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 何首烏毒性古今差異大

首烏補腎益精血

神奇功效美名傳

今人服之毒性顯

緣何古籍記載寥

炮製過程是關鍵

且聽小編細細叨

大家都知道何首烏是蓼科植物何首烏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的乾燥塊根。生的首烏具有解毒、消癰、截瘧、潤腸通便的作用,而制首烏呢,可以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強筋骨、化濁降脂,所以臨床上經常用到。

大家之所以對何首烏熟識,是因為歷史上和民間流傳很多有關何首烏「神奇功效」的故事,就像唐代《何首烏傳》就記述了服食該葯使人長壽超過120歲,明代史料也記載了嘉靖皇帝服食七寶美髯丹(君葯為制首烏)連生皇子。

受這些歷史故事的影響,何首烏逐漸成為民眾熱愛服食的滋補品。然而,你也知道的,近年來有關何首烏致肝損傷的報道越來越多,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還有我國葯監部門都相繼發布了何首烏及其製劑肝損傷風險的警示或監管措施,引起國內外高度關注。

何首烏一下子因為毒性從雲端跌到了谷底,可是綜觀本草文獻,記載何首烏毒性的明明就很少嘛,憑什麼在我大中華用了上千年也沒出事,到了現代反而負面新聞多多?

元朝李東垣寫的《珍珠囊補遺藥性賦》里提到過「首烏生熟地黃分」,炮製是影響何首烏效/毒作用的重要因素,古代強調何首烏「制非九次,勿寢其毒」,現代有實驗研究也證實炮製可顯著降低何首烏的毒副作用。

不過,何首烏的現代炮製方法大大簡化,僅為蒸制一次,這種古今炮製方法的差異會不會就是何首烏肝損傷事件增多的潛在誘因呢?

在歷代醫籍中收載的何首烏炮製方法中可以發現,主要炮製工藝慢慢由修制、黑豆制、變為九蒸九曝制,這種由簡至繁的演變過程,體現了隨著人們對制首烏滋補功效認識的逐漸深入,其減毒增效炮製工藝的完善被給予愈來愈多的重視,這是不是提示了何首烏的毒性與其炮製方法之間的某些聯繫呢。

炮製的歷史

在唐代以前,臨床上主要是使用生首烏,一般是在採收何首烏藥材後進行凈制、切制等修制方法,然後才稱為生首烏,因此,當時何首烏的主要炮製方法以修製為主,如《靈烏丹》中何首烏的炮製方法與川烏一致,即「河水浸。七日換水。浸去皮尖。切片。干之」。

到了唐代,儘管生首烏仍是何首烏的臨床應用形式,但古人很智慧的啦!他們對何首烏炮製方法的探索才不會拘泥於簡單的修制,好多醫籍像《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就已經開始摸索何首烏的經火炮製方法。此外,隨著黑色入腎理論與當時炮製工藝的發展,黑豆開始在首烏炮製史上大放異彩,被用作炮製輔料,這種黑豆蒸/煮制的炮製方法為後世盛行的九蒸九曝製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臨床經驗。

慢慢地到了宋代,在保留原有炮製方法的基礎上,《本草圖經》開始載入何首烏九蒸九曝的經典炮製方法,且容小編引用一段古文來體現其製作工藝:「采時乘濕以布帛拭去土,後用苦竹刀切,米泔浸一宿,曝干。九蒸九曝,乃可服」。雖然是何人發明了這一經典方法,我們無從考究,但九蒸九曝受到後世廣泛的重視與沿用。

到明代,《仁術便覽》等醫籍曾試圖簡化九蒸九曝製法,引入了酒浸的七次製法,「何首烏酒浸軟,切大片,黑豆一層,何首烏一層,蒸曬各七遍,聽用」,人、牛乳汁、馬羊肉等多種輔料也紛紛被用來豐富何首烏製法,古人真的是勇於嘗試創新啊!不過,雖然探索精神可嘉,卻仍無法撼動九蒸九曝製法在何首烏諸多傳統炮製方法中的重要地位。在清代的眾多醫籍中,九蒸九曝製法一直被認為是制首烏的主要炮製方法,「霸主地位」無人撼動啊。

轉眼,隨著炮火聲的遠去,我們來到了現代,由於經典的九蒸九曝製法工藝繁鎖、藥材耗費量大、生產周期長,為了提高炮製效率、節約成本損耗,現代規範與相應研究均對其炮製工藝進行了簡化改革,「霸主地位」終於受到了挑戰。

為了適應時代要求,新工藝、新技術被不斷引入現代炮製研究中,最終經典九蒸九曬法並沒有被嚴格地傳承下來,黑豆汁製為現代何首烏的主要炮製方法。

不同炮製方法帶來毒性何種差異呢?

既然現在毒性問題凸顯,那問題是否就出現在這炮製環節呢?

