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目標絕不應該是私有化

作者: 立仁重返2月的最後幾天,發生了一件極具象徵意義的事件。

27日,世行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報告《2030年的中國》,對中國改革提出諸多私有化建議。28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在京舉辦中外記者會,對中國的改革重申要「重新界定國有部門和私營部門的作用,完成向市場經濟轉型」。記者會剛開始,自稱「獨立學者杜建國」的抗議者突然起立,並高喊「美國是要用私有化的毒藥毀掉中國的經濟,中國絕不能重複美國的老路」。 並在現場散發一份傳單——《世界銀行,帶上你的毒藥滾回美國去》。傳單對《2030年的中國》為中國改革開出的三個藥方,即「要求國有銀行進行私有化、將國有企業私有化、降低私營企業的准入壁壘」,逐一進行了批駁。

傳單最後寫道:「世界銀行以及佐利克,你們把在西方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已經試驗失敗的毒藥拿來中國推銷,你們這是成心在破壞中國的經濟,是企圖假借深化改革的名義讓少數中國人和華爾街來掠奪中國人民。」

這位抗議者被工作人員「請」出了會場。(新聞依據《新京報》)

從前蘇聯的「休克療法」,到中國的「不會是突然爆髮式的,而會從試點開始(世行行長語)」,其間,還包括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私有化方案,都是出自美國這個「總設計師」,世行只不過是「出圖紙」的部門。如果將私有化比作「大潮」的話,相關國家的經濟精英就是「弄潮兒」,世行則是興風作浪的「龍王廟」。杜建國闖世行會場,典型的「大水沖了龍王廟」。其象徵意義在於,中國的改革不一定非要美國化。

今年,黨的十八大將要召開。新年伊始,從溫家寶總理重提鄧小平「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到人民日報的《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再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世行聯合發布《2030年的中國》,在在都預示著中國繼「前後三十年」,必將再開創新時代。

中國的改革需要「闖關」,似乎已成為「共識」。我們對改革的緊迫性,也已經強調的很多。而改革的「指向性」是什麼?這個「關」總不可能從前後左右、四面八方同時來「闖」的。

放眼涌動的改革「呼聲」,有兩部「強音」:「政治體制改革」和「私有化」。這兩個強音有一個相同的對象:既得利益集團。凡有其他的聲音出現,就有既得利益集團的「打手」之嫌,一些人對「闖」世行的杜建國就給了這麼一個稱號。

吳敬璉等「公知」,近來急於表達「政改」訴求。這符合馬克思主義,因為人們的經濟要求達到之後,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對政治的要求。由於政治體制改革涉及到「政體」,也就是涉及到憲法,公民個體不具有「論憲」的充分自由,不便多言。只是認為「涉憲」問題必須有一個超「頂層設計」,不是一句「改革」就可以替代的。

因此,只談談私有化。經濟主體是國有多還是私有多好,一個企業應該國有還是私有好,完全要看哪一種形式更利於企業發展和企業對社會的貢獻程度。社會貢獻值除了所有權人的收益外,還有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社會就業、職工權益、經濟結構等社會效益。依據這些標準,因地因時制宜,綜合判斷取捨,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而所謂「化」,是一種一刀切的統一,是一種私有制度對公有制的「變革」,完全超出了「改革」的範疇。在理論上,動搖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根基,否定了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在實踐上,私有化將會製造更多的「無產者」,出現更大的群體分化。乃至重複60多年前的社會制度。

在我國最恢宏的國企改革中,一部分企業晉陞為「央企」,大部分通過售賣、分解、破產等形式實現了私有。這些私有了的企業,許多已經「化」沒了,即便存在的,做大做強的畢竟寥寥無幾。這些企業現有的職工,無論待遇還是「幸福指數」,與國有企業員工出現了極大的反差,更不談幾千萬因此下崗的職工了。從企業自身來講,他們的「道德」也沒有因私有而上升。以食品企業為例,原國有時期雖有衛生管理上的不到位,但絕不會有意添加不該添加的東西。在私有過程中真正得到好處的,僅僅是少數因此而致富的官員和「老闆兒」。這些有了錢和地位的人,才是「既得利益者」。他們有了資本,更加變本加厲,眼盯著私有「化」,要在「化」中大展宏圖。而現在保留著優勢地位的「國企員工」,必將如「滾滾洪流」加入到下崗職工行列中來。因此私有化不會像某些人許諾的,體現公平。改革初期,專家們許諾了很多,請問下崗職工享受到了「公平」和改革成果沒有?

講「利益集團」,首先要分析利益集團是如何產生的。有人說,利益集團是「專制」產生的,這是一種媚美人氏的觀點,可以尊重你說話的權利,但這絕不是事實。利益集團恰恰是少部分人借著改革旗號,越來越多地佔有了社會政治經濟資源而逐步出現的。

支持全面私有化的人,有一個論據,就是國有企業是壟斷經營,對民營企業「不公平」。當前,國企在許多方面確實存在問題,其中也包括「全民」這個大「股東」的利益如何實現的問題。限於篇幅,小文暫不探討國企的「問題」,只是從「公平」的差異性看看私有化的現實性。將國企全部賣掉,讓私人老闆站在一個起跑線上競爭,這是資本所有者的「公平」;將經濟公有化,讓工人享受同等工資、福利、勞動時間等待遇,這是無資產者的「公平」。這就是公平的「差異性」。然而,一個社會並非由單純的階層組成,更高層次的「公平」,必須兼顧各個方面、各個階層的利益。這種高層次的公平,必然會犧牲局部的某些公平,這就是公平的統一性。統一性在差異性中存在偏向性,這種偏向性是由社會制度決定的。資本主義偏向資本競爭的公平,社會主義強調勞動者的公平。但是,任何社會制度都有統籌兼顧,如典型的資本主義制度也必須有勞動者的公平。全面私有化對任何社會都是不現實的。

改革,是社會制度的完善,絕非是否定的過程。而全面私有化,從根本上否定了社會主義。改革改什麼,怎麼改,需要各方的改革力量亮出高見。正如我前幾天寫的,「拿個桃子看看」。有了目標,才能充分調動人們對改革的積極性。

推薦閱讀:

上市公司私有化會留下一些類似「釘子戶」樣的小股東嗎?
一家上市公司為什麼需要私有化再在另一個交易所上市?為什麼不能在兩個交易所同時交易?
「價值被低估」是中概股回歸 A 股的合理原因么?
上市公司私有化的主要流程是怎樣的?

TAG:私有化 | 目標 | 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