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五段論的博弈論解釋——寫在馬克思誕辰丨政解

人類社會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五個階段,每個中國人都對此耳熟能詳。但這個學說是由斯大林正式提出,馬克思本人是明確反對這種歷史分期模式的。本文將簡要探尋歷史五段論的演變源流,我們可以看到,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論斷還是很有解釋力的。但之前的解釋過於模糊,筆者將給出一個非常簡明的解釋,進化論的思想、博弈論的框架、數學的方法。

基本理論如下:

生產力水平用指數表示:20為生存線,40為溫飽線,60為小康線,80為富裕線。這裡的生產力是指全社會平均生產力,不同的個體之間、不同的社群之間當然有所分化,甚至可以差異很大。

生產力在20以下為原始社會,優勢制度的特徵為,部落財產公有,所有人均具有人身自由,但並不具有私有財產。人類在此階段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大部分人不能活到成年,成年後仍然隨時可能死亡,繁殖率、死亡率與大型動物類似。

生產力在20—40為奴隸社會,優勢制度的特徵為,少數人掌握財富,多數人不僅不掌握任何財富,而且不具有人身自由。上層的生育率較高,死亡率大大降低,基本能夠活到成年;下層中成年奴隸能保障生存,但生育率和活到成年的比例仍較低,奴隸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必須靠戰爭不斷掠奪人口補充奴隸數量。

生產力在40—60為剝削社會,優勢制度的特徵為,少數人掌握財富,多數人幾乎不掌握任何財富,但是具有有限的人身自由。全社會的死亡率都大大降低,哪怕是貧困的下層,其後代一般也能活到成年。上層的生育率明顯高於下層,上層的失敗者會被不斷擠入下層,下層的成功者偶爾也能夠躋身上層。

生產力在60—80為自由社會,優勢制度的特徵為,少數人掌握大量財富,多數人掌握少量財富,所有人都具有形式上的人身自由。全社會的死亡率進一步降低,同時人不再將生育能力發揮到極致,出生率開始普遍降低,且下層的生育率反超上層。上下層之間的人口流動變得司空見慣。

生產力在80以上為共產社會,優勢制度的特徵為,全體成員共同掌握大部分財富,小部分財富在成員中進行差異化分配,所有人都具有高度自由。人仍然分為不同的階層,但是階層是自由選擇的,選擇更高的階層意味更大的社會責任,上層的生育率將再次超過下層,上下層人口流動非常頻繁。

我的分段方式與傳統方式並不相同,歐洲的封建社會、中國的帝制時代和資本主義前期都歸為剝削社會,而一切在形式上人人平等、依法治國的社會都歸為自由社會,這既包括福利制度和選舉制度興起後的資本主義後期,目前的中國和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姑且也可以算在裡面。看完以後你就會發現,哪種分類方式更科學更本質。

一、原始社會的邏輯

在生存線下,人類處於原始社會。此時的主要矛盾是人類和大自然的矛盾,此時的生產方式主要是採集漁獵,並且收穫受氣候和運氣影響波動很大。此時,生產力並不足以保障全體人類維持生存,這帶來了兩個後果:

一方面,為了維持小群體不崩潰,能力強的人必須把自己獵獲的食物分給大家,而不會靠著強大的武力佔有過多的資源。這是一項基本倫理,如果誰不遵循這個倫理,那麼他所在的社群就會有人不斷死亡,而人是不能像老虎那樣獨自存活的,因此他的小團體就會毀滅。此時人類的生存競爭主要是種群外競爭,艱苦的生存環境必然把佔有財產的想法不斷消滅在萌芽狀態,不消滅財產觀念,就消滅整個族群。

另一方面,這種互助也是有邊界的,有些人能分配到食物,有些人則完全不能。如果一個人還有生產能力,只是由於暫時的傷病或者運氣不好而沒有打到獵物,那麼同伴一般會給他食物,因為他對群體的長期價值是正的。如果一個人已經失去了勞動力,比如衰老或者重病重傷,那麼他並不會得到照顧,因為他已經是群體的負資產了,他只能靜靜地餓死。很多民族都曾經有棄老的傳統,可自行搜索了解。

原始社會發展到後期有一個風俗值得重視,那就是出現了私有制的萌芽。在這些社會中,打獵得到的食物還是會在人群中近似於平均分配,但是採集得來的食物卻會更加私有化。首先當然是肉類更不容易保存,必須儘快吃掉,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打獵的產出是波動的,運氣成分很大,大家必須互通有無,否則最優秀的獵手都可能餓死;而採集的收穫與勞動量更加成正比也更加穩定,率先在這個領域私有化,是有利於勤奮和聰明的採集者的,懶人和蠢人會被淘汰。

