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 噶舉派(白教)噶當派 格魯派(黃教)

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噶舉派(白教) 噶當派 格魯派(黃教) 布敦派()()苯教覺囊派 藏傳佛教http://www.tibetol.cn/html/2013/zjjp_0703/1198.html 藏傳佛教 中國佛教三大系(漢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之一。又稱西藏佛教,是中國佛教的組成部分,也是佛教在西藏的地方形式。漢語俗稱「喇嘛教」。「喇嘛」一詞在藏語中是學識淵博、恩德深重的上師、導師的意思,源於梵文「guru」。佛教傳入西藏後,藏族人民一直稱其為「佛教」,而不稱「喇嘛教」。11世紀中葉以後,藏傳佛教進入各個教派形成時期,相繼出現寧瑪、噶當、薩迦、噶舉、格魯、稀解、覺域、覺囊、郭扎、夏魯等教派,後五個教派由於無政治勢力作依託,先後融入其他教派或被迫改宗其他教派。影響較大的五個教派是寧瑪派、薩迦派、噶當派、噶舉派和格魯派。  形成 佛教於公元紀年前後傳入中國,南北朝時進入鼎盛階段,形成很多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宗派。7世紀松贊干布在位時,迎請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漢地的佛教大師、學僧至吐蕃,在吐蕃翻譯《集密寶頂陀羅尼》、《月燈》、《寶雲》、《十萬般若波羅蜜多經》等佛經。但是,佛教只是作為外來先進文化的一部分在吐蕃傳播,尚未成為吐蕃惟一的宗教信仰加以特別崇拜。松贊干布至赤德祖贊(703~754)統治期間,吐蕃的宗教依舊由苯教一統天下,佛教在吐蕃時斷時續地傳播,並未真正立足。吐蕃王朝從松贊干布開始,對政治、經濟、文化領域採取了自由開放的政策,導致了藏族傳統文化(主要指苯教)與外來文化(主要指佛教)之間的長期鬥爭和融合,最終形成藏傳佛教這一打上苯教烙印的佛教支派。赤祖德贊時期是吐蕃佛教發展的鼎盛階段,贊普敕令核訂舊譯佛經和編纂佛經目錄,為《藏文大藏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他還擬定了僧侶在寺院里進行誦念佛經的制度,確定每七戶人家供養一位僧侶,對反對佛教或輕視僧侶者實施刑法懲治。赤祖德贊時期,吐蕃佛教出現空前盛況,藏傳佛教形成。佛教傳入藏族地區的時間晚於漢地、西域以及克什米爾、尼泊爾等相鄰地區和國家,因此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包括印度在內的以上諸國家和地區佛教的巨大影響。此後,藏傳佛教又傳到四川、青海、蒙古和俄國布里亞特蒙古族居住地區。藏傳佛教包括顯宗和密宗,而習慣上視密宗為聖教精髓,提倡顯密共修,先顯後密。在中國,信奉藏傳佛教的民族有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珞巴族、門巴族、納西族、普米族等民族,漢族中也有信奉者。從地域上說,藏傳佛教遍及西藏、甘肅、青海、四川、雲南、新疆、內蒙古等省(區)。在國外,藏傳佛教早已傳播到印度、不丹、尼泊爾、蒙古人民共和國、俄羅斯的部分地區。16世紀藏傳佛教興盛時期,西藏僧尼最多時佔到藏族人口的1/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時,百萬人口中有僧尼10餘萬,占藏族人口的1/10以上。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後,各寺廟按照十世班禪的建議進行了改革,西藏民眾有當僧人的自由,僧人也有還俗的自由。20世紀80年代後,藏傳佛教在西方國家得到傳播和發展,並建有傳教中心或藏傳佛教研究機構,藏傳佛教成為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佛教主要支派之一。2002年,西藏共有1700多處藏傳佛教活動場所,住寺僧尼約4.6萬人。  歷史發展 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繼承王位後,對剛剛步入發展時期的佛教進行了一場毀滅性的打擊,使佛教的組織機構在藏族地區徹底清除。這是藏傳佛教史上出現的最嚴重的一次滅佛事件,史稱朗達瑪滅佛。從此,佛教在藏族地區中斷近一個世紀。由於佛教在青藏高原出現近百年黑暗時期,藏傳佛教以此為界,將藏傳佛教的整個歷史進程分為兩個時期,即「前弘期」和「後弘期」。自佛教傳入吐蕃至朗達瑪滅佛為止被稱為「前弘期」;從佛教重新在吐蕃興起至格魯派形成稱為「後弘期」。後弘期與前弘期佛教有著明顯的不同,佛教經過與苯教的長期鬥爭,互相滲透,吸收了不少苯教的東西,從而成為一種西藏地方形式的佛教。從此,藏傳佛教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宗教形式在西藏及其他地方流傳。  前弘期 自7世紀中期佛教傳入西藏至9世紀中葉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滅佛為止,其過程可分為傳入、發展、毀滅三個階段。①傳入。佛教傳入西藏以前,藏族普遍信仰土著宗教——苯教。在拉托托日年贊時期,曾有外來僧人在藏地遺有佛經和法器,但未能傳播。7世紀前期,吐蕃王朝松贊干布兼并前後藏等地諸部族,建立吐蕃奴隸制政權後,先後迎娶尼泊爾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為妻,兩公主均篤信佛教。兩公主入蕃後,分別建大昭寺和小昭寺,供奉釋迦牟尼佛像,佛教得以在吐蕃弘傳。佛教傳入吐蕃初期,只限於王室和部分貴族成員狹小的範圍內。佛教的傳入直接危及苯教及其附屬貴族集團的統治優勢。松贊干布去世後,其孫芒松芒贊即位,吐蕃元老重臣噶爾東贊輔政。噶爾東贊採取禁佛措施,關閉大、小昭寺,封埋佛像,禁譯佛經,驅逐外僧等,使剛處於萌芽狀態的佛教遭受第一次沉重打擊。8世紀初,赤德祖贊即位後,派人赴中原求佛法,並迎娶金城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協助吐蕃贊普再次倡佛,大、小昭寺得以恢復,佛像被重新供養,還多次派人到漢地習經和迎請漢僧。佛教在吐蕃再次興盛。②發展。755年赤松德贊即吐蕃贊普位後,吐蕃與唐代以及印度、尼泊爾等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增,佛教的傳播亦隨之而至。赤松德贊掌握實權後,聯合崇佛大臣打擊崇苯外戚,清除其代表人物,規定臣民崇信佛教,派人前往尼泊爾迎請印度佛教顯宗寂護入藏。印度的蓮花生大師也應邀入藏,傳法譯經。766年修建西藏第一座正規寺廟——桑耶寺。歷史上,桑耶寺曾舉行過著名的佛教漸頓之爭大辯論,這次辯論確定了佛教在西藏的主導地位。桑耶寺建成後,寂護大師親自剃度7名吐蕃青年為僧,他們成為藏族第一批僧人,史稱七覺士。後世尊稱赤松德贊為吐蕃第二位法王。此後,西藏相繼修建一批寺廟,大批藏族青年出家為僧,大量佛經被譯成藏文,佛教盛行於雪域高原。赤松德贊後的兩代贊普均尊崇佛教,境內建寺譯經均有所發展。815年赤祖德贊即位時,崇佛興佛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吐蕃境內蕃僧倍增。赤祖德贊採取了諸多措施,如制定七戶養僧制,供給寺院以莊園、土地、牧場和牲畜等;請僧人參政,所有行政制度都以佛教經律為準則;通用的度量衡器都依經典進行改制;完成了統一譯例和規範字體等工作,校改了所譯經典;對不滿佛教和僧侶者處以嚴厲的刑罰。此時,佛教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後世尊赤祖德贊為繼松贊干布、赤松德贊之後的第三位法王。③毀滅。841年赤祖德贊被崇奉苯教的大臣所殺,吐蕃王朝由末代贊普朗達瑪即位。朗達瑪當政後,採取禁佛措施,封閉寺院,焚毀經像,禁止佛教流傳,迫使傳佛大師外逃,僧人被迫還俗。朗達瑪時期,除安多、康區和阿里地區外,衛藏地區的佛教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此後137年間佛教在西藏全境幾乎絕跡。朗達瑪滅佛標誌著藏傳佛教「前弘期」結束。  後弘期 978年以後,吐蕃邊地復燃的佛教分別從多康和阿里地區先後傳到衛藏,使絕傳137年的佛教重新得到發展,並且形成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發展時期。藏傳佛教經「上路弘傳」和「下路弘傳」途徑重新進入衛藏地區。①上路弘傳。古印度佛學大師阿底峽從阿里進入衛藏傳道講學,傳播佛教,史稱「上路弘傳」。1037年古格王遣那措譯師赴印度迎請阿底峽入藏協助振興佛教,1042年阿底峽到阿里地區札達縣境內的古格傳教。古格大力興佛,在阿里地區形成一個佛教中心,尤其阿底峽的傳教活動更增加了其聲譽和影響。②下路弘傳。朗達瑪贊普後裔拉薩王系的首領意希堅贊派人赴青海,迎請包括魯梅等「衛藏十人」在內的佛教徒進入衛藏地區,建立道場,傳戒授徒,佛教得以復興。衛藏地區魯梅等人從多康地區學習佛教返回,授徒傳戒,史稱「下路弘傳」。10世紀末至13世紀初的200餘年間,佛教在衛藏地區得以恢復和發展,在譯釋佛學經論、著書立說、興建寺院、傳法授徒、創立教派等各方面均進入一個新時期。藏傳佛教形成眾多教派,主要教派有寧瑪、噶當、薩迦、噶舉、稀解、覺域、覺囊、夏魯等。15世紀初,宗教活動家宗喀巴進行宗教改革,在繼承和發揚噶當派教法的基礎上,創立了格魯派。該派在戒律守持、修學次第、僧伽組織、儀軌事相、法會節慶、寺院管理等方面,都形成了嚴格而完整的制度,並推廣由噶瑪噶舉派首創的活佛轉世制度,使格魯派不斷發展壯大,把藏傳佛教推向新的發展階段。藏傳佛教在「後弘期」的發展過程中,既吸收、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義、宗教儀式等,也吸收了晚期印度佛教的內容。