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天文學家 張遂

張遂(公元683――727年),即僧一行,法號敬賢,號大慧禪師,魏州昌樂(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人,唐代僧人,也稱為沙門一行、一行阿闍梨,唐人還呼為「一公」。他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也是風水學家,真言宗將其列為傳持八祖之一。張遂精通梵文,熟悉印度的宗教文獻,同時了解印度在數學與天文學方面的成就,他的研究充分利用了當時印度的三角學知識。此外,張遂也是佛教密宗的領袖,著有密宗權威著作《大日經疏》 【人物生平】

張遂(僧一行)少聰敏。學行過人。博覽經史。尤精於天文、曆象、陰陽五行之學。見重於代。據《舊唐書》本傳載。時年二十的一行。得京都著名道人尹崇所送一本西漢揚雄所著的《太玄經》。一行很快即通達其旨。寫出《太衍玄圖》、《義訣》各一卷。闡釋晦澀難懂的《太玄經》。為尹崇所推崇。稱「此後生顏子也」。從此名聲大振。

另據《宋高僧傳》記載。一行曾長途跋涉三千里。至天台山國清寺向一個隱名大德研習數術,造詣更深,名聲更震。一行為密教高僧,人稱一行阿闍梨,為密宗傳持八祖之一,被尊稱為天師。一行品行高邁,剛正不阿。時武則天之侄武三思炙手可熱,慕其學行,為贏得「禮賢下士」的美名就有意拉攏他,張遂不願為之所用,又怕因此而遭到迫害,於是逃到河南嵩岳寺剃度出家,取法名為「一行」。

二十一歲棄俗。隨荊州的弘景禪師出家。

隱居生活(22-28歲)

後又隱於嵩山,跟隨嵩山的北宗禪普寂禪師習禪。

後步往荊州當陽山。依悟真習梵律。遍歷天下。訪求奇門異術。同時,修天台學。

神龍元年(705),武則天退位後,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絕。

出山行業(29-45歲)

開元五年(717),玄宗強行征詔一行入京,受到玄宗的特別優待。

開元七年(719),印度高僧金剛智入京,一行追隨其後,並施弟子之禮。又受金剛經訣,協助譯經。

開元九年(721),據李淳風的《麟德歷》幾次預報日食、月食的時間不準,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曆。從此,一行就開始專門從事天文曆法的工作。

開元十一年(723),為了測定星體位置的需要,一行與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等人製成了黃道游儀、「水運渾天儀」。

開元十二年(724),一行根據修改舊曆的需要,又組織領導了我國古代第一次天文大地測量,也是一次史無前例、世界罕見的全國天文大地測量工作。

開元十三年(725),善無畏來長安弘教,一行受胎藏法,在洛陽的大福先寺助善無畏共同翻譯《大日經》七卷等,並著《大日經疏》二十卷,成為解釋密宗理論的重要著作。又彙編經、律、論要文為《攝調伏藏》十卷(已佚)。一行與玄宗過從甚密,談經論道,出入宮廷,同登寺閣。在京城的近十年中,一行一直在兩京從事科學研究和宗教傳播活動。

玄宗覽奏開元十五年(727)九月,禪師卧病不起。十月八日在長安華嚴寺圓寂,行年四十五歲,僧壽二十四。葬於銅人原。其過早謝世,玄宗痛悼,嘆日:「禪師舍朕!」追賜其謚號為「大慧禪師」,並親自為禪師撰寫碑文《御制大慧禪師一行碑銘》:「長無暇日,日誦萬文。深道極陰陽之妙,屬辭盡春秋之美。」

據《舊唐書·一行傳》記玄宗「為一行制碑文,親書於石,出內庫錢五十萬,為起塔於銅人之原。明年,幸溫湯,過其塔前,又駐騎徘徊,令品官就塔以告其出豫之意,更賜絹五十匹,以蒔塔前松柏焉」。可見朝野上下對一行非常敬仰。一行無傳法弟子,法脈遂絕。

【人物貢獻】

歷學貢獻

首創唐代新曆《大衍曆》

一行主張在實測的基礎上修訂曆法,在經過幾年的天文觀測及準備工作後,於開元十三年(725)才開始編歷。他用兩年時間寫成曆法草稿,並定名為《大衍曆》。

《大衍曆》以劉焯的《皇極曆》為基礎,並進一步發展了《皇極曆》。《大衍曆》共分為7篇,即步中朔術、步發斂術、步日躔術、步月離術、步軌漏術、步交會術、步五星術。《大衍曆》發展了前人歲差的概念,創造性地提出了計算食分的方法,發現了不等間距二次內插法公式、新的二次方程式求和公式,並將古代「齊同術」(通分法則)運用於曆法計算。

