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範式

任何一門科學的發展都會有一定的研究範式。所謂研究範式,實質上是指學術研究所持有的特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決定著學術研究的不同風範、意義和境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中國經濟發展實踐規律性成果,並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一門科學,反映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發展過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科學性和它的理論發展過程,決定其研究範式必然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立場、以唯物史觀為核心的研究方法、以馬克思經濟思想為本源的研究思路、以經濟發展實踐為導向的研究取向。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立場

研究立場決定著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價值取向。在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中,有人提出了研究「去政治化」問題,認為應該淡化用「主義」或理論學說來推動整體性制度變遷和世界性革命。這實際上是個研究立場問題,即研究到底是「為了誰」,在「替誰說話」,是「誰的代言人」。研究如果放棄了應有的目標和價值,只是追求一種學理上和邏輯上的滿足,那麼,這種研究就會遠離真正的實際,就會失去其應有的意義和價值。我們也很清楚,任何社會的觀念的上層建築,都是一定的社會經濟形態及由它所決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1](P51)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是不可能「去政治化」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組成內容,它的研究不僅反映著社會統治階級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反映著與統治階級利益相一致的作為社會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必須講立場,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立場。「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2]那種排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政治意義,試圖進行「純學理」研究的做法,是有悖歷史和現實的。

「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立場反映了時代變化、社會變遷的要求。在不同歷史時期,對「人民」的理解是不同的。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毛澤東就曾指出:「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拿我國的情況來說,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的範圍,日本帝國主義、漢奸、親日派都是人民的敵人。在解放戰爭時期,美帝國主義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都是人民的敵人;一切反對這些敵人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的範圍。在現階段,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的範圍。」[3](P205)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中,人民是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的政治代名詞,包含了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廣大勞動群眾。由此可見,「人民」具有兩層涵義:首先它是一個政治概念,代表的是一種政治價值取向;其次它並不特指社會某一階層或某一人群,而是指以是否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為準則的最廣泛意義上的勞動群眾。「以人民為中心」,就是以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廣大勞動群眾為中心,就是以這些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廣大勞動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中心。

「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立場反映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方向和重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體現在基本理論、結構體系、現實問題等方面的研究中,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並不是抽象的理論規定的結果,而是來自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偉大實踐,通過它把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放在首位的作用,以及它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經濟實踐活動的檢驗而得到人們的認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立場,強調的正是中國共產黨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的根本宗旨和要求。「以人民為中心」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既是一個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與當代中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通過認識經濟運動過程、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科學地解答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立足於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把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出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的過程。由此可見,「以人民為中心」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其科學性就在於它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政治性或意識形態性,具體化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論和實踐。

我們還應該看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立場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本質規定。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離開人民,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和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社會主義文藝的「人民性」時指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4]這一關於社會主義文藝本質規定的論述同樣也適用於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中國人民的經濟學。首先是因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人民至上。考察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毛澤東曾多次提醒過全黨:共產黨的路線,就是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的路線。在中共七大的閉幕式上,他還特彆強調:「全中國的人民大眾」是中國共產黨的「上帝」。[5](P110)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歷史任務。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也是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的主體,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實際上就是要反映以人民為主體的實踐經驗,並將其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其次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要為民謀利。「人民性的重點就是人民利益」,[6]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體現人民性,就是基於人民,為了人民,向著人民,對人民負責,讓人民獲益。一方面,要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和態度,關注人民的呼聲、人民的需求、人民的期待,研究涉及改革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將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觀、人民的精神滲透在研究之中;另一方面,要以實現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目標,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理念,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第三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要以人民滿意為唯一標準。人民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主體力量,同樣也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為之謀利益的主要對象,因此,把人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成效的最終評判者是必然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必須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把人民滿意與否作為衡量發展成效的根本尺度。人民至上、為民謀利、人民衡量標準,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人民為中心」研究立場的具體表現。

