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潔怒了 :你永遠不知道,說謊的孩子心裡有多委屈

何潔怒了 :你永遠不知道,說謊的孩子心裡有多委屈

來自專欄有書96 人贊了文章

何潔發火了!

她發了一條長微博,怒斥網路上有人說她兒子七寶「習慣性撒謊」。

原來,在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2》中,節目組安排了一個「不要給陌生人開門」的測試,來考驗小朋友。

何潔3歲的兒子七寶在這個環節沒有完成任務,給陌生人開了門。

然而當何潔問他的時候,七寶卻搖頭說「沒有」。

面對兒子的「謊言」,何潔沒有當面揭穿。

她抱著兒子,溫柔地告訴他「你跟媽媽說實話,媽媽是不會罵你的」。

得到媽媽的肯定後,七寶認錯說「下次我不會了」。

事後,何潔解釋說,七寶之所以說謊,是他知道自己做錯了,因為他曾經答應過媽媽,不給陌生人開門,他知道自己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想要迂迴地解決這件事。

然而,卻有人斷章取義,說七寶「習慣性撒謊」,這惹惱了何潔。

作為一名媽媽,我覺得何潔的整個處理過程可圈可點,沒有任何不妥之處。

如果換作是我,有人隨意給我的孩子貼個「習慣性撒謊」的標籤,我想我也會很生氣。

實際上,孩子撒謊並不一定都是壞事。

當孩子開始學會「撒謊」的時候,我們應該心下竊喜才是,因為這意味著孩子離「長大」又進了一步,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

梅西納先生,我的孩子喬尼,今天不去學校了。

請問您是誰?

我是我爸爸。

這段對話是兒童發展研究專家Kang Lee教授在TED演講時提到的一個小故事。

Kang Lee教授和他的團隊專門研究兒童說謊時生理上的變化。他們用了20年的時間,得出了一個結論:

無論性別、國籍、宗教信仰,

30%的2歲孩子撒謊了,

3歲的孩子中,撒謊的人佔了50%;

4歲的孩子超過80%都會撒謊,

大於4歲的孩子絕大部分都會撒謊。

如您所見,撒謊是成長的典型的一部分。

Kang Lee通過研究發現,基本上沒有人能輕易看出孩子是否在撒謊。

他說,孩子要想成功撒謊需要具備兩個能力:讀心能力和自我控制力。

也就是說,孩子要想成功撒謊,說明其智力發育和情商都沒有問題。

撒謊的孩子,跟不撒謊的同齡人相比,有更加優越的認知表現。

孩子第一次撒謊,跟第一次開口說話叫「爸爸媽媽」一樣有紀念意義,是里程碑式的突破。

我們多數人認為,「孩子撒謊越早,那他們一定是有一些人格缺陷的,並且一生都是病態的撒謊者。」

然而,Kang Lee教授的實驗卻證明,這個認識是錯誤的。

孩子說謊不可怕,但如果我們不能認清孩子謊言背後的真實原因,沒有及時作出正向的引導,誤導了孩子,這才可怕。

那麼,孩子說謊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情緒密碼」呢?

孩子分不清現實和想像

想起我大一寒假的一天,當時3歲的小侄女想要跟我一起睡覺。

她媽媽擔心我晚上不知道喊她尿尿,就告訴她說「不要跟姑姑睡,她晚上可不喊你尿尿。」小侄女就告訴媽媽,「我晚上不尿尿!」

結果,早晨一覺醒來,褥子濕了一大片。

看著床單上的「地圖」,小侄女垂著頭,用很小的聲音說:

這是姑姑尿的。

小侄女之所以撒謊,是因為她不清楚自己意識模糊時做過的事情。

潛意識裡,她認為自己沒有尿床才是事實;