一行在完成《大衍曆》的同年不幸去世,當時只有45歲。開元十七年(729),《大衍曆》頒布實行,並一直沿用達八百年之久。經過驗證《大衍曆》比當時已有的其他曆法,如祖沖之的《大明曆》、劉焯的《皇極曆》、李淳風的《麟德歷》等要精密、準確得多。《大衍曆》作為當時世界上較為先進的曆法,相繼傳人日本、印度,在這兩國也沿用近百年,極大地影響了這兩個國家的曆法。

數學貢獻

發明優越性較高的演算法

一行在數學上也很有成就。他在《大衍曆》中提出了自變數不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吸收印度傳人的正弦函數,並用於編製天文數表;提出了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內插公式。自變數不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比劉焯發明的等問距二次內插法更具優越性,這證明一行具有很高的數學造詣。一行在數學上的成就,很多中國古代數學史著作都多有介紹,且評價甚高。例《中國數學史》(科學出版社,1964年)專題介紹了一行的數學成就:自變數不等間距的二次函數內插公式及其演算法,並指出:在中國數學史上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天文學貢獻

1.發現星體運動規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月亮比太陽離地球近的科學論點。

一行在天文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貢獻,他通過長期的天文觀測發現了恆星移動的現象,進一步發現和認識了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廢棄了沿用長達八百多年的二十八宿距度數據,並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月亮比太陽離地球近的科學論點。

2.製成水運渾天儀、黃道游儀。

當時有個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設計了一個黃道游儀,並已經製成了該儀器的木頭模型。在一行的支持和領導下,於開元十一年(723),用銅鑄造成此儀器。這台儀器既可以用來測定每天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可以用來測定月亮和星宿的位置。

同年,一行和梁令瓚等人在繼承張衡「水運渾象」理論的基礎上又設計製造了「水運渾天儀」。水運渾天儀上刻有二十八宿,注水激輪,每天一周,恰恰與天體周日視運動一致。水運渾天儀一半在水櫃里,櫃的上框,有如地則自然撞鐘」。整個水運渾天儀既能演示日、月、星辰的視運動,又能自動報時。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計時器,比外國自鳴鐘的出現早了六百多年。一行等人的成就又超過了張衡。

3.世界上首次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

一行組織了一批天文工作者利用這兩台儀器進行天文觀測,取得了一系列關於日、月、星辰運動的第一手資料。他還組織人力在全國各地測量日影,實際上這就是對地球子午線的測定,這是一行在天文學上最重要的貢獻。

從開元十二年(724)起,一行主持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天文大地測量工作。他在全國選擇了12個觀測點,並派人實地觀測,自己則在長安總體統籌指揮。其中負責在河南進行觀測的南宮說等人所測得的數據最科學和有意義。他們選擇了經度相同、地勢高低相似的四個地方進行設點觀測,分別測量了當地的北極星高度,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四時日影的長度,以及四地間的距離。最後經一行統一計算,得出了北極高度差一度,南北兩地相距351里80步(即現在的129.2公里)的結論。這雖然與1度長111.2公里的測量值相比有較大誤差,但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學方法進行的子午線實測,在科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就曾評價一行組織的子午線長度測量是「科學史上劃時代的創舉」。

一行在天文曆法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他所重視的實際觀測的科學方法,極大地促進了天文學的發展。在他之後,實際觀測就成為了歷代天文學家從事學術研究時採用的基本方法,引導著學者們譯解了一層層的天文奧秘。

佛學貢獻

一行作為高僧,翻譯了《大日經》,並撰寫了闡釋密宗理論的權威著作《大日經疏》。在中國密教發展史上。唐代密宗的最終形成。一行是不可缺少的善無畏、金剛智兩個密教大師之所以能夠受到皇室的支持,王公顯貴們的擁戴,其他諸教諸宗的默認,都是一行的緣故。

一行首先從理論上將印度密教本土化,確立了唐代密教的理論體系,使唐代密宗也具有同其他宗派一樣的哲學理論。以後不論是受金剛密法的弟子,還是受胎藏密法的弟子,不論是日本東密的大師,還是日本台密的大師,釋經論法都以《大日經疏》為依據。《大日經疏》對中國密教學的研究產生很大的影響,在中國密教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可以說,把善無畏所譯的《大日經》在唐土固定化而起決定作用的是中國的弟子——一行禪師。一行對中國密教的影響和成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人物著述】

