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痰飲與氣機關係及證治探討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是論述痰飲病的專篇,並首次提出了「痰飲」病名。痰飲是人體津液代謝失常而形成的病理產物,作為一種有形的病邪,停蓄於機體某處,常常會擾亂該處相關臟腑的氣機,使氣機升、降、出、入運動失常,從而引起短氣、悸動、嘔吐涎沫、冒眩、咳、喘、局部冷、重、腸鳴、口乾或渴、脹滿、小便不利、水腫等癥狀。

1津液的代謝與氣化

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相互轉化稱為「氣化」。津液的生成、輸布及排泄即為氣化作用的具體體現。《素問·經脈別論》日:「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這是對人體津液之生成,輸布及排泄各個環節即水液運化過程的概括性闡述。津液的代謝,是通過胃的攝人、脾的運化和轉輸、肺的宣發和肅降、腎的蒸騰氣化,以三焦為通道,輸送到全身;經過代謝後的津液,則化為汗液、尿液和氣排出體外。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主宰著整個津液代謝,肺、脾等臟對津液的氣化,均依賴於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特別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與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直接相關。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維持體內津液代謝平衡中又起著關鍵的作用,故日腎主水液。如《素問。水熱穴論》所說:「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肘腫。且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各臟腑的病變,均可影響津液的生成、輸布及排泄,造成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津停滯而為痰飲。

氣的運動稱作「氣機」,氣的運動形式為升、降、出、入。津液代謝障礙,水津停滯而為痰飲,隨氣的升降出入,內而臟腑,外至筋骨皮肉,無處不到。痰飲為有形之邪,並可阻滯氣機暢通。臟腑之功能活動,實賴於氣之升降出入運動,若氣之升降出入不暢,則臟腑功能失調,而形成諸多病症,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責之於痰』』等論述。氣機不利也可引起氣化失常,正如嚴用和《濟生方》云:「人之七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調攝失宜,氣道閉塞,水飲停膈而結成痰。」

2.痰飲的常見癥狀與氣機的關係及用藥特點

2.1短氣

脾為陰土,乃運化水濕的主要器官,性喜燥而惡濕,故外感濕邪,留滯體內,常先困脾;飲為陰邪,易傷陽氣,而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飲停聚。故曰:「脾病易生濕,濕邪易困脾」。痰飲篇第12條日:「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此條原文道出脾虛為水飲形成的主因。久病脾虛,故日「食少」津虧液少,飲水自救,而見「飲多」,脾胃本虛,運化失司,而致「水停心下」阻於中焦,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若痰飲停蓄中焦,必然會阻礙氣機不能下降和旁達,飲邪隨氣機上犯,遂出現微者短氣。17條接著說「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健脾滲濕,通陽利水,或化氣利水,水飲得化,則氣機暢行,短氣得除,從此亦可看出脾主運化、腎主氣化,二臟與飲邪的形成關係密切。

2.2悸動

飲留體內,若上逆凌心,便會產生悸動症。痰飲篇第12條「甚者則悸,微者短氣」;第30條「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即為飲邪隨氣機上犯之症。治以蠲飲降逆,寧心鎮悸。第3l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此為飲停下焦,氣化不利,水飲逆動,動於下,逆於中,犯於上所致。方用五苓散主之,溫陽化氣利水,實為祛邪以暢氣機之法。仲景書中,治悸之方多用茯苓: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的「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甘草湯的「心下悸」;《傷寒論》386條,理中丸方後加減,悸者,加茯苓二兩等等。《本草思辨錄》云:「心下悸者水侵其心,臍下悸者水發自腎,似不能悉主以茯苓矣,然上中下之水,應皆從小便出者,茯苓其兮屬」可見,茯苓治悸乃由水飲上沖所致,是茯苓化氣行水的功效體現。

2.3嘔吐涎沫

此乃痰飲致病的一個常見癥狀。痰飲停積在胃,則胃失和降,飲邪隨胃氣上逆,便會出現嘔吐涎沫。如痰飲篇第28條「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第30條「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及五苓散證、桂苓五味甘草湯證、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證等,都有嘔吐涎沫的現象,皆因飲阻中焦氣機,胃氣上逆所致,治以溫化水飲,降逆止嘔,亦為祛飲以暢氣機之法。半夏被後世稱其為「嘔家聖葯」,故治飲邪之嘔必不可少。

2.4冒眩

痰飲停留於中焦或上焦,氣機升降受阻,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每易產生冒眩。痰飲致病易見此症,如《金匱痰飲篇》第16條「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第25條「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第30條小半夏加茯苓湯證亦見「眩」;第31條五苓散證則「癲眩」;第36條桂苓五味甘草湯證見「時復冒」;第38條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證也有「法當冒」的現象。縱觀全篇治冒眩方劑,治痰飲之冒眩必以澤瀉為先。正如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所說「澤瀉人腎經去舊水、養新水」,澤瀉利水消飲,導濁陰下行,使濁陰下走不再上犯,新飲絕源而升降復常,濁陰以降,清陽上達,故冒眩自愈。

