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與公案(二)

佛教故事與公案(二)

目錄

序 故事名    頁 序 故事名    頁 序 故事名     頁

51.我往西方走———41

52.一休與五休——42 53.逞神通喝茶———43 54.艷詩悟道————43

55.清風隨我去 擲柳道留下————————45 56.茶飯禪—————45

57.馬上剃度———45 58.誰綁你了————46 59.沒有功德————47

60.野狐禪————47 61.死漢難悟道———48 62.我已放下————48

63.誰來教化你——49  64.茶飯之中————49 65.無財七施————50

66.五味禪與一味禪50 67.芥子能納須彌山—50 68.本性蒼天————51

69.禪師不讀經——51 70.山中本無茶 寺外也有佛—————————52

71.出口示相———52 72.生活禪話 心的呈現———————————52

73.萬象森羅從起滅53 74.一個人最害怕什麼————————————54

75.誠實無欺———55 76.坐禪——————55 77.禪的慈悲————56

78.慈悲的手段——56 79.本來面目————57 80.古鏡有瑕————58

81.不要哭死哭活—58  82.洗足盆—————59 83.難與不難————59

84.真假都要否定—60 85.金碧峰禪師公案—60 86.一無所求————61

87.蛇害與女人之害61  88.不落有無————62 89.悟與不悟————62

90.法法第一———63 91.三歲孩童雖知道 八十老翁行不得 —————64

92.死亡那一剎那要念佛——————————64 93.人死別哭————64

94.南泉斬貓———65 95.佛本無緣 緣由心生———————————66

96.無修行僧人可供否———————————67 97.滅法也是無常——67

98.有緣佛出世 無緣佛入滅————————67 99.將軍的心頭火——68

100.誰知道你 ——69

51.我往西方走

南宋的道悅禪師曾任鎮江金山江天寺的住持,他是宋朝名將岳武穆王岳飛所最崇敬的高僧。

  當岳飛被秦檜以十二道金牌從朱仙鎮招回時,途經金山江天寺,道悅勸他出家,不要回京,但是岳飛秉持耿耿忠心,明知此行不利,他還是堅持南歸。

  臨別時,岳飛請求開示,道悅禪師告訴他道:「歲底不足,謹防天哭;奉下兩點,將人害毒。」

  岳飛當時不知其意,直到被誣下獄,含冤遭毒的時候,方才悟解。那年的十二月是小月,只有二十九日,當天晚上又下起雨來,聽到室外雨聲,岳飛預知大難已經臨頭,這正好應了道悅禪師的偈語:「歲底不足,謹防天哭。」

  「奉下兩點」是「秦」字,意指奸相秦檜。「將人害毒」,果然就在這天被秦檜害死在風波亭上。

  秦檜害死岳飛後,查問劊子手,岳飛臨終時有說什麼話嗎?劊子手說:「他只說了一句:悔不聽金山道悅禪師之言。」

  秦檜得知此事,馬上派遣親信何立帶兵前往金山提拿道悅禪師。但在何立到達江天寺的前一日,道悅禪師聚眾說法,最後說了四句偈語:

  「何立自南來,我往西方走;

   不是法力大,幾乎落他手。」

  語畢,即時坐化。當時大眾不明究里,悲戚而又莫名其妙。等到次日何立率兵而來,大家這才恍然明白。

  道悅禪師知道岳飛的生死,當然也會知道自己的生死,但為什麼不珍惜生死?逃避生死?蓋因生死業力不可逃避。岳飛逃不過命中的定業,道悅禪師當然也逃不過生死的業力。悟道的禪師雖不免業報牽引,但禪者悟道後,已無懼於生死,生固很好,死亦很美也。

52.一休與五休

有人問一休禪師:「禪師!什麼法號不好叫,為什麼您要叫『一休』呢?」

  一休:「一休萬事休,有什麼不好?」

  信徒聽了認為不錯,一休萬事休,很好,很好。

  一休:「其實一休不好,二休才好。」

  信徒:「二休怎麼好呢?」

  一休:「生要休,死也要休,生死一齊休才能了脫生死,所以是煩惱也要休,涅槃也要休,二者一齊休。」

  信徒:「不錯,不錯,二休才好。」

  一休:「二休以後,要三休才好!」

  信徒:「三休怎麼好?」

  「你看,你老婆天天和你吵架,像只母老虎,最好是休妻;做官要奉迎,也很辛苦,最好是休官;做人處事有爭執,所以要休爭;能夠休妻、休官、休爭,這三休是最快樂,最好了!」

  信徒:「不錯,不錯,三休真好!」

  一休:「四休才是最好。」

  信徒:「四休怎麼好呢?」

  「酒、色、財、氣四種一齊休才好呢!」

  信徒認為四休也是很好。

  一休:「四休不夠,五休才好,什麼叫五休?人生最苦的,就是為了我們有五臟廟,這個肚子要吃飯,所以才有種種的辛苦,假如把這個五臟廟『一休』,統統都沒有事了。」

  千休與萬休,總不如一休,一休萬事休,更莫造怨仇,這就是一休的禪了。

53.逞神通喝茶

麻谷等五位大德悟道後,行腳參方,以資增益。

  時天熱口渴,見路旁有一婆婆賣茶,乃喚婆雲:「請來五杯茶。」婆乃對五位和尚問雲:「大德何往?」曰:「參善知識。」婆送上茶後曰:「我這裡茶要有神通才能喝,無神通不能喝!」

  五位大師雖已開悟,但神通未發,面面相覷,不敢舉杯飲茶。

  婆見狀哈哈大笑雲:「五個呆鳥看老婆子逞神通喝茶!」舉起杯來,一一飲盡。

  五人看罷恍然大悟,齊聲道:「今日才是我等真正悟道時!我等時時在神通中,不知是神通,還向外馳求。今日不逢婆婆,又幾錯過一生!」

54.艷詩悟道

圓悟克勤,是宋代臨濟宗楊岐派著名禪僧。他開悟的機緣尤為奇特,是從一首艷詩悟道的。據一些記載顯示,這位僧人自幼有神童之稱,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一天,他偶然到妙寂寺遊玩,看到案上的佛經,再三翻閱,愛不釋手,遂出家為僧。他參訪過許多著名禪師,後來投到湖北黃梅五祖山的法演禪師門下。數年之間,克勤精進不懈,時有所悟,並且將自己所寫的詩偈呈給法演禪師印證,但師父卻始終認為克勤還沒有見到自性。後來,有一位在朝廷任職的陳姓提刑官,辭官返家途中,特來黃梅山向法演禪師問法: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法演回答:提刑大人,你少年時代可曾讀過一首艷詩?

  提刑:什麼艷詩?

