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教育差異(下)

  3、教育方式的比較:

  一般而言,美國家庭以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為主,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權,把孩子當作是一個獨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員相待,與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而中國家庭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相對欠缺,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與父母平等的人來尊重。

  美國家庭民主的教育方式表現在:

  (1)孩子在家裡有發言權、參與權,美國父母鼓勵孩子「保留意見」、「固執」、「不聽話」,允許孩子「不聽話」主要是指思維上的「不聽話」,據美國心理學家托倫斯研究發現,創造力高的孩子特點之一就是淘氣、處世固執。

  (2)美國孩子有選擇權,美國父母在孩子的認知能力有了初步發展時,就很重視讓孩子自己去進行選擇,作出決定,他們可以選擇遊戲、圖書,長大了自己選擇朋友,自己選擇職業、自己選擇婚姻對象、結婚時間。美國父母不會代替孩子選擇,他們主要是引導孩子怎樣進行選擇,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後,給孩子信心,鼓勵孩子「用你的眼睛去觀察」。

  (3)美國父母如朋友,他們可以平等的交流,關係比較密切。

  (4)美國父母尊重孩子的隱私。

  中國家庭的教育方式表現在:

  (1)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較少有發言權、參與權、中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就是守規矩、服勸導、不要有異見。正如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說:「中國的教育制度從小把他們訓練得十分馴服,從小灌輸要聽大人的話的思想,不允許有獨立見解,更不允許像愛因斯坦自稱的『離經叛道』,這種教育方式只能培養出守業型人才」,「但卻失去了中國的達爾文和愛因斯坦」。

  (2)中國孩子的選擇權、自主權較小,許多事情都按父母的意願去辦或由父母包辦代替。

  (3)中國父母在家庭里往往以權威出現,因此與孩子的距離較遠。

  (4)中國孩子的隱私常常受到侵害,書包被搜查,日記被偷看,行動被跟蹤。

  美國父母主張開放式教育:

  (1)重視實際鍛煉,強調在實踐中培養孩子,而不是說教。美國人認為,凡是孩子的事情都讓孩子自己去完成,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提高認識、積累經驗、掌握技術、增強能力、培養興趣特長,增強自信心和責任心。可以說,美國父母「給孩子開門的鑰匙」而不是「替孩子開門」。

  (2)看重玩耍遊戲,美國人認為玩才是孩子這個年齡段最重要的事。在美國,孩子進行各項興趣活動、體育活動的時間都比較充裕,活動場所到處都有。父母經常利用節假日、周末帶領孩子外出遊玩,在玩的過程中開發智能如感知、想像、判斷、推理和人的交際和情緒的調節等。

  中國父母多是封閉式教育:

  (1)以說教為主,輕視實踐活動的重要作用。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就是讀書,連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都由父母包辦,導致許多中國孩子學了許多知識都沒用,走上社會後就什麼也不會。

  (2)戶外活動少,因為中國孩子從早到晚有學不完的功課做不完的作業,被功課壓得喘不過氣來;有時即使想活動一下也很難找到好場地。

  民主的教育方式表現為一種寬鬆教育,優點很多:首先,有利於創新精神的培養。寬鬆是激發孩子創造力的重要條件,在高壓下孩子的創造精神將受到壓抑,只有在平和、愉悅的家庭氛圍中才能激發孩子對知識的興趣。而創造寬鬆的環境,必須與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其次,有利於健康人格的培養。孩子在家有發言權、參與權、選擇權以後,主動性強、自主意識強、膽子大、有自信心和責任心。另外,親情關係和睦使孩子願意把秘密告訴父母,父母也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這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而專制的教育方式表現為一種管束教育,壓抑創造性,束縛了個性的發展。

  價值取向不同。

  美國人重個性,價值取向是以個人為本的個體主義,注重個人利益,崇尚個人發展,實現自我,這是美國文化核心。美國一個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民主的社會,每個公民習慣地琢磨一個很小的目標,那就是他自己。在家庭中,個人是本位,個體具有最高價值,不依賴他人存在,獨立於家庭關係中。所以在美國家庭中,父母傾向於把自身與孩子看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自我」包括父母自我和子女自我。首先,子女自我價值的實現顯然要尊重子女的意願、興趣和愛好,因人而異,美國父母比較重個人生活享受,平時決不會為了孩子而放棄去聽音樂會、看電影、跳舞或約會。

  中國人講共性,有整體至上的價值觀,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中國人認為人的確立方式是在「二人」對立關係中生成的。從古至今,「自我」這個概念總是與他人相伴而生,個人的價值只有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才得以體現。在中國家庭中,父母喪失自我,也不尊重子女的自我,我國父母喪失自我的表現就是存在嚴重的「親子一體感」,父母把孩子視為自身價值的延續,將孩子作為自己生活的全部和人生的希望,具有和孩子不可分割的一體化感覺。這樣父母會以自己的意志替代孩子的興趣,站在成人的角度設計孩子的未來,所以中國父母的期望相對於孩子的能力是過高的。

  思維風格不同。

  美國人是理性主義,美國的家庭教育推崇以理性的基本原則對待家庭成員和家庭事務。美國父母多是把撫養教育孩子的義務,與對社會應盡的義務一樣看待,這是超越個人的立場,而不是完全從家庭本身或父母自身的利益來看待家庭教育。既然他們認為撫育子女是義務,也就不圖養兒防老,不圖回報,自己老了進養老院是一個人應有的歸宿(當然,這些中國人視為不道德的做法源於美國的社會保障機制和文化習慣)。

  中國人是情意至上,我國的家庭教育以人倫為基礎,以情感情理為法則,來處理家庭人際關係。我國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從個人養老或個人榮譽面子角度考慮子女教育,在無微不至的父母愛憐中隱含著較為濃厚的「投桃報李」的私情。由此說來,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父母「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情遠勝於美國,往往把家庭教育目的功利化。

  教育名言「教育兒童是生活中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我們的兒童是我們國家的未來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們將創造歷史。我們的兒童是未來的父親和母親,他們也將要成為自已兒童的教育者。我們的兒童應當成長為優秀的公民,成長為賢良的父親和母親,但是,這沒有概括一切,我們的兒童又是我們晚年的希望。因此,正確的教育是我們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們將來的苦痛、辛酸,是我們對其他的人們和整個國家的罪過。」——《馬卡連柯全集》


推薦閱讀:

媽媽把手機給我弄掉在地上,結果一家人都說是我的錯,請問我是錯了嗎?
?今天是國際家庭日,祝您家庭和睦、幸福美滿!
爸爸衝進火海救人,媽媽罵他傻,倆人現在冷戰,我該挺誰?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差異 | 家庭 | 美家 |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