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展系列談}劉恆老師談國展

劉恆老師談國展

深圳李志宏/整理

前天14:26 上傳下載附件 (123.26 KB)

很多朋友都不是第一次參加全國性的書法展覽了,對於全國書法展的情況也都比較了解,現在的情況是,搞稿的作者越來越多,展覽的競爭性越來越強,現在全國展覽的一個單項展覽,隨隨便便一投稿都是一萬五以上,有的接近一萬七一萬八以上,在全國性的綜合展覽中,可能都要幾萬件,可是展覽的參展的數量總是有限,九屆國展在廣州可能展出了一千多件,那麼這次展覽分了上海和廣西兩個展區,按書體分,分區的展覽為作者們的投稿提供一個多投的機會,一會你投廣西的,一會你投上海的,你投多少次稿,還是一次性的評選。現在分了兩個地方,有的作者準備上海這邊也投,廣西這邊也投,可能又要創新記錄,對於我們這些作者來說,參展的競爭性非常激烈,一次展覽是對自己從事書法的一個檢閱,但是也抱一個平常的心態,幾萬人投稿,可能到最後一千件甚至幾百件入選,但是也不能說,落選的就一定比入選的要差,事實上每次展覽,也都有相當一部分,水平已經達到了入選的水平線上,但是也都沒有上,這和作者的水平,評選中的方式和運氣都有一定的關係,所以我覺得,作為我們的作者來說,要保持一個平常的心態,把我們平時的水平充分地體現出來,把這個作為自己書法學習的一次檢驗的機會。這次十屆國展,可能大家看了徵稿啟事,有幾個和以往不太一樣的說明,我們這些作者可能在創作的過程,要加以注意。

1 以往都是八尺的,尺寸的的規定不是那麼嚴格,這次規定得比較死,高是一百八十公分,寬是97公分,這就是我們平常用的六尺宣紙的尺寸,也就是說,高和寬都不能超過六尺宣紙,以往會有一些作者通過一些方式,比如四條屏,超長的條幅,在展廳裡面有一種氣勢,一種比較吸引人的感覺,這次恐怕比較難了,也很少會有人用六尺以下的作品去投稿,可是超過六尺主辦方又不接受,這次作品有可能像日本人辦的展覽,統一尺寸,很可能是這樣的而一個結果。

2 可能在作者的書寫技巧上,要求得比較細緻。因為儘管我們現在的展覽,對於作品形式的設計,包括裝飾,花樣很多,紙張的顏色也在考慮之內,其實評委看了作品的形式之後,最終還是要看你的書寫水平,還要看你書法的藝術價值的高低,除了尺寸的限制,還有一個新的規定。

3 不要長卷,冊頁,也就是只能是中堂,條幅,對聯,或者是小方塊的拼接,對於以往擅長寫冊頁和手卷的作者來說,是一個限制,我看現在的作品也是花樣很多,有的作者,如果長卷不讓投,他可以截成幾節,拼湊起來,也是一種形式,但是和長卷的效果還是不太一樣,這就需要我們作者在創作裡面如何適應這種限制,儘可能發揮自己的水準,這次可能還有一個評選辦法。

4初評的時候,可能要用照片來評選,收稿單位都要準備好數碼相機,作品寄到的時候,都要為作品先拍照,然後放在電腦里,統一列印出來,初評就是要看看這些作者的初評作品來決定,這個方式在今年上半年安徽書協和中國書協合辦的「鄧石如獎」已經用過了,他們是由作者自己拍照出來,但是效果還是差不多,大字的作品拍一張就夠了,要是小字作品,要拍整張的,還要拍攝局部的,所以對於作品的整體視覺感要求更高,現在彩色列印出來,就像一個作品集一樣,一頁一頁拆開,那麼對於有顏色的紙張,對於形式上設計別出心裁的作品,會有一些優勢。如果用一張白紙拍出來,效果可能要弱了一些,所以對於作者對新的評選要求,都要適應,也有有新的想法。當然從最終的結果來看,評委最後還是要關注到你的書寫能力,還有技巧的運用。現在我們全國書法,已經形成了一個在創作上,書風相對比較穩定的一種狀況。

首要的,我感覺要以傳統保持比較密切的傳統,所謂傳統無非是歷朝歷代比較著名的書法家的作品,或者是經典的碑刻,法帖,佔主流的,其實評委在評選的過程中,判斷作品的第一個印象,第一個依據往往是看你這個作品和傳統經典的聯繫有多少,所以相對來說,在面目上,對名家風格,經典作品內靠攏一些,是十分必要的。

當然有些優秀的作者,成熟的風格,像洪厚甜和李雙陽兩位老師,他們經常在國展中獲獎,達到這個水平的作者,當然他個人的風格可以更加強烈,更加自我,但是作為初次投稿,或者對入選的把握還不是很大的時候,要和傳統拉近距離,和傳統那些優秀作品的風格,要靠攏一下,這也是一個有效的辦法。但是具體還要看你做的怎麼樣。

