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梵高油畫450幅

世界名畫名家(100):梵高油畫集(上)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荷蘭畫家,在他短短37年的生命里程中,受盡了人間歧視和冷遇,飽嘗飢餓與孤獨的折磨。一個痛苦的靈魂在19世紀西歐大地上吶喊追尋,一顆孤傲的心在光輝燦爛的藝術殿堂外顫抖徘徊,最後自殺身亡。於是人類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說他是一個瘋子!事實證明,梵高是一個和我們大家一樣的普通人,他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熱愛藝術,熱愛自己,渴望理解,渴望愛情。唯一的區別,在於他把全部的心智與毅力,全部的天才與愛,都獻給了藝術!但梵高 生前作品無人問津,他說 :「將來一定有一天,我的畫可以賣到200法郎一幅。到那時我就不會對吃喝感到過分恥辱,好像有吃喝的權利了。」可惜這個時候來的太晚了,1990年5月15日一幅《 加歇醫生肖像》售價達8250萬美元的時候,他已經去世了一個世紀!正一藝術20160528達旦編。

1、捲心菜和木鞋 梵谷 荷蘭 創作於埃頓 1881年12月 紙面嵌板油畫 34.0x55.0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藏 在現存的梵谷油畫中,這幅是最早期 (埃頓時期)的作品。在這以前,雖然也畫過數幅習作,但都沒有保存下來,因此這就成為他的作品目錄中登記的第一張。1881年秋,他從使用調色板的方法開始,學習水彩畫的畫法,時常從埃頓前往海牙,求教於當時的名畫家莫夫。163信上曾敘述說,在莫夫處畫了兩張靜物油畫與兩張水彩畫。信尾又附言:「兩張油畫的主題是毛皮製成的小孩帽子,旁邊放些土豆及甘藍。」這一幅畫是其中的第二張,他在下封信上說:「這不能算是傑作。但總比以前所畫的完整些,至少我相信有更逼真的感覺。」

2、?啤酒杯和水果 梵谷 1881年12月 布面油畫 44.5x57.5cm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國立博物館藏

3、風和日麗的施維寧根海灘 海牙 1882年8月 紙面嵌板油畫 35.5x49.5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藏 梵谷的早期創作包括埃頓時期(1881年4月12日-1881年12月30日),海牙時期(1881年12月31日-1883年9月12日)和德倫特時期(1881年4月12日-1883年12月)。當梵高畫它們時已經是快30歲的人了。這些作品大約完成於1881年—1883年間。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礦區受到巨大打擊,對上帝幾乎絕望,卻終在迷茫與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歸宿--繪畫。他開始大量臨摹名畫,並畫了大量素描習作。可以說,梵高是一個自學成才的天才畫家。他從小受到藝術熏陶,又有極高的文學素養,這使他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力。梵高喜歡倫勃朗,喜歡米勒,他用自己的畫筆描繪農民,工人,社會底層人。深沉厚實的風格雖與其以後的畫風有極大的反差,但畫中所表現出的氣質與精神卻是永恆不變的。1883年9月,與西恩,赴荷蘭北部之德倫特作畫。開始畫油畫。12月回到荷蘭南部之紐南。

 

4、?沙丘 梵谷 海牙 1882年8月 紙面嵌板油畫 36x58.5cm 阿姆斯特丹私人收藏

 

5、沙丘上補漁網的女子 1882年8月 海牙 紙面嵌板油畫 42x62.5cm 阿姆斯特丹私人收藏

 

6、?街上的女孩子 1882年8月 海牙 嵌板布面油畫 42x53cm 瑞士溫特圖爾私人收藏

 

7、樹林邊 1882年8月 海牙 嵌板布面油畫 34.5x49cm 歐特婁國立米勒博物館藏

 

8、樹林中的白衣女孩 1882年8月 海牙 布面油畫 39x59cm 歐特婁國立米勒博物館藏 1882年8月,此畫畫于海牙近郊的森林中。梵谷在229信中曾述及:「一幅描繪樹林的習作,畫的是幾棵大的綠色山毛櫸的樹身,一片蓋著干樹葉的地面和一個穿白衣的小姑娘。我要保持畫面的清晰,要在距離不等的樹身間畫出流蕩著的空氣,畫得能夠在裡面呼吸並且繞著它走,能夠聞到樹木的芳香,雖然這很困難。我非常喜歡黃葉的效果,綠色山毛櫸的樹身在它的烘托下顯得很突出,小姑娘的身體也一樣。」(凡·高)

9、樹林中的兩名女子 1882年8月 海牙 嵌板紙面油畫 35x24.5cm 巴黎私人收藏

 

10、樹林中的女孩 1882年8月 海牙 嵌板紙面油畫 35x47cm 荷蘭私人收藏

 

11、沙丘的輪廓 1882年8月 海牙 嵌板布面油畫 24x32cm 瑞士伯爾尼私人收藏

 

12、暴風雨中的施維寧根海岸 1882年8月 海牙 紙板布面油畫 34.5x51cm 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藏

 

13、海牙的老房子和新教堂 1882年8月 海牙 紙板布面油畫 34x25cm 下落不明

 

14、海灘上的漁夫 1882年8月 海牙 嵌板布面油畫 51x33.5cm 歐特婁國立克羅勒·米勒博物館

 

15、海灘上的漁夫的妻子 1882年8月 海牙 木板紙面油畫 52x34cm 歐特婁國立米勒博物館藏

 

16、彎腰使鋤的男子 1882年8月 海牙 嵌板紙面油畫 30x29cm 私人收藏

 

17、被風吹歪的樹 1883年8月 海牙 布面油畫 35x47cm 1997年私人收藏失竊, 現下落不明

 

18、沼澤地 1883年8月 海牙 布面油畫 25x45cm 1976年蘇黎世Koller拍賣 私人收藏

 

19、卧著的母牛 1883年8月 海牙 嵌板紙面油畫 30x50cm 下落不明

 

20、洋蔥地 1883年8月 海牙 嵌板布面油畫 40x65cm 華盛頓私人收藏

 

21、播種者(習作) 1882年8月 海牙 板面油畫 19x27.5cm 下落不明

22、黎明中海牙附近的農舍 1883年8月 海牙 嵌板布面油畫 33x50cm 荷蘭烏得勒支中央博物館藏

 

23、有風車的運河旁的三個人 用料及尺寸不明 下落不明 不論是De la Faille(1970)還是Jan Hulsker(1996)的目錄都沒能提供這幅畫的用料及尺寸,所以在搞清楚這個問題前,這幅丟失的畫被同時放置在油畫和素描兩個部分中。

24、有沙丘的風景 1882年8月 海牙 板面油畫 35.5x48.5cm 私人收藏 1968.12.4倫敦索斯比拍賣行

 

25、挖土豆者 (5人) 1882年8月 海牙 布面油畫 39.5x94.5cm 紐約私人收藏

 

26、農舍 1883年9月 海牙 布面油畫 35.5x55.5cm 阿姆斯特丹國立梵谷博物館藏

 

