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名作欣賞15 篇

中國文學名作欣賞十五篇

一、感天動地的愛情誓言

――漢樂府民歌《上邪》賞析

《上邪》是「漢鐃歌十八曲」中的第十五曲。十分明顯,這是一首情歌,而且是以誓言形式出現的情歌。其感情之強烈、口氣之決絕、意念之堅定,都讓人想見作品主人公愛情心理的律動。處在熱戀中的男女,難免要海誓山盟一番,但這篇歌辭所流露出的對於對方感情的忠貞不渝,卻大大不同於一般小兒女的卿卿我我扭扭泥泥,斬決、果斷、剛烈、火爆,讓人產生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震撼。有人認為本篇與另一篇漢樂府民歌《有所思》在內容上是連貫的。可備一說。

《有所思》篇寫一個女子得知情人變心後十分氣憤,決定從此斷絕往來,但回憶起過去親密的約會,又下不了決心,輾轉反側,徹夜不寐。《上邪》篇接著寫這個女子經過痛苦的思考,終於打定了主意。「上邪!我欲與君相逢,長命無絕衰。」她對天發誓,我要永遠與你相愛,絕不使愛情有任何衰減。下面一連排列出五件現實中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來表明自己對愛情的堅貞不渝。她說:只有高山變成了平地,江水枯竭,冬天響雷,夏季下雪,天地合併,那時才敢與你斷絕愛情。文中的這個有著火一樣熱情的女孩子,似乎是個愛情至上主義者,她的對於美好愛情的追求沒有任何的世俗功利色彩,她要的只是能夠和自己的心上人終生廝守,其他一切不在考慮之內。中國古典文學中,愛情故事的女主人公在表達愛情時雖不乏熱烈、大膽的典型,但象《上邪》中的這位女子,為了愛情不惜回天轉地,畢竟還是不多見的。

另外,這首詩在藝術上亦頗有可觀之處。最明顯的就是用多種比喻來比某個事物的一個方面,這在修辭學上稱作博喻。博喻可以加強所寫事物的形象性。譬如此處要說的是決心,而決心如不藉助於具體事例便不易說清楚。這裡羅列五種根本不可能發生的自然現象,就把不可動搖的決心表現得淋漓盡致了。在一連五句排比中,作者或用三言,或用四言,讀起來章節短促,語句跌宕,語氣顯得十分連貫而緊迫,使女子的感情如狂風暴雨迸發而出,極好地突出了她敢與命運抗爭的堅定性格與熱烈心情。

中國古典文學中,用多種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來表達自己堅貞不渝的愛情的作品,《上邪》是最為著名的一篇。敦煌曲子詞中有一首《菩薩蠻》與本篇在寫法上有相似之處,可以將兩首作品拿來對照著讀。這首詞云: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二首作品對照著讀,可以讓你更清楚地看到,同一種題材的這種相似寫法的前後傳承的關係。無論從欣賞的角度看,還是從學習的角度看,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明月其姿 白雪其質

――漢樂府民歌《白頭吟》賞析

晉葛洪《西京雜記》說:「司馬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相如乃止。」從這以後不少人便把這首詩的作者歸之於卓文君,但是這個說法頗有附會之嫌。不過,作者不管是不是卓文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首詩中所反映出來的古代婦女在婚姻愛情中的地位,是非常具有普遍性的。白居易說:「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反映古代婦女這種悲劇命運的詩歌,不論在古代民歌中,還是在封建文人的創作中,我們都可以找到許多。由於婦女在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活動中毫無地位,以及受三從四德等封建禮教的束縛,她們在婚姻愛情中完全處於被支配、被主宰的境地。不唯如此,還要逆來順受、怨而不怒。但這首詩則通過女主人公的語言、行動,讓我們看到另一種古代婦女形象――純真、強烈的感情,清醒、深邃的思想,爽朗、大膽的個性。

首句既是起興,又是比喻。以高山白雪、雲間皎月比喻詩中女子純真的愛情和磊落的胸懷。可謂形質兼美,秀外慧中。這使得那個喜新厭舊,心有「兩意」的浮薄浪子,顯得更加卑污可憎。「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聞」之即「來」,女主人公那種主動果斷、愛憎鮮明、潑辣倔強的性格躍然紙上。下兩句,以「今日」、「明日」對舉,仍然是明快斬決之語,女子的性格一以貫之。雖然是面對人生中最難解決的感情問題,卻一點也不粘粘乎乎拖泥帶水。既然情去恩移,那就只有各自東西。「躞蹀御溝之上,溝水東西流」中,以方位上的東西相對,比喻兩人情感上的分道揚鑣。

詩的第三節是一個轉折,表達了女子心目中理想的愛情和婚姻的樣子。那就是:「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兩句是寫實,以現實生活作為抒發理想的出發點。傷心啊,傷心啊!姑娘出嫁時總是那樣哭哭啼啼,其實那倒是不必要的,只要嫁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白頭偕老,那便是美滿的姻緣。這裡的「一心」,對照上文的「兩意」,得到「一人心」是幸福的、幸運的,那麼遇到「有兩意」的男子,不用說,那才是真正的痛苦、真正的不幸,才應該悲傷哭泣!這是用自己的辛酸換來的教訓,也是對他人的希望和勸戒。

《詩經》中有以釣魚來比喻男女求偶的,如「籊籊竹竿,以釣於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衛風.竹竿》)。「竹竿何裊裊,魚尾何蓰蓰」,即化用了這幾詩。釣竿是那麼柔軟細長,魚兒是那麼新鮮活潑。這是想像她的丈夫和新人之間情歡意洽的情景,這種情意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的呢?「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聯繫上兩句,它的意思就是男兒本以為重,(你)何以用金錢作為釣餌,去博得新人歡愛呢?詩的結尾從正面提出問題,再用反問句頂住,可謂冷嘲熱諷,鞭辟入裡,意味深長。

《白頭吟》一詩為我們揭示了封建社會中一促帶有普遍性的罪惡!女主人公的遭遇和那些不幸的女子一樣令人同情,不僅如此,她的行為,她的性格,更給人一種鄙棄邪惡、追求美好生活的啟示和力量。

本詩只寫了女主人公一個人的形象,沒有描寫那個負心男子的形象,但給讀者偏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女主人公的形象是白雪、皎月,她是受害者,我們就可以想像到,對這麼美好的女子居然忍心加以傷害的男子會是多麼的醜惡猥瑣。此種手法是高明的間接描寫的手法。雖對描寫對象的形象不著一字,卻會讓讀者自己在心中有一個十分明晰的判斷。

詩在內容的敘述上是時而今,時而昔;時而己,時而彼;時而現實,時而理想;這種迴環交錯,似亂不亂,峰斷霧連,層層推進的結構方式,既真實地刻畫了女主人公心煩意亂、思前想後、悲憤難平的意緒,也生動地顯示出她那種周密而深邃的思想,無怪人稱之為「妙口妙筆」(《古詩歸》)!詩中多用比喻,而且相當靈活,有用在一節之前,有用在一節之後,與敘事抒情融成一體,大大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表現力,也體現了民間創作的一個顯著的特色。《白頭吟》以它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獨特的藝術形象,永葆其驚人的光彩!

