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基督徒是怎麼「流失」的?

如果以「海歸基督徒」和「流失」作為關鍵詞,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找到各家校園事工團體和福音媒體刊載的文章。並且會常常提及一個數字,約有75%到80%的海歸基督徒流失了,即所謂「流失率」。

不少文章批判海外的留學生團契和教會的校園事工,認為其目標有些功利,只是為了讓屋子裡面能坐更多人,呼召時更多人舉手或走到台前,帶更多人做決志禱告。但其實「流失率」本身就是個很功利的說法。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會極其曲折,在本應關切其生命狀況的教會看來卻只有兩種情況,即「留下」或是「流失」,這樣也未免有些冷酷了。

我們便不妨從一個海龜的視角來看待自己信仰生活的變化,以下的內容既是觀察,也有思考。

1. 海外的團契生活

迎新

每年新學期的留學生團契看起來確實會很熱鬧,很多人時差還沒倒過來就被帶了團契。各個留學生團契對新生都會非常熱情,每季新學期都會提供接機,向新生提供免費飯食,帶新生購物買傢具,然後就是邀請新生來到佈道會,未來還陸續有各種派對聚會,戶外野餐。與此同時,你也會從你的學長學姐那裡聽到,或是在留學生版塊上看到看到類似的介紹,說教會的人很熱情很nice,但他們這麼做最終是為了拉你信教,但是又不會強迫你,所以你只需要安心享受他們一切的服務,只要最後帶你去佈道會聽他們講耶穌,你不要信就好了。如果你留了電話,他們打兩三個電話來邀請你你不要接,他們也不會再來煩你。

當你坐著他們的車去宜家買好了傢具,去奧特萊斯買了幾大包便宜牛仔褲,然後車停在了教會或團契的門口時,你很難不這樣想,呵呵,我都懂,你們做這一切最後還是為了拉我信你們基督。沒錯,其實熱情的同工們也是這麼想的。他們特別想把基督信仰介紹給他們的同學們。我起初也是被朋友這樣帶進來,爾後也成為一名司機同工,載朋友去教會和團契,接送飛機,購物。當我和我的乘客道別,看到他們面孔上並沒有感謝,卻是一臉的「呵呵,我都懂」的時候,我自己也困惑過,難道真的就是這樣嗎?你受了我的恩惠,我便來帶你跟我信主,難道我們都認可這件事像一筆交易嗎?

當然不是這樣,儘管這樣的設置看起來很容易引起誤會——好像我為你服務做了一些事,你要以參加之後的佈道會來回報我一樣。在我當時所在的學生團契,組織幫助新同學購物和佈道會是同一天完成的,carpool司機幫新同學買完東西,便直接載新同學來到了佈道會。這種先後的設置難免令人心中產生擔憂,就是你是為了讓我來聽耶穌才為我做這一切的,那是什麼驅使你做這些呢?莫非是信耶穌會讓我損失更多,而你會從我身上獲得更多利益嗎?

但是對於主內的同工們,在參與到這項服事之前,或許要再次審問一次自己,我是因為先從耶穌基督那裡領受了恩典,因而樂意沒有條件地為這些朋友服務呢,還是要通過我所服務的人,在他們是否參加聚會,甚至信主這件事上,看到自己勞動的效果呢?上帝查驗人的心思意念,別人也能覺察到我們的動機。若我們真是只是定睛在自己勞動的效果上,那麼他人並沒有看錯,我們做這些正是為著自己的利益。因此千萬不要自欺,拿這些工作來到上帝面前誇口,而是恰恰相反,我們的行為宣傳了錯誤的福音而會絆倒人,後果嚴重,務要警醒。

於是,有些人可能買到了傢具和生活所需就心滿意足,從此便不想再與這群人有瓜葛,而是要開始完全自由地體驗在新的國家的生活。但是也會有一些人,會因為在他們身上所看到的不一樣的活力,或者魅力所吸引,於是就留了下來。