27、樹叢中的農舍 1883年9月 海牙 嵌板布面油畫 35x47cm 私人收藏 1987.3.31倫敦克里斯蒂拍賣行

 

28、運炭船和兩個人 1883年10月 德倫特 嵌板布面油畫 37x55.5cm 荷蘭埃森私人收藏

 

29、燒喪服的農夫 1883年10月 德倫特 板面油畫 30.5x39.5cm 私人收藏 1987.5.12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   夜幕降臨,帶著一點煙的火是唯一發亮的地方。傍晚,我一再去看這個場面。(凡·高)

30、在泥煤田裡的兩個農婦 1883年10月 德倫特 布面油畫 27.5x36.5cm 阿姆斯特丹國立梵谷博物館藏   1883年10月,凡·高結束了與妓女西恩的同居生活,離開海牙前往德倫特,希望能排除心頭的煩惱。他在到處可以看到泥炭小屋與貧苦農家的德倫特內地——新阿姆斯特丹滯留了幾天。330信說:「總之,我喜歡這一次的旅行。我的腦海里塞滿了我所看到的景緻。傍晚的石南樹叢真是美不勝收。」331信里附有這幅畫的輪廓。當時他的腦海里,可能浮現著霍貝瑪、呂斯達爾和杜普萊的畫:縹緲的地平線與泥炭山、農婦工作的輪廓線、淡紫與白色的天空以及暴風雨似的重雲。這一張畫是他在靜寂的荒野中,找到自我安慰,挽回人生信仰的心理表現,深具宗教色彩。

 

31、煤堆旁的農舍 1883年10-11月 德倫特 布面油畫 37.5x55cm 阿姆斯特丹國立梵谷博物館藏

32、阿姆斯特丹的閉合合橋 1883年 荷蘭格羅寧格博物館藏

33、織布工的右側 (半身) 1884年1月 紐南 布面油畫 48x46cm 伯爾尼私人收藏   梵谷創作進入紐南時期(1883年12月-1885年11月27日)。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親供職的教堂所在地紐南。在紐南的兩年時間裡,梵高苦練素描技巧。在畫了大量素描寫生和習作後,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所謂的著名都是後人評價的結果,當時的梵高只是個待業青年)-《吃土豆的人》。這幅作品和他這一時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蘭現實主義畫風的影響,畫面深沉,有極強的鄉土氣息。這也表現出梵高很強的農民情結,他似乎很想成為一位農民畫家。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導師」米勒的影響,更重要的可能是內心深處對鄉間生活的嚮往,對淳樸農民的尊敬和對誠實勞動的讚美。關於這幅畫,梵谷曾在信中說過:「織布工的境遇也十分可憐,人們沉默著不言不語,我確實根本沒聽到過帶反叛味道的言論。可是他們看上去毫不高興的樣子,就像拉車的老馬或用輪船運到英國的那些綿羊,總是愁眉苦臉。」

 

34、織布工左側和紡車 1884年3月 紐南 布面油畫 61x85cm 波士頓美術館藏   這幅畫的構圖是突出織布機的複雜與完整,而不是人物或背景,粗糙的地面只起襯托織機的作用,而這些織機又總是在側視或前視的角度上,也翼是說是畫的主角。傾斜的磚地面呈現出磚塊砌出的圖案,這就使畫的前景有了生氣,但是佔主要地位的織機遮住了屋角,織機和那架傳統的紡車(這是未畫出的女工匠的工具)佔據了整個畫面。

 

35、正面看織布工 1884年7月 紐南 布面油畫 61.3x47cm 鹿特丹凡布寧根博物館藏   這幅畫筆觸細膩,結構嚴謹,是寫實風格的典型作品。畫面上幾乎只有織機和織布工,所突出的重點是織布工作或者說是勞動工具,沒有故事性內容或無關緊要的細節,這樣的畫實際上是專門表現手工業中某個行業的作品。黑乎乎的木織機旁醒目地掛著一盞吊燈,畫面上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傳統的織布機。凡·高在7月份停止了以織布工為題材的創作。那年的冬天,除了幾幅女人紡紗和絡紗的作品外,他再也沒畫過鄉間匠。

 

36、紐南的小禮拜堂和信徒 1884年10月 紐南 布面油畫 41.5x32cm 阿姆斯特丹國立梵谷博物館藏   1883年,梵谷回到紐南。翌年1月,他的母親在下火車時折斷了大腿骨,他在355信內夾了這幅畫的素描,並寫道:「前些時候,為媽媽畫這張有籬笆與聳立著樹的教堂的油畫。」這間八角形的正面教堂現仍保存著。畫面上入口與正面的比例、與樹的關係,稍有改變,可以看出他在構圖上曾下了一番功夫。在這幅畫中對光線的敏感,由水平及垂直的動態與明暗的強烈對比,強調了光線的象徵作用。像念著經文般自門口走出來的一排黑色人群,因此增加了前景的黑色調;細長直立的樹,構成了強烈 的律動;配合最前面的土質,使人感到暗澹的震動與冬天空氣的嚴寒。梵谷說起過「到這裡的法國教堂去做禮拜,場面是很莊嚴、動人的,並且十分迷人。做完禮拜,我漫步在通向磨房的一條堤岸上,美麗的天幕懸掛在草場的上面,倒映在一條條濡濕的溝渠里。」

 

37、舊塔樓 1884年 瑞士蘇黎世畢爾勒基金會

 

38、秋天的白楊樹 1884年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39、戴白色帽子的農婦 1884-1885年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40、三個瓶子和陶器 1884-1885年 紐南 布面油畫 39.5x56cm 阿姆斯特丹國立梵谷博物館藏   這是1885年初的作品。紐南時期所畫的油畫共計195幅,畫量之多可與阿爾時期媲美,這些幾乎均屬於習作。人物畫與風景畫佔了大半:以瓶子、水壺等為主題的靜物畫,則時常再配幾個土豆、水果或其他東西。他在387信上說,在埃因霍溫與幾位畫友畫了這幅畫。信尾附言:「人稱讚我在色彩方面改進了很多,你以為如何?」1884年夏,他從查理·布朗的書上,看到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論,以及補色的相互關係及色彩混合理論,由此大開眼界。從所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凡·高在一系列的靜物畫中,為把握形體要素的相互關係,正謹慎地嘗試著把明暗置換為色彩關係。

 

41、雪中紐南牧師住宅里的花園 1885年1月 紐南 布面油畫 51x77cm 加利福尼亞西蒙藝術博物館藏   在身為牧師的父親家裡,其住宅後有一個大花園,對花園的濃厚興趣是凡·高繪畫作品的一個經常性主題。而此處特別點明的牧師角色,給花園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42戴白色帽子的農婦 1884-1885年冬 紐南 三合板布面油畫 42.2x34.8cm 阿姆斯特丹國立梵谷博物館藏   我在這個星期仍然忙於畫頭像,特別是婦女的頭像。我想把許多這樣的作品集成一套,再配上《普通人頭像》這個總標題。(凡·高)

 