因此,藏傳佛教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與其他地區如日本、泰國所流傳的佛教有所不同,如活佛轉世制度以及跳神等宗教活動儀式等。  特點 佛教傳入西藏後與當地原始宗教——苯教相融合而形成藏傳佛教,其在體系上屬大乘佛教。藏傳佛教具有完整地接受佛陀教義、重視修行、政教合一、獨一無二的活佛轉世制度等特點。①完整地接受佛陀教義。藏傳佛教屬大乘佛教,同時兼容小乘佛教。藏傳佛教堅持大小乘並重,顯密雙修,即外修聲聞戒(小乘戒),內修菩薩行(大乘行),密修二次第(無上密二次第)。藏傳佛教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堅持佛教教義的完整性,其原則有:聞、思、修並重、戒行與正見並重、顯法與密法並重、修福與修慧並重、度眾和自度並重等。②吸收佛陀教義的精華。藏傳佛教吸收了佛法中的兩大精華,即密法和性空正見。智能正見是佛教的靈魂,但由於正見不屬於世俗感知經驗的範圍,使用符號語言和抽象概念性思維在理解上有相當大的難度。因而,佛教內部在真諦性空的理解上就產生分別派、經論派、唯識派、中觀派等四個哲學層次。中觀處於正見的最高層次,月稱所代表的駁論派中觀見是中觀的最高層次。藏傳佛教屬中觀派。前弘期以自證派中觀見為主,後弘期駁論派中觀見佔據主導地位。藏傳佛教各教派均重視密宗,各寺院多建有密宗佛殿,終年有僧人在殿里念經供養,殿內供奉佛像除護法神、本尊神等,還有「明妃」、「歡喜金剛」、「佛母」等佛像。③重視修行。修行是藏傳佛教活動中的行為表現,顯宗、密宗均很重視,尤側重於個人的修行。各教派修行的細節和方法不同,但都要經過上師指點。密宗注重師徒私下秘密傳授,修行地點多在寺院或荒涼偏僻處,修行注重冥想,專註內心而入定,即修心;顯宗修行要經過讀經、講經、習經等「修道」訓練。  文化影響 佛教自7世紀中葉傳入西藏,特別在藏傳佛教形成並得到蓬勃發展之後,對藏族地區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語言、藝術、天文、歷算、法律、醫學和建築等領域均產生巨大影響。藏傳佛教構成了藏族人民生活和文化的精華。吐蕃王朝出現藏文後,開始有了文獻資料,並開始翻譯佛經。特別在元明清時期,藏族地區相繼出現了許多著名印經院,如西藏的納塘印經院、拉薩印經院,甘肅的拉卜楞寺印經院、卓尼印經院,青海的塔爾寺印經院,四川的德格印經院等等,這些印經院的產生為藏文文獻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藏文文獻內容涉及宗教、哲學、倫理、道德、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歷史、地理、考古、天文、歷算、醫學、建築、舞蹈、音樂、飲食等所有人文社會科學和部分自然科學,為研究藏族文化以及周邊地區的歷史、文化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依據。藏傳佛教的哲學思想精深、獨到,極大地提高了藏民族的哲學思想水準。在藏族文學方面,其貢獻及影響也是巨大的,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薩班·貢噶堅贊就是藏族高僧中的典型人物,他的作品幾乎涉及藏族所有學科,其內容既是文學論述,又是佛教義理。8世紀藏族高僧宇妥·雲丹貢布集合藏、中、印三方面的醫療技術和理論撰寫了《四部醫典》,確立了自成體系的藏醫藥學,《四部醫典》至今仍是藏族醫學的基礎理論。規模較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內都建有醫學院,設有一整套從理論到實踐的醫學課程,為繼承和發展藏醫藥學發揮了巨大作用。藏傳佛教為推動藏族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藏族地區的上萬座寺廟以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和繪畫、雕塑形式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藏族地區任何一個建築、繪畫、雕塑以及雕刻都具有宗教意義,而且藏族家家戶戶都有宗教藝術作品。藏傳佛教擁有久負盛名的佛教大百科全書——《藏文大藏經》(包括《甘珠爾》和《丹珠爾》),此外還有豐富的原始資料,包括當今世界上最珍貴的貝葉經,以及各類專著。  宮廷與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於13世紀始傳入內地,為元朝皇帝所崇信。元亡後,藏傳佛教仍然受到明朝皇帝的崇奉。明朝在繼承元朝扶持藏傳佛教政策的基礎上,改專奉薩迦一派為多封眾建政策。清朝藏傳佛教成為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故宮內,供奉藏傳佛教諸神的大小佛堂遍布宮廷。  佛堂 故宮內的佛堂分布於內廷各區,按建築形式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獨立建築,分有6個區,總計35處。中正殿區:中正殿,中正殿後殿,中正殿東、西配殿,香雲亭,寶華殿,梵宗樓,雨花閣,雨花閣東、西配樓,這些建築全部由佛殿組成,是宮廷佛教活動的中心;建福宮花園區:慧曜樓,吉雲樓,廣生樓,凝惲樓,敬勝齋;慈寧宮區:大佛堂,大佛堂東、西廡,英華殿;慈寧宮花園區:慈蔭樓,寶相樓,吉雲樓,咸若館,臨溪亭;御花園區:千秋亭,澄瑞亭;寧壽宮區:佛日樓,梵華樓,養和精舍,粹賞樓,抑齋,養性殿東、西配殿,養心殿東、西配殿。第二類,系建於其他建築之中者,有養心殿西暖閣,養性殿西暖閣,崇敬殿東、西暖閣,寧壽宮東暖閣,寧壽宮樓上頤和軒東暖閣,壽康宮東暖閣,惇本殿東、西暖閣等處。這兩類佛堂具有以下特點:①宮內佛堂為專人專用。中正殿、養心殿、寧壽宮的佛堂基本是皇帝專用;慈寧宮、慈寧花園內佛殿及英華殿為后妃專用;重華宮是乾隆皇帝做太子時的居所,其內崇敬殿東、西暖閻佛堂則供太子使用;毓慶宮是皇子書房,其內惇本殿東、西暖閣佛堂為皇子禮佛而設。這些佛堂或集中於一區,或散佈於花園,或與寢宮相連,供奉的全部是藏傳佛教神像。②佛堂基本上保留乾隆時期的特點。清宮佛堂除明代遺留的英華殿,清初順治、康熙時所建的慈寧宮大佛堂外,其餘幾乎全部為乾隆時新建或改建。③為同紫禁城整體建築協調一致,除雨花閣有明顯的西藏建築特點外,其餘佛堂外觀與宮殿建築完全一致,但內部結構吸收了西藏佛殿的某些特點,如梵華樓和寶相樓。④依據藏傳佛教格魯派教義,每座佛堂內均供奉不同主神,如中正殿、寶華殿主供佛祖釋迦牟尼、教祖宗喀巴及各顯宗神像;香雲亭供大小金塔7座;梵宗樓供文殊菩薩、大威德神像;雨花閣供密宗四部神像;雨花閣東、西配樓供奉六世班禪等。⑤因故宮環境所限,無法建過多的重樓高閣,但其內部裝修與陳設上多有變化,做到小而精,小而全。如養心殿西暖閣佛堂,為滿足皇室成員宗教信仰活動之地。⑥清宮佛堂雖經歷漫長歲月,但因處皇宮禁地的特殊環境中,有許多至今仍保持清代的原狀,從建築到文物完整地展現了清代歷史空間原貌,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  藝術品 清宮佛堂內收藏有大量的藏傳佛教藝術品,多是藏傳佛教供奉的聖物,主要有佛像、佛經、法器等。宮廷還收藏了大量珍貴的藏傳佛教典籍,最具特色的是宮廷翻譯、刻寫的藏文經典,如乾隆內府泥金寫本《甘珠爾》、《滿文大藏經》、《蒙文大藏經》等,刻寫精美,裝飾豪華。尤其是藏文佛教經典的翻譯、刊刻,更為藏傳佛教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還有儀式中必不可少的法器、供器,有許多均是罕見的藝術精品,如雨花閣中大型立體琺琅壇城、金剛鈴、金剛杵、八寶等,用料考究,工藝精湛。表現藏傳佛教藝術特點的主要有宗教繪畫與造像。宗教繪畫主要是各種質地、工藝的唐卡,有絲織、刺繡、緙絲等製品。明清時期是唐卡藝術發展的極盛時期。宮廷所繪唐卡是西藏唐卡的仿製品,但由於宮廷內漢族畫師、西洋畫師均參與繪製,使宮廷唐卡風格多樣,與西藏唐卡稍有不同。清宮收藏的造像主要來源於西藏進貢與宮廷自造,造像種類繁多,有金、銀、銅、鐵、寶石、陶瓷和泥各種質地,但以金、銅造像為主。宮廷造像工匠師有內地工匠,還有西藏、尼泊爾工匠,西藏與尼泊爾工匠把他們精湛的鑄造與雕塑技術傳到宮廷,與傳統的造佛工藝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清代宮廷造像風格。西藏雕塑藝術是建立在精確的比例和精心的描繪上,宮廷造像也嚴格遵循這一標準,製作工藝超過同期的西藏造像。清宮收藏的西藏、蒙古等地進貢佛造像種類繁多、異彩紛呈,是宮廷藏傳佛教造像中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最高的。清宮收藏有各個時期西藏佛像精品,如五方佛是13~14世紀受克什米爾風格影響的藏西地區佛像佳作,白度母銅像展示了白度母慈祥嫵媚的動人形態。藏傳佛教中歷代聖賢、祖師地位崇高,他們的造像是清宮佛教造像中重要的一類,有蓮花生,宗喀巴,歷世達賴、班禪等。這些造像外形簡潔,沒有過多裝飾,著重表現面部形象,注重五官、年齡、體征等,藝術水平很高。元明兩代北京宮廷製作的藏式佛像是清宮藏銅佛像的一部分,工藝精湛,風格獨具。清宮中佛堂建築、佛教文物、制度化了的佛教活動,構成一個完整的藏傳佛教文化體系。宮廷收藏的大量西藏進貢的佛教文物是在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時間中積累而成的,也是西藏宗教領袖達賴、班禪與清廷關係的歷史見證。在清代歷史上,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禪、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三世達賴分別進京朝覲,這三位宗教領袖與皇帝會面的時間恰好在清朝的早、中、晚三個時期。