團契聚會

不過作為留學生的你,即使一開始拒絕了這群人的好意,接下來你也會莫名其妙地發現身邊總有一些人,或是你的學姐,或是你的助教,或是你舍友的朋友,是一名基督徒,然後邀請你周五晚上去參加一個活動。你踏進一間屋子,眼前一片熱鬧忙碌的景象會讓你暫時有些發矇。一群年輕的學生臉上洋溢著笑容,一邊賣力地擺放桌椅,預備飯食,一邊聊著天,還夾雜著一些像是中文,但是你又聽不懂的辭彙。

你大概也會經歷,為什麼大家說話這麼奇妙。為什麼管「效果」稱作「果效」,為什麼管「思考」稱作「思想」,為什麼管「收穫」叫做「得著」,為什麼管「因為」叫「因著」。為什麼這群人夸人時會說「你好屬靈啊!」或者說「XXX的生命很好」。大家在禱告的時候你也會回憶起自己曾看過的電影,低頭閉眼,聽著大家的禱告。禱告中會出現大量你聽不懂的辭彙,比如「耶和華你是以勒的神」等等,但是人都會模仿,慢慢也就會習慣,知道「此處應該有阿門」。

很多人是懷著社交的願望來到團契的,他們也確實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查經和分享恐怕是最無聊的一部分,如果遇到有趣的小組長,那麼還可以聽到一點新鮮東西,可是大部分的時間,小組長是在照著查經材料分享問題。

同時很多人是希望尋求幫助而來到團契的。他們對基督信仰中所說的上帝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也並不清楚上帝和自己的關係如何建立,自己真正的問題是如何得到解決,比如面前的兩份實習工作應該選哪個,上帝會不會讓喜歡的人也喜歡上自己,等等。但是真正有能力,而且有意願來花時間為他們解答的弟兄姊妹並不是很多。

當我回顧自己沒有成為被「流失」的基督徒,有兩件事非常重要。第一,是上帝真的眷顧我,教我願意翻開聖經,教我知道我此時除了跪下禱告沒有別的路徑。第二,是在我連聖經都不願意翻,不願意禱告,甚至灰心喪志,動了要遠離神,也遠離弟兄姊妹的時候,有人不顧情面地抓著我,打電話,探訪,吃飯,甚至當面責備我讓我從混沌中清醒過來。

教會

留學生是先認識團契才認識教會的。因為自己的人際關係都在團契中,團契的氣氛也活潑融洽,而教會的氣氛總是會陌生一些。對於不同的教會又很不一樣,有的教會擁有非常現代的音樂敬拜,參加主日敬拜如同參加音樂現場。有的教會則會單調乏味很多,會眾多是大叔大媽,而且已經在本地居住多年。因此很多人,甚至包括曾經的我,都曾擁有一個困惑,我應該更多參與教會,還是應該更多參與團契。如果我要加入服事,我應該選擇教會,還是應該選擇團契。甚至很多受洗歸主的基督徒,已經定下主意只來團契不參加教會。眾長輩花了很大的功夫,才向大家解釋清楚,並規勸大家如果不得不在教會和團契之間二選一,那麼也要參加教會的崇拜。

以美國為例,我曾參加的在惠頓市的宣道會,會佔用周日一上午的時間,敬拜會持續兩小時,程序通常是宣召,公禱,獻詩,會眾唱詩,講道,回應,報告事項,結束。宣道會使用宣道出版社的《生命聖詩》,多是傳統聖詩。中午教會通常會有午餐,除了敬拜之外,還會有成人主日學。成人主日學通常是大量系統的聖經知識,若沒有耐心和精力則很難堅持下來。然而也有很多教會,會有非常活潑的敬拜方式,比如我所造訪過的華人教會,音樂敬拜會持續四十分鐘,並且是樂隊伴奏,音響效果會強到聽不到自己的聲音。

如果教會不是鄰近校園,那麼留學生的比例會非常少。一方面交通不便,另一方面留學生也很難融入到教會當中。但是隨著一批年輕華人傳道人的興起,教會針對留學生的事工開始發生改變,比如位於芝加哥的新生命國語堂,開啟了一系列以前未有的事工,如茶堂,敬拜團等,產生了很大影響力。