道書

僧一行的著述一行初期的著述以道書為主。這與其經歷有關。他少年時代曾拜訪道士尹崇學習道術。借覽揚雄的道書《太玄經》。

從其所著之道教文獻上亦可以考察一行禪師,如南宋初期的道士曾懂的《道樞》卷31的「九仙」篇稱其為「六通國師」,著有《天真皇人九仙經》,《天一太乙經》一卷,《太乙局遁甲經》一卷。在《宋史·藝文志》中亦載僧一行著《天真皇人九仙經》一卷(《天真皇人九仙經》)。鄭樵《通志》卷67《藝文略》、焦竑《國史經籍志》卷4記為唐葉靜能撰,羅公遠、僧一行注)。

其初期的著作多為道書是可以理解的。另外,《通志·藝文略》中載有《六定露謄訣》一卷等,借名偽托的可能性很大。

佛教著述

一行作為本土的學者,從金剛智和善無畏兩位印度高僧修習。因此一行是傳承胎藏、金剛兩部密法的密教高僧。特別是輔助善無畏翻譯了《大日經》,並撰述有《大日經疏》二十卷,及加校訂的《大日經義釋》十四卷。

此外,尚有《藥師琉璃光如來消災除難念誦儀軌》一卷,《大毗盧遮那佛眼修行儀軌》一卷,《曼殊室利焰曼德迦萬愛秘術如意法》一卷。

另外,作為佛教研究者又有各種研究心得,如著有《攝調伏藏》十卷,《釋氏系譜》一卷等等。一行被稱為「禪師」。其不僅在密教、禪宗、天台宗或道教也都有非常廣泛的學識。其實他原本即是天台學者,後入密宗。

科學著作

一行在精通數學、歷學、天文學方面也具有卓越的才能,有很多著作留存。

唐玄宗命一行考究前代諸曆法,改撰新曆。於是一行推周易大衍之數,立衍以應之,改撰《開元大衍曆》53卷,編入《舊唐書·歷志》和《新唐書·歷志》中,大衍曆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見。據《大唐新語》:「以玄宗詔於光大殿改撰歷經,乃撰《開元大衍曆》一卷。《宋史·藝文志》中載僧一行著《開元大衍曆議》十三卷,《歷議》十卷,《歷成》十二卷,《曆書》二十四卷,《七政長曆》三卷,凡五部五十卷,未及奏上而卒。」(《太平廣記》卷215《一行》)

另有他著《易論》十二卷,《心機算術》一卷,《宿曜儀軌》,《七曜星辰別行法》,《北斗七星護摩法》等;

從科學史研究的一面來看,一行有許多的研究成果,稱其為天文學家、地理學家亦不為過。著作亡逸,僅存書名者。據《舊唐書》的《方技傳》能看到的有《大衍論》三卷。

風水術

在風水研究界里,廣泛流傳一故事:唐代時國力強盛,不少外國使節、僧人、學生等等紛紛來到中土,廣求各種知識。其中,中土的風水術亦為外國人士所景仰之術。然而,風水術一向被唐室視之若秘,半點不許流出民間,更枉論可以給外國人去學習;否則,中土四周之國,一旦學懂風水術,國力漸盛,就必會對唐室做成威脅。故此,唐室特別命令對天文地理有高度學識的一行禪師,借其威名,寫下不正確的風水文章,讓外國人去學習,以收制夷之效。而一行禪師所篇的,就是俗語所說的《滅蠻經》。這部《滅蠻經》的原文早已失傳,故此亦很難追溯是否一行禪師所作。確實情況,仍為風水界其中一大議題。

評價

一行以其天文曆法和數學上的成就在全國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得唐玄宗的信任。一行是歷史上實測子午線的第一人,同時,作為《開元太衍歷》的著者,是天文歷算的大家,在世界歷學、天文學史上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為唐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由於一行的崇奉,善無畏、金剛智所傳密教才得到皇室的支持,可以說,唐代密宗受數代皇帝的崇信和大力支持,不能忽略一行的作用。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其在長安、洛陽的十年中,積極從事密教的弘傳,傳譯密典,為唐代密宗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可以說。唐代密宗實際上是由「開元三大士」及他們共同的弟子一行創建的。

一行是我國唐代漢族傑出的天文、曆法、數學家和佛學家。他的成就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軼聞

