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攝影】北京朝陽-------------東嶽廟建築1(改)

摺疊東嶽廟

現佔地約71畝,有房屋近400間,絕大多數為清代所建。在布局上,分為正院、東院和西院三個部分。主要建築都集中在正院的南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有琉璃牌坊、山門(已拆除)、欞星門、瞻岱門、岱宗寶殿、育德殿和後罩樓等,形成了六進院落。

摺疊琉璃牌樓

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為三間四柱七頂的黃彩琉璃牌樓。屋頂為歇山頂,正脊兩端有鴟吻和螭吻,正中飾火焰寶珠。在正間的南北兩面各有一塊石匾,寬2.8米,高0.9米,北面書"永延帝祚",南面刻"秩祀岱宗",相傳為明代宰相嚴嵩所書。牌樓與廟門隔朝陽門外大街相望,原本東西還各有一座木製牌樓,現已拆除。

摺疊山門

是東嶽廟原本的正門,1988年因拓寬朝外大街而被拆除。山門內的東西兩側有鐘鼓樓,鼓樓立額上題"鼉音",鐘樓立額上題"鯨音"。

摺疊欞星門

東嶽廟的廟門其實是原本的二道門--欞星門,在山門拆除後,這裡作為了正門。原來懸掛在山門的康熙帝御書"東嶽廟"橫匾也移到了這裡。

摺疊瞻岱門

廟門內即為瞻岱門,是一座五間廡殿頂的過廳式殿堂,又稱龍虎門、瞻岱殿。門的內三間為穿堂,邊上兩間供哼哈二將和十太保,後殿掛東嶽大帝的"寶訓"。

摺疊福路

出瞻岱門是一條御道直通岱宗寶殿,稱為"福路"。福路的兩側有兩座碑亭,頂覆黃色琉璃瓦,放置康熙帝和乾隆帝御筆親題的石碑.碑亭前放著一對新造的玉馬和銅特,相傳是文昌帝君的座騎。福路和碑亭的東西兩側,各有一組迴廊。迴廊共七十二間,代表東嶽大帝掌管下的地獄七十二司。每間門楣上都掛有所敬神司的橫匾,兩側柱上貼有楹聯,殿內塑像造型生動,形神兼備。以前每司供一神像,後來又增建了四司,因此共有七十六尊神像,不過早已不存。泥塑是1995年重建時由"泥人張"的傳人重塑的。

摺疊岱宗寶殿

是東嶽廟的主殿,面闊三間,頂為為單檐廡殿頂,綠剪邊琉璃瓦屋面。殿身的梁、柱、檁、枋均繪有皇家才允許使用的金龍和璽彩畫,正面檐下懸掛華帶匾"岱嶽殿",四周雕飾盤龍,包有金葉。大殿前建有月台,擺放銅香爐和石五供,台前東西有焚帛爐。殿內原供奉東嶽大帝及其侍臣像,現已不存。大殿兩側的耳房中設有三茅真君祠、吳全節祠、張留孫祠、山府君祠以及嵩里丈人祠等。左面的東配殿有阜財殿和東太子殿,右邊的西配殿有廣嗣殿和太子殿,配殿前廊的斗拱上有替木,排列制式具有元代的風格。

摺疊育德殿

從岱宗寶殿到寢宮之間,用一條長廊相接,為元代通行的建築布局。寢宮叫做育德殿,為廡殿頂,面闊五間,前出抱廈,內飾龍鳳天花,與岱宗寶殿相呼應。殿內懸掛清代道士婁近垣所書的"玄妙贊化"匾,原本還供奉東嶽大帝和淑明坤德帝後的神像,現改為三官九府像陳列廳。

東嶽廟中路的最後部是一座二層的後罩樓,原來有玉皇閣、碧霞元君殿(東嶽大帝的女兒)、斗姆殿、大仙爺殿、關帝殿、灶君殿、文昌帝君殿、喜神殿、靈官殿、真武殿等,現已改為北京民俗博物館的展廳。在西邊樓下還有三間御座房,是供皇帝來廟祭典或去東陵祭祖路過時休息使用的。

