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徐志摩文學創作中的「自由之美」

追求與歌唱

—論徐志摩文學創作中的「自由之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緒論

第一章詩化的人生:徐志摩文學創作的根源

1.1、徐志摩所處的時代背景

1.2世界性的文化性格—徐志摩文學創作的思想淵源

1.2.1、古典浪漫主義的沉澱

1.2.2、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和「五四」精神的濡染

第二章徐志摩文學作品中自由與美的呈現

2.1、散文——內心世界自由觀的展現

2.1.1、創作的實質:現實感知與人性思索

2.1.2、創作的特徵:真情自然自由華麗

2.2、新詩——理想之花凋殘自由之美綻放

2.2.1、創作的實質:愛情「騎士」與詩歌「勇士」

2.2.2、創作的特徵體現: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

(一)靈動的音樂美

(二)古典的建築美

(三)和諧的繪畫美

(四)綺麗的意象美

第三章愛的自由對徐志摩創作的影響

3.1、愛情自由與婚姻自由

3.2、愛情對徐志摩詩歌的影響

第四章徐志摩文學創作的自由延伸——現代性探索

4.1、白話散文藝術表現力的開拓

4.2、新詩音樂美的建立

結語

參考文獻

徐志摩的文學創作研究

中文摘要

詩歌,文學之冠。理想,人生之燈。愛情,生命之華彩。能將三者演繹出傳奇的惟有詩人。徐志摩,中國文學史上一代才子、新月派代表人物,以其優美而真情的詩歌、浪漫而勇敢的追求、短暫而絢爛的一生演繹著詩人的傳奇。

追求愛、自由和美貫穿徐志摩的一生。徐志摩詩歌創作追求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致力於新詩格律化,對新詩體制進行不斷輸入與試驗,探索中國新詩的出路,推動新詩朝民族化和格律化的方向發展,可謂中國新詩發展道路上的勇士。

徐志摩散文是其內心世界自由觀的展現。作品飽含他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社會的思考。對現實的感知與人性思索,表現出他追求自由民主的社會理想。作品顯示出詩、小說與散文的相滲相融特徵,真情自然,自由華麗。

愛情是徐志摩文學創作的催化劑。對愛和自由的不懈追求,使其作品情真意濃,數量頗豐。浪漫而完美的情懷,至死不悔的追求,唯美而經典的愛情篇章,他是一個浪漫而勇敢的騎士,為後人樹立一座不朽愛情豐碑。他對愛情自由與婚姻自由的極致追求,更衝擊了當時的封建意識與傳統禮法。

新月詩派代表人物徐志摩,以自己的創作實踐積極倡導新詩格律化,對五四以後走向極端的自由詩進行反撥,促使散文化新詩由散漫趨向嚴謹,探索出規範的形式。詩歌音樂美的建立是他對新詩最大的貢獻。他對散文的音樂性和詩化的實踐,也開拓出白話散文獨特的藝術表現力。詩歌和散文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展現徐志摩文學創作的卓越才華和現代性訴求。

關鍵詞:徐志摩文學創作自由之美

Pursuitandsinging

-theoryofxuzhimo"lovefreedom"intheliterarycreationandthebeautyofthe"free"

Abstract

Poetryandliterature.Idealisthelightoflife.Love,theorchestraoflife.Abletodeducethelegendofthethreebutthepoet.Xuzhimo,a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generationwit,crescentarepresentativecharacter,withitsbeautifulandtruepoetry,romanticandcourageouspursuit,briefbutbrilliantlife,deducingthepoet"slegend.

Pursuelove,freedomandbeautythroughoutthelifeofxuzhimo.Xuzhimopoetrypursuetheunificationofcontentandform,iscommittedtonewregulatedversed,continuousinputandtestonthesystemofnewpoetry,explorethewayChinesenewpoetry,promotethenewpoemdevelopmenttowardthenationalizationandregulatedversed,aChinesenewpoetrydevelopmentpathofthewarrior.

Xuzhimo"sproseistherevelationofitsinnerfreedom.Workswithhisperceptionoflifeandthinkingtothesociety.Perceptionofrealityandhumannaturethinking,showedhissocialidealofpursuingfreedomanddemocracy.Showsapoetry,fictionandproseworksrelativepermeabilitycompatibilityfeatures,lovenatureandfreedom.

Loveisxuzhimocatalystofliterarycreation.Forloveandunremittingpursuitoffreedom,andmakeitworklovemeaningthick,quantity.Tilldeathdoromanticandperfectfeelings,regretpursuit,onlybeautifulandclassiclovechapter,heisaromanticandbraveknights,setupanimmortalmonumentofloveforlatergenerations.Hisultimatepursuitoffreedomandthefreedomofmarriagetothelove,themoreimpactwhenthefeudalconsciousnessandtraditionalConfucianism.

Crescentpoetryrepresentativeofxuzhimo,withtheirowncreativepracticeactivelyadvocatingnewregulatedversed,backwashonMay4thlaterextremesoffreeverse,promptingprosificationbyloosenewpoetrytrendisrigorous,toexplorethecanonicalform.Beautyofpoetry,musicisthebiggestcontributiontopoetry.Hismusicalandpoeticpracticeofprose,arealsocarvedoutvernacularproseauniqueartisticexpression.Poetryandprosehasauniqueaestheticvalue,showtheexcellenceofxuzhi-mo"sliterarytalentandappealtomodernity.

Keywords:XuZhimo;Literarycreation;Thebeautyofthefree

緒論

徐志摩是上世紀20年代最負盛名的詩人,其人多情,其詩浪漫,其情傳奇,其運蹇窘。他的佳篇無不流溢出透澈的「真」美,驚人地實現了傳統文學審美的理想境界,潛在地應和了民族文化積澱久遠的讀者的閱讀期待,因之享譽不衰。

徐志摩的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遵從了聞一多的三美的理論,即所謂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詩歌具有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的美感。在格律方面,以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派阻止了新詩過於散漫、內容流於空泛之弊,從而使內容更有節制思想跟有深度。同時,他還十分注意意境,豐富的想像力使他的詩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

同時,他的散文作品更是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散文表現了很強的個性,自成一格,如同他的哲理詩一樣,具有啟迪思考的哲理性及濃郁的詩情。作品中時常穿插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詩情的融合,散文的詩化,三者合而為一,構成了他的散文的「自成一格」。

已有大半個世紀之久,對於徐志摩文學創作研究主要集中於散文、新詩兩類體裁,並由此鋪展探及到了詩人的思想信仰、精神氣質、人格特點等問題。

最早正式評論徐志摩的文章為胡文於1923年發表的《徐志摩君的《曼殊斐兒)》。此後,隨著徐志摩詩集、散文集的面世,評論界對他的關注日益提高,相應評論文章也陸續出台。就當時來說,影響較大的當數朱湘的《評徐君<</span>志摩的詩>》和錢杏村的《徐志摩先生的自畫像》。

1931年,徐志穈因空難逝世。悼念詩人,評論其詩文的文章大量湧現,在當時文壇掀起了一個評徐熱潮。胡適以最近的情感距離對徐志摩的一生做了精闢的概括:「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胡適的文章飽含情感,對詩人的評價也頗為中肯。

解放後到文革期間,由於政治標準壟斷了一切學術研究領域,徐志摩的研究基本處於停滯和中斷階段。大多是政治大批判,對徐志摩從人到詩進行了全盤否定。直到1980年7月,中國現代文學首屆年會在包頭召開,如何評價徐志摩其人其詩的問題成為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徐志摩研究逐漸復甦。此後,徐志摩研究便迎來了它的第二次高潮。

此時期,大批文學研究者不僅開始從各個側面展開了對徐志摩詩藝美的探討,並且開始在東西文化交融的視野中梳理徐志摩與西方文學、中國古典文學的關係。

九十年代後半期以來,研究者不但延續了過去對徐志摩詩歌意境、藝術特色等文學本體的研究,並將研究的視角擴大到了徐志摩所主編的刊物和所在流派。同時也開始重新收集整理詩人的生平資料、系統地歸納了詩人生活與文學創作的歷史發展軌跡,出版了各種版本的徐志摩傳記,如宋益喬的《徐志摩評傳》等。

綜觀過去對徐志摩的研究,可以看到有關徐志摩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形成了一個百花齊放的局面,研究的領域也涉及各方面,但某些方面的深度依然不夠。

本文試圖從徐志摩文學創作中的詩歌和散文兩個方面入手,通過對其作品的深入研究,全面考察他的思想、性情,人格魅力,了解其作品的魅力之所在,探求徐志摩創作中「自由之美」的根源。第1章、徐志摩文學創作的歷史淵源1.1、徐志摩所處的時代背景

「五四」以後的中國知識界,作為一個新舊文化交替的過渡時代,思想意識、文化潮流和價值觀念的多元複雜性,是最為突出的表現特徵。特別是文化知識界的上層人物,不管其思想的新舊,都受到相當明顯的影響作用。

它使中國現代作家和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體系,經過「五四」運動的強烈衝擊,即使說還沒有完全崩潰,也實實在在地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創傷。在理性的觀念上,中國的傳統已不再具有先前的那種不可侵犯的尊嚴。這也就為價值的多無性和知識分子的自由選擇,解脫了一副最沉重的鎖鏈,他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自由。

1922年,飽經歐風美雨澆淋的年輕詩人,帶著年輕人那抹不掉的天真和浪漫,雄心勃勃地踏上了故土。而此時的中國,經歷了「五四」大潮的洗禮,人們的生存觀念不自覺地發生著變化。特別是全國各地的文藝刊物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負載著各種各樣的西方哲學觀和美學思想撲面而來,「民主與科學」的討論高潮迭起,每個人都有自由評判和自由選擇的權利。

詩人回國以後從1922-1924年的初期創作正是順應了社會的潮流,抒發了那份醞釀很久的政治熱情。因此,詩人初期創作中的那種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歌唱不僅洋溢著詩人的激情,也涵蓋著時代的興奮,詩人在無意之中實現了文學觀照社會現實的社會功利價值。

徐志摩歐遊回國後,也主要滿心於學術文化工作。但是舊陣營、新文化的一些主要人物,如梁啟超、蔡元培、胡適等,仍與上層政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而這些人又恰恰是對徐志摩產生巨大影響的一批人。所以,徐志摩回國後,在主要進行文化活動的同時,也力圖政治作為。他從粱啟超身上中看到了這種可能。從他的主觀條件看,他是具備一種對丁理想的浪漫追求精神的。這使他抱定宗旨要一顯身手。

