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到底是不是科學?

心理引言:人間正道是滄桑,人也只有認識到,認清楚自己在歷史中的本來面目,才會發現自身的渺小以及時光河流、宇宙的浩瀚。 ——心靈咖啡網

心理學像是科學的兄弟,卻非父子關係


這樣的關係,卻常常使讀書不細的人誤以為心理學不科學。這事要怪學術歷史。事實上,歷史長河上學術當初沒分的那麼細。最早呈現的是哲學,連科學也是後來從哲學中分出來。古希臘時代,人們希望有一種學術能夠闡述一切事物的機理、原理。遙想當初,每個人童年對這個世界的回憶里,希望有一個整體、完整的東西來明白、解讀一切,這個時期大約為3歲左右,泛靈論時期。而這一點上,不但個人是如此,人類的童年也這樣。

先說要緊的。

本文雖然是從心理學角度出發,但要搞清楚其中的關係,卻必須先是闡述後者——科學。因為不理解科學的本身,我們就不知道科學是什麼東西;不理解科學的含義,就無法分辨科學與非科學;不理解科學的方式,也就無法掌握並運用科學;

雖然我們現在幾乎經常說科學,日常生活中也使用科學這個詞。那麼,科學這個詞,你明白么?答案是不明白。

實話說,也是不明白者是居多,因為至今科學家自己在內(包括筆者),其他各學科都試圖給科學給一個本質定義,都不是很成功。換句話說,如果誰現在能告訴你,準確定義了科學,你幾乎可以馬上理解為胡扯。

而目前我們只能籠統的說:科學就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知識體系,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定義出來了,雖然不成功,不免也就擁有了眾多的解釋。在紛雜的解釋中,有的帶有政治因素,有的帶有人文觀點。這裡我們採用相對中立,大眾比較認可的一條闡述:

「科學首先不同於常識,科學通過分類,以尋求事物之中的條理。此外,科學通過揭示支配事物的規律,以求說明事物——法國《百科全書》。

需要說明的是,按照目前大眾熟悉的分類方式,唯物或唯心的觀點在這裡是行不通。

因為唯物主義提倡的是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唯心主義則認為,心或意識感受到的,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這兩種對立的觀點其實出自哲學思想,屬於認識論範圍。

將這一點單獨指出來或許顯得簡單膚淺,但很有意義。恰好能夠針對一些口口聲聲堅持科學,反駁其他人不科學的人去反思。同時足以顛覆國人頭腦中固有的唯物思想與科學觀念,包括一些辛苦要聲稱自己做科學的。

至少是目前,連封建迷信現在都帶著科學的面具出場,只不過被國家查處後,被再定義為封建迷信。但是,剛出場時,沒人願意承認自己是迷信。結果就成了白馬非馬,似驢非驢的現象。

首先提到普遍認識論的問題,是因為唯物主義思考在國人的心目中太強大,不得不讓我們反思科學本身究竟是個什麼?也因此,理清科學本身的定義,就顯得重中之重。

那麼我們至少可以簡要歸納出:科學者,規律也,要分類,更好的認識。也就是說,科學本身是認識事物客觀規律的學問,需要分類,也需要解釋,服務生活。而用哲學認識論的方式去解釋科學,至少在方式上是值得存疑,或者說其實是張冠李戴。換而言之,科學的作用,則是指能夠有所幫助,去深入思考,探索生活,同時熟悉一點科學,講科學,為自己生活服務。

而從前面科學的定義以及科學的解釋看,不難引出一個推論:以唯物或唯心認識事物的方式本身,其實是不科學。因為如果連方式都用錯了,如何能夠得出真實,貼近事物真相的認識呢?這裡如果抽象的說,要用唯物唯心的看法去強行解釋科學,只能證明用不科學的方法強行證明科學。換句話說,是以非科學的方式去認識科學本身。

不過,這也有點問題。因為這一點,又不得不引出一個新的問題——為何大家都理解錯了?這個錯是怎麼形成的?難道說,錯的莫名其妙,無憑無據?

