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非手術療法(一)

頸椎病的非手術療法,既往多稱之誤用保守療法。但此種療法有可能使頸椎病癥狀減輕,明顯好轉,甚至治癒,對早期病例尤其如此。非手術療法也是手術療法的基礎,因其具有明確的積極意義,並非一般認為屬於消極的保守概念,因此不應採用"保守療法"一詞,而稱之以非手術療法較為確切。一、牽引療法(一)作用機理1.對頸椎盤突出症可起到"複位"的作用。曾有人根據牽引療法前後X線平征對比,證明牽引後每一椎間隙可增寬2.5~5mm。椎間隙被拉開必然增加了椎間盤內的負壓,這樣原來突出的椎間隙受負壓的影響即使不能全部被吸回,亦必然減輕了突出的程度,進一步養活了以神經根據的刺激,就能使臨床癥狀得到改善。2.使頸椎後關節嵌頓的滑膜複位。3.粘連之關節囊及神經根經過牽引療法可被松解。4.在牽引下原來鬆弛的後縱韌帶被牽拉而緊張,這亦有利於突出的頸椎間盤還納。5.在牽引中使頸部組織得到固定及休息,促使局部的炎症消退。6.牽引下使椎間盤也變大,對原來因椎間孔狹窄壓縮刺激神經根而引起的上肢或頭部的放射痛減輕。7.椎動脈型頸椎病因頸椎間隙退變、頸椎間隙變窄而造成了上、下橫突孔互相選拔,進一步使在橫突孔中的椎動脈扭曲,影響了血流。經牽引後這種扭曲可獲解除,改善了椎動脈的供血量。(二)適應證1.頸椎病 多年來國內外廣泛應用牽引療法治療各種類型的頸椎病,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被認為是有效的措施。文獻上報告的有效率雖多少不一,但對神經根型肯定有效。2.頸椎骨折、脫位 枕頜布帶牽引系作為臨時應急措施。所為對頸椎骨折、脫位的治療多需採用顱骨牽引手術。3.由於肌筋膜等引起的嚴重頸肩痛,牽引可使肌肉鬆弛,休息、改善血運。4.兒童的頸1、2自發性半脫位。(三)禁忌證1.絕對禁忌症 腫瘤,結核,椎體融合術後。2.相對禁忌症 重型椎 -基動脈供血不足,重型椎管狹窄,局部感染,下頜關節炎,頸椎嚴重畸形等。(四)牽引方法 多用枕頜布帶牽引法1.姿勢 分坐式、卧式和懸吊式3種。一般採用坐式,因此式簡便易行,易於調整牽引重量、角度等。如果牽引的同時配合按摩和整復,則坐式更為有利。卧式對頸椎病併合急性損傷者,較為方便。懸吊式較不採用,但亦有一定療效。這裡主要介紹坐式牽引。2.牽引裝置 過去採用的古老坐式裝置,多是單純機械的槓桿或滑輪裝置,已逐漸被機械電子多功能微機牽引床所代替。其優點是:操作方便,可控制時間和角度,並且有持續牽引和間歇牽引之發,可供調整。另外還有頸椎氣囊牽引。3.牽引重量 牽引力大小眾說不一,有的認為2~4kg,最大6kg;有的則認為牽引力應等於體重或超過體重;還有人根據X線片測得牽引力小於6kg,椎間盤無明顯改變,牽引力在6~10kg時椎間隙最寬,牽引力大於10kg,椎間隙則無明顯加寬現象。根據我們觀察,個體差異較大,持續牽引力一般按體重的15~20%給予,從低重量開始,根據病人的適應情況可以適當加減。持續牽引之後,再給予間歇牽引,間歇牽引力按體重的10%給予,一般可使椎間隙達到最大增寬。4.牽引時間 無統一規定。有人認為重症患者(如急懷頸椎間盤脫出)可住院用大重量持續牽引,每日6~8小時,輕者每次20~60分鐘。有人從生物力學觀點探討頸椎病牽引時間,應用蠕變方程對實驗數據進行擬合,所得方程中的有關參數表明,頸牽引時間取10~20分鐘最適合,既符合生物力學的實驗結果,又和頸牽引療效與時間關係的分析相一致,本院根據多年經驗,牽引總定時一般為15~20分鐘,其中持續牽引10~15分鐘,間隙牽引5分鐘。在間歇牽引中,牽引20秒,間歇10秒。一般每日一次,156天為一療程,共2~3個療程或更長,兩個療程間隔3~7天。一般牽引10次時效果明顯。我們曾對患者做持續牽引和持續牽引配合間歇牽引對比,後者優於前者。因為持續牽引雖可使頸椎應力變小,椎間隙增大,但牽引帶持續性壓迫肌肉、血管、神經,因牽拉反射可引起肌痙攣,血管收縮。縮短持續牽引過程,節律地增加間歇牽引時間,可使肌肉、血管及神經得以休整,免受持續壓迫。5.牽引角度 過去多數人採用垂直牽引,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經驗表明,牽引角度在牽引治療中起極重要的作用,不適當的牽引角度不但不能達到治療的,反而會造成病情加重。