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去電影院就一定得看「電影」?
《奔跑吧兄弟》上映首日票房過億,上映不到一周累計票房已超3億,這個成績不僅超過了去年同期的同類電影《爸爸去哪兒》,還讓中國電影界赫赫有名的馮導發飆了。馮小剛前兩天不僅在錄節目時吐槽綜藝電影毀了電影,周五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呼籲行業自律,呼籲主管部門不能通過此類電影,大有要跟綜藝電影撕逼一場的架勢。
但其實馮導並不知道,他所熟悉的電影院早已被互聯網拆了。況且,馮導難道忘了他去年的那部《私人訂製》了嗎?
1、去電影院一定要看電影嗎?——互聯網拆了電影院的門檻
這看上去是一句廢話,但其實不一定。
《外星醉漢PK地球神》
這是一部講述外星人意外困在地球機緣巧合與地球各大宗教之間撕逼的電影,是印度2014年最受歡迎的電影。153分鐘的電影,哦,不,準確的說是123分鐘的電影加上半個小時的歌舞。
歌舞片本身就是一種非常違反傳統電影敘事的類型,容易讓人齣戲,但印度很多二三線城市還比較窮,電影院除了能看電影外還能乘涼,還能看歌舞。甚至有些小電影院里大家看某段歌舞看high了,會要求放映員倒回去重放,否則就鬧事......在這種環境下印度電影人依然能探索出深刻卻又通俗,歌舞卻不失劇情的好「電影」。
市場決定了電影的形態。去電影院其實說白了就是消磨一段時光,進去的人可以是電影愛好者,也有可能就是閑著沒事想進去接著看綜藝節目的電視觀眾。馮導一定忘了自己去年被網民吐槽為「小品集錦」的《私人定製》,作為第五代導演中最親民最有票房號召力的人,這部電影最先刷新了人們關於「電影院里看小品」的三觀。是不是電影並非有一條線在那裡涇渭分明,電影人自己不認真對待作品,拿明星、三亞、網路老梗堆起來的爛貨是電影,可這樣的電影又能比全民追捧的綜藝節目好多少呢?
曾經電影院的門檻已經被互聯網拆掉了,只要是網路上受歡迎的內容都有可能在電影院里火熱一把,也請拍不出好東西的導演們想想自己問題在哪裡,不要五十步笑百步的說「這怎麼能算電影呢?」打開思路,上網不要只抄段子,也了解下90後的思路。
就如同打敗動感地帶的是微信而不是聯通一樣,給某個行業深刻震動的往往來自其它行業。如今,電視人已經越來越多的放下媒體的矜持擁抱互聯網了,那綜藝節目自然也更具互聯網思維更有資格去搶相對封閉的電影人飯碗。
2、電影一定是從電影院里開始看的么?——互聯網拆了電影院的圍牆
小男孩多多在電影放映室里看著老放映員艾佛特把只能買票看的電影投射到小鎮廣場上,人們歡樂的享受著免費的電影。
托納托雷的《天堂電影院》中這個頗有意思的場景意外的成為了對現在電影行業的某種預言。
2014年的很多電影已經開始給我們答案了,最早的是已經拍到第二季的《紙牌屋》,據說Netflix他們已經根據用戶的快進、暫停、關閉等行為指導編劇避免出現「尿點」了。當然這裡面估計也有不少公關水份。
但是在中國,《小時代》、《後會無期》、《十萬個冷笑話》都在讓「電影」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在這些電影里,作為粉絲的觀眾在走進電影院前,就已經看了很久的「電影」了。
現在的很多電影都是某種延續,無論是八卦,還是電視節目,還是某部暢銷小說,抑或是某個青春偶像,很多互聯網思維的電影其實就是延續了你在其他媒介看到的東西。在互聯網時代、在粉絲經濟帶動下,電影的高牆已經崩塌。
不過真正影響電影發展的高牆卻一直沒有被拆掉,那就是馮導呼籲的主管部門,第四屆中國導演協會2012年度表彰大會上,馮導當時的言論可真是讓我們大快人心,直接炮轟審查制度。現在怎麼又要求加強管理了?中國電影低俗是因為深刻的內容被擋在了牆外,那大家無腦的低俗似乎也無可厚非。況且,從哲學層面來說,一個國家只有能自由的拍爛片,才有可能孕育出超越時代的好片。
3、拍電影的一定是電影人么?——互聯網拆了電影工業的圍城
比起日美韓印,中國的電影工業更畸形。一個完善的電影工業是編劇、導演、製片、美術、攝像、演員各方面的配合才能產出的藝術品或者商品。
而中國並未形成這幾個行業的平衡,導演、演員、製片人集中了最多的資源和利益,誰牌大誰說了算,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一個民工擔任的道具師,你能指望審美有多好?編劇更是只有塔尖上極少極少數的人才能有較好的收入。外行人很難進入這個內部關係複雜的電影工業圈,電影圈裡的人也很煩惱這裡的種種問題但又無法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電影從工業化成熟程度到劇本創新能力,都和美國、歐洲甚至韓國有很大差距。市場在井噴,往深刻了走會被閹割。往大眾方向走,電影業的水平沒跟上,整個中國連個嚴格意義上的類型片導演都沒幾個。新年期間叫好又叫座的真正意義的國產類型片只有一個《重返二十歲》。可是仔細看看演員表,呵呵,編劇是韓國人,導演是台灣人......