三、平淡之下的滄桑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賞析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是杜甫詩中最富有情韻、最有含蘊的一首詩。僅僅二十八字,卻包含著豐富的時代生活內容。文藝作品不在長短,關鍵在於藝術水平的高下和思想內蘊的深淺。杜甫號稱詩聖,他的詩被後人尊為詩史,杜詩的整體風格沉鬱頓挫,比如《春望》和《三吏》、《三別》,但是這首詩卻有些特別,他的筆調是輕揚的,他的感慨卻是深沉的。

李龜年是唐朝開元年間著名的音樂家。杜甫初逢李龜年時正是少年時,而整個時代正牌所謂的「開元盛世」。當時的王公貴族都比較喜歡文藝。杜甫和李龜年都是作為傑出的藝術家而受到這些王公貴族的禮遇的。

詩中的歧王指的是李范,崔九指的是殿中監崔滌。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這說的是杜甫和李龜年當年在洛陽時那種詩酒風流的生活,飲酒、寫詩、彈琴、聽曲,無憂無慮、得意洒脫。這兩句詩的寫法是互文見義,就是說並不單純地指在歧王府和崔滌宅里的詩酒生活,而是一種泛指,泛指他們在洛陽的繁華昌盛的環境里的美好日子。這兩句有留戀、有回憶、有感嘆,還有淡淡的嚮往。但是詩人並沒有直接說出來,他只是平平淡淡的寫了兩句,從表面來看,幾乎不帶有感情色彩。就是用白描的手法,有什麼就寫什麼。但是這裡邊所包含的滄桑卻需要我們細細品味。詩人站在現在回首當年怎麼怎麼著,那時是多麼年輕、多麼浪漫、多麼瀟洒,但是幾十年過去了,我們今天又不期而遇了,雙方卻都老了,還有沒有原來的心情呢。杜甫與李龜年這次相遇是在安史之亂之後,國家經過這麼大的戰爭已經元氣大傷。而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二人也都正處於落魄潦倒之時,而且杜甫到了他生命的最後一年,所以詩中的感情是凝重而深沉的。從中我們不難體味到詩人一生漂泊不得志的凄苦心情。

上面兩句是回憶,下面兩句就回到現實中來了。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心中之情以眼前之景出之,渾然無跡。晚春落花時節正是傷春之時,在這樣的情境里又遇見故人,那種悲欣交集的複雜情感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因為彼此都經歷了那場天翻地覆的大動亂,國家的不幸,個人遭遇,身世的飄零,是兩個人共同的滄桑。一個老詩人,一個老音樂家,在這個亂花繽紛的時節重逢了。風景依舊,但是人老了,世事也變了,時代也已不是過去的時代了。《世說新語》里有一句話: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意思是說,風景還是原來的風景,國家卻不是原來的國家了,用這句話來形容這兩位老朋友此時的心境再恰當不過。

在這裡,杜甫把這麼沉重的歷史、這麼深沉的回憶卻用這麼平淡的語調說出來,真是舉重若輕。關鍵是詩人並沒有在他的詩里出現什麼戰爭啦、離亂啦、苦難啦,他只是輕輕地一聲嘆息,就把那麼多的內容都包含進去了。更讓人感嘆的是,這首詩的的前兩句寫杜李二人在洛陽的交遊,並未具體寫他們究竟幹了些什麼,前面筆者提到的所謂「飲酒、寫詩、彈琴、聽曲」都是讀者的想像。就是說,實際上這裡用的是虛寫,輕輕一點,給人們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我們可以任意想像這兩個當年正值青春年少、才華豐贍的藝術大師是怎樣的俯仰笑傲、放浪形骸。其實,從整個這首詩來看,通篇都在用虛筆。第三句「正是江南好風景」也沒有告訴人們是怎樣的好風景。我想這可以用一句禪家的話說就是: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錯。具體描寫常常會束縛讀者的頭腦,中國詩又最講究含蓄蘊籍,說得太白太實太細往往會倒了人們的胃口。這首詩的後兩句收尾尤見功力,毫不拖泥帶水。輕描淡寫卻又乾淨利落,可卻讓人感到詞短情長餘韻悠然,越是細品越是感到深情遠致,綿綿不絕。

杜甫把一個歷史大背景集中投射在兩個備受流離之苦的滄桑老人身上,以小見大、寓情於景,其中有時空的流轉、有今昔的對比、有世事的變遷、有人生的況味。這多麼的內含集中在短短的、平平常常的四句話里,真是大手筆。詩中沒有一句直白的表露,身世、時事一句不涉,但讓人一看就知道寫什麼的,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恩格斯說過,文藝作品中的立意應該含蓄一些。但是這首詩的藝術水準都不能用含蓄二字來形容了,它幾乎已經到了一種出神入化的境界。

寫人事滄桑、家國巨變的詩很多,能寫到這首詩的高度的卻不多見。比如,杜牧有一首詩《泊秦淮》,寫得也很好,但它的缺點是還是有些直露。他還有一首詩叫《赤壁》也不錯,但缺點跟上一首一樣。

對於這首詩還有另一種解釋,清朝學者王嗣奭這樣解釋這首詩的後兩句,他說,落花時節正是傷春的時節,在這樣的時候遇到故人,所以才成了好風景。就是說後兩句是倒敘手法,如果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江南正是好風景呵,為什麼是好風景呢?因為在這時候遇見了李龜年。這也不失為一種有趣的解釋。

四、悲歌可以當泣

          ――杜甫《羌村三首》賞析

羌村三首

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

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歔欷。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

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

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

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

賴知禾黍收,已覺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

驅雞上樹木,始聞扣柴荊。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

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

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

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

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757年,杜甫為左拾遺時,因疏救宰相房琯觸怒肅宗,差點被殺掉。是年8月,肅宗命他離開鳳翔,回鄜州的羌村探望家小。《羌村三首》即這次探家所作。三首詩像三個聯接著的畫面,描繪了作者回到家之後的所見、所聞、所感。

第一首,寫作者「歸客千里至」之後家人團聚的又悲又喜的情景。起句先點明時間:「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夕陽西下、山勢崢嶸、晚霞絢爛。「日腳下平地」一句,既是寫時間,也是暗喻作者經過長時間的奔走,也終於到家了。但詩人並沒有直接寫家人出迎或自己扣門,而是先寫門前的鳥兒:「柴門鳥雀噪」,預示著「歸客千里至」,筆勢回還,跌宕有致。下面才寫詩人與家人見面的情景:「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詩人此處寫亂世家人的重逢,不寫喜,不寫歡快,而是用了一個「怪」字,一個「驚」字,極寫兵荒馬亂之中人命如草,能夠生還,已是望外之事。這是老杜特有的筆法。下面兩句就交待了為什麼家人會有這種「怪」和「驚」的表現了:「亂世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偶然」二字含有極豐富的內容和無限的感嘆。此中既有身陷叛軍營中之後的死裡逃生的僥倖,又有對於官場風波險惡的的切身之痛。第一首最後四句將此種情感一直延續到結尾。連鄰居們都因之與作者一起感嘆歔欷。收尾兩句:「夜深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寫一家子在夜深人靜之時,聚首對坐,竟然象在夢中一樣。既有喜悅,但更多的是悲哀。此兩句已成千古名句,不斷被後世文人墨客稱引化用。主要是這兩句平淡中見絕大深情,非有大感慨者不辦。

第二首,寫杜甫居家的感觸。雖然回家了,見到家人了,相聚總比離散好,但詩人的心情並沒有因此而好起來。對於一個對人民和國家懷著深沉之愛的人來說,不能為國盡忠就是苟且人偷生。呆在家裡也變得可恥了。詩的起句就表達了這樣的意思:「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晚歲是年老的意思。因為認為是偷生,所以連天倫之樂也覺得「少」了。「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連孩子們都已經感覺到父親的這種複雜的心情,畏親復去,正是因為己知父親此次歸來定不會長久。下兩句:「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是對去年暑天的回憶。接著:「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馬上回到現實,撫今追昔,百感交集。蕭蕭北風一句,乃是寫詩人此時悲凄愁苦的心情的。這種悲涼愁苦,既有對國事的無望,又有自己無能為力的無奈。末四句寫秋稼己收,新酒將釀,可以此來消心中的塊磊了。明寫酒,實不在酒。表面上說,姑且用酒來麻醉自己一下吧,但哪裡是心裡話?又是曲筆。

第三首,寫鄰人來訪。詩人雖然孤獨,但並不寂寞。當此國家萬方多難之時,大家同病相憐,鄰人之間的走動也可看作是一種彼此的精神慰藉和鼓勵。起首四句和第一首的「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寫法相近,極有情調。來人都是父老,且「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手裡拿著禮品,來慰問他。並「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父老們說酒不是好酒,只因為年青人都已經東征了,無人種地。寫極了父老們的厚道、淳樸。其實,父老們來慰問詩人,也可以說是藉此來安慰自己。此時天下烽煙正熾,百姓苦難方殷,前途未卜,誰也不知道何時是盡頭,所以,父老們的慰問既是慰人,亦是慰己。詩的結尾四句:「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蕭滌非先生解釋這幾句說:「請為父老歌,一來表示感謝,二來寬解父老。但因為是強為歡笑,所以歌也就變成了哭。」(《杜甫詩選注》)信然。尤其最後兩句,讓人讀之泣下。杜甫是個自視甚高的人,理想遠大,抱負不凡,想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現在國事艱難,自己卻只能以酒澆愁,怎不令人痛苦憤懣呢。