科學與哲學:


答案是這本來是一家子。

那現在這個答案更出奇,更加匪夷所思。這是因為雖然認識論來自於哲學,而哲學和科學原本卻是一家子。通俗點說,就是認識論和科學有親戚關係,認識論屬於哲學家庭還沒長大的「兒童」,而科學則屬於已經分家,分過財產單獨過日子的大哥。

也正因為本來彼此之間,就有骨肉相連,糾纏不清,曖昧纏綿的過去,因此彼此情感而錯,因此認識而錯,也因此錯的一點也不奇怪。

這樣的愛恨情仇,糾纏不清宿命的味道,也道出為何今天這樣大多人普遍認識的實情。如果真理順這一點的話,就不得不談起我們都不大熟悉的一個領域,學術史。

翻開人類的畫卷,不難發現,科學來自於哲學,心理學也來自於哲學,可以說,哲學不但是科學的前學,也是心理學的前學。

這一切,放在整個學術史上看,一切又顯得如此「悲壯」。因為從哲學出走的科學不僅僅行的坎坷,還包括身後的諸多學科兄弟。今天要討論到哲學,至少專業領域內有句話叫「哲學是學術之母」。當然這個是喜歡哲學的人愛提的,不過這也確實證明了,至少在世界範圍內學術歷史發展普遍規律的一個縮影。

人類最早研究的是世界,是關於整體觀的想法,觀點。這一點中西方在思考方向上,近乎一致。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等問題,後人稱之為「自然哲學」。蘇格拉底認為再研究這些問題對拯救國家沒有什麼現實意義,轉而研究人類本身,如心靈、靈魂、辯證法。古希臘三賢內,如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整個社會的影響上,亞里士多德對西方社會的影響,最為深遠廣闊。

亞里士多德顯示了希臘科學的一個轉折點。在他以前,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力求提出一個完整的世界體系,來解釋自然現象。他是最後一個提出完整世界體系的人。在他以後,許多科學家放棄提出完整體系的企圖,轉入研究具體問題。

也因為這個傢伙太牛逼了,馬克思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據說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論》、《形而上學》、《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

這種豈止是讓後人高山仰止,簡直是當場暈厥的程度。因此也有傳言,說這些東西不是他一個人寫成,而是和他的學生一起合作寫出。

簡單來說,就是從此科學家就放棄了跟哲學合作的企圖,放棄完整解釋世界的內心自大,基本明白研究整體世界那是哲學愛乾的事,科學回頭專門玩自己的事。這樣橋歸橋,路歸路,科學也就自然而然分出來,分庭抗禮了。

不過,科學是很有戰鬥力的,但科學並不決定一切,因為它還要為其他因素所決定。布魯諾燒死了,科學贏了,這一斗就是幾百年。之後,很多學科也走的類似年輪。

事實上,科學得以誕生並表現出效能,同時有諸多方面的原因;而一種新的學科要代替舊的學科並獲得成功,也需要經濟、社會、文化、歷史許多方面的前提和條件。科學擊敗神學,歷史也並沒有立即走向科學道路,而是走過了艱難曲折的道路,並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就證明了這一點。

從更廣闊的意義上看,學派間彼此爭論,是一種智慧發展與延續。但也正因為早期的這種蒙昧混沌,正因為發展競爭,糾纏不清,彼此交錯,人類的社會得以進步,制度更新,思想交替。但因為彼此後來發展了,為了今後更好的前進,選擇了「分家」。倘若以科學的解釋來說,這恰好符合科學規律。

那麼,今天社會,科學與哲學的關係到底怎麼樣?為何會糾纏不清,明明現在分清楚了,為何現在又搞不清楚了?