東嶽廟的東院以居住為主,建築較為分散,生活氣息較濃。院內迴廊環繞,栽滿了奇花異果,並精心布置了亭台怪石,成為一座美麗的花園。據說光緒帝和慈禧太后便常常來此觀賞休息。

西院由供奉各路神只的小型院落組成,有東嶽寶殿(祠堂)、玉皇殿、三皇殿、藥王殿、顯化殿、馬王殿、妙峰山娘娘殿、魯班殿、三官殿、瘟神殿、閻羅殿以及判官殿等。殿宇的規模都不大,多是由民間人士出資修建而成的。

摺疊編輯本段特色

東嶽廟北京東嶽廟是道教正一道在中國華北地區的第一大叢林。廟內保存了大量各具特色的道教建築,具有豐富的道教文化內涵,對研究中國古代道教及玄教的歷史淵源和發展,以及北京的民俗文化,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東嶽廟的興起與正一道支派"玄教"在元代的鼎盛密不可分。由於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及其繼任吳全節都極受元帝的尊崇,所以由他們建造和主持的東嶽廟也當然獲得了皇家的重視。到了明清兩代,雖然東嶽廟的地位有所降低,但由於它祭祀的是掌管人間一切貴賤、生死、禍福的東嶽泰山神天齊仁聖大帝,所以在上層和民間依然具有極強的影響力,歷史上雖然數次被毀,但每次都能獲得皇室成員的捐助而得以重建。

東嶽廟的各院落內都立有石碑,最多時達160多塊,數量居京城之冠。現存的一百餘塊石碑全為元明清三代的作品,多為歷朝修建東嶽廟碑記和民間善會石碑,種類齊全,品味高貴,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其中最著名的是趙孟俯的行書《張天師神道碑》(俗稱《道教碑》),風格古樸遒勁,為元代書法藝術的珍品。此外,趙世延的楷書《昭德殿碑》、虞文靖的隸書《仁聖宮碑》等也頗為著名。此外,在東嶽廟的大多數殿堂前都還掛有白底黑字、小篆字體的楹聯,內容多為對各殿神司職能的詮釋。正院各殿堂前的楹聯均已恢復,文字由當代知名的書法家書寫。

文革期間,廟內碑刻遭到嚴重破壞,大部分被推倒砸碎,文飾也被鑿去,有的碑身上還用黑墨划上了革命標語。推倒後的碑刻或用作地基或深埋地下。1995年底東嶽廟被朝陽區文化文物局收歸時,完好的碑僅存18通。後來,掩埋在地下的石碑又重新被挖掘出來。1997年底石碑修復工程開始,歷時一年,基本上按原來的位置歸位,中路正院東西碑林共有石碑89通,重現了東嶽廟"石碑多"的特色景觀。

因為東嶽大帝掌管了世人的生死禍福,所以前往燒香的人也特別多。相傳每年三月二十八日乃東嶽大帝的誕辰,於是在三月十五日至二十八日,東嶽廟裡都會舉行廟會。這一風俗延續了數百年之久,只是在1949年後自然中斷。2002年起,又恢復了廟會,但已改到每年的春節時舉行。另外,東嶽廟中的民俗掌故也有很多,如老北京的順口溜"機靈鬼兒,透亮碑兒,小金豆子,不吃虧兒"就是指東嶽廟內的四個趣聞傳說。

推薦閱讀:

【旅遊攝影】泰國風光(一)
【旅遊攝影】江南印象---秦淮勝景
【旅遊攝影】薊縣(盤山風景區二)
【旅遊攝影】五彩十色普者黑
【旅遊攝影】邯鄲美景

TAG:建築 | 攝影 | 旅遊 | 北京 | 朝陽 | 旅遊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