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基督教如何演化?

作者:信力建來源:作者賜稿來源日期:2011-11-27本站發布時間:2011-11-27 8:59:59閱讀量:147次分享到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抽屜

Twitter

Facebook

我們知道,文化上的進步實際上就是一個積澱漸進過程,時間的流失和文化的逐漸深邃豐富是同步的——用中國的古話講,這就叫「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育轉深沉」。這一點,我們或許可以從千年基督教演化過程的梳理中看個究竟。基督教千年歷史演化,根據相關史料,我們可以把梳理為這四個過程:即耶和華時期、天主教時期、新教時期和馬教時期。就耶和華時期而言,原初的基督教認為基督在化成肉身之前參與了創造世界。信仰這個彌賽亞的人們組成猶太民族,他們的祖先是亞當和夏娃。耶穌和他最初的跟隨者都是猶太人,耶穌的教導也基於希伯來語聖經(猶太人的宗教典籍),後來成了基督教的舊約聖經。但猶太教領袖認為耶穌的教導與猶太教不相符,聖殿祭司和猶太公議會,當時耶路撒冷最高宗教和民事合謀借羅馬統治者之手把耶穌處死,尋找假見證治死他。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猶太領袖一直試圖壓制耶穌的跟隨者。但使徒行傳記載道,在耶穌被釘死又復活後,使徒們組成與當時猶太教和希臘信仰不同的教會,容許未受割禮但受了浸的外邦人入會。他們被稱基督徒,並公開宣稱耶穌為基督。基督教徒一開始採用的是猶太教典籍的希臘語譯本作為他們的聖經,之後又加入了新約各卷。基督教最早產生在公元一世紀羅馬帝國猶太省(今以色列國一帶)的一些猶太人和猶太教的信奉者中(使徒行傳 1:15 說當時猶太信徒約有120人)。三世紀末,基督教發展成為北地中海地區最大的宗教,並向地中海地區東部和南部傳播。基督教教會的核心歷史是從這個期間開始被完整的記載。這個部分將詳細記載那剛開始的300年。初期教會是從耶路撒冷開始的,當時的信徒縱使受苦受難也不動搖,奠定當時教會的根基。初期的教會已經頗具規模。猶太教不能接受耶穌的門徒,而在耶路撒冷發生迫害基督徒的事件,基督徒因著四散逃亡,反而讓福音開始傳到各地,是教會發展史上的一個大轉機。 公元四十九年基督徒在耶路撒冷舉行會議,決定外邦基督徒可以不受猶太教割禮。 隨後因著保羅的三次宣教旅程,使基督信仰傳至加拉太、馬其頓、亞該亞和亞細亞等各省。天主教的確立,可以說是對初期基督教的反動。初耶穌創立了基督教,最初是受羅馬統治者迫害的,耶穌也就是這樣殉難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督教越來越得人心,羅馬皇帝意識到應該利用基督教來更好的維護統治,而不是迫害它。君士坦丁是第一個承認基督教合法性的羅馬皇帝,他本人在臨死前受洗成為了教徒。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和分裂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基督教會也隨之分裂。西羅馬的教會稱為天主教,東羅馬的教會稱為東正教。西羅馬帝國很快滅亡,一系列蠻族建立起的國家興盛起來(這些野蠻人包括法國、義大利、德國等等),他們也都接受了天主教的信仰,並且教會的權力凌駕於王權之上,開始了黑暗的中世紀。位於羅馬的教皇是天主教的宗教領袖。而東羅馬帝國演化而成的拜占庭帝國則繼續繁榮了1000年。十字軍東征就是11-13世紀,教皇號召奪回聖城耶路撒冷消滅異教的戰爭。十字軍東征共進行了八次,對整個歐洲和中東地區都是深重的災難,其實質是掠奪和屠殺,甚至還曾經趁亂襲擊君士坦丁堡,掠奪同一個上帝信仰的東正教的財富。教皇的勢力日益壯大,教會的地位日高,權力的鬥爭及各式各樣的腐敗也開始出現。義大利的貴族經常控制教皇的推選及其他的政策,因此,一些德性敗壞的人竟也當起教皇來。從主後九百年開始,教皇的威望一落千丈,幾經改革也無法扭轉。在上的如此,在下的也如此,很多主教主管數個教區而從來不負牧養的責任。不單如此,他們竟將一些有利可圖的聖職售賣,很多聖職人員的道德生活敗壞非常。因此缺乏牧養和真理的教導,民間的各種迷信滲入平信徒的信仰生活中;有時聖職人員更利用這些迷信魚肉信徒,如頒布、售賣贖罪券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神學方面,經院學派興起,神學的反省幾乎完全被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系統俘虜。理性的論證往往取代了對神話語的聆聽與闡釋,神的道被化成一套一套抽象玄奧的系統,與信徒的信心經歷及生活相去不知千里。由於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人民苦不堪言,於是就有了各種改革的聲音。到16-17世紀,各種改革興起,有英王亨利八世建立的聖公會,馬丁·路德倡導的宗教改革建立的路德宗教——基督教因此進入新教時期。馬丁·路德是十六世紀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1483年11月3日,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東部的一個小山村。 少年時的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會的腐敗糜爛,便下定決心要進行宗教改革。大學畢業以後,他在父母親朋詫異的目光中「遁入空門」——進入雷爾福特聖奧古斯丁修道院當修士,他在那裡學習神學,並且潔身自律。