可能正是出於這種原因,徐志摩要組成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政治、文化圈子。在劍橋養成的張揚個性的浪漫情懷也不允許他默默無聞。於是「新月」團體便應運而生了,徐志摩成為其中的核心人物。但徐志摩後來頗失望於「新月」團體,甚至稱其為「墮落」。因為除了吃喝玩樂、談天打牌之外,「新月」幾乎沒有做過什麼實際的事情,漸漸淪為一幫英美留學生的消遣娛樂場所了。那麼,這對徐志摩籌組「新月」的初衷和他企圖藉此發揮社會政浩影響的理想,尤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此後,徐志摩仍不甘寂寞,時時流露出自己的政治熱情,但他的理想和精力,卻上要傾注、集中在了純粹的文化活動中了。除了自己的創作外,《晨報詩刊》、《晨報劇刊》和新月書店、《新月》月刊等相繼創辦,他漸漸恢復了一個浪漫詩人的本來面目,說起來,這又是有當時的特殊原因的。一是政治形勢的巨變對當時知識界的影響,使大批北方的文化人紛紛南下,上海成為一時的文化中心。二是與陸小曼婚姻的不幸,搞得他精疲力盡,徐志摩有一種人生理想的挫折感和幻火感。

因此,政治形勢的不台時宜和個人生活的困難失敗,使得徐志摩再也不可能去重新扛起政治活動的大旗了。只有文學,才能使他的心靈繼續保持空靈、純凈的想像,做一個詩人更符台他的現實的生活邏輯。

1.2世界性的文化性格——徐志摩文學創作的思想淵源

徐志摩是一個吸納了中西方文化精華的人,他對中國傳統文化與詩歌有著精湛的素養,思想里流淌著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基因;同時,他的留美留歐經歷及所處的與傳統文化決裂的「五四」時代,又使他的詩藝深受西方詩學的影響,具有著對現代人生存狀態的觀照與現代入生命感受的表現,明顯地呈現出現代主義傾向。

中國的文化主流是「儒教」。「溫柔敦厚」是其極力倡導之學風和文風。而西方崇尚的卻是「個性」和「自由」。中國傳統文化性格的閉鎖性,限制了許多與西方文化有過直接接觸的人們的充分發展。在新文學歷史中,象徐志摩這樣全身心「溶入」世界文化海洋而攝取其精髓的人是不多的。在徐志摩那裡,由於視野的開闊,培養了一個世界性的文化性格。他對世界了解的迫切感,那種因隔膜而產生的強烈求知慾,對當時中國一批最先醒悟的知識分子的文化傾向有很大的影響。

1.2.1、古典浪漫主義的沉澱

徐志摩乃生於清末,少年時曾經辛亥革命,於二三十年代,又值神州動蕩,內憂外患,國步唯艱之際。況在舊封建社會制度、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下,雖出身名門世家,學貫中西,詩才雋逸,文筆雄奇,奈因心繫家國,抱負難伸的苦悶生涯中,又遭受到婚姻和經濟的困擾,現實生活的折磨,雖身處殊常的困境,內心深感渺茫與悲涼,當其賦詩以流露心聲,而其抒情的風貌,於浪漫不羈的詩風中,猶保持傳統詩歌溫柔敦厚之宗旨。雖心境極度悲哀,但其詩里行間,卻無激怒之語;雖胸中頗感怨恨不平,但詩中的遣辭用句,卻不因困厄的生存環境而憂傷喪志。這就是徐志摩深受古代傳統詩歌的影響所然,同時也是徐志摩詩作的「哀而不怒,怨而不傷」,那獨特而具「真善美」的現代詩風格。

中國傳統的儒、道、佛的哲學思想對中國文人的思想和文學創作有著深遠而重要的影響。儒家堅持社會本位的道德理想,強調個體責任與義務,認為社會價值高於個人價值,個人價值必須以社會價值為轉移,主張「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提倡自然無為、返樸歸真;佛教講究業報輪迴,宣揚人生如苦海,主張虔誠修道,注重來世。儒、道、佛的哲學思想經過長期的交流、融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歷代文人的創作中往往可以體現出和諧、完美的統一。

道家思想對徐志摩的影響,在其詩歌中有很多體現。表現在他的天空意象群上,就是對自然物象的擷取美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崇尚自然,逍遙無為的一面,徐志摩也非常喜愛大自然,他在自然的懷抱中長大,對自然萬物有一種天生的親切感,因此,他在選取意象時,就把眼光定格在了自然物象上。這種自由自在、不受束縛的思想對徐志摩更是一種引領,他像《逍遙遊》中的鯤鵬一樣渴望廣闊無邊的天空能成為他的理想居所。他通過對自然物象加以美化來滿足他內在的精神需求,和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養性、追求精神享受的思想不無關係。

中國傳統文化積極入世,經世致用的一面對徐志摩也有影響。他在海行途中所寫的《民國七年八月十四啟行赴美分致親友文》,一展青年徐志摩的抱負和愛國之情:「今棄祖國五萬里,違父母之養,入異俗之域,舍安樂而耽勞苦,固未嘗不痛心欲泣,而卒不得己者……悼邦國之殄瘁,敢戀晨昏之小節」。徐志摩最初的理想就是成為中國的漢密爾頓,雖然後來他轉變成了一位文學家,但是對於政治的熱情始終沒有消退。他的星意象所承載的那種對於理想和信仰的極度的熱情,他的風意象所呈現的那種對於時事政局動蕩的憂慮,都是一個積極入世關注國計民生的政治家才具有的。

因些,徐志摩始終是中國的土地上長出的文藝奇葩。

1.2.2、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和「五四」精神的濡染徐志摩雖出身於一個封建、買辦的富裕商人家庭,但受西方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和「五四」精神的濡染,使他成為一位反封建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而他的自然靈氣的天性,在劍橋的特殊文化浸染下醇化為追求自由、靈感和藝術的浪漫氣質。

徐志摩在國外的求學生涯,使他文學方面的突顯,在異域的土地上結出了累累碩果。尤其是在英國的那段生活,大大激發了他的詩情。徐志摩在《吸煙與文化》一文中曾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拔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在英國,徐志摩閱讀了大量雪萊拜倫的作品,深受其影響。他還與羅素、曼斯菲爾德、狄更生、哈代等世界級的著名作家、學者交往,受到他們的指點。通過在英國的學習,徐志摩的思想深深地打上了歐洲文化的烙印。這些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個人本位主義的思思想滲入了他的靈魂,對他詩歌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歐洲的文明,名流的思想,雪萊、拜倫的風流與浪漫如同一道道洪流,不時衝擊著徐志摩,使他走上了愛、美、自由的理想主義道路。他期待著「馨香嬰兒」的出生,這一理想使他對生活有著積極向上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折射到思想上便演變成一種不可一世的個人主義。他的個人主義,不願受任何束縛,崇尚自我、真我的精神追求。他在《列寧忌日—談革命》里說:「我是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我信德漠克拉西的意義只是普遍的個人主義;……我要求每一朵花實現它可能的色香,我也要求各個人實現他可能的色香。」

除了受到了英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和維多利亞詩風的影響外,徐志摩還受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唯美主義和頹廢主義的影響,代表詩人是曼斯菲爾德和哈代的影響。徐志摩對純詩的不懈追求來自於曼斯菲爾德。徐志摩系統地翻譯過曼斯菲爾德的作品,把她的作品稱為是「最高的藝術」。受曼斯菲爾德的影響,徐志摩也追求內容和形式能夠完美結合的作品。在徐志摩的詩歌創作中,他極盡全力為自己的詩情構造完美的軀殼。如他的《雪花的快樂》、《為要尋一顆明星》、《再別康橋》等都達到了這種質式完美統一的「純詩」境界。

從以上可以看出,徐志摩的作品無論是通過直接交流還是間接吸收,在意象來源,意象組合,意象內涵等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很大的影響。但是中國文化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這不僅僅體現在傳統意象的化用,傳統意境的營構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文人那種濟世救民的愛國熱情,也是徐志摩詩歌創作重要的內在動因。

徐志摩在新舊歷史矛盾和東西文化碰撞中,扮演的是雙重角色:一方面,他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要求在思想上、生活上等各個方面實現民主、自由;另一方面,「五四」以後封建勢力回潮,軍閥混戰的黑暗現實,根本不可能為實現民主、自由提供最起碼的條件。一方面,他受歐美人生觀影響,有著積極的入世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他卻不斷陶醉於傳統文化閑適隱逸的情調。一方面,他受英國各流派詩人影響甚深;另一方面,傳統的審美情趣卻又時時體現於他的作品中。這是新舊交替的夾縫時代特有的文化現象,是歷史給這一代知識分子的特殊的遺贈,也為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精神寶庫。

第2章、徐志摩的文學創作2.1、散文——內心世界自由觀的展現

徐志摩也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如同他的一些哲理詩一樣,具有啟迪思考的哲理性,又具有濃郁的詩情,使得哲理和詩情兩相融合。散文更真實而直接地展示了他的內心世界。

胡適說在徐志摩短暫的一生中,始終追求著單純的信仰——「愛、自由、美」。「愛」顯示了徐志摩在人際交往中的溫情浪漫;「美」顯示了他文學上的韻味和獨特的美學理念;「自由」則顯示了徐志摩鮮明的個性追求。

徐志摩散文顯示出詩、小說與散文的相滲相融,閃耀著瀟洒、自由的個性風采;他既追求情感的互滲性,又重視美學的移情作用,故其散文注重表現情景交融的詩境,心物合一的妙境,主客貫通的化境。他認為宇宙的生命精神蘊藏在生活本體和大自然中,因而,他的散文注重歌頌大自然和生活本體的主體——人的生命精神。

徐志摩說;「我是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我的德漠克拉西的意義只是普遍的個人主義。」這裡,個人主義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自由的代名詞。在徐志摩看來,自由越充分,則實現個人性靈的程度也就越高。他一直為靈魂自由、行為自由作不懈的努力。在20年代中期,為聲援蔡元培抗議教育當局而辭去北大校長職務的這一行動,徐志摩寫了《即使打破了頭,也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這篇著名文章,表明了他對自由追求的信心與決心。

徐志摩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須有愛,必須有自由,必須有美;他深信這種三位一體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純潔的心血培養出來的。在實際生活中,他既是自由的倡導者,更是自由人生的實踐者。在文學活動中,他自覺地反對文藝單一的「傳聲筒」束縛,自由地抒發個人的內心情感。