一些思考

如果去看我們在主里所做的工,真是到處是瑕疵與紕漏。因而有時候甚至會想,我們做成這個樣子,竟然還能有人信主,還能繼續信下去。這種想法很快就被證實為非常可笑,人的局限豈能遮蔽神的大能呢?真正在我們心中做奇妙工作的是聖靈,聖靈將一切奧秘的真理在我們內心中顯明,並且教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因此以上的探討並不是討論我們的事工做得如何,哪裡還可以改進。

我所切身感受到的是,作為服事的人,或許不如放下自己「同工」的身份。聖經教導我們要彼此相愛,所謂的「彼此相愛」並非「教會愛信徒」或「信徒愛教會」的關係,或是「慕道朋友愛同工」或「同工愛慕道朋友」的關係,而是個人和個人之間所建立的關係。一個人的服事,也要真正做到一個人身上,相比之下,「愛團契」和「服事團契」的說法有的時候會很有欺騙性,就和「熱愛集體」和「服務社會」一樣,變成一個很好聽的口號。出於「愛教會」的目的來做事,很可能讓你看上去很忙碌,讓你成為一個「愛團契的人」,同時你的愛卻觸不到任何一個人。

如果一個人在一間教會或團契里,沒有一個人特別關切他的生活,和他一起吃過一頓飯,或喝杯咖啡聊聊天,和他一起做過事(無論是某樣服事還是工作或學習),沒有彼此禱告,那麼他一定會「流失」。哪怕他參與了各種集體活動,哪怕他和所有人都相處得融洽。其實說「流失」是不合適的,因為他從未和一個人建立起關係。

儘管我們都在談要和神建立關係,但其實每個人都是從另一個人身上來學習如何與神建立關係的。保羅在不同書信中多次提到,你們要效法我,如我效法基督,也要留心其他可作為榜樣的人。你如何效法基督,就會有人效法你如何效法基督。一個人就是從和人的關係中學習和神建立關係的。

我們所能看到的團契是一群人聚在一起,但是這一群人的關係,是由每個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係所維繫起來的。一群人的關係是非常鬆散的,哪怕他們一起經歷了再多的事情,也會輕而易舉地就散了。

2. 歸國後的教會生活

教會

不論是美洲的歐洲的還是澳洲的,海歸們都會發現自己從一個安逸到有點沉悶的地方來到了一個匆忙的卻又欣欣向榮的地方。在美國剛剛可以使用ApplePay的時候,支付寶普及程度已經甩出ApplePay兩條街了。中國處處都充滿了機會,還充滿了衝突。

一位歸國留學生不光要重新適應文化差異,同時還面臨著自己從學生身份到工作身份的轉變,面臨在大城市尋找機會還是會到自己家鄉附近城市的選擇,單身的還要面臨著父母逼婚的壓力。

而且更重要的是,請留心兩個小標題,一個留學生在海外過的更側重於「學生團契生活」,而回國後他要開始自己的「教會生活」。從「教會」和「團契」這兩個詞的源頭來看,在教會中過的正是團契生活。在這裡我使用我們都熟悉的教會和學生團契的概念。學生團契是去做外展工作,是更加體恤人的。而教會給人的印象則是周日的敬拜,證道,聖餐,奉獻,主日學,禱告會。更加形式化,而且什麼人都有,大家彼此不是有那麼多共同語言。

從學生過渡到上班族,同時從學生團契生活過渡到教會生活,是很了不起的變化。變成一個成熟的成年人,要面對生活的負擔,變成一個成熟的基督徒,還要面對這世界和信仰之間的衝突。當下的國內正是一個充滿衝突的環境,一名海歸基督徒可以在這種衝突中迅速成長起來,卻也可以迅速走迷。

如果你是歸國的留學生,你會發現教會不再是一間的還有彩色玻璃和漆木長椅的古典建築,或是富有現代氣息的敞亮廳堂,而是會坐落在居民樓或是寫字樓裡面。你會發現大家並不是西裝筆挺或至少是半正式著裝地坐在那裡,卻是穿什麼的都有,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大家的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差別都是極大極大的。你會發現大家還要常常背經文,還會有各種嚴格的規矩。你會發現敬拜時唱的歌也很不一樣,很多讚美詩都帶著民族音樂的氣息。有很多教會沒有敬拜團,有很多教會沒有詩班,有很多教會甚至沒有司琴,需要放MP3伴奏。上午堂敬拜結束後大叔大媽會在廚房裡張羅一頓豐盛的飯。在崇拜之外的時間,你會覺得這更像是一個大家族的家庭聚會,而不像一個莊重的社交活動。