市場那麼大,既然專業的不行,那其他行業的優秀創作者來票業餘的電影也不錯。
馮導說,這種「五天拍一部,票房好幾億」的電影,會讓投資人只認這種快錢沒有耐心去打磨一個長期的電影項目。不過馮導怎麼就能斷定中國的電影投資人都是洗錢的煤老闆,只想賺快錢,不想做長線?炒個股票還有人投機、有人投資呢。這種靠綜藝節目能火的電影一年能有兩部都已經捅破天花板了,更多的則是會死在沙灘上,投資人也不是傻子。
電影是真實反映現實的,如果現實中有人已經厭煩了意義,厭煩了正經講故事,他們只想在影院中感受某種無腦的樂趣,這更多的說明是這個社會的問題以及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在失去競爭力。而非某幾個想賺快錢的投機者就能毀掉電影業的品味。曾經專業屬性很強的電影行業圍城已經被互聯網拆掉,關鍵還在於創作者能否提供好的電影,如果不能,漫畫、小說、網劇、甚至綜藝節目的IP都會過來搶電影人的飯碗。
4、《奔跑吧兄弟》到底為啥票房好?——互聯網拆了傳統電影的售票宣發體系
其實主要是兩個原因:
1)狗仔隊對這部2014年最火的綜藝節目參與明星360度無死角的爆料,讓人們不僅對節目而且對演員無比的關注,這種關注引發了第二個原因:搜索。
2)演員及節目的搜索量急劇攀升,而百度搜索中更是把這幾位的關聯詞都直通了買票入口,八卦中涉及到的張子萱、范冰冰等藝人也被牽扯進關鍵詞中。這部綜藝電影如同八爪魚一樣牢牢地扒住了各種量大質高的明星關鍵詞。
搜索電影相關的明星推薦近期電影,明星還會在其中與粉絲互動,比如發紅包之類的行為,紅包本身的金額很低,但由於是明星發出來的,對粉絲殺傷力爆表,促使粉絲直接購買電影票。
這裡隱含了一個巨大的變革,使得曾經的到電影院——選片——看電影的傳統電影賣票模式,變為在手機上搜索你喜歡的任何人或事,直接選座位購票。這個閉環的流程中,最大化了娛樂明星,娛樂事件對電影票房的價值轉化。一個人回去搜索一個明星,本身就是一個強關注的行為,而接下去互聯網完成了讓粉絲衝動迅速轉化成電影票的過程。一部電影相關的各種關鍵詞把粉絲和票房緊緊的抓在了一起,形成了閉環的娛樂經濟模式。
導演們也不用傷心,畢竟時代改變了,你要還能好好講故事仍然會受歡迎,而且其實活得比原來好,其實現在的票房是在擴大市場,更多的人進電影院不再抱著影迷一般的儀式感,不會總期望看到偉大的電影和意義。90後的人群是概念模糊的一代,不拒絕任何可能性,這些人原來不是電影院的人群,現在被搜索被網路的力量拉進了電影院,不管怎麼說還是好事。
既然有候麥、有戈達爾去探討哲學的電影,那也得有人去探討庸俗的電影,畢竟社會壓力大,用腦過度是常事。下班了還讓所有人都跟著找意義找故事也不好,就是找找樂也挺好。
中國電影的繁榮剛開始,這中間有投機、有賺快錢很正常,但互聯網的故事也許能更好的告訴電影業,不論時代如何變化,願意踏實做好事情的人,永遠都是能留到最後的。
推薦閱讀:
※《一個勺子》好看嗎?
※2017個人觀影影評
※追龍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屈原被黑的最慘的一次,端午節是不打算過了么?
※對《心花路放》這部電影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