達賴、班禪朝覲獻給皇帝的禮品,大部分為造像、唐卡和法器,這些禮品除了宗教意義外,還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如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禪參加乾隆皇帝七旬萬壽慶典,乾隆皇帝待之以隆重的禮遇,賞賜大量財物,六世班禪敬獻的珍貴禮品佛像、唐卡等大都珍藏在宮中,他騎乘過的馬鞍也完好地保存在宮廷內。  藏傳佛教在西方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印度和尼泊爾各地形成許多藏人社團,給西方世界提供了一個了解藏人及其文化的條件。許多西方人去印度、尼泊爾接觸並了解藏人,學習藏文化,有的還削髮為僧,入寺修習藏傳佛教。還有一些藏人被請到西方各國傳播藏傳佛教,在西歐和許多國家已形成一定的勢力。他們傳教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以講授藏傳佛教為主,全方位地傳播藏族傳統文化,進而進行研究。20世紀60年代藏傳佛教進入義大利,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義大利傳播,義大利約有17個藏傳佛教中心,其教派主要是格魯派、噶舉派和薩迦派,其信徒遍布羅馬、米蘭、都靈、威尼斯、佛羅倫薩等十幾個城市。設在比薩的喇嘛宗喀巴學院是義大利規模最大、也是建立時間最早的佛教中心,1977年由西藏的土登益西創建,是一個可容納約百餘人的國際性藏傳佛教中心,常住者約30餘人,其中一半是喇嘛、尼姑,大多數是西方人。另外,還有都靈的米拉日巴中心、米蘭的熱丹格派林中心、的里雅斯特的薩迦貢噶曲林中心、波洛尼亞的觀世音研究中心、維噶奈拉的噶爾瑪德欽洋澤林中心和羅馬的普賢佛教學院等。這些藏傳佛教研究中心至少有一名藏人經師傳教,他們有的是活佛,有的是格西,但也有許多是一般僧人,甚至少數俗人。從20世紀60年代起,他們就在許多國家建立各類藏傳佛教中心,已遍布50多個國家,其中印度、美國和英國都各有幾十個。另外,一些西方人去印度和尼泊爾學習藏文和藏傳佛教,然後回到本國翻譯藏文佛經,甚至傳教。根據他們對所在國的文化習俗的理解和當地人對藏傳佛教的心理需求,他們對佛經內容的選擇和講解方法越來越有針對性,因而也越來越受歡迎。另外,在這些傳教士當中,有許多人在藏區的寺院受過比較全面的藏傳佛教和藏族傳統文化教育。他們出去後不僅傳教,而且教習藏文、藏醫、天文歷算等學科,全方位地傳播藏族文化,有的還進行學術研究。藏族文化在西方的發展使一些專門出版藏族文化書籍的出版社也相繼問世,並且出版了大量的書籍,其中最多的是有關藏傳佛教的書籍。藏學界和藏族文化界兩個國際藏文化群體的同時存在,有利於藏文化的發展,同時藏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及其知名度的提高必然引起更多人的重視和研究。         喇嘛教喇嘛教 見藏傳佛教。 寧瑪派http://www.tibetol.cn/html/2013/zjjp_0508/960.html寧瑪派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藏傳佛教諸教派中歷史最悠久的一派。寧瑪,系藏語「古」、「舊」之意。因該派教法比藏傳佛教其他各教派起源早,故稱為「古」派;又因該派自稱以傳承弘揚吐蕃時期的舊密為主,所以稱「舊派」,故名寧瑪派。最初該派僧人傳法時,均戴紅色僧帽,俗稱「紅教」。寧瑪派是在吸收苯教內容基礎上,與傳人西藏佛教密宗相互影響、融合而形成的最早的藏傳佛教教派。  形成與傳播 最初將密宗傳人吐蕃的是印度密宗高僧蓮花生大師。他在吐蕃傳教時,漢地禪宗也傳人吐蕃,並佔有較大優勢。因此,藏傳佛教前弘期所傳的密宗中,受禪宗影響較深。9世紀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滅佛後,佛教不能公開存在,但密宗仍由家庭世代相傳,且與苯教互相影響,因而在內容和形式上與藏傳佛教後弘期各新派所傳密宗有明顯區別。早期寧瑪派採取秘密單傳,無寺院僧倡組織和構成教派的系統教義。11世紀寧瑪派創始人素爾波且·釋迦瓊乃的出現,標誌著寧瑪派的真正形成。素爾波且·釋迦瓊乃首先向許多舊密咒師學習當時流傳的寧瑪派教法,對寧瑪派典籍進行整理、闡述和注釋,使之成為有系統的經典。他還建烏巴龍寺,招聚門徒,公開傳播,形成素氏傳承系統。藏傳佛教後弘期寧瑪派出現以素爾波且·釋迦瓊乃為代表的「三素爾」傳承外,還有寧瑪派高僧隆欽饒絳巴的傳承系統。這些傳承系統都是弘揚藏傳佛教前弘期的經典要法,並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宗派,歷史學家便稱這一派為「舊譯密咒派」,簡稱「舊派」。該派在後弘期初期較為分散,無固定寺院及嚴格的僧伽組織,與地方實力集團沒有關係,寺院常受到其他強大教派的侵擾,因此該派後世不如其他各派興盛,但仍延續不斷。14世紀後傳至不丹、尼泊爾,20世紀中期傳至印度,並在大吉嶺建寺。1973年在比利時建寺,以後流傳至歐洲希臘、法國等地。20世紀後期,美國也有寧瑪派活佛建立寺院,影印《藏文大藏經》,出版教義著作等。  理論學說 寧瑪派教義認為:人生來都具有純凈的「心體」,該心體本來俱足生死涅槃一切法,圓滿無缺,通過修習擺脫各種慾望和心意,恢復寧靜愉悅。為此,還有一套瑜伽禪定的修習步驟。寧瑪派教義將全部教法包括在九乘三部里。九乘,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事(瑜伽)乘、方便(瑜伽)乘、瑜伽乘、大瑜伽乘、隨瑜伽乘(意為「無上」)、無極瑜伽乘等。前三乘合稱波羅蜜多乘,即顯宗三乘,為釋迦牟尼化身所說;後六乘合稱真言乘或金剛乘,即密宗;其中,中三乘為報身金剛薩及大日如來所說,稱密宗內三乘。後三乘為法身普賢如來所說,稱無上內三乘。三部,即內密三乘中的最後一乘,包括心部、界部和要門部,即大圓滿。「大圓滿」法是寧瑪派最主要的秘密法門,寧瑪派認為其法門是由蓮花生大師為主所傳。按照大圓滿法修行,方能擺脫現實社會中的各種迷惑和慾望,遠離一切世俗的不健康雜念。這樣,大圓滿的功法便有了成果,也就是「即身成佛」。  寺院 最初寧瑪派以桑耶寺為中心寺院,蓮花生大師在此傳播大圓滿法,培養了25位頗有成就的藏族弟子,藏傳佛教後弘期在前藏一帶出現了有一定規模的寺院。特別是17世紀,經五世達賴喇嘛的大力支持,多吉扎寺和敏珠林寺有了顯著發展,成為規模較大的寧瑪派寺院。五世達賴喇嘛還創建了南傑彭措林寺,專門傳授寧瑪派教法。寧瑪派三大主寺有:扎囊縣的敏珠林寺、貢嘎縣的多吉扎寺、瓊結縣的白日寺。此外,還有吉隆卓瑪拉康、白瑪曲林寺、曲果倫堡寺、烏堅曲定寺、尼瑪寺、寧多寺、亞欽寺、木魯寺、南傑彭措林寺等,其中南傑彭措林寺後改宗格魯派寺院。寧瑪派在四川還有噶托、竹木、白玉等著名寺院,在印度、比利時、希臘、法國、美國等也建有寧瑪派寺院。 噶當派http://www.tibetol.cn/html/2013/zjjp_0427/729.html噶當派 藏傳佛教歷史上重要教派。噶,藏文意為「佛語」,指佛的一切教誨,即佛教的一切顯密經論;當,藏文意為「教授、教誡」;噶當,意指「佛語教授」。噶當派奠基人系阿底峽大師。其弟子仲敦巴修習佛學,盡得其傳。阿底峽圓寂後,仲敦巴應藏北當雄地方之請前往建立熱振寺,傳法授徒,由此噶當派逐漸發展起來。噶當派以熱振寺為根本道場弘揚佛法,主張以顯宗為主,不排斥密宗,先顯後密。仲敦巴圓寂後,其弟子分別建寺傳法。從此,噶當派融人格魯派不再單獨存在。噶當派以教理系統化、修持規範化對藏傳佛教其他各派產生了重大影響。噶舉派、薩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曾向噶當派學習。以噶當派為基礎建立的格魯派,有新「噶當派」之稱。此外,藏傳佛教中一切大論的講說,也都源於噶當派。噶當派在傳承中形成了三個主要支派:教典派、教授派、教誡派,它們各有經典和教義。①教典派。仲敦巴弟子博多哇所傳的支派。該派認為一切經論教典都是修行成佛的依據和方法,初期宣講《菩提道燈論》,後隨譯經發展傳承阿底峽的《入二諦論》、《中觀教授論》、《攝行炬論》和《發菩提心論》等噶當派六大教典。②教授派。仲敦巴弟子京俄哇·楚臣拔爾所傳的支派。該派重視師長傳授和實修驗證,主要接受阿底峽教義與行持的體系,以阿底峽《菩提道燈論》的道次第為主旨,結合對佛典的詮釋指導修習,故也稱「道次派」。③教誡派。仲敦巴弟子普窮哇所傳的支派。該派主張以「恆住五隨念」(念師長為皈依,念自身為本尊,念語言為誦咒,念眾生為父母,念心性為本空)為修行法門的十六明點教誡。噶當三支派中又以師徒傳承關係和寺院領屬關係分為若干系統,重要的噶當派寺院除熱振寺是主寺外,仲敦巴的弟子及其後繼者還修建有博多寺、卻喀寺、甲域寺、基布寺、納塘寺、桑浦寺、洛寺、崗崗寺、仁欽崗寺等。其中,桑浦寺和納塘寺亦為噶當派對後世影響很大的寺院。桑浦寺位於拉薩以南、聶唐以東,以提倡因明學、辯經而著稱,在藏傳佛教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納塘寺是最早編纂、修訂《藏文大藏經》的寺院,故此部大藏經稱納塘版,納塘寺也以此著稱於世。由於格魯派是在噶當派教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15世紀格魯派興起後屬於噶當派的寺院逐漸並人格魯派寺院。          噶舉派噶舉派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噶,藏語意為「佛語」;舉,則意為「傳承」;噶舉,即「語傳」。口耳相傳是該教派的重要特徵之一。因該派開山祖師瑪爾巴、米拉日巴等身著白色僧衣,故俗稱「白教」。11世紀後半葉由瑪爾巴創建。「大手印」是噶舉派的特殊教法。「手」是空性智慧的意思,「印」是從輪迴中解脫的意思,大手印是一種本體境界。