二、以唯物史觀為核心的研究方法

有什麼樣的研究立場,就有什麼樣的研究方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立場,決定了它必須具有以唯物史觀為核心的研究方法。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中,有人提出了研究「去唯物史觀」的問題,認為可以離開唯物史觀來研究馬克思主義。如果說這不是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的話,那麼,肯定無疑的就是要曲解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創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過程中確立了唯物史觀,並將其運用於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分析,從而既使經濟學的研究具有了準確性,同時也使唯物史觀本身的科學性得到了充分的證明。馬克思一生的最宏偉巨著《資本論》,就是運用唯物史觀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光輝典範。沒有以唯物史觀為核心的研究方法,馬克思是無法真正超越資產階級古典哲學的視野,也無法真正進入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語境,從而也就不可能創立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沒有唯物史觀,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沒有以唯物史觀為核心的研究方法,也就不可能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社會經濟運動過程的分析,更不可能有對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揭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組成內容,只有遵循唯物史觀及其研究方法,才能科學地認識經濟學價值的真諦,從而面對來自各方的誤解和挑戰,也才能真正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立場。

馬克思經過十幾年的研究,概括出了指導自己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這就是唯物史觀。他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1](P59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同時也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從這個根本觀點出發,「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只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1](P591-592)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是一切歷史衝突和一切鬥爭的根源,是歷史前進、社會發展的動力。從這個根本觀點出發,人類社會是一個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1](P592)唯物史觀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研究對象、方法、結構的確定,以及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具體問題的分析等方面進行革命性變革開闢了道路。

唯物史觀運用於理論問題的研究,可以具體化為多種方法。首先,矛盾分析法,即從客觀的社會經濟現象和社會經濟過程出發,研究一種關係所包含的兩個相互關聯的方面,也就是矛盾的方面,揭示社會經濟運動過程中經濟現象的內在本質和內在聯繫。其次,系統分析法,即把要研究的對象放在它所屬的整體中,說明整體離不開部分,整體是以部分為基礎的,但整體大於部分,是部分的集合,從而反映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整體內部各部分、各要素的內在關聯及運動變化。第三,抽象分析法,即運用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從大量的社會現象中,抽去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質的聯繫,找出內部的、必要的、本質的聯繫。這雖然是一種任何學科進行科學研究都要採取的方法,但是,「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7](P8)在經濟學研究中,抽象力是抽象法的重要手段。第四,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即在理論的邏輯結構中再現現實的經濟運動。也就是說,在運用這一方法建立理論體系的過程中,抽象是起點,是最簡單的經濟範疇,具體是結果,是在簡單的經濟範疇轉化過程中展開的複雜的經濟範疇。抽象和具體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生產關係方面的各個經濟範疇之間的關係,是經濟範疇的簡單規定性和複雜規定性之間的關係;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則是由簡單的經濟範疇上升到複雜的經濟範疇的邏輯發展過程。第五,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分析法,即邏輯的方法與歷史的方法的統一。邏輯的方法是思維推理的方法,就是運用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展現的各個範疇之間的辯證邏輯聯繫,而歷史的方法則是按歷史發展的實際進程研究社會經濟現象。邏輯的推理、範疇的辯證邏輯聯繫無疑是對歷史的一種理解,是用概念體系來理解歷史。一般而言,思維的邏輯進程要符合和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的歷史發展過程。但是,歷史發展的跳躍性和曲折性,使邏輯與歷史的統一隻能是大體的統一。無論怎樣,邏輯反映歷史,既可以展示現存的社會結構整體及它的表現形式,也可以揭示社會結構整體的發生、發展和滅亡的趨勢。運用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分析法研究社會結構,就是對這個社會結構過去、現在、未來的整體研究。總之,以唯物史觀為核心的研究方法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運用,既反對片面的經濟決定論,也反對各種因素並行決定論,它強調從複雜的社會經濟現象中揭示生產方式的決定作用,闡明各種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