2.5咳、喘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痰飲蘊肺,宣肅失常,肺氣上逆而現咳喘。如第27條「支飲不得息,葶藶大草棗瀉肺湯主之」;第24條,木防己湯之「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則以氣喘明顯;32條「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35條「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龍主之」;第37條「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治飲之咳、喘,當首選細辛、乾薑,非此辛燥不能化肺中之伏飲,然純用辛溫發散,恐耗傷肺氣,故配五味子防辛散太過,有散有收,開中有合,使之散不傷正,收不留邪,邪去正復,則諸症自平。

2.6局部冷、重感

痰飲是一種有形的陰邪,留滯於機體局部,則阻遏陽氣的通達,導致局部產生冷感,如第8條「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冷如手大」。痰飲亦有重濁之性,如第5條「水在脾,少氣身重」,脾主肌肉而惡濕,脾被水飲浸漬則身體沉重;第2條「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水飲阻於四肢肌表,當責之於肺脾,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若脾被水飲浸潰,脾陽不運,氣化不行,則水飲外溢四肢;滲溢肌膚之水飲,本可隨汗液而排泄,若肺失宣降,腠理開闔失職,當汗出而不汗出,阻遏營衛的運行則致身體重滯。

2.7腸鳴

飲停胃腸之間,與胃腸之氣相互搏擊,可聞及腹中鳴響,此即狹義痰飲。如第2條「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第29條「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論述腸間飲聚成實的證治。「此腸間有水氣」可與「水走腸問,瀝瀝有聲」互解,此乃脾胃運化失職,肺氣不通調水道,致使水邪留滯腸間,治用己椒藶黃丸宣上運中、導水下行、前後分消。

2.8口舌乾燥或渴

痰飲乃由津液代謝失常停蓄而成,飲為陰邪,阻遏陽氣,氣化失常,若機體不能正常地輸布津液,水飲不化,津液不能上承,便會出現口舌乾燥,甚則口渴。如第29條己椒藶黃丸證之「口舌乾燥」;第4條「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第41條「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主之」等。但口乾口渴之因是由津液代謝失常停蓄而成,體內津液並不虧乏,故口雖乾渴,卻以每欲飲熱、或飲水不多、或水入即吐為特點。痰飲之口渴易被誤診為陰津不足之口渴,兩者病機治法截然不同。

2.9脹滿

三焦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胃居於中焦,若痰飲停蓄中焦,阻礙氣機升降,則見脘腹脹滿,如甘遂半夏湯證之「心下續堅滿」;若濁陰不降,瀰漫於胸脅,則胸脅部支撐脹滿,如第6條「水在肝,脅下支滿」;第16條「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等。痰飲篇涉及脹滿的條文還有很多,如己椒藶黃丸證、厚朴大黃湯證、木防已湯證、葶藶大棗瀉肺湯證、小半夏加茯苓湯證、苓甘五味姜辛湯證等。

2.10小便不利

痰飲篇只有桂苓五味甘草湯證提到「小便難」,但細觀痰飲全篇,所涉及小便不利的條文很多,或在方後注中起到,或可以方測症,痰飲治療大法雖是「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但第17條「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方用苓桂術湯、腎氣丸,治以溫陽化氣利小便,既符合治痰飲的溫化原則,又充分體現了「通以去滯」、「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治法的基本含義。第16條苓桂術甘湯證方後注說「分溫三服,小便則利」,亦證明苓桂術甘湯主症應有小便不利,服藥後「小便則利」。第24條膈間支飲之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證,方後注有「分溫再服,微利則愈」,從本證病機以及「微利則愈」推測,本證當有「大便不通」、「小便不利」之症。第3l條五苓散證,原文雖未提及小便不利,但以方測症,當有小便不利,法用溫陽化氣、發汗、利小便,內外

分消水飲。

2.1水腫

水飲代謝失常,不循常道,外溢於肌膚,均可引起水腫,第2條「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卧,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四飲之溢飲、支飲都有水腫之症,當責之於肺脾,脾主肌肉,脾陽不運,氣化不行,則水飲外溢四肢而出現水腫。肺主皮毛,若肺失宣降,咳逆倚息,其形如腫,腠理開闔失職,當汗出而不汗出,亦現水腫;第23條「病溢飲者,當發其汗」,第39條「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病機雖各有差異,但皆與肺失宣降有關,故均用宣利肺氣、通調水道之法。

本文轉載自http://user.qzone.qq.com/1716202114


推薦閱讀:

基層紀檢監察機關在回歸主業中如何「耕好自家田」
2017年度北京市檢察機關服務科技創新刑事保護典型案例
「說」在機關有講究
當好機關副職需要有「哪一手」?
檢察機關逮捕權制約機制的反思與重構

TAG:關係 | 機關 | 金匱要略 | 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