他的散文內容涉及的範圍也較廣泛,有對人生理想的漫評,有觸及時政的論說;有對往事的懷想和追憶,也對藝術發表見解和評說,有一事一議的小品,也有說長道短的書評。

2.1.1、創作的實質:現實感知與人性思索

郁達夫曾把徐志摩一路的散文家寫作的散文的共同特徵,歸結為「帶有自敘傳的色彩」同時在藝術上另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的不少散文和詩很難嚴格的區分。他將詩和散文二者黏合在一起,難以分開,是一種詩化的散文,或散文的詩化。《落葉》、《自剖》、《巴黎的鱗爪》、《秋》,飽含著的是他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社會的思考。徐志摩這種散文詩化的傾向,是與他在接觸社會現實過程中,思想產生振動和鬱積,而又急於表達的一種「急不可待」情緒的反映。

「性靈」是統攝徐志摩散文思想的核心。在他短暫而華彩的一生中,追求性靈的自由發展始終被作為觀察和思考問題的邏輯起點,體現了其「詩性思維"的本質。也正是這種詩化了的自我意識使得他那「勇猛的探索光明的熱情"持續了一生,卻在追求過程中屢屢與現實碰壁:使得他「康橋式」的資產階級民主和文化理想甚至有些幼稚可笑。

在他的散文中處處充斥著「性靈",人類乃至自然萬物都是有性靈的。在康河的柔波里他發現了康橋的靈性,「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驗中最神秘的一種。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在翡冷翠的山野間他找到了「靈魂的愉快"。

徐志摩的「人性」概念更是有層次感的。他首先關注的是感性的「人」的覺醒,這種對性的尊崇使藝術生氣橫溢並富有創造性。在喚醒了這種自我主體意識之後,第二層概念就是理性的解放力量。五四啟蒙要摧毀傳統的倫理觀念,需要感性和理性的相互激發,徐志摩同樣強調超越感性之上的人的精神,認為「靈」與「肉"協調一致才是人性的理想境界,是人之成其為人的本質。而實現智性趣味的關鍵就是藝術的作用,所以他提出「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在啟發我們內在的靈性的人格,引起我們在物質生活外同時實現性靈的生活,那我們就得注意到人類共有的藝術,那是人類性靈活動的成績」。

五四時期建立的散文現代性範式著眼於關注人性本體,如梁實秋曾說「能夠沉靜的觀察人生,透徹的表現人性的一部,這就是文學家",絕大多數散文家追求的是自我人格在散文中的深層建構,眷顧人生而非載道,避免以文藝作為倫理的工具。

徐志摩的獨特就在於,他既不象梁實秋、周作人那樣給予散文(文學)現世生活旁觀者的定位,也不象左翼文學家那樣使其幾乎成為一種「政治轉喻」,而是將「藝術化的生活」本身作為人性發展完善的目標,作為自己的社會理想,所以文藝對他而言既是工具也是最終指向。這使他一生沉醉在創造的熱情里,把創造文學當作創造生命,在他紛繁駁雜的思想里,從來沒有把藝術理想和社會理想徹底分清過,以至於他的政治激情在現實中竟顯得有些可笑。

2.1.2、創作的特徵體現:真情自然自由華麗

許欣的《論徐志摩的散文風格》提到:徐志摩的散文,風格之自由華麗,在現代散文家當中,可以稱之為最了。有人曾用一個「魔」字來概括徐志摩的風格。確實,他的散文,感情奔放,不可阻遏,其行文如秋空一縷行雲,舒捲自如,其文字如黃昏夕陽,華彩紛呈,瞬息變幻。

朱自清在《〈我所知道的康橋〉讀法指導》里說,「大概本篇作者所以能寫成這樣的文體,一半從他的品性,一半以他的教養。他是個偏於感情的人,熱情奔放,往往自己也遏制不住。他那品性與教養交叉在一點,就產生了他的自由的文體。」可以說,徐志摩散文的風格,就是他的生活、思想、性格、情懷、氣質、藝術、修養和趣味的總的集合,以及所有這一切在創作上的體現。在眾多的研究中這段話筆者認為是對徐志摩散文的風格形成緣由的最好概括。

徐志摩曾在散文《落葉》中說:「我是一個信仰感情的人,也許我自己天生就是一個感情性的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著豐富情感體驗的靈感型詩人,感情是一種微妙的心理衡量,感情是對未來幸福美麗的憧憬!

崇拜自然,寄情自然是徐志摩一個重要內容。在《鬼話》里,他一再說明自己是個」自然的崇拜者」認為自然界的種種事物,」不論其細如澗石,暫如花,黑如炭,明如秋月,皆孕有甚深之意義,皆含有不可理解的神秘,皆為至美之象徵。」徐志摩的反璞歸真的慾望,只有從大自然中才能得到滿足,所以,他的山水遊記,對自然景色並不去具體的描繪,精心塗抹,大抵借景抒情,富有田園牧歌式的情調。《翡冷翠山居閑話》《天目山中筆記》等均是這樣。

徐志摩的自然觀,體現出對於生命存在的敬重和熱愛,希望生命平等和尊嚴的一致性,沒有凌駕於之上的人類中心的立場和態度,甚至反對以功利主義和純粹科學主義的眼光看待自然萬象,他主張生命萬象的平等自由、和諧的存在,主張所有生命形式的友好交流。理想主義和詩意體驗的美學態度躍然紙上。他對大自然的愛是全身心的,他的作品表達了真誠的對自然的虔敬與崇拜,他將自己的全部心靈寄託於構成自然的萬物之中,表達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種少見的中西合璧的浪漫主義的自然全美情緒。

徐志摩喜歡把他的理想展示為一個又一個景物,並寫上了「自然」這個名詞。他描繪了一幅幅中國江南的和歐洲的自然圖畫,既有「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也有「海波亦似被晨曦喚醒,黃藍相間的波光,在欣然舞蹈」。這些圖畫有的工筆細描,也有以意寫之,如淡墨山水,裊裊如雲,物象飄然紛呈。「妙齡的村姑」和「自製的春裙」、「口銜煙斗的農夫」和「預度秋收的豐盈」等等,從春到秋,從妙齡到鬚眉,全在他筆下享融融之樂顯然。

自然主義在徐志摩作品中是如此強大,他的許多作品無一不為它所滲透。它影響了他的個人審美信仰和文學傾向。顯然,自然在他的眼界里,被賦予詩意的內涵和絕對的唯美主義傾向,具有自然等同於藝術或者超越於藝術的美學觀。在他的視界里,自然屬於完全和絕對的不容置疑的美感對象,它無須藉助於藝術的力量或上升為徐志摩文學創作和生態美學思想藝術文本,因為自然本身就是美的,甚至是高於藝術美的絕對美的對象。

2.2、新詩——理想之花凋殘自由之美綻放

徐志摩,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曠世逸才,作為一位新月派的著名詩人,他尊崇聞一多關於詩歌「三美」的觀點。積極地在現代白話格律詩的原野上耕耘,形成了一種新穎、獨特、清新的詩風。徐志摩的詩歌創作是西方現代文學思潮與中國古典文學精華的結合體,彌補了新詩在對舊詩的抗爭中忽視了藝術形式的完美這一缺陷。詩人在這圓形的舞台上,用心、用情回到起始,無論是喜是悲,他那獨有的「理想主義」始終是其生存的信念,伴隨至終。形成了以「愛、美、自由」為核心的單純人生信仰,並傾其一生的熱情和執著,孜孜追尋這三者合一的理想化境界。

徐志摩是新月派之核心人物,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他曾致力於新詩之格律化,非但講究體裁協韻及聲調之完美,對新詩那風格意境的追求亦極為嚴謹,不僅提高新詩的學術性,亦增強新詩的藝術魅力。在其詩歌創作中,徐志摩兼采中西之長,努力探索,不斷實驗,注重對藝術形式的追求,努力向英國詩體借鑒並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有較高審美價值的新格律詩,為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藝術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他用充滿現代氣息、符合進步精神的表現形式將中國傳統的古典意蘊組成有機整體,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在詩歌形式的探索和嘗試中作出了非常有價值的貢獻。

徐志摩的詩,能穿透雲和現實,是因為詩人在詩中寄託著他的全部人生理想。而他的詩歌的思想特色最主要的就在於對理想的追求,在這個追求在他的早期詩歌中表現得最為直接。

對理想的追求,既是徐志摩早期詩歌的主要內容,也是他全部詩歌的美的顯現。在這類詩中,可以看到「五四」時期那種充滿時代氣息的樂觀,進取,向上的精神,可以看到詩人希望中國擺脫貧窮、落後,走向進步、富強的願望。對現實的不滿,是徐志摩後期詩歌的主要內容,是理想追求過程中對現實社會失望和指責。這類詩既是對軍閥戰爭的揭露,對人民生活的同情;也有對無產階級革命和鬥爭的不懈攻擊。這種看似矛盾的思想態度,正是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的表現,也是他們的資本主義理想不能實現的致命弱點所在。

對愛情的歌唱在徐志摩詩歌的前期和後期都佔有突出的比重,其中有許多作品都表現了追求個性解放的時代特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徐志摩的愛情詩歌中,「愛情」常常是理想的化身,許多追求理想,不滿現實的作品,都是以愛情詩歌的面目出現的。

縱觀徐志摩詩歌的思想層面,他可謂是一個「焦點「式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彙集了「五四」時期的幾乎所有的思想和觀念。徐志摩複雜而又矛盾的世界觀,實際上反照出了那個時代思想多元化的局面,於是他對社會變革的熱情與他對革命的恐懼構成了一對相當深刻的矛盾。使他在現實中很難看到光明的存在。這一無法解脫的困境導致了他從樂觀主義向虛無主義跳越,最終滑入了悲觀和厭世。而這種跳越又規定了他詩情的變遷,規定了他作為那個時代的苦悶,規定了他在詩歌內容上越來越偏重悲劇情感的傳達。

由於他的理想在當時的中國只是幻想,因此,他被稱為中國布爾喬亞「開山」,又是「末代」的詩人。徐志摩所追求的理想,在當時的中國只能是幼稚的幻想。作為一個現實之人,其理想走投無路是悲劇性的。而作為詩人,徐志摩有暖至寒的詩情變遷亦為悲劇性,其充滿愛、真情與美得詩歌也由此綻放。