這是一首組詩,亦為杜甫集中的名篇。作品沒有直接描寫戰爭和亂世,卻時時處處讓人感到他在寫戰爭和亂世,這就是杜甫的高明所在。杜甫通過回家所見的三個小小場景,側面表現了亂世的艱難,語言樸實,情真意切,在杜詩中佔有重要地位。

五、茫茫世事  款款深情

――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賞析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出現「悼亡詩」。一直到北宋的蘇軾,這期間,悼亡詩(詞)寫得最有名的有西晉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隱亦曾有悼亡之作。他們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寫愛侶去後,處孤室而悽愴,睹遺物而傷神;或寫作者如今既富且貴,追憶往昔,慨嘆世事乖舛、天命無常;或將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憶之情,用愰忽迷離的文字和色彩抒發出來,讀之令人心痛。而蘇軾的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與前人相比,東坡這首詞的表現藝術卻另具特色。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雖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寫的真摯樸素,沉痛感人。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27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蘇軾在《亡妻王氏墓志銘》里說:「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名弗),卒於京師。六月甲午,殯於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於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於平靜語氣下,寓絕大沉痛。熙寧八年(1075),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開頭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語,感人至深。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十年。人雖雲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懷!而今想起,更覺人天永隔,備感痛楚。王弗逝世後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壓制,心境是悲憤的;到密州後,又逢凶年,忙於處理政務,生活上困苦已極。適逢亡妻十年忌辰,正是觸動心弦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制。於是乎有夢,是真實而又自然的。想到愛侶的死,感慨萬千,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凄涼,話說得極為沉痛。作者孤獨寂寞、凄涼無助而又急於向人訴說的情感令人格外感動。接著,「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不到,已經「鬢如霜」了。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卻要「縱使相逢」,這是一種絕望的假設,深沉、悲痛,而又無奈,表現了作者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義更加深了一層。

詞的下片才真正真正進入「夢境」。作者在夢中回到了故鄉。在那裡,與自己的愛侶相聚、重逢。這裡作者描繪了一個樸實、感人而又美好的場景――「小軒窗,正梳妝」。作者以這樣一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愛侶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恆的印象。但東坡筆力的奇崛之處還在下邊兩句――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妙絕千古。正唯無言,方顯沉痛。正唯無言,才勝過了萬語千言。正唯無言,才使這個夢境令人感到無限凄涼。「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之勝,全在於此。

結尾三句,又從夢境落回到現實上來。設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特別是「明月夜,短松岡」,二句,凄清幽獨,黯然魂銷。正所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語)。東坡此詞最後這三句,意深,痛巨,餘音裊裊,讓人回味無窮。

六、揀盡寒枝不肯棲

――蘇軾《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賞析

這首詞的主旨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認為是為溫都監女作,即這是一首愛情詞;但也有人認為是作者對現實不滿,抒發憤懣之情的,也就是說這是一首影射、刺時之作;還有人認為這首詞是寫作者的寂寞之情的。本文認為,將此詞定位為作者抒發自己對現實不滿的寂寞之情是比較恰當的。

本篇是蘇軾於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在黃州所作。蘇軾因所謂的「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至黃州,至元豐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

定惠院,一作定慧院,在今湖北省黃崗縣東南。蘇軾初貶黃州,寓居於此。詞先寫定慧院夜半時分的寂靜情況。「漏」指漏壺,古時以漏水來計時的器具。「漏斷」,漏壺裡的水滴盡了,指夜深。「缺月」,這一意象,一是指夜色之暗,一是象徵人事之不完滿。「疏桐」與「缺月」對舉,「疏」字亦有不完滿之意。且暗淡的月色從疏枝間漏出,斑駁破碎,益增夜色之凄清。這段大意是說,在院中夜深人靜,月掛疏桐之時,彷彿有個幽人獨自往來,如同孤鴻之影。這個「幽人」,可能是想像的,也可能是蘇軾自指。實即「夜中不能寐」「披衣起徬徨」之意。「幽人」之幽,兼有幽居、幽雅之意。「幽人」之「獨往來」之情,必有不能為外人道者。

下半闋承接上文而專寫孤鴻,說這個孤鴻驚恐不安,心懷幽恨,卻不肯棲息,只得歸宿荒冷的沙洲。這正是蘇軾貶居黃州時心情與處境的寫照。以孤鴻自況,「揀盡寒枝不肯棲」句,尤見出作者不願曲意改志,與世俗合流的峻潔姿態。清人張惠言《詞選》卷一引鮦陽居士對這首詞的解釋,略謂:「驚鴻,賢人不安也;回頭,愛君不忘也;無人省,君不察也;揀盡寒枝不肯棲,不偷安於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雖嫌拘泥,相去亦不遠。

這首詞在藝術上也有其獨到高妙之處。黃庭堅《山谷題跋》評此詞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評價可謂甚高。黃蓼園《蓼園詞選》謂:「語語雙關,格奇而語雋,斯為超詣神品。」陳廷焯《詞則·.大雅集》評此詞說:「寓意高遠,運筆空靈,措語忠厚,是坡仙獨至處,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也推崇備至。至於這首詞的章法也很獨特,前人已有道出者。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九中說:「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說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本詠夏景,至換頭但只說榴花。蓋其文章之妙,語意到處即為之,不可限以繩墨也。」可見蘇軾在詞的創作上的天才縱橫之氣。                     

七、穿越時空的情懷

――蘇軾《水調歌頭·中秋》賞析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歷來,文學史研究的「檻內人」和「檻外人」多將蘇軾目為豪放詞的代表。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確切,將其詞作籠統地稱為豪放也並不符合實際。蘇軾在詞的寫作上是個多面手,不僅在多種體式上能夠出入自如,在詞的風格上也幾乎是「面面俱到」。既有豪放的「大江東去」,也有纏綿的「多情卻被無情惱」;既有深情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也有達觀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既有閑散的「牛衣古柳賣黃瓜」,也有執著的「一簔煙雨任平生」。即以這篇水調歌頭論,也不是一個豪放所能概括的。

此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日。時作者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從題序來看,蓋為醉後抒情,懷念兄弟(子由)之作。本篇除具蘇詞一般共有的豪邁清雄之外,它還有其飄逸空靈以及韶秀方面的特點。是蘇軾詞的另一副「面孔」。

這首中秋詞是寫孤獨的。大凡感情細膩、精神世界豐富之人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在一些大作家身上體現得更為突出,蘇東坡就是如此。既以本詞而論,表面上看是寫作者思念自己兄弟的,而骨子裡卻是對於宇宙人生的深沉感喟。而其底色則是孤獨。這孤獨至少有這樣幾個層次,一是作者對於人世間得不到他人理解的悲嘆,一是作者對於人生天地間如遠行過客的無奈嘆息,一是作者關於整個人群相對於茫茫宇宙的那種大孤獨大寂寞的獨特而敏感的感悟。全詞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一是思親的愁苦,一是對現實的不滿。作者以晧月起興,營造出一種人間天上、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在看似逸興遄飛、俯仰古今的瀟洒風流之下,寄託著深深的對於人世人生的無常變遷的感慨。