1508年他成為維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敗奢侈,日益堅定了他進行宗教改革的決心。他開始著手創建自己的宗教學說——「因信稱義」說。他認為一個人靈魂的獲救只須靠個人虔誠的信仰,根本不需要什麼教會的繁瑣儀式。他的學說從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紀的教階組織,否定了奴役人們的聖禮制度和教會法規,提出建立與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的資產階級廉儉教會,並在宗教理論上以資產階級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義他律的宗教。這一切點燃了下層人民的熱情之火,呼出了人們的心聲。人民擁戴路德,以教皇為首的教會人員卻對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詔書,勒令路德在60天之內悔過自新,否則將開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對威逼利誘毫不動搖,在擁護者的讚美聲中把教皇的詔書付之一炬。路德的反抗行動進一步劃清了自己同教會的界限,同時也極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歐各國的人民,他們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嚮往宗教改革。可以說由路德點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歐各國已成燎原之勢。概括馬丁路德新教改革的意義,可以認為他既是宗教改革的先鋒,又是思想解放的先驅。卡萊爾在《英雄與英雄崇拜》中曾說:「在世界歷史的各個時期中,偉大人物歷來都是他們那個年代的必不可少的救星,他們是火種,沒有他們,柴堆永遠不會自行燃燒。」馬丁·路德就是這樣的時代火種。歐洲巨變,始於十五、六世紀之三大變革,即宗教改革,文藝復興與國家主義。而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可以說是開歐洲近代化之先河,破舊立新,稱之為救星火種,實不為過。而他在思想史上的意義,則集中在他將原本集中在教會神父手中的關於《聖經》的解釋權奪了回來,將其直接放歸於任何一個直接面對《聖經》渴望得到神啟的教徒手中——根據路德的看法,信仰的唯一源泉是每個人都可以理解的聖經,不再需要教士們充當傳統的中間人,教士們只應通過佈道濟世來為它服務。因此,路德闡明僅僅出於信仰即可釋義的教義,並明確地拒斥在信徒個人與上帝之間必須有中間媒介的教旨。他相信所有信徒都可有教士身份,從《聖經》中自己吸取信仰要旨。路德就這樣剝奪了教會和高級教士們作為上帝恩慈的中間人的特殊地位,同時動搖了羅馬教會的基礎,即它的教義法規和習俗。換言之,人們可以主動地直接面對探索真理,而不必藉助中介(比如教會比如神父)的闡釋被動接受所謂「真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路德之宗教改革,其思想核心乃在於借神權而化解教會的特權,從而開啟世俗權利與教會權力並行不悖的先河,人之出,神亦在,我信則神在,我信則基督在,我信則上帝在,上帝管上帝的事,我管我的事,與上帝溝通無須教會插手幫忙,那是我自己的事,人從上帝那裡奪回了自己的權利,雖然這僅僅是從信仰的權利開始的,然而牽一髮而動其全身,從此,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噴涌而來,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西方現代社會因此逐漸成型——韋伯所謂新教倫理乃為資本主義精神的起源,實際上說的就是因為路德對宗教的改革,使得新教成為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創立的精神基礎和精神動力。到十九世紀,對基督教進行真正繼承和改革的,當數馬克思(所謂「馬教」時期)。馬克思主義和基督教關於人類未來的兩幅藍圖,儘管各自的表現手法不同,但都表達了同一個意境:在未來的人類生活中,沒有戰爭,沒有壓迫,沒有恐懼,人們都過上了和平、富裕、幸福的生活。而基督教未來藍圖中的犁頭和鐮刀,與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標誌——榔頭和鐮刀,又是何等地相似。基督教是公元四世紀開始得到廣泛傳播的,而馬克思主義是十九世紀產生的,兩者雖然相差十五個世紀,但二者卻暗流相通。從來源來看,共產主義理論和基督教義可謂一脈相承。恩格斯在《德國農民戰爭》一文中曾經談到,中世紀是從粗野的原始狀態發展而來的,它除了從沒落了的古代世界中承受了基督教和一些殘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外,「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學、政治和法律一掃而光,以便一切從頭做起。」 的確,人類有史以來所創造的各種思想學說唯有基督教是早古老最長久的。基督教的名稱雖是公元一世紀出現的,但它的實質內容,即它以上帝為核心的信仰體系,卻早在公元前九世紀左右,就己經在其前身猶太教中明確而具體地存在著了。比如聖經《彌迦書》,據考證是公元前八世紀的猶太先知彌迦的作品。即使有人對基督教文獻的產生時間有懷疑,但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即:基督教所主張的對於上帝的信仰,是伴隨著猶太民族一步步走過來的,幾乎和猶太民族一樣古老!