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藝術沒落的時代,藝術都是由於藝術家的緣故而沒落的」丨作曲家個性與西方音樂史

作曲家個性心理特徵對西方音樂體裁生成、流變影響的動因研究西方音樂體裁的生成、流變不僅僅是一種音樂現象,它既有音樂內在發展的原因,又有複雜多變的歷史、文化、宗教等外在原因,同時我們不應忽視作曲家的創作個性心理對體裁發展的影響。在當代音樂理論的研究中,將心理學納入音樂學的研究範疇中,亦是一個新興的、具有突破性的研究課題。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不能簡單地歸為內部和外部因素,事實上還有一些現象既非內部亦非外部因素,卻又是事物發展和變異的重要原因,即中介因素。普列漢諾夫在比較澳大利亞土著女人的舞蹈和十八世紀的小步舞時說:「為了理解澳大利亞土著女人的舞蹈,只要知道婦女採集野生植物的根在澳大利亞的部落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就夠了。而要理解比如小步舞的話,單單知道十八世紀法國的經濟是遠遠不夠的。這裡我們要研究的是表現非生產階級心理學的舞蹈……因而,經濟『因素』不得不讓位於心理因素。」由此可見,在西方音樂體裁的研究中,除了體裁本體的內部發展、流變及外部歷史環境、文藝思潮等影響因素外,作曲家的生存環境、心理特徵、創作動機――即個性心理常常被忽略或簡單化,然而這方面卻是造成體裁流變的直接動因。對藝術家的創作來說,無論是創作過程,還是創作成果,都滲透著藝術家個性的因素。藝術創作活動的核心是藝術家本人。別林斯基說:「詩人創作活動的源泉是從他的個性里表現出來的那種精神。他的作品的特色及精神應該在他的個性里去求得初步解釋。」音樂家的創作活動屬於個性傾向性中的需求反映,它是人們要求慾望表達的結果。歸根究底,個人的創作動機就是為了實現自我需求的滿足,故為了情感的宣洩和自我成就感的實現亦是大多數藝術家的創作動機和價值取向;個人的天賦及受後天環境影響的能力,直接反映到完成創作的可能性上;音樂家的氣質和性格又影響到音樂作品的表達方式和風格特徵,也由此出現了眾多符合藝術家性情的體裁結構。藝術創作是一個審美的過程,作曲家依靠自己對客觀世界的經驗總結來設定創作內容和表述語言,而由於民族、宗教信仰、性格、生存狀態、家庭與教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創作主體的個人具有不可重複性、唯一性,將這種特性付諸於創作上就產生了千差萬別的藝術形式。由此可見,個性心理結構是影響音樂體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門德爾松與無詞歌1、成長環境對門德爾松藝術創作的影響雅各布?路德維希?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特霍爾蒂(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於1809年2月3日出生在漢堡。很少有城市像漢堡這樣具有悠遠深厚的文化傳統,這裡亦有著濃厚的歌劇藝術氛圍,這一些豐厚的音樂資源為新時代天才的誕生提供了充分的成長養料。門德爾松的父親是個富有的銀行家,他的母親的文化修養極高,富裕且極有藝術修養的家庭環境為門德爾松鋪設了一條相對平坦的道路。他3歲時,在母親的訓導下,跟隨柏林最優秀的教師學習文學、鋼琴、小提琴、作曲等課程。豐富且嚴格的藝術課程的學習為門德爾松藝術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保證。童年時代,韋伯和歌德都曾深深影響著費利克斯的藝術觀,而優雅謙和的家庭氛圍培養出費利克斯謙卑、溫和的個性,他享受最溫暖的親情,最美好的讚美,這種幸福感受都印記在他今後的作品中。2、個性心理傾向的體現1825年,門德爾松隨父親至巴黎遊歷,此期間接觸了眾多第一流的藝術家,此時期也是他人生觀、藝術觀的成長階段。「但是巴黎的狀況確實令費利克斯大為不滿。他抱怨這兒缺乏認真的作風,說藝術界的人情趣低劣,對在德國盡人皆知的一些偉大作品也一無所知……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樂譜已經為他樹立了配器的光輝典範。」從他這段遊歷的感受中,我們已經能看見良好家庭環境對他性格產生的影響:健康的家庭生活培養出良好的藝術修養與自身素質;自幼嚴格的藝術學習讓他的創作嚴謹、一絲不苟;溫和、謙遜的性格讓他不驕不躁;規範的作曲技法的學習讓他深刻體會到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大師的作品中音樂結構的精髓,特別是在策爾特的引導下,學會欣賞巴赫的作品,之後還將其作品推廣開來。3、無詞歌的誕生無詞歌是門德爾松首創的一種鋼琴小品,是他抒情曲中的嘔心之作,在他的鋼琴曲中佔有重要地位。他高超的鋼琴技巧及溫婉柔情的性格讓他更多的關注於鋼琴小品的創作。他共創作了48首無詞歌,依照門德爾松的性格來看,這些精緻的鋼琴小品實則為他的遊歷、心情日記。他認為無詞歌所表達的內容情感比歌詞還要準確,所以無詞歌即是他沒有填詞的藝術歌曲。他曾在寫給家人的信中說到:「如果你問我:當我寫作無詞歌時有什麼想法,我說:『就像無詞歌那樣所表現的那樣』。雖然寫作某幾首無詞歌時,在我心中有明確的詞句,但我還是不想把它告訴任何人,因為文字對於每個人的意義並不是相同的,只有無歌詞本身可以對於每個人說出同樣的話,喚起同樣的感覺。」他無詞歌的音樂形象鮮明且具體,為人們描繪出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和一種種別樣的情感歷程。再由於這種鋼琴小品規模不大,易於即興創作且便於演奏,同「音樂瞬間」「即興曲」一樣,適合表現一個片斷的畫面和一種情緒,由此門德爾松就將這種體裁作為他心情的寫照,將情感內斂而含蓄地釋放出來。如李斯特評價到:無詞歌「表達出一種介於圖畫與詩歌之間的美好意境」。幸福的生活及良好家庭環境造就他儒雅的個性,始終影響著他一生的創作。無詞歌是他人生觀、價值觀的一個明晰的體現。 ——門德爾松的《無詞歌》適合什麼季節聽?

