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世界發生的一切,等一等,想想為什麼先?

關於這個世界發生的一切,等一等,想想為什麼先?

來自專欄小王子實驗室8 人贊了文章

似乎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看到未來,就預測而言,目前不得不佩服陳老師。

為什麼市面上有這麼多解讀,學經濟的、政治的、傳媒的、以及各種背景和經驗的人,誰都能指點一二,說得好像都有道理,但是實踐證明被打臉的還是絕大多數。找個靠譜的見解就那麼難嗎?

為什麼呢?

關鍵還是在於多數人看不到問題的實質。

人們傾向於就一場鏡頭而聯想,一個人物舉止而評論,這樣陷入了簡單的思維定式,網路上很多的文字不是在分析問題而是在博眼球、逐流量。對於形勢,即使誤判了,這個世界好像也不會因為個人的觀點而損失什麼,最多是打發了別人的閑置時間,倒也沒有什麼責任可負。但是,仍然感到可惜的是,很多人的時間和精力就這麼輕易地被竊取了。

為什麼很多人都看不到問題的本質。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個人自身的局限性。一個人的一生跟歷史的長河來比如滄海之一粟,近距離看,他的一生的時間和精力極其有限:有限的時間、精力、思維、生活習慣以及薄弱狹窄的知識儲備。以如此有限的一生去應付無數可能的外部世界,單憑個人要持續做出合理、科學的決策和判斷,簡直不可思議。不排除有人能夠走到巔峰,預測很准,但是終其結果,還是少之又少。這種平均概率接近於零,要輪到普通的個人身上,我總是慎重又存疑,除非我也不自覺地對一個人陷入了膜拜。所以,個體的有限性是導致認知偏差的第一個主客觀原因。

第二,是什麼造成了預測的失誤。

拋開其他因素,簡單來說是信息的不對稱。

具體到個人,還要看你處在信息分流的什麼層面,如果總是在信息流末端,可能留給你的訊息只是殘羹剩飯。而大眾就是在信息層級末端通過信息傳輸終端接收這些被多次改造的信息。

就個人面對的信息而言,即使你處在談判桌前,你所接觸到的信息,之於對方、之於全局,可能也是不全面、不準確的。另一方面,基於上面第一個主客觀原因,被解讀的信息總是帶有偏差性質,甚至偏差得遠,比如賭國運的韭菜、和躊躇滿志的政事堂。在既有認知偏差背後,是很多個人沒有形成獨立的見解和正確的態度,所以預判失策,小到個人沒太大所謂,但是到了決策層,其後果可能難以復加。

就以反覆的貿易戰信號以及G7的這張圖片而言。網上的報道和解讀鋪天蓋地。

大眾被媒體主觀性地帶跑了節奏,然而人們意識到,即使後面一張圖片反應地更客觀,但人們還是更傾向於消費第一張圖片。

但是,說到底究竟哪一張更客觀呢?

電子時代,有太多的「羅生門」。

不可否認且遺憾的是,前後兩張圖片,幾天之間,從上至下,浪費了多少流量。我有種深深地被耍了的感覺。當然了,有人把絕大部分人都耍了,不僅耍了中國人,也耍了很多美國人。

至於貿易戰的新聞,前後幾個月,其後果可想而知。

子曰:知恥而後勇。

我覺得有兩點反思極為重要。

一要減少干擾,清理垃圾

人們常說比錢更寶貴的是時間,但是給了你時間,你就能創造出財富了嗎?為什麼有錢人花錢買時間?甚至買斷你的時間?因為人自身還存在著比時間更寶貴的東西:真知灼見、獨立的思想、敏銳的觀察力、廣闊的人脈、豐富的想像力和特有的專註精神。更重要的是獨立的人格,也即古人說的人之為仁。這些東西是時間賦予個人的財富,同時也是個人賦予時間的禮物。單就專註力而言,有的人能真正的不為外界干擾所動,專註把手頭規劃好的事情做好,而不像有些人,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做一件事,做一會兒就會想著去做其他的事情,最終啥都沒做好,時間和精力就被浪費了。

時間和精力都被浪費了,還怎麼掙錢,怎麼解決實際的問題?

因此,一個人一定要學會為自己創造能夠專註思考、研究和做事情的空間,學會清理掉多餘的生活和思維垃圾。

二是增強自身科學思維的訓練

什麼樣的思維是科學的,這兩年以「得到」、「知乎」大V一類的知識人群把思維訓練帶火了,甚至使知識付費發展得如火如荼。科學思維,說到底還是一個人怎麼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思考本身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討論,那就是對自由的理解。什麼是自由、怎麼釋放自由,古往今來不一而足。如果再在自由上面加上主義和制度二字,恐怕沒認真讀過幾本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人,更難以理解其變換與奧妙。

私以為人這一生與人相比,最公平的莫過於時間這一維度,它是如此公平,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個小時。而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很多事情,人總是要重新來過。你沒體驗過的成功、失敗、挫折、驚喜、疾病和死亡,儘管別人已經經歷過了,而你還是逃避不了,你都得一

一體驗。所以人們拼了命給下一代提高起跑線。這是最殘酷的競爭,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因此科學的思維最重要還是要回到最基本的思考,比如什麼是自由。政治家口中的自由、文學家追求的自由、還是理論家筆下的自由。其實想想是什麼讓你感到不自由,你就隱約能感受到自由是什麼了。自由的意志和思想是科學思維的前提。至於自由的求得,反諸求己的部分要對自己負責。反諸於政府和社會的部分,要承認這個世界的不完美,而後努力爭取。這樣的自由才是切切實實的自由。這樣的歷練,才能產生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科學思維。

再然後,是視野、方法和心態的調整。

等一等,想想為什麼先。

完。

歡迎大家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talkwithmirror;一是分享思考,二是分享技能,願你知行合一,做個獨立自強的人。


推薦閱讀:

你真的會思考嗎?
圓夢頂級名校, 提升個人綜合能力!
Second-Order Thinking: What Smart People Use to Outperform
人與人之間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思維方式!
許願井(2)

TAG:思考方法 | 批判性思維 | 貿易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