雖然受制於食物的獲得,但原始社會的生育率總體來說是比較高的,不過幼兒死亡率也會很高,人口增長比較緩慢。不但老弱病殘會被淘汰,一些弱小的部族也會被淘汰,一些強大的部族因為區域食物漸缺也會分裂遷移,這方面和動物並沒有什麼分別。

二、奴隸社會的邏輯

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關鍵因素是生產力的增長和生產方式的變化。生產力的增長使得平均生產力超過了20這個生存線,也就是說全人類的生產已經足以維持全體人口的基本生存,這時基本遊戲規則就發生了重大變化。

在達到生產力指數20這個臨界點前,人類完全屬於自然生態的一部分,種群規模基本被自然環境所限定,人類人口可能在上百萬年時間內幾乎不增長。在突破這個臨界點後,人口就具備了持續增長的條件,在短短几萬年間,人類就遍布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少數氣候和自然條件過於惡劣的地方除外,世界開始變得擁擠起來。最重大的後果是,人類的主要矛盾由原始社會時期與自然界和猛獸鬥爭,變為了與周邊不同部落的人爭奪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人類的戰爭史,就此拉開了序幕。

有戰爭就有俘虜,對於俘虜,最現實的處理辦法有兩個,一是吃掉,二是當作奴隸使用。在生產力低於20的時候,把俘虜當做奴隸是完全不可行的,因為平均看來俘虜所創造的價值還不夠他們自己生存所需的,這時候顯然是把他們直接吃掉比較划算,養的時間越長,反而變瘦了。在生產力高於20的時候,蓄養奴隸才成為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如果生產力指數現在為25,奴隸自身吃掉20,還剩下5的剩餘價值可供長期剝奪。

生產方式的進化也使得使用奴隸成為可能。你顯然不可能讓奴隸去打獵,因為打獵意味著要給他們武器,並且要讓他們外出,奴隸可能因此跑掉甚至造反。只有農耕、養殖和建築工地才是奴隸的合適應用場景,因為可以集中進行管理。

上面的論述證明了,生產力高於20這個生存線,是奴隸制存在的必要條件,生產力低於生存線的時候,奴隸制是絕對不可能存在的,即便短暫建立起來,也會很快崩潰。那麼什麼才是充分條件呢?那就是進化論和博弈論的工作了。

假設有兩個資源稟賦和先天條件完全一樣的部落,一個採取奴隸制,一個不採取奴隸制。

不採取奴隸制的部落中,所有人的精力都會用來提高生活水平,因為雖然可以生存了,但是還沒有達到溫飽,每個人都會竭盡所能得從事生產勞動。這聽起來很好,但是有個重大問題,如果生產力有25,大家就會吃掉25,生產力有35,大家就會吃掉35,完全不可能有任何剩餘的資源和精力來進行積累。但是不要忘了,他們處於一個戰亂頻仍的時代,如果不建立武裝、不建立政權、不建立一切上層建築,那麼必然會在對外戰爭中落敗,從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或許領袖和智者會提醒大家不要光顧著改善生活,還是要進行適當的武備,但是這種提醒必然是無效的:首先,人在雖然餓不死但卻吃不飽的情況下,有強大的動力去找吃的,而沒有動力為了或然發生的戰爭去消耗熱量習武和消耗資源置辦武器;其次,武備是一種具有正外部性的行為,你消耗的資源是個人的,但是保衛的卻是整個部落,這時大家都會有強烈的搭便車的心態;最後,即便領袖非常有權威,讓部落全員都認識到武備的重要性,在一定的高壓政策下讓大家咬牙拿出一點資源來搞武備,比如生產力到了35,只吃掉30,拿出5來搞武備,但是奴隸制部落卻可以直接砍出15都用來搞武備,你的武備水平一定一定低於你的奴隸制對手。

採取奴隸制的部落就好辦了,反正奴隸是沒有任何發言權和人身自由的,直接把奴隸的生活水平壓低到20,剩下的資源都歸奴隸主。這時候奴隸主就可以騰出手來大搞武備,甚至完全脫離生產,成為專業的武士階層。東方的商朝統治者就是這樣,西方的斯巴達也是這樣,甚至「文明」的雅典也是這樣,只不過雅典人不是專業的武士,只是不事生產而已。那個時代的文明必然建立在奴隸的血淚之上,你把奴隸壓榨得越狠,你就越有資源和精力來建立「文明」,你的部落或者國家就會越強大。對奴隸的懷柔就是對族人的殘忍,冒的是讓本部落戰敗和毀滅的巨大危險。因此,奴隸製成為了優勢制度,所有採取原始的自由平等公有制的部族統統會被征服,成為奴隸階層。