米拉日巴尊者  傳承系統 噶舉各派俱源於印度密宗大師,傳人西藏後,分為瑪爾巴傳承和瓊波傳承兩支,由此形成香巴噶舉和塔布噶舉兩大系統。香巴噶舉派創始人為瓊波南交,其教法為密法,口傳心授,曾於前藏澎波和後藏香地(今南木林縣境內)建數十座寺院,門徒眾多。因該派在香地有很大勢力,故名。其後輩弟子又建有甲寺和桑頂寺,分出甲、桑兩個支系。15世紀後香巴噶舉派衰落,該派活動未見史載。瑪爾巴創立塔布噶舉派,將教法盡傳其主要弟子米拉日巴,米拉日巴著名的上首弟子為日瓊巴和塔布拉傑·索朗仁欽。塔布拉傑早年學習噶當派教法,後向米拉日巴學習,他將噶當派的「道次第」和米拉日巴的「大手印」結合,1121年建崗布寺,以該寺為主寺弘傳教法,形成塔布噶舉派。  支派 由於香巴噶舉在15世紀衰落,今所說噶舉派一般指塔布噶舉。塔布噶舉實力雄厚,支系最多、最龐雜,其中一些支系直接控制過西藏地方政權。塔布噶舉分為噶瑪噶舉、蔡巴噶舉、拔戎噶舉、帕竹噶舉四大支派,其中帕竹噶舉又分為止貢、達壠、竹巴、雅桑、卓浦、休色、葉巴、瑪倉等八個小支系,總稱為噶舉派的四系八支,即「四大八小」。各支派所宣揚的教義、教規大體上一致。13世紀噶瑪噶舉派首創活佛轉世制度,後被藏傳佛教其他教派沿用至今。  噶瑪噶舉派 噶舉派四大支派之一,也是藏傳佛教中採用活佛轉世傳承最早的宗派。1147年,塔布拉傑弟子噶瑪巴·都松欽巴於康區的噶瑪地方創建噶瑪寺,弘傳噶舉派教法,形成新的噶舉派支系,並以其寺院所在地名稱命名該支派為噶瑪噶舉派。此後,其法嗣傳承人的名字前均冠以「噶瑪」兩字,尊稱「噶瑪巴」。1187年都松欽巴又在前藏堆龍的楚布地方建楚布寺,傳法授徒,繼續發展教派勢力,從此噶瑪丹薩寺、楚布寺成為噶瑪噶舉派上、下兩寺。噶瑪噶舉派先後建立了黑帽系、紅帽系、司徒系、巴俄系、賈曹系等幾個活佛轉世系統,其中黑帽系和紅帽系最為著名。  ①黑帽系。噶瑪噶舉派最主要的支系,始於都松欽巴的再傳弟子噶瑪拔希。元憲宗六年(1256),噶瑪拔希奉詔赴和林,元憲宗賞賜給他一頂金邊黑色僧帽及一枚金印,其法嗣傳承被稱為「黑帽系」。噶瑪拔希死後,被認定為都松欽巴的轉世,首開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之先河。噶瑪拔希為藏傳佛教的第一位轉世活佛,都松欽巴被追認為噶瑪噶舉黑帽系第一世活佛,噶瑪拔希為第二世活佛,其後有讓迥多吉、乳必多吉、得銀協巴、通哇頓丹等17世活佛轉世。楚布寺成為創立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的第一座寺廟。自五世噶瑪巴活佛得銀協巴被明成祖封為「萬行具足十方最勝圓覺妙智慧善普應佑國演教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領天下釋教」,簡稱「大寶法王」後,一直到明末,歷代黑帽系活佛均承襲「大寶法王」封號。黑帽系至今已傳至十七世,第十七世噶瑪巴·烏金展堆赤烈多吉是新中國成立後,由國務院批准繼位的第一位轉世大活佛。  ②紅帽系。元朝皇帝賜給黑帽系第三世活佛讓迥多吉的弟子扎巴僧格一頂紅色僧帽,元統元年(1333)扎巴僧格在楚布寺東建乃囊寺,作為根本道場傳法授徒,形成噶瑪噶舉派「紅帽系」。明弘治三年(1490),第四世紅帽系活佛卻札益西建羊八井寺,從此羊八井寺成為紅帽系主寺。紅帽系先後共傳承扎巴僧格、喀覺旺波、卻貝益西、卻札益西等10世活佛。至第十世活佛卻朱嘉措時,因其勾結廓爾喀統治者發兵侵入後藏,被清軍擊敗,卻朱嘉措自殺,羊八井寺等紅帽系寺院被查抄,其財產充公,寺內僧人全部被勒令改宗格魯派,乾隆皇帝下令不準卻朱嘉措轉世,紅帽系從此絕傳。  ③巴俄系。巴俄活佛轉世系統源於乃囊寺,巴俄·祖拉陳瓦為巴俄系二世活佛,曾著有藏史巨著《賢者喜宴》。巴俄系以洛扎的拉隆寺為主寺,五世達賴喇嘛時期,拉隆寺改宗格魯派寺院,該活佛系統又恢復以乃囊寺為主寺。到第九世巴俄活佛後,該系傳承未見史料記載。  ④司徒系。源於噶瑪噶舉派祖寺噶瑪丹薩寺,清雍正五年(1727)第五世司徒活佛在德格修建八邦寺後,司徒活佛轉世系統遂以該寺為主寺,在康區形成噶瑪巴大系統,下屬近百座分寺,其法嗣延續至今,影響頗大。  ⑤賈曹系。源於楚布寺黑帽系,後形成賈曹轉世系統,其法嗣一直傳承至今。  蔡巴噶舉派 噶舉派四大支派之一。由公堂喇嘛向·尊珠扎巴創立。公堂喇嘛向·尊珠扎巴曾同帕竹多吉傑布依止塔布拉傑聽受大手印密法,得噶舉傳承加持。1175年在拉薩東部蔡貉卡地方建蔡央袞寺,1187年又在蔡央袞寺附近建公堂寺,自任寺主,並以此二寺為該派主寺,形成蔡巴噶舉派。其後權勢不斷擴大,先後兼并拉薩河下游吉麥地區許多村寨,轄地有「四部八支」之稱。元朝末年,蔡央袞寺、公堂寺都改為桑浦寺屬寺,後又改為格魯派寺院,蔡巴教派從此絕傳。該派主要人物有達瑪熏奴、益西迥乃、桑結額朱等。  拔戎噶舉派 噶舉派四大支派之一。12世紀由塔布拉傑弟子達瑪旺秋創立。1160年在拉堆絳地方(今昂仁縣境)建拔戎寺,以密宗大手印法和顯宗大手印法境界教授門徒,形成拔戎噶舉。達瑪旺秋以後,拔戎寺的堪布職位由其家族世襲相傳。後因家族內部紛爭,教派衰亡。  帕竹噶舉派 噶舉派四大支派中最大的一派。1158年塔布拉傑弟子帕木竹巴·多吉傑波在前藏帕竹(今山南乃東縣境)地方建丹薩替寺傳法授徒,形成帕竹噶舉派。13世紀初,該係為朗氏家族掌握。元至正十五年(1355)該家族取代薩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帕木竹巴,掌握西藏地方政權265年。帕竹噶舉派在丹薩替寺收徒傳教,其中許多門徒在康、藏各地建立自己的寺院,又相繼形成8個支派。  ①止貢噶舉。創始人止貢巴·仁欽貝,1179年將前藏墨竹工卡地方的一個小寺擴建為止貢寺,並以該寺為根本道場,傳法授徒,形成止貢噶舉派。元初,其寺主受封為萬戶長。1290年遭薩迦派攻擊,止貢寺被毀。1413年第13任寺主仁欽貝被明成祖封為闡教王。格魯派興起後,該派系勢力逐漸衰敗,但其法統未絕,至今猶存。  ②達壠噶舉。創始人為達壠塘巴·扎希貝,1180年在拉薩北林周達壠地方修建達壠寺,形成達壠噶舉,以戒行嚴謹著稱。1276年該派在康區的類烏齊地方建類烏齊寺,為達壠派在康區的主寺,又稱達壠「下寺」。後兩主寺均採取活佛轉世制度,其中達壠寺有達壠麻倉和達壠孜巴兩個活佛系統。該派主要人物有古葉仁欽滾、桑結雅軍喜饒喇嘛、桑結溫等。達壠寺第9任堪布扎西貝孜被明成祖封為國師,賜銀印和誥命。在格魯派勢力興起後,達壠噶舉勢衰,但其傳承一直延續至今。  ③竹巴噶舉。創始人為帕木竹巴弟子林熱·白瑪多吉,1205年其弟子藏巴甲熱·意希多吉遵師遺命,在拉薩河下游南木地方(今曲水縣境)建寺,其寺取名「竹」,形成竹巴噶舉。其後,藏巴甲熱的兩個弟子分別建郭倉寺和噶波卻隆寺,傳出「上竹巴」和「下竹巴」兩個分支,仍以原主寺為「中竹巴」。此外,還有「南竹巴」流傳於不丹。此系繁衍最廣。該派主要人物有雜日哇、羊滾巴堅贊貝、鄔堅巴仁欽貝等。  ④雅桑噶舉。創始人為帕木竹巴·多吉傑波弟子格丹意希僧格及其弟子雅桑·卻吉門朗,1206年在山南瓊結縣創建雅桑毒,以此寺為主要道場,形成雅桑噶舉。該派與地方勢力結合,勢力不斷擴大,元朝時為西藏十三萬戶之一。至正六年(1346)因與止貢、蔡巴聯合反對帕竹,被帕竹地方政權絳曲堅贊取締雅桑萬戶,將其轄地並人帕竹。格魯派興起後,雅桑勢力衰落,消亡失傳。  ⑤卓浦噶舉。創始人是帕木竹巴·多吉傑波弟子卓浦·仁波切賈擦和袞丹熱巴兄弟及其侄卓浦譯師,其主寺為後藏薩迦境內的卓浦寺。其傳承依次有楚臣喜饒、森巴欽波、羊孜巴仁欽僧格等。第五代布敦·仁欽朱(羊孜巴仁欽僧格弟子)時,又新創另一教派布敦派(夏魯派),而卓浦噶舉勢力逐漸衰微。  ⑥休色噶舉。創始人是帕木竹巴·多吉傑波弟子結貢·楚臣僧格,1181年在尼木地方建休色寺,形成休色噶舉,自始至終實力不強,影響不大,後銷聲匿跡。  ⑦葉巴噶舉。創始人為帕木竹巴·多吉傑波弟子意希孜巴,建有葉巴寺和達納寺,形成葉巴噶舉。後該支派與其他教派合流而消失。  ⑧瑪倉噶舉。創始人為帕木竹巴弟子瑪倉·喜饒僧格,1167年在昌都察雅建肖袞寺,其法統稱為瑪倉噶舉。18世紀,該支派與康區白玉地方的寧瑪派合流,該支系名稱無存。