2.2.1、創作的實質:愛情「騎士」與詩歌「勇士」

在徐志摩創作過程中,愛情是他詩歌的催化劑。對愛和自由的不懈追求,讓他的詩歌情真意濃,且愛情詩歌創作較多。而對待愛情,他本身的浪漫情懷過濃,加之對愛情近乎理想化的追求,使他不斷受挫,但愈挫愈勇,相應創作出很多經典的愛情篇章,總之對於愛情他像是一位浪漫而勇敢的騎士。

例如,1925年以後,徐志摩為追求愛情苦苦掙扎、與陸小曼婚後的愛情出現裂痕、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等等,使得詩人的性格發生了巨大變化,變得有些沉鬱、煩躁。這一時期出版的《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中的一些詩篇流於輕浮、神秘、宣洩、挑逗。《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火車擒住軌》等,儘管藝術上已爐火純青,但其中更多的是詩人消極頹廢的情緒,這與詩人愛情的失敗在現實中的碰壁是息息相關的。

而純粹從中國新詩發展史上來看,徐志摩所做的探索與貢獻是無人替代的。

他將中西方的文化與文學融合,探索中國新詩的出路,可謂是中國新詩發展道路上的勇士。

新詩以嶄新的面貌出現於中國詩壇後,就具有十分強大的生命力。《嘗試集》公然與傳統決裂,嘗試新詩的出路。《女神》在烈火中焚燒了一切舊的傳統格律,以全新的姿態唱出了「五四」精神的最強音。這時期的白話詩擺脫了已存在兩千多年的舊詩的羈絆,然而還沒有形成一種新的體式,新詩面臨著到底如何發展的問題。正在這新舊交替之際,徐志摩和「新月詩派」的其他詩人的主張就應運而生。他們主張創格,要發現「新格式、新音節」,努力探索中國詩歌發展的道路。

這方面,聞一多既有理論探索,又有創作實踐,徐志摩雖然在理論上闡述較少,但他在新詩「體制的輸入與試驗」中做了許多具體的工作。朱自清說徐志摩的詩「嘗試的體制最多。」陳西瀅說:「《女神》里的詩幾乎全是自由詩很少體制的嘗試。《志摩的詩》幾乎全是體制的輸入和試驗。」徐志摩自己也在《詩刊弁言》中宣布:「要把創格的新詩當一件認真事情做。」他對於促進新詩朝著民族化和格律化的方向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給中國新詩的發展,尤其是新詩體制的發展開闢了幾條路子,其中的經驗與教訓現在仍有研究的價值。

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徐志摩對新詩體制的輸入和試驗,主要著手於英國詩體。徐志摩在借鑒過程中,深得英詩之神韻,這不能不說他的性格同英國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以他自己編訂的第一個詩集——《志摩的詩》為例,其中就有散文詩、自由詩、無韻詩、駢句韻體詩、奇偶韻體詩與章韻體詩等,而這些詩體主要學習了英國詩體的創新者們的詩作後得來的。

新月派對新格律詩的倡導,是對早期白話詩「非詩化」傾向的一種反撥扭轉了早期白話詩過於自由散漫,缺少詩味的弊端,詩人們開始高度關注詩的形式美,並在創作實踐中去嘗試多種體式與格律的運用,自覺追求藝術的完美,同時,對新詩格律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探討,為我國新詩聲韻理論系統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對於詩歌美學的建設和新詩的發展成熟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2.2.2、創作的特徵體現: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

20世紀的中國新詩作為「文學革命」的急先鋒唱響了中國現代化的第一個篇章。以胡適為代表的早期白話詩提倡「詩體大解放」打破了舊的束縛,自由詩隨即橫空出世。隨後,白話新詩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當人們還沉浸於解放的快感中時,有一群人就最先意識到了沒有約束的自由所帶來的弊端:就是詩歌內容的空洞及形式的散文化。這群人就是以聞一多、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詩人。

他們反對無限制的放縱,主張理性和節制,提倡格律,強調詩歌應該帶著鐐銬跳舞。為此,聞一多提出了「三美」的理論,即詩歌應該具有建築美,音樂美和繪畫美。徐志摩則是這一理論最好的實踐者。他用他精美的詩歌把新詩的種子播散在了人們的心裡。

徐志摩遵從了聞一多的三美的理論,即所謂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但又有自己獨特的實踐,這主要體現在他對各種詩體的嘗試,他認為每一種詩體都有其最合適的內容來填充。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對十四行詩體和散文詩體的嘗試及突破。徐志摩詩歌的很多方面的發展都是很有創造性的,他敢於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並揉西方的各種思潮,還大膽的創造新的體式,敢為新詩開拓新的格律。

在不斷的求索中,徐志摩的詩歌在藝術上逐步走向純熟。他的詩歌意象的自然貼切,詩歌語言的別出心裁,詩歌音律的變化多樣。徐志摩的詩歌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內容和形體的相得益彰,使得形式與內容達到完美統一。

  (一)靈動的音樂美

新文學的初期,當白話新詩還是「野馬奔騰「的時候,已經有人注意到新詩在藝術形式上提高的問題了。如沈尹默等人對新詩音韻美的探索,郭沫若白話詩追求情感的節奏和旋律等等。而最早對白話新詩形式美作比較系統的研究和實踐的,當數聞一多和徐志摩。如聞一多提出」新詩格律「的概念,提倡「帶著鐐銬跳舞」。同時,他們也已經認識到,白話新詩要獲得真正的藝術自由,必須大膽地向其它藝術門類汲取營養,從而擴大新詩的藝術容量。詩歌創作中的「三美」便是符合這個精神的。徐志摩沒有詩歌理論專著,但他在創作實踐中對白話新詩的形式美作了深入的探索,尤其是新詩之音樂美。

徐志摩對新詩的最大貢獻是在音樂美方面,他的詩歌非常注重音節的勻整流動。在徐志摩有限的理論文字里,詩的音樂性是他再三強調的,他認為詩的靈魂是音樂的,所以詩最重音節,一首詩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內含的音節的勻整與流動。音樂效果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用韻上,用韻用得好能使詩歌整體感覺和諧流暢,悅耳動聽。

徐志摩的詩歌重視詩歌的旋律美,在節奏感的營造上下了工夫,他除了注意音頓的整齊外,還注意韻律的鏗鏘和平仄的和諧,使用了西詩常用的偶韻體,以及大量採用雙聲、疊韻與疊字等,如「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悵。」(《雪花的快樂》),「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偶然》)。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際雲遊,

自在,輕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無攔阻的逍遙。

你更不經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澗水,雖則你的明艷

在過路時點染了他的空靈,

使他驚醒,將你的倩影抱緊。

……

這種十四行詩原是舶來品,但一到徐志摩手中,卻大大改變了「洋」面目:大量的雙聲詞、疊韻詞和疊字,並驅使近聲、近韻詞加入詩中發揮效用。「自在」、「雲遊」、「綿密」、「湖海」這些詞聲母重複,把節奏敲擊得清晰流暢;「輕盈」、「逍遙」、「憂愁」、「飛回」,這些詞韻母迴環,把旋律撩撥得悠揚動聽。有時,他們閑散各處,有時又象「連環鎖」似得套起來顯示出滾動的節奏感和變幻無窮的旋律性。徐志摩用雙聲疊韻同聲同韻近聲近韻詞的連接,來代替相同詞語的重複,不僅克服了傳統「頂真格」的機械感,而且在保持其優點的前提下使詩歌行文更加活潑更加自由;在連接詩句的諸因素中,被強調的是聲韻的迴環效果,對加強詩歌的歌唱性是極有好處的。

疊字運用得更多,如其代表作《再別康橋》以三個「輕輕」、三個「悄悄"渲染了告別時的依依不捨;《月下雷峰影片》中以「深深"、「依依"、「團團」、「纖纖"四組疊字鮮明地描繪出月下雷峰塔影的動人景色;《滬杭車中》以三疊字「匆匆匆"、「催催催」描述了列車疾馳並抒發了歲月易老的感慨。

在由節奏、旋律和聲構成的所謂「音樂三要素"中,節奏一般被看作是最基本的「本源的要素」。朱光潛先生指出:詩和音樂一樣,生命全在節奏,「節奏就是起伏輕重相交替的現象」徐志摩為了加強詩歌的節奏感,創造性地承襲並翻新了古典的頂針、對偶等修辭手法,豐富了自己的表現形式。「頂針"具有上下連接的「橋樑」作用,使得行文通暢更具有流動之美。如:「我倚暖了青苔,青苔涼透了我的心」(《月下待杜鵑不來》)、「但運命又叫無情的手來攀;攀,攀盡了青條上的燦爛」(《蘇蘇》)。

徐志摩還在自己的詩歌中引入了復沓式的抒情方式,以有變化的復沓形式獲得更好的音樂效果。如《為要尋一個明星》中「向著黑夜裡加鞭"、「為要尋一顆明星」、「明星還不出現」等詩句都進行了反覆詠嘆,加強了理想難以追尋的悲劇色彩。在徐志摩的詩歌中,還經常出現全詩各節或節內某些詩句的反覆,這種詩句猶如音樂的主旋律不斷出現,使全詩音樂旋律完整鮮明,富有迴環連沓之美。如《誰知道》重複著「天上不見一個星,街上沒有一隻燈",反覆出現,渲染了深夜的冷清和街道的靜寂;正是由於這種復沓手法的大量使用,使徐詩在流動中富有規律,在整齊中又不乏變化,節奏強烈的同時又旋律和諧,具有勻整而流動的音樂效果。

徐志摩詩歌的格式簡單但卻變化多端,從而眼生出了許多音樂美感。徐志摩對音節的處理,也是「煞費苦心」經營而成的,如他的那首《沙揚娜拉一首》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沙揚娜拉》本是首長詩歌一共18小節,收在1925年8月版的《志摩的詩》里,再版時,僅剩下最後一個小節了,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這一小段,「沙揚娜拉」是日語「再見」的意思。但經徐志摩放在詩歌中,便清脆有形、擲地有聲,更賦有了詩意。從格式上看整首詩歌傾斜而下給人一種氣勢,其中又有波折,再看用韻,他也深的古典詩詞的要領,「柔」、「羞」、「愁」韻腳的和諧,且壓平聲韻。徐志摩小時候就能寫駢體文,從中也可以看出起功力。

(二)古典的建築美

建築美是指詩歌的外形而言,即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就象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形式整飭嚴謹而變化多端。20世紀20年代中期是新詩建築美最受重視、最有成績的時期。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說:「在我們中國的文學裡,尤其不當忽略視覺一層,因為我們的文字是象形的,我們中國人鑒賞文藝的時候,至少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來傳達的。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開宗明義地提出新格律詩創作的「三美主張」。