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關合人事,表現出自然社會契合的特點。它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圓月襯托離別。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問,排空直下,筆力奇崛。諸家指出此處詞意和屈原的《天問》、李白的《把酒問月》的傳承關係,正可說明作者「奮勵有當世志」,而又不諧塵俗的抑鬱心理。「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跌宕多姿。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的徘徊困惑心態。蘇東坡的思想世界中,本就儒、釋、道交雜兼有。其為政則儒,其處世、為人則釋、道。所以,在蘇軾一生中,出處進退始終是一個糾纏不清的矛盾。「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把中國傳統的關於月的神話傳說具象化。說入世不易,出世則尤難。言外之意仍是說,得在現實社會中好自為之。看似由出世轉向入世,由消極轉向積極;實際上是用曲筆表達了,人世只不過是走投無路之後的、退而求其次的無奈選擇。用積極寫消極,自然揮灑,確是不同凡響。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一韻一意,一意一轉,淋漓揮灑,無往不適。唐圭璋《唐宋詞簡釋》評云:「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無眠。以下愈轉愈深,自成妙諦。」「照無眠」者,當兼月照不睡之人與月照愁人使不能入睡這兩層意思。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表面上是惱月照人,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裡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謂月圓時,月固無恨矣,而人不圓,見圓月而有恨。又進一步說:月「長向別時圓」,似言月不解人事,而實嘆人事長有恨。深情曲折,有言語所不能盡道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謂人事離合、月缺月圓本是古今常態,不必放在心上。似是自我安慰,又象勸慰別人。實質仍是無奈。最後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拈出「但願」二字,只是憑空的想望,未來的聚合還在可有可無之間,前路未卜,只有明月是實實在在的。千里嬋娟是實,千里共嬋娟卻未必可以做到。所以仍然是慰情聊勝無。這兩句據南朝宋人謝庄《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願,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這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偉大高潔的情懷。其悲天憫人、絕俗高蹈曠古未有。從最後這兩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厚道的蘇軾、博大的蘇軾。

《水調歌頭》中秋詞,是蘇詞代表性篇章之一。此詞一出,遂關天下人詠月之口。它匠心獨運,想落天外,極富浪漫色彩。其風格既不豪放,亦不婉約,而是飄逸瀟洒、清俊高邁。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

八、孤標傲世的情懷

――陸遊《卜運算元·詠梅》賞析

這是一首寫孤獨、寫抱負的詞。

梅花雪中吐艷,孤標傲世。而這首《卜運算元》,作者自注「詠梅」,可見,陸遊對於梅花的品格、精神,是有著強烈的認同感的。另外,我們還可以這樣看,即作者是像「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周敦頤先生那樣,在以蓮花自況。我們知道,陸遊在宋、金鬥爭中,是著名的主戰派,因此,受到統治集團的孤立、排擠和打擊。但終陸遊一生,其抗金恢復的志向不改,節操不變。

先看上片,「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梅花清幽絕俗,出於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緊臨著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絕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從這一句可知作者是怎樣的一種懷抱。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甚至遭人誤解,此種境遇竟然落在了這樣的一樹梅花身上。「斷橋」二字,極力營造寥落、凄涼之氣氛。詞人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語,二句已是情語了。

黃昏時分,暮色蒼茫,這孑然一身、無人過問的梅花,獨立寒風之中,只有「獨自愁」了。「獨自」二字與上句的「寂寞」相呼應,更突出孤獨寂寞之情。偏偏在這個時候,又颳起了風,下起了雨。「更著」寫出了梅花的艱難處境。從上面四句看,這梅花所受的壓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無所不至。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像這像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可謂情景交融。這種情景交融是為表現兩個詞「寂寞」和「愁」服務的。到這時,作者還僅僅寫了梅花艱難和寂寞的一面。還沒有寫到梅花另一面。

下片,托梅言志。著力表現梅花孤標傲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堅貞高潔的另一面。

「無意苦爭春」。春天,百花怒放,爭麗斗妍,而梅花卻不去「苦爭春」,凌寒先發,只是一點迎春報春的赤誠。「苦」者,抵死、拚命、儘力也。從側面諷刺了群芳。梅花並非有意相爭,「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去嫉妒吧。這裡把寫物與寫人,完全交織在一起了。草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說「爭春」,是將梅花擬人化了,暗喻人事。「妒」,則非草木所能有,亦為擬人手法。這兩句表現出陸遊標格孤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崚嶒傲骨。

最後,「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與熱忱,一往無前,排空而來。這兩句已經全然沒有了上片的寂寞無主、孤獨愁怨。還是以花自況,但與上片對比,挺然而出,有一種強烈的衝擊力。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命運之悲慘,簡直令人不忍卒讀。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為寫梅花的悲慘境遇,引起人們的同情;而是為了把下句的詞意推上最高峰。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但「只的香如故」,百轉千回,到死痴心不改。

末句最有力量,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塵的凄涼、衰老、悲戚,一古腦兒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本詞上片寫環境、身世,重在孤高;下片寫品質、抱負,重在節操不變。既有對比,又有呼應,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為一首詠梅的傑作。

幾百年之後,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用同題寫了一首《卜運算元》。詞曰:「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將這首詞與上面陸遊的詞放在一起,對照著讀,別有意味。

九、對愛情的絕望表白

――陸遊《釵頭鳳》賞析

釵頭鳳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枊。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這首詞寫的是陸遊自己的愛情悲劇。

陸遊的原配夫人唐琬是陸遊的表妹,乃同郡唐氏士族的一個大家閨秀。他們結婚以後,琴瑟諧調感情甚好。但是陸遊的母親卻不喜歡這個兒媳。逼令陸遊休棄唐氏。在陸遊百般勸諫、哀求而無效的情況下,二人被迫分離。幾年後的一個春日,陸遊在家鄉山陰(今紹興市)城南禹跡寺附近的沈園,與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唐氏遣致酒肴,聊表對陸遊的撫慰之情。陸遊見人感事,百慮翻騰,遂乘醉吟賦是詞,信筆題於園壁之上。詞中記述了詞人與唐氏的這次相遇,表達了作者眷戀之深和相思之切,也抒發了詞人怨恨愁苦而又難以言狀的凄楚心情。

詞的上片追憶往昔美滿的愛情生活,感嘆被迫分離的痛苦。起首三句,「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極言唐氏之美,春色之盛。並以此追憶二人當年偕游沈園的美好情景。選取特定的場面和一兩個最富代表性的情事細節,展開回憶。「紅酥手」之「紅」,「黃滕酒」之「黃」,色彩明麗強烈,相互映襯,極具視覺衝擊力。不僅寫出了唐氏為詞人殷勤把盞時的美麗姿致,同時還有概括唐氏全人之美的作用。並且具體而形象地表現出這對恩愛夫妻之間的柔情蜜意以及他們婚後生活的美滿和幸福。加之「滿城春色」、一街煙柳,使作者的抒情、追憶與懷戀組合成一幅絕美的圖畫。

「東風惡」數句急轉直下,幾乎讓讀者喘不過氣來。與上三句之美妙和諧相比,其愁雲慘霧般的痛苦、矛盾、憤懣、無奈,達於極點。「東風惡」三字,一語雙關,含蘊豐富,乃全詞之關鍵,是作者愛情悲劇的癥結所在。東風狂吹亂掃,破壞了美好的春景。帶來了詞人的「一懷愁緒」,造成了恩愛夫妻的「幾年離索」。這主要是一種象徵性的比喻,用東風之惡象徵比喻造成詞人愛情悲劇的「惡」勢力。由於陸母是這種惡勢力的主要力量,所以作者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才以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出之。美滿姻緣被拆散,恩愛夫妻被迫分離,使他們感情上蒙受巨大的折磨,上片最後三字「錯,錯,錯」,幾近呼天搶地,歷來寫感情之沉痛者莫過於此。這個「錯」與上面的「惡」一樣,都未點明是誰之錯。我們既可想像是作者悔恨自己之錯,也可以認為是作者指責他人之錯。其激憤之情如大河奔瀉,一氣貫注。但又不是一瀉無餘,其中「東風惡」和「錯,錯,錯」云云,就很有味外之味。

詞的下片寫現實,進一步抒寫夫妻被迫離異後的深哀巨痛。  

「春如舊、人空瘦」承上片「滿城春色」而來,極言春色依然,物是人非之慨。「人空瘦」,與從前的紅潤的,煥發著青春的活力對比。描寫唐氏容顏方面的變化,容貌變化是心情的體現。「纖腰減束素,別淚損橫波」(庾信語),「幾年離索」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分明使她「人空瘦」了。其實這裡既是寫唐氏之瘦,也是寫詞人自己之瘦。思念是相互的,痛苦是雙方的。詞人為「一懷愁緒」折磨著,唐氏何嘗不是?「淚痕」句通過刻畫唐氏的表情動作,進一步表現出此次相逢時她的心情狀態。舊園重逢,念及往事,她能不哭、能不淚流滿面嗎?與上面一樣,此處之淚既是唐氏之淚,又是詞人之淚。唐氏之淚流在面上,詩人之淚流在心裡。而一個「透」字,寫盡彼此傷心之甚。

詞的最後幾句,寫詞人與唐氏相遇以後的痛苦心情。「桃花落」兩句與上片的「東風惡」句遙相呼應。雖是景語,但一片蕭索落寞之象,正是詞人與唐氏雙方此時心理的寫照。所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李清照語),一筆而兼有二意,卻又渾然天成,了無痕迹。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兩句雖只寥寥八字,卻實從千回萬轉中來。雖說自己情如山石,但是,這樣一片赤誠的心意,又如何表達呢?明明在愛,卻又不能去愛;明明不能去愛,卻又割不斷這愛縷情絲。近在咫尺,渺若山河。「莫,莫,莫!」三字,可謂驚心動魄、一字千斤。事已至此,再無挽回之可能。這深沉的絕望,這萬千的感慨,這如山之痛還想它做甚?罷了,罷了!