43、食土豆者 1885年4月 紐南 布面油畫 71.5x114.5cm 阿姆斯特丹國立梵谷博物館藏 這幅畫是梵谷在紐南時期的最佳傑作。同樣構圖的習作有兩幅,素描與速寫各一幅,但仍屬這幅最完美。為了完成這幅作品,他曾作了許多農夫、農婦的肖像,對室內及手的素描,以及瓶子與水壺的靜物畫等等,這些均是對此畫的習作。此畫充滿了對其社會性與宗教性的情感,畫面雖顯得粗野,但結構卻十分緊密;以圍聚的人物為中心,對形體加以把握;以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論,構成了種種暗灰色,以這些完成了這幅佳作。圍著餐桌而坐的四個農人,都曾作過個別習作。那詢問似的炯炯眼神,右端的農婦下垂的厚重眼瞼,布滿皺紋、凹凸不平的臉和手,充分地表現出大地上勤奮的勞動者的「力量」。他在404信上表示,希望這幅畫能強調出「伸在碟子上的那隻手,曾挖掘過泥土。」同時窗外的景色,也令人深切地感受到煮土豆的香味。

 

44、聖經 1885年4月 紐南 布面油畫 60x78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這幅作品似乎暗示了梵谷和父親之間的關係, 表現了他對在1885年的3月突然去世的父親的崇敬之情。這本荷蘭文聖經曾屬於梵谷的父親, 象徵著他的虔誠和清教徒式的生活。這本書翻開到以賽亞書第53章, 這一段描述了耶酥雖來到人世卻不被承認的遭遇。

 

45、草屋、破牲口棚和俯身的農婦 1885年7月 紐南 布面油畫 62x113cm 私人收藏 1985.12.3倫敦索斯比拍賣行   「在同一個草屋頂兩幢半塌的草屋, 因為年久而損壞, 它們合成一體, 互相支持, 使我想起一對年老的夫婦。」(凡·高)

 

46、挖地農婦和草屋 1885年6月 紐南 布面油畫 31.3x42cm 芝加哥藝術協會藏   梵谷在寫生時也常常會看到一些有趣的畫面, 例如, 他曾經告訴提奧, 「我在畫荒地上的小房子, 這幢只用草皮與棍子蓋成的小房子。正當我畫時, 兩頭綿羊與一頭山羊爬到屋頂上吃草。山羊向煙囪裡面探頭張望。一位婦女大概聽到屋頂上有響聲, 跑出屋來, 向屋頂扔掃帚驅趕山羊。」

 

47、村舍、農婦和山羊 1885年6-7月 紐南 布面油畫 60x85cm 法蘭克福市立美術館藏 「穿著粗布衣服幹活的農婦,要比她星期天穿禮服去教更典型,也更有魅力」(凡·高)

 

48、秋景 1885年10月 紐南 嵌板布面油畫 64.8x86.4cm 英國劍橋Fitzwilliam博物館藏   「我畫了一幅秋天的景色,畫中樹葉都是黃色的。當我設想它是一部黃色的交響樂時,作為基調的黃色與樹葉的黃並不一致,有沒有關係呢?沒有關係。一切取決於我對顏色色調的無限豐富的知覺程度。」(凡·高)

 

49、有四棵樹的秋景 1885年11月 紐南 布面油畫 64x89cm 歐特婁國立克羅-米勒博物館藏   現在已經是秋天了。在森林裡,在落葉上,在溫和的陽光下,在朦朧的事物中,在優雅、苗條的樹枝頭,往往有一種輕微的憂鬱。可是我也喜歡剛烈與粗野的一面——那種強烈的光的效果,例如,在中午陽光下揮汗刨地的男人身上的陽光。每年這個時候,海灘上的風景更加美麗。在海灘上有一種輕快、柔和的風格;在樹林里是一種憂鬱、嚴峻的調子。這兩種現象並存於生活中,我感到高興。(凡·高)

 

50、戴白色帽子的農婦 1885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51、飛狐 1885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52、婦女頭像 1885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53、捲紗的婦女 1885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54、籃子裡的蘋果 1885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55、絡紗機 1885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56、馬的石膏像 1885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57、碼頭 1885 私人收藏

 

58、牧師房子 1885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59、男子頭像 1885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60、農舍 1885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61、努能的舊教堂塔樓 1885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62、有白楊樹的小路 1885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63、散著頭髮的女子頭像 1885年12月 安特衛普 布面油畫 35x24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梵谷創作進入安特衛普時期(1885年11月28日—1886年2月28日)。1885年11月底,梵高決定去安特衛普,在那裡的3個月里,他努力的學習繪畫並沉醉於其中。在此期間,他了解魯本斯的繪畫,接觸到了日本浮世繪,這些都對他此後的繪畫歷程有很大影響。梵高此時期的作品延續了紐南時期的現實主義風格和深沉的筆觸,但他也漸漸使畫布變得明亮了些,色彩也豐富了些。

 

64、留著鬍鬚的老人 1885年12月 安特衛普 布面油畫 44.5x33.5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65、穿藍衣的女子 1885年12月 安特衛普 布面油畫 46x38.5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這裡的花園也很美;有一天早晨,我坐在公園裡畫速寫。我在上星期畫了三幅油畫習作,一幅習作畫的是從我的窗口看到的一些古舊房子的背面,兩幅是在公園裡畫的。我已經把其中的一幅拿到畫店裡去陳列。有一幅畫一定要畫——為什麼不那麼純樸呢? 當我深入觀察生活本身的時候,我得到了相同的印象。我看到街上的普通人——好極了,我常常想,工人比紳士們更加有意思;我在這些普通人身上發現了生氣勃勃的力量。誰要是想把他們的特殊性格表現出來,他必須用一種堅定的筆觸,用一種純樸的技巧去畫他們。我一次又一次地去參觀博物館,我不大看別的畫,主要是看魯本斯與約爾丹斯所畫的幾個人的頭與手。魯本斯在素描中,用純粹紅色的長筆觸畫人物臉上的線條,或者用同樣的筆觸塑造手指頭,他的這種畫法把我完全迷住了。(凡·高)

 

66、頭戴紅絲帶的女子 1885年12月 安特衛普 布面油畫 60x50cm 紐約私人收藏

 

67、雪中安特衛普老房子的後院 1885年12月 安特衛普 布面油畫 44x33.5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68、戴白色帽子的老婦人 (接生婆) 1885年12月 安特衛普 布面油畫 50x40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69、頭蓋骨和點著的煙 1885-1986年冬 安特衛普 布面油畫 32x24.5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無疑的,凡·高的這幅畫有些令人恐怖,也許這幅畫是他安特衛普時期最出色的作品。也許文森特在研究藝術的時候,從遺骸上學習解剖。一張草圖,遺骸和貓證明了這一點。那時梵谷存在著健康問題(胃功能失調,牙也壞了),可以反應他的健康狀況,但他並未因此懈怠。這幅作品可能受比利時的藝術家Féicien Rops影響。

 