奴隸是能夠生存的,但也僅僅是能夠生存下去而已,連繁衍都會成問題。因為養育一個小奴隸要消耗太多的資源,這是一項過於漫長的投資,奴隸主等不到小奴隸長大再來壓榨他們。聰明的奴隸主不會讓奴隸有富餘的時間和營養去養育小孩,他們會把這些時間和營養直接轉化為軍事力量,靠著不斷的對外征服來補充奴隸數量。這是一種優勢策略,如果奴隸主甲採取養小奴隸的策略,那麼他的當期武力就會受到影響;而不養小奴隸的奴隸主乙的軍事力量能夠得到最大化,在隨之而來的戰爭中有更大的機會戰勝奴隸主甲,就像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戰勝雅典一樣。因此,典型的成功的奴隸制社會一定是極度好戰、窮兵黷武的,浪漫、仁慈、人道都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同時,成功的奴隸制社會還有一個重大特點,那就是沒有城牆等防禦建築,比如斯巴達沒有城牆,阿茲台克沒有城牆,夏朝國都二里頭遺址沒有城牆,商朝國都殷墟遺址沒有城牆,甚至在西周王朝的三大都邑周原、豐鎬和洛邑,都未發現外郭城城垣遺迹,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城牆作為一種防禦性建築,對具有最強野戰軍力的奴隸制國家來說,是完全不需要的。城牆的普及,必然是和封建制的普及一道的,或者按我的說法,是和剝削社會一道的。

關於殷墟遺址,有人認為是有城牆的,雖然殷墟周圍不管怎麼挖都沒發現城牆,但是在殷墟的東北角上卻發現了一座獨立的小城,叫做洹北商城。考古界一般認為它是商朝中期的都城,而那個沒有城牆的殷墟是商朝後期的都城。他們完全沒有理解商朝的生存邏輯,難道王室還會從城裡搬到城外去住么?這座洹北小城根本就不是殷商的都城,而是殷商獨立關押大量奴隸的地方,連院落內部(考古學家們將其稱為皇宮)的台階下都埋著大量的死人,哪個國王會這麼不講究呢?有築城的技術,卻不築一座城把殷墟包圍起來,甚至連王宮都暴露在外,無非兩種可能:第一,需要資源太多,當時的生產力支撐不起;第二,對自身的軍事實力極度自信,無需城牆保護。

三、剝削社會的邏輯

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剝削社會的關鍵因素也是生產力的增長,同時軍事技術和建築技術的進步也有影響。如果平均生產力超過了40這個溫飽線,人類就不僅能讓成年人都活下去,也有足夠的資源任意繁育下一代了,當然這僅僅是就平均水平而言。於是,基本遊戲規則又發生了變化。

上一段已經講過,在奴隸制社會,奴隸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必然為負,只是靠不斷的征服和掠奪來補充奴隸。如果生產力介於20—40之間,一對奴隸如果要繁殖的話,在繁殖期基本就產生不了任何剩餘價值,有可能還會倒吃奴隸主的資源。如果生產力高於了40,情況就大大改觀了,此時讓奴隸多多生育就變成了一個更有誘惑力的選項,儘管仍然會影響當期的剩餘價值,但是長期的收益卻是非常可觀的。

但上文中所講的軍事競爭的邏輯仍然存在,你要養小奴隸,至少得扛得住對手的第一波軍事進攻才行,於是,城堡、城牆應運而生。城堡作為西歐封建制的典型象徵物,不是沒有道理的,城堡的出現改變了攻守雙方的力量對比,使得人類不用在窮兵黷武的道路上狂奔,大家終於可以暫時安靜下來做個文明人了。

戰爭的階段性減少帶來了一個後果,那就是無法再大量掠奪奴隸了,此時奴隸主階層就必須好好照顧既有的奴隸,至少得保障他們的人口不會減少,如果能夠增加則更好。於是,統治者們開始逐步變得仁慈起來,奴隸的生活水平必須提高,為了更好地養育小奴隸,還得允許甚至鼓勵他們組成家庭,而家庭生活又必不可少地導致奴隸必須能夠擁有財產,純粹的奴隸制因此向農奴制演變。

城牆的樹立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也是剝削社會比奴隸制社會生產力更高的表現。建城不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項需要大量勞動力的苦差事,如果不是生產能力發展到足以將大量的人口從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是沒有能力修築城牆的。那麼生產力發展的具體表現是什麼呢?是對畜力、水力、風力的應用,人力因此被大大的解放了。

中國的牛耕技術萌芽於商,普及於周(劉興林,牛耕起源和早期的牛耕),所以周朝成為奴隸制的終結,水磨的發明稍晚一些,但是在漢代也普及全國,隨後還出現了水紡車之類的機械。歐洲的風車是除了城堡之外另一個封建制度的典型象徵物,每個封建領主必然都有一座大風車磨坊,水車的發明時間與風車也基本一致。

