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中國第一份報紙的德國人

第二十一章,創辦天津《直報》

「中興以來文玩武戲,曾胡左彭練兵之規模幾於蕩然無存。欲購船械則阻於庫款,欲興西法則格於部議,欲談洋務則駭人聽聞,即沿海各省設局設廠設公司設學堂,而封疆大吏精神專註於斯者寥寥無幾」---《直報》評論

「看報———看報——看直報」

1895年的天津,街頭巷尾,時常可以看到身材瘦小的報童們斜挎著一個大布兜兒,伸長了胳膊揮舞起手中的報紙,穿梭於人群之間。過往的路人,總會被吆喝聲吸引,掏出幾個銅板購買一份報紙,四海五洲的新聞便近在眼前了……

而報童們手裡拿的,天津第一份純中文的報紙《直報》,正是漢納根在1895年創辦的,現在,我又要把「天津第一份中文報紙的創辦者」這一稱謂送給漢納根。

幫助袁世凱完成了中國新軍的規劃,漢納根做了自己該做的後,便瀟洒的離開了天津小站,退出了已經深深的烙上袁世凱印記的新軍。儘管袁世凱再三的挽留他,許諾給他優厚的薪金,但他沒有動搖,在中國的這幾十年,他對中國的狀況太了解了,清政府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他又何苦為這個將傾的大廈做殉葬呢,他為大清國做的夠多的了,現在,他要為自己考慮了。

他決心從事實業。但是,做什麼好呢?在一次與嚴復的閑談中,他把目光放到了報紙上。

嚴復此時已經離開了北洋水師學堂,專心的在家裡忙著翻譯天演論。有一天,沒事兒,漢納根找他聊天,嚴復就勸漢納根,清政府現在已經日薄西山了,你再努力也沒用,中國要想改變,只有啟發民智。你要真想為中國再做些什麼,我勸你搞報紙,在這塊宣傳陣地上,發表一些宣傳新思想,新潮流的文章,對中國的進步會有很大的幫助。

辦報紙,這倒是一個新的方向。在嚴復承諾為報紙供稿後,漢納根決定在天津辦一份中文報紙。

因為天津是直隸總督的治所所在地,所以漢納根給報紙起名叫《直報》,報社的地址在天津市紫竹大道老菜市燈房巷內。 他聘任的報紙總辦是賈祿福。

當時,天津已經有了一份報紙。名字叫做《時報》 (後改稱《京津泰晤士報》)。正是德璀琳在1886年11月6日,與英商怡和洋行的總理笳臣集資在天津創辦的。

當時的《時報》,分中英文兩版。英文版每周出版,三欄12頁,登載中國的新聞、上諭,「以及其他一些任何中國報紙都無法與之相比的一般消息」,中文版的內容分為《諭旨》(皇帝的命令)、《抄報》、《論說》、《京津新聞》、《外省新聞》、《外國新聞》等欄目。雖然《時報》在當時不斷地美化殖民統治,但作為天津的第一份報紙,在欄目的編排方式上為後來的報紙做了借鑒,《時報》的排版方式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為各報所沿襲。因此,時報被外國人稱為「遠東最好的報紙」。德璀琳還聯合了怡和洋行的茄臣組建了天津印刷公司,負責報紙的印刷與發行。現在,在天津檔案館還可以看到這份報紙,與現在的報紙不同,《時報》不是大開頁的,而是如同一本薄薄的翻頁雜誌,報頭是「時報」兩個大字,字的中間是一輪光芒四射的太陽。

漢納根創辦《直報》,為了避免與《時報》雷同,一開始,他就將《直報》定性為一種商業性報紙。因此,在編輯業務、報紙內容、版式和經營方式等方面他都一改普通報紙的模式進行了新的嘗試,《直報》內容多以新聞為主,第1版的前半版一般是銀行等行業的大幅廣告,後半版為「西報摘抄」(主要是歐美等國的報刊摘要)和「宮門邸抄」(為大臣呈送給皇上奏摺的內容節選);第2版到第5版,內容為新聞;第6版為當時從天津外地的輪渡情況表;第7-8版為廣告,內容涉及工業、農業、商業、醫藥、娛樂等各個方面。其中還有氣象記載,有些內容成為非常有價值的氣象歷史記載,如1900年12月23日,上海《申報》以《津沽寒汛》為題轉載:「天津《直報》雲,近數日來,北風大作,時見六花出飛。海河已結冰凌,由北倉以達北河,河水亦皆膠滯。惟大沽河內冰薄如紙,扁舟一葉,尚能容與中流。」這則當時天津一帶氣溫變化數據的記錄,在今天看來仍屬十分難得的歷史資料。