位於拉薩堆龍德慶縣境內的楚布寺是噶瑪噶舉派主寺  寺院 噶瑪噶舉派法嗣繁衍,寺院廣布,位於拉薩堆龍德慶縣境內的楚布寺是噶瑪噶舉派主寺。除此之外,西藏境內的噶舉派寺院主要有:噶舉寺、噶瑪寺、丹薩替寺、止貢寺、羊八井寺、桑頂寺、類烏齊寺等。不丹、尼泊爾等國也建有該派寺院。          噶當派http://www.tibetol.cn/html/2013/zjjp_0427/729.html噶當派 藏傳佛教歷史上重要教派。噶,藏文意為「佛語」,指佛的一切教誨,即佛教的一切顯密經論;當,藏文意為「教授、教誡」;噶當,意指「佛語教授」。噶當派奠基人系阿底峽大師。其弟子仲敦巴修習佛學,盡得其傳。阿底峽圓寂後,仲敦巴應藏北當雄地方之請前往建立熱振寺,傳法授徒,由此噶當派逐漸發展起來。噶當派以熱振寺為根本道場弘揚佛法,主張以顯宗為主,不排斥密宗,先顯後密。仲敦巴圓寂後,其弟子分別建寺傳法。從此,噶當派融人格魯派不再單獨存在。噶當派以教理系統化、修持規範化對藏傳佛教其他各派產生了重大影響。噶舉派、薩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曾向噶當派學習。以噶當派為基礎建立的格魯派,有新「噶當派」之稱。此外,藏傳佛教中一切大論的講說,也都源於噶當派。噶當派在傳承中形成了三個主要支派:教典派、教授派、教誡派,它們各有經典和教義。①教典派。仲敦巴弟子博多哇所傳的支派。該派認為一切經論教典都是修行成佛的依據和方法,初期宣講《菩提道燈論》,後隨譯經發展傳承阿底峽的《入二諦論》、《中觀教授論》、《攝行炬論》和《發菩提心論》等噶當派六大教典。②教授派。仲敦巴弟子京俄哇·楚臣拔爾所傳的支派。該派重視師長傳授和實修驗證,主要接受阿底峽教義與行持的體系,以阿底峽《菩提道燈論》的道次第為主旨,結合對佛典的詮釋指導修習,故也稱「道次派」。③教誡派。仲敦巴弟子普窮哇所傳的支派。該派主張以「恆住五隨念」(念師長為皈依,念自身為本尊,念語言為誦咒,念眾生為父母,念心性為本空)為修行法門的十六明點教誡。噶當三支派中又以師徒傳承關係和寺院領屬關係分為若干系統,重要的噶當派寺院除熱振寺是主寺外,仲敦巴的弟子及其後繼者還修建有博多寺、卻喀寺、甲域寺、基布寺、納塘寺、桑浦寺、洛寺、崗崗寺、仁欽崗寺等。其中,桑浦寺和納塘寺亦為噶當派對後世影響很大的寺院。桑浦寺位於拉薩以南、聶唐以東,以提倡因明學、辯經而著稱,在藏傳佛教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納塘寺是最早編纂、修訂《藏文大藏經》的寺院,故此部大藏經稱納塘版,納塘寺也以此著稱於世。由於格魯派是在噶當派教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15世紀格魯派興起後屬於噶當派的寺院逐漸並人格魯派寺院。         格魯派http://www.tibetol.cn/html/2013/zjjp_0425/706.html格魯派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15世紀著名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創建的教派,也是藏傳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個教派。格魯,藏語意為「善規」,以主張僧人嚴守戒律和修學次第而得名。宗喀巴創立該教派主要依據噶當派教理,所以格魯派又稱「新噶當派」。因宗喀巴在創教期間戴黃色桃形僧帽,後來該派僧人在法會上多戴此種僧帽,故俗稱「黃帽派」、「黃教」。甘丹寺為格魯派祖寺。格魯派佔據藏傳佛教的統治地位,達賴和班禪轉世系統都出於該派。格魯派的形成使藏傳佛教哲學思想臻於系統化。  創立 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原為噶當派僧人,先後師從薩迦、噶舉、夏魯等派高僧學習。14世紀80年代初,宗喀巴學習各派顯宗經論,以後又系統地學習密宗,積極進行宗教改革。他倡導僧人嚴守佛教戒律,闡明顯密關係,規定僧人先顯後密循序漸進的學經程序,同時健全寺院的組織體系。著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論》,為創立格魯派奠定了理論基礎。1409年藏曆正月,宗喀巴在拉薩發起大祈願法會,即流傳至今的傳昭法會,這是藏傳佛教史上一次規模和影響空前盛大的宗教活動。法會後,宗喀巴在拉薩東郊修建甘丹寺,自任住持。傳昭法會的創立和甘丹寺的修建,標誌著格魯派的創立。此後,宗喀巴弟子相繼修建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倫布寺,與甘丹寺共同形成西藏格魯派四大寺。  發展 宗喀巴去世後,格魯派以歷任甘丹赤巴為首領繼續發展,並在各地陸續修建寺院。此外,原屬噶當派的各地寺院幾乎都先後改宗格魯派,成為西藏格魯派四大寺院的屬寺。帕竹統治者及其屬下貴族紛紛將其子弟送往拉薩三大寺學經,格魯派規模迅速擴大。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期,掌握帕竹地方政治實權的仁蚌巴家族支持噶瑪噶舉派,對格魯派進行打壓,多次發生宗教鬥爭,格魯派逐漸以任哲蚌寺和色拉寺住持的根敦嘉措為實際領袖。1542年根敦嘉措圓寂。為了對內保持和繼承既得經濟利益,對外繼續和其他教派爭奪勢力,格魯派上層喇嘛尋找根敦嘉措轉世靈童,自此格魯派將創自噶瑪噶舉派的活佛轉世制度正式引入本派,開始了格魯派領袖轉世承襲制。格魯派改變了以往教派最終權力始終只在一個家族內部傳承的模式,衝破家族統治的樊籬和狹窄的地域界限,以爭取一切勢力的支持。根敦嘉措的轉世索南嘉措長期雲遊青海、西康、蒙古等地傳教建寺,擴大格魯派勢力,使藏傳佛教迅速得到蒙古各部的信奉。格魯派的發展還表現在其逐漸成為一個以寺院經濟為基礎的新興實力集團。帕竹等屬下貴族對格魯派施捨大量土地和屬民,使格魯派經濟實力迅速增長。到16世紀中葉,以拉薩三大寺為中心的眾多格魯派寺院遍布衛藏各地。這些寺院既是宗教組織,也是經濟上的實體。寺院經濟的發展,使格魯派從初創時期單純的藏傳佛教教派,逐漸發展成為西藏社會中以寺院經濟為基礎的新興實力集團。同時,格魯派依靠明、清中央政府的支持,取得在全藏區的統治地位,強化了在西藏地區的政教合一制度,建立西藏地方政府,掌管西藏地方的經濟、政治、文化。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後,格魯派在政治上的統治地位才告結束。  傳承系統 16世紀中期,格魯派開始採用活佛轉世制度。嘉靖二十三年(1544)認定索南嘉措為根敦嘉措的轉世靈童,為達賴喇嘛轉世系統之始,並追認根敦朱巴為一世達賴,根敦嘉措為二世達賴。其後建立班禪轉世系統,追認克主傑為一世班禪,索朗確吉朗布為二世班禪。達賴和班禪為格魯派在西藏最大的兩個活佛轉世傳承系統。此後,格魯派各寺院及扎倉中多建立有活佛轉世制度保持其傳承,主要活佛系統有熱振呼圖克圖、第穆呼圖克圖、濟嚨呼圖克圖、策默林呼圖克圖、帕巴拉呼圖克圖系統等。  特點 格魯派是在噶當派教義思想和行持作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特點:①嚴格僧人戒律制度。宗喀巴提倡僧人嚴格遵守戒律,不干預世俗事務,不得娶妻和從事生產勞動,嚴格僧人的宗教生活。②建立學經制度。格魯派寺院既是宗教活動中心,同時也是教育學院。宗喀巴重視僧人學經,創建有系統的學經制度。格魯派四大寺院傳授顯密經論、歷算、詩學、詞藻、聲韻學、戲劇、工巧明等學問。寺院內均設有顯宗院(聞思學院)和密宗院(續部上、下院)。顯宗院習究三藏(經、律、論)、三學(戒律、禪定、勝慧)、四教義(有部、經部、唯識宗、中觀宗),通過師授、背誦和辯論,最終達到通曉五部大論。自顯宗院畢業或年滿20歲,受過比丘戒,並對顯宗有一定基礎的僧人才有資格進入密宗院學習。此外,還設有時輪學院和醫學院,其教學方法主要是背誦和辯論。格魯派創立後,建立了每年定期舉行傳昭法會,在會上講經傳法、辯論和考試,並授予格西等學位。③加強寺院管理。格魯派寺院有嚴密的管理制度,一般較大寺院分寺院、扎倉、康村三級,以扎倉為基本單位,扎倉有自己的經堂、佛像、僧伽組織和學法系統,以及自己管轄的土地、屬民、莊園等,幾個扎倉聯合成寺院。寺院、扎倉、康村三級各有管理組織,執事人員實行任期制,各司其職,重要事務實行委員議事制。此外,寺院從屬關係嚴格。正是由於這些特點,格魯派揚長避短,使藏傳佛教頓改舊觀,這是宗喀巴對於藏傳佛教極為重要的革新,使格魯派迅速得到發展。  寺院 拉薩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三大寺院的建立,奠定了格魯派蓬勃發展的堅實基礎。1447年宗喀巴大師的弟子根敦朱巴在後藏日喀則修建扎什倫布寺,該寺的創立是格魯派向後藏發展的一個重要步驟。扎什倫布寺與拉薩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合稱為格魯派在西藏的四大寺。此後不久,喜饒桑布在康區建昌都寺,青海的塔爾寺也建成。從此,格魯派逐漸成為藏族社會上勢力最強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大宗派。拉薩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以及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卜楞寺成為六大格魯派寺院。自清代以後,格魯派寺院有了很大發展,遍及藏族各地區。西藏著名的格魯派寺院有八宿寺、白居寺、查藏寺、查烏寺、昌珠寺、丟熱寺、東嘎寺、建葉寺、卡定寺、拉隆寺、朗真寺、木如寺、乃寧寺、恰嘎曲德寺、強巴林寺、日當寺、賽菊巴寺、色切寺、扎西崗寺等。除格魯派六大寺外,青海的隆務寺、佑寧寺,甘肅的卓尼寺,四川的格爾底寺、甘孜寺,雲南中甸的格丹松贊林寺,北京雍和宮等也均是格魯派著名的大寺院。         布敦派http://www.tibetol.cn/html/2013/zjjp_0419/591.html 布敦派 藏傳佛教教派之一。又稱夏魯派。布,系藏語「弟子」之意;敦,是敦巴的簡稱,有「導師」之意。創始人是藏傳佛教的著名大師布敦·仁欽朱。布敦大師早期學習過卓浦噶舉、噶當、薩迦等派教法,成名後受日喀則東南夏魯地方封建領主之請,在夏魯寺做寺主,擴大了夏魯寺名聲。人們把布敦傳下來的教法稱為夏魯派,夏魯寺成為藏傳佛教夏魯派的祖寺。布敦·仁欽朱綜合噶當、噶舉、薩迦、寧瑪等派的特點,自選顯密修學的精要,側重教授門徒,其觀點、見解、講授、修行之道盛極一時,衛藏各地僧倡雲集於夏魯。到宗喀巴創建格魯派後,其教法分別融於薩迦、噶舉、格魯等教派中,再未單獨流傳。          苯教http://www.tibetol.cn/html/2013/zjjp_0416/517.html 苯教 西藏原始土著宗教。在藏文典籍中,苯教的稱呼有「苯波」、「苯曲」、「雍仲吉苯」、「賢苯」、「都苯」、「恰苯」、「吉苯」、「阿苯」等等。因藏族稱苯教僧侶為「苯」、「苯波」,故名。因教徒頭裹黑巾,俗稱黑教。源於中亞,流傳於古代西藏,與巫術相結合,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神山、聖湖。9世紀後因佛教興起而沒落,它的很多教義與佛教整合形成了現在的藏傳佛教。

