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大千筆下的美人,為何如此之美——因為愛情。

張大千與池春在1927年相識了。當年,張大千應日本古董商江藤陶雄邀游朝鮮金剛山,江藤為大千雇來一位原為「伎生」(藝妓)的朝鮮少女伺候筆硯,大千為她取名春紅。據大千多年後描述:春紅楚楚可人,而且心思靈巧,兩人語言不通,但春紅善解人意,相處不久,情投意合,雙雙私訂終身。

張大千與池春紅合影

但當時,張大千已經有了兩位夫人曾慶蓉和黃凝素。於是他帶池春紅拍了一張合影,並寫了兩首《陳情詩》,詩中有「欲向天孫問消息,銀河可許小星藏」,寄給黃凝素,試探夫人是否同意他異域納妾,。不料,此事不僅被夫人拒絕,而且張大千母親曾太夫人更嚴命其立即返家。

痴情的池春紅海誓山盟要等張大千回來,張大千心中不忍,留下一大筆錢,讓她在日本京城開了一家漢藥店(中藥房),以維持生計。

一年後,池春紅得知張大千到了東京,即用日語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長信,寄給張大千。張大千則作長詩《春娘曲》並赴漢城相會,此後每年赴朝鵲會,感情持續了十年之久。

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二人失去聯絡。後來張大千得知池春紅在戰爭中,因反抗日寇非禮而被殘忍殺害,悲痛萬分,立即題寫「池鳳君之墓」寄給春紅的兄長,為她修墳立碑。

張大千對池春紅用情之深,於其十年後所題邊跋《浣溪沙》詞中可讀出,當年他從日據下的北平返蜀,可謂九死一生,隨行之物能扔則扔,但這件《天女散花》卻始終不離須臾。

只可惜池春紅早已香消玉殞,睹舊物思故人,多有悼惜之意,首句即雲「每嘆飛花委暗塵」,暗指池春紅因反抗日寇非禮被殺之事;又說「為誰怨損作殘春」,其用心可見一斑。

30多年後,張大千應邀到漢城(今首爾)辦畫展,轟動一時,並由池春紅兄長帶路,去墳前上香致祭,了卻多年的心愿。

張大千平生所作情詩只有十來首,寫給池春紅的就有6首,他對池春紅用情頗深,絕非文人風流獵艷。

而這幅《天女散花》,張大千作於1935年,畫中的天女就是以池春紅的容貌為藍本所繪製,他在畫上的題詩中有「畫中非幻亦非真」之句,以示畫中人物並非虛幻,亦非真的天女。

此畫通體描金,是所見的尺幅最大的張大千描繪佛教人物作品,畫中背景、敷色及人物姿態、開臉全從壁畫中來,而張大千念念不忘的朝鮮少女池春紅則被幻化為散花天女。張大千為此畫三次題跋。本幅《天女散花》氣象安詳嫻靜,筆情墨韻躍然紙上。

跋中言道:「偶聽流鶯偶結鄰,偶從禪榻許相親。偶然一忘維摩疾,散盡天花不著身」足以見他對池春紅的如紅豆般的相思之情。

張大千和池春紅這一段艷史,是張大千一生無數風流韻事中,最為凄美的一樁,讓張大千終身引以為憾。

覺得我們不錯,微信關注「書畫之家網」加入藝術家圈子,幫你拓寬書畫之路。

推薦閱讀:

張大千,嫩草野花總相宜
鑄山講壇 | 梅墨生談溥心畬與張大千
張大千 | 芭蕉
張大千如何向葉淺予學畫?
張大千語錄:畫不撫古,為之俗畫

TAG:愛情 | 張大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