一行擅長天文、歷算、祈雨、咒術,深得民眾的信賴。因此,有關他的神異傳說很多。 從以下數條可知,一行在當時是一個神異非凡,無所不能之人,深得民眾擁戴。雖說上述筆記材料多為道聽途說,不可作為信史,但至少可以說明在當時的確有大量有關一行的神異傳說流播於世。一行作為當時著名的科學家,知識淵博,見多識廣,深得帝王的寵信及民眾的敬仰。其與密教結緣,弘教者充分利用其知名度,將匪夷所思的神術異能集一行的言行中,以逞密教神異,其中就有許多現在看來荒誕不經的道術。

《酉陽雜俎》軼聞

據《酉陽雜俎·前集》卷3《貝編》:「僧一行窮數有異術,開元中嘗旱,玄宗令祈雨,一行言當得一器。上有龍狀者,方可致雨。上令於內庫中遍視之,皆言不類。數日後,指一古鏡,鼻盤龍,喜曰:『此有真龍矣。』乃持人道場,一夕而雨。」

其能量超凡,博學多聞,記憶力超群,能興風起雨。《酉陽雜俎·前集》卷5《怪術》記一事:玄宗既召見一行,謂日:「師何能?」對日:「惟善記覽。」玄宗因詔掖庭取宮人藉以示之。周覽既畢,覆其本,記念精熟,如素所習讀,數幅之後,玄宗不覺降御榻為之作禮,呼為聖人。

唐代高僧一行捉北斗七星以救恩人之子

唐朝高僧一行少年家貧,為一老婆婆救濟,功成名就後,那老婆婆求於門前:其子因殺人入獄,求一行幫忙。這卻為難了一行,老婆婆雖有恩於他,而自己又不能枉法,遂拒絕。老婆婆大怒,道其負恩,一行很苦惱,只好作法。

一行叫人在寺院空房裡置放了一口大瓮,隨後叫過來兩人,授之以布囊,說:「某大街有一處廢園,你們在中午時分潛伏其中,及至黃昏,定有東西進來。當捉到第七隻時,就可以把袋子繫上了。要是跑了一隻,拿你們是問!」兩手下同聲說謹記,後潛於園中,黃昏前果有一群東西衝來,細觀之,乃是豬。兩手下張囊以待,正好捉了七隻,獻於一行。一行大喜,叫人把豬裝進大瓮,加蓋糊泥,題梵字於其上。

轉天一早,唐玄宗緊急召見一行:唐玄宗:「太史奏報,昨夜北斗星不見,此為何兆?」 一行:「北魏時火星於夜空中失其位,天下大亂,現在北斗星消失,自古以來還沒有過,可能要出亂子了!」 唐玄宗:「有什麼辦法彌補呢?」 一行:「唯有大赦天下,釋放一切犯人,當然也是試試看。」 玄宗皇帝隨之應允。當夜,北斗七星即出現一顆,隨後每天多一顆,七日後全部出現,恢復正常。

在這個故事裡,一行通過法術,間接地救了老婆婆的兒子。說起來,唐玄宗時,確實有過一次因出現奇異天象而大赦天下的事。難怪段成式說:「成式以此事頗怪,然大傳眾口,不得不著之。」可見當時該傳說風行一時。

另外,通過這個段子,我們也曉得了原來北斗七星都是豬神。在《酉陽雜俎》中,這則故事的原文如下:

僧一行博覽無不知,尤善於數,鉤深藏往,當時學者莫能測。幼時家貧,鄰有王姥,前後濟之數十萬,及一行開元中承上敬遇,言無不可,常思報之。尋王姥兒犯殺人罪,獄未具,姥訪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當十倍酬也。明君執法,難以請求,如何?」王姥戟手大罵曰:「何用識此僧!」一行從而謝之,終不顧。一行心計渾天寺中工役數百,乃命空其室內,徙大瓮於中,又密選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謂曰:「某坊某角有廢園,汝向中潛伺,從午至昏,當有物入來。其數七,可盡掩之。失一則杖汝。」奴如言而往,至酉後,果有群豕至,奴悉獲而歸。一行大喜,令置瓮中,覆以木蓋,封於六一泥,朱題梵字數寸,其徒莫測。詰朝,中使叩門急召。至便殿,玄宗迎問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見,是何祥也,師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後魏時,失熒惑,至今帝車不見,古所無者,天將大警於陛下也。如臣曲見,莫若大赦天下。」玄宗從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見,凡七日而復。成式以此事頗怪,然大傳眾口,不得不著之。