二、瓦格納與樂劇1、成長環境對瓦格納藝術創作的影響理查德?瓦格納於1813年5月22日生於萊比錫。無論是作為演員的母親,還是喜愛戲劇的父親或才華橫溢的繼父,都給予了他藝術的天賦及才華培養的空間。父親路德維希?蓋爾時常帶小瓦格納去參加排練,此戲劇的種子就深埋於心了,蓋爾的朋友韋伯就是瓦格納從小崇拜的對象之一。瓦格納曾說:「戲劇能吸引我的地方,我的意思是指舞台場景、幕後和演員化妝室以及演出大廳,而非出於我們那個時代大眾所尋求的消遣娛樂和需要,也不是由於一個虛假的充滿誘惑又令人害怕的世界所產生出來的美妙的刺激。」1822年12月2日,瓦格納進入德雷斯頓的克羅伊茨學校就學。就讀的五年里,他接受了豐富的古典文學的熏陶,希臘文和拉丁文、索福柯勒斯的古希臘悲劇、莎士比亞的作品,還有荷馬史詩,讓他對英雄、神話、傳說的世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瓦格納的歌劇皆由自己撰寫腳本,題材也均為神話傳說,這應該是他少年幻想世界的具體呈現。1827年瓦格納轉入萊比錫最好的尼古拉學校,在這裡開啟了他終身為之不倦的閱讀和研究習慣。大量古典文學的閱讀及實踐演練,使他的文學素養得到了提高,從中也逐步體現出他在文學方面的天賦,這為他成為將來融合音樂、詩歌、戲劇及壯觀布景的綜合藝術的創造者奠定了必要的基礎。1828年是瓦格納命運發生轉折的一年,貝多芬的交響樂如磁石般深深吸引住了瓦格納。他希望自己能繼承貝多芬的遺訓,成為日爾曼藝術的正宗傳人,讓真正的日爾曼藝術發揚光大,這個理念成為他堅持奮鬥的創作動機和價值觀念,是他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好體現。在《致友人書》中,他曾寫到:「對詩歌和音樂,我才有最堅定、最持久的模仿的熱情……在我15歲那年,貝多芬的交響樂使我獲得了啟示。這些最終決定了我滿懷激情地投身於音樂。」整個成長階段(包括童年和少年階段)的經驗體會,其中包括生長環境、親人、朋友對他的影響,學習經歷及偶像的作用,使得他走向了音樂的道路,而這一切的經驗也都在以後的成長、創作過程中一一得以呈現。2、個性心理傾向的體現執著與堅韌是任何成功者所必備的品質,而叛逆與敏感則是每位創造者的精神動力。這些品質我們都可從瓦格納的人生軌跡中清楚的勾勒出來。在他的創作生涯中,城市間的輾轉,經濟狀況的時起時落,常讓他失望、痛苦,這一切卻從沒有讓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在《致友人書》中,瓦格納承認了他對成功的渴望和對權威的嚮往。那種一壓群芳,獨樹一幟的強烈願望驅使他義無反顧的奔向目標。在給李斯特的信中他曾說:「雖然我知道將音樂、詩和表演連接起來必將是個失敗又死板的結果,我十分清楚這一點,請按我的意願去做吧,不要打消我對工作的熱情。」正是有了這樣的毅力,才讓光鮮的、宏大的綜合性戲劇得以呈現。由此可見,藝術家的個性對藝術作品的完成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3、綜合藝術「樂劇」的誕生瓦格納在歌劇創作的道路上從未停止過探索,1834年6月,他首度在《優雅世界報》發表了《德意志歌劇》,對當時的歌劇走勢進行了分析、評論。1849年,在《藝術與革命》《未來的藝術作品》中,他對古希臘藝術、古羅馬和基督教藝術(歐洲藝術的三大起源)作了詳細的闡述,且對自己戲劇的發展走向有了清醒的認識和構建。他是為數不多的對劇院、舞台背景及飾物都精心研究的歌劇作曲家,在李斯特決定指揮《羅恩格林》時,瓦格納就像他介紹過他對背景的構想。「……我已經隨信寄去了舞台背景和一些事物的布置方法,我的畫將會讓您明白我的意圖,它們是我自認為天才創意中的最成功的部分,您一定會滿意我的這些設想的……我把一些音符用到整個樂譜中,情景與音樂的結合,這樣整個劇本就會顯得充實和清楚。」在他的戲劇中,他的思慮遠遠超越了當下的作曲家,他對於舞台、布景、道具、燈光的設置和要求,是其兒時對於五彩斑斕劇場無限憧憬的衍生。總結瓦格納創造樂劇的必然性因素:兒時受父輩及生活環境的影響,自幼在心裡埋下了戲劇的種子;良好的文學素養,為他進行歌劇劇本的創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從小對於戲劇舞台的喜愛,使得他極為關注歌劇演出的舞台布景、燈光及飾品等物件,這亦是能創作綜合藝術的優勢所在。