70、帶深色毛氈帽的自畫像 1886年春 巴黎 布面油畫 41.5x32.5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梵谷創作進入巴黎時期(1886年3月—1888年2月20日)。1886年2月底,梵高來到「藝術之都」巴黎。這裡濃厚的藝術氛圍使梵谷興奮,尤其是印象派繪畫使他震驚不小。在弟弟提奧(當時在巴黎,提奧是頗有名氣的畫商,和印象派畫家關係很好)的介紹下,梵高認識了很多印象派畫家,比如勞特累克、高更、修拉、畢沙羅等。在受到印象派影響後,梵高的畫風發生了變化,畫面變得明亮起來。他還在創作中吸收了印象派的一些技法,如點彩法等。這一時期梵高開始了大量的自畫像的創作。2年後,梵高漸漸厭煩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他並不滿足於印象派的表現手法和思想理念,而他獨特的個性告訴我們,梵高的繪畫不屬於任何流派,於是梵高帶著希望來到法國南部,充滿陽光的小城阿爾,迎來了他最輝煌的創作時期。這幅 自畫像不管是自我欣賞之作也好, 還是向他的荷蘭同胞倫勃朗表示敬意而作也罷, 似乎有一點可以肯定, 即參照了倫勃朗的風格。在這幅自畫像里, 凡·高穿著短上衣, 系著圍巾, 帽子稍向後仰, 好像剛剛抵達巴黎的樣子。

 

71、畫架前帶深色毛氈帽的自畫像 1886年春 巴黎 布面油畫 46.5x38.5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令人感到驚奇的是, 在巴黎期間的28幅自畫像中, 只有兩幅表現了作畫時的凡·高, 而且它們分別是標誌著他在巴黎兩年生活的開始和結束。這幅是第一幅, 暗色調, 畫於他剛剛抵達巴黎的時候。

 

72、巴黎的屋頂 1886年春 巴黎 多重紙板油畫 30x41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這幅畫的內容是從蒙馬特丘陵的一角眺望巴黎景色。在這幅畫中, 凡·高使用色彩的並置法代替明暗陰影。這種構造畫面的手法, 似乎是從印象派學來的, 但色調尚未脫離由補色混合的灰色調, 不過卻出現了以往所未有的輕快筆觸與明朗的律動感, 非常吸引人。(世界名畫與巨匠)

 

73、小手鼓和紫羅蘭 1886年春 巴黎 布面油畫 46x55.5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凡·高在"鈴鼓咖啡館"的活動很可能是受到過勞特累克的鼓勵, 勞特累克曾給咖啡館畫過一幅長筒鈴鼓圖。但也很可能是由於凡·高與塞加托里有同居關係; 對於這幅畫之類的作品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有人說那是求愛的花束, 有人說那是換飯吃的畫作, 也有人說那是打算賣的作品。

 

74、布呂特芬風車磨坊 1886年夏 巴黎 布面油畫 46.5x38cm 東京石橋藝術博物館   這幅《布呂特芬風車磨坊 Le Blute-fin Windmill》畫於1886年夏天。風車、小屋、圍牆、草叢、地面及部分天空等均使用了厚塗法。對於當時認識的畢沙羅、莫奈等印象派畫家所特有的線條輕快感、肥瘦感, 他多少受到一些影響。在蒙馬特畫風車的作品, 先後共有9幅, 將這一幅與半年後畫的另一幅比較, 後者的筆觸較細, 也有分割, 較接近於點彩派。大地的穩重及超現實的開拓, 給他的藝術帶來了未曾有過的輕快感。但在這幅畫上, 輕快感仍停留在現實的動感中, 尚未成為意念自在的飛翔(有如煙火一般消失於虛空中), 反而讓人感到地面的堅固與穩重。

 

75、一雙鞋 1886年下半年 巴黎 布面油畫 37.5x45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從鞋具磨損的內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著勞動步履的艱辛。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舊農鞋裡,聚積著寒風陡峭中邁動在一望無際的永遠單調的田壟上的步履的堅忍和滯緩。鞋上沾著濕潤肥沃的泥土。暮色降臨,這雙鞋在田野小徑上踽踽而行。在這鞋具里,迴響著大地無聲的召喚,顯示著大地對成熟的穀物的寧靜的饋贈,表徵著大地在冬閑的荒蕪田野里朦朧的冬冥。這器具浸透著對麵包的穩靠性的無怨無悔的焦慮,以及那戰勝了貧困的無言的喜悅。這鞋具屬於大地,它在農婦的世界裡得到保存。(海德格爾)

 

76、自畫像 1886年秋 巴黎 布面油畫 39.5x29.5cm 海牙公共博物館   凡·高為自己畫的自畫像中也曾反覆出現這種專註的目光或者說目光犀利的表情。在這幅自畫像中就出現了這種神態,畫面上紅紅的面孔和鬍子醍目地襯托出黑色的眼睛,人物的神態堅毅而果斷,下巴微翹,上衣翻領和中產階級襯衫白硬領的開口上方是人物的頭。

 

77、三雙鞋 1886年12月 巴黎 布面油畫 49x72cm 美國哈佛大學   文森特寫實地摹畫他的鞋。他的想法——決非革命的——們工作室里的畫友感到有些古怪, 我們無法想像一幅蘋果和一幅有平頭釘的鞋能夠並排懸掛在餐廳里。(弗朗索瓦·戈齊)

 

78、花瓶里的花 1886-1887年 巴黎 布面油畫 41.3x33cm 私人收藏   這幅畫於1990年在密爾瓦基、威斯康辛州的一個私人住宅被發現, 1991年經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證實為真跡。

 

79、坐在舒適椅子里的畫商里德 1886-87年冬 巴黎 布面油畫 41x33cm 俄克拉荷馬大學藝術博物館   畫商亞歷山大·里德與文森特和提奧兩人都是朋友。在後來幾年中,文森特在信中常常批評里德,導致他們之間關係的惡化。里德對他們之間的磨擦有著完全不同的解釋。有天他向文森特表露自己和情婦的不和,而文森特也同樣沮喪,因為他在經濟上完全依靠提奧的幫助。文森特於是「勇敢地」提議自殺。在這裡德看來,這種解決方式太過激烈,而文森特繼續著這種可憐的準備,於是他決定避開。

 

80、唐居伊老爹 1886-87年冬 巴黎 布面油畫 47x38.5cm 哥本哈根私人收藏   凡·高為蒙馬特爾的顏料商唐居伊老爹所畫的象徵主義風格的肖像更具理想化的合作者色彩。唐居伊是位社會主義者並且曾經是巴黎公社的社員,按照他那個階層人們的習慣,大家稱他為老爹,他的名氣來自他的好心腸——他店裡的美術用品可以賒購,並且經常資助尚未成名的畫家。在梵谷看來,唐居伊非常講究信譽,是個人品非常好的人。他為唐居伊所畫的三幅肖像完全可以被認為代表了理想化的畫商形象。其中本幅肖像註明是1887年1月所畫,畫中把老顏料商畫成一位系著圍裙的工人。 一個世紀後,梵谷傳奇式的繪畫生涯為他帶來無比的聲譽時,唐居伊曾以300法郎賣出的"鳶尾花"變成了世界上最昂貴的現代繪畫作品。

 

81、葛樂蒂的磨坊 1886-1887 布宜諾斯艾利斯國家博物館

 