宋人陳鵠的《耆舊續聞》和周密的《齊東野語》均謂唐琬在這次與陸遊會面之後不久即鬱郁而死。這首詞對封建禮教吞噬人性的血淚控訴,讓人讀後蕩氣迴腸,稱得上是千古絕唱。

十、感慨深沉的愛情絕唱

――陸遊《沈園》二首賞析

沈園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台。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炫然。

陸遊在文學上不以愛情詩詞見長,而多的是金戈鐵馬,恢復中原的豪邁之作。但他為數不多的愛情詩詞卻大多是上乘之作。比如他的《釵頭鳳》,比如他的《沈園》二首。《沈園》二首應該和《釵頭鳳》對讀,這樣才能更好的體會陸遊的情感世界。陸遊是一個頂天立地、豪氣干雲的大丈夫,一生以恢復中原為自己的理想和事業。但他的個人家庭生活卻充滿了悲歡離合,特別是與結髮妻子唐琬的愛情悲劇,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個人不幸。紹興25年春,陸遊與唐琬夫婦「相遇於禹跡寺南之沈園」。陸遊賦《釵頭鳳》一詞題壁間,唐氏見後亦奉和一首。據宋人陳鵠的《耆舊續聞》和周密的《齊東野語》記載,唐琬在這次與陸遊會面之後不久即鬱郁而死。自唐琬死後的五十餘年間,陸遊寫了許多首悼亡詩,《沈園》即是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兩首。

《沈園》之一回憶沈園相逢之事,充滿悲傷之情。「城上斜陽畫角哀」,殘陽如血,畫角哀鳴,渲染出一種悲涼氛圍,作為全詩的基調。而慘淡之斜陽,亦給沈園抹上一層悲涼的感情色彩。「畫角」是一種塗有彩色的軍樂器,發聲凄厲哀怨。然而,此處之「哀」實際更是詩人悲哀心情之外化,表面寫景,實為寫情。次句即引出處於悲哀氛圍中的「沈園」。詩人於光宗紹熙三年(1192)六十八歲時所寫的《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序》曰:「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四十年前(按:實為三十八年)嘗題小詞壁間,偶復一到,園已三易主,讀之悵然。」而詩人創作本詩時已是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春天,時間又過七年,時移世易,人物浪淘,詩人睹物傷懷,感慨萬千。沈園面目全非,景物不復可認。佳人已逝,池台非舊。詩人對沈園具有特殊的感情,這是他與唐氏離異後唯一相見之處,也是永訣之所。而今故地重遊,其心情之寥落悲慨可以想見。

下兩句「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雖是物己換、人已杳,但還是有跡可尋。看到橋下的流水一如往昔,便感到似見故人。「翩若驚鴻」比喻當年唐琬風姿之美。只是此景引起的回憶,恰恰觸動了詩人心中最為敏感和脆弱的部分。睹此物,憶斯人。斯人雖美,卻已隨風而逝,能不讓人痛徹心肺?雖然已過了四十餘春秋,而詩人念茲在茲,「一懷愁緒」,綿綿不絕。最為可悲的是,一切已無可挽回,那照影驚鴻已一去不復返了。此地唯餘風燭殘年的詩人形影相弔。

《沈園》之二寫詩人對愛情的堅貞不渝。「夢斷香消四十年」,感嘆唐氏溘然長逝已四十年了。陸遊於八十四歲臨終那一年所作悼念唐氏的《春遊》亦云:「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陸遊在禹跡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其後不久,唐琬即鬱郁而死。此詩上距那次會見已經四十四年,這裡「四十年」乃取其成數而言。次句「沈園柳老不吹綿」,表面寫沈園當下之景:沈園的柳樹已經老得不再有柳絮了。實際是藉以自喻。詩人此時已經七十五歲,年逾古稀,正如園中柳樹,老態龍鍾。下句「此身行作稽山土」,亦是寫詩人之老。是對「柳老」內涵的進一步說明。但尾句「猶吊遺蹤一泫然」,是一個轉折,人雖然老了,但對於唐氏的愛情卻依然堅貞不渝。尤其「泫然」二字,飽含多少複雜的感情、深沉的懷戀!所謂「天若有情天亦老」,「樹(柳)猶如此,人何以堪。」詩人具大情懷,有大愛心。李商隱有詩云:「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陸遊此情足以感動天地,傳之永久。

這二首詩寫得深沉哀婉,含蓄蘊藉,卻又樸素自然,當行本色。其筆姿轉折迴旋,一唱三嘆,則詩人腸九回而寸斷的凄惻之情,讓人宛然如見。

十一、報國有心 請纓無路

――辛棄疾《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賞析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貢恨,玉簪螺髻。落日樓台,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辛棄疾一生都是一個戰士。但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卻使他投閑置散,不得一遂報國之願。這首《水龍吟》是辛詞中的名篇,作於乾道四年到六年(1168――1170)間建康通判任上。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

明珠投暗,懷才不遇是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之一,更何況,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具有絕大天才和具有巨大愛國熱忱的辛棄疾身上呢。辛棄疾南歸前,馳騁抗金沙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是何等的英雄。而南歸後,被南宋小朝廷中的投降派排擠打擊,又何等的憤懣和無奈。這首詞,就是此種無奈心境的寄託與抒發。

上片大段寫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盡頭。氣象闊大,筆力遒勁。「千里清秋」點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天高氣爽,正合極目遠眺,大江東去,流向天邊。而那些彷彿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旋形的髮髻的青山,一層層、一疊疊,引起詞人的家國之愁和身世之恨。因之,綿綿青山亦會「獻愁供恨」。愁恨為何?下面「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破空而來,雖沒有正面交代,但我們從中已經體會到了,此即唐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之意。這裡的「斷鴻」(失群的孤雁)和「遊子」,都是作者自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南歸,原是以南宋為自己的故國,滿懷報國恢復的熱情。可是,南宋統治集團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特別是「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直抒胸臆,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報國有心、請纓無路的悲憤之情。「吳鉤」,本是殺敵利器,如今卻閑置身旁,無處用武。「欄干拍遍」,道出作者胸中抑鬱苦悶之氣,唯借拍打欄干發泄之,耐人尋味。更為可悲可嘆的是,此種「登臨意」竟「無人會」。舉世皆醉我獨醒,不僅苦悶,而且孤獨。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裡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現在又是深秋了,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卻不能象張翰那樣飄然歸去。自己的家鄉還在金人手裡,想回也回去不了!下面三句「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郞才氣」,也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後來許汜把這件事告訴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樓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郞,指劉備,這裡指有遠大志向的人。這幾句是對南宋朝廷那些貪圖祿位、求田問舍的庸碌之輩的諷刺。「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三句沉痛之極。流年,即年華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是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語》:「桓公(溫)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琊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意即自己正當年青有為之時,卻空有安邦定國之計,經天緯地之才,無處施展。時光流轉,年華浪擲,北伐無期,中原難復,怎不讓人痛心疾首。這三句,是全詞核心。到這裡,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點。詞最後三句:「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寫作者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的悲嘆。亦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相呼應。倩,請。「紅巾翠袖」,古代女子的裝束打扮束,這裡指歌女。

