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互掐,媽媽不必當裁判,而是......

小鴻 5 歲,表弟東東 4 歲,兩個小朋友總愛一起玩。

一天下午,媽媽正在屋內收拾,聽到外公的喊聲從窗外飄進來:″小鴻,怎麼又搶東東玩具了,當哥哥的要讓弟弟!″

″不讓不讓,是我的!″小鴻聲音也不小。

1

媽媽趕緊從房間里出來,走到小鴻面前蹲下身,看到他生氣還帶著點委屈。

媽媽問:″小鴻,外公說你又搶東東的玩具了。告訴我是怎麼回事?″小鴻癟著嘴說:″是東東拿了我的小叉車,不肯還給我。為什麼外公總要我讓著弟弟!″媽媽:″你剛才不是答應借小叉車給他玩嗎?為什麼又要拿回來?″小鴻:″因為他已經玩了很長時間了。″

建鴻老師說:哭的孩子不一定有理

清官難斷家務事,孩子的事也難斷。這位媽媽沒有盲目教訓孩子,而是先了解孩子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哭的孩子不一定吃虧,搶東西的孩子也未必一開始就無理。傳統觀念多要求″大讓小″,但這可能讓小的孩子習慣於被特殊照顧,也會讓大的孩子感到委屈和不公平。

2

媽媽:″你那樣搶,你覺得東東會有什麼感覺?″小鴻:″很生氣,但我不在乎,因為小叉車是我的。″媽媽:″你搶小車的時候,東東做了什麼?″小鴻:″他推我!″媽媽:″那你有什麼感覺?″小鴻:″生氣。″媽媽:″還有什麼感覺?″小鴻:″還有點委屈。″

建鴻老師說:幫助孩子體察自己和對方的情緒

孩子們爭搶玩具時,父母通常會制止孩子:″不要和弟弟搶″″快和弟弟說對不起″。這種權威或許能暫時讓孩子聽話,但孩子還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也無法排解情緒。父母需在讓孩子能夠體會到別人的情緒,也體察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情緒才會平復而不是被壓抑,接下來才能去思考。

父母平時和孩子做些情緒辭彙的練習,幫助孩子體察情緒。比如用高興、生氣、沮喪、驕傲等辭彙。大人可以先示範,說″一件有趣的事……″,再說″讓你難過或沮喪的事″。比如,″爸爸今天開會時發現忘了帶資料,感覺很沮喪,你呢?″這樣父母可以了解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世界,也可以幫助孩子練習情緒表達、體察他人的感受。

借用繪本或動畫片和孩子做練習也不錯,鼓勵他們表達情緒。

比如看《托馬斯小火車》時,可以問:″攝影師給大家拍集體照時,旁邊的小火車突然跑上來,擋住了托馬斯的臉,如果你是托馬斯,那時會有什麼感覺?″

另外,讓孩子學會預估行為的後果。如果目光只盯著眼前,比如把車搶回來,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孩子也不希望因為爭搶而失去小夥伴,更不想因為搶東西而被父母批評。父母可以讓孩子預估每種行為引起的後果,自願避免一些事情發生。

3

媽媽:″你生氣和委屈,東東也生氣,而且他推了你。你能想一個你們倆都不生氣的方式,拿回玩具嗎?″小鴻:″告訴你,讓你幫我要回來。″媽媽:″這是一種方法,還有其他方法嗎?″小鴻:″我可以請他給我。″媽媽:″那樣的話可能會發生什麼呢。″小鴻:″他會說不。″媽媽:″他可能會說不。那你還能想到什麼別的辦法拿回玩具呢?″小鴻:″我可以讓他玩我的紅色小賽車。″

建鴻老師說:幫助孩子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每個孩子有自己行為模式,比如攻擊傾向強的孩子,習慣用武力來解決問題;怯弱的孩子,往往退縮、迴避問題。父母可以嘗試頭腦風暴,讓孩子儘可能多想出一些解決方法。思考不同的策略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找到更多解決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孩子說出何種方案,先暫時″接受下來″、不做過多評價,鼓勵孩子多思考。比如小鴻想出的第一個方法是″告訴媽媽,讓媽媽幫我要回來″,小鴻媽媽雖未必贊同,也先接受下來。

如果聽到不合適的,馬上批評″這怎麼行?″孩子就不願意再想了。聽到合適的方法,表揚″這個想法很好″也並不妥當,因為孩子很可能就不願意再想更多了。而且,萬一到時父母所認為的好方法也不靈,怎麼辦?

合適的做法就是接受和鼓勵:″嗯,這是一種方法,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4

媽媽:″很好,你已經想到了三種不同的方法。可以試試看。不過如果他不同意交換,你還有什麼好主意可以一起玩嗎?″小鴻:″我的紅色賽車跑一段就得換輪胎,也許可以和他一起玩玩叉車換輪胎的遊戲。″媽媽:″好,試試吧。″小鴻走過去對東東說:″我的小賽車給你玩好嗎,叉車換我玩。″東東頭轉到一邊:″不。″″那我來開賽車,在這跑道上賽車,跑幾圈後你幫我換輪胎。″小鴻用手比劃著賽道說。

東東眼睛有些發亮,答應了。他們玩了一會兒,更換了兩次輪胎。

東東說:″老是我在這等著你來換輪胎,小鴻哥哥,讓我來開賽車吧,你開叉車來幫我換輪胎行嗎?″″行!″

建鴻老師說: 幫助孩子設定預案

孩子容易低估計劃在實施中遇到的困難,一旦事情和計劃不同,他們容易受挫生氣或沮喪放棄。

小鴻媽媽讓孩子假設″如果他不同意交換,你還有什麼好主意可以一起玩嗎?″有了預案,計劃更容易實現。

思考計劃和預案,讓孩子做事有條理。通過自己思考解決問題,以後面對衝突時,更加自信。

小朋友們一起玩,產生爭執和衝突是正常的。如果孩子可以自己解決,父母不妨放開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相處的方式。如果衝突較大,孩子還不具備解決能力,比如像小鴻和東東,父母可以像小鴻媽媽那樣,引導孩子學習掌握社會交往能力。

這個引導過程,其實就是父母在扮演腳手架,而孩子在大人協助下鍛煉其社會能力,他們這座″建築″在未來才不懼風雨。這周四,我會在愛貝睿時間直播一次公開課,和你好好聊聊這件事。


推薦閱讀:

男人為什麼不願意管孩子
如何與叛逆的孩子相處
分享讓孩子愛上學習
千萬別把孩子教養成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葉嘉瑩:小孩子如何讀古詩

TAG:孩子 | 媽媽 | 裁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