82康乃馨和其他花卉 1886 華盛頓克利格博物館

 

83奧維附近的麥田 1886 維也納國家美術畫廊

 

84、巴黎的屋頂景觀 1886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85、採石場山丘 1886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86、從蒙馬特看巴黎 1886 瑞士巴塞爾藝術博物館

 

87、紅色罌粟花 1886 美國康州哈特福特-偉茲沃爾斯博物館

 

88、花盆裡的瓜葉菊 1886 荷蘭鹿特丹布尼根博物館

 

89、菊花和其他花卉 1886 加拿大渥太華國家畫廊

 

90、蒙馬特的小坡路 1886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81、女子畫像 1886 瑞士巴塞爾藝術博物館

 

92、有劍蘭和翠菊的花瓶 1886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93、桌上的紫蘿蘭花籃 1886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94、自畫像 1886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95、塞加托里坐在鈴鼓咖啡館 1887年2-3月 巴黎 布面油畫 55.5x46.5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畫於1887年夏天, 自這一年的春天起, 文森特便常去克利希街的"鈴鼓"咖啡屋, 畫中的婦女就是這間咖啡屋的女主人阿戈斯蒂娜·塞加托里, 以前曾當過德加的模特兒, 傳說跟凡·高曾有過一段時期的深交。在這一幅畫上可以看到凡·高在店內的牆壁上, 裝飾著他喜愛的日本版畫, 並與貝爾納、高更、勞特累克等利用此店舉行畫展。對莫奈、畢沙羅為首的正統印象派畫家來說, 他們自稱為"反正統的畫家"。這一幅畫用細微的筆觸所形成的律動交響與色彩並置的手法, 表現出他有一段時間曾學習過修拉、西涅克的點彩法。

 

96、自畫像 1887年春 巴黎 布面油畫 32x23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梵谷的自畫像呈現出1887年在巴黎和提奧一起生活時期的特點。在暗綠色的背景上面分散著豐富的紅色和藍色的點,夾克衫的紅棕色上點綴著其互補的深藍綠、桔紅和黃色的點。明亮的紅色鬍鬚和黃褐色的頭髮以強有力的筆觸表現,用純互補色的綠來描繪眉毛、頭髮和鬍鬚。

 

97、自畫像 1887年春 巴黎 布面油畫 42x33.7cm 芝加哥藝術協會   在這幅自畫像中,藍綠兩色的背景襯托出肖像中心的紅鬍子和微眯的眼睛。不過到創作這幅自畫像的時候,已不再是由眉毛、眼睛、鬍子來表現相貌的生動性,在這裡生動性是通過畫面上彩色紙屑似的小點或者說是細小的波紋來表現的。眼睛和眉毛變成了中心,畫筆從這個"中心點"出發,流暢地向四周揮酒,桔紅色的鬍鬚像是由頭部向外冒出的火焰。畫家使用這種畫法時是小心謹慎的筆觸"粗糙"或者說"魯莽"給肖像平添了生氣,並且使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了時代特徵,同時卻沒有破壞畫像的完整性。

 

98、克利希林蔭道 1887年2-3月 巴黎 布面油畫 42.5x55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鈴鼓咖啡屋位於克利希街的62號, 凡·高和提奧同住的公寓也在這條街附近。這一幅畫採用了色彩視覺混合、色彩相互滲透和筆觸的輕妙律動, 以表現街道上早春的氣氛。在右方的樹木是橫線筆觸, 讓欣賞者感到一種看不見的空氣流動。這些與前景道路散落的筆法相映襯, 構成了一種包羅萬象的空間流動感。色彩上則使用淡紫、淡褐與藍色為基本色調, 這種色調是來自於日本的版畫。在巴黎時期, 他想捉住藝術上的輕快感, 便以輕快為主題畫了數幅同類的風景畫。本圖作於1887年春天。

 

99、麥田上的雲雀 1887年夏 巴黎 布面油畫 34x65.5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畫於1887年夏天, 此畫一見即令人聯想到他在奧弗所作的《麥田群鴉》, 但與後者比較起來, 有完全不同的感覺。這幅畫讓人感到清閑明朗, 好像可以聽到遠處清晰婉轉的歌聲。凡·高採用修拉與西涅克的色彩分割理論, 又從印象派畫家那裡學習到短促筆觸的並置以及從光線中捕捉色彩的瞬間變幻, 以色彩的禮堂混合手法來表現。這幅畫的彩度高, 向上向下的短促筆觸, 使畫面洋溢著勃勃的生氣; 雲、麥田、草地均富動態, 雲雀的聲音暗示了在畫面上所看不到的垂直軸。麥穗順著風向俯偃, 仔細觀看會有一種寫實的感覺, 同時又讓人覺得在遙遠的彼方有一種虛無縹緲的憧憬。

 

100、灌木叢 1887年夏 巴黎 布面油畫 32x46cm 烏得勒支中央博物館   梵谷既喜歡畫樹梢枝頭的樹葉,也喜歡畫樹根近處的灌木,光與影、色彩的深淺濃淡變化,對凡·高的繪畫技巧提出了挑戰,磨練了他對色彩的深刻感受和表達,使其繪畫技藝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101、樹和灌木叢 1887年夏 巴黎 布面油畫 46.5x55.5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許多風景畫家缺乏對自然發自內心的認識, 這種認識是從小就看慣田野的人才具有的。儘管每一個都是從小就看到的風景, 但是每一個人能像小孩一樣來反映嗎?每一個看到風景的人也都愛灌木、田野、草地、森林以及雨雪風暴嗎?」(凡·高)

 

102、四朵剪下的向日葵 1887年春 巴黎 布面油畫 60x100cm 歐特婁國立克羅-米勒博物館   1887年的暮夏, 凡·高畫了四幅向日葵, 這幅給人感覺無比的逼真, 從某個角度來說, 這一幅可視為凡·高畫集的代表性作品。孩童時代他就喜愛鳥巢, 這種喜愛可以說是他幻想特性的本質。由他的素描習作可以看出, 他嘗試著要捕捉中心向周圍旋轉的分量感。他後來到南法追求太陽, 就是對於旋轉、炎熱的天體的一種熱望。事實上, 向日葵就是生長在大地上的太陽(法語稱之為Tournesol——旋轉的太陽; 英語稱之為Sunflower——太陽之花)。巴黎時期的作品中, 這一幅顯示出凡·高成熟後風格——以螺旋的渦流向外噴出, 同時也在暗示著凡·高晚期的幻想力。

 

103、兩朵剪下的向日葵 1887年8-9月 巴黎 布面油畫 43.2x61cm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早些時候畫的一幅風格細膩的向日葵已被明朗和絢麗的調子所取代, 同時, 細心敷設的一層層顏色也比過去更加厚重。

 