從歷史發展來看,哲學是科學的指導者。因為哲學的本身是對科學的宏觀把握。而科學是哲學的具體實踐,是對具體規律的再認識。這裡的哲學籠統概括和科學清晰精準是相對的,精準是為了明晰事物本質,但也可能局限認識的繼續發展探索。籠統有助於彼此交流中統一,達到相對類似的一致,便於交流。

因此,正因為這種不能確知和爭議,恰恰證明哲學也好,科學也好,都具備過程性、變化性和模糊性的特徵,有時一是一,二是二。有時又不是一是一,二是二,而且一直在不斷探索,積極求真的存在探索當中。

認識論的胎毒:


大多數人持唯物或唯心觀點的人,並沒有搞清楚這一點。搞不清楚這一點,恰好是不明白科學理念是什麼,科學為何物,進而在這些人口中,「科學」僅僅成為駁倒他人的工具。而這種現象,往往出現在辯論中,實質是打著科學反科學,真相的本身並不重要,口號更重要。

這其實是文革口號的一種胎毒,用階級政治哲學,政治觀點來解讀科學。政治哲學自然有很多說不通的地方,比如回到人類歷史的源流,資產階級革命發生在歐洲。其資料顯示,在宋代,中國人的生產力水平已經很高了。如果單一用生產力來衡量,那麼資產階級革命一定要發生在中國。為什麼沒有發生呢?同時,在大英帝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之時,其國民生產值並不比中國高多少,又如何解釋這樣的情況?

解釋不通,也只能是解釋不了。因為歷史總是如此無情,並不以某種理論設定是如何,就一定如何走。稍有常識之士就不免思考,這其中發生了什麼?

從何處來,到何處去,大約在英國革命之前,有文藝復興時期,各種學術思想高度發展,況且,在歷史角度來看,西方社會早期民主階段,雖然原始,但蘊藏時間800年城邦民主思想。

當然,思想單獨拿出來,是沒有戰鬥力,但思想卻可以指導生產力,思想,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群體的走向。在中國歷史上,最璀璨,學術迸發的時期是春秋戰國。一到治世,往往是蕭條時代。因此就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特有的現象,即學術「治世蕭條,亂世繁榮」。

不從別的地方入手,但從我們社會的歷史入手,也就可以至少這樣觀察到,若是社會科學衰弱,自然科學發達的時期,往往是大多數人活的不大好,而專制、反智,愚民的思想理念,則陰魂不散,以徹底唯物主義姿態或唯心主義出現的歷史時期,如文革,活的究竟不怎樣,也是事實。

而那些高呼「唯物」「唯理科」或「自然科學才是真科學」的人,或許正如歷史上的羅伯斯比爾,當講所有反對者送上斷頭台的一刻,或許下一個,下一個又是誰呢?反正我是遇到這種情況,第一個想到是不想待、跑路、實在不行,只能選擇閉嘴。

那也將會是個可怕的時代。

——因此, 這篇文字,我會想說科學本身、科學意識、科學方式,而非「唯一」科學;願意討論很少人探究的科學過程,而非科學結果;願意講一個活生生,不斷發展過程中的「學科」,而不是準備揮舞一個業已死亡的「科學」利刃,殘忍殺死科學。

人間正道是滄桑,人也只有認識到,認清楚自己在歷史中的本來面目,才會發現自身的渺小以及時光河流、宇宙的浩瀚。

科學的方式:


前面談到,如果說單純糾正其他人的觀點並無意義。而執意於以哲學認識論,政治的背景衡量考校他人,進而否定他人,只能是一葉障目,並不符合事物認識發展的目前現實。

因此,我們前面談過科學的定義、歷史,那麼現在再來看科學對自身做的分類:

科學,如果按照操作方式來分,可以分為理論科學和實踐科學。如果按照研究範疇來分,又分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當然後面還可以加上一條,就是人文科學。

這裡面,科學的本身並不排斥理論,是承認理論科學的。進而言之,科學是在對人類歷史,包括自身認識的基礎上,同時肯定了理論與實踐的兩面性。也就可以至少這樣理解,對唯物還是唯心的說法,科學本身學術領域,是不贊同。

這是科學自身的態度。

我們今天習慣以唯物或唯心認識世界的方式,恰好是學科間糾纏交錯的產物,是落後的產物。打個比方,如果我們目前見到當時笛卡爾的科學觀,會覺得將人和機器發生對比,是何等可笑與荒謬。

那麼,如果我們現在還習慣用的唯物或唯心認識論去看待科學,解釋世界的方式,後人會不會看著可笑呢?