  法演:一段風光畫不成,洞房深處惱予情。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這四句中,後面兩句就和祖師西來意頗為相近。

  古時候的男女,遵禮教要講究授受不親,一個女子是不能主動對男性表示愉悅之情的,縱然是洞房花燭之夜,新娘子也不能大聲呼叫自己的夫婿,只能枯坐洞房等待,自不免愁惱之情。她只能頻頻呼喚身邊丫環名字,藉以引起丈夫的注意。

  歷代的佛門祖師,就有點像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眾生就是那位感覺遲鈍的檀郎。

  而這些祖師們的語錄公案,佛言經卷,就都是那頻呼小玉的弦外之聲。

  法演引用這首艷詩,也是有其深意的,在於喚起這位提刑官的自性覺醒。陳提刑聽了,口中頻頻稱是,滿意的下山去了。

  不想這段對話,也讓隨侍一邊的克勤聽到了,就疑惑地問:剛剛聽到師父對提刑舉一首艷詩,不知提刑會也不會?

  法演回答:他識得聲音。

  克勤又問:他既然識得聲音,卻為什麼不能見道呢?

  法演知他開悟的機緣已經成熟,遂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聲: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呢!

  克勤豁然開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見一隻公雞飛上欄杆,正鼓翅引頸高啼,克勤笑道:這不就是「只要檀郎認得聲」的「聲」啊!於是將自己開悟的心得寫成一偈,呈給師父:金鴨香爐錦繡帷,笙歌叢里醉扶歸。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詩中意思是說,男女之間的情事,只有情事中的男女自家才能知道。其他外面的人,無論怎麼的去想像,也是不知其趣其味的。證悟佛理禪道,也是這個道理,是只能「獨自知」的。

  五祖法演禪師見了這首偈,欣慰道:我侍者參得禪也!

55.清風隨我去,擲柳道留下。

日本有位著名的和尚,名叫一休。有一次將軍足利義滿舉行佛會,召集各方高僧講法。還說,如果誰講得好,獎勵黃金一百兩。佛會那天,上百僧人身著錦繡袈裟,鍍金禪杖,一派富貴氣象。唯有一休,身披破爛僧衣,手持一條柳枝,昂然赴會。並稱自己是「破爛衫里盛清風,身貧道不貧。」講法結束後,他遂將柳枝拋在地上,轉身飄然離去。他何以如此瀟洒,敢於在權高位重的將軍和講求富貴氣派的高僧面前宣布自己身貧道不貧,猶如鶴立於雞群,他所依仗的就是道即心藏無價珍這一修行人的無上自豪與自信。

56.茶飯禪

唐朝龍潭崇信禪師,跟隨天皇道悟禪師出家,數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禪師一句半語的法要。一天乃向師父說:「師父!弟子自從跟您出家以來,已經多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開示,請師父慈悲,傳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禪師聽後立刻回答道:「你剛才講的話,好冤枉師父啊!你想想看,自從你跟隨我出家以來,我未嘗一日不傳授你修道的心要。」

  「弟子愚笨,不知您傳授給我什麼?」崇信訝異的問。

  「你端茶給我,我為你喝;你捧飯給我,我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點頭。我何嘗一日懈怠,不都在指示心要給你嗎!」崇信禪師聽了,當下頓然開悟。

  從這一則師徒問答之中。可以了解禪就是生活。日常生活的搬柴運水,喝茶吃飯,無不蘊藏無限的禪機。

57.馬上剃度

親鸞上人是日本著名的禪師。

  他在九歲時,就已立下出家的決心,就去請求慈鎮禪師為他剃度。慈鎮禪師就問他說:你還這麼小,為什麼要出家呢?

  親鸞:我雖只有九歲,父母卻已雙亡。我因為不知道為什麼人一定要死亡?為什麼我一定非要與父母分離?所以,為了探索這層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鎮禪師非常嘉許他的志願,說道:好!我明白了。我願意收你為徒,不過,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為你剃度吧!

   親鸞聽後,非常不以為然的道:師父!雖然你說明天一早為我剃度,但我終是年幼無知,不能保證自己出家的決心是否可以持續到明天?而且,師父!你年齡那麼高了,你也不能保證是否明早起床時還能活著吧?

   慈鎮禪師聽了這話以後,拍手叫好。並滿心歡喜的說:對的!你說的話完全沒錯。現在我就來為你剃度!

58.誰綁你了

三祖僧璨大師得法後,聽從二祖的囑咐,一直隱居於皖公山。又逢後周武帝滅佛毀法,僧璨只好出入於太湖縣司空山,住在偏僻之所,十多年,竟不為時人所知。

  隋開皇十二年,有個才十四歲的小沙彌叫道信,來向他求解脫法門。他問道信:「誰綁你了?」

  道信隨口就答:「無人綁。」

  僧璨提醒似地問:「既無人綁,那為什麼還要求解脫呢?」

  道信一聽此話,當下大悟。於是就跟隨三祖,成了他的近侍。服了九年勞役後,才得衣法。僧璨的傳法偈為:

  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

  若無人下種,花地盡無生。

  僧璨把衣法傳給道信後,自己就到羅浮山隱居了。過了二年,又返回皖公山。一個月後,許多人紛紛前來求法問道,僧璨為四眾廣宣心法要訣,然後就在法會上,在一顆大樹下雙手合掌,安然而逝。

59.沒有功德

問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寫經、弘揚佛法、到底有沒有功德。

祖曰:沒有功德,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看來雖有,實在沒有。

帝曰:如何是真實功德呢?

祖曰:清凈智慧是微妙圓融,本體空寂,無法可得,如是功德,絕對不是世間上有為之法所能求到的。

帝曰:如何是聖人所求的第一義諦呢?

祖曰:廓然浩蕩,本無聖賢。

帝曰:對朕者誰?

祖曰:我不認識。

(註:帝者梁武帝,祖者達摩祖師。)

達摩與梁武帝二人,一問一答,可惜不能契合於梁武帝的小機。由於教大機小,所以梁武帝不領悟達摩大師的根本法要。達摩禪師認為既是機緣不合,就離開金陵到洛陽去。這真是情投意合千言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後來,梁武帝把上面問答情況,告知他的師父志公禪師,禪師聽後就大吃一驚,即對陛下說:達摩大師這個開示實在太好了,他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的大權出現,乘願再來。粱武帝聽了志公禪師這麼一說,心裡感到懊悔,自愧有眼不識泰山,當面錯過,立刻就下了一道命令,派遣許多兵馬,急急追趕,一定要把達摩大師請回來,承事供養。志公說:陛下千軍萬馬,喚不回頭。達摩大師剛走到江邊,回頭一看,後面有許多兵馬追趕而來,大師正在危急時刻,隨手就折了一支蘆葦,擲在江中,腳踏蘆葦渡江,揚長而去。到了洛陽,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禪定。後來古人寫了一付對聯:「一葦渡江何處去,九年面壁待人來。」

60.野狐禪

野狐禪在禪宗中,流入邪僻、未悟而妄稱開悟,禪家一概斥之為「野狐禪」。

取自一個著名的禪宗公案:

百丈禪師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並隨眾散去。有一日卻站著不去。師乃問:「立者何人?」老人云:「我於五百年前曾住此山。有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結果墮在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