傳統炮製工藝重視很多細節,包括去皮、炮製禁忌、蒸曬次數、蒸的汁水、炮製輔料等,而現代工藝在簡化的過程中並沒有足夠重視上述細節,現代工藝的簡化僅僅是基於炮製前後的化學成分變化,恐怕也難以全面體現工藝參數的改變對何首烏毒性的影響。我們不妨來看看諸多細節對毒性的影響吧。

「去皮」

古代醫家都十分重視「去皮」這一炮製細節,在《本草乘雅半偈》中就有記載:「生時勿損其皮,烈日曝干。密器收貯,一月一曝,臨用去皮」。儘管古人木有解釋為啥要給何首烏去皮,不過現代有研究表明:何首烏藥材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為外皮>兩端>去皮片,蒽醌類含量為兩端>去皮片>外皮,而上述這2種化學物質正是被指認為何首烏肝毒性的潛在物質。

「忌鐵」

根據中醫五行生剋制化理論,「金性克木之生髮之氣」,伐木傷肝,補肝腎葯遇鐵器不但無益於肝腎,反而「肝腎受傷也」,故曰「補肝腎葯更忌鐵器」。現代化學知識及相關研究也表明,鐵器會使何首烏中抗氧化有效成分發生還原,減弱抗氧化影響療效。

蒸曬次數

古人云:「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性味反失」。中醫以「九」為尊,要求蒸制次數為九蒸九曬,使何首烏呈黑色、角質樣、烏黑髮亮,已沿用數百年。《本草匯言》里也記載「制非九次,勿寢其毒。非黑豆,勿殺其勢」,可見蒸曬次數對其毒性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現代研究也證實,何首烏的毒性與炮製關係甚大,首烏炮製後毒性明顯減小。此外,多次曝晒的製法也可能涉及到紫外線催化、光下發酵等成分及功效與毒性的改變。可是,為了推廣到大規模生產中,現代工藝將九蒸九曝製法簡化為蒸制1次,不經陽光暴晒,為何首烏的飲片質量帶來安全性隱患(o(︶︿︶)o 唉,桑心~)。

蒸的汁水

因為何首烏炮製過程中產生很多揮發性反應產物,為了保留此類成分,包括藥典專家等一些學者還提出將首烏由蒸制改為燉制,現在許多地區的炮製規範也特彆強調要「將汁水拌入原葯」,但曾有研究發現,蒸首烏時滴下的汁水對小鼠腹腔注射有毒,並且其中的有毒物質不會因為長時間的加熱而破壞,或許這就增加了發生何首烏肝損傷的風險。

炮製輔料

中醫文獻收載的何首烏炮製輔料還蠻多樣的,但也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基於一定的中醫理論:首烏由生制熟,由平性轉溫,是為「從制」,基於七情配伍,在炮製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輔料,可以緩和或提高藥物療效,如黃酒相助矯味,黑豆入腎經等。在現行藥典及炮製規範中就僅收載了黑豆這味輔料,很少有學者對醫籍收載的其他輔料(如乳汁等)進行研究篩選,其實,還蠻值得我們去探索的。

古人云:「何首烏大能補益,全在蒸曬如法」。炮製工藝不達標,肯定會影響飲片的質量,進而引發一定的安全性問題嘛。現在談「首烏」色變,不僅僅是由於藥材本身存在潛在的毒性成分,更多還是與現代工藝淡化了很多細節有關,根本上與當前炮製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有關哪!

哇,寫到這,小編真的是為自己的淵博點贊,容我先為自己點歌一曲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掌聲響起 鳳飛飛 - 鳳飛飛金賞輯 7

冷靜片刻後……

親,其實小編的所謂淵博都是改編自《中國中藥雜誌》2016年第2期的特別關注文章《從古今炮製方法演變探討何首烏毒性的潛在影響因素》,由來自解放軍302醫院的王伽伯、肖小河老師團隊傾心奉獻。第一作者是崔鶴蓉小朋友,一看就是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好孩子,為什麼古代記載何首烏的毒性很少,而現在有關何首烏毒性的報道卻很多嘛?到底是為什麼嘛?所以,一定要發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偏要查出個所以然來。雖然,整天問為什麼會被人打上「好奇寶寶」的標籤,但,這就是培養科學「神精」的第一步嘛。

所以,一定要謝謝這些奮鬥在科研一線的可愛的工作者,中藥研究不是亂花國家的科研經費,也不是拋棄中醫理論決然走上西醫的路子,只是為了更好地弄清楚本源,更好地讓中藥造福人類,讓更多人有健康的身體(此處再次響起歌聲!)。

然後,你想了解何首烏古今毒性差異更多細節的,可以到雜誌官網免費下載PDF閱讀(畢竟開卷有益嘛!)

再然後,嘿嘿,你懂的!當然是我們苦心設計的封面啦!反正,我還蠻喜歡的!

本文由我刊原創發表,商業轉載請與我刊聯繫授權事宜。授權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tcmrun,歡迎廣大讀者原創投稿。
推薦閱讀:

辨析|中西方國家的根本差異決定中國不能走西方道路
了解男女差異,排除隔閡
從循證看阿法骨化醇 與普通維生素D的差異
男女之間出軌的十大差異
男女幾大性差異你要知道

TAG:差異 | 毒性 | 何首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