畜力、水力、風力的應用對社會形態影響深遠。在這些發明之前,奴隸的主要勞動就是力氣活,中國早期就是用人來拉犁耕地的,奴隸和牲口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有了這些更好的動力來源以後,勞動者的主要職能就不再是出苦力,而是操作、保養各種生產設備,這種區別就相當於搬運工人和技術工人的區別。解放出來的勞動力還有另外一個去處,那就是手工業,當全社會糧食供給總體充足之後,手工業才能真正繁榮起來,否則大家只會加緊務農,哪有閑工夫做工。

假設有兩個資源稟賦和先天條件完全一樣的國家,一個採取剝削制(剝削制的早期即為封建制,剝削制的晚期即為資本主義初期),一個繼續採取奴隸制。

採取剝削制的國家,奴隸逐步解放,獲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雖然還是下等人,但是可以組建家庭、擁有財產(雖然事實上他們只擁有很少的財產,但理論上他們是可以有更多的,只是經濟規律和政治形勢決定了他們實際上得不到更多)。上等人把土地等生產資源發放給下等人,通過租、捐、稅等來剝削他們,晚些時候,上等人把機器和工作崗位交給下等人,通過產業和金融來剝削他們。但不管存在多大的剝削,只要生產得好,下等人本身也可以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而且這些利益和衍生的財產原則上還是受法律保護的。因此與奴隸相比,他們的勞動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因為他們的人生看到了希望。希望不僅僅是自己吃得更好一點,而是自己的人生有了意義,只要老實本分、踏實吃苦,就有可能發家致富、子孫繁茂,極個別的甚至有可能躋身上流社會,實現家族昌盛。

採取奴隸制的國家,奴隸仍然只能接受強制勞動,勞動積極性必然較低。勞動積極性此時成為一件重要的事情,因為對純體力勞動而言,考核和監督都是非常容易的,考核的方式就是數量,而監督的方式就是皮鞭,勞動者不需要有積極性,只要怕疼、怕餓、怕死就行了。但對於帶有一些技術性的複雜勞動,現場的考核和監督就變得非常麻煩。且以前的生產是勞動力密集型的,一名監工就可以現場監督多名奴隸,在採用畜力、水力、風力之後,生產擴大了,勞動場景變得更分散化,而監工本身也有人力成本,再採取監督勞動就變得非常不經濟。有恆產者有恆心,有財產者才有勞動的主動性,而奴隸制的基本特點就決定了奴隸註定只能從事簡單低級的勞作,強行讓他去獨自操作設備的話,不但有可能因為懈怠而效果不好,甚至可能故意採取隱蔽的方式破壞設備。

奴隸制不但經濟效率較差,而且還會陷入持續的衰退當中,因為,人口增長率在兩種不同的制度下也會產生巨大差異:剝削社會的勞動者更願意養育後代,因為孩子就是未來和希望,而且孩子的勞動力創造的價值會歸父母;而奴隸不僅生育條件更差,本身的生育意願也更低,生孩子的辛苦和危險是自己的,但孩子創造的價值卻是奴隸主的,既然註定世代為奴,生那麼多孩子幹啥。基於同樣的原因,奴隸也更難給予子女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教育。人口在古代是最重要的生產力,但是奴隸社會不僅人口增長天然比剝削社會更慢,而且人口素質也必然比剝削社會更低。剝削社會能夠產生的財富和力量遠遠強於奴隸社會,長此以往,這兩種不同的制度,哪個興盛,哪個衰敗,也就不言而喻了。

為什麼講生產力達到溫飽線是兩個歷史階段的分界線,因為畜力、水力、風力的使用不僅必然改變勞動模式,也第一次使人類有能力建設大規模防禦工程。防守變得更加容易,而進攻變得更加不易,這顛覆性地改變了人力資源的獲得方式,奴隸社會的人力資源主要靠戰爭掠奪,當掠奪變得不易之後,社會制度就必須能夠自行培養人力資源。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直接決定了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決定了種族的盛衰沉浮,因此人必須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才能讓被統治者積極主動地生育、認真負責地教育。奴隸社會向剝削社會轉變的邏輯很簡單——不解放,就滅亡。