這次既然對作品的尺度有要求,那麼我們再對作品的細節上,可能就要做得精到,細緻,特別是擅長寫小字的作者,比如寫小行草和小楷的作者,要把自己書寫的技巧發揮得更充分一點,在作品中,一定要做到有一種流動的感覺,虛實的對比。書法的練習是長期的,技巧也是很豐富的,但是落實到一件作品,特別是在展覽裡面,要處理好的關係,說來也簡單,雖然說每個風風格都不一樣,但是要找出它們的規律,其實也很簡單,也就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的把握,比如書寫的速度,點畫的質量,包括墨色濃淡,乾枯的對比。字的大小,聚散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我們現在的書法進入到創作的觀念裡面去,實際上是受到展覽的需要,也受美術作品的影響,對古人來說,沒有什麼展覽,都是平常創作過程中的一種積累,要寫什麼內容,也像抄書一樣寫出來了,他也不會想到我這個作品要展示,掛在那裡給人家看,一般自己寫的東西都是留起來送人或者自己欣賞的,沒有這種創作的概念。古代有很多經典作品,就是不經意寫出來,但是我們現在的作品都是為了某個展覽,為了某種場合的展示,而專門書寫,自然而然就引進了創作這個觀念,除了要體現自己平常的技巧以外,他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書寫之前的這種設計,除了用紙顏色,尺寸的安排,裝飾的安排之外,還包括我要寫的內容,在尺寸裡面如何安排,哪些字是要用濃墨寫,寫到哪些字的時候要變成飛白,甚至一行裡面要出現一種干筆,破鋒寫出來的效果的,他所有東西都是事先設計好的,然後再先要小樣設計好,再放大,落實在作品裡面,所以在這樣的創作過程裡面,案頭工作要做得更細緻一些,除了我們自己在家裡關門動腦筋之外,恐怕也還要同道之間的交流,作品集的交流,但是現在作品的製作方式,其實也很難說是一種創新。其實是古代博物館裡面那些東西的樣子,主要染成舊的黃的等舊的顏色,然後把古代一些作品的裝裱方式,運用拼貼手段,再現在我們現在的作品上,還要就是多運用印章,當然也有現代設計因素在裡面,不過我感覺多數還是在模仿古代經典上面,所以我們在設置作品的時候,不妨搜集一些這樣一些因素。至於說到你個人水平,是不是因為設計水平高就能提升多少,我想對作品的提高是幫助的,但是最終還是要靠你書寫的水平來決定,在各種展覽中,某種風格比較多,比如二王和晚明的,比較多,學習古代無名書家的殘值紙,寫經的也很多,當然作者首先要根據你自己的優勢,平時的練習,學習,看看你擅長什麼,看看適當的調整,主要避開這種熱門,否則的話,風格上和別人撞車,或者在風格上走的是一條比較熱門的路的話,競爭性會更激烈,因為評委們評選作品的和時候,他頭腦里也會有這樣一種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感受,一種風格比較多的時候,對作品的要求就要更加嚴格,比如一屋子掛的都是學王鐸的,那邊有一個掛董其昌風格的,他對標準可能會有所調整,對於那種看得多的作品,要求比較嚴格。

前幾天在其他省參加活動的時候,曾經有作者問我,是不是寫二王的行草,就容易入選,我說也未必,因為我們看到最後入展的那些作品裡面,比如說有500件,60件的都是寫二王的風格,你如果參加評選,你就會發現,可能來的一萬件裡面,就有兩千件都是這樣,對於這類作者來說,他入選的幾率,可能要比其他作者還要難,還要小,我們看到一個展覽,某些形式,風格太多,其實就是因為這一類的投稿太多了,所以有眼光選擇能力,還是要在風格上有所規避。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書體上,比如前些年有的展覽,在隸書上,有一種比較熱門的一種面目,我最近參加了幾個市的評選,我聽到了一些評委的議論,最終的結果的討論,顯示出來是因為大家對這種東西已經有了一種審美的疲勞,一種厭倦的心理,太多了,這種風氣不宜提倡,這種主要表現在隸書和篆書,主要是大篆,寫經文的作品,比較細心的作者會發現,前段時間的大賽,對這類數量入選的作品,已經開始減少,比如寫隸書,現在就要鼓勵大家老實去寫漢碑,隸書還是要寫得厚重,嚴謹為好,不太鼓勵把隸書寫得飛揚跋扈,個性比較強烈,因為隸書篆書在筆法和結構上有比較多的約束,你過於強烈的變化,導致它本身因素的丟失,讓人感覺到這不是隸書,也不是篆書,當然作為藝術創作,都有這種發揮,選擇的追求,但是作為評委來說,對於新的作者,他的要求還是要按照基本的要求去評選,不會一上來就鼓勵個性張揚,突出,這些作者他是在模仿以往這些評委,或者已經成為名家的書法家的面目,但是你要知道,有一些個性比較突出的作品,他開始寫,成名的時候得到認可,以後再去寫的話,這些因素,我想大家在準備作品的時候,都要考慮到。