師云:「汝但問。」

老人便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

師云:「不昧因果。」

老人於言下大悟。告辭師云:「我巳免脫野狐身。住在山後。乞師依亡僧禮燒送。」

次日百丈禪師令眾僧到後山找亡僧,眾人不解,師帶眾人在山後大盤石上找到一隻已死的黑毛大狐狸。齋後按送亡僧禮火化。

原來,佛教的修因證果,正是因果律的體現。老人以為修行人可以「不落因果」,恰恰陷入了邪見,屬於「大妄語」,結果受了「野狐身」之報。又有個瑞岩和尚,整日價自喚「主人公」,復自應諾。宋無門慧開禪師批評他誤把「識神」認為「真心」,是「野狐見解」。(《無門關》)

引申義:後來以「野狐禪」泛指各種歪門邪道。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什麼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

61.死漢難悟道

從前,有位禪和子在禪堂住了三年,以為人多,打自己閑岔,又自覺工夫不能深入,就去住山。在山裡住了三年山,種菜做飯,凡事親為,又自覺工夫不能深入,山也不住了,就去托缽。托缽兩、三年,還是不悟道。

  一天,他遇到一位有道行的老婆婆。老婆婆覺得這個和尚很有道德行持,有心成就他。就把他請到家中好齋招待,談談心。談得很投機,老婆婆說:「師傅,我成就你閉關罷!」禪和子一聽,很高興。

  老婆婆就送他入關。老婆婆有一女兒,是個才十六歲的姑娘,也有道行。婆婆命她每天給禪和子送飯。一送送了三年。一天,婆婆對她說:「你今天送飯的時候,上去抱住他,教他道。」姑娘於是在禪和子吃完飯後,抱住他道:「道!」

  和尚說:「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

  姑娘鬆手回家。老婆婆聽了姑娘的彙報後,大聲說:「三年才供養了一個死漢子,快叫他走!」然後一把火把茅蓬燒了。禪和子十分慚愧,就走了。又托缽三年,然後再去找老婆婆談心,還要求再次成就他閉關。老婆婆又成就他閉了三年關,中間還是命姑娘送飯。三年圓滿後,姑娘依母親的辦法再演一遍:上前就抱住喊:「道!道!」禪和子立即開口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莫教你家婆婆知!」婆婆知道後,歡喜地對和尚說:「善哉!善哉!恭喜你開大悟了!」

62.我已放下

會元和尚師徒二人趕路,到一條河邊看見一女子待渡,無船無橋,老和尚二話沒說就背女子渡過河去。回到寺廟小和尚忍不住問老和尚:「出家人禁近女色,師傅為何要背那女子?」老和尚正色道:「我早就放下了那女子,你怎麼還背著?」

63.誰來教化你

一個官吏問趙州道:「和尚會進地獄嗎?」

  趙州答道:「老僧第一個進!」

  官人不解地問道:「你是得道高僧,修行這麼好,怎麼還會進地獄呢?」

  趙州答道:「我不下地獄,誰來教化你?」

64.茶飯之中

崇信禪師原是渚宮一個賣餅人家的兒子。

  早些年,道悟和尚住在天皇寺,當地無人知其大名,化緣無門,只有家住寺邊的崇信日日給他送餅。崇信每天給道悟送十隻餅。可道悟每天只吃九個,剩下一個,他再交給崇信帶回,並對崇信說:「我恩惠給你,以降福於你家子孫。」

  崇信心想:所有的餅原都是我的,怎麼反成了你恩惠給我呢?這話難道還有另外什麼意思嗎?

  於是,崇信登門向道悟請教。

  道悟答他說:「餅,確實是你拿來的,現在仍然給你拿回去,這其中難道有什麼問題么?」

  崇信聽後頓時領悟,當即發願受戒出家。道悟給他起法名為崇信。

  崇信跟著道悟一段時間後,有一天,崇信對師父說:「自從我拜您為師後,你還沒有給我講過禪宗要義呢?」

  道悟回答說:「你來這裡之後,我怎麼沒有為你講解禪宗要義?你敬茶,我接受;你送飯,我享用;你合掌打坐,我低頭默念。我哪兒還沒有給你講解呢?」

  崇信低頭思考了很長時間。

  道悟見此,又接著說:「理解了,當時就應該領悟,思考過長反會出錯。一個人應當讓性情無拘無束,隨機緣心胸曠達,然後就盡平常心去做。除此而外,別無更好的解釋了。」崇信豁然開朗。

65.無財七施

一個人跑到釋迦牟尼面前哭訴。

「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成功,這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你沒有學會給予別人。」

「可我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呀!」

「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給予別人七樣東西。第一,和顏施,就是用微笑與別人相處;第二,言施,就是要對別人多說鼓勵的話、安慰的話、稱讚的話、謙讓的話、溫柔的話;第三,心施,就是要敞開心扉,對別人誠懇;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別人;第五,身施,就是以行動去幫助別人;第六,座施,就是乘船坐車時,將自己的座位讓給老弱婦孺;第七,房施,就是將自己有空下來的房子提供出來,供別人來休息。如果你有了這七種習慣,好運會隨之而來的。」

66.五味禪與一味禪

有一位僧人向歸宗智常告辭。

  歸宗問:「你到那裡去?」

  僧人答:「到各處學五味禪去。」

  歸宗說:「各處有五味禪,我這裡只有一味禪。」

  僧人問:「什麼是一味禪?」

  歸宗舉棒就打。

  僧人大叫:「懂了!懂了!」

  歸宗說:「那你說!說!」

  僧人剛要開口,歸宗掄起棒子又打。

  

67.芥子能納須彌山

江州刺史李渤問歸宗智常:

  「佛經上說:須彌山能納芥子,這我沒有疑問。

  但是又說芥子能納須彌山。這不是胡說八道嗎?」

  歸宗問:「別人都說刺史大人讀書破萬卷,是真的嗎?」

  李渤說:「是真的。」

  歸宗說:「你從頭到腳也不過像個大椰子那麼大,那萬卷書裝在哪兒呢?」

  李渤無言以對。

68.本性蒼天

一日南泉至,問如何是庵中主? (識起迷情於何是庵中主,庵中主者即謂本來體性也。)

  杭州大慈山寰中禪師云:「蒼天,蒼天。」(庵中主者,猶如虛空,了無一物,故曰蒼天。)

  南泉云:「蒼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未識禪機,師已明示,蒼天、庵中主本是不二。)

  師云:「會即便會,莫忉忉。」(已開悟者,一觸即融通;未開悟者,計度、推思,均無是處。)

  南泉拂袖而出。(莫說今日拂袖去,他日亦有回頭時)