但解放是有過程的。部分上等人為了調動下等人的積極性、獲得下等人的忠誠度,會表現得相當寬厚仁慈,同情心作為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至少在表面上得到了上下兩個階層的共同讚揚。部分下等人甚至會感覺和自己的領主或老闆是利益共同體,他們努力學習生產技術,愛護上等人提供的生產資料,努力成為合格的、優秀的農民或工人。這樣社會就會不斷繁榮,因為有了財產的誘惑,下等人出賣勞動力來換取生存和繁衍的機會,同時維持了整個剝削社會的上層建築。下等人逐步獲得了人身自由、遷移自由、擇業自由,但是還沒有言論自由和政治權利。這時候的社會還是明確的等級社會,貴族老爺們仍然高高在上,哪怕個別貴族在經濟上沒落了,但是其身份仍然讓小民不敢輕侮——直到社會生產力達到小康線,等級制才會從形式上被廢除。

資本主義初期看似尖銳的勞資矛盾,是因為勞動者人口過多,而資本又過於稀缺,因此勞動者完全喪失了議價能力,導致勞資分配持續失衡。無產階級的暴動看似風起雲湧,但並不能消滅工業國家的基本實力,只要資本家醒悟過來,做出適當的讓步,總能夠在工人階級隊伍中找到合作者和突破口。從本質上來講,只要給予每個公民一個適當額度的基本生活保障,那麼就可以任由勞資雙方自由博弈,勞資的利潤分配必然能長期保持一個穩定的比例,從而避免經濟危機(僅指資本主義早期典型的生產過剩、消費不足的危機,不包括當今的高槓桿帶來的金融危機,那是另外一個話題,與本文關係不大,將來有機會再講)。筆者對此進行過嚴格的經濟學論證和測算,並且這個結論也符合對歷史和現實的觀測,因論文中有一些公式、圖表,不放在本文中,而是放在本期的次條,具有高數和經濟學基礎的讀者可以前往一閱。馬克思準確地看到了經濟危機的本質,但是低估了資本家解決問題的能力。事實上,當社會保障制度普遍興起以後,工人運動在西方就基本銷聲匿跡了,你能想像今天的歐美爆發無產階級革命嗎?

馬克思所定義的那種資本主義社會時間太短,根本就沒有達成過穩定,並不能作為一個典型的社會階段。想想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分別持續了多少年,期間經歷了多麼穩定的狀態,資本主義社會憑什麼可以與它們並列,難道就因為我們活在當下,就要本位主義地強調當下的特殊性?更何況,今天所謂的資本主義,與馬克思時代的資本主義,面貌已經有太大的不同,任何嚴謹的學者都不應該簡單將兩者視為同一個事物。所謂資本主義,不過是由剝削社會向自由社會轉變的一個過渡階段,並沒有什麼根本性的社會結構變化,只不過僱農變成了僱工、農田變成了礦山、磨坊變成了工廠而已,剝削是一貫的,而且封建領主和資本家的區別不在於是否掌握資本,封建領主也掌握著當時最大宗的資本——土地,並且以此來剝削農民的剩餘價值。最大的變化是農業社會變成了工業社會,最根本的變化是等級制的沒落,因為從理論上而言,資本家與他的工人們,在法律地位上已經平等了。而這,正是自由社會的第一步。

四、自由社會的邏輯

為什麼世界各國的體制在穩定存續了幾千年後,在近代紛紛發生變更,君主專制被大面積推翻,即便保留君主制的國家,也基本上都改成了君主立憲。是因為自由民主理念的興起嗎?不少蠢材必然會支持這個看法,如果讓這些傢伙帶著今天政治正確的教條穿越回2000年前,保管碰得滿頭包。

理由還是生產力,生產力發展超過60這個小康線以後,「自由」這個曾經非常邊緣非常次要的因素,忽然就變得重要起來。為什麼自由重要,因為自由有利於創新,而創新能力的強弱,替代了人口的多少,成為國家強盛的最重要因素。

看看美國吧,說實話,美國的基礎教育體系並不好,培養出來的科技人才也並不是很多,從某種角度而言,美國的基礎教育體系甚至不如中國,這從兩國數理化的國際競賽成績就能看出來。但是美國卻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第一科技強國,因為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家,自由幾乎成了美國的名片。你可以說美國很無恥,可以說美國很貪婪,可以說美國很霸道,甚至可以說美國假民主、假人權,這些說法多多少少都能找到依據,但是,你絕不可能否認美國的自由,任何人都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來否定美國的自由。

因為自由,所以很多人都希望到美國去生活,哪怕遠離故土和親人,美國只需要挑選其中最優秀的放進去、留下來就可以了。2012的時候,矽谷的科學家中,亞裔佔到50.1%,而白人只佔40.7%,其餘為拉美裔和黑人,在今天美國的任何一家高科技公司中,亞裔員工的數量都超過了白人,這就是美國科技先進的根本原因。

中國人不能創新嗎?並不是,只要中國人去了美國,創新能力就迸發了出來。2015年,美國的華裔總人口才452萬,而據《國家創新藍皮書》統計,2011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6300萬人,其中投入研發活動的勞動力人數達到401.8萬人。但是,美籍華人以如此小的人口基數,卻產生了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錢永健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都是物理、化學的獎,文學獎、和平獎這些玩意兒還另外有人,還有一個英籍華人高錕也獲得物理學獎,可見華人是一個創新能力超強的種族。反觀中國,產生了什麼呢?