苯教寺廟——朗依寺

苯教寺廟——孜珠寺  苯教最初是在原始自然崇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然宗教。約公元前5世紀,古象雄王子辛饒米沃創建苯教,最初流行於後藏阿里一帶,後自西向東傳播遍布西藏各地。8世紀,吐蕃王朝抑苯興佛,苯教勢力漸衰。苯教是原始拜物教,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還有祖先神鬼崇拜,各種崇拜依靠誦經、施法術等繁多儀式達到祈福禳災的目的。苯教的活動主要通過巫師進行,巫師在社會上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從婚喪娶嫁、農耕放牧,到交兵會盟、贊普安葬建陵、新贊普即位主政,都由苯教巫師決定。苯教是藏族原始社會土生土長的宗教,是藏族的啟蒙文化,保存了藏族人民在原始時期大量的、較完整的精神文化遺產。  發展史 苯教在西藏的傳播按其歷史發展,可劃分為初興期、中興期、後興期三個階段。  初興期 從吐蕃始祖聶赤贊普始,到第七代止貢贊普滅苯為止。該時期也被稱為「篤苯」,意為「附體的苯教」。篤苯是苯教的原始形式,即苯教的前弘期。此時,藏族社會處於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在氣候溫和的雅礱河谷以及其他氣候條件類似的地區仍是以地域為基礎的氏族部落組織。由於當時生產力低下,人們對於風、雨、雷、電、冰、雹的發生,日月星辰的運轉,季節交替,洪水猛獸的襲擊,山崩地裂等自然現象無法理解,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因而就相信有一種超自然的外界力量,即鬼神支配著人們的命運,於是人們就創造了擔任人間與鬼神往來的精神使者——巫師。早期苯教除了對天、光明的崇拜外,還有對山川、水、火、樹木以及動物的崇拜。動物崇拜主要是通過對獼猴、狗、氂牛等動物的崇拜,分別表示崇拜農業、狩獵、牧業等,這些崇拜都帶有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性質。止貢贊普時期,由於苯教教徒對王室王權構成威脅,止貢贊普驅逐苯教徒,毀滅苯教,這是苯教史上的第一次法難。該時期,苯教的主要內容僅限於祈福禳災的原始形式,尚未構成一個完整的教派體系。  中興期 從止貢贊普時期開始,到8世紀中葉赤松德贊滅苯為止。該時期的苯教被稱為「恰苯」,意為「流動的苯教」。恰苯是苯教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即從原始的自然崇拜發展到原始的巫術時代。在其形成初期,主要的宗教活動有占卜吉凶、祈福禳災、崇尚法術、驅役鬼神。苯教自進入恰苯階段後,葬儀成為苯教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宗教活動,並以其儀式的固有形式區別於其他宗教。約6世紀,藏族地區進入奴隸社會,其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由於經濟基礎的改變,作為上層建築領域的苯教開始按照奴隸主的意志辦事,從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逐漸轉變為人為宗教。苯教在上層統治階級中的活動主要是根據吐蕃奴隸主的意志,主持各種場合的祭祀、盟誓、葬儀等。直到8世紀中葉,苯教仍然是藏區占統治地位的宗教。這時苯教的勢力隨著贊普權力的強化不斷發展,苯教大師甚至與贊普平起平坐。苯教巫師不僅左右著當地的重大決策,而且控制和支配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生老病死、農牧業生產活動等,成為奴隸主統治人民的精神武器。8世紀中葉,赤松德贊採取了興佛抑苯的政策,從印度迎請寂護和蓮花生等佛教大師來吐蕃傳教,建立桑耶寺,翻譯佛典,對苯教採取堅決消滅的政策,下令焚燒苯教經典,強迫苯教徒改宗佛教,導致苯教史上第二次大法難。  後興期 大約8世紀吐蕃王朝中後期。後興期是苯教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此時的苯教被稱為「覺苯」,意為「變革的苯教」。覺苯是苯教流傳的成熟階段,即苯教的後弘期。其特點是在這一時期翻譯了部分佛教經典,補充苯教內容,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自7世紀佛教傳入西藏以後,苯教與佛教進行了長期的鬥爭。到8世紀中葉,苯教漸趨衰微。赤松德贊廢除苯教後,苯教大師青裙智者等人把苯教經典埋藏於地下和岩洞中。至吐蕃王朝滅亡後,苯教才開始有所恢復,先後在各地陸續發掘出原先埋藏的苯教經典,用於授徒傳法。到11世紀,後藏苯教大師辛古龍噶到前藏達域,對所掘出的伏藏經典著手審定,並增譯新的譯著,如《苯經》、《十萬黑白龍經》等。14、15世紀,苯教大師西饒堅贊等在各地建立寺廟,收徒傳教,健全苯教的宗教結構。苯教大師主要從事巫、醫等宗教活動。在後弘期,苯教出現了大量的經典,但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受到了藏傳佛教的強烈影響。  文化 苯教文化是藏族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教理、儀軌、歷史、文字都對藏族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苯教大藏經》自象雄文翻譯為藏文,是苯教最重要的經典,內容包括教義、儀軌、歷史、地理、天文、歷算、醫術、占卜等,是研究苯教及藏族古代文化的第一手資料。西藏的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是在原始苯教文化的社會環境中產生、流傳並逐漸完成的。因而,受到苯教思想和文化的影響,從各個角度反映出苯教文化的特徵。縱觀史詩的內容,它所表現的原始苯教文化特徵,主要包括苯教的宇宙觀、巫術活動、占卜預測、祭祀等若干方面。產生於青藏高原這片神秘土地上的苯教文化,上下延續數千年,其中所蘊藏的社會文化內涵是極其豐富多彩的。《格薩爾王傳》正是從文學藝術的角度,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寺院 苯教是原始社會的產物,隨著藏族社會的發展,苯教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其變化不僅表現在經典和宗教儀式方面,在宗教道場方面也發生一定的變化。早期苯教徒的宗教活動是在神壇旁或山洞裡,吐蕃王朝時期,其道場在山洞裡或雪山下,青藏高原上所有的高山湖泊都是苯教徒的理想道場,如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瑪旁雍錯等。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當政後,把苯教推向頂峰,當時在曲水鐵橋附近,修建了一座苯教大寺,名為絳洋貢卻寺。大寺在鼎盛時期,有苯教徒3萬餘人,寺內開闢法苑,學習經典。朗達瑪死後,該寺被焚,經書大多被毀,但苯教並未因此而消亡。吐蕃王朝崩潰後,隨著苯教的興起,逐漸出現了苯教寺院。西藏地區的賢達頂寺、甲莫寺和康區的雍仲拉頂寺,被稱為早期的苯教三大寺,其中雍仲拉頂寺在清朝乾隆平定金川後,改為格魯派寺院。苯教的寺院有其獨特之處,首先大部分苯教寺院建在遠離交通幹線的偏僻山溝,而佛教寺院則建在交通沿線、商業中心;其次苯教寺院一般都混建於村子間,寺院規模小,僧侶少,有些寺院實際上是家寺。另外,苯教寺院很多都冠有「雍仲」名稱。據清人張其勤《西藏寺廟概況總表》載,在西藏的72座寺廟中,格魯派41座,苯教14座,噶舉派12座,寧瑪派5座。在諸派中,苯教居第二。苯教主寺除今謝通門縣的賢達頂寺、色結寺,康區的雍仲拉頂寺外,還有後藏地區南木林縣的雍仲林寺,藏北地區丁青縣孜珠寺等。  影響 苯教在禮儀、崇信的神靈及苯教與佛教鬥爭中,顯示出苯教對吐蕃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①禮儀。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後,佛教逐漸傳入,但並沒有取代苯教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苯教禮儀仍然盛行。首先藏族地區殺牲盟誓之俗完全是以苯教為核心的,其次苯教葬俗是將死去的贊普建陵埋入地下,其生前衣物、良馬,甚至共命朋友隨葬地下,立眾木以為祠。佛教以火葬為主要方式,而吐蕃贊普以土葬為主。吐蕃的殺牲盟誓與喪葬制度完全沿襲了苯教的禮制。  ②神靈。苯教神靈主要是自然神和女神。在苯教中,天地日月山川及萬物均有主管之神。吐蕃王朝建立以前,這些神靈均高高在上,赤松德贊興佛抑苯前,苯教神一直處於主導地位,民間尤其如此。因此,吐蕃王朝時期,苯教神一直處於佛教神之上,雖然在護持國政方面的作用有所減弱,卻仍為群眾所普遍敬信。  ③苯教與佛教的鬥爭。苯教在抵制佛教影響及同佛教作鬥爭方面所顯示出的力量,直接反映了它在吐蕃王朝時期的地位。在吐蕃歷史上,佛苯之爭雖然具有濃厚的政治鬥爭色彩,甚至代表著外來文化與本民族文化、進步勢力與保守勢力之間的爭奪,但其具體內容則要複雜得多。從佛苯兩教的鬥爭中可以看出,苯教的力量始終存在,並影響著王朝的重大事件,整體上高於佛教。苯教在民間也一直佔據著統治地位。吐蕃王朝時期,佛苯兩教代表新、舊兩股勢力,苯教的弱點在於它排斥外來文化影響,而且大量地殺牲,甚至人殉,妨礙了生產的發展,這一點為保守勢力所利用。但佛教要佔有一定的地位,也需要一個艱難困苦的過程。從吐蕃王朝的建立者松贊干布接受佛教到最後一代贊普朗達瑪滅佛,反映出佛教在吐蕃王朝時期的命運。  ④吐蕃簡牘。新疆出土的吐蕃簡牘是吐蕃統治西藏地區時期的遺物。從簡牘來看,苯教是吐蕃人的主要信仰,有25個與宗教活動有關的木簡完全是苯教內容,這是影響其在西域轄區宗教狀況的基礎。簡牘材料表明,苯教是有組織的,其經濟生活依賴於當地居民的攤派,帶有一些官辦的性質,西域地區的苯教得到當地吐蕃軍政機關的支持或首肯,是與軍事行動相伴而行的精神統治。其次,說明吐蕃王朝時期,松贊干布、赤松德贊及赤祖德贊三代贊普所極力提倡和強行扶持的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只限於一時或邏些(今拉薩)一帶,對廣大的西藏本土與西域轄區並未產生更深的影響。在吐蕃入據西域之初,西域是佛教較為發達的地區,于闐、龜茲等國均以佛事之繁盛而聞名於世。吐蕃苯教要力排佛教湧入西域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沒有軍事征服或強力推行無疑是很艱難的。由此可見,苯教流行西域與吐蕃王朝大力支持是有一定關係的。因而,苯教在吐蕃王朝時期的意識形態中地位也高於佛教。覺囊派覺囊派主張以「他空見」解釋時輪。覺囊寺是公元13世紀時建立的,創建人袞邦·吐吉尊追是藏傳佛教偉大人物八思巴的弟子。後來他獨成一派,因為他的傳教中心在覺囊,所以被稱為覺囊派。 覺囊派在藏傳佛教中是很獨特的教派。該派的教義與藏傳佛教其他派別如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等的一些主張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覺囊派與被視為正統的格魯派的主張完全對立,因此被視為異端而受到排擠。覺囊派自稱它的教義是直接來自印度的,它的其它教理和教法大多來源於薩迦派,所以覺囊與薩迦在觀點上較為接近。在實修方面,覺囊派屬於顯密兼修,除了在見解上的解釋外,與藏傳佛教其他派別如薩迦、噶舉、格魯、寧瑪都無大差別。