69.禪師不讀經

後唐庄宗皇帝在皇宮內設齋供養眾僧。

  看見僧人們全在看佛經,只有休靜禪師無所事事。

  皇帝問:「禪師為什麼不看經呢」

  休靜禪師說:「道泰不傳天子令,時清休唱太平歌(即我已悟佛法,不須再看經書了)。

  皇帝問:「禪師一人悟道了,為什麼要徒眾們也不看經典呢?」

  休靜禪師說:「獅子窟中無異獸,象王行處絕狐蹤(徒眾與老師性無分別,體無有二)。」

  皇帝問:「事實上除你之外,其餘的法師為什麼都在看經呢?」

  休靜禪師說:「誰母元無煙,求食須賴蝦(那些法師法眼未明,只能依賴經典修習)。」

70.山中本無茶,寺外也有佛

寺院門外的山道旁,來了一位施茶的男子,還搭起一個非常別緻的小涼棚。寺院的住持方丈有無法師抱著感激之情前來慰問,他問那個中年男子:「請問施主,您為何前來施茶?」

  「為了還願,」中年男子謙和禮貌地說,「回顧前二十年, 投身商海,斂財聚金、貪財無厭,主要是從社會上攝取;展望後二十年,我打算走近佛門,路邊施茶,回饋眾生。」

  有無方丈非常感動,稟手念佛,連聲誇道:「若能施茶二十年,德比山高、行比路長,施主方能成佛也。」

  轉眼就是十年。這一天,施茶的男子步入佛門,拜見方丈。他帶來一卷厚厚的題為《佛門逸事》的書籍(書中的章節,全是十年來施茶過程中,道聽途說的有關佛教的抑惡揚善的小故事),欲請老方丈題字作序。老方丈翻閱之後,蒼顏大悅,驚羨感嘆道:「施茶十年,您已立地成佛了!」並提筆寫道:「山中本無茶,寺外也有佛。」

71.出口示相

有僧人問靈觀禪師:「什麼才是佛?」

  靈觀禪師聽了,沒說一句話,只是將舌頭伸出來給僧人看。

  僧人見了似乎有所體悟,便向禪師禮拜致謝。

  靈觀禪師連忙說:「等一下,等一下,你悟到什麼嗎?幹嘛禮拜我呢?」

  僧人恭敬的說:「感謝師父慈悲,伸舌提示我,法身遍及四方,無所不在。」

  靈觀卻回答:「喔,你想太多了,我只是最近舌頭上生了一個瘡,給你看看!」

72.生活禪話:心的呈現

有個專門製造假面具的人。

有一天,有一位朋友拜訪他,一見面就覺得他的臉好象變得較不和善,有一份說不出的冷漠感,於是就問他:

「你近來有什麼不對的嗎?你的臉色好象不大對,是不是工作太忙了,還是身體不舒服?」

「沒有呀!」

  「真的嗎?」他的朋友似乎不太相信,沒有再說什麼,就回家了。

過了半年,他的朋友再次來訪,一見面就說:

「你的臉色真好,和以前都不一樣,是不是有什麼喜事啊?」

  「沒有啊!」他還是這樣回答,心裡一面盤算著,為什麼前後半年,他朋友的問話是這麼奇怪呢?我還是我,一點也沒變啊!忍不住,他就問朋友說:

「為什麼你半年前和這次問我是不是有事,難道我變了嗎?」

「我只是覺得奇怪,有一次來時看你的臉色,似乎陰沉不友善的樣子,而這次又顯出和樂而且愉快的模樣,我想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所以我才這麼問的啊!」朋友回答。

這時他才有所領悟的想起:原來他半年前受顧客的委託,定製一批妖怪的鬼面具,在製作時必須要想像成咬牙切齒、兇狠怒目的樣子,這樣才能把面具做得惟妙惟肖,如此,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那凶煞的摸樣就呈現到臉上來了,看起來也就陰沉不友善了。而最近剛好受顧客委託,製作一些菩薩面具,心裡所想的,都是一些慈眉善目和藹親切的面孔,因此臉上就呈現出親切和善的可愛面相了。

其實一切景象都是由心所造,不僅面相如此,連一切一切的事物也是如此;一樣的月亮,從古至今高高地懸掛在天上,卻有著千百種心看著它,所以也呈現出千百種不同的感觸。

心中充滿慈祥善心,對萬物秉持感恩的人,他的臉上始終是充滿和善的,反之,就變成惡魔的臉,這就是由他的心所顯現的。

73.萬象森羅從起滅

明朝萬曆三年,憨山大師三十歲時在五台山坐禪。當時是三月份,憨山大師獨自一人,單提一念,人來不說話,只是用眼睛看著,時間久了看人就像看木頭一樣,最後到達一字不識的境地。

起先,時常刮大風,萬千空穴都在怒號,山澗里化了冰的水衝擊奔騰,像雷聲一樣。靜里聽聲音像千軍萬馬在出兵一樣,非常喧鬧。

憨山大師就去請問妙峰禪師,禪師說:「境由心生,非從外來。聽古人說:『三十年聽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

溪水上有一座獨木橋,憨山大師天天在橋上端坐或站立。最初水流聲很明顯,久了動念才聽到,不動念則聽不到。

有一天,他坐在橋上,忽然忘掉身體,音聲當時就靜下來了,從此之後,各種聲響都寂滅了,不再有干擾。

(這不是在外境上真有水聲、風聲,如果第六意識不把一個個時間點上的顯現連接起來,根本聽不到聲音的流動,所以妙峰禪師說:「境自心生,非從外來。」憨山大師修定沒有動念時,就聽不到水聲。再後來「眾響皆寂」,我猜想至少也該是一切聲音的動相寂滅的境界。)

又有一天,憨山大師吃完粥經行,忽然站著入定,不見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圓滿湛寂,就像大圓鏡那樣,山河大地都影現其中,等到覺察,則明明朗朗,尋找自己的身心了不可得。當時說偈:「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

74.一個人最害怕什麼

小和尚問老和尚:「師父,一個人最害怕什麼?」

「你以為呢?」老和尚含笑看著徒弟。

「是孤獨嗎?」

老和尚搖了搖頭:「不對。」

「那是誤解?」

「也不對。」

「絕望?」

「不對。」小和尚一口氣答了十幾個答案,老和尚都一直搖頭。

「那師父您說是什麼呢?」小和尚沒轍了。

「就是你自己呀!」

「我自己?」小和尚抬起頭,睜大了眼睛,好像明白了,又好像沒明白,直直地盯著師父,渴求點化。

「是呀!」老和尚笑了笑,「其實你剛剛聽說的孤獨、誤解、絕望等等,都是你自己內心世界的影子,都是你自己給自己的感覺罷了。你對自己說:『這些真可怕,我承受不住了。』那你就真的會被打敗。同樣,假如你告訴自己:『沒什麼好怕的,只要我積極面對,就能戰勝一切。』那麼就沒什麼能難得倒你。何必苦苦執著於那些虛幻?傻徒弟啊,一個人若連自己都不怕,他還會怕什麼呢?所以,使你害怕的其實並不是那些想法,而是你自己啊!」

小和尚恍然大悟。

75.誠實無欺

道楷禪師,宋人,得道後,大闡禪門宗風。曾擔任過凈因寺、天寧寺等大寺的住持。一日,皇上派遣使者,頒贈紫衣袈裟,以褒揚他的聖德,並賜號定照禪師。

  禪師上表堅辭不受,皇上再令開封府的李孝壽親王至禪師處,表達朝廷褒獎的美意,禪師仍不領受。因此觸怒皇上,敕交州官收押。州官知道禪師仁厚忠誠,當到達寺中時,悄聲問道:「禪師身體虛弱,容貌憔悴,是否已經生病?」