同樣的細膩、敏感,但他卻有著其他音樂家所缺乏的叛逆與堅毅,這種獨特的個性支撐著他從漆黑看不見光亮直至走向光明、輝煌的殿堂。四、小結從以上對作曲家個性心理分析和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個性心理成為了影響音樂體裁產生、流變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個成功的作曲家都不缺乏先天的音樂才能,且由於自幼受環境的影響使得這種能力得以加強,這成為了他們完成藝術創作的前提條件;再由於個人價值觀和創作動機的不同,讓作曲家會運用到不同體裁來實現他的情感需求;而氣質、性格則造就了風格各異的藝術作品,也由此出現了眾多符合藝術家性情的體裁結構。藝術創作是一個審美的過程,作曲家依靠自己對客觀世界的經驗總結來設定創作內容和表現範圍,而作為創作主體的個人具有不可重複性、唯一性,故將這種特性付諸於創作上就產生了千差萬別的藝術形式。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曾說過,每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只有通過其新穎、獨特和個性去超越模仿者的範疇,並同時符合他那個時代的道德和詩歌的特點,才能證明自己的偉大……從李斯特的言行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狂放、瀟洒、桀驁和進取的個性,這些是他氣質、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他求變、求新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源泉。基於這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李斯特首創了交響詩體裁。他在《論藝術家的地位》中說到:「……我們愈是觀察音樂與詩、宗教、人的心靈、人的整體、人的內體和靈魂的關係,它們的秘密和真正的價值就愈加分明地向我們顯露出來,我們就愈發相信所獲得的信念是確鑿無疑的,我們就愈加不停的宣布藝術家擔負著何種偉大的任務,何種宗教和社會的使命。」李斯特在這段話中強調了藝術家的使命和責任,即他們是賦予藝術作品價值和意義的人。當我們把音樂與人本身相脫離,那很可能只是得到寬泛的意境和內涵,或者更有可能是錯誤的理解,只有將作品與創作者結合起來,我們才能體會到最真實的情景、最深邃的情感,才能真正看清時代在作曲家身上留下的種種烙印,正是這不同的、心底的印記描繪出了多姿多彩的有聲世界,並為它們賦予了獨一無二的存在價值。李斯特曾引用了席勒的一句話:「在任何藝術沒落的時代,藝術都是由於藝術家的緣故而沒落的。」這句話真正體現出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的主導地位。同一藝術類型、同一體裁,甚至同一命名的藝術作品,呈現出來的藝術內容也是千差萬別的,緣何會出現如此之大的差別,最終將歸咎於創造者本身。就音樂藝術而言,從古至今出現的音樂語言、音樂體裁、音樂現象紛繁複雜、不計其數,個性化的視野讓作曲家將注意力投放至他們所感興趣的藝術形式,正是由於個體的極大差別才會有五彩斑斕的音樂世界。體裁是作曲家精神、情感的承載者,而作曲家又是音樂體裁的創造者,其個性心理的豐富多彩必然導致體裁的千姿百態。由此可見,作曲家的個性心理、認知結構及生活環境等成為了影響體裁生成、流變的重要因素之一。
推薦閱讀:

孩子學古箏,爸媽最想明白的5個問題是什麼?
淘漉歌單:古龍武俠音樂精選
【音樂圖組】化蝶
音樂的六大要素
放逐·不可錯過的公路音樂

TAG:音樂 | 作曲 | 藝術 | 藝術家 | 音樂史 | 個性 | 西方 | 作曲家 | 時代 | 西方音樂史 | 西方音樂 | 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