創新的核心要素,不是教育,不是經費,而是自由。因為創新是一種突破性的腦力勞動,天然要求懷疑世界、藐視權威的精神,所有顛覆性創新的人物,都有著觸摸天際、摘取星辰的雄心,創新者的性格必然是桀驁不馴的,個個內心覺得老子天下第一,其他人都是傻X,正是因為不信、不服,然後才可能創新。到矽谷隨便走一圈,你就會發現,創新者都不是彬彬有禮的人,不是溫順馴服的人,甚至不是喜歡穿正裝的人。像特斯拉老總馬斯克之流的人物,如果生在中國,早就被掃進歷史的垃圾桶了。一句話,跪著,是不可能創新的。

千萬不要把逆向工程和創新等同起來,兩者要求的是絕然不同的性格特質和思維方式。想當年念初中的時候,我所在的考場平均分都會高十分,這叫先發者的帶動作用。高中的時候,有一回我數學只考了第二,那是因為考第一的兄弟把我的卷子拖了過去,然後發現我有一個小瑕疵沒告訴我。老同學中看到這話的出來給我作證哈,回頭請你們吃飯^_^中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間不是在前三十年,而是在後三十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時候,我們還在舉國批判相對論是資產階級偽學術呢!學術交流和人才迴流,才是三十年來技術進步的源動力,而不是其他。

千萬不要把實用技術和科技創新等同起來,十三世紀的時候,全世界技術最先進的國家是哪個,知道么?是蒙古帝國!因為蒙古帝國每征服一個地方,就把別人的能工巧匠收攏起來,因此,蒙古能造世界上最大的船、最好的炮、最利的刀、最牛的攻城器,然後呢,他們就一代不如一代,直到被朱元璋趕回草原去放羊。

有人會覺得我在捧美帝的臭腳,非也。我從來都絕不是一個自由主義者,我是一個赤裸裸的毫不掩飾的達爾文主義者,我推崇自由僅僅是因為,歷史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國力競爭要求自由,科技進步要求自由,人類融合要求自由。我是非常實用主義的邏輯,什麼「人生而自由」都是騙人的鬼話,你讓我穿越回古代,我毫不猶豫支持君主專制甚至支持酋長吃人。歸根結底,我支持的是,在特定的時代,就要做符合這個時代發展規律的事情,而不是逆歷史潮流而動。

自由是個過於宏大而模糊的辭彙,從本文的角度,自由至少意味著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方面是物質方面,必須達到小康水平,也就是說,不用擔心生計問題。不僅今天有飯吃,而且預期將來都有飯吃,整個人的精神都處於一种放松舒展不焦慮的狀態,從不擔心哪天餓肚子,做事情不僅僅因為錢,還要考慮個人的興趣,說一句掉書袋的話,這叫「免於匱乏的自由」。看看歐洲近代史吧,可謂群星璀璨,看看這些科學家、思想家的簡歷,一半是貴族,一本是受貴族資助的,稍晚些時候,貴族又變成了資本家。即便智慧如馬克思,如果沒有恩格斯這個資本家資助他,他也只能去打工掙錢,而不可能成就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在他要革資本家的命的時候,似乎忘記了這一點。思想產生於閑暇,忙於發論文、評職稱、申請課題的人如果能有思想,那才叫見了鬼。當今中國,稱得上知識分子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只能被稱為知識販子。

現在的問題是,貴族和資本家終歸只是少數,構不成一個社會,那麼怎樣才是自由社會呢?答案就是社保制度或者叫福利制度,政府普遍地給每個公民發放一定的基礎生活費用,這樣家境貧寒的個人就不用為了生計而放棄自己的興趣和天賦所在。需要著重指出的是,這個福利並不是越高越好,太高了反而有副作用,而是有一個科學的測算標準,在本期的次條當中討論了這個標準。原則上,這個福利只需要保持餓不著凍不著的狀態就行了,千萬不能達到享受的程度,這時候,要追求物質生活的人還是會去努力掙錢,但要追求心中理想的人卻不再潦倒窘迫。而且,這個費用應該與生育後代的數量掛起鉤來,生得越多,領得越少,我知道關於這點肯定有爭議,我有專門的關於社保制度的老文章,整理一下會發出來。在此制度下,每個人都可以放手去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不用被迫去為稻粱謀,這就是創新的先決條件,因此,我將普遍的福利制度視為自由社會的兩大重要標誌之一。