當基督教在公元四世紀以後得到廣泛傳播後,特別是到了延續千年之久的中世紀,它成了歐洲人的主導思想,影響了歐洲社會的方方面面。共產主義學說自然也不例外。這首先表現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背景和知識來源上。二人生活在德國、英國和法國,這三個國家是深受基督教影響的國家。特別是他們的故國德國,更是受基督教影響至深至大的國家。基督教歷史上意義重大的宗教改革運動,就是在德國興起的。尤其是通過路德把聖經譯成德文而廣泛見諸於德國民間,基督教在德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馬克思恩格斯不信仰基督教,實是由於基督教在當時的德國太盛行了,以致到了極端崇拜的地步。而馬克思恩格斯是極具叛逆性格和逆反心理的人,依據他們的個性,是不能不對基督教產生懷疑態度的。但儘管如此,馬克思恩格斯還是深受基督教影響的。因為無意識的影響也是一種很大的影響。據有關資料統計,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引用聖經中的典故有300多處,其中還不包括重複的,所提及的聖經人物有80多個。而據《世界歷史》2004年6期張倩紅的〈從《論猶太人問題》看馬克思的猶太觀〉一文介紹,則「馬克思出生於德國萊茵省的特利爾城,祖父馬克思·利維是該城有名的拉比,祖母愛·里沃夫更是出身於拉比世家。母親罕麗達·普列斯波格也出身於荷蘭的一個拉比家庭。父親原名希爾舍·馬克思。1817年,35歲的希爾舍·馬克思接受了基督教洗禮,並把自己的猶太名字「希爾舍」改為基督徒常用的「亨利希」。1824年,亨利希·馬克思讓他的6個兒子都接受了洗禮,時年馬克思年僅6歲。馬克思的母親由於家人的強烈反對,沒有立即改宗,但在其父母過世後,也接受了洗禮。」其次,共產主義學說的直接來源是烏托邦理論,而這種理論跟基督教義有千絲萬縷聯繫。英國人莫爾在其《烏托邦》一書中描繪了沒有私有制,沒有剝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社會。他篤信基督教,書中的烏托邦居民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反對無神論和宗教派別鬥爭。法國的聖西門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傑出代表,著有《新基督教》一書。認為未來的理想社會,應能充分體現基督教的博愛精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是基督教所提倡的兄弟姐妹間的關係。他關於社會依次進過五個發展階段以及經濟關係的變革決定這種發展進程的觀點,為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提供了參考。英國的歐文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又一傑出代表。他雖然說過私有制、宗教、宗教婚姻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大禍害,但他所反對的是當時盛行的宗教迷信行為,並不是宗教本身。他主張對基督教採取理性的態度,提出過建立理性宗教的主張。他通過研究英國古典經濟學說,提出了「剩餘產品」理論,成為馬克思恩格斯的「剩餘價值」理論的直接源泉。當然,最重要的還在於:共產主義許多理想跟基督教義的理想也如出一轍。我們看到,共產主義的許多學說,特別是關於以公有製為基礎、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是在吸收、借鑒烏托邦思想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而烏托邦思想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是由信仰基督教或具有基督教思想的大師們所提出來的,是深受基督教的啟發和影響的。尤其是他們關於維護窮人利益,建立社會公正的主張,更是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善待窮人、助貧濟困、公平公正等思想,自始至終貫穿於聖經全書中。同時,他們對於未來理想社會的設想,誠如聖西門的《新基督教》那樣,是深受基督教的影響的。史實、教誨、預言,是撐起聖經大廈的三根支柱。在聖經預言中,有許多關於美好未來的宣示,可以說,共產主義學說與基督教本是同根生。也就因為這個原因,羅素在其《西方哲學史》中,就直接將共產主義和基督教進行比對,進而認為:「辯證法唯物主義」在共產理論中,具有至尊的位置,相當於「耶和華」在基督教中;「馬克思」相當於「彌賽亞」;「無產階級」相當於「(神的)選民」;「共產黨」相當於「教會」;資本家應受的懲罰相當於「地獄」;「千禧年」相當於「共產國際化的日子」等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基督教——包括一切重要的文化基因——也會在其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廣取博採推陳出新,或者,這就是我們應該研究歷史和學習文化的最根本原因。
推薦閱讀:

為什麼信教者會相信《聖經》是上帝的旨意?
你信不信人死後有靈魂,為什麼?
現在的基督徒還會相信所謂的童貞女瑪利亞聖靈感孕嗎?
關於反對嬰兒洗常見理由的回復
如何評價文化基督徒?

TAG:基督教 | 基督 | 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