以唯物史觀為核心的研究方法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中的具體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求真務實的分析思維。「求真」,就是依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不斷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規律。「務實」,就是在這種規律性認識的指導下進行實踐。求真與務實的統一,就是強調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的重要原則。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求真務實的分析思維,在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基礎上,深刻地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基本目標和根本價值取向,科學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經濟發展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二是矛盾分析思維。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歷程中,存在著許多錯綜複雜的矛盾,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和就業方式等日益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的趨勢,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改革也逐漸步入了深水區和攻堅區。面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中國共產黨始終是勇於直面問題、全面分析問題、正面解決問題,始終是以更廣的視角、更大的力度和更高的目標,在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外的結合中,運用矛盾分析思維來解決我國發展所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尖銳問題,形成了一系列獨創性的觀點,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和分配格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思路等,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三是整體分析思維。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複雜系統的一個重要內容,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必然需要有整體的高度和系統的角度。整體分析思維實際包含著「整體推進」和「多方協調」兩個層面的內容。人類社會既然是一個有機整體,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就不可能是「單打獨鬥」,就必須是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整體統一」中發展。中國共產黨關於「整體推進」、頂層設計和多個方面協同發展、統籌兼顧的思想,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四是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辯證統一的分析思維。理論邏輯,反映的是事物的內在聯繫,不僅表現出相關事物之間的邏輯繼承、邏輯脈絡和邏輯發展,而且也表現出相關事物之間所呈現出的複雜的邏輯關係。中國共產黨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研究,從理論邏輯的內涵來看,既包括了從橫向角度探討其構成的複雜的邏輯關係,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經濟發展道路、經濟理論觀點、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統一,也包括了從縱向角度探討其理論體系的邏輯繼承、邏輯脈絡和邏輯發展,即它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總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分析思維,是對馬克思主義以唯物史觀為核心的研究方法的創造性運用。