其實,早在1924年11月以前徐志摩就提出:「新詩需同時下兩種功夫,一面造勻整的瓦料,一面打算將來建築的圖樣",「是徐志摩第一次把詩和建築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連在一起"。徐志摩從創作伊始就有意在建築美上做文章了,早在1922年7月21日寫的《小詩》、1923年《哀曼殊斐兒》等詩歌中就流露出了這種端倪。如他的《小詩》、他的代表作《再別康橋》,這也是徐志摩個人比較喜愛的一種詩體格式,在《哀曼殊斐兒》、《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等詩歌中都採用了這種格式。

徐志摩作詩非常講究形式和章法,從整體上看,節式、章法、句法、韻腳等都各有變化,呈現出靈活多樣的體式。他如同一個調皮的孩子,總要在整齊的詩行中尋求突破。他在《猛虎集·序》中說:「我的筆本來是最不受羈勒的一匹野馬,看到了一多謹嚴的作品我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但我素性的落拓始終不容我追隨一多他們在詩的理論方面下過任何細密的工夫。"徐志摩詩歌「建築美"的藝術形式,整飭中有變化,規範而靈活,凝重而放逸,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徐志摩在詩歌的結構上是獨具匠心的,撇開內容單從形式上看,他的詩歌新式主要有以下四類:

第一種是比較整飭的方塊形,這一點上與聞一多是一致的,聞一多的詩歌體式結構多數是嚴整的豆腐塊,這可能是他們受古典詩詞的影響,講求句式、字數的整齊劃一。如他的詩歌《石虎衚衕七號》、《康橋再會吧》、《雲遊》等。

第二種就是長節的矩形塊,隔行退格的形式,一般退一格或這兩格。例如他的詩歌《為了尋一顆明星》、《再別康橋》等。

第三種是每行齊頭,只是從後面看多有參差,形成一個錯落的美感,如《我不知道風在哪個方向吹》、《偶然》等。

第四是沒句均後錯一字,形成倒階梯狀,如《沙揚娜拉》及《在哀克剎脫教堂前》的第一節。至於其它的詩體也都是這幾種形式的變體或者是幾種形式的綜合運用。

(三)和諧的繪畫美

繪畫美有個體的繪畫美和組合的繪畫美。在徐志摩的《殘春》中體現了個體的繪畫美:色彩是個體情感的體現,它的運用在繪畫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繪畫離不開色彩,詩意的有效表達也有賴於色彩的強弱。徐志摩在詩情表達上也常常藉助色彩語言,在選擇辭彙的時候比較注意色彩的刺激所帶給人的生理或心理反映,使情感色彩化,色彩象徵化,賦無情的色彩以人的思想,進而影響到讀者的情緒或情感。

色彩還可分為冷和暖兩種色調,一般來說,藍色和接近藍色的色彩沉著冷峭,給人以淡寞而平靜的感覺;而紅、黃色和接近紅、黃色的色彩溫暖、熱烈,充滿希望,帶給人歡快喜悅的情緒。徐志摩把色彩當作具有獨特功能的語言符號,使其詩歌呈現出優美和諧的詩畫境界。

遍觀徐志摩詩中景物描寫,可以感到強烈的自我存在。似乎脫胎於楊萬里的「人」成為其山水境界中心的山水詩:不是王維的「和光魚鳥際,淡爾蒹葭叢」,而是「我樂自知魚似我,何緣惠子會莊周」;不是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而是「不是白雲留我住,我留白雲卧閑身」。

徐志摩「是一個生命的信徒,相信生活是藝術,他極端地肯定他的理想主義,不住的要求自我表現」。他不滿足於詩詞的過於內斂,詩句具有更強烈的自我感。「有我之境」原有一段物我之間的對立衝突,詩人在創作時才使它們得以冷靜的觀照。徐志摩更像西方浪漫派詩人一樣在對自然景物凝神觀照時,把自我意志和感情都傾注在觀照對象里,強調自我意識和知性探求,帶一種宗教式的迷狂崇拜自然。

如《月下雷峰影片》里既立體地呈現了自然美景,又夢幻地塑造了另一世界。全詩僅短短的八句,其濃郁的詩情得力於詩人自我的切入,不再是複製或呈現的景物,而成為詩人之景——完全的夢境,整首詩的韻律就是情感和思想的旋律。

對於善想像者來說,每一片風景都是潛在的繪畫。人稱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其詩「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一幅淵泊而寧靜的山水畫躍然紙上,從無定形的自然中抽象出美的線條、色彩和構圖。詩歌是選擇的藝術。徐志摩的詩在取景造境等方面仍是另有其獨到之處。

徐志摩詩歌中構圖效果獨具匠心,能化自然的色彩、動靜為一種語言。如徐志摩的《滬杭車中》用極其簡潔的文字再現了匆匆時光的形態身姿,他寫的時光是空間立體式的。它要我們與時光對視,相向而行,以特有的詩語言將空間豎起,時間化為隧道,給人緊張與尖銳的感受。「匆匆匆!」「催催催!」兩組擬聲詞把時空中原本渾然一體的自然切割成零碎的片斷;「一捲煙,一片山,幾點雲影;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

更深刻的實質意義乃是人類自身的安寧夢境的分裂。正因為詩人的悟性和對語言敏感的反應,使此詩成了徐志摩詩中用時空關係為構思手段的經典之作。詩的景物描寫是時間藝術,它可以將各個片斷的空間景物以蒙太奇那樣的時間線索串演起來,成為四維的藝術境界。

徐志摩善於使用色彩,善於以數種不同色彩的自然物配合成或淡雅,或濃烈,或濃淡相映的和諧圖畫。如如《黃鸝》一詩:起首一句「一掠顏色飛上了樹」,令人叫奇,「顏色會上了樹?」這實在是對那一掠而過的鳥兒最真切、最直捷的捕捉,它絲毫尋不出「僧敲月下門」類詩推敲苦吟的蛛絲馬跡。倘若此句換為「一隻小鳥飛上了樹」,則剎那間意境全無。忽來即逝的黃鸝,忽然闖進視角的艷異,又忽然消逝了的艷異,正是詩人對「春光、火焰、熱情」逝去的哀傷和惆悵的最佳表現點,色彩成了語言。其他如《康橋西野暮色》、《車眺》、《雁兒們》等亦是化色彩於詩中,並化得濃妝淡抹總相宜。

徐志摩還善於以有聲之物與無聲之境互為映襯。他善於營造撲朔迷離的夢境,喜愛寫水中映像。如「看一回凝靜的橋影,數一數螺細的波紋,我倚暖了石闌的青苔,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月下待杜鵑不來》),寫得煙淡情濃,令人心醉神迷。「那脫盡塵埃氣的清澈透逸的意境,可說是超出了圖畫而生化了音樂的神味」,正是西方文論所述「一切藝術都以逼近音樂為指歸」的境界。

不同的詩歌風格必然相應著不同的景物描寫。儘管徐詩中的景物描寫變幻多姿,卻又蘊藏著共同的特徵:渴望表現生命的運動。他與古詩中「欲求靜中來,還向靜中游」的個性內斂不同;與「寂為至美」的濃厚佛教色彩不同;與二十年代風靡一時的極力描繪「靜靜的一瞬」的小詩也不同。他的眼光很少停留在靜止不動的非生物上,而喜歡錶現動的生命;雪花、雲、浪、飛燕、光、雁兒等等。正是因為所有這些跳躍著的生命,使得徐詩富有一種靈動感。

徐志摩的審美觀是沿著另一條道路發展的。而菜辛在《拉奧孔》中的論述稱:繪畫是空間的藝術,詩是時間的藝術。詩不宜象繪畫那樣表現空間中的靜態事物,而應表現動作。徐志摩詩中景物描寫的現代靈動感,無疑是對中國古典山水田園詩的補充和豐富。藝術貴乎獨創,在徐志摩對詩歌中景物描寫的美學處理過程中,無論是意境營造,無論是表現手法,還是風格特點上都顯現出了徐志摩詩的異質,所有這些異質將不斷豐富中國詩歌史上的寫景抒情之作。

(四)綺麗的意象美

徐詩的意境無疑是美崙美奐的。意境指的主要是在抒情性作品中顯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像空間。意境最起碼的要求那就是必須是一種形象,然後將形象生華到一種所謂的意境了,我們來看徐志摩的這首《偶然》。「偶然」本身是個副詞,是很抽象的,但通過作者的描繪,使這個副詞豐滿,形象鮮明,成了一種美好的心情。這首詩歌最成功之處是在於作者將眾多的矛盾融合到一首詩歌里了。在重讀之後,才感覺這種矛盾主要體現在,一是詩歌的題目和詩歌的內容的矛盾;再者在詩歌的內部,「你」「我」的對立,「驚異」與「歡喜」的對立,以及「記得」與「忘記」的對立等等。這些都是即矛盾又統一的,使得次詩有的巨大的張力,和強烈的感染力。

從整體上看,徐的每一首詩都是一個鮮活的形象,而這個形象,或傳達了一種感情或象徵了一種精神或者勢力。但無疑都是美好的意境空明清新而深遠,這就使得他的多數作品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徐詩的意境與古代意境有所不同。意境在我國古代就是一個文藝批評的術語,最早見於劉勰的《文心雕龍》清末的王國維是集大成者,提出了「有我之境」「無我之境」而讀徐的詩歌就彷彿走進了一種無我的境界里。他的詩歌不單單是所謂古代詩歌中的情景交融,和虛實相生,而更多的是滲進了一種強烈的抒情,其有很強的抒情感染力,讀後韻味無窮。

徐志摩詩中意象捕捉新穎獨特。「意象是在一瞬間表現出來的理性和感性的複合體。」詩人面對繽紛的大千世界,用全然開放的心靈去領悟默會,以藝術直覺來定格,從而創造出多姿多彩的意象,用以展示詩人不同的審美理想、藝術趣味與獨特的風格色彩。

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主體大多具有受動性,對自然境界是靜觀的繪畫呈現。詩中意象是寫生的,「貌其本榮,得其物理」,即更接近自然的自然,甚至注意時、地、物候的具體準確,這就是再現性意象,在古典文論中被稱為「賦象」,現代詩人又稱之為「描述性意象」。它是自然物體的原生形態,不作高度主觀變異,詩人只是遵循自然存在的韻致和節律,給予物象自然性的描繪渲染。

