

  (三)識:即是由過去世的業力,感受果報之初起妄念而托母胎,投為今生的神識。

  (四)名色:即是入胎後胎兒的身心狀態。

  (五)六入:即是在胎中長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感覺器官-- 六根。

  (六)觸:即是出胎後,自己的六根與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相對接觸。

  (七)受:即是由接觸外境所感知的苦及樂的心境。

  (八)愛:即是厭苦欣樂而貪染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動。

  (九)取:即是因欲愛旺盛而對於貪染諸境起取著心。

  (一零)有:即是由於今生造作了有漏之因,而導致感受未來世的生死之果。

  (一一)生:即是因了今生造作的業種,所感受來生的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之身。

  (一二)老死:來生既有了五蘊假合之身的出生,必將衰老而至死亡。

  由十二因緣,說明人生的由來和生命的流轉,自前生、今生而到後生之間的因果關係,即稱為三世兩重因果。但在此十二因緣的回還,又可用惑、業、苦的三連鎖來說明它。

  惑業苦

  由於無始以來無明之惑的蠢動,所以造作了前生的善惡諸業;由於前生的善惡諸業的引導,所以感得了今生的苦受之果;又由於今生的繼續因了惑而造作諸業,所以要感受來生的生死之果。這就是十二因緣生死流轉的連鎖法則。以十二因緣分配惑、業、苦三類的隸屬關係如下:

  (一)惑:過去世的無明,現在世的愛及取。

  (二)業:過去世的行,現在世的有。

  (三)苦: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未來世的生及老死。

  十二因緣的說明,目的是在使人明了四聖諦中的苦、集二諦的內容,人生是 苦海,此苦由何而來?是由無明乃至老死的三世因果而來,為了便於記憶,再將其各各的關係列表如下

  既已知苦,以及知苦之集(由來),接著就當設法斷絕這一苦海的根由,斷此苦根的方法,便是修行八正道。


推薦閱讀:

南傳佛教思潮是不是披著佛教外衣的理性主義?
佛教教理——看話禪 默照禪
優波離說,彌勒菩薩「不修禪定、不斷煩惱」,那彌勒菩薩是如何修行而有成就的?
佛教超度
道教神仙的境界高還是南傳佛教的阿羅漢果位境界高?

TAG:印度 | 佛教 | 佛學 | 佛教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