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攝影>秋聲賦(文字版)

秋 聲 賦

?? 人生腳步匆忙,轉瞬又是深秋。在秀美的鴨綠江谷地,萬壑千山已是楓葉如丹,層林盡染。而岸邊的濕地卻依然是綠草茵茵,江花似火。悠悠白雲與秋水相映,遠山如黛,近浦含煙,宛如一幅色彩濃重的山水畫。秋是在不知不覺中到來的。當你置身於喧囂的街市,苦於繁雜的瑣事和人際關係的羈絆,忙中偷閑到郊外「減壓」的時候,才猛然驚對那秋山秋水和秋聲秋色。秋是一個成熟的季節,猶如一個成熟的男子漢,神秘而不失坦誠,深沉中孕育著頑強。在霜重露冷中結出金燦燦的果實,瑟瑟寒風裡挺起傲然瓊枝。使每一個置身其中的人都感動非常,眷戀不舍,為之書、為只畫、為之歌、為之狂、為之感激造物、為之感悟生活。萬傾晴沙驚起一行白鷺,四圍香稻趁著竹籬茅椽,一潭碧水魚方躍,滿山紅葉正題詩,誰人不說是美圖?秋風乍起,落葉婆娑,溪流潺潺,雁陣啾啾,群鶩戲渚,蛩韻鳴階,雷驚天地,雨打殘荷,誰人不說是金曲?我們正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如東坡老夫子所說「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秋是一個思索的季節,就象一個經驗豐富閱歷很深的人,在不斷思索和咀嚼人生。每一聲蟲鳴都是一個故事,每一片落葉都有萬屢情思。古往今來,騷人墨客,往往遇秋而感懷,留下了無數不朽篇章。秋,沒有春的稚嫩淺白,沒有夏的激情蓬勃,一路走來飽含艱辛經歷,眼淚為露,華髮為霜,仍抱定信念百折不撓,任苦雨凄風鞭笞亦難奪其志,雖九死其猶未悔。在生命旅程的輝煌即將結束時,冷靜地用秋的情愫和秋的靈魂澄出萬里碧空,又抹出一天飛霞。讓每一個仰望的人都為之感動。在思索之後,走出穩健瀟洒的步伐,走進冬天,又走出冬天。秋是一個悲涼的季節,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有悲秋情結。秋,五行屬金,位鎮西方,主肅殺之氣。故草木逢秋而凋,遇霜則零。當你處於彷徨和迷茫的時候,當你遭受重大打擊而失落和惆悵的時候,當你因抱負難展而感到無助和失望的時候,面對寒鴉枯樹、衰草西風、殘英落葉和晨月霜天,就有了苦寒之感併產生人生遲暮,功業難成的聯想,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悲愁情懷。春秋時期的宋玉首領其幟,在他的《九辨》里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其後的歷代文人一路下來無不隨形效法。或詠物勵志,或交友酬唱,或離別遣興,或思鄉感懷,或有聲無淚,或無病呻吟,有關的詞章更是舉不勝舉。其實我們大部分人是到不了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的,在複雜險惡的政壇商界不得志,又面對殘秋,悲兩聲也是可以理解的。把它當作主流思想來吟詠則不妥。好了,不說這些文人了,還得接著說秋。秋是一個希望的季節。落葉覆蓋著大地上的嫩芽,是守候希望;大雁結隊南飛,是追逐希望;金菊蘭桂傲霜斗奇,是展示希望;農家揮鐮刈谷,是收穫希望。人,其實就是生活在希望里。有了希望,人就有使不完的力量和戰勝困難的勇氣決心。希望里的秋,天也澄凈,山也秀朗,衰殘百卉也有色,宵征蟋蟀也含情。很多古代先賢把秋描寫得那樣動人,就是看到了秋所蘊涵著的希望。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何其清新;劉禹錫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何其暢快。希望里的秋,除了物華之美,更蘊涵樂觀向上的精神。一枝一葉一鳥一蟲,都啟迪我們去積極把握人生,主動挑戰命運。儘管秋的後面不是春,仍不懼雪壓川原冰封江河,帶著希望、帶著自信、帶著笑容走向嚴冬,用老枝虯乾和腐葉沃壤迎接新的更美麗的春天.
推薦閱讀:

原來《夏至未至》原小說裡面的句子這麼美!
今夜,用文字與你告別
和音樂談情,與文字說愛[情理美文]
文字 ,六書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二六八集(文字版)

TAG:攝影 | 原創 | 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