  禪師:「沒有!」

  州官:「如果說是生病,則可免除違抗聖旨的懲罰。」

  禪師:「無病就無病,怎可為求免於懲罰而詐病呢?」

  州官無奈,遂將禪師貶送淄州,聞者皆淚流不已。

  我們經常看到禪者性格風趣活潑,但禪者的誠實固執,於道楷禪師行誼見之。如明代蓮池大師贊之曰:「榮及而辭,人所難也;辭而致罰,受罰而不欺,不日難中之難乎?忠良傳中,何得少此?錄之以風世僧。」

76.坐 禪

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無心萬慮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商量。

  「南台靜坐一爐香」,點起爐香,靜坐南台。「終日無心萬慮忘」,一天到晚都無所縈懷,一切事物都不住於心,不打妄想,著心著凈等等統統忘記了。「不是息心除妄想」,我坐在這兒,並不是硬要把心息下去,故意不起妄想,而是因為有下面點眼的結句:「只緣無事可商量」,本來就沒有事嘛,有什麼好去算計的!見了性,就沒有事了。所以昭覺和尚說:「我看這千萬人都是迷糊的,都跑到這兒來找佛,找菩薩,沒有看見過一個無心道人。」注意,這個「無心道人」並不是故意無心,是因為見了道以後,世間的那個心就死了,不起作用了,這才是坐禪。

77.禪的慈悲

有兄弟三人,雖然沒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參禪,因此跟隨佛光禪師學禪,時日一久,為了求得更高的悟境,相約出外行腳參訪。

有一天,他們在黃昏時來到一個村莊借宿,這戶人家的婦人才剛死了丈夫,自己帶著七個子女過生活。第二天天亮,正要上路的時候,最小的弟弟對兩個哥哥說:「我看你們就繼續去參學吧!我決定留下來不走了。」

兩位哥哥對於老三的變節非常不滿,認為他太沒有志氣,才見了一個寡婦就墮落了,氣得拂袖而去。

一個婦人要單獨撫育七個年幼的孩子其實不容易,幸好有老三幫助她,沒多久寡婦愛上了老三,想嫁給他。老三說:「妳丈夫才過世不久,我們就結為夫婦實在不好,妳應該為丈夫守孝三年,我們才談婚事。」

三年以後,女方提出結婚的要求,老三婉拒了,他說:「如果現在結婚,我覺得對不起妳丈夫,請讓我也為他守孝三年吧!」

又過了三年,女方重提婚事,老三仍然拒絕:「為了無愧於心,以及彼此將來的幸福美滿,我們共同為妳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結婚吧!」

就這樣,三年、三年、再三年,總共經過了九年,這戶人家的兒女都長大了,老三看到自己助人的心愿終於完成,就悄悄離去,步上求道之路。

78.慈悲的手段

一位禪者在河邊打坐時,聽到掙扎的聲音。睜開眼睛一看,一隻蠍子正在水裡掙扎。

他伸手把它撈出來時,被毒蠍子蜇了一下。

過了一會兒,他又聽到掙扎的聲音,一看,蠍子又掉進水裡了。他又把它救了上來,他的手又被蜇了一下。

旁邊的漁夫說:「你真蠢,難道不知道蠍子會蜇人?」

「知道。被它蜇了兩次了。」

「那你為什麼還要救它?」

「蜇人是它的本性,慈悲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不會因為它的本性而改變。」

蠍子又掉進了水裡。禪者看看自己腫起來的手,再看看水裡掙扎的蠍子,正猶豫間,漁夫把一個干樹枝遞到他手上。他用干樹枝撈起蠍子,他的手才沒有再被蜇。

漁夫笑著說:「慈悲是對的,但慈悲要有慈悲的手段。」

79.本來面目

香嚴智閑禪師是百丈禪師的弟子,飽學經論,後來參學師兄靈佑禪師,一天靈佑對他說:『聽說你一向博學多聞,現在我問你——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智閑禪師一時語塞,回到住處,翻遍了書本,也找不到答案,再回來對禪師說:『和尚慈悲,請您開示我,什麼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溈山靈佑禪師斬釘截鐵的說:『我不能告訴你,因為我告訴你答案的話,那仍然是我的東西,和你不相干,我告訴了你,你將來會後悔,甚至會埋怨我的。』

  智閑禪師一看師兄不指示他,傷心地把所有經典燒毀,從此就到南陽自崖山去看守慧忠國師的墳墓,晝夜六時如啞吧吞含火珠地思考這個疑團,有一天在田園除草,忽然鋤頭碰到石頭,咯答一聲,頓然身心脫落,而大徹大悟,於是沐浴焚香,對著溈山遙拜著說:『和尚您實在大慈悲了,假如當初您告訴了我,我就沒有今日的喜悅了!』

  禪的悟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要我們去心領神會的。

80.古鏡有瑕

一般說來,用禪的人、平時絕少說話、甚至默默無語,因為語言不達到實義,如口說「火」字,此「火」並非「真火」,因「火」有燃燒作用,若口中說「火」便是「火」,豈不要把嘴巴燒壞?所以,禪師們用語言來斗「機鋒」(唇槍舌戰),從中探索對方「禪境」達到了何等階段。

  有一次,雪峰禪師和三聖禪師同去峨嵋山,看到樹上一隻猴子跳躍不停。雪峰便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面古鏡,這隻猴子心中也有一面古鏡。(古鏡意味著佛性而言)。」

  三聖回答說:「曠劫以來一切都是無名的,又哪裡有古鏡呢?」(「無名」者也,旨在破除事相,古鏡從何而來?)

  雪峰迴答:「因為產生了瑕疵的緣故啊!」(指有煩惱)。

  三聖便說:「你這老和尚,急個甚麼?連『話頭』都不知道呢?」(謂「話頭」,是參禪者尋找事物最初之一念是誰?)

  雪峰又回答:「這是因為我做了方丈的事太繁忙了啊!」

  從他兩人的對話來看,顯然地,雪峰也和三聖一樣的知道「話頭」重點,但他之所以說「古鏡」,說「瑕疵」,乃是為了初學者。唯有這樣表達才清楚:明知說「火」,非「真火」也!