三、以馬克思經濟思想為本源的研究思路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其本源是馬克思的經濟思想。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始人,馬克思經濟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淵源和核心內容。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立中,馬克思以投身於社會實踐活動、反映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批判地繼承前人一切優秀成果為基礎,在對資本主義「典型國家」──英國的經濟關係研究中,提出了勞動創造價值的思想,剖析了資本與僱傭勞動的關係,在對人類發展的歷史趨向作出總體概括中,科學地揭示了社會經濟活動的本質和規律,精闢地闡明了資本主義經濟關係向未來社會經濟關係過渡的歷史必然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和創新,只有遵循馬克思經濟思想的研究思路,才能真正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立場,真正運用以唯物史觀為核心的研究方法。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主題,是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蘇聯東歐發生劇變、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的複雜環境下,探索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落後國家如何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並構建起中國「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問題。這一研究主題是對馬克思經濟思想研究主題的開拓性發展。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主題,首先表現為對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落後國家如何發展經濟的研究,這是對以馬克思經濟思想研究主題為本源的拓展。我們都很清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立時期,馬克思經濟思想的研究主題被明確為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關係,如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的「序言」中一再強調的那樣:「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7](P8)但是,到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當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資本主義經濟關係加速向西歐以外的落後國家伸展、無產階級革命的重心開始移向經濟文化比較落後國家的變化之時,馬克思經濟思想的研究主題則由最初的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關係,拓展為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關係與經濟文化比較落後國家經濟關係並存的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於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落後國家如何發展經濟的研究,無疑是對馬克思在他那個時代關於經濟學研究主題拓展的一種具體的研究實踐。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主題,其次表現為對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落後國家如何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研究,這同樣也是對以馬克思經濟思想研究主題為本源的一種拓展。因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經濟文化落後國家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成為現實,開創了經濟文化落後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代;20世紀中期東歐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促進了經濟文化落後國家去思考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問題。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最美好的社會制度,卻有著比較落後的物質技術基礎,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條件下與資本主義共處並競爭,必須在相對落後的物質技術基礎上建設新社會,解決發達國家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已經實現的經濟現代化、社會化和商品化問題,必須在跨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之後,利用商品貨幣關係建設社會主義,利用資本主義的成就發展社會主義。儘管20世紀末,蘇聯東歐發生劇變,社會主義在一些國家遭受了嚴重的挫折,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卻得到了發展。能否發展好社會主義經濟,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前途和世界社會主義未來發展的前景。馬克思經濟思想的研究主題由此又進一步拓展為資本主義經濟關係與社會主義經濟關係並存的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圍繞這一主題形成了許多重要理論成果,開拓了馬克思經濟思想研究的新境界。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與我國經濟建設和發展實踐相結合的理論結晶,是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經濟實踐所證實的發展了的理論。它包括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理論,樹立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理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理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理論,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的理論,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理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論,等等。這些理論成果構成了「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是對馬克思經濟思想研究內容的拓展。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發展了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探討的內容。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上,通過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的創立,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展望了未來社會的發展,並粗線條、原則性地對未來社會作了描述。他關於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七個方面的內容,即第一,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物質前提;第二,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全部生產資料歸社會直接佔有;第三,消除了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生產按預定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第四,消滅了商品貨幣關係,採取從社會儲存中直接供應的方法實行消費品的供應;第五,消滅了階級和階級差別;第六,國家將自行消亡;第七,人將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既有著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描述的一般特點,同時又有著一些特殊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強調公有制、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本質存在的前提性規定,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實現的手段,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堅持新的發展理念是社會主義本質的核心內容,人民的共同富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本質實現的目標等。所有這些,對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的描述作出了既符合社會主義本質屬性又符合中國實際發展的重要創新。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發展了馬克思關於所有制問題的研究。馬克思強調:所有制關係是「個人在勞動材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方面的相互關係」。[8](P521)生產資料「所有權」與「佔有」具有統一性。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所有制會不斷發生變化。不僅「一切所有制關係都遭到了經常發生的歷史的更替,都遭到了經常發生的歷史的變更」,[1](P45)而且在所有制的管理方式上,也會發生變更,出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在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分析中,馬克思也明確地指出:政治經濟學「對財產關係的總和,不是從它們的法律表現上即作為意志關係來把握,而是從它們的現實形態上即作為生產關係來把握」。[9](P18)所有制的經濟形態是本質,所有制的法律形態是現象,所有制是通過一定的意志關係和法律關係的形式來表現生產方式的實質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實踐中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即「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以及在「兩個毫不動搖」的基礎上,「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10](P515)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關於所有權與佔有相統一、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理論原理,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所有制理論。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發展了馬克思關於市場經濟的理論。馬克思在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中主要從四個層面對市場經濟理論作了探索。第一,市場既是一個同商品、貨幣、價值、價格等一樣的簡單的經濟範疇,也是一個和商品價值相關、涉及供求關係、價格、競爭等關係的較為複雜的經濟範疇,它與歷史的發展過程相一致。第二,市場機制是由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構成的,它們在商品經濟運行中的內在聯繫和相互作用,實際上是價值規律的外在作用形式。在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作為起調節作用的自然規律強制地為自己開闢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頭上時重力定律強制地為自己開闢道路一樣」。[7](P92)第三,市場是一個有系統或有體系的結構,「市場整個來說分為本國市場和外國市場」。[11](P238)以市場上的交易對象為劃分標準,市場可以劃分為商品市場、貨幣市場、勞動市場,以商品交易的範圍為劃分標準,市場又可以劃分為地方市場、民族市場、國內市場、國外市場、多國市場和世界市場。第四,市場關係在國際分工、國際交換中的經濟過程及其內在規定性,表現為「生產以及它的每一個要素都表現為總體,但是同時一切矛盾都展開了。於是,世界市場又構成總體的前提和承擔者。於是,危機就是普遍表示超越這個前提,並迫使採取新的歷史形式」。[11](P178)一國內部的市場關係必然會擴展到世界市場關係。