在國內一間教會的規模不可能非常大,否則會遇到政策上的一些困難。同時又因為包括交通,教會成員的工作家庭等緣故,教會內的關係非常緊密。相比之下,在美國的教會規模都更大,無論是一間教會在冊的成員數目,還是能夠固定參加聚會的成員數目,都比國內高出好幾倍。

因此相比之下,國內教會的人際關係會更為緊密,在一個大教會中,需要著重靠團契和細胞小組維繫的關係,在小教會中就已經形成了。舉個例子,我在美國的教會生活,我發現我很難和教會的長老,或是其他長輩產生聯繫。像是教會有主人,而我則是每周來做客的客人。而我剛回到國內,剛加入到我現在的教會時,我的牧者已經主動邀我一起吃飯。

由於這樣的關係已經建立起來,小組團契和周間聚會的重要性就不再像規模較大的教會那樣凸顯。但是對於一個熟悉團契生活的歸國留學生來說,教會畢竟還是太複雜,不像自己曾經所在的團契,裡面都是家庭背景、生活方式和興趣愛好均類似的人。

另外不得不提的事情是,歸國留學生和教會的其他成員之間,要花一些時間彼此接納。舉一個小例子,留學生會有說中文夾雜外文辭彙的習慣,對於留學生自己很好理解,因為有些概念確實是用外文辭彙表達的比中文更精確省事,有相同背景的人以這種方式溝通也並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在和並沒有這種背景的人在一起時,這就成了一件很糟糕的事。在他人的角度看來,即聽不懂你說什麼,還令人生厭,因為你無意中(但其實很有可能是你有意)輸出了優越感。

以這個例子想要說明的是,留學生所帶來的不同的文化,和教會會眾的文化也會產生衝突。因此的確有不少留學生不願面對這種衝突,而是選擇了氛圍更為國際化的教會。

教會敬拜之外的團契聚會

歸國留學生們通常很快就不再是學生了,因此組織團契的條件也更為苛刻。大部分人選擇到大城市工作,各人工作的壓力和交通成本都成了組織周間聚會的阻攔。在我們所服事的團契聚會中,大部分成員要花兩個小時的交通時間。

在頭一年時間裡,我們沿用了我們曾經所在的學生團契的內容,包括晚飯,詩歌敬拜,查經,和最後的總結性的信息。但是我們的信息並沒有深度,團契成員的感覺既匆忙又疲乏,並且沒有收穫。於是我們該換了形式,由以查經為主的聚會變為按主題分享,同時把晚餐盡量簡化。對於留學生來說可口的中餐是團契中非常有分量的內容,但是回到國內就全然不一樣了。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事工團體正在探索新的方式,即建立比團契聚會規模更小的聚會,即互助式的帶領(peer-mentoring)。帶領者需要經過培訓,建立的小組可以包含更少的形式上的內容,帶領者可以花更多精力關注在一兩個人的生命狀況上。總之到了這一步,我們也越來越難以借鑒過去的經驗。

3. 我們能做什麼?

請讓我們再次回到上帝面前,來承認我們的一切局限。我們也低頭審問自己,我們關切的究竟是這項事工本身,以「流失」與否來衡量我們工作的效果,還是關切每個人的生命狀況。在人生命中做那奇妙的改變的工作的是上帝。

2016年中國赴美留學生數量已突破三十萬,佔全年總比的美國國際學生數量的1/3[1]。當然這其中包括各種學歷程度的就學。一個人在就學期間所經歷的一切文化衝突,和獨自面對的各種情況,都可以被上帝使用,成為生命被翻轉的機會。然而這當中又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回到中國,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創新能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勢頭。很多華人教會和學生團契得到的異象,也是帶領留學生歸主,並匯入中國的青年基督徒。

但是我們也必須要看到的是,經歷文化的衝突,從學生到上班族身份的轉移,馬上要建立家庭,還有教會生活的巨大差異,在留學時信主的年輕基督徒經歷這一切艱難轉變時是缺乏陪伴的。