81.不要哭死哭活

洞山禪師是曹洞宗的開山祖師。他對生死看得很開。當他知道自己遠行的日子已到,便命人為他剃髮披衣,撞擊起寺院的大鐘,安然坐化。僧眾放聲號哭,一直哭了好大時辰。

  洞山忽然睜開眼睛從座位上站起身來說:

  「出家的人,心裡不要為虛幻的外物所牽制,這才是真正的修行。生時操勞,死為休息,為什麼要悲傷哭泣?」

  於是洞山命主事僧辦愚痴齋,以責罰大眾的不能忘情。洞山和他們一起齋戒,七天之後,叮嚀大眾說:

  「這一次絕不要哭死哭活了。」

  次日沐浴後,洞山端端正正地坐著,再也沒有起來。

82.洗足盆

佛陀的兒子羅睺羅,十幾歲時隨佛陀出家,很調皮,常喜歡說謊作弄別人,但因他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僧團中無人敢加以糾正,以致日久漸生不良習氣,佛知道後決心加以教訓,有一天佛命羅睺羅端大盆水洗佛的雙足,洗後就問他說:「這些水可以喝嗎?」「不,不能喝。」佛說:「這盆水一旦變髒後就不再受人珍惜,而智被人丟棄。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常常說謊,以後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嗎?」羅睺羅聽後立刻覺得慚愧。佛命他將水倒掉,再問他:「這個盆叫什麼盆?」兒答:「這是洗足盆。」佛問他:「這個盆可以用來盛水洗米洗菜嗎?」「沒有人會用它洗米洗菜了。」佛說:「對。一個人如果心不清凈,言而無信,則永遠不會受人敬重。自甘作賤的人,只能被人踩在腳下成為低賤的用具,永遠不能被人所重視。你如果不改錯誤的言行,就如同這盆。」佛陀說後又用腳將該盆踢到遠處,問羅睺羅:「我現在踢掉這個盆,你覺得可惜不可惜?」「不大可惜,因為它只是一個粗盆。」佛陀說:「對。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不學好,自居下流,令人失望,別人也就不會刻意去愛惜他。」佛指著被踢翻而覆蓋著的盆子對羅睺羅說:「現在覆蓋的盆子能裝下水嗎?」「不行。」佛陀說:「你現在正如這個盆,心口均不清凈,屢說妄語,顛倒是非,指空為有,指有為空,一如此盆,不值人疼愛。」羅睺羅受到佛陀一連串的教訓後,異常羞愧,隨即向佛陀表示衷心的懺悔,今後決心痛改前非。後來佛陀讚歎羅睺羅乃「密行無礙第一」。

83.難與不難

韓國鏡虛禪師,帶著出家不久的弟子滿空出外雲水行腳,滿空一路上嘀咕,嫌揹的行囊太重,不時地要求師父找個地方休息,鏡虛禪師都不肯答應,永遠都是那麼精神飽滿的向前走去。

  有一日,經過一座村莊,一個婦女從家中走出,在前面走的師父,忽然握住那位婦女的雙手,那位婦女尖叫了起來。婦女的家人和鄰居,聞聲出來一看,以為一個和尚輕薄婦女,齊聲喊打。身材高大的鏡虛禪師掉頭不顧一切地奔逃。徒弟滿空,揹著行囊也跟在師父的後面飛跑。

  經過很久,跑過幾條山路,村人無法追上這師徒二人。在一條靜寂的山路邊,師父停下來,回頭,非常關心地問徒弟道:「還覺得重嗎?」

  「師父!很奇怪,剛才奔跑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行囊很重!」

對前途目標,不夠有堅毅不拔的信心,嫌遠、嫌難、嫌重是必然的,如果對前程有信心、有眼光、有擔當,就會感覺不遠、不難了。

84.真假都要否定

道光禪師有一次問大珠慧海禪師道:「禪師!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大珠:「老僧無心可用,無道可修。」

  道光:「既然無心可用,無道可修,為什麼每天要聚眾勸人參禪修道?」

  大珠:「老僧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那有什麼地方可以聚眾?」

  道光:「事實上你每天聚眾論道,難道這不是說法度眾?」

  大珠:「請你不要冤枉我,我連話都不會說,如何論道?我連一個人也沒有看到,你怎可說我度眾呢?」

  道光:「禪師,您這可打妄語了。」

  大珠:「老僧連舌頭都沒,有如何妄語?」

  道光:「難道器世間,有情世間,你和我的存在,還有參禪說法的事實,都是假的嗎?」

  大珠:「都是真的!」

  道光:「既是真的,你為什麼都要否定呢?」

  大珠:「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終於言下大悟。

85.金碧峰禪師公案

金碧峰禪師修行有成,唯一貪愛、掛礙著皇帝所賜玉缽。一天牛頭馬面走向禪師面前,卻只見軀殼,不見神識,土地公打小報告,若要抓金碧峰禪師,唯有拿玉缽往禪師耳邊一敲,果然,缽一響,禪師神識即時現前,牛頭馬面說時遲,那時快,當場把禪師逮個正著,禪師曰:既然被抓,能否滿我心愿,讓我摸一下缽?牛頭馬面心想:人都抓到了,摸一下缽又有何妨,即呈缽於禪師面前,禪師不經思索,當下重重一拍,玉缽落地,被打個粉碎,心中再也無所牽掛,並說出四句偈語:

  若要抓我金碧峰,猶如鐵煉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抓我金碧峰。

86.一無所求

宋朝雪竇禪師在淮水旁遇到學士曾會先生。曾會問道:「禪師,您要到哪裡去?」雪竇很有禮貌地回答道:「不一定,也許往錢塘,也許往天台方面去看看。」曾會就建議道:「靈隱寺的住持珊禪師跟我很好,我寫封介紹信給您帶去,他定會好好地待你。」可是雪竇禪師到了靈隱寺時,並沒有把介紹信拿出來求見住持,一直在大眾中過了三年。曾會於三年後奉令出使浙江時,便到靈隱寺去找雪竇禪師,但寺僧卻沒有人知道有這麼一個人,曾會不信,便自己去雲水所住的僧房內,在一千多位僧眾中找來找去,才找到雪竇,便問道:「為什麼您不去見住持而隱藏在這裡?是不是我為你寫的介紹信丟了?」雪竇:「不敢,不敢,因我是一個雪水僧,一無所求,所以不做你的郵差呀!」即從袖裡拿出原封不動的介紹信交還給曾會,雙方哈哈大笑。曾會將雪竇引見給住持珊禪師,珊禪師甚惜其才,後蘇州翠峰寺缺住持時,就推薦雪竇任其住持。

87.蛇害與女人之害

蛇有三事害人:有見而害人,有觸而害人,有嚙而害人。女人亦有三害:若見女人,心發欲相,滅人善法;若觸女人,身犯中罪,滅人善法;若共交會,身犯重罪,滅人善法。復有七害:

一者、若為毒蛇所害,害此一身;若為女人所害,害無數身。

二者、若為毒蛇所害,害報得無記身;若為女人所害,害善法身。

三者、若為毒蛇所害,害五識身;若為女人所害,害六識身。

四者、若為毒蛇所害,得入清眾;若為女人所害,不與僧同。

五者、若為毒蛇所害,得生天上人中,值遇賢聖;若為女人所害,入三惡道。

六者、若為毒蛇所害,故得四沙門果;若為女人所害,於八正道無所成益。

七者、若為毒蛇所害,人則慈念而救護之;若為女人所害,眾共棄捨,無心喜樂。

以是因緣故,寧以身分內毒蛇口中,終不以此而觸女人。

88.不落有無

有個外道自以為智慧無雙,到處找人鬥法。一天他找到了釋迦牟尼。

  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

  佛沉默不語。

  外道便說:「世尊大慈大悲,撥開了眼前迷雲,讓我得以進入禪門了。」

  外道走後,阿難問佛:「外道悟了些什麼呢?」

  佛說:「這就像世間的良馬,瞥見鞭影便知趕路。」

  佛曾以馬來比喻世人悟性的深淺。馬有四種,第一種見鞭影即調伏,第二種受鞭打才調伏,第三種用利錐刺才調服,第四穿透肌肉痛徹骨髓才調伏。這個外道悟性極高,一撥便轉,就像第一種良馬一樣。