104、唐居伊老爹 1887年秋 巴黎 布面油畫 92x75cm 巴黎羅丹美術館   這是巴黎時期末的作品。關於唐居伊老爹的肖像畫, 除此之外尚有兩幅, 其中的一幅是在同一時期畫的, 有同樣的姿勢, 相似的背景; 而稍後所畫的另一幅唐居伊老爹, 使用深藍與紅褐色, 背景的浮世繪配置方法跟這一幅也不同, 整個的感覺更為強烈(尤其是色調和彩度)。這幅畫的構圖較有統一感, 與浮世繪的柔和調子和下端的裝飾圖案非常調和。唐居伊老爹是當時蒙馬特的小畫具商, 他的性格親切而溫和, 對於未成名的畫家時加關照, 他的店時常成為印象派畫家停留的所在, 包括畢沙羅、塞尚和高更也常在他的店裡出放。唐居伊老爹在店內也懸掛了凡·高的畫。

 

105、浮世繪仿作: 盛開的李花 1887年9-10月 巴黎 布面油畫 55x46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這幅畫是模仿歌川廣重的名作"名所百景-龜戶梅屋鋪"。凡·高十分迷戀浮世繪中鮮明的色彩運用及平面化的空間感。這對他創作有相當大的影響。

 

106、浮世繪仿作: 雨中的橋 1887年9-10月 巴黎 布面油畫 73x54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這兩幅畫臨摹於日本浮世繪畫家廣重的作品, 可以說是凡·高關切、喜愛浮世繪的最直接的表現。 凡·高對浮世繪的喜愛, 始於安特衛普時期(比利時)。1885年給提奧的437信中說:"我的畫室還不錯, 整個牆壁上貼滿了日本版畫, 所以很快樂。"到巴黎以後, 於唐居伊老爹處, 看到更多的日本版畫。賓格畫廊是當時巴黎的"日本趣味"中心, 專門收藏浮世繪, 約有一萬多張, 凡·高屢次前往觀賞, 並一張張加以研究。

 

107、浮世繪仿作: 花魁 (溪齋英泉摹作) 1887年9-10月 巴黎 布面油畫 105x60.5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19世紀後半葉, 許多前衛藝術家受到日本浮世繪的影響。凡·高居住在安特衛普的1885年冬天所寫的信中, 第一次提到接觸浮世繪。但在作品中明顯看出受到浮世繪的影響, 則要到定居巴黎的1887年。因為當時日本版畫非常便宜, 凡·高大概買了兩百張裝飾自己的房間。這幅1887年的習作仿自《巴黎插畫》雜誌封面。凡·高從這幅畫中找到了描繪背景的靈感。

 

108、有日本版畫的自畫像 1887年12月 巴黎 布面油畫 44x35cm 瑞士巴塞爾藝術博物館   眼睛是綠色的, 一張面帶菜色但自信的臉上的鬍鬚和頭髮是紅色的。背景——有一張日本版畫。他面容上的悲劇, 通過有力的線條和色塊運用, 得到了成功的綜合。他概括地、但令人難忘地指出主題的本質特性, 並富有一種情感, 這種情感在這幅粗略的速寫中顫動, 這一切有助於產生一幅最崇高風格的作品。

 

109、義大利女子(阿戈斯蒂娜·塞加托里) 1887年12月 巴黎 布面油畫 81x60cm 巴黎奧賽美術館   就在1887年那一年,凡·高改變了自己肖像畫的風格,將印度派的寫實背景風格改變為象徵性的構圖風格。這種變化明顯地反映在這幅作品中,這又是一幅藉助裝束表現人物的作品,也許又是一個阿戈斯蒂娜式的人物。巴黎的觀眾對這樣的主題非常熟悉,因為許多義大利移民,她們通常被畫成帶有異域女子風情的普通人物。在凡·高的這幅作品中,從帶圖案的裙子、翻過來的圍裙以及頭巾上看,這是位鄉間女子;她手中那兩支低垂的康乃馨也適合一位"自然的"鄉下姑娘;而不管這姑娘擺的姿勢如何,畫面上熱烈的配色——艷麗的紅配綠、黃配金黃——以及筆法風格都暗示了人物的勃勃的生氣。

 

110、唐居伊老爹 1886-87年冬 巴黎 布面油畫 65x51cm 私人收藏   唐居伊老爹的這幅肖像是凡·高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個時期創作的。當時他與提奧一起住在蒙馬特爾區,他本人在費爾南德·科蒙畫室學習繪畫。他開始接觸其他印象派畫家,如畢沙羅、圖盧茲-勞特累克、愛彌爾·伯納德,並與他午一道作畫。唐居伊老爹深受這群人的愛戴,他午經常到克勞澤爾街唐居伊開的店鋪聚會,唐居伊允許他午賒購物品或用實特換取畫布。凡·高出於對這位朋友一片厚意的感激之情,創作了這幅肖像。這幅畫風格生動,用色新穎醒目,成為凡·高的傑作。

 

111、戴灰色氈帽的自畫像 1887/88年冬 巴黎 布面油畫 40x37.5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氣質性」的面孔是巴黎肖像畫中唯一保持不變的特徵,人物我形象卻在變化。在自畫像中,凡·高最常見的形象是中產階級市民(這種形象出現過17次),鬍鬚修剪得很整齊,身上穿著漂亮的有飾邊的上衣,脖子上圍著圍巾,並且常常惹人注目地戴著灰色的淺頂氈帽或草帽。

 

112、水果靜物 1887-1888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13、阿尼埃爾之橋 1887 瑞士蘇黎世畢爾勒基金會

 

114、阿尼埃爾餐廳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15、巴黎城牆邊的道路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83奧維附近的麥田 1886 維也納國家美術畫廊

 

116、巴黎郊外 1887 私人收藏

 

117、玻璃酒瓶和檸檬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18、餐館老闆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19、草和蝴蝶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83奧維附近的麥田 1886 維也納國家美術畫廊

 

120、成堆的法國小說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21、成雙入對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22、雛菊和秋牡丹 1887 荷蘭國立渥特羅庫勒穆勒美術館

 

123春天釣魚 1887 美國芝加哥藝術機構

 

124、從房間看巴黎景觀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25、戴草帽的自畫像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26、戴草帽的自畫像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27、戴氈帽的自畫像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28、紅捲心菜和洋蔥的靜物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29、傑克島的風光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30、靜物與蘋果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31、酒杯與酒瓶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32、克利齊的大道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33、蒙馬特的假期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34、蒙馬特風景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35、蒙馬特蔬菜公園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36、三本書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37、香蔥花盆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38、沿著塞納河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39、搖籃旁的慈母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40、自畫像 1887 瑞士巴塞爾藝術博物館

 

141、自畫像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42、自畫像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43、自畫像 1887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

 

144、戴草帽的自畫像 1887-1888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145、阿爾的餐廳 1887 英國牛津艾斯莫林博物館

 

146、從克利希大街看阿爾的工廠 1887 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美術館

 

147、葡萄 檸檬 梨 蘋果 1887 美國芝加哥藝術機構

 

148、走在花園裡的婦女 1887 私人收藏

 

149、茂盛的牧草 1887 荷蘭國立沃特羅庫勒慕勒美術館

 

