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道教都說的四重恩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佛道的經文中都有四重恩之說,在佛教的《迴向偈》有: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在道教的《高上玉皇本行經》中也有:「發願上報四重恩。」可以說無論在佛教還是在道教四重恩都是大恩,是修行人一定要注意的恩德,但在佛道兩教中對四重恩的解釋卻不同,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兩教對四重恩的解釋。

佛教四重恩:

佛教所說的四重恩是父母、國王(國土)、師父(佛教三寶)、眾生四恩,三途苦則是三惡道之說,既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道教四重恩:

據明全真道士周玄貞編撰的《高上玉皇本行經》注為:天地蓋載,日月照臨,皇王水土,父母生身,為四重恩。

在全真的《大讚韻》中也有四重恩:酬天地蓋載恩,蒙日月照臨身形,皇王水土萬萬春,抱父母養育深恩,四重深恩實難抱,登寶殿奉演仙經,焚香禮拜謝聖恩,求懺悔罪滅福生。

由此可見道教和佛教雖都有四重恩之說,但內容並不一樣,其中佛教更強調眾生和佛教三寶恩德,道教則更強調父母和自然恩德,這裡談談為何道家更強調父母和自然恩德。

在《太上老君說父母重恩難報經》中有一句話叫:「父母恩重,昊天罔極。」這裡給大家解釋一下昊天是誰,民間俗稱老天爺,儒家叫昊天上帝,道教稱之為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昊天就是玉皇大帝,這話翻譯過來就是父母給人的恩德玉皇大帝也比不了。也就是說在道教眼中父母的恩德逼三寶恩德都要大,這是華夏傳統的重孝思想的體現。那麼為何道家這麼強調自然恩德了?

大家想到佛教會想到眾生平等,想到道家會想起道法自然一語,道教認為自然界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早在《道德經》中就有諸多天地自然之理,這源於華夏文明自古以來對自然的認識,華夏文明是農耕文明,不同印度雅利安人的游牧文明,游牧文明在給一地放成沙漠了就走,農耕文明毀滅一地環境後只能受苦,所以華夏自古以來就特別注重環保,也就是今天說的可持續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觀深刻的影響到了華夏文明產生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如果環境發生災變古人就會認為是君主失德,這種注重人和自然的關係的哲學自然會注重自然之恩。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道教相關的玄學、文化、神秘故事,請關注全真道士梁興揚的微信公眾號:chincoo,以及其同名新浪微博

推薦閱讀:

《佛說彌勒下生經》中,佛怎麼知道將來彌勒做什麼事,說什麼話?
既然不贊成網上學佛,那大家為什麼不退出呢?
燒香磕頭就是信佛?
關於向佛菩薩祈求的問題?
【《弟子規》是佛教的根 【弟子規】有聲版(轉載)

TAG:佛教 | 道教 | 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