書寫的內容也要注意,雖然現在對於書法藝術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一些比較極端的,認為書法寫得好看就可以,內容可以不考慮,甚至文字的對錯都可以忽略,但是在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展覽裡面,文字內容,可讀性,內容的選擇,一直沒有被忽視,特別是文字的使用上,寫篆書,篆法要對,寫草書,草法要對,這是非常重視的,書法藝術發展到現在,在我們的欣賞習慣裡面,書法的文字內容也沒有被忽視,所以我們在選擇書法文字內容上也要注意,一個是書體風格要協調,再次要避免那些比較熟的內容,比如寫小楷,一上來就是《岳陽樓記》,《滕王閣序》和《前後赤壁賦》,這已經成為書法界的老三篇了,有的時候評委打開一看,又是這個內容,其實他一上來還沒有看你的字,評委對你作品的第一印象就有所減弱了,包括你寫對聯,也要選擇一些新鮮的內容。

再有,就是我剛才說的,對於字形的把握,比如你寫篆書的,要保證每個字都有來歷,把它查清楚了,草法更要注意準確,可能在以往的作品中,那種小字,殷桃這麼大的,寫冊頁等可能評委來不及去查,評委不會去查,但是你如果寫大字的時候,如果進入到入選,評選的程序之後,基本上都要要求評委把這些作品從頭到尾讀一遍,這個時候你如果有明顯的錯字,落字,被看出來,都會受到影響。上次有一個全國性的展覽,我去參加評選,以往有一個多次入選的作者,他這次的作品也寫得很精彩,六尺的,草書寫得很精彩,結果被人家推薦出來進入獲獎圈的時候,就被人發現這個作品寫掉了一個字,還有就是寫顛倒的一個詞語,可能是草書寫得興起的時候沒有注意,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就沒有進入到獲獎圈,我們從古代書法的情況來分析,掉一兩個字是難免的,補助一下,都是刻意,但是寫顛倒了詞的意思就有所改變了,那麼最後評委對這件作品是否進入獲獎圈的時候,我還是同意,結果最多的還是不同意,可見大家對於文字上的錯誤,紕漏,失誤還是比較在意,所以我們在創作作品的和死後要細心點,事先把要創作的作品內容進行核實。費了很大的勁,最後因為這一點紕漏被取消資格,那相當遺憾。為了避免遺憾,我們把工作做在前面,這也促使我們這些搞書法的作者,平時注意積累自己文學,美學等方面的文化修養,其實搞書法的人,多讀書,多讀古人的詩文,對於提高自己審美的能力,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反過來落實到你的作品,這個對你的作品來說,是一個支撐,同時通過這種閱讀和學習,也使你在對文字內容的選擇上,眼光更加開闊,選取的範圍更廣泛,評委在初評的時候,比較注意第一眼的效果。進入初評的時候,假如你有幸通過了,那麼評委就要關注到你問些書協水平的能力的高低,初評這一關,這裡面的運氣實在很和總要,評委要在一兩秒之內判斷你這個作品行還是不行,除了有對你這個作品的第一印象之外,他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受到影響,比如他前面看到的幾件作品就會有很大的影響,比如他前面看到的幾件作品都比你還差,就算你是一個中等的水平,你也就過去了,如果你前面的作品都是非常優秀的,你在這裡面雖然比一般還要高一些,但是很不幸,你還是會落選的。所以入選展覽,跟我們的努力有關,但是也要有運氣在裡面。我們碰到這樣一個事情,一個作者的作品,掛的位置非常顯眼,結果有的評委就閑著沒事坐在這邊喝水,一眼看到那件作品,發現他裡面有一個錯字,馬上就提出來,因為它太顯眼了,假如掛在角落裡面,可能沒有人注意到這個錯字,看一樣,風格差不多,一投票可能就過去了,所以這個運氣。偶然因素可能會起到一些作用,所以大家對這個結果啊,也要坦然,理解,畢竟這麼多人寫字,寫好字的人非常多,不必要因為一次或者兩次的失敗,就對書法的選擇,或者在追求中產生懷疑,還要堅持自己的理想。

還有的作者就懷疑,是不是認識幾個評委,就能夠有好的結果,哪個評委會幫你忙,幫你做工作,你就有優勢,我想十年前,二十年前可能會發生,現在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國書協現在對於評委的管理非常嚴格,絕對比足球比賽的評委的管理嚴格得多,在現場,評委之間是不能交頭接耳說話的,要各自看各自的,你一說,那邊監審組就會警告你,你還想不想當評委啊,所以說對評委的要求非常嚴。

再有一個,評委幾十個人,二三十個人,除非你這個作者認識所有評委,那個評委還有時間去看作者的名字,其他很多評委是不看作者的名字的,他只是看看作品而已,所以不要對這種評審機制,作弊產生什麼懷疑,現在中國書協的展覽,作弊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場有很多監督的人員,所以我們既然來參與,就要相信這種機制,但是對於展覽的殘酷性,競爭的激烈性,我也反覆說了,所以我說我們隊這種展覽要抱一種平常的心態,希望大家在十屆國展取得更好的成績,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 老師,瑜伽中我們為什麼要打開髖部?
(原創文章)垂直與架型——韓偉超老師課堂筆記(一)
仿成王晶輝老師絕美日式夏包
蔡禮旭老師: 細講《弟子規》第三集
老師批完考卷後,當-場-陣-亡

TAG: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