總之,這首詞,境界闊大,氣魄雄渾,寄意遙遠,感慨深沉。通過所見所聞所感,層層展開主題。結構曲折而嚴謹。而且典故使用貼切精妙,天然渾成。不愧為傳世之作。

十二、清醒者的吶喊

――龔自珍《詠史》賞析

龔自珍(1792-1841)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封建社會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時代。而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帝國,也已經像一條古老的破船,千瘡百孔。舊時代雖然行將就木,卻一時死而不僵。當時社會上烏煙瘴氣,一片死氣沉沉。龔自珍《己亥雜詩》第一百二十五首云:「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摟,不拘一格降人才。」其中的「萬馬齊喑」的景象,就是當時社會的形象寫照。這首《詠史》則是另一把投向黑暗現實的匕首。

此詩是作者於1825年,即道光五年冬季客居崑山時所作。雖名詠史,實是諷時。首聯:「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諷刺當時社會上那些沽名釣譽、互相標榜的風頭人物。他們大多為依附權貴門下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這些人沒有見識,沒有理想、更沒有操守,既彼此勾結,又互相排斥,終日以爭名逐利為業,即詩中所說的「恩怨」。金粉,古時婦女化妝用的鉛粉,這裡指繁華綺麗的生活。東南十五州,泛指江南富庶之地。這兩句用「金粉」來襯托那些所謂名流們的庸俗生活。而「金粉」又是這些人追逐的對象。

頷聯:「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這兩句是寫那些同大官僚、大鹽商關係親近的狎客,把持了全部鹽政;搖著團扇的才人,佔據著朝廷高位。牢盆,煮鹽的工具,這裡指把持鹽政。狎客,封建帝王或大官僚特別親近的幸臣或門客。全算是全局的意思。團扇才人,指不學無術而行為卑污的貴族子弟。這一聯緊承上聯,還是說的「金粉東南十五州」里的事情。一方面是特別善於鑽營、唯利是圖,在政治上毫無操守的狎客們在呼風喚雨;另一方面,紈褲子弟儘管流連聲色、生活腐化、萬事不做,卻可以高踞政權的上層。這樣的社會、這樣的時代多麼令人絕望和窒息呀。

頸聯:「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這兩句是說,讀書人都遠遠地避開,不敢說話,因為害怕文字獄;即便有人著書,也不過是為了糊口。此二句充分體現了作者敢於揭露、批判現實的勇氣和魄力。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的文字獄清朝是最為酷烈的。尤其康、雍、乾三朝更是發展到極端。知識分子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殺掉的不知凡幾。這使整個社會都生活在極為恐怖的氣氛中,特別是知識分子,更不敢稍有掙扎。許多人只好扎進故紙堆中尋求安慰。不敢面對現實,更無法面對現實。在這樣鐵屋一樣的黑暗中,龔自珍敢於發出這樣的吶喊,其勇氣確實非同小可。聯繫上面兩聯,就是說,清朝的社會之所以死氣沉沉、毫無生氣,除了那些無聊、無恥、無所作為的名流、狎客、團扇才人們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字獄。龔自珍這兩句詩不僅表現了他的勇氣,還表現了他的銳利、獨到的眼光。他是一個清醒者。一個「舉世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式的清醒者。

再看尾聯:「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這兩句是說,如今在那些東南名流中,再也找不到有骨氣的人了。這是對當時那些奴顏婢膝、醉心功名利祿,而向清朝統治者賣身投靠的士大夫的諷刺。這裡用了一個典故。田橫是楚漢相爭時齊國的貴族,曾經佔據齊國舊地,自立為齊王。劉邦消滅項羽之後,田橫帶領五百多人逃入海島。後來田橫因不肯歸順劉邦而自殺,其手下五百多人也全部自殺而死。事見《史記·田儋列傳》。作者引用這個典故意在諷刺那些名流人物,只知奔走權貴,毫無廉恥。列侯,漢制,群臣異姓中有功而封侯的,稱為列侯。

龔自珍是近代改良主義運動的先驅,主張經世致用、改革內政。他在這首詩中揭露當時的政治黑暗,痛斥東南地區一批庸俗鄙劣、禍國殃民的所謂名流人物,其憂國憂民的情懷,百年之下,如獲見之。在藝術上,這首詩雖然是議論時政之作,但並不以議論為主,也不作具體、詳細的刻畫描繪,只是概括地指出現實中的黑暗現象。抒發情感,表明態度。觀點鮮明,語言淳厚有味,避免了一般議論的枯燥和單調。用典亦貼切自然。最後一問矯健有力,勁透紙背。總之,這首詩是龔自珍的代表作品,誠為不可多得的佳作。

十三、荒誕人生的寫照

――錢鍾書《圍城》賞析

錢鍾書一生以學術名世,其《管錐編》、《談藝錄》等著作享譽學林。然其文學創作亦有不凡業績。特別是他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圍城》,更為他在廣大讀者群中贏得了絕大聲名。《圍城》的主要人物幾乎都是知識分子,而錢鍾書所用筆調則是幽默夾雜著諷刺,甚至可以說諷刺多於幽默。因此,我們不妨將《圍城》看成是新的一部《儒林外史》。錢氏對於那個特定時代的知識分子的刻畫可謂入木三分。但《圍城》的價值還不止此。它除了反映時代外,還描寫了人性的陰暗與軟弱,更為重要的是,它對於人生深處亘古以來的荒誕感的把握與理解,遠遠高出某些故作深沉又自以為是的平庸作家。

所以,《圍城》有一明一暗兩大主題。明的主題是暴露批判了一些舊知識分子所特有的劣根性。這個主題貫穿全篇。暗的主題是揭示了人生中普遍存在於情愛(不是愛情)、婚姻、家庭里的一種莫明其妙的荒誕性、虛無感,以及普通人在這種荒誕與虛無的控制下的無可奈何的尷尬處境。這一主題卻只有在讀完了全書之後,細細品味才會體會得到。

《圍城》將舊知識分子身上的劣根性概括成兩種。一種是保守因循虛榮矯情不切實際和懦弱;一種是小農意識小市民習氣小資產階級情調。後一種又具體表現為虛偽自私唯利是圖目光短淺庸俗與無聊。前者以方鴻漸、趙辛楣為代表。後者以蘇文紈、李梅亭、高松年、孫柔嘉為代表。作者的態度是一同情一批判。

以方鴻漸為例。他留洋歸來,而學業無成。沾染在他身上的是那種「中西合璧」的時髦而膚淺的壞習氣。他的刻意的小心翼翼的賣弄,他的若有情若無情地引逗蘇文紈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的在孫柔嘉面前的束手無策乖乖就擒,無不顯示了這一點。但他接受的中國傳統的文化教育,又使他的精神世界中摻進了些許中國本土知識分子的清高正直的成份,赫然別於李梅亭、陸子瀟之流。也因之,使他在當時千瘡百孔山河破碎的中國社會裡舉步維艱處處碰壁;使他試圖玩弄蘇文紈而終被蘇文紈所玩弄;也使他竟然被一個小小的俗氣十足的孫柔嘉搞得焦頭爛額暈頭轉向狼狽不堪。再說趙辛楣。他在這一群里還算比較好的。忠厚仗義不計前嫌。但他寡斷、軟弱、守舊,沒有男子漢氣概,不敢愛不敢恨。他的思想中同樣有些不中不洋半中半洋真假參半的消化不良病。他和方鴻漸在個人生活上的不幸該是異曲同工的罷。可以說,方、趙二人是舊中國缺乏遠大理想,又清高自負,平庸、平凡、善良、軟弱的知識分子的典型。

