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感嘆(上) ——如何讀懂《道德經》

老子的感嘆(上)

——如何讀懂《道德經》

楊劍平

《道德經》是聖人之學,是修道之學,是一本必讀的經典。可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和遵照實行呢?所以當老子寫至《道德經》的末尾時,便感慨地說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可卻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人心被各種慾望覆蓋住了,良知不存而都進入名利場中。物質文明越發達,精神文明就越低下。故他又沉痛地說道:「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意思是說,了解我說的大道的人太少了,能照我說的去做的人則更寥寥無幾。所以,自古聖人都是穿著破舊的衣服混跡於人群中,誰能知他們胸中卻藏有無價的大道。古代尚且如此,到現代則更是這樣。有些人諷刺挖苦道家文化是「老裝孫子」,其寓意是老子、莊子、孫子的軟弱無能。他們認為中國之所以過去遭帝國主義列強欺壓全是傳統文化禮讓謙遜惹的禍,於是孔家店被砸了,四舊也破了,可新的文化卻沒有立起來,人們的覺悟、道德已低落到了「一切向錢看」的地步。

對於這一切老子可能有先見之明,他寫道:「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喪失了「道」才講「德」,沒有了「德」才講「仁」,沒有了「仁」才講義氣,沒有了「義」才講禮貌。一個民族當失去了「仁、義、禮、智、信」的時候那就很危險了……所以老子當時就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真正的道德是發自內心,是自然而為的,如果主觀刻意而為,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德了。這是老子當時的感嘆。

凡是讀過《道德經》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其篇章結構很散亂,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令人摸不著頭腦,彷彿一本日記,前後的聯繫很鬆散。第一次讀《道德經》是在70年代,當時讀的是稀里糊塗,僅記了一些有關辯證法的章句;80年代「氣功熱」讀時也僅記了點有關修道方面的片段;2000年後再讀,便發現《道德經》的內容是很系統完整的,但必須得打亂其八十一章的排列順序。對此歷史上也曾有不少人提出過爭議,甚至有人說《道德經》原本沒有八十一章節,是後人給劃分的。由於查無實據,我只能實事求是地據其內容來談一下我的學習體會。

二千多年來對《道德經》注釋的人不計其數,其中還包括四個朝代的皇帝,估計約有七百多種版本,但基本上都是依文解意,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搞哲學的說這是一部辯證法的經典,搞政治的說這是一本治國之道的書,搞經濟的說這是一本經商之本,搞軍事的說這是一部韜略之書。實際上他們都曲解了老子《道德經》的原義。因為《道德經》是一本修道的經典,沒有修道的實踐,怎麼能體悟到老子所說的道與德的精神實質呢?

我認為《道德經》的內容共分三大部分,而三者之間是有機聯繫的。下面就逐一闡述自己一些浮淺的看法,供大德們參究。

(一)道是什麼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思是,道是宇宙的根本,是它衍生了萬物。它既是物質與精神的同一體,又是動與靜的統一體,按現代科學來說就是粒子與波的混合體。「道」沒有相對,只有絕對,是絕對的永恆。故稱之為形而上的東西,而萬物都是相對的。或者更進一步說,道在相對性與絕對性之上,它是絕對之上的絕對。它是零,它是無。究竟道怎麼能表達清楚,沒有辦法。因為用相對的語言是無法表達絕對的道體的,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能用語言說清楚,那就不是永恆的大道了。這與釋迦牟尼的「不可說」是如出一轍。正所謂,大道無二理,聖人無二心。

怎麼叫得道呢?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是什麼?就是無極,就是空,就是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即釋迦牟尼說得「一合相」,萬事萬物得一則生,失一則死。道家為什麼能提出「長生不死」,就在於人是否永遠能保持這個「一」的狀態。這便是道家最為偉大優秀的地方,因為世界上各種宗教都承認死亡,而獨中國道家,強調的是生生不已。

得道的具體表現又怎樣呢?老子言道:「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營者即營氣、血液、營養之類,在此代指身體,魄在此代表精神。意思是,形體與精神能合在一起,這是修道的第一層次。「專氣」乃先天之炁,也即沖脈之炁,密宗稱之為中脈之炁。「專」即將全身陰陽脈氣合二為一,得之者,可以脫胎換骨,這是第二層次。「滌除玄覽」是明心見性,進入真空境界,六根徹底清凈之意,這是第三層次。開天門,陽神出竅,光明四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是第四層次。這也便是道家的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四個階段。經歷了這四個階段便可謂得道了。

得道後的成果又是什麼呢?老子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牗,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意思是,不出門可知天下事,不望窗外,就能知天象,不用動手,便可做任何事情,這便是大神通境界。更甚者是「根深蒂固,長生久視」,即長生不死。

對於修道之成果,老子又補充道:「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意思即是,得道了,那就長生而無所不能了,對家庭來說可使之吉慶有餘,能帶來福祉,所以修道,不僅對個人有好處,還可以利家、利民、利國、利天下之萬物眾生。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道德經聖解(十九)
人有沒有作惡的權利?
誠信:公民道德的基石
全天下真的沒有無不是的父母嗎?
酒店是否有義務向災民提供幫助?

TAG:道德 | 道德經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