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理論,以及關於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理論,都是對馬克思市場經濟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四、以經濟發展實踐為導向的研究取向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理論的來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範式的形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構建,是以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實踐為基礎的。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於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11](P544)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區別於其他任何一種學說的最顯著的特點,離開了實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就無從提煉和總結出規律性成果,也無從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創新也就失去了先導。只有不斷地以發展變化著的實踐為導向,才能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中,真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立場,貫徹運用以唯物史觀為核心的研究方法,也才能真正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是基於對中國的基本國情及當前現實狀況的正確判斷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每一次重大經濟理論形成的緊要關頭,中國基本國情和當前現實都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重要依據。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鄧小平在為人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奠定基礎時,就非常重視對中國國情的研究,強調要以中國國情和當前現實作為依據來解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存在的問題,並一再告誡大家,一切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制定政策和規劃。黨的十八大以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中所形成的「五大發展」理念的理論、經濟發展新常態理論、「四化」相互協調理論等,都是基於對基本國情的清醒認識和對我國當前基本事實的概括總結,從而明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扎紮實實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的重要意義。「變與不變」是正確分析國情和現實的辯證方法。一方面,高度清醒地看到不變的一面,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變,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沒有變。另一方面又能夠敏銳地捕捉變的一面,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變中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的鮮明的階段性特徵,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徵,存在不同的問題;在社會主要矛盾是什麼不變中把握矛盾雙方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事實;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不變中把握它的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在經濟建設為中心不變中把握髮展格局和發展要求的變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正是通過「變與不變」辯證方法的把握和運用,在正確判斷中國的基本國情及當前現實狀況的基礎上,形成經濟發展理論、推動經濟發展實踐。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是基於中國改革開放歷史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實踐和深刻變革,推動我國實現了工作中心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換、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從封閉半封閉的經濟發展狀態向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轉折、從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布局的「兩位一體」向「五位一體」的拓展,等等。從經濟發展的實踐中提煉和總結規律性的成果,從人民群眾的經濟實踐創造中提升和概括系統性的理論,就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任務。毋庸置疑,改革開放的歷史實踐和深刻變革是科學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產生、形成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在這一偉大的歷史實踐和深刻變革過程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立足發展的實踐,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對新事物、新成就和新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科學概括的理論成果,是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新特點、新規律,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決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明或發現的思想、原則為根據的。」「這些原理不過是現存的階級鬥爭、我們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係的一般表述。」[1](P45)我們看到,在這一偉大的歷史實踐和深刻變革過程中,先後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系列重要理論觀點,如社會主義本質、「五大發展」、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正是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實踐及其經驗進行科學總結而形成的理論成果。內容豐富、學說精深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清晰而又深刻地印證了改革開放歷史實踐和經濟發展深刻變革所具有的開創性、豐富性、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實踐特點。理論的源泉在於實踐,實踐也只有通過理論的指導才能得到深化。在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形成並發展起來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經受著實踐的反覆檢驗而使自己日臻完善,有力地指導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推動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可見,只有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才能及時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的指南。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是基於對國際國內社會主義建設成敗的歷史經驗進行總結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社會主義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既取得了歷史性偉大成就,也產生過嚴重性挫折。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經濟文化落後國家如何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重大問題日益突出、引人深思。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基於國際範圍內社會主義成敗的教訓,不斷總結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實踐的經驗和失誤、挫折,在探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結合的基礎上,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提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從而開創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豐富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內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多年的發展實踐,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上尋找新的科學定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中,我國在社會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的情況、新的問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著不少新的問題,如市場秩序不規範,以不正當手段謀取經濟利益的現象廣泛存在;生產要素市場發展滯後,要素閑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滿足同時並存;市場規則不統一,部門保護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大量存在;市場競爭不充分,阻礙優勝劣汰和結構調整;等等。要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就必須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一關於政府和市場關係的科學定位,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內容。可見,對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衰成敗進行正確分析,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科學總結,以經濟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為先導,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得出規律性的認識並上升為理論,正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取向。

總之,基於對國情和當前現實的準確把握,基於中國改革開放歷史實踐經驗的總結,基於對國際國內社會主義建設成敗的歷史經驗進行總結,正是如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才會有理論上的重大貢獻和實踐上的重大創新。清醒而自覺地依據經濟發展實踐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於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無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並講話[N].人民日報,2015-11-25(1).

[3]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15(1).

[5]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1).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責任編輯:鄭 端


推薦閱讀:

美帝「例外主義」有多猖狂?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社會關注
鄭永年:特朗普主義
世界巨型犬集錦——喬爾的超現實主義作品(組圖)
真實貞觀之治是一場形式主義的烏托邦

TAG:經濟學 | 中國 | 經濟 | 馬克思主義 | 當代中國 | 主義 | 馬克思 | 當代 | 範式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