除了具有商業化特點外,《直報》在甲午戰爭期間,還旗幟鮮明的站在中國一邊,大力抨擊日本的擴張侵略行為。

儘管漢納根離開了中國軍隊,但他對於北洋水師,對於中日兩國還在進行的戰爭,一直都在關注。《直報》開辦時期,中國對日作戰已經到了後期,日軍已經開始包圍威海衛,形勢對中國很不利。而當時,外國人在華創辦的報紙在輿論上多支持日本,尤其是在當時影響較大的《萬國公報》等報刊,在戰爭的最後階段公然宣稱:「中國既然戰敗,就應當無條件接受日本的條件。」同時極力攻擊台灣軍民的反割台鬥爭,面對西方人的偏見,漢納根是滿腔怒氣,他利用自己手上的報紙,化劍為筆,開始了大聲疾呼。支持清政府抗戰,譴責日本侵華。

每天,他親自作鎮報社辦公室,針對軍事和政治形勢,口述出他要說的話,由報社的編輯轉化為中國文字,他再親自審定後,在《直報》頭版上發表,名為「論說」,這種「論說」相當於現在的社論,體現了漢納根那一時期的主要思想。

在報紙上,漢納根無情的揭露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他在《直報》上發表的文章說,倭人包藏禍心已非一日,改裝易服效法泰西,不惜重資多購戰艦,凡操練槍炮製造葯彈,無不曲盡西法之妙而精益求精,蓋其蓄志與中國為難。而清政府不僅戰守無備,而且人人有輕敵之心。但是擴張和侵略是資本主義的典型特徵,日本明治維新後即以興亞自命,走上了向外擴張的道路。日本不義之戰根本原因在於政體,走上侵略的道路是不可避免的。漢納根將矛頭直指日本的「征韓論」和「大陸計劃」,這在當時來講是非常有前瞻性的。

而針對當時一些失敗論者的悲觀論調,尤其對急於求和者所說的中國如果堅持抗戰,「必先有英之富方可,否則立敗」的觀點,漢納根給以了堅決反擊。漢納根組織人撰寫了《論中國宜急戰不宜遽和》的文章,認為從西方的經驗來看,各國均因戰而興。「千百年來強弱迭更盛衰互倚,大抵以戰為立國之本,能戰則弱者可化而為強,不能戰則盛者即變而為衰。即使兩國交兵,力竭求和,受人脅制,則和亦終不可恃。」,明確指出,我國的敵手日本,從它制定的「大陸政策」即見其野心之大。即使清政府可作一時讓步,但不可能時時讓步,事事讓步。何況日本貪得無厭,條約既有所不顧,公法亦有所不遵。無論議和抑或訂約,彼必將多方需索,百計刁難。即使如願以償,其必將以所得之資增修武備,我豈能以有限之資財供無窮之欲壑?而且,「戰之權在我,和之權在人,我苟有可戰之具足以勝人,則彼將力竭計窮請成於我,不言和而和乃可恃」。若但以和議為先,於戰事漫不講求,只能以失敗告終。同時他認為如果現在議和,必然產生嚴重的後遺症和惡劣的國際影響。對於中國而言,各營將領必將酣歌飲博,以為此後海疆無事,可以優遊自在,不必以戰事為念。如果這樣即使有雄兵百萬,實則與無兵一樣。對於日本而言,「得償以後,即以此項增其戰艦,厲其兵戎,伺我動靜,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是暫和而終不能和,動輒得咎中國,其何以為國乎!」在國際上甚至會引起瓜分狂潮。中國為亞洲大國,如果被日本所牽制,即便不為西人所哂笑,誰又能保證它們不動效尤之心?如果「事變迭乘,強鄰肆擾,豈能事事言和,處處退讓乎?」既然議和有如此之弊,所以「為今之計惟有力排和議,獨主戰局」。

信息戰、間諜戰在西方近代戰爭中已廣泛運用。而在高升號事件中,漢納根更是深受其害,因此,漢納根在《直報》上還對日本的間諜行為給予揭露,希望清政府注意防範,文章中講,近代以來歐洲各國戰爭莫不有調諜專司,日本已設十餘年,專探中土時事,以及收購各處詳細行軍地圖。可以說,「諜報工作影響到日本政府發動這場侵略戰爭的決策。」但清政府卻昧於世事,對於日本針對中國的諜報偵探工作未作任何反應。為此他力勸清政府建立自己的諜報系統。並引用拿破崙的警言敬告清政府:「將能知敵情而其情不為敵所知者,能滅人國。兩軍相當不知敵所欲為者,軍必破,將必虜。」 他認為,目前日本「行軍以用諜用間為先務,日本之諜已流布中華固人人知之矣,」但是我國諸公卻不以為然。報社一方面希望通過輿論宣傳使清政府有所警醒,一方面積極為清政府出謀劃策,並提出了一些用諜原則:

如:(1)提出對於諜報人員的總體要求。「遠與本國政府密通,近與本軍統帥暗接。」間諜所探軍情分頭密報,必須精通敵國文字、敵國風俗及民政等。(2)提出獲取諜報計謀:利用本軍巡哨、突捕生口、招徠降人、詢問土著、截取文書、搭漏電報、廣募探子等。(3)提出具體辦法。一是用一種化學特製紙,有情報即先用藥水寫上後,用平常黑墨蓋寫別的文字,再用可靠的人傳遞出去。二是寄謊電、布風謠,令敵「守所不必守,攻所不必攻」。同時強調諜報系統的原則「所用諸探,人人各不相知」。而且用探子之時,錢財萬不可計較等。

而清政府在借用外腦方面的循陳守舊,也是漢納根撰文抨擊的一個重點,他空有一腔熱血,而屢次被擯棄的經歷,也使文章顯得更深刻。

他說,古今治國之要,無不以人才為本。而中國目前人才消乏,所以應該蠲除忌諱,摒棄浮言,有條件地重用西人。漢納根還引用國外的典型事例,認為昔日普魯士乃日耳曼之列邦,屢被敵侵,幾乎覆沒。自內任俾斯麥,外任毛奇,信而用之之後,不獨洗前恥,反侵地至今,成德意志大一統之國。當今政府為何而不晉用楚材?何況現在和議難成,所以非戰無以為國。如果于洋員中曾建功績,秉性忠直者予以練兵之任,寬籌經費,廣購船械,練十萬軍以資大舉,將收復我藩屬,返我邊疆,直搗扶桑。

此外,戰爭期間,漢納根還十分關注中國邊防,尤其是台灣和澎湖。他在《直報》上曾多次提醒清政府加強台灣的防禦能力,認為台灣孤懸海外,且海港林立,防範宜嚴。儘管台灣到處築有炮台扼守,但其炮壘能否堅固,守將能否得力,亦須加意查察。並建議清政府預籌戰備,布置台南北以及澎湖之處防務。並對唐景崧繼任台灣巡撫後加強防禦的措施表示支持與鼓勵。同時提醒清政府,「不能以財力有限遂昧遠圖」。

從上述文章可以看出,漢納根一直在為自己得不到重用而憤懣不平,也為中國之衰敗而惋惜,因此,言論不乏有情緒化的因素,但可以看出其救亡心切的真情。

但是,戰爭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北洋水師自從漢納根離開後,士氣更加低落。本來,漢納根提出的整治水師建議中,有一條是加快購買新船。但是雖然漢納根的購船計劃很快地得到了批准,而當事者辦事拖延,加上胡燏棻一再阻撓,所以,緩不濟急,新船還沒有買,日本已經開始對北洋艦隊開始攻擊了。寡不敵眾的丁汝昌只好畏縮在威海衛里,以保船為第一要務,朝廷很多人要求撤換丁汝昌,為了平息議論,李鴻章又任命了一名洋總查,馬格祿。