150、畫架前的自畫像 1888年初 巴黎 布面油畫 65.5x50.5cm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這是最後一幅,也是最大的一幅,畫於1888年他就要離開巴黎的時候,而且在畫布的背面醒目地簽上了名字,這幅自畫像簡直就是那位正在作畫的畫家的宣言。這幅自畫像雖然也採用了傳統結構,卻帶有職業宣言似的色彩,因為它既突出了作者的階級身份又突出了作品的畫家身份。在這幅作品裡,梵谷將自己描繪為身穿無領短上衣的工人式的畫匠,手拿畫具站在畫架前面。然而他的裝束卻令人不知到底是何種身份的打扮。梵谷後來偏把它說成是農民的短外套。然而這件衣服本身式樣的模糊即暗示著它是多重身份的象徵——畫家、手工藝人、工人、農民,恐怕梵谷是想把所有這些身份都包含在其中吧。

 

梵高小傳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a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稱」梵谷」,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十九世紀偉大的藝術巨匠。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蘭南部布拉班特省(Brabant)的小村莊尊得特(Zundert)的一個牧師家庭。他父親叫西奧多盧·梵·高( Theodorus van Gogh 1822.2.2-1885.3.26),是當地牧師。母親叫安娜·科尼莉亞( Anna Cornelia Carbentus 1819.11.10 -1907)。 就在梵高出生一年之前,有一個和他同名的哥哥出生但夭折了,這件事成為梵高心理上的一個陰影,但究竟對梵高有多大的影響似乎已不得而知。 4年後,梵高的弟弟提奧·梵高(Theodorus van Gogh 1857.5.1-1891.1.25)出生,他是梵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堅定的支持者與崇拜者。 正一藝術把梵高的人生歷程分為12個時期進行簡要介紹: 一、小時候(1853-1869):不愛學習但能說六種語言 小時候的梵高不愛學習,但他很有語言天賦。他會說英語,德語,法語,還會用它們寫信。再加上後來學習宗教時學的拉丁語和希臘語,還有母語荷蘭語,他總共會六種語言。 1861年梵高進入尊德特鄉村小學讀書。 1864年,進入附近小鎮澤文伯根(Zevenbergen)的簡·普羅維利私人寄宿學校學習。 兩年後,也就是1866年9月,梵高結束了私人寄宿學校的學習,進入蒂爾堡(Tilburg)的威廉二世國王公立學校 (King Willem II secondary school)學習。 1868年,梵高休學返回尊德特老家,之後再沒有回去上學,原因不詳,這時的梵高15歲。 二、倫敦時期(1869-1876):中斷學業到古比爾畫廊公司倫敦分店當店員 1869年,16歲的梵高在畫商文森特伯伯(與梵高同名,簡稱森特伯伯 Uncle Cent"Vincent van Gogh 1820 - 1888)的介紹下,進入巴黎古比爾公司(Goupil&Cie 當時歐洲最大的畫廊)的海牙分店工作。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創建的。當時的經理是年輕的特斯蒂格先生。店裡出售繪畫作品和名畫複製品。梵高在那兒當店員。後因工作出色被轉到倫敦分店工作。梵高質樸、真誠、熱情的性格,大家都很喜歡他,他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因為他的伯伯是當時歐洲最大的畫商之一,而他被認為是這位著名畫商的理想繼承人。 梵高在這段日子裡通過工作,學習了大量的藝術知識,也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梵高一生都很愛讀書,從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這使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有了很高的藝術鑒賞力,這也為他日後成為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打下了基礎。他最喜歡的畫家是米勒,倫勃朗,布雷頓等人。 1871年,父親被調往海爾沃特(Helvoirt)。 1872年夏天,梵高回到海爾沃特看望雙親,與在外地上學的弟弟提奧見面。8月,提奧前往海牙,梵高與弟弟度過了一段愉快而難忘的日子。提奧走後,他們開始了長達一生的書信來往。這650多封梵高寫給提奧的書信,是我們了解梵高的最重要的資料。 1873年,提奧開始在古比爾公司布魯塞爾(Brussels )分店工作,與梵高成了同行。 1874年,梵高在倫敦向房東的女兒求婚失敗,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擊。心灰意冷的他對工作失去了熱情,顧客和同事都對他很有看法。終在1876年初,梵高被古比爾公司解僱。 三、博里納日時期(1876-1880):投身宗教在比利時博里那日礦區從事牧師工作 梵高通過報紙上的招聘廣告,求得了一份老師的工作。1876年4月,他來到英國的海邊城鎮拉姆斯蓋特(Ramsgate),在斯托克斯先生(Mr.Stokes)辦的學校當沒有薪水的見習教師。7月,學校遷往艾勒沃斯(Isleworth),但試用期過後梵高仍沒有領到工資。他開始另謀出路。這時,他有幸結識了當地的瓊斯牧師(Mr.Jones),並在牧師所辦的學校任助理教師,後來做起了助理牧師,甚至梵高有了自己的第一次傳教。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因為在倫敦失戀後,就已經投身了宗教,並成了一名「宗教狂熱分子」。 1876年12月,梵高回家過聖誕節。此後再沒有返回英國。具體原因不詳。 1877年,又是在文森特伯伯的幫助之下,梵高到多德雷赫特(Dordrecht)一家書店當店員。但因為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宗教,怠慢了工作,4個月後再次失去了工作。 1877年5月,經父親同意,他來到阿姆斯特丹,住在當時是荷蘭海軍司令的約翰伯伯(約翰尼斯·凡·高 Johannes van Gogh 1817-1885)家準備神學院的入學考試。梵高的舅舅(Johannes Stricker 1816-1886)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師,給他找來了最好的老師。但因為急於從事實際工作和痛恨晦澀的拉丁文和希臘文,他放棄了繼續學習。 1878年7月,又進入布魯塞爾傳教士學校學習,但還是沒有取得畢業任命書。 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時博里那日礦區從事牧師工作。那是一個如地獄一般的地方,礦工們過著非人的生活,經常有瓦斯爆炸事故。為了給礦工們最大幫助,梵高與礦工們吃住在一樣的破房子里,並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給他們,後因工作過於「熱情」,形象過於「醜陋」,教會認為他損壞了牧師的形象,把他解僱了。但梵高的行為得到了礦工們的尊重,有些人把他看作一位聖人。 再一次被解僱後的梵高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繼續義務從事傳教和救助工作。這時,他打算從事藝術了! 1880年10月,在朋友的推薦下,前往布魯塞爾邊學習邊創作。 四、埃頓時期(1881年4月12日-1881年12月30日):迷戀藝術在荷蘭埃頓開始了繪畫的學習和創作 1881年4月,梵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頓。他開始了繪畫的學習和創作,而他的家人和親戚已開始對他失望(其實一直都很失望)。可是此時,梵高深埋心底的對藝術的熱情才剛剛開始燃燒。 在埃頓期間,他愛上了剛剛喪夫的表姐凱(就是曾幫助過梵高的牧師舅舅的女兒 Cornelia Adriana Vos-Stricker 1846.3.21-1918),他和凱很談得來,但當他提出要和她結婚時,又一次被拒絕了!凱逃回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梵高到凱雙親的住處找她,但凱的父親拒絕了梵高的請求,梵高將一隻手放到點燃的蠟燭上,故意讓火燒自己,凱的父親最後不得不吹滅了蠟燭……梵高還是離開了。 