故事的主人公一行是唐朝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長記憶,精歷算,關於這一點,在《酉陽雜俎》中還有一個故事:一行在宰相張說的府邸觀看大唐第一圍棋高手王積薪下棋,在此之前一行本不通圍棋,但看了一局後,便與王積薪對弈,竟不相上下,後笑對張說言:「此但爭先耳,若念貧道四句乘除語,則人人為國手。」即我之所以能夠跟王老師成為對手,只是因為我在下棋時講求爭先罷了,假如下棋的人都念我的四句口訣,那麼人人都可以成為圍棋國手啦!」有人認為這個故事太過誇張,不過也未必全是虛構。後來,明朝的王世貞在《弈問》中對一行敵過王積薪之事表示肯定,認為精通數學歷算的一行下出好棋不是沒有可能。那麼,一行的四句口訣是什麼呢?《酉陽雜俎》中沒記錄下來。

一行既為高僧,初不為玄宗皇帝所知,二人第一次相見時,皇帝問:「禪師何能?」一行說:「善記。」皇帝遂命左右取宮人戶籍以示,一行觀後而還,隨後一一背誦,隻字不差。皇帝下榻為之作禮,呼為聖人。一行初於嵩山拜師於普寂禪師,後遊歷四方,曾至浙江天台國清寺,又拜該寺高僧為師,學習歷算之法。後得道奇人邢和璞說:「一行,聖人再世!」開元末年,一行回嵩山普寂禪師那兒,拜見後,附耳密語,普寂唯說:「是,是。」語畢,一行入室,關門圓寂。

一行在世時,曾發明了不少觀測天象的儀器,並修正了多顆恆星的位置,當然更重要的是他在開元年間成功地測量了子午線。在唐朝時能操作以上工程,現在看來不可思議。一千多年後,為紀念這位出色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國際小行星組織將一顆星星命名為「一行小行星」。

《廣德神異錄》軼聞

唐開元十五年,一行禪師臨寂滅,遺表云:他時慎勿以宗子為相,蕃臣為將。後李林甫擅權於內,安祿山弄兵於外,東都為賊所陷。天寶中,樂人及閭巷好唱胡《渭州》,以回紇為破。後逆胡兵馬,竟被回紇擊破。國風興廢,潛見於樂音。時兩京小兒,多將(「將」原作「小」。據明抄本改。)錢攤地,於穴中更爭勝負,名曰投胡。後士庶果投身於胡庭。兩京童謠曰:「不怕上蘭單,唯愁答辯難。無錢求案典,生死任都官。」及克複,諸舊僚朝士,繫於三司獄,鞠問罪狀,家產罄盡,骨肉分散,申雪無路,即其兆也。(出《廣德神異錄》)

【譯文】

唐朝開元十五年的時候,一行禪師臨死的時候,曾給皇帝留下了一封信說:「有一天,千萬不要用宗子做相,蕃臣做將。」後來李林甫在朝庭內獨攬大權,安祿山在朝庭外發動兵變,東都被逆賊所攻破。天寶年間,那些樂人以及里巷都喜歡唱胡地的《渭州》曲,唱回紇為「破」音。後來逆胡安祿山的兵馬,竟然被回紇所打敗。因此說國家形勢的好壞,在樂音里可以暗示出來。當時兩京的小孩,大多數喜歡把錢擺在地上,在穴中爭奪勝負。並把這種做法叫做「投胡」。以後士大夫和庶民果然投身到了胡庭。兩京有童謠說:「不怕上蘭單,唯愁答辯難。無錢求案典,生死任都官。」等到奪回了被佔領的地方,那些從前的官吏及士大夫們被綁在了三司獄,審訊罪狀,最後他們是傾家蕩產、妻離子散,無路申冤雪恥。這就是那童謠所預兆的啊。

其它軼聞

還有多部文獻載其特異功能,如《明皇雜錄》《補遺》篇.《大唐新語》卷13.《續博物志》卷1,及宋世文獻《繩水燕談錄》卷9,《南部新書》辛、壬,《紀異錄》(《類說》一二)等均有一行神異事迹的記載。

推薦閱讀:

我們對「月亮」的定義被打破(內含中文視頻)
聽說天文學中是如何測量宇宙的大範圍曲率的呢?的家庭背景很厲害?
公眾科學日·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美國宇航局「朱諾號」探測器公布木星北極的紅外線探測圖
為什麼水星更不值得人類星際移民開發?《下一站火星》#7

TAG:天文學 | 文學 | 天文學家 | 文學家 | 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