馬格祿是英國人,甲午戰爭前是航行於天津、大沽間的拖船「金龍」號的船長。據說,馬氏「以沉湎於酒著名」,「以斯人而當斯任,實為至殘酷、至愚蠢之事。」

馬格祿是一位出身於「頗有身望之家門」的拖船船主,並未經過正規的海軍專業訓練,對海上作戰茫然無知,對保衛威海衛更是束手無策,事急之時,只能「求慰藉於杯中之物。」

1895年正月,威海衛南幫炮台及威海衛城、北幫炮台相繼失陷,日軍對停泊在威海衛港內的北洋艦隊實行晝夜圍攻。並以魚雷艇於夜間入港偷襲,先後炸傷、炸沉了「定遠」、「來遠」等艦隻,形勢萬分危急。馬格祿身為北洋海軍總查,不思怎樣擺脫危機,卻與部分洋員及少數清軍軍官共同策劃,威脅、逼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在得到陸路增援無望密報後,令各艦同時沉船,以免資敵,遭到抵制後,旋又令剩餘艦船拚死突圍,也無人執行。12日,丁汝昌與記名總兵張文宣相繼自殺,「定遠」管帶劉步蟾在此之前命人炸沉「定遠」後以手槍自殺。營務處道員牛昶昞與外國顧問盜用丁汝昌名義起草降書,派「廣丙」管帶程璧光,乘「鎮北」炮艦向日軍乞降,17日,日艦隊開進威海衛港,北洋海軍殘餘艦船「鎮遠」、「濟遠」等4艦和6艘炮艇及全部軍用物資被掠,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威海衛的陷落,使漢納根大受打擊,自己親手修建的炮台被日本軍隊摧毀了,而讓他悲憤的是,日軍的進攻點正是他曾提議要加強固防的後路,而當時,人們還因此而污衊他為了圖私利。面對戰敗,漢納根同所有中國人一樣,感到痛苦,那一時期,漢納根頻頻發表反思戰爭失敗原因的文章。

漢納根在《直報》上發表的《征倭議》一文中指出,在對待戰爭的態度上清政府未認真備戰,是造成甲午戰爭中出現被動局面的主要原因。文章認為清政府「中興以來文玩武戲,曾胡左彭練兵之規模幾於蕩然無存。欲購船械則阻於庫款,欲興西法則格於部議,欲談洋務則駭人聽聞,即沿海各省設局設廠設公司設學堂,而封疆大吏精神專註於斯者寥寥無幾」。由於長期因循積弱,武備廢弛,將不知兵,所以造成「外侮一至,招軍募勇,訓練無素,望風輒逃」的局面。那麼造成輕敵的深層原因又是什麼?他引用了西方人所寫的《支那辨亡論》的觀點,認為是清政府「揚己抑人」和「舊學以養尊處優」的虛驕自大心理因素造成的。

此外,漢納根認為,中國軍事將領素質低,聞警即跑,嚴重動搖了軍心,這也是造成清軍潰敗的主要軍事原因。他說,「自與日本交戰以來,餉非不足,械非不精,其所以聞警先奔,望風亡潰者,由於將領之庸碌愜怯,非兵真不能戰也」。但是「治三軍則系乎主帥,主帥者將士之強弱以之,社稷之安危以之,鄰國之向背以之,敵人之欺畏以之」。並舉例說,平壤之役,豈真力不勝哉?實則由於將領貪婪,性尤框怯,聞警先逃,一軍皆潰。鳳凰城之失,乃潰卒自焚,更非敵人力取。由是而大連灣、金州、旅順、威海衛率皆未開一炮,未遺一矢,拱手相讓,蔓延至今,豈真力不勝哉?若果力不能勝,何以宋尚書、聶軍門孤軍屹立,屢挫敵鋒,至今為陪京保障。可見前者之失皆營官統領,平時只知肥己剋扣餉銀,至臨敵,軍心渙散,竟不足一戰也。所以漢納根認為「支那今日之敗亡,乃支那人之自敗、自亡,非日本之能敗亡人國也」。

作為北洋水師中的一員,漢納根對軍事失敗的探討也更為深刻,他認為,北洋海軍軍隊體制弊端和腐敗,尤其是海軍軍權不統一造成了巨大的戰略失誤。他分析,「中國自籌設水師以來,統計大小兵輪,自製與購成者已有四十餘號,徒以分省設防,劃疆而守,遇有事變,朝廷固嘗撥調它省師艦以為接濟,而號令不齊,衣械不一,平日無上統下屬之分,臨事難收使臂使指之效。」由於事權不一而造成的惡果在這次戰爭中已暴露無疑。並舉例說,威海失陷的關鍵原因是「戴丁不和」造成的,而「戴丁不和」又是因為戴、丁二人對權力分配不均而有意見分歧造成的。同時他認為統領所用之管帶、管哨各官,「並非因才氣,多半是賄買或先講明月給銀若干,若干由統領留用」。「上下交征,焉能奮勇殺敵?」所以即使潰敗後,「該統領私心自愧,不敢責之於營官,營官更不敢責之於兵勇,以致每戰必潰」 。

威海陷落後,清政府無心抗戰,一再求和,最後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全權代表、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議和。1895年3月20日雙方在春帆樓會見。開始議和,4月17日,李鴻章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又稱《春帆樓條約》)共11款,並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主要內容有:

1.中國承認朝鮮的獨立自主,廢絕中朝宗藩關係。

2.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

3.賠償日本軍費銀二億兩。

4.開放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為商埠。

5.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馬關條約》是1860年中英、中法等《北京條約》以來外國侵略者加給中國的一個最刻毒的不平等條約,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適應了帝國主義各國向中國輸出資本的願望。條約簽訂後,由於俄、德、法三國的干涉,日本將遼東半島退還給中國,中國付給日本「酬報」銀三千萬兩。