徐志摩的詩作有其蹤跡,如其詩《我有一個戀愛》對「天上的明星」這一中心意象,進行了一系列的渲染鋪敘「在冷峭的暮冬的黃昏,在寂寞的灰色的清晨。在海上,在風雨後的山頂---」這裡「黃昏、清晨、山頂」等均為與自然接近的原生態意象,看不出大幅度的變形,只是將眾多的單純意象構成為集合意象,對「明星」這個中心意象進行描述,從而直接呈現詩人的濃烈情懷。再現性意象的巧妙運用,有助於氣氛的烘托,有助於增強詩的真切感,但用得不好則易流於直白淺露。

徐志摩的詩作以《猛虎集》為界,前期呈洶湧之勢,後期則傷感低沉。前期詩歌輕盈、豐潤、樂觀,較多入世精神和積極意味,多選取雪花、明月、流泉、艷陽、白云為意象;後期則憂鬱、淡遠、悲觀出世,多為對死的頌揚,對生命毀滅後靈魂得到解脫的嚮往,景物意象多選取噩夢、鬼影、殘春、秋風秋雨等殘破的事物,詩也只反映了殘破的思潮。從同一意象在不同時期被賦予的不同色彩中最能體味出詩人的心路歷程。

徐志摩常以自己倜儻飄逸的風格解化傳統意象中略顯呆板的部分,賦予靈動的新意。如萬千詩人吟詠過的「秋月」意象,含孕著愛人的娟秀,相思的清純,年華不再的嘆惋,這似乎已成了我們民族對這一物象的思維定勢。而徐志摩面對玉魄高懸,明霄萬里,卻拋離眾多陳舊的牽絆,思謀著別樣的事理。如《秋月》詩末寫道:「在這絕的秋夜與秋野的,蒼茫中,「解化」的偉大,在一切纖微的深處,展開了,嬰兒和微笑!」在詩人眼中,澄澈的秋月,在解化一切骯髒的纖埃塵屑中,竟含藏著新生。

正如艾略特所說:藝術形式里表達情感的唯一方法是找到客觀對應物。徐志摩是捕捉與情感契合意象的高手:《雪花的快樂》以「雪花」在半空瀟酒地飛揚,自況詩人達觀自由、秀逸的情懷。《兩個月亮》把對情人的相思化為兩個出沒天宇的月亮,投射出詩人繾綣的情思。兩個意象聚攏重疊,呈現出優美的和弦結構,創造了情感表達的多維空間。再如「蓮花」這意象在中國古詩詞的是表達和禪宗相關的雅潔情感,《沙揚娜拉》取「不勝涼風的嬌羞」的水蓮,不僅將日本女郎特有的風姿呈現,而且賦予詩境一種溫柔含蓄的東方美,喚起人似水柔情。

第3章、愛的自由對徐志摩創作的影響

愛是徐志摩生命的動力。他的才華與成就,都是由愛所激發所建立的。愛是他的精神世界中占統治地位的主題,是他「生命的中心和精華」,是他個性的鮮明標誌。徐志摩的文學創作的成就,與他浪漫的婚戀經歷分不開的。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三個女性的出現是浪漫詩人徐志摩生命進程中的必然。三個女性對徐志摩文學創作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徐志摩短暫的一生是追求愛、自由和美的一生,其詩歌創作也追求著美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為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愛」在徐志摩的理想追求中排在第一位,對浪漫之愛的追求貫穿了他的一生。在追求的過程中他為自己的理想所激蕩,他把追求對象美化成理想的化身,可以不受世俗約束,不顧眾人非議,雖有戀愛不可得的痛苦,也永不放棄。

徐志摩希望用無拘無束之筆創造出美好的形式以自由地表達理想——充滿真情的人生與自由、平等、和諧的社會。如果說徐志摩的思想力量全部來自愛、性靈、生命,那麼詩人生命中的三位女性: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對他的文學創作乃至一生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3.1、愛情自由與婚姻自由

胡適說徐志摩一生有三個追求,一是愛,二是自由,三是美,這是高度概括的。徐志摩一生就像大詩人雪萊、拜倫一樣,充滿了對美和愛進行執著的追求。

徐志摩受到哲學家羅素的影響,認為人生有幾個基本追求,其中一個就是愛。他的第一個婚姻是受父母之命,後來受到西方民族自由主義影響。在劍橋時期,徐對林表達愛意,但是還在少女時期的林徽因對感情是朦朦朧朧。後來林徽因回國,徐志摩也匆匆回國,為了追求林徽因。但是林徽因又去了國外。這時,陸小曼出現了,她也是很優秀的女子,而且陸和丈夫王賡之間的婚姻也存在問題。後來,徐、陸之間驚世駭俗地走到了一起,是徐志摩的信仰使然,也是五四以後反封建運動的必然。」

在對待愛情與婚姻上,體現了他對自由的追求。為了解脫家庭包辦的傳統婚姻,徐志摩提出了「自由之償還自由」的主張,冒著重重阻力,大膽而又堅決地與且尚育有二子的名門閨秀及富家千金的妻子張幼儀公開離婚。與其說是他對夫人的不滿,不如說是他對傳統束縛的挑戰,是對戀愛、結婚自由權力喪失的抗議。徐志摩關心的不是一種世俗的功利的結果,他所關心的是一種新的開始的嘗試,更是對人性自由的把握與體驗。

1926年,陸小曼正式離婚後,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婚禮在北京北海公園舉行,證婚人梁啟超在婚禮上狠狠教訓了徐志摩,徐志摩也只好接受。從當時的社會情況來看,詩人的這種愛是驚世駭俗的,即便在現在也還是會遭人非議的。更何況,一個剛離婚,一個是「羅敷自有夫」,但從情書來看,他們這種熱烈的愛的程度太火爆,也只有詩人才能將這種感情如此真切地訴諸於筆端。雖然詩人對愛、美、自由的追求可能是超前了,但何嘗不是對封建意識的衝擊和解放。

徐志摩對浪漫之愛的終其一生的追求,使他的個人經歷帶上了絢麗的色彩,也決定了他最終的悲劇命運,同時,作為「五四」一代浪漫主義詩人的獨特的品格,也得到了鮮明而完整的體現。詩人浪漫之愛的意義,不僅僅局限於他個人。他對愛的推崇備至的追求,對立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禮法傳統,也確立嶄新的人生理想,在整個時代大潮之中,它的意義遠遠地超越了個人。他的人生呈現為一個二十世紀中國浪漫主義的典型——把一個完整的自我作為一個活的象徵,投人時代與社會,以自己的生活及其創作,竭其終生之力高揚著對愛、自由和美的無限追求。

3.2、愛情對徐志摩詩歌的影響

徐志摩終其一生對浪漫之愛的嚮往,對愛情與婚姻自由的追求,對其文學創作產生重大的影響。他雖然為愛與自由倍受煎熬,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也正由此苦難的歷程,他的詩作才源源不斷,情醇意真,感人至深。現實的沉重和黑暗卻並未擊倒他,他仍堅持寫詩、做文、辦刊物、教書,仍嚮往著、追求著美好和光明,《杜鵑》中他將自己比作多情的鳥,心頭懷著愛,為著光明終宵唱著歌,唱到口滴鮮血也不停下來。

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

容不得戀愛,容不得戀愛!

披散你的滿頭髮,

赤露你的一雙腳;

跟著我來,我的戀愛,

拋棄這個世界

殉我們的戀愛!

我拉著你的手,

愛,你跟著我走;

聽憑荊棘把我們的腳心刺透,

聽憑冰雹劈破我們的頭,

你跟著我走,

我拉著你的手,

逃出了牢籠,恢復我們的自由!

……

《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是徐志摩於1925年2月創作的一首否定和拒絕黑暗的現實世界、肯定和嚮往理想世界的詩歌作品。詩人有感於現實生活中戀愛不自由而寫下這首詩,《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也是頗具徐志摩藝術個性的詩篇,體現出徐志摩詩歌結構嚴謹整飭、形式靈活多變、鮮明的節奏感和旋律感以及情感想像的節制與簡潔等藝術特色。這首詩以一個浪漫主義者的激情,表達了對封建禮教的決絕態度,對理想世界的美好嚮往與熱烈追求,體現了「五四」精神——要求個性解放、爭取婚姻自由的反封建的強烈精神,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正是詩人否定和拒絕黑暗的現實世界、肯定和嚮往理想世界的作品。這首詩寫於1925年,時值徐志摩與有夫之婦的陸小曼相愛,他們戀愛遭到許多人反對,徐志摩痛感傳統的道德觀念對人的束縛,深深感受到重荷壓制下的精神痛苦,他寫作這首詩與當時的處境和心境有關。他詛咒「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戀愛」,決心「逃出牢籠」,「恢復我們的自由」。與其說《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是反映現實黑暗的作品,不如說這是詩人性靈和浪漫激情的抒發。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偶然》、《沙揚娜拉一首贈日本女郎》等一類詩作,婉轉柔靡、情致曲折;《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則格調明朗激越,詩的前二節表現詩人逃出現實牢籠的堅定決心,後兩節則描繪一種理想的幻景,全詩從「跟著我來,我的戀愛」直至看到「理想的天庭」,一氣呵成,抒發出詩人溢滿胸腔的浪漫激情。最後一句「辭別了人間,永遠!」,宛如一曲輕盈歡快的調子嘎然而止,又像是逃出牢籠、看到理想天庭的詩人發自內心的舒坦的舒氣。欣賞《再別康橋》這類詩作,可以從其低徊曲折、一詠三嘆中細細地品出詩獨特的韻味,而這首詩,更多的表現詩人美好的理想、澎湃的激情以及敢於否定黑暗現實的精神。

第4章、徐志摩文學創作的現代性訴求

徐志摩是一個吸納了中西方文化精華的人,他對中國傳統文化與詩歌有著精湛的素養;同時,他的詩藝深受西方詩學的影響,具有著對現代人生存狀態的觀照,明顯地呈現出現代主義傾向。他用充滿現代氣息的表現形式將中國傳統的古典意蘊組成有機整體,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在詩歌、散文等形式的探索和嘗試中作出了非常有價值的貢獻。

徐志摩散文從寫作觸點、語言特點、意象選取、行文方式等方面都顯現「跑野馬」風格的特性,充滿野馬般狂野的稟性和張力。而他的散文也顯示出與詩、小說相滲相融,閃耀自由的個性風采。他既追求情感的互滲性,又重視美學的移情作用。他以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與理想追求為原料,創作出大量優美的散文,開拓出白話散文獨特的藝術表現力。新詩出現於中國詩壇後,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嘗試集》公然與傳統決裂,嘗試新詩的出路。《女神》焚燒了一切舊的傳統格律,唱出了「五四」精神的最強音。這時期的白話詩擺脫了已存在兩千多年的舊詩的羈絆,然而還沒有形成一種新的體式。正在這新舊交替之際,以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詩派」的主張就應運而生了。他們主張「創格」,要發現「新格式、新音節」,努力探索中國詩歌發展的道路。