《圍城》無情地鞭撻了隱藏在民族心理深層的那種麻木短見近於可恥的實用主義劣根性。在兵火中奔赴內地的一行人中,沒有一個想到國家會怎麼樣,民族的命運會如何!他們最關心的只是明天的工作薪水職稱地位,眼前的天氣住宿伙食旅費。他們惶惶如喪家之犬,看重的不過是自己的一介蟻命。最具代表意義的就是李梅亭那隻一半是書一半是葯的大箱子,沉甸甸的,彷彿從書里扛到了書外,讓人噁心生厭。國家風雨飄搖,他們居然還有心思為一己的蠅頭小利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討論第二個主題,不妨先談一下「圍城」的象徵意義。我想,「圍城」並沒有具體所指,它不是指婚姻,也不是指家庭。它實際上代表了塵世中人、事、物等等的一個過程或輪迴。代表了文明社會中人們心路歷程的一種循環。進圍城也好,出圍城也罷,圍城既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它的存在對於我們是暗示也是誘惑。像懸在驢子眼前的蘿蔔,暗示我們那可以吃,又誘惑我們去吃,我們就在這暗示與誘惑之中一步步前進。而蘿蔔與驢嘴之間的距離,也即人與圍城之間的那段我們彷彿走過的距離,(實際上永遠走不過)才「施捨般地」體現了人生追求的正值。走出圍城可以看成負值也可以看成更高意義上的正值。人一生走過的路,做過的事,都不過是進城出城的重複,是一個無窮無盡的荒誕的怪圈。像吳剛斫木,像滾石上山的西西弗。從這種意義上看,方鴻漸陷入的是一個怪圈,趙辛楣陷入的也是一個怪圈,而蘇文紈孫柔嘉等陷入的則是另一種形式的怪圈。其實這種怪圈正是人生中隨處可見的那種酸甜苦辣,令人啼笑皆非的「輕悲劇」。不是古希臘式的,是美國黑色幽默式的。要擺脫這種處境,只有犧牲人格價值,而犧牲人格價值卻意味著墮落。

這也許是《圍城》最讓人深思的地方。《圍城》我們還要讀下去! 

十四、絕望而美麗的愛情之花

――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賞析

一棵開花的樹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經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那扼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呵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席慕蓉,蒙古族女詩人。出身高貴,祖上為蒙古族王族。她十三歲開始寫詩,十四歲入台北師範藝術科,後又入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1964年,席慕蓉進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專攻油畫。1981年,席慕蓉的第一本詩集《七里香》在台灣出版,一紙風行,一年之內再版七次。引起文壇震動,造成「席慕蓉旋風」。後席慕蓉作品傳入大陸,亦大受歡迎,席慕蓉旋風迅速席捲大江南北。這樣的藝術和生活經歷使席慕蓉的詩有一種別樣的美感。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空靈奇幻,讓人回味無窮。這首《一棵開花的樹》就有這樣的特點。

詩第一句:「如何讓你遇見我」,這是樸素熱切的心愿,直率而深摯,毫不顧忌旁人的眼光。第二句「在我最美麗的時刻」,道出了千百年來戀人之間的一種孩子般的透明而執著的心態:「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因著這種心態,詩人為此求佛已「五百年」,這是一種可愛的「蓄謀已久」,讓「局外人」會心而笑;讓「局中人」痴迷而驕傲。

為此,佛把詩人變成了一棵樹,一棵開滿了花的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這裡與其說是佛把詩人變成了樹,不如說是詩人自己心甘情願變成一棵樹。這樣做只有一個原因――能夠「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這是一種怎樣的痴心痴情呢!

但是詩人的盼望終於落空了,不知是「你」出於無心還是出於有意,「無視地走過,」將一顆切盼的心揉碎了,開滿了花的樹也隨之凋零了。這裡寫了一種錯過的愛情、擦肩而過的愛情,也是絕望的愛情。所謂「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也。

花兒落了還有再開的時候,心破碎了卻無法彌補。

詩人借開花的樹喻美麗年華,喻情竇初開、情真意切的美妙時光,將主人公那種持久、騷動、激昂、瞻望的情緒意念表現得含蓄而又熱烈。並把這種時時處處都在涌動著的情感與冰冷的無視相對應,更加重了失落的銘心刻骨。不成功的愛情是最痛苦的愛情,一廂情願的愛情是最讓人絕望的愛情。

熱情遭遇淡漠,等待終於錯過,這種種對立的形態衝擊著讀者的心靈,也更映襯了出抒情主人公那種追求無著的落寞與凄涼。「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不也正是詩人於茫茫大千世界中尋覓了許久而終於絕望的呻吟么?

這首詩成功地突出了抒情主人公與開花的樹、物與我的關係,凝聚成傳情達意的意象群落,以及將感受視聽化的藝術效果,讀之不由人不嘆息。尤其是,一棵樹,「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極具畫面感,極具視覺衝擊力,幾乎開在讀者心裡,讓人過目難忘。全詩體現的總體風格是寧靜、執著。在看似平淡的語氣下,是波瀾起伏的心的大海。這心海的波瀾將一直為著愛而潮起潮落――儘管這愛也許是絕望的。     

十五、生命的感悟

――席慕蓉《青春之一》賞析

青春之一

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

所有的淚水也都已起程

卻忽然忘了是怎麼樣的一個開始

在那個古老的不再回來的夏日

無論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輕的你只如雲影掠過

而你微笑的面容極淺極淡

逐漸隱沒在日落後的群嵐

遂翻開那發黃的扉頁

命運將它裝訂得極為拙劣

含著淚 我一讀再讀

卻不得不承認

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這首詩是席慕蓉作品中的名篇。曾經被灌製成錄音磁帶廣為流傳。文學作品中詠青春的篇什不勝枚舉,其中的名篇也成千累萬,但是席慕蓉的這首詩還是以其獨有的魅力讓人一見難忘。

所謂青春易逝,節序如流,人的一生中,真正屬於青春的那一段時光確實是十分短暫的。當我們還懵懵懂懂的時候,歲月早已從你的身邊悄悄滑過了。所以,現實生活中,的的確確如本詩所感嘆的:「青春」實在「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當我們不知不覺走過,當我們在生命的某一個點上回首往事,當你重新翻閱青春歲月的如歌年華,當你白髮偷偷爬上額頭,當你終於意識到你已不再擁有那份美好、那份活力,當你不得不承認那本該重寫的歷史在現在已形成無法更改的結局。我想,我們對於青春的認識才真正變得深刻,對於青春流逝的慨嘆也才真正變得深沉。

坦白地講,這首詩所取的視角可以說是不很新鮮了,主旨也不新,不外辛稼軒「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之意。但是詩人將青春比喻成「書」,實在是匠心獨運。在類似題材的創作中,此種比喻尚屬少見。只此一項便已先聲奪人,讓人眼前一亮。全篇緊緊圍繞著這個比喻展開,緊湊,含蓄,自然。書給人的印象是親切、樸素、雅氣。詩人將書賦予了「匆匆走過的青春」這一詩意化的題旨,便使書這一具體事物罩上了一層淡淡的哀傷、淡淡的煩憂的色彩,意味獨特而雋永。另外,那掠過的雲影、那極淺極淡的微笑,那日落後的群嵐。極寫青春之匆促、模糊、似有似無,這種對於青春的滄海桑田式的體悟,讓人頓生「事如春夢了無痕」之嘆。而那被命運的車輪輾得枯黃的拙劣的一頁,更讓人感到青春的匆促,生命的無奈。詩中主人公的含淚追憶,惆悵、迷離,但給予人心靈的則是一種慰藉、欣悅。「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所有的淚水也都已啟程」。時光不能回頭,青春不會重來,寫好的「書」不可更改,儘管它很倉促,儘管它太倉促。

中國歷史上多有感嘆青春易逝、須當好好珍惜的作品。比較有名的如漢代的《長歌行》(青青園中葵),唐代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等等。但那些作品幾乎都是前定地將青春描繪成多麼多麼美好,而人一旦失去又多麼多麼哀傷、凄婉。而席慕蓉這首詩中卻沒有對青春進行過多美好的讚頌,只用命運將美好變為枯黃、拙劣的側筆,通過閱讀、破解來說明青春的倉促、人生的倉促,應及時把握,切莫等「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時,悲哀來到面前,一切已經悔之晚矣。語氣冷靜,不動聲色,似乎沒有過多地渲染失去青春的哀傷、凄婉,但正因其冷靜和不動聲色,反倒更讓讀者生出一種地老天荒似的對於青春和人生的悲憫。