中日甲午戰爭前,遠東地區基本是俄、英爭霸,中國和日本的情況雖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條約的制約。但是隨著日本在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頹微。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喪失殆盡。清政府的獨立財政至此破產,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艦艇等戰利品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而在佔領朝鮮、台灣後,日本在戰略上對中國的東北、華東構成了直接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嘗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張他們侵略領土的慾望,為起日後全面擒華埋下了伏筆。

《馬關條約》的簽訂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大轉折,對古老的中華帝國來說,猶如晴天霹靂。1895年以前皇帝、官僚、士紳大多數生活在傳統的思想世界裡。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發動的歷次侵華戰爭,也都以中國的失敗和簽訂喪權國的不平等條約而告終。但隨著烽煙的暫平息,朝野上下在受過一陣驚恐和發生一番吵嚷之後,很快就又恢復老樣子。依舊是文恬武嬉,歌舞昇平。嚴重的內憂外患,不但未能使這個昏睡的,陷於麻木狀態的帝國的大多數統治者們驚醒、振作。他們在自欺欺人的「自強中興」和所謂「中外和好的」的夢幻中自我陶醉。甲午慘敗和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簽訂,情形已和已往不同了。一則是這次戰爭敗得太慘,日本提出的條款太苛刻。再則是這次戰爭的對手是中國人一直看不上眼的小國日本。戰後社會各階層都是極大的震撼和痛心疾首。慘敗的結局使光緒皇帝蒙受到難以承受的恥辱與刺激。他痛感國事危艱、危亡在即,「若不變法圖強,社稷難資保守。」

於是,中華大地出現了一股維新變法的思潮,而漢納根,也想利用這個有利時機,擴大報紙的影響,他知道,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有一個好的主筆,找誰呢,他第一個想到的是嚴復。

嚴復是一個守信用的人,當初他答應漢納根,一定支持他辦報紙,果然,這天,嚴復拿來了幾篇文章給漢納根,供報紙發表。

這就是嚴復的《原強》、《辟韓》、《救亡決論》、《論事變之亟》等一系列救亡文章。嚴復的文章在《直報》上發表後,不僅一舉奠定了他在這場維新運動中的地位,還在中國北方掀起了一次輿論高潮。這次輿論潮流以兩條主線向前發展,一是進化論,一是以啟民智、新民德為主線對國民性進行改造。縱觀歷史長河,我們完全可以把這次輿論高潮看成是戊戌維新運動的一部分。如果說倡西學是「新民智」的主要手段,那麼重建道德體系是「新民德」的重要內容。嚴復在《直報》上發表的一系列文章中,對國民素質與國家富強的關係做了比較充分的論述。他認為,中國走向國家富強、政治民主的必由之路是重鑄國魂,即重新塑造國民性。同時他還認為「新民德」是立國之本,是當務之急。他說目前對於中國來說「不為其標,則無以救目前之潰敗;不為其本,則雖治其標,而不久亦將自廢。標者何?收大權、練軍實,如俄國所為是已。至於其本,則亦於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開,民力日奮,民德日和,則上雖不治其標,而標將自立」。嚴復將國民素質作為衡量國家興亡的重要因素,這在當時不僅是非常超前的思想,而且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而在文章中,嚴復更是厲聲斥責歷代帝王是「大盜竊國者」,力主變法圖強,以西方科學取代八股文章,力倡新學和廢除專制政治。嚴復的這些文章一刊出,報紙就被人們搶購一空,有時甚至還要加印才能滿足需要,

看到嚴復的文章這麼受歡迎,漢納根很高興,便想聘請嚴復為《直報》主筆,但是,當漢納根向嚴復提出這個想法時,嚴復卻拒絕了,因為,他正在翻譯天演論,寫文章都是抽空寫的,根本沒有空閑時間來編報紙,雖然他也很想過一把主筆癮。看到漢納根有些失望,嚴復說,我沒有時間幫你,但我向你推薦一個人,這個人,才華比我高,讓他來當主筆,肯定行。

聽嚴復這麼推崇,漢納根的好奇心來了,他心想,還有誰的才華讓嚴復這樣推崇呢?

本文摘自本人所著《大清洋帥--漢納根》一書


推薦閱讀:

德國之鷹
勇闖空客德國總部
探求德國百年床墊品牌的強悍基因
拿破崙、二戰德國為什麼要打俄國?(1)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世界大學排行榜最新發布,德國大學表現驚艷!

TAG:中國 | 德國 | 德國人 | 報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