在詩歌方面,以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詩派倡導新詩格律化。就詩自身發展而言主要是對五四以後走向極端的散文化的自由詩反撥,糾正了人們對新詩的不正確認識。新月詩派詩人們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使新詩由散漫趨向嚴謹具有了規範的形式。徐志摩的創作實踐在詩歌音樂美方面最突出,可以說他對新詩最大的貢獻,就在於詩的音樂美的建立。

4.1、白話散文藝術表現力的開拓

徐志摩的散文呈現出詩化特徵,如同他的一些哲理詩一樣,具有啟迪思考的哲理性,又具有濃郁的詩情,使得哲理和詩情兩相融合。在文體上具有明確性和自覺性,在外在的形態和內在的節奏,以及意象、意境的創設和情感的表達上,又帶有明顯的詩化特質。徐志摩的「詩化」散文在當時的文壇上自成一家,帶有鮮明的個性色彩。

擁有靈活柔軟外殼的徐志摩散文言語方式、情感跳躍,是詩歌的變形。特別是《嬰兒》、《毒藥》、《想飛》等皆可算得上是散文詩的正宗。徐志摩的散文雖不似詩歌「分行的書寫」,但形式上採用了詩歌特有的句法和文法。長句與短句的交叉疊加,感嘆詞和疑問句的隨意穿插,感嘆句的迴環往複,以及多種標點符號的散用銜接,使他的散文在形式上和神韻里無形中被切割成多重意境,散文也隨之呈現出多重奏的主題。以致於在鑒賞的過程中頻頻出現錯覺:讀到的明明是一篇散文,實際上得到的卻是一首好詩的回味與感嘆。

徐志摩的詩化散文也可稱得上是散文與詩的雜糅,在文中他善於將詩歌穿插其中,在視覺和審美衝擊上造成散文詩的效果,既拓展了散文的意蘊,又使讀者在文學接受的過程中產生陌生化的效果,從閱讀中獲得詩與散文交叉共賞、互文同構的雙重愉悅。

《落葉》中《毒藥》《白旗》《嬰兒》三篇散文詩的引入,使得整篇文章的核心都被集中在這三首詩中。作者用詩性化的語言,激動嘹亮的嗓音鼓動現場的聽眾,拋棄時髦的悲觀主義,用人道的同情合成強有力的繩索來彌補已經破爛的社會大網,《我所知道的康橋》、《迎上前去》中的短詩,《拜倫》、《天目山中筆記》中的古詩,在散文中發揮著階段性的總結和領起功用,增強了情感的包容性和含蓄性,使散文置於詩歌的襯托之下,以有限來表現無限,以無限來凸現有限。

在《曼殊斐兒》這篇散文中,更多地流露出徐志摩散文的異彩,字裡行間,疏密有致,長短相依,無拘無束。作品不僅體現了詩與散文的結合,而且體現了散文與小說的結合,顯示出詩、小說與散文的相滲相融。徐志摩運用文學語言,創造了詩的意境,真地生動地再現了曼殊斐兒這一中心人物形象,透過詩人細膩地刻畫,描繪了人物的真善美,實現了散文的真實性和小說的典型性有機結合,拓展出深廣幽遠、情景交融的詩的意境,閃耀著美的光華。

4.2、新詩音樂美的建立

中國現代白話新詩走過了近一個世紀,出現過眾多的流派和眾多著名詩人。但論詩歌在音樂美方面最突出的詩人,就非徐志摩莫屬了。徐志摩對新詩最大的貢獻,就在於詩的音樂美的建立。他說:「詩的真妙處不在於它的字義里,卻在它不可捉摸的音節里。」「詩的靈魂是音樂的,所以詩最重音節」。徐志摩把詩看作一種藝術,強調詩人的獨創性。   

徐志摩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詩人,是新月派的主要成員之一。他從二十年代初開始,到一九三一年因飛機失事遇難為止的短短十餘年時間裡,寫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以散文和詩歌的成就最大。尤其是他的詩歌創作,對白話新詩及其格律所進行的有益的探索,為我國詩歌的發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徐志摩詩歌藝術形象鮮明,意境深邃;形式多樣,不拘一格,騰挪自如;表現手法自由靈活,變幻無窮。然而最能體現徐志摩風格之妙的,還在於他詩歌中濃濃的音樂意味,即徐志摩詩歌的音樂美。

徐志摩在《詩刊放假》中曾經表明了自己對於格律詩的看法:「正如一個人身的秘密是他的血脈的流動,一首詩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內含的音節的勻整與流動明白了詩的生命是他的內在的音節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字句的排列有恃於全詩的音節,音節的本身還得起源於真誠的『詩感』。再拿人身作比,一首詩的字句是身體的外形,音節是血脈,『詩感或原動的詩意是心臟的跳動,有它才有血脈的流轉。」

關於詩歌的音樂美,聞一多先生在《冬夜評論》中這樣說:

聲和音的本體是文字里內含的質素;這個質素髮之於詩歌藝術,則為節奏、平仄、韻、雙聲、疊韻等表象。尋常的言語差不多沒有表現這種潛伏的可能性底力量,厚載情感的語言才有這種力量。詩是被熱烈的情感蒸發了的水氣之凝結,所以能將這種潛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現出來。

我們歸納如下:⑴詩歌的音樂美來自語言文字的內部,厚載情感的語言才能將這種潛在的美髮揮出來;⑵語言文字內部潛在的音樂美須藉助節奏、平仄、韻、雙聲、疊韻等語言形式才能表現出來;因此,詩歌的音樂美是美的內容和美的形式的統一,它既是詩歌總體美的不可分割的側面,又在強調形式美的基礎上促進詩歌主題情感的表達,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聞一多先生清楚地說明了詩歌音樂美的本質、表達途徑和表現形態,可以作為解開徐志摩詩歌音樂美的鑰匙。

(一)真情流露,口語作詩,將白話文字的音樂質素解放出來。

徐志摩把自己比作是嘔血不住口的「痴鳥」,憑著青年的血性,吟唱著多情的詩句,陶醉在所謂「詩化」的生活里。他很少會苦心經營辭藻,雕琢詞句,而總是將心頭的情感直接噴入詩中,凝聚成明媚清麗的詩行。他的詩歌常常是漫不經心地唱出來的,沒有雕琢造作,而瀟洒淡遠,自然天成。如: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這是徐志摩《偶然》一詩的片段。「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多麼坦率直摯,這是發之心底的聲音,卻不是用詩的語言,而是用口語,可那麼優美動聽。第四行似乎很不經意地變換了句式和語調,節奏自由;末尾「掉」字,在輕讀的ao韻上悠然抹去,不留一絲餘音,此時無聲勝有聲。很顯然,強烈的音樂效果在這首詩中已經成為表情達意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了。

徐志摩的噴薄充溢的感情,不僅是他詩歌內容的基礎,也是詩人所以能不懈地探求現代新詩形式美的原動力。他自謙地說過:「我的筆本來是不受羈勒的一匹野馬,看到了一多的嚴謹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但我素性的落拓,始終不容我追隨一多他們在詩的理論方面下達任何細密的功夫。」事實上徐志摩不僅在「追隨」,而且更在開創。詩人能將語言運用得出神入化,輕而易舉地把白話文字中的音樂質素解放出來,讓詩情乘著音樂的翅膀,在想像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他不僅常常把口語插入詩中,有時竟全部用口語作詩,同樣能創造出濃郁的音樂效果。如他的《殘詩》中:

怨誰?怨誰?這不是青天里打雷?

關著,鎖上,趕明兒瓷花磚上堆灰!

別瞧這白石台階兒光滑,趕明兒,唉,

石縫裡長草,石板上青青的全是霉!

那廊下的青玉缸里養著魚,真鳳尾,

可還有誰給換水,誰給撈草,誰給喂?

……

全首以口語綴成,每行作五頓或六頓劃分,節奏基本整齊;第七行的後韻腳排列頗似我國北方的「信天游」和「爬山調」,也和西方的所謂「英雄偶韻體」相似;兩行換一韻,每行押韻,音韻和諧,富有變化。大量「兒」化音的運用,有明顯的北京地方色彩,語調圓轉,琅琅上口,字字如珠。同時,「兒」化音使某些詞語的韻母發生變化,從而使語流更富旋律性。

徐志摩還大膽嘗試開發方言的音樂質素。他有一首用硤石土白寫的詩《一條金色的光痕》,詩中大量運用入聲詞語和全濁聲母的詞語,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吳方言風味。同時,詩中還運用了不少俚語,音韻別具一格,鄉土氣息極濃。

徐志摩有些詩句,是直接借詩中人物之口說出的,有的詩甚至全部以人物道白或對話構成的。如《叫化活該》、《誰知道》、《太平景象》等等。採用這種形式,除了更形象、更生動外,當然也更注意到詩句的口語化。但即使是用最平白的口語,詩人仍十分注重其音樂性表現形式。

徐志摩從白話中尋找音樂美的筆觸,還直接深入到最底層人民的勞動生活中。詩人不是音樂家,卻天生具有良好的樂感。一九二四年夏天,詩人住在廬山小天池。「每天早上太陽不曾趨散霧氣,天地還只暗沉沉的時候,民工們已經開始工作。」詩人用靈魂的悲聲記下了這曲《廬山石工歌》:「唉浩!唉浩!」的呼號「一時緩,一時急,一時斷,一時續,一時高,一時低,」反覆低回,深沉悲壯,詩情就在這磅礴的節奏中跌宕起伏。

徐志摩善於通過平白的語言創造詩歌的音樂美,這不僅使他的詩充滿了自然生機,也大大擴展了白話新詩的藝術領域;他從口語,特別是從方言和勞動人民生活中發掘詩歌音樂美的探索和嘗試,無論是作為新文學的進步詩人,還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都是難能可貴的。