五、海牙時期(1881年12月31日-1883年9月12日):在老師莫夫的指點下繪畫技法進步很快 又一次遭到打擊的梵高來到海牙,他得到了已經很有名氣的畫家親戚安東·莫夫(Anton Mauve 1838.11.18-1888.2.5)的幫助,梵高在莫夫的指點下,繪畫技法進步很快。他還得到了海牙古比爾分店經理特斯蒂格的支持。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比如梵高曾拒絕莫夫的建議:畫石膏像。不過比較合理的說法是,因為梵高與妓女思恩交往,才最終與莫夫和特斯蒂格絕交。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他只能靠弟弟提奧每月寄來的錢維持生活,而這種靠弟弟養活的生活一直持續到梵高自殺。 1882年2月,梵高結識了妓女思恩並同她同居。出於對其悲慘生活的同情,梵高決定和思恩一起過平靜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對他們的結合,甚至是提奧。他們最終還是分手了。 六、德倫特時期(1883年9月-1883年12月):過了4個月的流浪與創作 1883年9月中旬,與思恩分手後的梵高,離開海牙前往荷蘭北部的德倫特(1883年9月-1883年12月),開始了幾個月的流浪與創作。 七、紐南時期(1883年12月-1885年11月27日):勤奮創作完成了第一幅名作《吃土豆的人》 1883年底已30歲的梵高來到父母在紐南的新家。 第二年,鄰居家的「老處女」瑪高特( Margot Begemann 1841.3.17-1907.2.11)愛上了梵高,這可能是梵高一生中唯一一次被別的女人愛。雖然瑪高特比梵高大了將近10歲,但他們還是有了結婚的打算。但雙方親屬都不同意,尤其是女方家長。最終,瑪高特在痛苦中服毒自殺,雖然沒有死,但這件事使梵高很受打擊。也由於這件事發生在一個牧師之家,所以梵高受到人們的指責,他一度十分消沉。 梵高在給提奧的信中這樣寫:「我的好兄弟,這件事使我心亂如麻。」 「在她(瑪高特)還十分衰弱的時候,被五六個別的女人欺侮了,她吞下了毒藥」(「五六個別的女人」指的應該是瑪高特的母親和姐妹)。 1885年3月26日,梵高的父親去世。當年梵高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吃土豆的人》(所謂著名是後來人的評價,當時的梵高根本無人知曉)。這個時期的梵高受到荷蘭畫派,倫勃朗等畫家的影響,畫面深沉,厚實,有極強的鄉土氣息。而喜歡畫農民一方面是出於對勞動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導師——米勒的影響。 八、安特衛普時期(1885年11月28日—1886年2月28日):邊創作邊學習了3個月 1885年11月,梵高到安特衛普一邊創作一邊學習。他開始推崇盧本斯,還接觸了日本浮世繪。 九、巴黎時期(1886年2月—1888年2月20日):畫風轉變深受印象派影響 1886年2月,梵高突然前往巴黎與弟弟提奧同住。提奧在當時已是小有名氣的畫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在弟弟的介紹下,梵高結識了高更、貝爾納、勞特累克、畢沙羅、修拉等畫家。還結識了經營繪畫用品的唐基(Père Tanguy)。這一時期的梵高深受印象派繪畫的影響,畫面變得明亮、清新,並運用了如點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時,他也開始了著名的自畫像的創作。 十、阿爾勒時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成果豐碩創作真正進入了高潮 1888年初,35歲的梵高厭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來到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勒尋找它嚮往的燦爛的陽光和無垠的農田。他租下了"黃房子",準備建立「畫家之家」(又稱「南方畫室」)。他的創作真正進入了高潮。《向日葵》《夜晚咖啡座——室外》《夜間咖啡座——室內》《收穫景象》《海濱漁船》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靠提奧的資助生活。 在阿爾勒期間,梵高認識了郵遞員魯林,善良的魯林是梵高在阿爾勒僅有的幾個朋友之一。梵高還為他們一家畫了很多肖像畫。 1888年10月,高更因經濟困難,接受了梵高的邀請,來到阿爾勒與梵高同住,這是梵高夢寐以求的。提奧為他們兩個提供生活和工作的資金,他們把作品給提奧作為交換(梵高早就這麼幹了,只是還沒有賣出過一幅畫)。梵高為了裝飾高更的屋子,打算畫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沒有完成。 他對高更的感情很複雜。他很尊重高更,但他們因性格上的差異和藝術上的分歧經常爭吵。後來梵高因過度勞累(當然也有多種原因)而變得時常精神失常。在一次與高更爭吵後,他失去理智,企圖「刺殺」高更,高更跑開後,梵高回到「黃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獻給了一個當地妓女,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梵高想建立「畫家之家」的宏偉計劃就此終結。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也正是由於這一讓人震驚的「割耳事件」, 阿爾勒當地的居民甚至聯名寫了請願書,要求政府驅逐梵高。 十一、聖雷米時期(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在聖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療 1889年4月,提奧結婚了。 1889年5月,梵高懷著複雜的心情來到離阿爾勒25公里的聖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療(一種說法是梵高得的是癲癇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結論認為:梵高得這種病有遺傳因素,因為他們家族有這種病史)。 他每隔一段時間就發一次病,但平時他極為清醒(癲癇病人在不發病時就像常人一樣),還創作了大量作品。這時的梵高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用心靈作畫的大師! 梵高認為:繪畫不能僅僅滿足於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 而應當在憑感覺與真實地描繪自然的同時,表達藝術家的主觀見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個性和獨特的風格。 可以說,用繪畫表達藝術家的主觀感受是此後一些畫派,甚至整個現代藝術的一個主題。可在當時,梵高和高更等先鋒藝術家根本不被理解,所以梵高一生只賣出過一幅油畫,他近十年的藝術創作都是在提奧的資助下進行的。《星月夜》是聖雷米時期最著名的作品,也可以說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十二、奧維爾時期(1890年5月21日—1890年7月29日):接受加歇醫生的治療 1890年5月,梵高前往巴黎,與弟弟提奧和他的妻子,及他們剛出生一年多的兒子見面(梵高的侄子也叫文森特·梵·高,後來成為出色的工程師,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 5月21日,梵高搬到巴黎附近的奧維爾接受加歇醫生的治療。一切都很順利。但《麥田群鴉》這一著名作品被認為預示了梵高的死亡。 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寫生時,梵高開槍自殺!但沒有打中要害,他自己支撐著回到旅店。他拒絕接受治療,也有說是由於子彈太深了,已無法醫治。 7月28日一早,提奧趕到奧維爾。他坐在梵高床邊和他一起回憶童年的時光…… 梵高在彌留之際說道:「痛苦將永存」(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1890年7月29日黎明,梵高逝世。

 


推薦閱讀:

梵高的《星夜》好在哪裡?
《博物志》會員通訊試讀之五:我從不設想你是不幸的
寫給2017年末的你和這世界上其他瘋子
【梵高與高更】從一見如故到分道揚鑣
梵高,還畫過這樣一幅「星夜」

TAG:油畫 | 梵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