中文名
覺囊派
屬於
藏傳佛教
性質
派別
覺囊
地名
出現時間
宋代

目錄1 歷史背景2 教法淵源3 宗教教義4 宗教特點5 座主世系6 主要寺廟7 現任法王歷史背景

    覺囊派覺囊派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始於宋代,形成於元初。在元代,該派寺院遍布衛藏,盛極一時。明初,其宗見中觀他空學說受到其它教派的非議,加之缺乏地方世俗政治勢力的支持,一度衰落。明萬曆年間,西藏覺囊寺主多羅那他得到後藏藏巴汗地方政權的支持,一度中興覺囊派,建達丹丹曲林寺,並將該派發展到今四川省人阿壩、甘孜和青海省的果洛等地。後因後藏噶瑪政權失位,又勢漸衰微。清初,格魯派在藏區躍居統治地位,第五世達賴喇嘛將達丹丹曲林寺為格魯派寺院,易名噶丹彭措林寺,衛藏其它覺囊派寺院亦相繼改宗魯派,該派遂在今西藏地區基本衰編絕,但要相對閉塞、偏僻的四川阿壩州的壤塘、馬爾康、阿壩三縣和青海果洛州的班瑪、久治、甘德三縣保存下來,今仍存覺囊派寺院34座,有僧約4053人(號稱7000人),仍在沿襲本派的教法傳承,有其獨特的修習廣泛和活動方式。該派創始人是玉摩彌覺多傑。因其五傳弟子袞邦·吐吉尊追(1243─1313年)在覺摩囊建寺(西藏日喀則專區的拉孜縣境彭措林寺東的一個山溝內)而稱為覺囊派。教義以「他空見」為核心。後來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1617-1682年)將達丹當卻林寺改為格魯派寺廟,更名為格丹彭措林寺。沒收寺廟財產屬民,經籍印版大多封禁。其餘卻隆江孜等處之覺囊寺廟亦均令改宗,從此衛藏地區覺囊一派幾乎絕跡。現在只有邊遠地區如四川阿壩自治州壤塘寺、色更寺與嘉絨地區的馬爾康縣賽貢巴寺、卓格寺,青海果洛自治州之賈貢巴寺、格果寺等寺廟繼續傳持覺囊派教法,或雜以其它派法。祖寺為四川阿壩壤塘藏哇寺,覺囊派的法脈傳承為47代法王——阿旺吉美多吉仁波切。教法淵源覺囊派覺囊派覺囊派的稱號是公元十三世紀才形成的,但其教法之成就卻遠遠早於此。釋迦如來所傳顯密傳承有二。顯者從大悲師傳七代付法藏師。以圓滿薩樂哈依次傳龍樹、無著、世親、恆河彌底,阿哇德巴欽波,在以下依次傳卡且哇·炯尼西維佳、大圓滿瑜伽之扎木吉薩扎那、大譯師思·高偉多吉,再至大德智邁喜饒、拉多巴·達瑪尊珠、多哇·寧依西炯尼,香久佳、雍那香久、覺東巴·曼朗楚臣、吉東巴、熱貝饒哲,再傳到更欽篤布巴·喜堯堅贊、多羅那他,傳承不斷。其間不但純為一種傳承,更存在著多種形式、多種方面對般若乘甚深勝義諦教理的探究深入過程。二者,密乘。《時輪根本續》說:「非常清凈殊勝法,從初解脫如來佛。一切賢良諸大德,文殊菩薩我成就。」依經談,佛在般若乘中多次提到了了義如來藏的圓滿論述等很多典籍。我們更是認為無上瑜伽部的無二時輪金剛秘密法是猶如天降花雨般的法緣。《時輪根本續》講「佛於靈鷲山,宣講般若法;佛於迦札迦,講說秘密法。」於同化機,佛陀講小乘法,於不同化機講說般若法,於殊勝化機佛說秘密灌頂。覺囊派所修一切密法,以時輪六支瑜伽為主,這裡,我們談談時輪法傳承。時輪教講,佛陀在世間講一切續後,委香巴拉月賢王掌管,其法使香巴拉國無數人、非人獲得了所希望之成就。是時,其他地方則無時輪法傳播。在世外桃源香巴拉,月賢將一切教法記以文字成卷,並注釋《時輪根本續》廣弘密法。從此,七法王、二十五具種王、十一轉輪王傳播密法。以上《時輪經》所授記的四十三代法王在位時都於密法的殊勝福田中廣弘佛教,領悟了了義大中觀密義,一切圓滿。歷代時輪教法傳承上師從大時輪足直至當代,喇嘛都夏巴欽波(大時輪足)傳說他曾親見文殊菩薩化身,按本尊授記赴北印度,途具種王變化之身,傳其灌頂。度夏巴欽波修習甚深瑜伽行六個月,以神通往香巴拉國聞習《時輪經》等一切續部以及三菩薩釋等教法,於佛法一部分心記一部分撰寫成卷迎回印度。他一般以修定為主,曾用眼觀法降伏外道,顯示了多種神通,離世時化為虹身。以後依次師承都夏巴窮哇(小時輪足)、絳曲桑波。迦濕彌羅班智達月護、卓彌譯師喜饒札,喇嘛傑宮巴貢卻松、周頓·南木敦、域摩·彌覺多吉(「他空見」理論由釋迦如來秘傳至域摩·彌覺多吉,並由他依本尊預言開始廣為弘揚,在此以前,他空見地是一代代上師間秘密口傳)、曲傑旺秋,南喀俄色、覺奔木、賽莫且哇·南喀將木村、江木色哇·喜饒俄色、卻古俄色、更邦巴突傑尊追直至大覺囊巴更欽·篤布巴·喜饒堅贊。歷代大德之間,密乘和了義大中觀教法傳承猶如流水般綿綿不斷,並且於顯教佛學上有了更深入的發殿和研究。這基本上是覺囊派傳承的歷史概況。宗教教義

    覺囊派

    覺囊派覺囊派在藏傳佛教中可算是異軍突起,獨樹一幟。覺囊派持他空見:承認有真如本體,與藏中寧瑪派的大圓滿,噶舉派的大手印,薩迦派的輪涅無別均承認有明空本性,頗為相似,不過各派又各有說法不同,但均屬於「勝義有」類。覺囊派與藏中持應成派中觀見的格魯派主張一切皆空的「畢竟空」類,則全完對立。因此被視為異端而受到排擠。從歷史的觀點來看,覺囊的見地仍來源於印度的中觀派見。本來印度的中觀派,在派內就有各種爭論,後裂為若干小派。但各自都承認自己是佛語旨意的正確解釋者,覺囊派也說他們的見地是遵循佛教釋迦牟尼在印三轉法輪中的末轉法輪的意旨,是究竟了義中觀之教。覺囊派不同意末轉法輪僅為唯識教,而且主要是大乘中觀了義教。《覺囊派教法源流》說:「導師釋迦牟尼佛為順應眾生根機,轉了三次法輪:初為小乘轉四諦法輪,其經典有《緣起經》等等,此為因時因勢而說之教,後成為爭論之由,屬不了義教;中轉遠離戲論無相法輪,有《廣、中、略般若經》等等,亦是因時因勢所說,後成為爭論之由,屬半了義教,末轉分辯勝義法輪,有《如來藏經》等等。這不是因時因勢而說,而是宣說究竟真理,真如法性,光明如來藏,眾生本具之佛智等,為完全是不可退轉之了義教,所以全無所諍之處。覺囊派不承認只是唯識,認為無著世親是解釋佛的末次法輪,提出如來藏和自覺智,屬於大中觀的了義教。他們就是隨行無著所倡導的勝義有即他空見的中觀學說。西藏的學者們對無著產生誤解,主要是他們沒有把唯識和唯覺明(不二智)分開的原因。因此他們獨尊龍樹認為是中觀正宗,貶低無著認為只是唯識而不是中觀派。(《知識總匯》。覺囊派的看法認為這些學者對中觀的理解還不全面。多羅那他把中觀分為四個層次:一.共通中觀;二.大中觀;三.中觀不共義;四.秘密義。(一)共通中觀只承認緣起性空,勝義世俗皆無自性空,佛護、清辯、解脫軍、靜命皆屬這一觀點,他們說中轉法輪後宣說之《般若經》等為了義經。龍樹為解釋經義著《中觀理聚》等論成為中觀派的最大權威。末轉法輪各經都是不了義經。共通中觀唯主「空」義,後來發展成為應成派則主張諸法自性皆空,唯名言安立而有,勝義世俗一切皆空的「畢竟空」論。覺囊派總的教義,即其因、道、果三者之建立。一.關於因,認為眾生欲求佛果,眾生因地本具光明如來藏之佛果,佛與眾生所具無二無別,此則所謂因地果地無別之見。肯定眾生因位本具有佛性,但眾生由於忽爾垢障虛妄分別,障復真性而不顯了。故需離戲無分別智,破除分別實執,分別實執猶如垢衣,光明如來藏本覺妙智猶如寶珠,除去垢衣則珠光之自然本有智慧覺性顯露閃耀。二.關於道即除障之法,總有兩種對治法門,一依顯教道:破人法二種無我,清除煩惱及所知二障,通過加行道等五道十地修行,至九、十地時始能初證離戲光明法性,悟清凈如來藏。但此須歷劫修行,不能園證佛果。第二則依密乘道之殊勝方便和上師密決,束氣歸脈,徹底清凈障復如來藏上無始以來所積業及煩惱和無明種子習氣,故制心而外還須制氣,本性猶如虛空,分別實執猶如雲霧,雲霧去後虛空仍舊,悟此本元心性,一切現成但須保任,無修無治任運自然,密乘即入無有分別離戲大智大手印三摩地、即所謂空色大手印之雙運三摩地。三.關於果,若此內界中因地果地無別之本有妙色光明智慧獲得現證,則法身本具一切身智德相盡皆顯露,本具身智無增無減,此勝義自然智,果因無別,果因一體。篤補巴說:眾生因位之如來藏與佛毫無差異。此則果因無別之見也。宗教特點覺囊派覺囊派承認「勝義」有,即承認有真常本性,這一點與寧瑪、噶舉、薩迦相同,但寧瑪、噶舉承認是真本性,無相寂滅非空非有,則既不可說空,也不可說有,非斷非常,不斷亦不常之意,更無有自空他空的詞語,但覺派則認為勝義有,說得太實,可能就有問題。他們與格魯應成派主張勝義、世俗皆是緣起性空,「畢竟空」成為針鋒相對之教敵。這是空有之爭在藏傳佛教中的繼續。寧瑪、噶舉,薩迦承認真常本性其體但有空明,至於本性德能,則屬體的相用之事,相用就是佛的智慧德相,妄用則為三有輪涅,用可隨緣,但體即是一而不動。相用所化雖有,如幻,非實有。覺囊派認為佛的智慧德相屬本具,亦是勝義實有(《他空精義》,乃至推到密乘的本尊,壇城,印契,種子字等皆屬本具實有,那勝義有成為有形有實物,有定處的了。這點頗引起各派爭議。寧瑪、噶舉均認為除空明外均為幻化,非究竟真實。篤補巴說: 「法身功德是本具,非緣生法,是無為」。格魯派不承認如來藏,更不承認什麼本具功德,應成派認為從色法乃至一切種智(佛)均是假名安立。佛的一切智德均是由培積資糧緣起所生,他們認為本體就是絕對的空,承認勝義有就是涅 實有論。覺囊派批判這種空是把一切有為無為皆空,空無所有的頑空,是無遮斷空,世俗空,是真性絕滅論。法身本具一切功德,屬智慧觀照之境,非凡情可以測度。二諦是一法的兩面,他們的世俗自空論,是把勝義和世俗完全分開,二諦應當是同源,寧瑪派認為是真妄是體用元成的關係,噶舉認為妄念為法身波是俱生的關係,都是真妄同源論,覺囊派雖說如來藏是萬有依託之根,但世俗自空,使真妄隔絕了,這就是他們與他宗不同之處。還有,覺囊派是從唯識發展起來成為一派自稱為大中觀派。他們和唯識不同之處是唯識承認外境是無,內心實有。覺囊認為否認外境可以破小乘微塵無分的實有論,立識有作為萬法所依之根,可以破中觀的一切皆空論。但「識」亦是世俗心,世俗假有無實,是自空,執世俗有實屬常見。又說一般中觀立緣起假名,無自性是畢竟空則全無所依之根,執勝義空,屬斷見。他們認為世俗空後必有所依之總根,此根則最初法界,本元光明之如來藏為勝義有,此根不可能斷。「世俗空可以除常見,勝義有可以除斷見」故無論中觀唯識皆未能離斷常二邊,本派才是遠離二邊之了義大中觀,作為本派的不共之特點。《土觀宗派源流》代表應成派批判覺囊派「如來藏遍一切情器,恆常堅固」說這同外道梵聲論的梵我相似。其實覺囊所說如來藏光明覺性,重在證悟自心本性,並非求證外道之神我。如來藏雖為萬法所依託處,但它是無為法,並不安排主宰世間一切萬有,不同於梵神。該書又說覺囊說解脫世俗自空唯余勝義,為神我獨存,類似外道數論派。詳細研究起來數論所說之神我系一種未離業識之世俗我相,這樣的精神實體,如何能與解脫了的無我的真如本性相比。而且覺囊派說的解脫是「斷去業煩惱不令新生,舊有者皆令其從速現行,如此三界輪迴之苦盡後覺性無垢清凈,此則名為解脫」。似乎與土觀所說神我獨存並不相同。覺囊派在建立宗見理論上,似有偏頗之處,故引起非議,但他們說勝義有也非全屬理論,而是通過實踐證驗的。宇宙內包羅有色心二法(精神和物質),二法必有一個最高的依託處,色心萬法,生滅變化無常,此依託處必是真常不變的。說依託處是什麼?覺囊派屬心宗,必然認定是心,此心指真心。他們的《時輪》內、外、密三世界,都包含在密世界的心中,這心就是清凈的如來藏。因此如來藏成為了萬有的本體了。認為有個本體即等同於梵論的外道,覺囊派對世俗一切法承認是緣起,不承認有什麼創世主,如來藏的提法或者與梵論派相似,相似不等於即是。不能就某一部份相似就指為是什麼,那麼小乘同於勝論,唯識與密宗同於數論,中觀應成派同於遍入天派,中觀自續派同於自在天派。座主世系覺囊派裕莫·木居多吉 生活於公元12世紀,82歲卒。是個瑜伽行者,出家更名迪巴傑布。達麥夏若 裕莫的兒子。南喀沃色 又名康薩巴。色莫齊瓦 是達麥夏若的兒子,名南喀堅贊。降薩·協饒沃色 自協饒以後,覺囊派的傳授由隱秘逐漸弘傳。卻古沃色袞邦·吐吉尊追(1243-1313) 尊號袞覺囊巴欽布,主持修建覺囊寺,宏傳他空教授,該派名聲大張。絳森·傑瓦耶協(1204-1283)克准·雲丹嘉措(1260-1327) 為吐吉尊追和傑瓦耶協共有之上首弟子。篤補巴(1292-1361) 本名協饒堅贊 。巧勒南傑(1306-1386) 本名晉美扎巴卻季堅贊。聶溫袞噶白(1345-1439)佐欽·袞噶羅哲絳央·袞卻桑布南喀卻龔多羅那拔陀羅譯師袞噶卓卻(1507-1569) 中興覺囊派,宏揚他空教義堪欽·隆日嘉措多羅那他(1575-1635) 是袞噶卓卻的轉世,甚有學識。在多羅那他去蒙古傳法時,格魯派政權首領五世達賴沒收覺囊派寺廟財產屬民,封禁經籍印版,令覺囊寺廟改宗,從此衛藏地區覺囊一派幾乎絕跡。該派傳播有限。主要寺廟覺囊派覺囊派