另一方面是精神方面,創新要求人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如果我因為寫了篇某些人不愛看的文章,就會面臨刪帖、封號、查水表的恐懼,如果我因為說了句某些人不愛聽的話,就面臨失業、坐牢、殺頭的恐懼,那麼我就不自由,我就不能創新,即便創了幾天新也只能曇花一現。怎樣保證這種自由,很簡單,選舉權和罷免權,其實我個人一直覺得選舉權只是一個形式,罷免權還更重要一些。美國通過允許持槍來保障個人自由,這個方式的確很能保障,但是副作用也很大,不反對、不提倡,但是至少買菜刀不應該需要身份證和戶口本。

核心問題是,為什麼創新和自由在以前不重要,而在現在忽然重要了起來?核心的問題還是生產力,生產力的標誌是信息化和自動化,注意,不是蒸汽時代,不是電氣時代,不是核能時代,而是信息化和自動化的時代。使用煤炭、石油、核能,與使用畜力、水力、風力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更高級一些而已。動力不管再先進,都需要有人去操作,就算地球太小不需要這麼多勞動力,那麼死掉99%以後,社會的邏輯還是會回到剝削時代。只有信息化和自動化是可以徹底將人的勞動力解放出來的技術,在信息化和自動化的時代來臨的時候,人口數量不再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變為了創新。因為生產自動化的過程往往伴隨著機電設備的推廣普及,所以人們誤以為是動力源的進步導致了社會的進步,其實並不是,本質上是信息化和自動化。不管機器的動力有多麼強勁,如果它內部的每一個可選擇的動作都需要人來手動下達指令而不是自動判斷和完成,那麼人力還是得不到解放。

在一切機械和電路動作都可以通過編程來實現的時候,勞動者的價值就不再體現在操作上,而體現在設計上,而容量最大的設計崗位,就是程序員。程序員這個工作夠具體夠接地氣了吧,但是因為其本質是設計,所以其本質就需要自由。對比中國和印度,印度真的是個很爛的國家,再次推銷我的性學文章《反常的印度婚俗——女人為什麼這麼賤?》《反常的印度婚俗——印度男人有多無用?》,大家可以去看看印度有多爛。但是,印度比中國自由,所以印度什麼都可以比中國差,但是印度的程序員和軟體產業就是比中國牛。信息化和自動化是一體的,所謂自動化,在現在的階段的主要表現就是編程,隨著AI的發展,人類99%的工作都可以轉化為一行行代碼,毫不誇張地說,人類目前所有種類的設計工作加起來,都沒有設計程序的工作量大。自由社會為什麼自由,就是因為不再需要進行傳統意義上的勞動,而是需要進行大量、海量的設計和創造,誰在這方面走在前列,誰就將強盛。

那麼自由是無敵的嗎?並不是。本質上,自由是一種非常軟弱無能的制度,其資源動員能力和戰爭承受程度遠遠比不上任何一種不自由的制度。在同等技術條件下,自由的制度一定敵不過不自由的制度,或者說文明的制度一定敵不過野蠻的制度。所以秦滅六國而不是齊滅六國,所以金滅遼、元滅金,所以斯巴達戰勝雅典、馬其頓征服希臘,所以羅馬毀滅迦太基、哥特人毀滅西羅馬,所以突厥人推翻阿拉伯、奧斯曼攻陷拜占庭。自由的優勢在長期,因為自由可以提升技術條件,因而技術封鎖也是自由戰勝不自由的核心策略。漢朝對匈奴等異族實行了最長期、最嚴格的鐵器禁運制度,漢武帝因為賣鐵給匈奴人一次性處死過500多名商人,牛角和牛筋也在禁運之列,所以匈奴等少數民族刃不利、弓不張,因此我們的大軍才能所向披靡、雖遠必誅;唐朝民族大融合以後,漢人以冶金技術為主的各種軍事技術不可避免地擴散到北方游牧民族,自此以後,漢人就由一個尚武善戰的民族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

當今世界正處於自由社會的門檻上,但至少在部分地區,《資本論》所描述的那種剝削已經消亡。在那些需要我們抵制的國家中,實業資本家早已成為弱勢群體,產業工人才是強勢群體。資本主義早期,資本所得份額大於勞動所得份額,並且差距越拉越大,因此必然發生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福利制度興起以後,資本所得份額持續縮水,勞動所得份額持續增長,並且永遠在50%以上,所以典型的癥狀是消費過度、投資不足。可以說,馬克思所看見和論述的那種經濟危機再也不可能發生了,或者說在西方再也不可能發生。那麼可能發生在哪裡呢?中國。因為中國的勞動分配率不足四成,資本收入仍然佔大頭,也不知道究竟誰才是資本主義國家?因此中國才有拉動內需的說法,別人家勞動者收入很高,關鍵問題在於勞動者消費太多了,哪裡還需要拉動內需。

