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江南之後,掌握20萬軍隊的曾國藩,為何沒有想過造反?

公元1864年,曾國藩的湘軍終於攻克了南京城,太平天國土崩瓦解。雖然李秀成、洪仁玕等人逃出了南京城,但敗局已定,他們無力回天。此時曾國藩的力量達到了鼎盛時期,他的湘軍達到將近9萬人的規模。如果再加上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曾國藩集團的兵力將超過20萬。擁有如此強大的實力,曾國藩既沒有選擇北上推翻清朝,也沒有割據南方稱王。他繼續做清朝的忠臣,而且還遣散了大半的湘軍。曾國藩究竟為什麼要這麼做?

一、曾國藩自己受傳統教育很深,起兵沒有任何理由

很多人在考慮問題時,都是以現代人的角度去想的。如果置於當時的那個情況,設身處地的考慮,也就不會說出那麼膚淺的話了。首先曾國藩自己是書香門第出身,受著非常標準的儒家思想教育。儒家思想在漢朝經過一次大的整頓以後,第一條就是忠君。而且越往後越嚴重,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曾國藩作為一個在傳統教育下長大的人,讓他選擇造反,首先要考慮他有沒有想過。從曾國藩一系列的行為來看,他只是想維護朝廷的統治。曾國藩在斥責太平軍的公文中,以儒家文化的捍衛者自居。這樣的一個人在思想上就不會選擇造反,自己沒有這個想法什麼都白搭。這可不像當年的陳橋驛兵變,只是做做樣子就完事了。曾國藩直到去世都以清朝的忠臣自居,根本沒有其他的心思。

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說,即使曾國藩有這個想法,湘軍也不一定就願意干。曾國藩的很多部下原本就是清廷的官員,他們也或多或少受儒家的影響。曾國藩的手下大將鮑超在給朝中上奏摺時一直稱自己為「奴才,」這樣的人會跟著曾國藩去造反?曾國藩在組建軍隊時,第一條就是要求將士們忠君。湘軍雖然聽從曾國藩的命令,但心裡還是有朝廷的。後來的袁世凱很明顯吸取了這個教訓,「吃袁大人的飯,穿袁大人的衣,」袁世凱的教育工作很到位。還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湘軍不願意繼續打仗。攻克南京以後,湘軍將士各個都發了一筆小財。作為小農意識出身的人,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把這些東西運回老家,然後蓋房子買地。也就是說,即使曾國藩有這個想法,湘軍也很難從命。

二、曾國藩集團內部並不團結,清廷也不是一點準備沒有

曾國藩集團的總兵力超過20萬,但這些軍隊不是曾國藩自己的。他還有兩個盟友,一個是左宗棠,另一個是李鴻章。如果朝廷要對他們開刀,他們肯定會抱成團對抗,畢竟是與榮俱榮的關係。但曾國藩如果要造反,結果就很難說了。左宗棠和曾國藩一直不怎麼和睦,左宗棠恃才傲物,根本看不起曾國藩。而且左宗棠也是以清廷的忠臣自居,因為慈禧太后很賞識左宗棠。曾國藩向造反的話,左宗棠很有可能從背後給他一刀。至於李鴻章也不會自己往坑裡跳,李鴻章是一個頭腦非常精明的人,他的政治前瞻性要明顯強於曾、左二人。因為就在曾國藩和左宗棠還在死磕的時候,李鴻章已經注意到了那個野心勃勃的鄰國日本。

其實對於曾左李等人,清廷方面從來沒有真正相信過。就在湘軍圍攻南京的同時,清廷方面已經派遣僧格林沁等將領進入淮河一線,清廷想幹什麼不言而喻。如果曾國藩有什麼異常情況,北方的清軍肯定會南下。認真地說,清軍實力也不是很強,但清廷卡著湘軍的經濟來源。軍餉、糧食都是在清廷的名義上下撥的,雖然僅僅是名義上而已。除此之外,西方各國的態度也很重要。起初西方列強是中立的,但後來太平天國與洋人們逐步鬧僵。隨後西方列強才開始支持清廷全力鎮壓,它們需要的是在華的利益。在這個前提下,它們希望保留清廷的統治。因此如何曾國藩造反,它們還是會站在清廷的那邊。

三、我們不能過分的渴求古人

很多人認為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是漢奸,不得不說,誰的祖先沒有留過辮子。拋開民族觀念來說,曾國藩等人看出了太平天國不能成事,而且還會徹底搞亂國家。因此他們才會不竭餘力的鎮壓太平軍,我們不能過分的渴求古人。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方民主觀念開始在清朝內部傳播。很多有識之士都感覺這是大勢所趨,其中就包括袁世凱。武昌起義爆發以後,袁世凱率領北洋軍負責鎮壓。其實南方的革命軍根本不是北洋軍的對手,袁世凱完全有能力平定這次革命。但他沒有這麼做,已經到了不得不革命的程度。袁世凱趁機利用這個機會,逼迫清朝皇帝退位,從而結束了家天下的獨裁統治。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我們用現在的眼光去要求古人,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推薦閱讀:

曾國藩, 也有困窘時
我不信邪,但我沒事就愛瞎琢磨,嗯我叫曾國藩
釋曾國藩的《得勝歌》
一件衣服穿了三十年 曾國藩為何如此貧困
曾國藩楹聯集錦 三億文庫

TAG:軍隊 | 曾國藩 | 沒有 | 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