根據生物力學,通過光彈子試驗頸椎應力的分布證明:牽引角度不同,最大應力位置不一樣,其病理情況和生理情況亦不相同。如頸椎生理曲度消失時,牽引角度前屈5°,最大應力在C5、C6,而當頸椎呈生理曲度時,其最大應力則在G4、G5,牽引角度為0°;病變在C5、C6,牽引角度為前屈5°~10°;病變在C6、C7,牽引角度為前屈15°;病變在C7~T1,牽引角度為前屈20°~30°;病變在上頸椎,牽引角度多為後伸5°~20°。頸椎病一般不僅僅累及1~2個椎體,而是多個椎體受累,因此多選擇前屈5°~15°。臨床上還要注意根據病人的感覺、頸椎有無側屈、旋轉,而做各方向角度的調整。6.牽引同時配合按摩、整復或局部用藥加TDP照射 坐式牽引下整復,可使失穩的椎體易於直接複位。TDP照射,具有遠紅外線的熱效應,其輻射極塗有多種微量元素,可以促進神經、肌肉組織代謝,局部用藥和按摩,可以消炎鎮痛、舒筋活血,與牽引結合起來,可以達到互補協同作用,縮短治療時間,增強治療效果。(五)注意事項1.少數人可有頭脹、頭昏,多系牽引角度不當所致,適當調整牽引角度,上述癥狀即可緩解。2.頸背疼痛疲勞感在起初幾次可以出現,如果掌握好牽引力,從小劑量開始,多能避免。3.對重度椎管狹窄,牽引時可出現下肢癥狀,如果調整牽引力量和角度後仍改善,可終止牽引。【注意】頸椎病的非手術療法(二)二、按摩 (一)作用機理按摩深受頸椎病的病人所歡迎,亦逐漸被更多的臨床醫師所接受。國內外對按摩作用機理作了大量研究,使人們對按摩有了新的認識,但其全部機理尚未能徹底解決。1.改善循環外傷和病變組織的修復及復原,細胞的活動都需要能量與營養物質作為基礎。在正常情況下組織中大部分的毛細血管是關閉的,只有少部分的毛細血管呈擴張開放狀態而有血液通過,但足以維持生理需要。在顯微鏡下看不到那些關閉的毛細血管,而只能看到那些擴張的也就是正在工作著的毛細血管。正常肌肉內可看到的毛細血管數為31~270根/mm3。按摩後則毛細血管被刺激而擴張,毛細血管數在顯微鏡子下可增加到1800根/mm3。如配合醫療體育,則進一步增至3000根/mm3。毛細血管量的增多說明局部血液灌注量的提高,給局部組織提供了充分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從而加快了康復的速度。2.加速淋巴的流動在動物的關節腔內注入染料,經過按摩一可發現關節內染料的逐漸消失,而四周組織中有大量染料的存在,未經按摩的肢體,染料則大部分停留在關節腔中,說明按摩促進了淋巴的流動,有利於關節內血腫、組織水腫的吸收。3.提高新陳代謝有人測量經過按摩後局部皮膚的溫度可提高0.5°C~3°C,溫度的升高提示新陳代謝的加快,而新陳代謝率的加快又必然有利於病變組織的康復。4.松解粘連頸椎病的病人由於疼痛減少了局部的活動。肌肉、滑囊、關節囊、肌腱、健鞘等就會發生變性,互相粘連,這種變化又更進一步加重了癥狀。通過按摩,一方面由於手法對肌腱、韌帶等組織的直接撥動及牽拉,可機械性地將粘連分開。另一方面由於通過按摩,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環及淋巴的流動,則可行性生理地促進水腫、粘連的吸收,組織營養狀況得到改善而變柔富有彈性,恢復了組織的功能。5.恢復關節的正常關係脫位的關節可通過手法複位,其中一部分由於輕微的關節錯動或滑膜嵌插於關節之間,則亦可以通過手術按摩使原已紊亂之關節恢復正常解剖關係。達到消除疼痛而恢復功能的目的。6.解除痙攣頸椎病之病人由於疼痛,部分肌肉長期處在收縮痙攣狀態。在臨床查體時可捫及變硬壓痛之肌束。通過按摩解除痙攣,使肌束變軟而使疼痛減輕或消失【分享】頸椎病的非手術療法(三(二)按摩手法按摩之流派甚多,手法不一。這裡介紹八種常用的治療頸椎病的手法。大部分手法是針對軟組織的,小部分為針對關節的。1.分筋法首先用拇指指腹在患部按住皮膚,向上或向右將皮膚略予推移,然後向深部重壓。反覆重複上述動作即為分筋法,可重複多次。每次所用力量以病人感到疼痛,然能忍受為標準。手法太輕不能起治療作用,手法太重病人難以接受。第一、二次治療時「劑量」不能過大,以使病人有一適應過程。