她說出的,恰恰是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撒謊是為了保護自己

綜藝節目《少年說》里,有個叫孔湯琦的七年級男孩,曾經在天台上吐槽自己的父母。

他犯錯了,父母問「知道錯了嗎」,他如實回答「不知道」,招來的卻是父母的棍棒教育——

「你竟然不知道錯哪兒了?該打!」

再犯錯時,父母又問他「知道錯了嗎?」

學乖後的他,即便不知道錯在哪裡,但為了免於皮肉之苦,依然乖乖地說「知道了」。

就像何潔的兒子七寶,說謊不是他本意,害怕被媽媽批評才是他內心最忌憚的。

與其說「孩子在撒謊」,不如說孩子在用謊言來「逃避傷害」,撒謊只是為了保護他自己。

用謊言贏得「愛」

電影《奇蹟男孩》中,奧吉的姐姐維婭有個閨蜜,叫米蘭達。

在夏令營里,為了吸引關注,米蘭達向所有人說了謊,她冒充維婭,說自己有一對很相愛的父母和一個長相怪異的弟弟。為了博取信任,她還把合影給別人看。

她靠偷來的身份,成了夏令營最受歡迎的女孩。

實際上,米蘭達並不是一個壞女孩,她之所以說謊,是因為她父母離異,家庭不幸,她羨慕維婭有著一個幸福的家庭。

當孩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撒謊的時候,父母就要注意了。

這種帶有目的性的撒謊,如果不去合理引導和糾正,孩子初嘗到了撒謊帶來的便利和好處後,就會演變成真撒謊,影響孩子以後的人生。

我們需要像花匠修剪樹枝一樣,幫孩子剪掉那些沒用的旁枝,以確保他能長成參天大樹。

雖然說,面對孩子撒謊,要以平常心對待,不能如遇洪水猛獸,過於緊張,但也不能置之不理,任其恣意生長。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做出正向引導呢?

別叫孩子「說謊精」

孩子「說謊」,是人生的一個必經階段,所以當孩子開始出現說謊端倪的時候,父母不必驚慌失措,不要言語上「羞辱」孩子,像「說謊精」「習慣性撒謊」這類詞,都要避免。

對於幼童的「謊言」,我們可以這樣做:不揭穿,不貼標籤,讓他平穩地度過這一時期。

不要透支孩子的信任

《潸然》中有這樣一句扎心台詞:

小孩子是從說真話大人卻不相信的時候開始,才選擇說謊的。

不是只有大人會對小孩失望,小孩子也會對大人失望。

當我們站在一個權威的角度,居高臨下地一遍遍問孩子「這是真的嗎?」,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你不要撒謊了,我不信你的話。」

當我們質疑孩子的時候,親子關係已經悄然變化,出現了裂痕。

只有和孩子之間建立了互相信任的溝通機制,孩子才願意跟父母敞開心扉,謊言才會不攻自破。

做「誠實的」父母

甘地夫人說: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孩子們對謊言或虛偽非常敏感,極易察覺。如果他們尊重你、依賴你,他們就是在很小的時候也會同你合作。

父母應該為孩子做個好榜樣,如果父母經常說謊,孩子就會模仿這一行為,認為說謊是一種正常現象。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想擁有一個不說謊的小孩,就先做不說謊的父母。

給孩子多些關注和陪伴

「媽媽,是不是只有我生病了,你就能多點時間陪我了?」

有一天,我正哄女兒睡覺,她突然這樣問我。

因為當時特別困,我隨口應了一句,「嗯。」

結果,在那段日子裡,一向健康的女兒隔三差五地鬧著說肚子痛、頭痛、眼睛痛,弄得我緊張不已,但又沒查出什麼毛病。

後來我和一個二胎媽媽談起此事,她說:

孩子是假裝的。我家孩子也發生過這種情況。

他們變著法子裝病,只是想讓媽媽多陪自己一會。

聽了這話,我差點哭了。

自從有了二寶,我忽視了對女兒的陪伴,直到小小的她以「裝病」的方式來求關注。

如果孩子說謊是源於家長的忽視,我們就該反省了,是不是平時工作太忙,或者應酬太多,又或者是父母感情不和。

世上本沒有壞孩子。

孩子只有感受到「被愛著」,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長。

如果你想要孩子靈魂發光,思想鍍金,底氣十足地行走於世間,請給她足夠的溫暖。

我的寶貝,爸爸媽媽不會挑剔你的小瑕疵,偶爾的謊言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個小插曲。

重要的是,你內心依然陽光、溫暖、善良,這就足矣。

作者:語不惜,自由撰稿人,家庭教育及心理學資深愛好者,專註分享婚姻、情感、育兒知識,理性思考,用心寫文。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有書經授權發布本文,轉載請聯繫作者。


推薦閱讀:

你在哪一刻體驗到了真正的貧富差距?
我沖易烊千璽去看《這就是街舞》,竟被黃子韜圈粉
天太冷 凍成狗

TAG:生活 | 心理 | 父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