答案是極可能會,也應該會。

心理學,是否科學?


那麼,心理學,它科學么?

心理,指生物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應。這個是心理的基本定義。雖然能夠稱之為定義,不過讀起來挺繞口。因為一個定義里,其實包括了兩個詞:客觀物質世界和主觀反應。也就是可以說,心理的本身其實具備過程性,發展性,變化性甚至模糊性。只不過這一學科面對的領域是人的內心世界,不完全是自然世界。只要體會一下,就不難感受出其中的細微差異。

這樣看來,心理學無疑是科學的一種了。因為它是通過分類,以求說明事物。結合前面對科學本身的定義、解釋以及歷史發展,這裡心理學是否科學的問題,就成了不證自明的結果了。

最後,人對社會的認識終究是異彩紛呈,多元並立的。從人類歷史而言,包括對心理學的質疑本身,或許才是更好的,促進更多有能之士去反思,理解,滲透到生活中去。也因此,這篇文字既是一家之言,更是個引子,既希望到多人去贊同,或許,更寄望得到多人反對。

結束語:


本來想說心理學的,不知不覺中跑題到了科學。期間包括有哲學、科學、歷史、文化學、心理學、美學等諸多學科觀點。其中沒有什麼高深理論,大多是一些已被社會承認,公眾認識的大陸貨(這一點看起來,更或許因為我是個簡單的人)。

而這,大約是我目前個人所寫的,最面目全非的一篇文字。

事實上,在思考寫作的過程中,我逐步意識到問題或許不在心理學,而在於科學的本身,我,包括我們的社會並不真實了解。這種情況讓我不由想起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曾說過一段話:

「患者告訴我可能是正確的——很多次我認為我是對的而我的患者是錯的,但在事實上,經過長期的探索後發現,我的正確是表面的而他們的正確則是深層的。」

因而,這篇文字某種意義更像是以自身為病,同時也以內心反思為葯、投身社會現實層面的內心嘗試,一次自我諮詢。不由讓我想到了心理實踐:往往開始時是針對一個目標,但結果走著走著,雙方都走偏了。但總歸會走回來,走向超出預料的滿意。為此,當中的時刻,我和對方相當時期內異常迷茫。

結果,最後的頭重腳輕反倒顯得異常自然流暢,而最初的問題也變得舉重若輕、輕鬆解決、不復存在,彷彿如生命的洪流湧起,當初的癥狀不過如同一片小石子,推翻融入到生命本身的河水中,生命恢複本然的清新。

當然,也似乎通過這篇文字的媒介,解釋清楚了另一個社會心理現實:

一個不願意深入了解科學的,在願意學習到心理學後,自然會大失所望,因為心理學看起來和其他學科相比,一樣顯得面目可憎,條理綱目橫列。其選擇離開心理,是必然的。

同樣的,心理學內部的各學科,包括精神分析,人本存在主義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等等,也時時遭到各方質疑,覺得其缺乏自然驗證,進而推導出不科學的推論,卻罔顧這些心理學派依舊能夠治癒心理疾病的事實。

而社會層面,心理學變異為靈學,披著宗教外衣,神秘星座等大肆橫行,自然也不奇怪。這背後,有一條貫穿始終的內在邏輯在起作用。簡單粗暴地譴責心理學社會接受度不高,他人盲目反對,群眾愚昧無知,而看不到這樣一條邏輯線索,顯然是不夠的。

推薦閱讀:

消費成癮的新科學
科學探索
當代科學十謎
《外交事務》:西方式民主的最大威脅來自內部|社會科學報
米格—25效應的緣起是什麼?

TAG:心理學 | 科學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