詩人對於青春逝去的感嘆,就象在你背後輕輕推了一下,深沉而不可抗拒。                      

十六,追尋古典的精靈

――余光中《尋李白》賞析

尋李白

那一雙傲慢的靴子至今還落在

高力士羞憤的手裡 人卻不見了

把滿地的難民和傷兵 

把胡馬和羌馬交踐的節奏

留給杜二去細細地苦吟

自從那年賀知章眼花了

認你作謫仙 便更加佯狂

用一隻中了魔咒的小酒壺

把自己藏起 邊太太都尋不到你

怨長安城小而壺中天長

在所有的詩里你都預言

會突然水遁 或許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 亂髮當風

――而今 果然你失了蹤

樹敵如林 世人皆欲殺

肝硬化怎殺得死你

酒入豪腸 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從開元到天寶 從洛陽到咸陽

冠蓋滿途車騎的囂鬧

不及千年後你的一首

水晶絕句輕叩我額頭

鐺地一彈挑起的迴音

一貶世上已經夠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難堪

至今成謎是你的籍貫

隴西或山東 青蓮鄉或碎葉城

不知歸去歸哪個故鄉

凡你醉處 你說過 皆非他鄉

失蹤 是天才惟一的下場

身後事 究竟你遁向何處

猿啼不住 杜二也告勸你不住

一回頭囚窗下竟已白頭

七仙 五友 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給霧鎖了 無路可入

仍爐火 未純青 就半粒丹砂

怎追躡葛洪袖裡的流霞

樽中月影 或許那才是你故鄉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無論出門向西笑 向西哭

長安都早已陷落

這二十四萬里的歸程

也不必驚動大鵬了 也無須招鶴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隻霍霍的飛碟

詭綠的閃光愈轉愈快

接你回傳說里去

中國詩人歷來有寫詠史詩的傳統,面對或歷史上的名人或江山形勝而發思古幽情似乎是中國詩人的一個偏好。因此,在中國古代,有名的詩人幾乎沒有沒寫過詠史詩的,也留下了大量佳句名篇。這一傳統在現代詩中並沒有斷絕,不僅沒有斷絕,而且在一些優秀的詩人筆下得到了發揚光大。其中,余光中無疑是一個合格的代表。

他的這首《尋李白》就應該屬於詠史詩的範疇。余光中將有關李白的歷史記載和野史傳說,以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化成自己的詩句,詩中有述有論有抒情有感慨,四者結合得渾然無跡。但這首詩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余光中是以李白的詩歌風格在寫李白,如果我們忽略詩歌語言上的古今差異,僅就其內在神韻看,這簡直就是李太白作品的白話版。

余光中寫李白的詩一共有三首,除了這首《尋李白》,他還有《戲李白》、《念李白》。題材雖一,但特色各異,從中可見余光中對李白其人其詩的仰慕。而余本人的作品亦因此而大有李太白之風。本詩以李白失蹤開篇,以李白乘風歸去終,因此,尋李白便成為全詩的主調。在淋漓盡致的傾訴中,讓讀者充分領略了作為詩人的李白的不凡的風度、獨特的氣質、飄逸的胸懷、灑落的心神,讓人千載之下,如獲見之。他白的狂放、李白的豪情、李白的抱負、李白的奇異、李白的痛飲、李白的失意、李白的永恆的價值,都在這短短几十行詩中表現了出來。余光中的奇思妙想還表現在,他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寫,一方面是詩人李白的世界,一方面是千年之後余光中心中的世界,二者圓融幻化,打破了時空的界限,任想像自由馳騁,任意揮灑,從而使作品具有了一種多層次的美。避免了平面化、簡單化的弊病。

余光中的作品中也有幽美纏綿的愛情詩,也有低迴婉轉的愛國詩章,但縱觀他的詩歌創作,還是以豪放取勝,這首《尋李白》可為代表。開篇如天外飛仙,突兀而至,神奇而美妙。接著,以一種讓人透不過氣來的語言密度,順流而下,又曲折往複,構成詩的主體,結尾則飄然遠引,餘音繞梁,讓人一唱三嘆。特別是中間部分,既自由抒展,又迴旋跌宕,其藝術表現手法已達爐火純青之境。

余光中是一們民族意識和傳統意識都很強的詩人,他的詠史詩大多在省察傳統,但這種省察是帶著深厚的現代意識的,這使他的詩,詠史而不泥史,懷古而不復古,是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的結合。他曾在《蓮的聯想·後記》中說:「懷古詠史,原是中國古典詩的一大主題。在這類詩中,整個民族的記憶,等於在對鏡自鑒。這樣子的歷史感,是現代詩人重認傳統的途徑之一。」

我們可以把這句話當作解讀《尋李白》的一把鑰匙。

十七,一個時代的迴音

――北島《回答》賞析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我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本詩寫於1976年,是對「四人幫」和十年浩劫的反省和控訴,詩的反省是帶著批判性的,不是單純的、一味的聲討,而是強烈的深刻的反思。從而使這首詩大大異於同類題材的作品而讓一個時代都處於深沉的回憶中。它的力量就在於此。

單純的控訴往往流於膚淺的自傷,和瘋狂的仇恨,這樣的控訴是不能起到警醒歷史的作用的,而一個民族的災難需要的是理性的、深入的、更加寬廣的深層次的省思,沒有這樣的省思,這個民族就不會吸取教訓,就不會在災難之後真正的奮起,真正地走向美好的未來。這首詩之所以到現在為止仍然不過時,就在於它的強大的反思力量。心中有愧的人,在過去年月里犯過這樣那樣錯誤的人,曾經盲目狂熱的人,受過欺騙的人,受過苦難的人,徘徊掙扎過的人,都能在這首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這些影子加在一起,重疊在一起,就是我們這個民族多災多難的縮影。我們曾經走過那麼多的彎路,我們曾經經歷過那麼的磨難,我們曾經那麼地輕信幼稚,在看過這首詩之後,會有一種浴火重生的感嘆。

這首詩的成功首先是思想的成功,但承載這種思想的是高超的詩歌藝術。北島用他強健的筆觸付與了作品強大的藝術張力。它將抽象的倫理觀念與平易的意象相結合,產生了一種超現實的思想力量。不僅如此,其強烈的悲劇感,更是讓人透不過氣來。冷峻的反諷、濃郁的悲憤、熾熱的感情,如火山噴發一般使人驚心動魄。

詩中許多意象具有鮮明的色彩感,如「鍍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強烈的象徵性。特別是「死海里千帆相競」,就是對文革十年群魔亂舞、人妖顛倒、是非不分、白色恐怖、正義不彰的高度概括。詩中最撼人心魄的是詩人對黑暗勢力的連珠炮般的轟擊,那麼激烈而堅定,那一連串「不相信」所代表的正是善良與正義的呼聲,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歷史的大浪淘沙。詩的最後一節,詩人將強烈的感情和控訴進行了高度的升華,從而使詩具有了哲理的意蘊,歷史的深度。也表現了詩人對於未來的美好嚮往,對於人民的堅定信心。其浪漫主義情懷和象徵主義意象高度融合,嚴肅、冷峻、莊重、熱烈,既有曲折的情思,又有深刻的反思,既有深沉的回顧,又有熱烈的希望。

當然,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不是完美無缺,它也有一些小小的不盡人意之處,比如,詩的頭兩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鋪天蓋地,從天而降,語攜風雷,勢不可當。但從第三句開始,語氣再也無法達到前兩句的力度和氣勢。從第三句一直到詩最後一句,彷彿都是為了論證前兩句而存在的。整首詩好象就是為了提出「卑鄙——高尚」這個警句而寫的。這使得這首詩顯得有點「頭重腳輕」。不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確實振聾發聵,是開啟一個時代的名句,也必將流傳千古。它的意義已經不限於詩歌,它對中國社會的深層剖析遠遠大於它對於中國詩壇的貢獻。也許所有的藝術都是缺憾的藝術,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的微瑕並不影響它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它的不朽是可以預見的。
推薦閱讀:

適合中國人的胰島素
巴基斯坦可能從中國引進022級隱形導彈艇(圖)
中國人佔領了美國的一個鎮 這裡使用繁體漢字流行粵語
中國佛塔之演變(10)

TAG:中國 | 文學 | 中國文學 | 學名 |