    覺囊派

    覺囊派寺院群

    覺囊派在十七世紀時,格魯派政權首領五世達賴喇嘛沒收了覺囊派部分寺廟的財產屬民,經籍印版大多封禁,從此衛藏地區覺囊一派幾乎絕跡。現存覺囊派的主寺為四川省壤塘縣藏哇寺,阿壩、馬爾康以及青海省的班瑪、久治、甘德等七縣,共三十多座。僧人約五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拉孜縣的覺囊寺被毀後,本世紀八十年代覺囊寺已由喇嘛益喜重建,現已完成「十萬佛塔」一座。寺廟正在進一步修建之中。藏哇寺:位於南木達區中壤塘鄉,北緯32度東經101度1分。建於十八世紀初,共八個康村,經院六班,禪院四班。印經院一座,經板(木製)一萬五千塊,銅像六百尊,葯泥塑像一百二十尊,經輪四百二十個,銀塔四十座,銅塔十座。當代上師是雲丹桑波。卻爾基寺:修於公元一四二五年,有仲哇、卻爾基兩大活佛系統。求塘寺——藏傳佛教覺囊派佛學院研修之地。位於四川省壤塘縣境內,乃覺囊派佛學研修之重地。澤布基寺:亦稱「刀具寺」紅土寺:修於清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覺囊派寺院的佛塔日索寺:修於光緒十六年(一八九零年)。牙塘寺:修於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零零年)。曲塘寺:修於清光緒元年(一八五年)。夏炎寺:全稱「夏炎扎西贊拉貢巴」,譯作「夏炎吉祥歷神寺」,多數僧人平時居家參加俗務產,但遇法事活動必須聚寺誦讀。拱巴拉卡寺:法名「圖登雪珠林」,意為「佛教之講修州」,始建於清康二十四年(即一六八五年),地點在上壤塘縣雪木達村。察卡寺:亦名「察卡扎瑪貢」,漢語為「察卡紅岩寺」,原址為扎瑪,一九五三年改宗覺囊派,一九五八拆毀後重建於扎瑪岩前灘。達柯寺:位於上區薄西鄉,隸屬藏哇寺管轄。康山寺:也稱「卓格基康山寺」,也譯成「康沙寺」,由第一世卻爾基活佛嘉哇桑布(一四一九——一四九三年)建於明成化年間,隸屬於卻爾基寺管轄莫干木寺:該寺建寺年代不詳,傳為一世卻爾基活佛嘉哇桑布所建造。讓古寺:全稱是「讓古貢絳曲曲宗」,譯成「讓古寺菩提法」。該寺原為僧人靜修地,本世紀初才修成正規寺院。巴朗寺:亦名「約和熱拉則貢巴」,也是一世卻爾基活佛所造。顏木底寺:建於清代為卻爾基寺之小寺。扎西日崗寺:全稱「巴丹扎西曰崗曲諾爾布林」,譯作「吉祥扎西曰崗聖法寶。」該寺院以優美唐卡佛像聞名於世,其中三世活佛然拉潘措丹增講有一外賓曾開價二百五十萬美元收購一綠度母像未得。斯拉爾底寺:建於清,隸屬於卻爾基寺管轄。扎貢寺:亦建於清,隸屬於卻爾基寺轄。黑爾雅寺:全稱「黑爾雅成就」,與阿壩縣卓格寺關十分密切。干木鳥寺:在干木鳥村,建寺年代不詳。賽寺:全稱「賽貢巴圖丹喬勒南傑林」,以前所述此處不再提及。孜朗寺:譯為「孜朗寺吉祥不變了義大樂」,位於上阿壩甲爾多鄉東北離阿壩縣二十公里處,建於清代,為卓格寺之子寺。卓格寺:卓格寺亦名加誇爾寺,譯義為「了義如意州」由夏爾措·南喀堅贊始建於公元一三九八年,後由卓格·袞噶巴桑於一六七九年建立六支加行禪院,現保存完好,是覺囊派重要的寺廟。現任住持卓格·雲登嘉措一九九六年曾在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學習。阿華寺:也叫「蔡木達阿華寺」,意思是「阿華如意」,在阿華村初建年代不詳,但是卓格活佛袞噶雲丹嘉木措(一八一八——一八九五)曾整頓過寺,被算作清代寺院,隸屬卓格寺。塔木寺:建於清光緒二年(即一八七六年)原供有千手千眼十一面觀菩薩,千尊釋迦如來化像,千尊連花大師化及帳面護法等,後被毀。阿什姜賈寺:伴於斑瑪縣江堂鄉解放村。該村原名「阿什姜」。故此於明洪武十五年(一三八二年)屬寧瑪派,公元一七一五年阿旺丹增桑布重修。尖姆寺:修於近代,全稱「賈果昂果曲噶爾」。隆什加寺:法名「牟居德欽林」,譯為「不變大樂州」。雅果寺:與雪珠達丹林等小寺已經消亡。恰依隆寺:意思是「覺囊派的帳房寺」。因其以帳篷為房,初無定址,隨牧民游在青珍草原,一九八七年是修建土房於恰依隆,故以地為名。噶爾果日寺:位於青珍鄉,建於一九八九年,是覺囊派寺院歷史上最晚建成的小寺。扎西曲傑寺:中壤塘藏哇下寺所管。覺囊寺: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拉孜縣,後被毀。喇嘛意希於八十年代重建,現已完成「十萬佛塔」一座。寺廟正在進一步修建之中。以上所存之覺囊派寺院。歷史上,川青藏地界覺囊派寺院大小一百多座,其中不少已經消亡或改宗他派,有一部分毀於「文革」期間。覺囊派法王雲登桑布和僧眾歡迎廣大修士來藏哇寺考察或修行。到達這一地區需準備禦寒的衣物(即使在夏天)和必要的食品,外國人進入還需向中國政府申請。現任法王覺囊派現任法王是47代法王阿旺吉美多吉詞條圖冊更多圖冊詞條圖片(13)詞條標籤:宗教人物,宗教
    推薦閱讀:

    慧律法師《佛教與人生》
    佛教是不是也發明了一些概念來威脅人們要做好人啊?
    【中華文化】大乘佛教兩派淺析之一
    和尚道士的衣服依然是古裝,在古代和平民的服裝差別不大,現在為何不能與時俱進?
    觀音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能排第幾?除了如來佛祖,還有誰是最厲害的?

    TAG:佛教 | 藏傳佛教 | 噶舉派 | 格魯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