89.悟與不悟

有一學僧,非常恭敬地請問慧林慈受禪師道:「禪者悟道時,對於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說得出來嗎?」

  慈受:「既是悟的道,說不出來。」

  學僧:「說不出來的時候,像什麼呢?」

  慈受:「像啞巴吃蜜!」

  學僧:「當一個禪者沒有悟道時,他善於言詞,他說的能夠算禪悟嗎?」

  慈受:「既未悟道,說出的怎能算做禪悟呢?」

  學僧:「因為他講得頭頭是道,如果不算作禪悟,那他像什麼呢?」

  慈受:「他像鸚鵡學話!」

  學僧:「啞巴吃蜜與鸚鵡學話,有什麼不同呢?」

  慈受:「啞巴吃蜜,是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鸚鵡學話,是不知,如小兒學話,不解其義。」

  學僧:「然則,未悟的禪者,如何說法度生呢?」

  慈受:「自己知道的給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要給他知道。」

  學僧:「老師現在是知抑是不知!」

  慈受:「我是如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也如鸚鵡學講話,講得非常像。你說我是知呢?還是不知呢?」

  學僧於言下有省。

禪悟的境界是怎麼樣?這實在是無法說明的,歷代祖師用打用罵,硬是不肯說話,佛陀甚至講,我所說法,皆非佛法,這不是笑話,因為不用言說的佛法,才是佛法。佛法、禪心,是自證的境界,是從無分別的平等性智而了知的,這不是黃蓮,應該是甜蜜;這不是鸚鵡,應該是菩薩。

90.法法第一

有一天,法啟禪師聽到幾個小沙彌在討論佛教宗派的問題,有的說禪宗第一,有的說禪宗最好,議論間不乏對其他佛教門派有歪曲貶低之意。法啟禪師聽後立即把那幾個小沙彌叫過來,讓他們把寺院里的一棵生長得非常茂盛的小樟樹給「修理」一番——只留一個樹杈,而把其他七八個樹杈全都砍了。

  一棵枝葉繁茂的小樹,馬上成了慘不忍睹的單枝獨桿。十幾天之後,這棵不幸的小樹居然死掉了。

  這天夜裡,幡然醒悟的小沙彌們一起來到法啟禪師的禪房一同檢討。法啟禪師一點也沒責怪他們,只是語重心長地說:「佛教各流派之間一定要講究團結,相互映照、共存共榮,就好像這滿室的燭光,不只是由哪一隻蠟燭照耀的,每隻蠟燭的光融合起來,才能滿室生輝……」佛教講究虛空法界,一切法相,一切的人、事、物同來自一念自性,諸法平等、法法第一。

91.三歲孩童雖知道,八十老翁行不得。

唐代的通慧禪師,三十歲左右出家,出家後獨自前往太白山修行。他什麼糧食都沒有帶,餓了就吃樹皮和野果,渴了就喝山裡的清泉,困了就靠在樹下睡覺,這樣的日子過了五年。有一天他用木棒打土塊,土塊破了不成形,以此因緣而豁然開悟。(以前的禪師和大圓滿瑜伽士,依靠一些很簡單的因緣,馬上就能開悟。)他開悟以後,繼續在山裡住了二十年,在此期間,他穿的只有一條裙子,蓋的只是一床棉被,腳下只有一雙草鞋,其餘什麼資具都沒有,衣服縫縫補補的,冬天夏天都沒兩樣。

白居易依止過道林禪師,有一天他去拜訪禪師時,看見禪師坐在喜鵲窩旁邊,就說:「禪師住在樹上,太危險了!」禪師回答:「官場浮沉,勾心鬥角,你的處境更危險!」白居易似乎有些領悟,轉個話題又問道:「如何是佛法大意?」禪師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聽了,感到很失望地說:「這是三歲孩童也知道的呀!」禪師道:「三歲孩童雖知道,八十老翁行不得。」

92.死亡那一剎那要念佛

在死亡那一剎那隨念佛,這個功德非常大,佛陀在《寶燈經》中說:「臨終隨念佛,指向佛陀像,讚頌皈依偈,此人獲佛光。」假如臨終時想著佛陀,或者看著佛像皈依、讚頌,此人定能獲得佛的加持,不會墮入三惡趣。尤其是戒律清凈、修行精進的人,死時能憶念佛的話,一定會獲得往生,如《別解脫經》中云:「恆持清凈戒,精進修行者,臨終無憂愁,如火中解脫。」《月燈經》中也說:「一旦受病危,或遭死亡苦,不失憶念佛,痛苦不被奪。」因此,臨終時再怎麼痛苦,只要一心向佛,所有的痛苦便會消失無餘。

93.人死別哭

不管在家人、出家人,別人死時,自己最好不要哭。《法句喻經》有這樣的故事:佛陀時代有一個虔誠居士,平時上供下施、行持善法、念經持戒,非常精進。後來他臨死時,妻子在旁邊大哭大叫,非常痛苦。聽到妻子一聲聲呼喚他的名字,他頓時生起貪戀之心,魂神不去,在妻子鼻內化作一蟲。

他妻子哭得涕淚交出,鼻內之蟲也隨鼻涕流出來,掉在地上。(有些濕生的眾生,業力不可思議,馬上轉生為蟲,身體也長得特別快,甚至大到能看得見。)妻子見後,覺得在別人面前很不好意思,就要抬腳踩死蟲子。正在此時,旁邊有個具神通的修行人,急忙告訴她:「不可不可!不能殺它,它是你丈夫!」妻子非常驚訝,說:「我丈夫生前奉經持戒,非常精進,怎麼可能變成蟲子?」那個人說:「因為你在他臨終時哭泣,牽動他的戀慕,故而墮為蟲身。」隨後他為蟲說法,蟲聞後懺悔,命終生天。這也是一個真實的公案。

94.南泉斬貓

公案原文:

  師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師遇之,白眾曰: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眾無對,師便斬之。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師曰:汝適來若在,即救得貓兒也。(《景德傳燈錄》)

  白話翻譯:

  南泉禪師因為東堂和西堂互爭一隻貓兒,被他剛好遇見,就對兩堂僧眾說:你們若能說出個道理,即可救了這貓,如果說不出來,就殺了這貓。結果兩堂僧眾都沒人有什麼反應,南泉禪師便殺了此貓。趙州從外面回來,南泉禪師就把前面發生的事告訴趙州,趙州聽說後,就脫下鞋子頂在頭上走了出去。南泉禪師說:你剛才如果在場,即可救得貓兒了。

  ---------------------------------------------------

  圓智行者 解說:

  南泉斬貓這個公案,以殺生形式來演示禪宗修行的關鍵心要,這在戒殺的佛教裡面應該算是一種異行。不過,也正是由於這種異行,才使得這段公案讓許多人記憶尤深。

  南泉斬貓,從表面上看斬的是貓,但實際上斬卻的卻是東西兩堂僧眾對貓的掛礙貪著。其事相上雖然表現為殺生,但意義上卻是挽救僧眾的清凈心行,其舉措猶如壯士斷腕一樣悲壯。

  趙州禪師脫下鞋子頂在頭上走出去,這個答案中,「鞋子頂在頭上」,意為顛倒。鞋子本應放在哪裡?應放在腳下——「放下」啊。那麼「走出去」,意思就是說只有「離相」才能解脫。

  東西兩堂僧眾先是貪著於貓相,不知「放下」;即南泉捉貓相問,眾人也不解離相離執,無人知說「放下」。為此,趙州為示眾人之過,只好將本來放在腳下的物事頂在頭上,直讓眾人皆知顛倒而忍不住地想說,「你將它頂在頭上作什麼?幹嗎不放下?放下……」那麼什麼才是放下呢?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貪嗔妄想、離開境界迷惑便是。

  所以,南泉捉貓所問以及趙州頂鞋走出所示,其答案皆不外乎禪宗教導弟子修行時常說的幾個字——放下!離相!