如果你委身在海外的校園事工,那麼我非常誠懇地請您幫忙。如果一個人此前沒有教會生活,那麼他進入教會後難免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所有的教會都是這個樣子,當他以後要進入一個新的教會時,便會遇到很大困難。進入教會不要看廳堂大小,看會眾穿著如何,敬拜形式是否聲光電俱全,而要看這裡是否有關乎自己生命的真道。外在的形式會有差異,但不重要,重要的是根基。

同時,請保持和國內已經回來的弟兄姊妹的聯繫,常常在禱告中彼此記念,也分享自己的情況和難處,也常常分享當地教會的信息。徵得歸國的弟兄姊妹同意後,也可以分享一些信息,也為著所有歸國的弟兄姊妹禱告。

對於已經回到國內的弟兄姊妹,可以了解一下其他的教會,因為在國內大城市生活,交通會成為很大的負擔,其他人推薦回來的朋友未必會來到你所在的教會。這個教會是否信仰純正,它的信仰告白或異象是什麼。這個教會的敬拜程序是什麼,規矩是什麼,會眾大概都是怎樣一群人。這些均可以參考自己教會的牧者。

如果有人被介紹到了你這裡,你需要回想起這個人和自己一樣,面臨著從學生到上班族的轉變。如果他願意來到你所在的教會,那麼你就要和他建立個人的關係。

對於留學歸國的基督徒,我願意以聖經的話勉勵你:「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箴 16:9)。你在經歷著生命中難得的變化,這是人所不常經歷到的,但在這時更要全心仰賴主。請務必儘早聯繫介紹給你的教會!如果你是一位熱心服事的弟兄或姊妹,那我更要為你感謝神,經上說「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6:9),請務必儘早聯繫教會,並且繼續你在主里的事奉!你如果尋求上帝,上帝就真的會把他的平安賜給你,教你能面對這一切的轉變。同時你要心懷謙卑,接受上帝的打磨和錘鍊,因為「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4:6),他得著你的生命,也會使用你獨一無二的經歷和才幹,使你成為更多人的祝福。

在這一切之上,最令我受感動的是,一切形式都沒有人與人的關係重要。形式為建立關係服務,而不應成為關係的攔阻。有一位很有經驗的同工告訴我,你想與一個剛剛知道的名字的人建立關係,並且達到彼此足夠信任的程度,可以來沒有障礙地分享信仰,需要單獨約大概二十頓飯,每頓飯要吃兩到三小時。我相信他要表達的意思是,建立關係就是要一方付上時間精力的代價,只吃十頓飯所能談到的內容,就是達不到吃二十頓飯所能談到的內容。

請千萬不要小看吃飯,耶穌在地上的時間就是不斷在和人吃飯,和門徒吃飯,和稅吏吃飯,和法利賽人吃飯,連復活之後升天之前,都還請門徒們吃了一頓早餐。主教我們吃喝他的身體方與他有份,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吃飯真是非常重要的絡合關係的方式!

在都市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以非常隱蔽的方式,用工作,用娛樂來剝奪人的時間,以各種迫近的任務和成就來佔用人們本當用來思考人生的時間時,我們的工作也不得不開始爭分奪秒了。比起各種形式,更要突破各種障礙,去建立人與人直接的關係。

最後想要補充的是,我是2010年去的美國,回國也已經有三年時間,上文中所提到的在美國的教會和團契情況未必是今天的狀況。如果有疏漏或謬誤,請不吝指正。與此同時,我也能深切感受到我自己和今天赴美留學的學生,以及剛歸國的同學,也都有了隔閡,我不能完全理解到他們的想法。因此也求神幫助我。

[1] 數據來自OpenDoor,一個由美國國務院下屬的教育文化事務局發起的「門戶開放」計劃

https://www.iie.org/en/Research-and-Insights/Open-Doors/Open-Doors-2016-Media-Information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基督徒的人生觀 - Qzone日誌
基督教中的死後生命到底是怎樣的?
教會的意義 - 基督的身體
《聖經》是歷史書嗎?
基督徒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的含義

TAG:海歸 | 基督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