向深部按壓進行治療時應逐步加力,結束時亦應逐漸減力,此乃「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手法宜緩慢、深沉,使指力達到深部病變處,以起治療作用。一般患處常可捫及壓痛的結節狀物或索狀物,可在此處施治,亦有部分病人僅有壓痛而無明顯結節或條索狀物,此時需鑒別此壓痛處是否為病變部位,常需在對側相應部位予以按壓。如兩側為相同性質之壓痛,然程度或性質不同,則患側之壓痛點為病變部位,即可施治。當然穴位亦常為病變存在的部位。分筋法在杜氏按摩法中為主要手法。2.點穴法一般用拇指指腹之前部按壓患處有關之穴位。可按壓片刻後放鬆,然後再按壓,反覆按壓時可配合局部揉壓動作,除拇指外,有時亦可用中指或食指做點穴法。3.推法用拇指或數個手指之指腹,從病變近端予以輕微的壓力,壓向皮膚及其腔部組織,然後以平穩的力量推滑到病變處並滑向病變處的遠端一定距離,稱指推法。對胸背、腰背等平坦的部位可用整個手掌掌面進行推滑動作,則為掌推法。推法常應用於分筋法,彈筋法及撥絡法後,亦常需重複數次。4.彈筋法手法時用拇指及加四指相對,捏起肌束,然後稍加擠捏由手指間將肌束擠彈而出。操作時不可急於用力抓捏,如過於急躁用力,病人肌肉緊張,就不可能將肌束捏住,而往往僅捏住了皮膚有皮下脂肪。手法應沉著緩慢,首先囑病人肌肉放鬆,用手指輕輕逐步向肌束兩側深部插入,然後輕七地捏住肌肉進行彈筋手法。此手法較痛,故僅能重複2~3次,而且手法結束後常配合推法。對頸肩痛常用的彈筋部位為頸根部兩側的斜方肌、肩胛骨內側的斜方肌及背闊肌的外側緣,對神經干有時亦可用彈筋法1~2次,如腋窩內的大神經干,用此手法更應注意輕柔。5.撥絡法作用與彈筋法類似。彈筋法用於活動度大的肌束及神經干,而撥絡法則用於比較固定的肌束及神經干,或由於病變肌束有變性、粘連不能被捏起時。此手法為用拇指或食指與肌束作垂直方向的來回撥動,亦可同時用四指的指端來撥動肌束或神經干。6.升降法作用於關節,為使關節作被動之屈伸活動。7.滾搖法為作關節之旋轉劃圈活動。動作由小到大,力量由輕到重。可按順時針方向旋轉10~40次,然後再作逆時針方向同樣遍數的旋轉劃圈。8.捏按法一手扶病人的手,另一手對病人的上肢由近端向遠端予以抓捏,一捏一放,用力平穩,重複數遍。捏按法常在整套手法結束前與點穴法配合交叉進行,可促使血流通暢,經絡舒展。【分享】頸椎病的非手術療法(四(三)適應證和禁忌證1.適應證對大部分頸椎病疾患用按摩手法治療多能收到良好效果,達到癥狀之改善,部分則可獲痊癒。(1)頸肩部之勞損、急性扭傷、陳舊性扭挫傷、骨折脫位之恢復期。(2)非化膿性炎症引起之頸肩痛,如纖維織炎、關節炎、滑囊炎、肌腱炎。(3)退行性疾病引起之頸肩痛如頸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骨關節炎。2.禁忌症(1)化膿性感染疾患如化膿性脊柱炎、硬膜外膿腫、化膿性肩關節炎、頸肩部有峰窩組織炎、膿腫及皮膚有癰、癤、毛囊炎等皆不宜用按摩治療。(2)骨關節結核(3)骨、關節、椎管及軟組織腫瘤引起的頸肩痛。(4)有鼻咽部炎症、上呼吸道感染時絕對禁止做頸部屈伸或旋轉之按摩手法。因上述部位有炎症時,與鼻咽部毗鄰之頸椎關節囊亦可發生水腫而使韌帶關節囊鬆弛。頸椎關節突本身骨性結構又不夠穩定,在大幅度被動外力下極易發生頸椎半脫位或全脫位,進而造成脊髓甚至外傷後引起延髓之水腫,後導致病人截癱或死亡。故對所謂有傷風的病人發生落枕時,對頸部切勿做大幅度之旋轉或屈伸之按摩治療手法,當然局部輕揉一類的手法還是允許的。(5)對老年人特別是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等患者更要禁忌做用力轉動頭頸部的動作。國內外已有文獻報道對頸部做牽拉、旋轉等手法後引起中風、椎動脈假必動脈瘤及頸內動脈閉塞致死的病例。[本帖最後由 德修 於 2007-2-13 20:03 編輯]
推薦閱讀:

手術技巧:髕骨下極橫行骨折的極佳固定方法
膝關節病非手術也可治癒
這個叫達芬奇的機器人,已壟斷手術市場
冠心病做搭橋手術,就能活得更久嗎?
EAU2017系列報道:前列腺癌熱點研究—轉移性前列腺癌的原發灶手術

TAG:手術 | 頸椎 | 頸椎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