(二)徐志摩善用富有音樂表現能力的語言形式。

他的詩幾乎都離不開雙生、疊韻詞和疊字。這些詞天生就有樂音的音響效果,聲母和韻母的交替或重複,構成語音的迴環之美。因此,歷來的詩人喜歡用它們來點綴自己的作品。如:「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團團的月彩,纖纖的波鱗——」(《月下雷峰塔影》),連用四組疊字來描寫景物,言簡意豐,其中不僅有「情」「意」「景」的容量,還有豐富的音的容量:四組疊位元組奏相同而音色各異,都為平聲而分陰陽,有統一也有變化,有連貫也有頓挫,讀來上口,聽來悅耳。

詩人在運用這些動聽的詞語時,下了一番功夫。他常常把幾種不同音響效果的語音糅合在一起,卻很難看出他刻意求工的痕迹。詩人常常在他特有的想像中逍遙,在藝術的空際里遨遊。

徐志摩喜歡用富有音樂表現力的詞語押韻,象《我有一個戀愛》共25行,其中就有「明星」、「晶瑩」、「神明」、「黃昏」、「神靈」、「容忍」等雙聲、疊韻和近韻詞作韻腳,並以高亢明亮的平聲詞為主,構成了十多處雙字尾韻。比起用一般詞語來押韻,它們的節奏更鮮明,旋律更豐富,音韻更完美。

可見,富有音樂表現能力的語言形式,或者不妨稱音樂化語言形式,在徐志摩的詩中,已經被運用的十分靈活自如了。詩人常常在廣泛借鑒的基礎上,將各種音樂化語言因素有機糅合起來,時時體現出創造的光彩。

如《為要尋找一顆明星》,僅ABBA的疊句和反覆重唱式的「建築結構」就能給人以凝固的節奏和旋律感。又如《再別康橋》中:「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視覺形象是流動的,甚至不用讀,看上兩遍就會有音樂的體味了。「輕輕地」這支主旋律在字裡行間反覆出現,盡情地詠嘆著,把一片惜別留戀而又飄逸瀟洒的神態微乎入微地吟唱出來,勾起讀者神秘而豐富的想像。

這些音樂化語言形式作為語言文字內含的音樂質素的外在表現,在徐志摩的詩中大量出現,使詩歌的音樂意味明了;又由於藝術的通感,讀者甚至可以通過視覺發現其中的音樂特徵。

(三)徐志摩詩歌表現獨特語言音樂形象,達到語言形式和內容完美統一。

詩歌是可聽藝術,因為詩歌都是可以演唱或朗誦的。所以,詩人也可能將音樂的審美效果從詩文中開掘出來;同時,詩歌的音樂性又根源於語言文字的內含質素,所以大部分詩歌有一定的音樂表現力。但是,有些詩歌作者往往重視內容而忽視形式,無意從語言形式上探求音樂質素。因此,他們的作品之於音樂性,則還是一種不自覺的流露,往往只有零星的「音響」片段,當然稱不上音樂美。

什麼是美?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美在於和諧。所謂和諧,即指此與彼的調和統一。抽象的音響不是音樂,只有當有機的聲音織體反映內容表現感情時,才構成音樂。因此,詩歌的音樂美應具有以下兩個層次:1.語言音素的組合,具有形式上的節奏感和旋律性特徵;2.上述特徵與詩歌內容感情的完美統一。由此看來,音樂美並不等同於節奏和旋律,而是更高一級階段的審美客體;同時可見,音樂美是詩歌藝術較難企及的高度。

然而,徐志摩善於調動多種手段,在統一中求對比,恰到好處地展現其精妙絕倫的構思,表現其音樂美的藝術技巧純熟洗鍊,令人驚嘆不已。《雲遊》等作品,其音樂化語言形式的系統性也很突出。在他的作品中,音樂化語言形式並不是用作點綴和裝飾的零星因素,而是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語言音樂形象)對另一個整體,另一個系統(語言文學形象)的全面滲透和融合。

從徐志摩詩歌總體來看,各種音樂化語言形式結構常常具有各自的形象含義。例如「典型音型」的反覆突現所展示的往往是具有不懈追求精神的藝術形象,如《快樂的雪花》、《去罷》等。以頂真、聯珠等方式構成語音中的切分節奏的,則常常用以展示抒情主人公感情流動的無法抑制的潮緒,情味極濃。

此外,詩人還運用各種富有建築特徵的疊句,部分藉助視覺樹立起來的語言音樂形象,往往是深沉的思索的。如《再不見雷峰》、《蘇蘇》等。以上音樂化語言形式大多是顯而易見的,具有明顯的音響特徵,也有一些是要反覆體味的,但卻都是具體可感的。它們雖然要通過詩歌內容,才能表現主題情感,但當某一特定的音樂化語言形式結構被多次用來配合一定的文學形象時,這種原本抽象的語言形式便通過經驗和這個形象結合了,並且在詩人和讀者之間形成一種默契。於是,抽象的音樂化語言形式才可能上升為具有獨立意義的音樂美。

例如,利用典型的音樂化語言結構,造成富有特色的節奏型和旋律線,並使它象樂曲中的主導動機一樣,在詩歌中不斷再現,不斷強調,從而使語音形象趨向完整,同時達到與詩歌內容情感的融合。在《快樂的雪花》中,「飛颺,飛颺,飛颺」三組陰陽交替的平聲詞緊緊相連一氣呵成,旋律線高亢明麗,充滿變化的活力;節奏輕盈熱情,始終如一。這個「典型音型」乾脆有力,頓挫分明,用它來表現與舊世俗決斷的魄力和追求理想生活的狂熱心態是十分合拍的。可以看出,徐志摩詩歌語言音樂形象完整化的過程,同時也是音樂化語言形式和內容完美統一的過程。

在徐志摩的詩中,一定韻式處理,也能得到獨特的語言音樂形象。往往是一些極其細微的語音因素,一經詩人捉住,便處理的十分精湛,如他的《月下雷峰影片》。全詩前6行的尾韻分別是:影、雲、影、心、影、鱗,後鼻韻和前鼻韻交替修飾詩行末尾;同時,凡後鼻韻都為仄聲,前鼻韻均是平聲。這就使相鄰兩個詩句在韻律的歸結處出現或暗或亮的差異,致使全詩在每一行都變換一次音色,整個詩情也隨之開合,節奏柔和緩慢。意象在對比中相互交織融化,忠實地傳達詩歌情感的信息,音樂形象不僅完整,且飽滿而具有立體感。在詩魂編結的夢境中,黑夜、塔影、月彩、波鱗都被灑上了神奇的樂音,達到一個情、景、樂交融相生的完全的夢境。

徐志摩詩歌的形式是千變萬化的,幾乎沒有兩首詩在形式上完全相同,但他的不少詩都能藉助一定的格律,表現較為鮮明的語言音樂形象,而且常常有出人預料的獨到之處。

可以說,以語言傳達詩歌主題情感,以詩歌內容為語言音樂形象標題,以詩歌語言為節奏和旋律作注,使音樂化語言形式由抽象而具體到與情感同等的地位,這就是徐志摩詩歌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這就是徐志摩詩歌的音樂美。

結語

徐志摩兼采中西之長,不斷探索與實驗,注重對藝術形式的追求,敢於打破一種格律並去尋找另一種束縛,努力向英國詩體借鑒,創造出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新格律詩,對於新詩朝格律化和民族化的方向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也著力探討徐志摩在新詩上的實踐與創新,詩歌音樂美得建立是他突出的貢獻。

   

作為一個唯美主義的詩人和作家,徐志摩一直刻意追求的散文的獨特韻味。作品體現了詩與散文、小說的結合,三者相滲相融。他注重散文語言的音樂性,還在白話中加入一些歐化文句,增強了散文的藝術表現力。自我思想情感的剖露、哲理與真情的融合、散文的音樂性和詩化,是徐志摩散文藝術的突出特色。本文在散文創作研究中,主要探索其作品中展現的內心世界的自由觀,以及對現代性的訴求。

作為新時代的詩人,徐志摩堅守知識分子獨立人格的理性自覺與自律。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並發展了「五四」文學的啟蒙精神,同時又對現代文明保持著高度的警惕,詠唱著抒情的牧歌,他的詩文總是離不開愛與美與自然的主題。徐志摩的思想力量來自愛、美、自由,其生命中的三位女性: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對他的文學創作乃至一生都產生了較大影響。本文也探求徐志摩浪漫而凄美的愛情故事的同時,分析其對徐志摩文學創作的影響。

在徐志摩藝術心靈的深處,埋藏著一個理性化的「自我」。他的作品所代表的是現代理性的文學觀。以理性精神為中介,將個人的自醒與理想信仰及人類社會的進步結合起來。作品中對現實的感知和人性的思考較深刻,表現出他政治訴求及社會理想前後的變化。本文在浪漫詩人形象之外,也通過作品分析展現徐志摩「入世」的一面。

徐志摩的一生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他的詩歌和散文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是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財富。在詩歌、散文等形式的探索和嘗試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及經典的愛情篇章,為中國愛情畫卷寫下濃墨重彩的一頁。他對自由和理想不懈追求,超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禮法,為封閉的舊中國打開一扇自由之窗。他的人生呈現樹立了一個二十世紀中國浪漫主義的典型。

參考文獻

【1】韓石山.徐志摩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見《徐志摩全集》第三卷,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3】參見邵華強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資料彙編(乙種)徐志摩研究資料》,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徐志摩.徐志摩全集[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3.

【5】趙遐秋,曾慶瑞.徐志摩全集[M].桂林: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

【6】陸耀東.徐志摩評傳[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

【7】朱自清:《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新詩雜話·詩的形式》

【8】徐志摩《自剖》,見《徐志摩全集》第三卷,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9】胡適《追悼志摩》,見《新月》4卷1期。

【10】王攸欣.論中國新詩詩人群的創作[J].中國文學研究,1995(2).

【11】黃宇.徐志摩的自然觀探析[J].作家作品研究,2003(3).

【12】黑格爾《美學》,第二卷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13】徐志摩《致陸小曼》,見《徐志摩全集》第五卷,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14】陸耀東.評徐志摩的詩[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0(2).

【15】徐志摩《西湖記》,見《徐志摩全集》第五卷,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16】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閑話》,見《徐志摩全集》第三卷,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7】徐志摩《愛眉小札》,見《徐志摩全集》第五卷,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18】陳西瀅:《西瀅閑話·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著作》

【19】陸耀東.評徐志摩的詩[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0(2)


推薦閱讀:

【貴蜜秀】自由撰稿人蘭品賊:我不是毒舌,我只是愛講真話
七夕送什麼,不如送她一個自由
自由與任性
自理能力培養讓孩子更自由和快樂
韋伯的自由主義

TAG:文學 | 創作 | 自由 | 徐志摩 | 文學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