因此,我們可以非常負責任的說,在西方國家,產業資本對產業工人的剝削已經完全被消滅,事實上,產業工人反而侵蝕了一些本應由產業資本得到的利潤。西方這樣很不好,容易出現投資不足的現象,長期穩定發展必須資本所得和勞動所得保持均衡才好。這並不是說西方就沒有剝削了,只是說產業資本壓低工人工資的剝削方式消除了,但是他們發明了新的方式,那就是通過金融資本來剝削,這是馬克思時代並不存在的方式。

五、共產社會的邏輯

自由社會就是「歷史的終結」嗎?並不是,自由社會仍然存在不可克服的根本性問題,比如土地私有阻礙國土高效開發的問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問題,比如福利制度養懶人的問題,比如公共政策媚俗化的問題,比如過於人道主義導致犯罪難以遏制的問題,比如廣義貨幣濫發進而導致嚴重金融剝削的問題。人類的下一個階段必然是共產社會,如果中國率先進入這種形態,展現出高度的繁榮和文明,豈止統一全中國,和平統一全人類都不是夢^_^具體策略步驟另述。但是請注意,我所說的共產社會與馬克思的共產主義並不是同一回事,區別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共產並不是將一切資本都用來共產,而是將那些基礎自然資源(比如土地、礦產、環境、水)和天然壟斷的社會資源(比如鑄幣稅權)用來共產。其他靠個人勞動和才智形成的資本份額仍然歸個人所有。

其次,共產的方式不是由人民政府對資源進行直接管理,而是由政府將上述資源以拍賣的方式批租出去,由承租經濟主體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自由支配這些資源。批租所得的收益用於財政等公共目的,剩餘部分分配給每一個公民。

再次,共產社會並不實行計劃經濟,而是實行比自由社會更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因為共產社會有大量的資產批租收入,因此不再需要向企業和個人收稅,商業將極大繁榮。

複次,共產社會並不實行按需分配,而是實行按國家股權分紅加按勞分配的雙軌制,每個人都有可靠的生存保障,但是更勤勞更聰明的人會享有更多的物質財富。

最後,共產社會絕不是人人平等的社會,恰恰相反,共產社會將是嚴格的等級制社會,嚴格到什麼程度,到每個人的等級都可以被隨時識別的程度。但是,每個人的等級都是由個人完全自由選擇的,只有願意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和更嚴法律約束的人,才能成為高等人,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將得到極大的社會尊重和某些方面的特權。共產社會不會因為大鍋飯而喪失活力和進取心,反而會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

關於共產社會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強大優勢,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要把一個前所未有的制度闡釋清楚也非一篇文章能夠做到,我在將來的經濟體制改革建議方案中會陸續闡釋。

現在讓我們回頭來看看原有的歷史五段論的演變。其實百度一下什麼都出來了,不用我在這裡賣弄的,寫得太累了,就說簡單一點吧。

馬克思最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描述過五種不同的所有制,但是並沒有將其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斯大林於1938年主持編寫了《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現在的唯物史觀和社會發展「五階段論」的主要思想都來自於《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更準確地說,都是來自於斯大林的闡述。因為,《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中闡述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理論的《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節是斯大林本人親筆撰寫的。

馬克思生前對於把一種類似於「五種社會形態說」的歷史分期模式強加到自己名下表示了明確的反對:「米海洛夫斯基一定要把我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註定要走這條路,——以便最後都達到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但是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

如果我們真的必須要述祖到馬克思的話,那麼就應該搞清楚,什麼內容是他老人家原本的意思,什麼內容只是後人為了某些原因進行的附會。馬克思是一位天才的思想家,完美地融合了一針見血的洞察力、抽絲剝繭的闡釋力、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雷厲風行的行動力,後世雖然發生了很多事情,但是均無損於他的偉大。因為思想家的職責就是發前人所未發,勇敢地提出最宏大的設想,馬克思主義的內核和洞見完全當得起偉大二字,至於後人是得其神髓靈活運用,還是得其形而忘其神,本質上都是後人的智慧和造化,均不因過度增損他的歷史地位。值此偉人誕辰200周年之際,作文為記。

推薦閱讀: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70
段從學:穆旦——「被圍者」的精神結構及其歷史表述
中韓歷史文化之爭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阿德里安堡戰役的遺產——4-6世紀拜占庭軍事家作品對比
歷史上最有狼性的十個男人!

TAG:歷史 | 博弈論 | 解釋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