  ——仁者看了上述解說,對於南泉斬貓這個公案所隱藏的「放下」「離相」之意,是否已然明顯了悟、並且銘記於心呢?如果真的這樣,那麼,這種不立文字、深入人心的教學效果,也就正是這段禪宗公案的功用所在。

  如果有人擔心殺生果報,這個也大可不必。須知南泉乃得道高僧,超度一隻貓兒應屬小事。所謂「刀可殺人,也可救人」。能令更多眾生放下妄想、覺悟解脫,這才是最大功德。

95.佛本無緣,緣由心生。

一個和尚因為耐不住佛家的寂寞就下山還俗去了。

不到一個月,因為耐不得塵世的口舌,又上山了。

不到一個月,又因不耐寂寞還是去了。

如此三番,老僧就對他說,你乾脆不必信佛,脫去袈裟;也不必認真去做俗人,就在廟宇和塵世之間的涼亭那裡設一個去處,賣茶如何?不必拘束於佛門戒律。

這個還俗的人就討了一個小媳婦,支起一個茶店。細心經營下去,也得了不少的茶資,竟也深得善男信女得推崇。

日子就這麼簡單的過著。

這位還俗的和尚整日里下看塵世,上聽佛音,不半年之後突發念頭,變賣了茶攤兒,於一日奔進廟裡拜倒在老和尚面前,口稱師傅,我佛已然度我。

老和尚拉他起身的時候默然發現他已經坐化了,終成正果。

老和尚雙手含掌,念道∶佛本無緣,緣由心生。

96.無修行僧人可供否

有一次,唐太宗問玄奘大師:「我想供僧,但聽說許多僧人無有修行,應當如何?」

大師開示說:「崑山有玉,但是混雜泥沙;麗水產金,豈能沒有瓦礫?土木雕成的羅漢,敬奉就能培福;銅鐵鑄成的佛像,毀壞則會造罪;泥龍雖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須祈禱泥龍;凡僧雖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須恭敬凡僧。」

唐太宗聽後恍然大悟說:「我從今以後即使見到小沙彌,也應如同見佛一般。」

97.滅法也是無常

所以當年文化大革命拆廟子的時候,把出家人趕出廟門,很多居士在本光法師面前哭,也有些出家人去哭,「哎呀,怎麼辦啦?佛像也打了,廟也封了,不許住了,袈裟也不許穿了,怎麼辦啦?」在本光法師面前痛苦流涕。本光法師說:「你們犯傻呀,你們愚痴啊,這個就叫無常,這個就叫般若,這個就是佛法,有什麼哭的?沒有什麼可哭的。你們要從這裡邊看到無常,從無常裡面體會到般若,再繼續提升到智慧,你們要有應酬這樣的能力,有承擔這樣的力量,這樣,你們的修持就算有火候了。」聽到老法師這樣開示,很多居士似懂非懂的,但是我在一旁聽到就很受用。——馮學誠居士談佛法正知正見文字摘錄

98.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

順宗有一次問佛光如滿禪師道:「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禪師答道:「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凈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

  順宗皇帝不以為然再問:「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如滿禪師進一步解釋道:「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

  順宗皇帝聽後非常欣悅,對禪師益加尊重。

  有人常常問道:阿彌陀佛在西方凈土,藥師佛在東方世界,那麼釋迦牟尼佛現在又在哪裡兒呢?其實釋迦牟尼佛正在常寂光土,而常寂光土又在哪裡呢?

  這種問題,經禪者答來,就非常活潑,因為有心,看到的是生滅的世界,那是佛的應身;無心,看到的是不生不滅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無心就是禪心,唯有用禪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裡。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滅不是生滅的滅,滅是涅槃境界。在常寂光土則滅除一切煩惱、差別、對待,是絕對解脫快樂的寂滅世界。

99.將軍的心頭火

有一個久戰沙場的將軍,已厭倦戰爭,專誠到大慧宗臬禪師處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禪師!我現在已看破紅塵,請禪師慈悲收留我出家,讓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會習氣,你還不能出家,慢慢再說吧!」

  將軍:「禪師!我現在什麼都放得下,妻子、兒女、家庭都不是問題,請您即刻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說吧!」

  將軍無法,有一天,起了一個大早,就到寺里禮佛,大慧宗臬禪師一見到他便說:

  「將軍為什麼那麼早就來拜佛呢?」

   將軍學慣用禪語詩偈說道:

  「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

  禪師開玩笑的也用偈語回道:

  「起得那麼早,不怕妻偷人?」

  將軍一聽,非常生氣,罵道:

  「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

  大慧宗臬禪師哈哈一笑道:

  「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躁氣,怎算放得下?」

放下!放下!不是口說放下就能放下,「說時似悟,對境生迷」習氣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江山易改,習性難除」奉勸希望學道入僧者,莫因一時之衝動,遺笑他人也。

100.誰知道你

有一位比丘尼請教龍潭禪師:「要如何修持,下一輩子才能轉為大丈夫相?」

龍潭:「你出家為尼已經多久了?」

比丘尼:「過去出家有多久,這與未來有什麼關係?我問的只是想知道將來是否有轉為男相的一天!」

龍潭:「那你現在是什麼?」

比丘尼:「我是女眾,難道禪師看不出來?」

龍潭:「你是女眾,誰看得出你是女眾?」

比丘尼於言下有省。

男女只是假相,在吾人平等的本性上,哪裡有男女的假相呢?因為被男女相所迷,所以吾人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不是看的,是從內心修證才能體會的。

評論這張

轉發至微博

轉發至微博

0人| 分享到: 閱讀(61)| 評論(1)| 引用 (0) |舉報 珍惜眼前人! 佛教故事與公案(三)

歷史上的今天

相關文章

最近讀者

愛我河山

峻銘

評論

愛我河山 取消

換一張
推薦閱讀:

全真教罷劍——你們這是辜負了大元子民的厚愛!
創投圈裡,那些經典的愛情故事
睡前小故事 和想講給你的話
全紀實《偷》
酒桌上的離奇故事

TAG:故事 | 佛教 | 公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